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吴雄志教授通魄汤治疗习惯性便秘体会
阴虚肺燥致便秘,下病上治通大肠

(上接第32页) 表现,俗称“眠起了”,有非感染和感 染方面等多种原因。④与新生儿反应低 下鉴别:后者是一组临床症状包含一定 程度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减退、肢体活 动减少,哭声弱和吸吮无力。
了解孕期健康情况及分娩情况。 了解母亲孕期的健康情况,分娩过程中
难产、滞产及助产情况,分娩采取的方 式,以及产房、婴儿室的温度、湿度和 生后护理事项,以帮助判断。
E-mail:wangxuemin@ 责编/王雪敏
国医 馆
阴虚肺燥致便秘,下病上治通大肠
文/ 杨峰(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患者,女,45岁。主诉便秘10余年, 近年来加重。初起3~4日一行,少有便 意,后逐渐延迟到大便5~6日一行,粪便 粗硬如栗,努责难解,曾服用酚酞片、芦 荟胶囊、番泻叶、大黄等药,还常外用开 塞露,但也只管一时,过后依然。做肠镜 检查,肠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近1年来便 秘尤甚,伴鼻干,咽干,舌燥,腹胀满, 口臭,口干欲饮,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舌质红少津,无苔,脉象细数。
本例患者的便秘,是因肺燥耗损津 液,阴亏液涸,不能濡润大肠所致。清代 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大便秘结》中 说:“大便秘结者,以为大肠燥甚,谁 知是肺气燥也?肺燥,清肃之气不能下 行于大肠也。”治宜采用下病治上,以宣 肺清热,升清降浊,肠腑气机方可恢复正 常,实是“提壶揭盖”之法的妙用。
但肺燥阴伤是根本,必须注重滋阴 润燥,肺清肃之气才能下行,大肠传导功 能有力,排便自然通畅。故给予清代医家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增液汤加味,方 中重用苦咸而凉之玄参,滋阴润燥,壮水 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生地甘苦而寒, 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 之力;肺与大肠相表里,用甘寒之麦冬, 加百合,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杏仁、 紫菀开宣肺气;生白术益气健脾助运以 通便;砂仁醒脾和胃以助肺气。诸药合 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 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其他如腹胀、口 臭、口干、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也 会随便秘解除而自行消失。■
王素梅教授以“通”论治小儿便秘经验初探

医药专 家 学术经 验 继 承 工作 指 导 老 师 , 有 幸 跟 师 余 随诊左 右 , 现将其 论治 小儿 便 秘经 验 总结 如下 。
1 王 素梅 教授治 疗 小儿 便 秘学 术思 想
王 素梅 教授认 为便 秘 一证 , 因虚致 实 , 可 因 可 亦
润, 糟粕 自行 。
养物 质较 多 , 脾 常不足 , 但 胃小且 脆 , 容物 不多 , 常因 过 食 导致食 停 中焦 , 阻滞 气 机 , 腑传 导失 司 , 为 肠 发
实秘 , 见 糟 粕 内 停 , 胀 纳 呆 欲 呕 。《 病 源 候 症 腹 诸 论 ・ 儿 杂病诸 候 》 为 此 时 “ 小肠 有 游 气 , 壅 小 认 大 气 在 大 小肠 , 不得 宣散 , 大小 便涩 , 流利 也” 《 幼 故 不 ,幼
中 国 中 西 医结 合 儿 科 学 2 1 0 2年 1 0月 第 4卷第 5期
C i e i rItg ai WetMe , t2 1 , l , o 5 hnP da nerTrdt s t d Oc治 小 儿 便 秘 经 验 初 探 通’ 论
虚为津 液少 流通 , 涩不 能传 送, 肠 , [ 。故 / J 因饮 食 JL  ̄ 不 自调 , 或饮 食 自倍 , 偏食 、 或 挑食 , 强食 , 过食 或 或
生冷 、 燥 、 甘 厚 味 , 伤 脾 胃 , 致 中焦 气 机 紊 香 肥 损 导
五法启 魄通便 , 论治 小儿 便 秘 。
实致 虚 , 由于先天 禀 赋 、 食 及 疾 病 因素 , 饮 累及 小 儿
脾 胃、 肾及 肠 腑 , 生食 、 、 诸 积 , 气 、 、 阳 酿 气 热 或 血 阴 诸 虚 , 机升 降失 常 , 动 温煦 无力 , 导失 司 , 气 推 传 致糟
中药治排便不畅

中药治排便不畅 《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此中医所谓无水焉能行舟也,现将常见的中医治疗便秘的基本理论和内容编排成问答形式来介绍中医思维!! 1 中医如何认识“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在我国古代医学中,便秘有很多名称,如“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秘”、“大便燥结”、“肠结”等。 古代医家对便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论述,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肾主液,肺主气,当肾虚肺燥时也可引起大便秘结。历代医书中,对此论述很多:“大便秘结,肾病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然燥结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燥结者。”以上论述非常重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等因素。有关热与寒可致便秘的论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闷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名阳证似阴也。”而清代医家则提出了便秘与肺燥有关的观点:“大便闭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更有医家提出便秘与房事、饮食、七情等均有关的论述:“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均可导致便秘,从而更充实了便秘的病因学说。 中医对便秘的治疗亦有较深的研究。治疗上提出了不可妄用攻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妄用攻下之害:“每见江湖方士,轻用硝黄者十伤四五,轻用巴豆者十伤七八,不可不谨也,或久而愈结,或变为肺痿吐脓血,或饮食不进而死。”因此治病必须求本。除药物治疗外,清代医家还注重利用导引术治疗便秘,保生秘要曰:“以舌顶上腭,守悬雍,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所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日,大肠自润,行后功效。” 中医很重视便秘对人体的影响,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说明了保护大便通畅,易延年益寿这个道理。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后患。
跟师张志明名中医运用温脾汤治疗便秘的心得体会

跟师张志明名中医运用温脾汤治疗便秘的心得体会摘要】张志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现任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在运用温脾汤治疗顽固性便秘方面,有独特经验,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论述。
【关键词】张志明;温脾汤;便秘;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85-02温脾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1],由大黄、芒硝、附子、干姜、人参、当归、甘草、7味药物组成,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脾阳不振,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张志明老师以此为主方治疗脾阳不振所致的便秘,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石某某,男,83岁,于2015年9月9日初诊。
患者诉十几岁开始便秘,大便干燥,每周解大便2~3次,每次都痛苦异常,大便干如羊矢,曾服中药、西药无数,却鲜有明显疗效,偶然有效,也仅在服药时有效,停药后恢复如初,日久,影响患者饮食和睡眠,故患者心情郁闷。
此次来诊前曾服省内某名中医所开的中药汤剂,用药多是元参、麦冬、生地、当归、大黄、枳实、厚朴之类,但疗效一般,故慕名来到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张志明诊室求治。
刻下:患者表情痛苦,面色萎黄,体质偏瘦,腹胀,乏力、饮食无味,睡眠差,口淡不渴,无恶心、呕吐、反酸、打嗝,舌质淡暗,苔白微腻、水滑,脉沉细、软。
辨证:便秘,脾阳不振治法:温补脾肾,攻下冷积处方:大黄3克、淡附片9克、干姜6克、甘草6克、红参12克、厚朴9克、荔枝核15克、木香8克、土鳖虫6克、乌药20克、槟榔9克、麸炒枳壳15克、7付。
二诊:服药第三天即解大便1次,偏干,之后每两天解一次,干,但较前轻松,腹胀减轻,自感身体轻松了许多,舌质仍暗淡,舌苔薄微黄,水滑,脉沉细。
从五脏论治便秘的体会

从五脏论治便秘的体会
陈瑞超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4(46)2
【摘要】以《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为理论指导,指出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肝气的条达、心神的主宰。
临床以五脏为辨证要点治疗便秘,从五脏阴阳、气血盛衰入手,不独用通下一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陈瑞超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中医院,江苏徐州22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5
【相关文献】
1.从五脏一体观论治老年功能性便秘
2.朱秉宜运用"魄门为五脏使"理论治疗老年便秘经验
3.从"魄门亦为五脏使"论治功能性便秘
4.从“魄门亦为五脏使”论治老年性便秘
5.从五脏论治小儿便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钥匙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钥匙1 慢性咽炎:记得曾经和同道们交流过这样一句话:“窍道病,先疏通”。
“窍道”是沟通机体内外的窗口,是一气周流最为活跃的地方,其病变绝大多数是因为“壅塞”使其失去空灵之性所引起。
慢性咽炎的主导病机不是“热”、不是“炎症”,而是咽窍局部的一种“郁结”,所谓的“火热”、“津伤”都是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不要本末倒置。
咽后壁的滤泡增生、病人的异物感都是“郁结”之象。
我还发现,这些病人的胃肠常常有问题,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这个通道一旦壅滞,浊气上泛,咽窍之地乌烟瘴气,慢性咽炎何时能了?根据以上思路,我常用:牛子10射干6威灵仙6桔梗10青皮10法半夏10厚朴10茯苓10苏梗10(或苏子10)炒枳壳10。
水煎服。
(泡一小时,煎15分即可)经观察10余例病人,效果不错,大家可以验证。
重在破除郁结,流通气机,少用寒凉凝滞之品是关键!2 神经性耳鸣:这个病很缠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困滞;肾精不足是常见证型,无论是哪个证型,我都会针对“主症”加入升清、开窍之品:柴胡10香附10川芎6防风30。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是我学习一位老中医的经验。
上月曾经治疗一位椎动脉缺血的病人,输液几天效果不大,根据主症“眩晕”,用余国俊老师的“柴陈泽泻汤”加减,很快主症平息,但是病人又诉“耳鸣、耳闭塞”严重,舌苔白腻,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以上几味药,标本同治,吃到第五付时,自觉耳朵一下畅通了,症状随即消失。
3 小儿感冒后遗留咳嗽:这种情况在我这里很多,经过抗生素的治疗,体温正常,血象回落,炎症消退,但是咳嗽缠绵不解,用西药对症治疗效果很差,做雾化也有很多效果不好。
中医认为是外感后,早用、过用寒凉药导致风邪留恋肺系,余邪不尽导致。
治疗要抓三个(1)注意加用祛风利咽之品:这种咳嗽的病位不在下呼吸道,肺部听诊无阳性体征,胸片无异常。
此绝大多数是咽部的一种不适感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或觉咽部瘙痒,或觉有少量痰滞,或者遇风冷、异味刺激就会咳嗽。
魏品康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总结

魏品康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魏品康;习惯性便秘;健脾通腑;润肠养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
”《素问·厥论篇》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
”其中“大便难”、“后不利”,即指大便不通或不畅。
《素问·举痛论篇》还提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认为便秘的病机属热闭津亏。
至清代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专设“大便秘结源流”,系统阐释便秘的病机有胃虚、热秘、冷秘、风秘、血热、血分枯燥、津液亡失之分。
本院魏品康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独特见解,认为患者此病经年,多数迭经清热利下之品乏效,故临证当重视健脾治本,辅以通腑治标,兼施润法增液行舟,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
现将魏师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健脾治本纲目清便秘的发生主要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尤以脾胃为甚。
脾胃位于中焦,气血生化之源,为大肠正常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精微和津血供应,并使粪便得到滋润,易于排出。
其次,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功能失常,脾气不升则生胀满,浊阴不降则大便秘结。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
为其息息下行也,实时时借其下行之力……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
”故调理脾胃使升降自如,腐熟运化有力,则后天之本固,病无可生。
因此,魏师临床治疗便秘从调理脾胃入手,临证喜用小建中汤加减,振脾阳理脾气。
腹胀、嗳气明显者加佛手、香橼皮。
2 通腑理气分虚实《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大肠为六腑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
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腐熟、运化,小肠分清别浊,清者吸收入体,浊者下传大肠,大肠满而不通,发为便秘。
魏师认为,习惯性便秘患者多因病程较长,大肠气血津液多有异常,或耗津或伤阴,糟粕不下,故临证切忌贪一时之快,一味运用峻下通腑之法,而使津愈伤、阴愈亏,加重排便困难的症状。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患者,女,38岁,1987年12月5日诊。
便秘3年,腹胀,大便6-7日1行,粪块坚硬,便时肛疼甚剧。
常服果导片、麻仁丸、番泻叶,外用开塞露,效差。
察其舌偏红欠润,苔薄黄少津,脉弦涩。
[学生甲]本例长期便秘似属虚秘,而中医教材上论述的虚秘只有两种证型:气虚和血虚。
气虚者气短乏力,解便不畅,但大便并不干硬,舌淡嫩脉虚弱,治宜益气润肠,可选《金匮翼》的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化裁;血虚者面色少华,头眩心悸,舌淡白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可选《沈氏尊生书》的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化裁。
本例是否属于这两种证型之一呢?[老师]教材上论述的“血虚便秘”较少见,且这类患者就诊时,多不以便秘作为主诉。
换言之,在血虚便秘者的一系列症状中,便秘很难成为主症,只不过在理论上可以成为主症罢了。
至于“气虚便秘”,尤有可商之处。
何谓“气虚便秘'?据说是入厕努挣,汗出短气,排便困难而大便并不干硬,这明明是中气虚弱而推动乏力,不仅攻下当禁,就连《金匮翼》黄芪汤中的火麻仁、白蜜等润肠之药亦应慎用,乃因阴柔滋润药物可损中阳之气。
我治此等“便秘”习用大剂补中益气汤补脾升清,合平胃散和胃降浊、加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
若此脾升胃降肺宣,便能斡旋升降之枢纽,使排便爽利。
——而对于这种证型,我书写病历时从来不使用“便秘”病名,而代之以“大便不爽”、“大便不畅”或“排便困难”,还要加注:“不干燥”。
这样实在啰嗦,但避免了“对号入座”,有利于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学生乙]便秘一症,名称太多,现代中医出版物常将便秘分为热秘、实秘、气秘、虚秘四类,明代张景岳不胜其烦,提出将便秘归结为“阴结”与“阳结”两类,以执简驭繁,您在临床上治得最多的便秘是什么证型呢?[老师]我在临床上治得最多的便秘证型是虚秘,其主要病机是脾阴不足,肠燥津乏。
这种虚秘,西医学称之为“习惯性便秘”。
[学生甲]老师治疗虚秘,独重脾阴虚,为什么中医教材上不论述这种证型呢?[老师]脾为阴中之至阴,至者大也,其阴液充满全身;至者到达也,而散精于全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痰逐水 生津止渴……”;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言其 “生肠胃之津液”。《本草正义》赞其: “最富脂膏,故虽 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6]; 白术、苍术一类二种,古时不 分,《神农本草经》独言术[7]; 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本草著作均未明言其通便作用; 诸多医家亦仅言 白术燥湿健脾,对其通便作用避而不谈。但《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桂枝附 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 之。”最早记载用白术治疗便秘。又《长沙药解》: “味 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 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 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20 世纪 70 年代著名老中医 魏龙骧在《新医药学杂志》“医话四则”中明确提出: 白 术通便秘,开创了白术新应用的先河[8]。已故国医大师 张志远亦提出“白术具有洁净府功能”[9]。名中医王幸 福亦认为“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并认为“张仲景是第一 个提出用白术生津通便的”[10]。又大量生白芍养血敛 阴,《神农本草经》[11]言该药苦平,可益气; 王好古言其 “味酸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12]; 大量全当归和血活 血,润燥滑肠; 又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可“补中生血,补 肺气”[13],治虚损健脾胃,白术、当归、黄芪均味甘性温, 可入脾补脾,益气升清,甘能补能缓能和,生用润可滋养 脾胃清和之气,甘温之药是气的主要来源; 又甘酸合用 可生津润燥,如成无己所言: “酸甘合用以补阴血,降逆 气,润肺燥”。三药和用,白芍与白术同用补脾; 白芍与 当归同用补血[14],共达气血同补,增水以行舟,健脾养 胃之效。 2 升降并施 宣肺疏肝
习惯性便秘中青年女性多见,患者往往又不够重 视,病程较长,病性顽固。此类患者平素多忧多思,郁怒 不舒,久坐过劳,作息失常,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 言: “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饮食失 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 《诸病源候论》: “大便不通 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 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5]。西医检查除外器 质性病变,并惯用或( 和) 依赖开塞露、番泻叶等泻药。 病性多集虚、滞、郁、寒等为一体,应用单一通腑泻热、滋 阴润燥、温阳通下等治法难以奏效,治疗起来颇为棘手。
通魄汤是吴雄志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常用方。 该方由生白术、生白芍、肉苁蓉、枳壳、当归、大血藤、 升麻、牛膝、瓜蒌子、黄芪、厚朴、威灵仙、苦杏仁、玄参、 制大黄等组成。笔者有幸私学吴雄志教授,入无门医 派,临证时效仿吴教授,常用此方治疗习惯性便秘,效 果满意。兹对该方进行如下分析。 1 气血同补 健脾养胃
光明中医 2019 年 4 月第 34 卷第 8 期 CJGMCM April 2019. Vol 34. 8
·1269·
运用吴雄志教授通魄汤治疗习惯性便秘体会
朱长庚
摘要: 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典型的单一辨证用药一般难以见效。通魄汤是吴雄志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常 用方。通过研究历代诸多医家和中草药著作的相关理论,对通魄汤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气 血同补、健脾养胃; 升降并施、宣肺疏肝; 寒温并用、温肾通腑; 量大力专、药精效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辨证指导意义。
肺在上焦,水之上源,主一身气的宣发肃降,又肺 与大肠相表里,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致大肠传导失 司,易大便秘结; 肝主疏泄,不及则肝郁不舒,过则木克 土,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升降用药是根 据中药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用于向上或向下病势趋 向的病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高下相召,升降 相因”,临床 上,结 合 病 证 和 脏 腑 功 能,升 浮 药 与 沉 降 药常配伍使用。枳壳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理气宽 中,行滞消胀。厚朴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效
关键词: 通魄汤; 习惯性便秘; 吴雄志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08. 052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08-1269-02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 期延长; 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涩; 或粪质不 硬,虽有便 意,但 便 而 不 畅 的 病 症[1]。 西 医 便 秘 器 质 性因素多有直肠肛门病变、结肠病变、腹腔盆腔病变、 全身性因素等; 功能性便秘分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 混合型。中医便秘与人体阳气、津液、气血关系密切; 一般多责之大肠与脾胃,但与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肾 的密藏均有关联。便秘与五脏相关,非独大肠尔; 《素 问·五 脏 别 论》曰: “魄 门 亦 为 五 脏 使,水 谷 不 得 久 藏”[2]; 魄门的开启依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 功能又与 五 脏 相 关[3]。 人 体 之 气 的 运 行 与 水 液 代 谢 均不离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升胃降,下焦肝泻肾藏, 五脏共同作用,才能调节水液气机的正常运行[4]。
·1270·
光明中医 2019 年 4 月第 34 卷第 8 期 CJGMCM April 2019. Vol 34. 8
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13]; 辛能散能行,可提脾之升清 之力; 又配伍升麻,味辛、微甘,微寒,归脾、胃、肺经,有 升举阳气之功,张元素认为升麻可补脾胃,是手足阳明 引经药,能升发阳气到至阴之下; 李时珍也认为升麻是 脾胃引经药中最重要的一味药。牛膝味苦、酸,性平, 归肝、肾经,引血下行; 朱震亨认为该药可引诸药下行。 《本草备要》言: “威灵仙能行气,祛风; 辛泄气,咸泄 水,气 温 属 木。其 性 善 走,能 宣 疏 五 脏,通 行 十 二 经 络”; 《濒 湖 脉 学》谓: “微 辛 不 苦,性 善 通 行,故 得 此 名”。瓜蒌仁、杏仁均归肺、大肠经,润肺化痰,滑肠通 便; 升麻、瓜蒌仁、杏仁可宣提引药上行,提壶揭盖,下 病上治,腑病治脏; 枳壳、厚朴、川牛膝、威灵仙疏肝之 郁结,导气下行,共同推动粪质的排出。 3 寒温并用 温肾通腑
脾胃居中央,运化水谷精微,以灌四旁,内滋五脏六 腑,外养四肢百骸,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升 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肠道的蠕动,粪质的排出,依 赖气血的鼓动推行,否则肠道停滞,粪质壅留。该方用 大量生白术,张元素认为该药“能除湿益气,和中补阳,
作者单位: 杭州市余杭区中西结合医院中医科( 浙江 杭州 31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