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籍科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观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籍科学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

的自然观原因

摘要:中国在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曾经有过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然而,自诺贝尔奖创立至今却没有一位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这一奖项,本文着重从传统自然

观方面阐述这一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诺贝尔奖中国籍自然观中西方差异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奖则是以他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自设立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奖项一直被世界公认为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的科学家分布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共有700多位。但令我们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过这一荣誉。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现在无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地位还是综合国力我国都名列前茅,那么为什么我们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呢?是因为我们的智商出现了问题?显然不是,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认为出现这一问题除了与经费、科研体制、科学知识的传承等问题有关外,也与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自然观、文化观有关。

影响我国千年的儒家文化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根生地固的影响,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儒家文化是一个大一统的文化,这种观点虽然强调了集体意识,但是却限制了个人意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抹杀了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西方科学界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在科学研究中总是刻意的追求创新,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创新性在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我国现在也在强调创新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不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就能培养起来的,就像儒家思想对我们有如此大的影响也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工程学院的一位院士曾经谈到过科研创新精神的问题,他说:“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有人提出我们的科技条件比不上人家,但是手段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思路。有的科研人员总认为自己与国外有差距,对一些

新想法总不敢放手去做。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对自己的实力有所怀疑,凡事都跟在他人后面,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突破的机会。因此,要改变我们与诺奖无缘的现状,更新科研工作观念是关键。”“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科技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不允许失败’的原则。科研人员害怕失败,一旦失败,研究员评价、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影响,研究人员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由于怕失败,研究人员愈发地不敢尝试。但实际上,就科学研究来说,失败也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给研究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其实,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勇于创新的思维以及义无反顾、坚持到底的科学精神,才使这些科学家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诺贝尔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诺贝尔在实验室研制炸药的时候,有一次发生了大爆炸,炸死了五个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而且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但诺贝尔并没有被危险吓倒,他通过不断的实验,革新了制作炸药的材料和工艺,最终发明了安全有效的炸药。

中国传统文化多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笼统的概念来定义自然,强调对外界的内化,注重自我的修养,也就是重视主观思想而忽视客观世界。而西方文化则重视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也是中西方在自然观差别上的一个体现。中国在农耕社会的时候自然环境非常优越,那时候只要按时耕作,自然就会返还给人们粮食等生活必须品。对于偶尔的自然灾害,人们也只是祈求并不存在的上天的保佑,没有努力去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中国人对自然不存在反抗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但是西方社会则截然相反,他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恶劣,如果一味的适应自然是没有生存的可能的,这就迫使西方人不得不去改变自然、了解自然。这种自然观的差异的一个最好的体现就是中西方的建筑形式。中国的建筑讲究与自然的融合,例如许多寺庙都依山势而建,在树林中若隐若现。苏州园林更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典范。而西方建筑大多高大雄伟,改变周围的自然环境以适应和突出建筑。例如各种城堡都突兀的立于山顶之上,体现出一种人要统治自然的欲望。对比这两种自然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在我们这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时代当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这个问题不在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单单就自然科学来说,很显然西方的这种自然观要比中国的自然观更适合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教育制度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别。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以私塾为主,讲授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几乎没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东西,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遵循

前人的标准。科举制度决定了封建社会重视文学知识而忽视自然科学知识。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结束,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也产生了负作用。教师和学生对所有的问题不是追求现有的知识成品,就是追求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在知识的探索中,老师成了主导,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相同的。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学生被汽车撞得很严重,倒在地上站不起来,这时候过来一个外国人,问这位中国学生:“How are you?”,中国学生的回答是:“Fine,thank you.And you?”。这两句英文对话本是课本中的例句,但所处的环境是朋友见面时的问候,显然这位中国学生仅仅是把这两句对话背的滚瓜烂熟,却不会应用于实际。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思想僵化,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另外,儒家的中庸之道的观念也影响了教育的方式。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适当的度,不能有“过”和“不及”的缺点。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喜欢的是听话和老实的学生,对于那些思维活跃,想法丰富的学生往往才用打压的方法,并力求把它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学生。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思维也变的僵化,变得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老师讲的才是正确的。比如老师说雪花是六角形的,即使学生自己亲眼看到的雪花不是六角形,他也会相信老师才是对的。中国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后果,就是我们国家在高中以前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初高中学生在世界大赛上屡屡获奖,但是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却是二流的。反观西方,自从1200年左右大学诞生以后,就一直把思想自由作为学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上课形式多以讨论为主,学生对教师提出异议是受到鼓励的。西方人甚至认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比身体的死亡更可怕,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比失去身体的自由更不能让人接受。

最后,我国传统自然观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的观念也影响了科技的发展。中国在传统思想中曾经长期存在着轻视文化人的弊病。手无缚鸡之力、书生百无一用等词语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如果说学习四书五经的文人还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得个一官半职来改变社会地位的话,那么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则一生都要排在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不从事其他工作,生存都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封建社会时期很少有理论的研究,相比而言人们更重视技术,也就是应用层面的研究。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都是以应用为主的,很少深究其原理。这种观念在我国现代的科学也就中也是存在的。其实并非所有的科学研究都要马上与应用联系起来,都要产生效益,科研也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因此,科学研究应该以揭开未知世界的奥秘为动力;不应急功近利,以经济效益或其他利益为目的。而诺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