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合集下载

热休克蛋白27在脊髓缺血再灌注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热休克蛋白27在脊髓缺血再灌注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 键 词 】 脊 髓 ;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热 休 克 蛋 白 2 关 7
【 图分 类 号1 R74 1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4 . 文 【 章 编 号 1 1 0 —60 2 1 )30 6—3 文 0 22 0 ( 0 0 0—0 90
脊 柱 外 伤 常 伴 有 脊 髓 损 伤 ,导 致 神 经 功 能 障碍 ,手 术 减
而 获 得 目的 基 因和 检 测 基 因表 达 。 ( ) 按 照 试 剂 盒 说 明 ,提 1
取 标 本 :R NA,并 一7 O℃ 冻 保 存 ,备 用 。 ( ) R —DN 2 NA c A
特 异 序 列 逆 转 录 实 验 条 件 与 参 数 :5 5℃ 逆 转 录 3 n 4 0mi,9
1 1 主 要 实 验 试 剂 :R — C . T P R试 剂 盒 ,oio ( T) B f r l g d 、 uf e 等 反 应 体 系 由美 国 P o g r me a实 验 试 剂 公 司 提 供 ;引 物 、 T q a
酶 、d T N P、D P 由上 海 鼎 安生 物科 技 有 限公 司 提 供 ;Tr EC -
压 后 未 见 神 经 功 能 恢 复 ,而 且 加 重 ,一 般 认 为 这 是 脊 髓 缺 血 再 灌 注 损伤 的结 果 。 关 于 脊髓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发 生 的机 制 目 前 尚 不 十 分 明 确 。 近 年 来 有 研 究 表 明 热 体 克 蛋 白 2 7 ( P 7 在 组 织 缺 血 时 表 达 增 高 ,本 课 题 应 用 R - C HS 2 ) T P R研 究 方法 ,探 索 HS 2 P 7在 不 同 时 间 段 脊 髓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中 的 表达 情 况 , 以 探 讨 HS 2 P 7在 脊 髓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中 的 作用 。

预先静脉注射维生素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预先静脉注射维生素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预先静脉注射维生素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李贵振;杨勇;刘朝旭;吴华【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09(004)004【摘要】目的:探讨预先静脉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对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对照组(B组)、维生素C组(C组)各10只.A组仅松套腹主动脉;B组阻断左肾动脉下腹主动脉40 min后再灌注4 d,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于阻断腹主动脉前15 min一次性静脉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0.5 g/kg,其余操作同B组.于缺血即刻,再灌注即刻、2 h、4 h 、8 h、16 h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于再灌注24 h、48 h和 96 h采用Tarlov评分评定后肢神经功能;于再灌注96 h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各时点,家兔血清MDA 含量:A组<C组<B组;SOD活性:A组>C组>B组;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各评定时间点,A组家兔无瘫痪,B组10只均完全性瘫痪,C组仅3只完全性瘫痪,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再灌注96 h与B组比较,C组家兔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较多,凋亡神经元较少(P<0.05).结论:预先静脉注射维生素C对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总页数】3页(P238-240)【作者】李贵振;杨勇;刘朝旭;吴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4;R651【相关文献】1.50%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运动功能保护作用及时间窗效应研究[J], 田蕾;王昀璐;金沐;董秀华;王嵘;王岳峰;马月华;程卫平;卢家凯2.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吕少君;翁浩;刘海健;刘荣;齐乐;徐志勇3.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J], 余奇劲;田文华;杨云朝4.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J], 黄锦秀;解立杰;胡霁5.雌激素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J], 刘红光;张超;曾愈程;刘芳;康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林翔;王荣茂;聂光瑞;张俐【摘要】Objective: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 of spinal cord nerve cells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Methods:The rats on 15th day of gestation were killed,spinal cord nerve cells of fetal rat was taken out. Then nerve cells were separated and cultured. The spinal nerve cells ischemia-reperfu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damaging induced by glutamate.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and duration of glutamate were determined by cell viability,content of LDH and MDA in culture medium. Results:It was easy to establish the spinal nerve cell ischemia-reperfusion model by exposed to 200 μmol/mL glutamate for 15 min. 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convenient and repeatable.%目的:探索SD胎鼠原代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将妊娠15 d的孕鼠处死后取出胎鼠脊髓,分离神经细胞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谷氨酸诱导脊髓神经损伤的方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细胞活力及培养液中LDH、MDA含量确定谷氨酸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鉴定模型。

丙泊酚后处理及其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泊酚后处理及其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泊酚后处理及其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
脊髓缺血再灌注(SCI/R)是一个严重且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引起的神经损伤会导致长期的残疾和失能。

目前,丙泊酚被广泛应用于麻
醉药物和镇静剂,其已经被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而联合缺血后处理
(I/R)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代谢物刺激休眠性遗传调控程序来
保护缺血/再灌注有损害的神经系统。

研究目的:
旨在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及其和I/R联合应用对脊髓SCI/R损伤的保
护作用,并研究其神经保护机制。

研究内容:
建立SCI/R模型的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对照组、
丙泊酚后处理组、I/R组、丙泊酚后处理联合I/R组。

记录动物行为指标以及神经生物学指标,如神经元生存率,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反应等。

研究意义:
该研究将为探究丙泊酚后处理和I/R联合应用对SCI/R的保护作用
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同时,探索其神经保护机制将有助于促进SCI/R领域的研究。

缺血预适应远程保护作用在缺血脊髓的实验研究

缺血预适应远程保护作用在缺血脊髓的实验研究

缺血预适应远程保护作用在缺血脊髓的实验研究徐浩;管华清;张亚峰;杨惠林;杨淮海【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年(卷),期】2005(025)002【摘要】目的探讨双后肢缺血预适应(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先用止血带结扎兔双后肢根部5 min,松开5 min,重复三次,15 min后再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脊髓组织中IL-8的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IPC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结论双后肢IPC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远程保护作用.【总页数】3页(P107-109)【作者】徐浩;管华清;张亚峰;杨惠林;杨淮海【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2【相关文献】1.腺苷A1受体参与兔脊髓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J], 桑韩飞;梅其炳;张英民;徐礼鲜;程虹;熊利泽2.远程缺血预适应对TIA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J], 赵会颖;杨永刚;张建平;李贵琴;钱玉中;李倩倩3.高压氧联合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脏术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J], 陈亮;孙小琴;任玲;古小平;古学东;钟祖凌;巩固4.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慧;方哲5.远程缺血预适应与心脏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J], 王雪海; 谭今; 刘胜中; 甘崇志; 丛伟; 冯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3. 输注碱性液体, 纠正酸中毒 4. 钙拮抗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
二、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 IRI的影响因素
(二)IRI对心肌的影响
1.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质膜破坏、肌原纤维结构破 坏(出现严重收缩带或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损 伤,既破坏膜磷脂也破坏蛋白质大分子及肌原纤维。 受损最严重的是生物膜结构,细胞膜、线粒体膜和内 质网膜等被氧化而变性,通透性增大、离子分布和运 转异常,尤其是钙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细胞内一些 酶可以通过膜而漏到细胞间隙,进而经淋巴和静脉到 血液中。
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 ACh可使动脉舒张,舒张程度与ACh浓度成正
比;但若剥离了内膜,ACh呈现完全相反的作用, 冠脉特别是大冠脉在正常时和病理情况下对神经 和体液刺激的反应不同。麦角新碱是诱发冠脉痉 挛的最有力物质。但麦角新碱并不引起正常的冠 脉痉挛,它可使病变和狭窄的冠脉痉挛,且有剂 量依赖性。扩张正常犬胃引起大冠脉舒张;但狭 窄冠脉时,扩张胃却引起冠脉收缩。正常情况下, TXA2与PGI2保持动态平衡,粥样硬化和损伤的血 管,其内皮细胞受损,PGI2减少,而TXA2生成增 多,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在缺血时心内外膜心肌的反应性不同外膜心肌的apd缩短较内膜明显而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心肌的i外流大心外膜的apd短于心内膜心肌缺血使心肌内外膜的apd差值加大导致室壁的复极离散度增大复极过程不均一在缺血条件下因外膜心肌细胞的tatp开放早外膜心肌细胞的katp在缺血25min时激活m细胞在缺血515min激活内膜心肌细胞在缺血30min时激活激活的幅度也是外膜心肌细胞最大缺血状态下三层心肌细胞的katp开放时间和程度的差异是构成apd异质性的原因之一
缺血对心肌的影响
1.心肌收缩能力的降低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i eefs n li uy o i hmi sia cr. to :0 N w Z aad w i abt w r dv e no f r n rpr i a n r f s e c pnl odMeh d 2 e eln ht rb i ee ii d it o uo j c e s d u
注 时 p S 1与 1— — AK 4 3 3蛋 白均 在 细 胞 浆 内表 达 。结 论 : S 1介 导 的 凋亡 信 号 转 导 途 径 参 与 脊髓 缺 血再 灌 注 的 AK 损 伤 过 程 .4 3 3蛋 白与 A K1 白的 分 离 可 能 是 导致 A K 1— — S 蛋 S 1活化 的机 制 之 一 。
【 s at Abt c 】Obet eT n et a h oe ad m ca i faots i a-e lig kn s ( S ) r jc v :o ivsgt t rl n ehns o p poi s nlrg a n iae 1 A K1 i i e e m s g u t
【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 脊髓 ; 细胞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 11 — — ;4 3 3蛋 白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 2 5 R 8 . Q 5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4 6 2 0 )0 — 6 1 0 10 — 0 X(0 7一 0 7 — 5
型应 用 腹 主动 脉 阻 断 法 制 作 。 光 镜 及 电 镜观 察 各 组 脊 髓 组 织 病 理 变 化 . s r l 检 测脊 髓 组 织 中 A K1 Wet n bo e t S 的
蛋 白表 达 及 活 化 情 况 , 疫 共 沉 淀 分 析 A K 免 S 1与 1 — — 4 3 3蛋 白 间 相 互 作 用 .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观 察 活 化 A K 免 S 1

《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通过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益气通络颗粒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中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益气通络颗粒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复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和对照组。

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3. 药物干预药物组在造模前给予益气通络颗粒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4. 指标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相关生化指标。

三、实验结果1. 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表明益气通络颗粒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

2. 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严重,神经细胞肿胀、坏死明显;而药物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神经细胞肿胀、坏死较少。

3. 相关生化指标检测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大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等明显降低,表明益气通络颗粒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二是抗炎、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脑组织的损伤;三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微循环。

此外,益气通络颗粒的复方成分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五、结论综上所述,益气通络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抗炎、抗氧化应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 杨小玉 朱庆三 刘光耀 段德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 长春市 仙台大街2号130031

【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通过阻断大鼠腹主动脉造成脊髓腰尾段缺血。按缺血和再灌流各时间段分别阻断开放腹主动脉。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分别连续测定腰髓血流变化。取缺血前、缺血30分钟、缺血60分钟,缺血30分钟再灌2、4、6、9、12、24h局部脊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在缺血30分钟时腰髓局部血灌流量迅速下降至基线值的-77.51%(P值=2.01E-17) 。再灌流时,局部血流迅速增高并超过基线水平。再灌流10分钟,局部血灌流量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值为60.38%(P值=3.3E-7),随后逐渐降低,再灌流30分钟后,局部血灌流基本恢复基线水平(3.7% P值=0.437899),以后血流量低于基线水平,出现缺血后延迟低灌流。直至再灌流4小时(-23.5%,P值=1.34E-3),低灌流保持相对稳定,血流未见恢复。结论 再灌注期组织损伤较缺血期严重,且病理学改变程度与再灌流有时间相关性,同时表明再灌流后脊髓发生了二次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是脊髓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流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 组织病理学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in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Yang Xiaoyu ,ZHU Qing san ,LIU Gingchen, ,LI Yingpu,ZHAO Baollin ,YANG Xiaoyu ,LIN Ye,XING Hongjian orthopedics’department of China-Japanese friendship hospital,,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ity.130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 Method Model Set-up of ischemic spinal cord injury. Occlusion of the abdominal aorta produces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ischemia. Abdominal aorta was obstructed and opened according to events of ischemia - referfusion.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oumbal spinal cord. The lumbo-sacral cord tissue blook was rapidly dissect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patholog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ccording to preichemia, 30 min of ischemia, 60 min of ischemia,and 2, 4, 6, 9h and 12h of reperfus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lumbar local SCBF decreased rapidly to – 77.51%(p=2.01E-17), percentage changes of the mean baseline value after 30 min of ischemial. The onset of reperfusion, the SCBF increased rapidly and exceeded the baseline level.The SCBF was 60.38% (p=3.3E-7) of baseline at 10 min of reperfusion. And the local blood perfusion basically recovered baseline level after 30 min of perfusion(3.7% of baseline, p=0.437899). After wards, the SCBF decreased gradually. Up to 4h of reperfusion(-23.5% of baseline, p=1.34E-3) , the SCBF did not return to the baseline level. Conclusion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资助 (990563-1) 第一作者简介:女(1959-)教授 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 电话(0431)-5649255 E-mail:yangxiaoyu 88@sina.com Damage of spinal cord tissue in the hypoperfusion phase is serious than its ischemia phase , There are time correlation in the degree of pathology changes and hypoperfusion .At the same time , twice lesion of spinal cord has been occured by spinal cord hypoperfusion.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of spinal cord is important base of the pathology. 【Key】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Blood flow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Histopathology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临床研究中常见到SCI 在解剖上并非完全横断,伤情并不严重,减压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以后发展为“二次瘫痪”。临床上对于SCI 治疗常见于针对缺血恢复血供,而忽视了脊髓再灌注损伤。近二年许多研究表明[1-3],SCI 后动物双后肢出 现二次瘫痪与脊髓组织延迟性低灌流密切相关, 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二次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提出了脊髓存在着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然而,由脊髓再灌注引发的微循环障、病理生理、生化因子参与的脊髓组织进行性、自毁性破坏病理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为临床阻遏脊髓继发性损害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 实验动物分组:Wistar大鼠,体重180-260g,平均220g, 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正常组:(仅麻醉动物不进行阻断血流量),单纯缺血组:阻断血流30、60min。单纯缺血再灌组:根据所需时间点设计缺血30min后再灌注60min、2、4、6、12、24h组,每组5只鼠,总计40只鼠。 1.2 手术方法: 用戊巴比妥纳35mg,kg-1ip麻醉后将鼠称重采用Zivin[4]法复制模型,鼠俯卧位置于特制台上, 背部剪毛,无菌操作下,腰椎取背部正中切口,切除L2-L 4双侧椎板,充分显露L3-L4节段硬脊膜。然后仰卧位于台上,腹部剪毛,取腹正中切口。手术分离腹主动脉至肾动脉水平,在左肾动脉起始部远端用Scoville-Lewis动脉夹夹闭腹主动脉,根据所需测定时间点进行阻断血流,暂时关闭腹腔至动物苏醒。然后再次麻醉动物,打开刀口后松夹恢复血流,重新关腹。制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调式加热垫置于动物身下,室温保持22℃,通风良好。 1.3脊髓I/R损伤血流动力学监测 选用Peri Flux PF3激光多普勒血灌流监测仪(Laser Doppler Perfusion Monitor),由瑞典Perimed AB公司生产(Perimed AB,Stockholm, Sweden)。技术参数为:激光二极管光源,2mW氦-氖激光(He-Ne Laser),波长为 632.8um。光行探头:PF303不锈钢探头( Stainless Steel Probe ,直径为1.0mm,纤维分离(Fibre Separation) 0.25mm。一台瑞典ALR公司(Advanced Logic Research, Inc)生产的386台式微机(Power Flex 20sx) 与激光多普勒Peri Flux PF3相连,通过专门的软件程序PERISOFT进行操作,显示并记录波形,计算并存储血流数据。将光纤探头PR303用微型支架固定于L1-2脊髓节段背侧硬脊膜表面上,触而不压,既适于动物呼吸又保持测定区域恒定。术野和探头覆盖1%琼脂液(溶于0.9%生理盐水)。被测区域为避开可视血管,距后中央沟1-2mm局部区域。血流仪增益(Gain)为1,最大上限频率 ( Upper Frequency Limit)12Kz,即宽频(Wide band)状态。开机预热30 分钟后,先测定腰髓局部基线血流,连续记录10-20分钟。然后按缺血和再灌流各时间段分别连续测定血流变化,显示血流变化的LDF输出信号被记录并存储在微机内的专门软件PERISOFT程序中,确定时间区段(Event),计算平均值。 1.4病理形态学观察 将实验组缺血前、缺血30、60min 、缺血30min再灌4、6、12、24h,分别在活体状态下取同一节段脊髓行病理学检查。 1.4.1石蜡切片光镜观察 实验组大鼠用小剪刀将脊椎管扩大,切除周围神经根, 将同一节段脊髓取出,用4%多聚甲醛固定24h 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4.2尼氏染色:缓冲亚甲兰法 新鲜组织固定于10%甲醛液,按常规脱水、浸蜡、包埋,石蜡切片5μm,切片脱蜡至水,蒸馏水洗,入缓冲液亚甲兰染色内染10分钟,0.2N 醋酸盐缓冲液(PH4.6)分化1-3分钟,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至尼氏体清晰为止。4%钼酸铵液处理3-5分钟,蒸馏水洗, 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尼氏体染成鲜兰色。随机选取缺血前、缺血30分钟、再灌流4 小时各组脊髓前角有核细胞各30个,应用 Luzes- F 型图像分析系统(Japan),在20倍物镜下测定尼氏体平均灰度和平均面积。 1.4.3电镜标本制备及观察 按40kg·kg-1用3%戊巴比妥钠经腹腔注射麻醉后,剪开腹腔,暴露心脏,经左心室穿刺,先用37℃,0.9%生理盐水心脏灌洗,再用2.5%戊二醛进行灌洗固定。取腰髓在解剖显微镜下定位于脊髓前角,经1%锇酸后固定,逐级乙醇, 丙酮系列脱水,Epon812包埋,半薄切片定位,LKB 超薄切片机切片,片厚700A。经醋酸双氧铀-柠酸铅双重染色, 在日产JEM-1200EX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摄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