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合集下载

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

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

高峰期、孕穗期 3 个时段均为恶苗病高 发期,尤以前 2 个时段最为严重。而且 浸种时间越长,种子带菌率越高。
三、影响因素 恶苗病的发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包括水稻品种、种子处理方式、育秧方式 以及所处环境的温湿度等。不同水稻品种 对该病的易感性和抗病性不同,如粳稻中, 发病率为 26.7% ~ 40.5%,而粙稻的发病 率几乎为 0[2]。如前文所述,种子为该病的 主要传播途径,种子的带菌率直接影响大 田发病率。所以,对种子的处理非常重要。 在浸种过程中,若药剂浓度较低,浸种时 间不足,药剂浸种后在河中清洗等,均会 影响药剂的处理效果。在育秧方式上,以 肥床旱育秧田和地膜秧田的发病率较高。 曾有研究报道,周围环境温湿度分别为 15 ~ 18 ℃、60% ~ 70% 时,病菌孢子开 始扩散,当温湿度分别升高至 22 ~ 30 ℃、 80% ~ 90% 时,病菌可迅速蔓延。而在上 述催芽出苗的环境下,温度往往高于35 ℃, 湿度也较大,故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四、防治措施 目前来说,对于恶苗病的防治主要 通过药剂处理、生物防治等多种途径实 现。药剂处理即对种子进行有效的浸泡 消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早用汞制 剂进行浸种,之后经历了多菌灵、恶苗 灵等药剂浸种阶段,虽然最初均能获得 较好的杀菌效果,但由于病菌产生了抗 药性,上述药剂逐渐被淘汰,又出现了 施宝克、浸种灵等新型药剂。在浸种过 程中,需确保种子完全浸没在药剂中, 避免阳光直射,根据不同药剂类型合理 配比并保证足够的浸种时间,浸种结束
除了上述防治措施以外,还需把好 选育关,尽可能减少易感品种如“镇稻 88”的种植,增加“武育粳 5 号”等中 抗品种的种植面积,从根本上控制该病 的发病及蔓延。而且,需注意控制及改 善栽培条件,特别是催芽至出苗阶段, 需搭配合理的农业措施,如减少盖膜时 间、高温天气用麦草覆盖、选取群体高 产栽培技术等,提高水稻抗逆性。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邈菡瘸曲阽治捂施张风东h红水稻恶曲墒俗称徙K蝣、公稻f等泼墒分布于世界备稻鹾.我l避各稻K均有发生。

怛随若稻K的不断拶大,加之一些措施的水力.恶苗病有ⅢJ大的趋势。

不过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大规模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于的基础卜.已基本能够控制其危害。

但十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j砌温度高时发病鞍重,l瘸因此病从胁期副抽桃期均“f垃,1种f带菌址一j|起曲斯垃病的主H.重箱种予n}l:4:能发芽.或曲发后的幼曲不九即可死r:、轻病的种子K H;的病曲往f E徒K比健株离 (v)3.植抹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托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抱子梗】。

2症状识别成株期一般在捕秧J再1个月左彳1H{现病株.症状与甜期柑似。

辅株分氍少或不分睫.节间艟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m叶鞲之外.下群几个孳1,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瘸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菹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棹形短小或籽粒不宴天气潮瀣时.在枯死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门芭雄状物。

3耩娘韪定腮茁病采m节知落亚门瘤座苗U镰抱屉的Fus…啪m I,h~&heⅦ日j璩镰孢菌)引起的。

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

分生抱子有大小阿型:小型分生孢于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微水x2—5微米,屉韧在分生孢于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无包.细K.新月形.两端弯帅尖削.基鼯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x25~45微水.一般有3—5个隔膜。

太型分生孢于通常着生1。

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n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浅析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浅析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1 , 株 细 弱 , 片 和 叶 鞘 变 窄 而 长 , 株 呈 黄 绿 色 , 系 / 植 3 叶 全 根 发 育 不 良 , 毛 稀 少 , 分 病 苗 在 插 秧前 、 死 亡 。 死 苗 上 根 部 后 在 生 有 淡 红 色 和 白色霉 状 物 ( 即病 菌 的分 生孢 子 及 分 生 孢 子 梗 ) 株 期 一 般 在 插 秧后 1 月 左 右 出现 病 株 , 状 与 苗 。成 个 症
宜过小 , 转速不宜过快 , 以免种子颖壳受伤 , 以减轻病情。 五 是种子处 理 。用 l %石灰水 澄清液浸种 ,5 2  ̄ 时浸 3 , 1 ~ 0C d
2 c浸 2 , 层 要 高 m 种 子 1 ~ 5 m, 免 直 射 光 ; 用 5 C d水 0 1c 避 或 2 %福 尔 马 林 浸 闷种 3 , 温 高 于 2 ℃用 闷种 法 , 于 2 q h气 0 低 0C 用 浸 种 法 。 用 4 %拌 种 双 可 湿 性 粉 剂 lO 或 5 %多 菌 灵 0 Og 0 可 湿 性 粉 剂 10 2 0 , 少 量 水 溶 解 后 拌 稻 种 5k ; 用 5~0g加 0 g或 5 %甲基 硫 菌 灵 可 湿 性 粉剂 10 0 液 浸种 2 3 ,翻 种 子 0 0 倍 ~d 2 3次/ ; 用 辉 丰 百克 2 L对 水 5 6 , 稻 种 3 5 g浸 ~ d或 m ~L浸 ~k 7 h 或 用 3%恶 霉 灵 胶 悬 剂 20 2 0 液 浸 种 , 子 量 与 2; 5 0~5 倍 种 药 液 比为 11 ~ ., 度 1~ 8 :. 20 温 5 6 1℃浸 种 3 5 , 晚 各 搅 拌 1 ~d早
灌 水湿 润 , 以防 损伤 秧 苗 根 部 ; 谷 时 要 注 意 脱 谷机 间 隙不 脱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株残体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粪肥 ,病菌即可从芽鞘 入侵 ,引起幼苗发病形 成初侵染 在病 茁上产生 的 分生孢子又可 引起 再侵染 。当谷粒 受到侵染 ,可造 成稻种带菌;脱粒时病健谷粒混打混收也可使健粒 表面 带 菌 ;含 有病 株残体 而未 充 分腐 熟 的有机 粪 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初侵染源。

恶苗病主要侵染源 是带菌种子 ,因此应 采取种 子处理 、消灭菌源 、清除病 株 、减少 损伤的 的综合 防治措施
51 做好选种晒种 .
建立 无病 留种 Ⅲ ,选 留无病稻种 ,选 出病粒 、 破粒 、虫伤粒 、秕粒和稻种 中的杂质 ,选 留饱满健 壮的种粒 ,浸种前摊薄晾晒2 3 — 天。 52 药剂浸种 .
水稻恶苗病 又称 徒长病 、米秧 子 ,属真菌性病 害 。此病在我县 各稻 区都有不 同程 度的发生 ,近年 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因此 .应提 早重视对此病的 防治。 1 发生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 ,以分蘖 期发生最为严重。 苗期发病表现为徒 秧苗细高, 明显 高于健苗 ,叶鞘细长 ,叶片嫩 ,根 系发育不 良,部分秧苗在移栽前死亡 。大 【发病表现为不分蘖 u 或/ 9蘖 ,节问明显仲长 ,节部常弯 曲露与叶鞘外 , J . - 近地表的几节长出倒主须根是此病的显著标志 ,病株 般不抽穗,病轻的可提早抽穗 ,但穗小粒瘪。
作膏祷介:刘云霞,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l 一
农 业 科 技
汉巾 技 2 0- 科 0f 1  ̄4
水稻恶 苗病及综合防治
刘云霞:李小文!
【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1 . 7 3 0 ;2 固县种子管理 站 ,陕西城固 2 20 城 73 0} 2 2 0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

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

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

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

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

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

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

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水稻恶苗病菌是什么?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近年来,此病大幅度回升,发病严重的秧田,病苗率高达50%。

有的甚至因病而要重播。

导致此病严重的原因主要是:1、品种感病。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发病情况差异很大。

从近年推广种植的一些早稻品种看,“中87-156”、“辐8-1”威优49等品种发病严重,秧田病苗率高达63.1%。

“辐籼6号”也有发生,“二九丰”、“浙辐802”基本不发生此病。

2、未捞秕谷。

近年推广减少用种量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有些农户担心秧苗不够或贪图省事,浸种时舍不得捞去上浮谷,而秕谷带菌率高;未捞秕谷的,发病就重。

如农户将浸种时捞出的秕谷,同时播在秧田内,结果秕谷苗恶苗病病苗率为50.5%,而同丘秧田播的壮谷恶苗病病苗率仅4.1%。

此外,脱粒时种谷谷壳破裂,拔秧时伤根等也能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除选用无病种谷、浸种时捞去上浮秕谷、灌水拔秧、尽量减少秧根受伤外,种子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措施。

浸种消毒药剂有:(1)线菌清。

取线菌清15克,加水9公斤,浸种子6公斤。

浸种时间:早稻48小时,双季晚稻24小时。

浸过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后即可催芽播种。

但要注意,线菌清药剂家蚕较为敏感,故浸过稻种的药液不能倒入桑园,以免家蚕中毒。

(2)强氯精。

早稻种子先在清水中预浸24小时,再用300~500倍强氯精药液浸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即可催芽。

晚稻用清水预浸12小时,再用强氯精浸12小时,捞出后洗净催芽。

(3)多菌灵。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成0.1%稀释液,即1克药加水L公斤,将早稻种子放在药液中浸48小时,晚稻浸24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秧田中如有零星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带入本田。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积 。旱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 , 提高降水保 蓄率 和水分 利用率 , 证玉米 生长发育对 水分的需求 保 量 。由于 各地 无霜期长短不一 , 雨量多少不均 , 发生旱 情的时间各异 , 在运用抗旱 栽培措施时 , 应因地制宜 , 灵
活掌握。
根据玉米全生育期的需水规律 , 一般的灌水时期分 为播 前 、 苗期 、 拨节期 、 抽雄期 、 灌浆期等 。而具 体什么 时间灌水 , 要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状况 、 则 土壤墒情 、 降雨 情 况 等 来决 定 。 1 抗旱播种 比空坐水是指种两垄空一垄 , 把第三垄的苗种在第 二垄 上, 一垄来保证通风透光 , 空 这是 一种 有效 的增 产 措施 。二 比空坐水播种不但 比垄垄坐水播种增产, 而且 播 种进 度提高3 % 。一般3 、3 4 厘米的垄实行二 比 0 94 、6 空种 , 玉米 株距 分别 为 3厘 米 、9 米 , 6 米 , 亩 3 2厘 2厘 每 (6 平方米 ) 67 保苗3 0 -30 株 。二 比空坐水播种十分 30 6 0 适合地膜覆盖栽培 , 覆膜具有保墒增温 、 暄土壮苗效果 , 增 产 增 收 十 分显 著 。 适 宜 机 播 地 块 可 采 用带 水 播 种 , 节 约 用 水 , 快 能 加 进 度 。机 播 种 子 均 匀 , = 一致 , 浅适 宜 , 以做 到 随 覆 深 可 播 随 压 不 失 墒而 提 墒 , 易 出 苗 。 容 掏墒 深种浅覆 土。地表有6 厘米干土层且底墒 ~9 较 好地块 , 可以采取双犁开沟掏墒播种 。踩好格子 , 覆 土6 厘米 , 多压磙子 , 保墒提墒 。 地温 回升后 , 用种湿 ( 采 浸种催 芽 )粪 湿( 、 干粪 拌 水) 土湿 ( 、 添水补墒 ) 法播 种, 方 可增快播种进度 , 高 提 保苗 效 果 。 应用新技术增强抗旱性 。精选 良种 , 提高玉米的发 芽率 , 保播 后不 烂 籽 。可 采 用 地膜 覆 盖 催 芽坐 水 保 墒 确 播种 。墒情极差地块 , 可利用育苗移栽法 , 等墒栽培 。 应用生根粉 以增加 玉米根量 , 增加玉米吸水能力 , 保证 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应用有机高分子吸水树脂 , 这种树 脂 有很强的吸水性 , 吸水后能迅速形成凝胶 , 减少水分 蒸腾 和渗漏 , 在作物根 系周围形成小水库且具有有缓释 性, 供作 物吸收 。应用玉米抗旱增产剂 , 该剂是一种超 强吸水材料 , 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杀虫 杀菌剂 , 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供植株利用 2 节水灌溉 喷 灌 是 用 一定 的 压 力 将 水 经 过 田间 的 管 道 和 喷 头 喷向空中 , 使水经拔打后散成细小 的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 代农 业科 技) 0 9年第 7期 现 2及 防治
陈 昊
( 徽 省 宁 国 市 港 口镇 农 技 服 务 中 心 , 徽 宁 国 2 2 0 ) 安 安 4 3 0
摘 要 介 绍 了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发 病 症 状 、 原 , 析 了 其 发 病 条 件 和 传 播 途 径 , 结 了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防 治 技 术 , 期 为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防 病 分 总 以 治提供 参 考。 关 键 词 水 稻 ; 苗 病 ; 生 ; 治 恶 发 防 中图 分类 号 ¥ 3 .1 .+ 文献标 识码 B 4 51 144 文章 编 号 10 — 7 9(O 9 O — 1 3 1 0 7 5 3 2 O ) 7 0 2 一O
子 比浸 种消 毒彻 底 的种 子发 病重 。
4 侵 染 循 环 途 径
再 加上 有的稻 区采取 的浸 种措 施不 当 , 恶苗 病 的病情 有所 使 加重。 因此 , 必要 进 一步搞 好 防治 工作 。 有
1 发病 症状
水 稻恶 苗 病 从 苗期 至 抽 穗 期 均 可发 生 。 子 带 菌 是 引 种
起 苗期 发病 的 主 因 , 重病 种子 往 往不 能发 芽 , 或萌 发后 的幼 苗 不久 即死 亡 。 病 的种 子长 出 的病 苗 往往 徒长 , 轻 比健 株 高 1 3 植 株 细 弱 , 片 和 叶 鞘 变 窄而 长 , 株 呈黄 绿 色 , 系 /, 叶 全 根 发 育不 良 , 毛稀 少 , 分病 苗在 插 秧 前 、 根 部 后死 亡。 在死 苗 上 生 有淡 红 色 和 白 色霉 状 物 ( 即病 菌 的分 生 孢子 及 分 生 孢 子 梗 ) 成 株 期 一般 在 插 秧后 1个 月 左右 出 现 病 株 , 状 与 苗 。 症 期相 似 。 株分 蘖 少 或 不分 蘖 , 间 显著 伸 长 , 部 常 弯 曲 病 节 节 露 出叶鞘 之外 , 下部 几 个 茎节 生有 许 多倒 生 的不 定根 。 开 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水稻恶苗病就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引起得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

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与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就是环状醇类结构得赤霉素GA3。

GA3 就是一种重要得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得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得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得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得徒长甚至死亡。

其唯一防治措施就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得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得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

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与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与扩散与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与抗药性得发展。

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

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得关系。

一、发生情况(一)、发生面积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得程度与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

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

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

(二)、发生危害程度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得高达20—30%。

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

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三)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特点从调查情况来瞧,水稻品种发生危害程度:发生最重武运粳24﹥南粳5055。

二、原因分析1、水稻品种感病2012年水稻主推品种“南粳44、镇稻11号”,武运粳24、南粳46与5055等品种,而武运粳24与5055两个品种上恶苗病得表现较为突出,且发病田有越来越重得趋势。

2、病菌抗药性得产生推广应用得种子处理药剂已连续多年使用,难以避免抗药性得产生。

3、种子处理技术应用上得差异由于部分种粮大户在购买种子处理药剂时按实际面积购买药剂,在实际操作时未按要求兑水,甚至有得药袋子得残药未倒洗干净,兑水时毛估估,浸种得浓度未得到保证。

浸种时应考虑到投药时药袋有残留药液损失,大量浸种时应适当多加些药量,保证浸种浓度,可杜绝恶苗病得发生。

部分育秧组织或种植大户图省事,水稻种子袋装化浸种,不利于药液进入与药液均匀浸透。

4、育秧发芽环节有利于发病2011年,我市开始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三改”技术,其中有一项为软盘改硬盘育秧技术,硬盘育秧为提高出苗质量,推广播种后室内堆放催芽出苗,这一措施有利于恶苗病得发生危害。

2012年,有个合作社5月下旬育秧时,水稻硬盘播种室内堆放发芽出苗再下田,结果苗期表现少量得恶苗病病株,大田发生危害重;而6月初硬盘播种后直接下田得就未发现恶苗病病株,出现同样得结果。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演变:★60-70年代:石灰水,温汤浸种,效果不稳定,操作费事;汞制剂环境残留安全性★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易产生抗性,防效基本丧失20世纪80年代,苯并咪唑类药剂及以此为主要成分得复配剂推广应用后,水稻恶苗病得到了有效得控制。

但就是由于药剂作用位点单一易突变,应用大概10年后由于基因得突变产生明显得抗性。

据镇江农科所1990~ 1992 年度3 年分别对从全国 4 省市共16 个县采集得菌株进行测定, 结果MIC> 100mg/ kg 得占所采集菌株得65、9%, 抗性菌株已成这些地区得优势种群。

到九十年代中期, 90%以上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最低抑制浓度(MIC)高达100μg/ml以上。

苯并咪唑类药剂对水稻恶苗病得防效在抗性水平高得地区基本丧失殆尽。

★90年代中期至今:咪鲜胺为代表得咪唑类防效逐渐下降其她还有二硫氰基甲烷、福美双、咯菌腈等90年代中期,以咪鲜胺为代表得咪唑类杀菌剂异军突起,迅速取代防效明显下降得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成为我国防治水稻恶苗病得首选药剂。

农业部现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得农药品种86个,其中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得药剂74个,占恶苗病防治登记药剂得86%。

兼治干尖线虫病得药剂更少、基本为与杀螟丹复配制、而这两个种传病害,需要同时高度重视防治,最好一药两治,或防治飞虱药剂等杀虫剂复配一药多治。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得抗性发展与检测长期单一采用咪鲜胺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得选择压力大大增强,致病菌对咪鲜胺得抗药性风险不断增加。

2002年,江苏省农科院与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分别在江苏部分地区检测到抗性菌株。

但抗性水平与抗性频率低,咪鲜胺得抗性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但咪鲜胺防治恶苗病得风险已经非常明显。

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以及采取低浓度长时间浸种消毒得情况下, 由于咪鲜胺对靶标菌得选择压力, 使其很容易产生抗药性。

通过对室内抗咪鲜胺突变体得诱导与筛选, 以及对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得研究表明,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已具有潜在得抗药性风险。

结果表明,分离自上海得5个菌株全部就是敏感菌株。

这主要就是因为多年来,由于上海地区水稻浸种一直采用本所研制得菌虫清(17%杀螟、乙蒜素),所以,从该地区采集得5个水稻恶苗病菌株最低抑制浓度均小于0、0325μg/ml,对咪鲜胺均保持敏感状态。

室内含药平板检测江苏受检28个恶苗病菌株中,品种来源包括武运粳23、武运粳24、镇稻14、武运粳19、南粳46 等我省主栽品种,地区涉及镇江、苏州、常州等。

检测结果表明,23个菌株MIC>3μg/ml,抗性菌株比例达82、14%,抗性种群在恶苗病菌群体中占绝对优势,抗性频率已达到很高得水平。

选取4个菌株进行抗药性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我省水稻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抗性大部分为中抗。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治效果为进一步明确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得防效,我们进行田间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在部分水稻品种上,咪鲜胺及其以之为有效成分得复配制剂,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效已基本丧失。

武运粳稻24 这次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得抗性产生并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苯并咪唑类抗性发展那样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之一:直播稻面积与90年代相比大幅度上升,不经过浸种催芽环节,直接落谷播种。

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得发生与发展。

因为浸种有利于病原菌得繁殖与扩散,催芽有利于病原菌得侵入。

原因之二:对咪鲜胺产生抗性得恶苗病菌株其竞争力、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明显弱于野生敏感菌株。

而且其遗传稳定性远远低于多菌灵抗性菌株得遗传稳定性。

咪鲜胺抗性治理及对策(替代药剂)虽然咪鲜胺抗性发展慢,但由于多年持续得定向选择,其抗性频率与抗性水平已累积到较高得水平,严重危害我省水稻生产安全。

我们建议水稻种子处理采用以乙蒜素为主要成分复配得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可湿性粉剂与即将登记得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

上述两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抗咪鲜胺菌株与干尖线虫具有优良得杀灭抑制效果,可有效解决由于抗性上升而引起得恶苗病少药可治得难题。

17%菌虫清(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在上海等地已推广应用十几年,一直对水稻恶苗病与干尖线虫病保持稳定优秀得防治效果,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推荐农药品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药剂200-400倍液浸种48小时,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可达90、8~100%。

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

研究显示,25%氰烯菌酯SC以1∶3000~1∶4000倍液浸种48h,对水稻恶苗病得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水稻浸种注意事项种子处理防治种传病害就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得工作。

除了药剂外,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要求进行。

1、稀释倍数就是关键4公斤稻种,17%杀螟·乙蒜素WP(菌虫清)用药量15克。

关键就是注意加水量,以200~400倍即15克加水4-6公斤,20%氰烯·杀螟丹(容清)用药量5克,800-1200倍即加水量6公斤水。

一般来说水量以超过种子面2-4公分为宜。

2、浸种时间就是保证20-25℃气温,以浸种48-60小时为宜,种子吸足水分为好。

如果种子质量差,芽率不高,建议日浸夜露,即白天浸入药液,夜晚从药液中捞出摊开,2-3天后再催芽,实际浸种时间缩短,也不影响防治效果,露白60-80%可直接播入田间。

3、两次稀释不能省浸种前先将药剂加少量清水搅匀,再加足量清水后搅匀,再倒入稻种,充分翻动后,以后不再翻动。

4、加盖防晒不忽视武运粳24:主要作重注意三点,一就是恶苗病,二就是稻瘟病,三就是细菌性基腐病。

特别就是种子来源于苏南地区得更要作重注意,2011年、2012年金坛,常州、武进等地武运粳24上恶苗病与细菌性基腐病非常严重。

2012年海安等在丰产方上稻瘟病普遍防治2次以上才能控制。

恶苗病与细菌性基腐病得症状区别恶苗病: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普通型面积大:易与细菌性基腐病混淆时间上区别恶苗病:发病早,一般从种子发芽就开始发病,若种子带菌量大时芽后就会出现死亡,正常情况下苗期见病多,抽穗前后出现枯死;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略迟,一般在大田分蘖期见病,往往灌浆期发病普遍且较重。

病状上区别不定根:恶苗病从基部到中上部(1、2、3节)各节上倒生许多不定根,尤其以基部节上为多,但细菌性基腐病只就是基部节上长有短而少得不定根;根节等: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与茎基部,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极易拔断,并伴有恶臭味,恶苗病没有这些病状; 外观等:细菌性基腐病病株穗期发病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而恶苗病一般水稻生长前期发病多,表现为叶色淡、僵,后期常常枯死病症上区别恶苗病: 真菌性病害,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谷粒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即病原菌得分生孢子,后期则在病株茎下部附近或叶鞘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得子囊壳细菌性基腐病: 细菌性病害,肉眼在病株体表内外瞧不到病原物结论1、我省水稻恶苗病菌已经对咪鲜胺产生了严重得抗药性。

2、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得已不能形成有效得防治效果。

3、建议改用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或20%氰烯·杀螟丹(容清)等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