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word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我以为,或者还可以补充两句话: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在我看来,这两句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相辅为用,是对《史记》从艺术成就到思想内涵的补充评价。限于篇幅,“国学之根柢”难以展开细说,下面着重说一说“治国之宝典”这一话题。

“治国之宝典”,即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简括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先说国家建构。《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司马迁展示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避免动乱发生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自强不息。“通古今之变”,就是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间社会的发展。国家施政要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移风易俗,赵国近于称霸,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除秦旧制,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强国。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其一,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其二,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其三,帝王善断,要有领导方法。其四,帝王兼听,要察纳雅言。其五,帝王勤政,要关爱民生。其六,帝王节俭,要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其一,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其二,刑政要依法断案,使天下无冤民。其三,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其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钺。其五,当官要自律,职位是责任。其六,治理积弊,要有智慧,要启迪民智。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是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是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七十列传记载的历史人物涵盖士农工商各色人物,惩恶劝善普及全社会,所以《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其作者司马迁堪称集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哲学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司马迁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24版)张大可著:《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

国宝典)【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在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B.“治国之宝典”从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两方面高度评价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

C.《五帝本纪》记述了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作者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史记》总结的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使之成为一部弘扬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家建构”和“贤人治国”两方面证明了《史记》是一部治国之宝典。

B.文章以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为立论前提,通过对鲁迅观点的点评得出文章中心。

C.文章在论证“君要明,臣要贤”时,使用了较为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结尾对《史记》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并由此得出司马迁是“文化巨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是希望后来的国家施政者有所借鉴,能不断的因时调整政策。B.国家施政者如果能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就可能避免国家动乱发生。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治国之宝典”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展现《史记》的巨大价值。

D.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颂扬屈原、荆轲一类的忠臣死士,是为了宣扬其忠君爱国思想。(★★)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味道

成新平

城里人下乡,或许只能嗅到乡村的表面气息,而我却能感悟到最纯正最绵长最深层次的乡村味道。

乡村味道是从田野山间飘出来的。这里,没有城里汽车的尾气,没有工厂机器排出的废气,没有垃圾成堆的臭气,没有人流拥挤的汗气,也没有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酸气。广袤的原野满眼绿色,微风轻拂,暗香浮动。春天,万物泛绿,百花齐放,那红色的,是桃花,白色的,是梨花,紫色的,是泡桐花,金黄色的,是片片油菜花,一望无际,乡村到处五彩斑斓,花香扑鼻,纷飞蝶舞,沁人心脾。夏天,阳光灿烂,南风悠悠,碧绿的禾苗随风起伏,水稻含苞抽

穗,花粉飘飞,四处弥漫着浓浓的稻花香味。田垄边,碧绿如伞的叶片下,躺着不少带着条纹的西瓜和拳头般大小青中泛白的香瓜,滚圆滚圆的,如同一个个调皮的小孩从树叶中伸出的小脑袋。随便下田采摘一个瓜果,用拳头击破,果汁流淌,清香四溢。池塘边,交错攀爬的藤蔓蓬蓬勃勃,一条条悬于瓜棚下带着黄色花蕾的是丝瓜,如同挂在战士腰上的手榴弹;串串紫色是葡萄,如同晶莹透亮的珍珠;从紫色花蕊中猛然跳出几根细长辫子的是豆角,如同小姑娘头上的羊角辫。荷塘里,朵朵玫瑰般鲜艳的荷花亭亭玉立;菜地里,丛丛白色的辣椒花朝天开放。山坡上、河堤边,还有金黄色的南瓜花、暗紫色的茄子花、黄橙橙的枣子花,白嫩嫩的橘子花争奇斗艳,把整个乡村熏得香气缭绕,深沉浓郁,令人如痴如醉。到了秋天,桂花树开出丛丛细小的黄色花朵,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清香,可持续一个来月,橘子、柚子、枣子缀满枝头,摇荡着绵绵果香……沿着金色的田野漫步其中,股股香气扑鼻而来,淡淡的,甜甜的,沁润人的五脏六腑,整个空间飘荡着花草的气味。冬天来了,一场瑞雪,将天地间铺就一片银白色,煞是迷人,偶尔蠕动其间的黑点和从农舍里升腾的炊烟,却又浸染着无限的诗意。

乡村味道是从农家酒窖漫出来的。每年冬天,农妇们便淘上一担米,用大铁锅煮熟,拌上酒曲装入瓷坛,轻轻放进酒窖发酵,等米饭化成了米糟,溢出醉人的酒香,才可搭灶煮酒。用酒坛装的米酒醇厚清淡,甜润爽口,香气浓郁,无色透明,好喝不上头,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琼浆佳酿。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闲暇相聚,“无酒不成席”,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个个喝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喝得昏天黑地,七歪八倒,一醉方休,那种惬意溢满心头。

乡村味道是从农家灶屋钻出来的。几把干柴稻草,烧得铁锅发红,倒入山茶油噼啪作响,袅袅冒烟,把菜倒入锅内,不到十分钟,一股股清香诱人的气味从锅盖里的夹缝蹿出来,油润光亮,绿意盎然,让人垂涎三尺。农人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踏踏实实,从不张扬,只要饭菜能填饱肚子,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乡村味道是从民风民俗传承来的。“众吃满垅香”,乡亲们从不吃独食,喜欢礼尚往来。谁家宰杀一头猪,便将猪血煮成一大锅,每家每户送上一碗;谁家娶上新媳妇,到了满月这天,新媳妇要带上瓜子花生、枣子、大豆、冻米,每家每户送上一茶盘;谁家出土新鲜蔬菜,自己忍一忍,送给左邻右舍尝个新鲜。乡亲们古道热肠,互通有无,一家有难众人帮。谁家老人病了,乡亲们会不约而同聚拢,轮流抬着去医院;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乡亲们不请自来,忙活完事务,连饭也不吃一口就走。

乡村味道是苍天赐予与生俱来的,当然离不开乡亲们的精心酿造。品味乡村味道就像品味乡村历史,品味农家风俗,品味人间真情,还可品尝农家淡淡的苦、浓浓的甜、生生的辣和微微的香……

这些味道愈品愈醇,历久弥香。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8.10)(有改动)【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时间为序,写田野山间的乡村味道,既描写了各种香味,又浸染着无限诗意,表现

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