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法律探析

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法律探析

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法律探析【摘要】农村空心化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其形成原因包括土地流转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分析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深层次原因。

在土地流转问题中,存在着农村土地资源被大规模流转的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村土地闲置。

城乡发展不平衡则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迅速,而农村的发展缓慢,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的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土地管理监管,推动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法律探析, 土地流转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土地管理监管, 推动农业现代化, 完善农村土地政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空心化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流失的加剧,大量农村地区呈现出人口减少、村庄空心化的现象,农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多种多样,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未来制定政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法律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部分旨在探究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深层次原因,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一大挑战,其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空心化问题也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研究农村空心化成因有助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引导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临川区河埠乡为例

农村空心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临川区河埠乡为例

摘要摘要现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进发,以便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流失,时间长了之后,则就出现了“空心化”。

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久而久之在农村便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标志。

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涌入了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农村空心化前期(八九十年代)农村入口主要还是在农村,只是原来生活水平差,没有经济实力,实力发展以后,他们的生活空间不断的扩大;农村空心化后期(九十年代至今),农村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量缺口依旧很大,于是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向城市。

农村空心化已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学者、政府和大众媒体的多方关注。

本文在对研究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家庭收入及构成、劳动力去城市发展的情况、年龄分布等多项内容的分析和探索,来对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

通过对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当地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土地抛荒严重,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年龄结构断层,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等一系列问题,据此分析农村空心化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形成过程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分析,试图从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the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adult labor force of the countryside surge into city and leads to a lack of major labor force in rural., then “rural hollowing” phenomenon raised, which is actually a manifestation of unbalanc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product of social change, rural hollowing always in a state of chang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hollowing early stage (about 1980s to 1990s), homogene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becaus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cale and showing a "outside the expansion of the empty" spatial pattern;Later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due to the gradual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town and showing a "people leave the house empty," Rural hollo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refore by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media of many concerns.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ollowness of the local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com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easant family, the labor service situation, the age structure, the cultivated land cultivation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re has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hollowing phenomenon in the local area,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seriousness of land reclamation,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age structure fault, left-behind elderly and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rural hollowing phenomeno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ry to improve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tc.Key Words:Rural Hollowing、Population Hollow、Labor Transfer、Co-ordinate Urban-rural Development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1 选题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国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7)1.3.1 研究对象 (7)1.3.2 研究内容 (7)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8)1.4.1 研究方法 (8)1.4.2 研究思路 (8)第2章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10)2.1 农村空心化基本内涵 (10)2.2 农村空心化相关理论 (11)2.2.1 迁移动因“推—拉”理论 (11)2.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12)2.2.3 理性选择理论 (12)2.3 空心化对农村发展影响探析 (13)2.3.1 空心化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13)2.3.2 空心化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14)第3章河埠乡基本概况及空心化成因 (17)3.1 河埠乡村落概况 (17)3.1.1 自然概况 (17)3.1.2 经济社会概况 (17)3.2 河埠乡空心化现状 (19)目录3.2.1 人口结构空心化 (19)3.2.2 农村宅基地空心化 (20)3.2.3 农业产业空心化 (21)3.2.4 社区服务空心化 (22)3.2.5 基层民主空心化 (24)3.3 河埠乡空心化的成因分析 (25)3.3.1 资源与环境因素 (25)3.3.2 经济与社会因素 (26)3.3.3 体制与制度因素 (27)第4章河埠乡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 (28)4.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 (28)4.1.1 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全面完善村级规划 (28)4.1.2 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促进宅基地合理流转 (28)4.2 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30)4.2.1 走城镇化道路 (30)4.2.2 生态移民,促进农村剩余人口就地转移 (30)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31)4.3.1 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 (31)4.3.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1)4.4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32)4.4.1 强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2)4.4.2 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32)4.4.3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3)第5章结论 (34)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A 调查问卷 (40)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1.1 选题背景农村空心化的涌现,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空心化不仅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房屋空置,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次调研对全国10个省份的2 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展开了研究。

一、农村空心化现象(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在调研的2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中,有18个地区超过60%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上。

其中,有13个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这些地区仅有不到3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到城市打工或经商。

这种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居住,形成了“空巢村”的现象。

(二)土地荒芜,房屋空置,基础设施陈旧失修在调研的2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中,有15个地区的耕地荒芜率超过30%,其中最高的达到了70%。

大量的农田被废弃,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维护和管理,这些地区的房屋多数已经破败不堪,成为废墟。

此外,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普遍陈旧失修,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滞后。

在教育方面,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设施缺乏,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在医疗方面,由于医生和药品短缺,农民的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由于缺乏投资和发展动力,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道路不畅、通信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一)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有限。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2023-11-10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目录
• 引言 • 农村空心化概述 •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分析 • 县域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分析 • 县域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 县域农村空心化治理对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村空心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严 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
会稳定。
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导致空心化的原因之一。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农村缺乏吸引力,农民更愿意 到城市生活。
政策因素
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空心化也 有一定的影响。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经营能够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吸引更多的农民从事 农业生产。
扶贫#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05
县域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发展的影 响
房屋闲置: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 房屋普遍存在闲置现象。
03
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分析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外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 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活
力。
家庭规模小型化
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观念转变的 影响,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 家庭成员数量减少,对农村发展的 支撑能力减弱。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就越低,更容易选择离开农村。
劳动力价格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也促使部分农民选择离开农村。
社会因素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或居住 ,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 方法和结论尚不成熟,需要进一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空心村现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村现象的调研发现,农村人口外流和城镇化进程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加强科技和教育建设,以及推动“三同”农村建设计划。

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近年来,农村空心村现象出现了普遍化的趋势,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空心村现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二、调研结果1. 农村人口外流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发现农村人口外流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强,农民跑城市谋生已成为最为普遍的一种选择。

农民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人口减少,一些小村庄变得空无一人,长时间无人居住,最终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2. 传统的经营模式影响了农村发展其次,我们发现传统的经营模式影响了农村发展。

很多农村将土地和房屋分割成小块,通过种植和租赁来赚取收益,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村发展。

由于农民缺乏现代化思维,不愿意进行创新尝试,从而导致传统经营模式的延续,农村发展趋势不稳定。

3. 农村教育水平低另外我们发现农村教育水平低也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垫底、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导致很多农村学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他们选择了到城市去学习和工作,这就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失。

三、解决方案1. 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推进现代化农业为了改变农村空心化现象,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推进现代化农业。

需要引导农民进入大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的轨道,通过地租收益等方式支持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在农村中引入新科技,发展新型种植业、新型养殖业等现代化农业模式。

同时要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实现整个农村的农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农问题-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问题及改进措施

三农问题-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问题及改进措施

农村空心化一、表现(一)人口空心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镇,这其中不仅仅只有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还会有青壮年在城镇拥有住房后带去的父母子女,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过多形成空心化现象。

1.使农村经济失去了活力和生机,也失去了以往鸡犬相闻的生机,农村现在给人一种没有烟火气的感觉;2.农村的生产情况和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留村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它收入,很多农村的经济形态其实和2000年前一样,都是单纯的农业经济,只是使用了机械、化肥、农药等古代农业不曾有的技术手段。

(二)基础设施空心化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迅速下降,甚至有些村子已经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荒弃,这就会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空心化。

(三)文化空心化1.农村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师资力量相对较差,配备不完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造成文化水平的空心化;2.大量精英人才在走出农村后留在了城镇,这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也很严重,也会带来文化能力的空心化;3.农村年轻人大多离开家里进城镇工作,很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失去了受众和生存的土壤,不能有新鲜血液进行传承,面临失传的困境,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空心化。

二、原因(一)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1.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发展的制约。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他们到城市后虽然能取得较高的收入,但是这些青壮年的父母和子女还留在农村,他们不得不时不时回到农村。

而且,这些青壮年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福利和各种保障制度,因而他们不能放弃农村的医疗等福利。

城乡之间壁垒分明,阻隔了其他资源的流通,却又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这自然会带来不可协调的矛盾,从而产生农业空心化现象。

另一方面,城乡土地二元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城镇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用权,农村土地却不可以。

2.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

农村空心化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村空心化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师 生 园 地215 都市家教农村空心化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45000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河南 郑州 陈若梅【摘 要】农村空心化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词,随之也出现了“空心校”这些问题是由农村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

留守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致使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农村人口外流,村中宅基地闲置或半闲置,因而形成了“空心村”。

农村地区规划不合理,宅基地管理没有秩序状态,“一户多宅”现象突出。

【关键词】空心村;农村空心化;空心村治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力也增加了,外出务工也就增多了。

虽然从2004年国家逐步减免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农民进城的脚步并未停下,农村人口外流不断增加。

[1] 截至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

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相比上年继续减少。

农村流动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结构年轻化。

[2]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3.7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

流动人口中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这就表明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每年回老家不足2次。

一、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张昭定义空心村为:“空心村是村庄盲目扩大,新住宅向村外发展,出现内部宅基地大量闲置的一种结构特殊的村庄,是国家与地方在土地利用出现中间差异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

[3]我认为农村空心化应包含以下几方面:1.居住地空心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纷纷外出,不断进入城市,留守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全家都迁出现象严重增加。

留在村里的基本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许多村民不愿意在村内盖房而是选择在村庄外或者公路旁,而我国的村庄规划往往不到位,村民选址的随意性大,随着时间推移就形成了村庄周围是新房村庄内的房屋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

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

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农村空心化问题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外流导致的人口减少和资源抛荒等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将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落后和不便。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修建更多的公路、桥梁和电力站等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地区发展。

其次,要加强农村产业支持。

当前,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低效益、劳动力匮乏等。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地区。

再次,要加强教育和医疗事业。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疗机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地区。

最后,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农村空心化问题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产业支持、加强教育和医疗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对策措施的支持和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短期内,农村空心化对当地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冲击,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在长期内,农村空心化还会导致社会结构紊乱,失去活力的农村将无法为城市提供核心劳动力和供给养老金等问题日益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非农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当时的二元社会体制下,空心村的产生有了可能。在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制度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广,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空心化”这一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影响;对策

1 引言 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对于农村“空心化”,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程连生、冯文勇等,把相对成新原则、功能转换原则、绝对抛弃原则、人口锐减原则作为界定空心化聚落的4个条件集,将空心化聚落定义为“居住在农村的住户,在空间欲望驱使下逐渐向周边新扩带迁居,导致原聚落成新度下降、非居住房屋增加、废墟面积扩大、人口密度锐减,并与新扩带形成强烈反差的一种聚落形态。由原来成新度相对均质的聚落,发展为新旧二元结构的空心化聚落的过程”。这一概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了农村空心化的特征。 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的出现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批农民工的进城, 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 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 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而受前者的影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出现,它具有以下特点:随着距离村庄地理空间距离的加大,农庄的质量水平呈现递增状态,村庄的人均占地呈现递减状态,村庄的人口密度呈现递减状态,家庭规模向小型化转变。 本文将以空心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机制,以及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2 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1 当前的现状 统计发现,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43%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约90%的村庄和耕地。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占用及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成为城市化和城乡土地利用配置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据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 2

hm2左右,多在0.200 hm2以上,一个中等乡镇约有300来个自然村,平均一个自然村以0.133 hm2计算,一个乡镇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废弃。调查显示,山东临朐县2001 年出现了80多个“空心村”, 河北石家庄在2002 年6 月前有201个“空心村” ,到2003 年5 月,河南省临颍县326个行政村已有三分之一形成“空心村”。 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人们的住房投资比重增大。农户逐渐向周边地带如耕地上迁居,一旦有一户人在耕地上建房,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占地具有放大效应。原来的大量耕地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加剧。 2.2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2.2.1 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农业的发展,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经济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量条件好的农户已经具有了更新其住宅的能力。城市吸引了许多农民进城来工作,却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保障,进城的农民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只能在农村置地建房。 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 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 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 , 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而交通线的一侧或两侧,土地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的村外成为建新宅的首选。 2.2.2 农民对住宅的要求更高 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邻里间隔小,房屋采光、通风效果差,且每户的住宅面积也很小,加上道路狭窄,排水排污能力差等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使人们在选择宅基地时不会对旧宅基地产生偏好。而迁居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势,地貌,河流等人居环境更为理想,住宅用地的扩展空间大,农户建房的随意性和自主性更强,这样新宅会更宽敞,舒适。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对住房环境、条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废弃旧宅基地建新居成为可能。 2.2.3农户主体观念狭隘 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支配,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房欲望的扩张必然导致村子向外围扩张。同时中国人又极富虚荣、攀比之心。因而大家都想往村子外围和马路边上建房,用房子来挣面子。这种攀比、虚荣之心也促使农民向外围建房。最后,中国农民建房选址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特别重。很多人选址不是按照村里规划来,而 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抢龙头宝地。而已建新宅的区位又潜在的影响了农户对宅基地的选 3

择。一些素质较低的农民珍惜土地和法律观念淡薄,于是大批农户相继搬到村外,宅基地占地面积迅速扩展。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已经不能给农民带来高收益,新宅建成后,许多农民依然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间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2.2.4 制度不完善,规划管理滞后 根据《土地管理法》“一户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的规定, 农户新批宅基地必须用旧宅基地来置换, 房产归房主所有, 限期在一定时期内拆除旧房。但是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的农民并不多,并且没有严格的相应惩罚措施。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于国有土地,对农村的使用制度至今无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宅基地的无偿无期使用是农民滋生超标抢占宅基地的根本原因所在。宅基地管理,耕地保护的正常实施所依靠的村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发展规划也普遍缺失,或是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 3.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3.1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村落空心化是与居住用地的扩展相伴而生的,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 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 75亩的0. 43 ,我国人口却以每年1500万的速度猛增,同时又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由于空心村是一种核心和边缘的空间分异现象,空宅地,废弃地大多位于村中央,这对以后的村庄改造以及退耕还田造成一定的困难。 3.2 稳定的人居关系遭到破坏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聚落较为稳定和协调。住宅空心化不仅会影响和改变着农户间睦邻友好的关系和农村的干群关系,而且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旧宅更显区位差,内部出现萧条景象,交通更加不便。旧村的养老问题,改造问题,以及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农村的不安定性因素增多。随着住宅用地的扩张,势必加剧农村人地矛盾。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空心村”继续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势必造成这些闲置土地升值,由此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的矛盾,既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又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3.3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住房投资比重大,生产性投资不足,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农民把所有积蓄都 4

投到房子上了, 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低。同时, 用于住房的投资多了, 用于其他生产性投资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这影响到农村扩大再生产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带来农村经济真正的繁荣。 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人才短缺、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织涣散等问题趋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 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民。随着大量素质较高的农民外出务工,目前农民的素质与“新”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远忧。 4. 农村“空心化”的解决对策 4.1 对空心村进行改造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国家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扎实推进我国空心化村庄整治势在必行。 顺应村庄演变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空心村,改善村内的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交通条件,优化村内居住环境。在旧村建一些娱乐设施,公共设施,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宅基地。 鉴于空心村改造过程中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借鉴城市经营理念进行“村庄经营”,即对村庄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等权益进行市场化运作,为“空心化”改造筹措资金。 4.2 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2004 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对如何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实用的措施;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也对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要求, 宅基地的集约利用受到极大的关注, 要实现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空心村”改造势在必行。 制定10年发展规划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和跟踪制度。修订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在政策法规方面为解决多占、超占、强占宅基地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减少农民对宅基地需要的压力,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拆迁、统一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政、法律、经济途径管理农村建房,开展宅基地整理,向旧村要地。促使宅基地使用有偿有限化,同时培育宅基地转让市场,针对新占宅基地实行征税,提高土地使用的边际成本。 4.3 大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城市化,统筹城乡就业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允许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同时让大量的农民同时进入城市,城市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