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汝村中印边境第一村
克什米尔---被遗忘的中国领土

克什米尔---被遗忘的中国领土:克什米尔在唐代称为麻域,在清朝称为拉达克拉达克古称“麻域”,古象雄地(《汉书》作“羊同”,为古代藏地十二小邦之一),松赞干布时期(相当于唐朝贞观年间),属吐蕃“羊同茹”。
吐蕃王朝崩溃后,王子吉德尼玛衮占据羊同故地,称“阿里三围”(阿里,藏语意为“属地”),封其第三子德祖衮在“云彩最高处的麻域”,是为拉达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的共同祖先。
十六世纪为拉达克王朝最强盛时期,其统治区域从帕米尔高原的巴尔蒂斯坦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境内的木斯塘。
居民信仰喇嘛教止贡派(直孔噶举派,主寺为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提寺)。
拉达克每年向西藏地方政府进贡,史称“拉达克年贡”。
1822年印度锡克王国控制下的道格拉人(藏地所称之“森巴”人)侵入拉达克,1842年被锡克王国吞并,1849年并入英属印度,成为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当时总面积仍有11万8,360平方公里。
1948年,印巴分治后,拉达克本部并入印属查谟-克什米尔邦,西部的巴尔蒂、珠夏等地并入巴基斯坦。
巴尔蒂,穆斯林称巴尔蒂斯坦,属于巴基斯坦中央直辖的“北部地区”的一部分,面积26000平方公里,人口40万,首府斯卡都。
境内雪峰林立、山谷纵横。
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原住民说藏语拉达克方言。
20世纪50年代后,巴基斯坦政府鼓励普什图人、旁遮普人大量移入,到20世纪九十年代,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率已经接近50%。
“毕底”现称“斯皮提”,藏语意为“中间地带”。
大致在吐蕃时期属于吐蕃镇守西部的李域(于阗)军防区,地处吐蕃通天竺要道。
10世纪前后,古格王子颂埃派仁钦桑布到喜马拉雅山南麓传播佛教,在毕底建耶果寺。
16世纪属拉达克,1840年被锡克人吞并,成为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1846年锡克战争后被东印度公司占领,1941年与拉胡尔(拉呼)合并,属旁遮普邦的库鲁分区,1960年后成为喜马歇尔邦的“拉胡尔-斯皮提县”,行政面积13835平方公里,人口33224,首府吉隆。
西饶旺杰的人物档案

【人物档案】西饶旺杰,1968年12月出生, 1980年12月入伍,1983年12月转业,分配在班戈县畜牧局工作,1984年3月调入班戈县检察院,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具有医师资格证和行医资格证。
2005年4月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1月获“中国优秀检察官”称号。
2006年12月任副检察长至今。
班戈县城,海拔4750米。
很少有人踏上的高度。
酷寒,空气稀薄,长冬无夏,多风雪天。
这个西藏以至全国海拔最高的县,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3万。
2010年10月26日,时隔5年,记者第四次到班戈采访时获悉:西饶旺杰的妻子尼玛德基三年前调到那曲地区藏医院工作,兼照顾在那曲中学上学的女儿。
尼玛德基希望西饶旺杰调到地区检察分院工作,西饶旺杰没有同意。
2009年,尼玛德基提出与西饶旺杰离婚,西饶旺杰流着眼泪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记者问西饶旺杰:你给贫困牧民看病,准备看到什么时候?西饶旺杰说: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记者问:你爱人和你离婚,是不是跟你常年为贫困牧民看病、把钱都花到牧民身上有关系?西饶旺杰不加思索地说:没有关系!得知西饶旺杰离婚的那个晚上,记者流泪了。
记者想,如果西饶旺杰没有精湛的医术,没有牵挂的农牧民,家庭也许不会破裂?西饶旺杰是否处在了骑虎难下的境地……问题没有答案。
也不需要答案。
惟一明确的,是那句平平淡淡的话:“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8点到10点:上班之前,贫困牧民前来就诊10月27日早晨8点,记者来到西饶旺杰家中时,已有10名穿着朴素的牧民和下岗职工等待看病。
班戈与北京的时差2个小时,高原严重缺氧,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百分之五十,每天上班时间与内地不同,为6个小时。
作息时间为:上午10点上班,13点下班;下午16点上班,19点下班。
每天上午上班前、下午下班后和节假日,就是西饶旺杰为牧民诊治的时间。
扎多,74岁,班戈县马迁乡二村人,距县城80余公里,搭乘汽车要3个小时。
世界上最长的国家边界线是哪个?

世界上最长的国家边界线是哪个?一、中印边界线(总长4,095千米)中印边界线,也称为麦克马洪线,是世界上最长的国家边界线之一。
这条边界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连接着中国和印度两个亚洲大国。
该边界线始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印度洞朗地区,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延伸至中国的藏南地区。
这条边界线的总长度为4,095千米,同时也是两国之间最具争议的边界线之一。
1. 麦克马洪线的历史沿革(100字)麦克马洪线最初由英国政治家亨利·麦克马洪于1914年提出,并作为一条划分英属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的边界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印度对这条边界线的诸多地方存在不同解读,引发了长期的争端和边界争议。
2. 中印边界争议(150字)中印边界争议为两国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对边界线的界定,双方在各自领土范围内存在互相索取的情况。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原因,中印两国对麦克马洪线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这导致了2008年的中印边界会晤未能达成一致,争议问题至今未有出现解决。
3. 边界争端的影响(150字)中印边界的争议对两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争端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对双边关系造成了阻碍。
另一方面,争议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两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增加了军事对抗的风险。
二、中俄边界线(总长4,209.3千米)中俄边界线是世界上最长的国家边界线之一,总长达到4,209.3千米。
这条边界线横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连接着亚洲两大邻国。
中俄边界线的划定主要沿着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和阿穆尔河等界河,经过高山、大河、湖泊等地理特征,形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界线。
1. 中俄边界线的历史沿革(100字)中俄边界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后的清朝时期,当时沙皇俄国开始向外扩张并侵占当时属于满洲的领土。
琼穆岗日雪山介绍

琼穆岗日雪山介绍
琼穆岗日雪山位于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海拔5435米,是西藏第一座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雪山。
它是由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两大主峰组成的。
两座主山如同一对双胞胎,形影相随,遥相对应,又被藏民们视为“夫妻峰”。
主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西藏的第一高峰。
岗日雪山由三条余脉组成:南迦巴瓦峰向北延伸,被称为“巴卡龙西日”;加拉白垒峰则向东延伸,被称为“亚东桑达岗”;南迦巴瓦峰则向南延伸,被称为“亚东加布岗日山”。
岗日雪山
上有许多冰川,如著名的雪宝鼎冰川、古冰斗冰川和角峰冰川。
雪宝鼎冰川的雪线高度在5500米左右,是西藏境内雪山中海拔最低的。
琼穆岗日雪山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六大山峰”之一。
在2005年CCTV—7频道的《魅力中国城》中,
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一。
在日喀则地区的扎什伦布寺附近有一个村庄叫琼穆岗日村,那里是去琼穆岗日雪山和加布冰川的必经之地。
—— 1 —1 —。
“麦克马洪线”上的才召村藏地森林里的天边牧场和狩猎部落

… .
'
在 喜 马 拉 雅 山北 麓 , 旖 旎 的 南 伊 河 由 南 至 北 缓 缓 注 入 雅 鲁 藏 布 江 。河 流 两 岸 的 山上 遍 布 原 始 森 林 ,
林 中 不 乏 珍 稀 、古 老 、奇 特 的 动 植 物 , 而 才 召 村 ,
“ 麦 克 马 洪 线 ”以 南 的 印度 非 法侵 占区, 而生活在 “ 麦
克 马 洪 线 ” 的 合 法
但 这 条 非 法 的 边 界 线 却 一 直
存 在 。1 9 6 2 年后 ,印度在 “ 麦 克马洪线”上拉 起 了
军 事 隔 离 铁 丝 网 , 生 活 在 当地 的珞 巴 人 便 被 硬 生 生
地 一 分 为 二 , 许 多 家 族 被 迫 分 隔 两 边 , 致 使 亲 人 失 散 、骨 肉分 离 。据 调 查 . 有 超 过 6 0万 珞 巴 人 生 活在
的 外 墙 , 非 常 引人 注 目 。屋 内挂 着 各 种 动 物 的头 首 这 既是 财 富 的 象 征 , 也 是 屋 主 对 自 己 狩 猎 能 力 的 蛔
耀 。
就 坐 落 在 这 片森 林 的怀 抱 之 中 。
才 召 村 位 于 西 藏 林 芝 地 区 米 林 县 的南 伊 珞 巴 民
、 .
老 虎 尸 体 突 然 一 颤 ,虎 头 一 歪 ,这 才 标 志 着 老 虎 的 灵 魂 最 终 原 谅 了猎 珞 巴 族 服 饰 很 吸 引 人 ,但 在 十 几 年 前 却 经 历 了 一 场 濒 临 消 失 的 宠 时米 林 全 县 拥 有 完 整 的 男 、 女 珞 巴 服 饰 已 不 足 1 0套 ,几 近 失 传 … …
琼结专辑_千年吐蕃故都_琼结尽显风流

千年吐蕃故都•﹃藏源文化看山南,吐蕃精华在琼结﹄。
琼结,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素有﹃吐蕃故都﹄之称,是藏源山南的中心地带。
境内平均海拔3800米,全县辖3乡1镇,人口1.89万人。
县城距自治区首府拉萨180公里,距贡嘎机场12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琼结,藏语意为﹃房屋悬起多层﹄,可见其文明荟萃,市井繁华。
公元6世纪前后山南民居都是平顶,能有悬起多层屋角的建筑,绝非一般,因为这里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的中心。
琼结亦称为上雅砻,是吐蕃王室(鹘提悉补野家族)的故土和王宫旧址,是雅砻文明的发源之地。
琼结具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被誉为﹃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
公元6世纪,琼结因吐蕃王宫在此建造而闻名于世,这里一度是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地带。
吐蕃王朝从这里蓄积力量,直至囊日松赞及其儿子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吐蕃的中心才从琼结迁移至拉萨河谷。
琼结异彩纷呈——青瓦达孜六宫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二座宫殿,琼结有西藏第一座城堡匹播城,有西藏第一个按规划建设的古村落雪巴村;琼结是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出生地,是西藏民间传说第一美女达娃卓玛的故乡;琼结有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王陵群,有西藏第一部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结卡卓扎西宾顿(白面藏戏);有登上春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久河卓舞,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堆巴谐钦;久负盛名的强钦、雪康、平若三大古庄园风貌犹在,极具科考价值;琼结的水晶玉石、达娃卓玛服饰、强钦青稞酒、多吉铁艺、堆巴陶艺、日吾德庆寺藏香等特色旅游产品也深受区内外游客的青睐。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琼结文化旅游发展的不竭源泉。
我们深知——旅游经济是品牌经济,只有打造世界级品牌,才有核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琼结县围绕﹃打造藏源文化旅游基地﹄的战略部署,创新思路,突出﹃吐蕃故都﹄旅游定位,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吐蕃文化核心区建设步伐。
全域旅游格局初现雏形,成功举办了两届 ﹃西藏•琼结吐蕃文化旅游节﹄以及﹃琼结•强钦青稞酒文化节﹄,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赞誉。
甲嘎东赞生态景区简介

甲嘎东赞生态景区简介甲嘎东赞生态景区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仲莎乡境内,毗邻318国道,距工布江达县城24公里。
景区依山傍水,有西藏第一富有财神的道场,西藏第一个野生动物观赏点—野生猕猴观赏点,西藏最原汁原味的工布风情村庄,保存最完整的阿沛下属古庄园—阿沛管家庄园。
为打造甲嘎东赞生态景区这一旅游品牌,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林则景区旅游环境,其中:国家共投资970万元。
其中460万元用于修建林则水泥桥,180万元用于修建林则水泥桥至林则村的水泥路,330万元用于修缮阿沛管家庄园文物。
援藏投资340万元。
修建了景区大门、走廊、观光亭、管理房等,进行了林则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包括林则村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村打麦场、打麦棚、水冲式厕所、太阳能热水器、村庄绿化等。
政府投资644.8余万元。
修建了景区停车场、道路、景区宣传牌,及用于景区宣传促销等;地区旅游局投资28万元修建了景区旅游厕所;政府每年购买猴粮投入30万元,征用猕猴活动区土地投入10万元,共已投入八年,共计投入320万元;雇用三名护林员管护猕猴,保护猕猴活动区生态环境,工资每年64800元,共投入64.8万元;交通工具投入12万元;家庭旅馆改造每户投入2.5万元,共投入160万元。
群众自筹1600万元,进行了新农村建设。
截止目前,景区已完成投资3554.8万元。
为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我县投资了83.39万元对景区进行3个停车场、公共厕所、观景平台建设,预计6月中旬完成以上所有投资项目并投入使用。
在景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之后,我县还将进一步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业,如大力扶持群众进行家庭旅馆的建设,成立农牧民文艺演出队,培训村民讲解员,进行土特产品销售等。
在景区发展的同时,也能真正做到带领当地群众吃上旅游饭,真正带领群众旅游致富!。
申论模拟题:格桑德吉—墨脱的护梦人

申论模拟题:格桑德吉—墨脱的护梦人【热点概述】格桑德吉,出生于1987年曾经的高原“孤岛”、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墨脱县。
教育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决定回家改变更多的孩子。
2001年从河北师大毕业选择回乡任教,已经在当地教书17年,2003年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提到西藏墨脱,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那里位于边境线上,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人们常用“进藏难,进墨脱更难”来形容进出墨脱的艰辛。
格桑德吉就生长在这个曾经偏远、贫穷、信息闭塞的地方。
格桑德吉一家5口人,爸爸、妈妈和两个弟弟。
7岁那年,她上了一所民办小学,当时学校只开语文、藏文、数学三门课,每天回来自己后用一个小黑板把所学再教弟弟和村里面其他孩子。
后面终于有机会去外面上学,但是路上环境恶劣,还需要自己背粮食,为了上学还是坚持了下去。
2001年,从民族学院毕业后,本有机会在拉萨工作的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教师,让家乡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
格桑德吉说:“家乡有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信仰,我的梦想。
”当时的帮辛乡小学路还没有通,村里面的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上课,他们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再加上乡亲们的教育意识不强,经常有孩子缺课、弃学。
很长一段时间里,格桑德吉的主要工作就是到村里把学生劝回课堂。
十多年来,为了孩子们不辍学,格桑德吉频繁往返于泥石流、山体滑坡频发的悬崖山谷间;为了孩子们安全到家,格桑德吉和男老师一样,送孩子趟河水、溜铁索、走悬崖;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其他地方缺老师时,格桑德吉背起干粮就赶过去。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墨脱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桑德吉说,孩子们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目前,墨脱县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096人,专任教师271人。
乡政府、学校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持续性地宣传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惠民政策,小学入学率已达99%以上;“营养改善计划”也正在这里试点,每个学生每年都能享受800元的营养改善补助和3580元补助标准的“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吉汝村中印边境第一村
我国西藏的洞朗地区距西藏岗巴县岗巴镇的吉汝村仅百余公里。
吉汝村地处中国、印度两国交界处,距离中印边境仅5公里,号称“中印边境第一村”。
作者深入吉汝村,亲身感受到中印边境气氛的凝重,并带来了该村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中国吉汝村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地方
离中印边境最近的吉汝村,把自己深深地隐藏在一个山洼里,但事实上这个村庄并不偏僻。
它距离岗巴县城只有13公里,位于从定结县城去往亚东的Z715线路南不到10公里处。
在中国,吉汝村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一是距离中印(锡金邦)边境线仅5公里;二是这个小村常住人口只有96户,边境线长达30公里,坐望5座7000米级雪山。
图中由左往右,雪山分别是:伦布加东、邱布岗庆、邱布亚庆、邱布亚琼、岗庆最昂;三是村子的形状,
更是神秘,外观宛如“金刚杵”,不知是先人的有意为之,还是后天的巧合,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吉汝村很像一枚隐秘的“金刚杵”
在距离洞朗地区约100公里的日喀则市岗巴县,有一个叫吉汝村的边境村,它距离中印边境线只有5公里,是中国离中印边境线最近的一个村庄。
今年6月和7月,我两次奔赴吉汝村,实地考察了这座极少出现在中国人视野中的神秘村庄。
就连在如今资讯发达的网络上,也很少能搜索到吉汝村的有关报道。
其实去往吉汝村的道路并不难行,从日喀则市江孜县到亚东县,再沿着嘎定线(即Z715线,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到定结县)一直往西,就到了岗巴县。
而吉汝村就在嘎定線的南侧,离岗巴县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十多公里。
到了吉汝村,我突然有了一个发现:从天空看,这个村庄特别像藏传佛教里的一件法器——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所向
无敌、无坚不摧,代表着驱邪镇妖)。
我是借助飞行器从高空拍摄吉汝村时,才发现这个秘密的。
我知道国家有规定,边境3.5公里之内,不允许无人机飞行,而这个村庄直线距离中印边境5公里,恰好在禁区之外。
后来我爬上村后的神山,确信这座村庄的形状,恰似一枚金刚杵。
这座不被外界所知的村庄,隶属于岗巴县岗巴镇,就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一个山谷里,村子面积很大,沿中印边境线绵延30公里,有7处通外山口。
吉汝村并不偏僻,却隐藏得如此之好。
尽管在Z715线南侧就有它的路标,依然很容易被人忽略。
究其原因,是岗巴高原把它笼罩了。
在西藏,有一种说法:“两巴一嘎,谁去谁傻”,意即日喀则市的岗巴县、萨嘎县、仲巴县是西藏海拔最高的三个县,环境非常恶劣,海拔高度甚至超过了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
说到这里,岗巴和阿里还有一个缘分,那是1978年至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在岗巴县担任了3年县委副书记,足迹踏遍了岗
巴高原的山山水水,包括吉汝村。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孔繁森十分重视边境国防建设,与时任解放军某部汽车排副排长的胜洪江成了好朋友。
孔繁森结束援藏回山东时,特意绕道四川泸州,费尽周折才找到胜洪江的老家,看望退伍老兵,留下一段佳话。
吉汝村离洞朗地区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
应了中国一句古语,吉汝村是“村小势大”。
我从江孜县到亚东县,沿着原S204线(现G562线),在嘎拉乡西行,行车约半小时,
就到了亚东县与岗巴县交界的山口。
往西望,5座海拔7000米以上
雪山峰群逶迤西去,其中最高的一座雪山,顶部呈金字塔状,常被人误认为是珠穆朗玛峰或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
这一次,我有幸走近这5座山峰,近距离端详其样貌,这个近观的最佳位置,就是吉汝村。
位于吉汝村行政区划内的这5座山峰,最东端的那座山峰与洞朗山口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
从地图上看,吉汝村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它地处中国、印度(锡金邦)两国交界处,离不丹、尼泊尔两国也不远,与东南端的洞朗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吉汝村的5座山峰,由西向东排列,那座疑似珠峰的三角形山峰,叫邱布亚琼,比邻东侧的叫邱布亚庆,其余几座分别是岗庆最昂、邱布岗庆、伦布加东。
吉汝村老百姓喜欢把高的山叫“妈妈山”,矮一点的叫“儿子山”,反映了当地人对山峰的崇敬热爱。
如果你是从定结县由西向东行,沿着Z715线去往吉汝村,那么过了定结县琼孜乡,到了定结县与岗巴县交界的牧村,在东南方向,露出地平线的雪山宝顶,就是邱布亚庆、邱布亚琼雪山了。
在这个位置,你也会看到吉汝村前的其他几座雪峰,这5座雪峰是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齐全的定结湿地最东端的水源供养地,也是西藏最肥美、最出名的岗巴羊的出产地。
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夏牧场,培养出了优质的岗巴羊。
当太阳靠近北回归线附近,夏季即将来临时,也是吉汝村牧民赶着羊群上山的季节了。
在吉汝村,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一个是吉汝村的高山夏牧场,沿着中印30公里边境线,山脊线中国一侧,海拔都在4800米至5100米之间。
世界上,有几处海拔在5000米的高山夏牧场呢?
这样的高山草甸,有点像内地初春泛绿的柳树梢头,“远看近却无”,它和新疆、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迥然不同。
远远望去,不可能看见草,甚至是一片片砾石滩,不毛之地。
走近了才发现,紧贴着地面,顽强生长着一种灰中泛绿、表面有一层保护膜的草。
它们有点油性,极其坚韧,摸上去不是惯常草的柔软,而是有一种割手的锋利,不小心会被划伤;它们耐旱,对雨水似乎没有太多的奢求;它们耐寒,7、8月份是高原最暖和的季节,但晚上常常只有零下五六度,它们全身结了一层冰霜却冻不死,早晨太阳一出来,又是一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