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
曹文轩在评论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时曾写道:“女性是可爱的,尚未成熟的带着婴儿气息的女性更是可爱的。因为她们通体流露着人心所向往所喜欢的温柔、天真与纯情。她们之不成熟,她们之婴儿气息,还抑制了我们的邪恶欲念。世界仿佛因有了她们,也变得宁静了许多,圣洁了许多。”(1)当读完曹文轩的小说之后,便会发现这段话恰恰是解读曹文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一把钥匙。曹文轩在创作中无疑是偏爱女性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偏爱女孩的。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陶卉、细茶、纸月、梅纹、红藕、采芹、艾绒、葵花……她们之中虽有的已为人妇,但其身心仍是水做的女孩。她们就如《青铜葵花》中青铜手里那串集天地之灵气而制成的冰项链:兼备水的天然柔婉、冰的纯洁晶莹、项链的美丽雅致。曹文轩是把自己的文学追求、美学理想交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的。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优美的执著;承载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追寻。在这片纯净而温暖的天地里,作家安顿了浊世中的自己与我们那焦灼不安的灵魂。
一
曹文轩的小说属于后者“柔性美”的一派。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从外貌神态到性格气质——即是对“优美”的最佳阐释。《草房子》中的纸月有着“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有着“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集“灵气与书卷气”于一身,虽然出类拔萃却不骄不躁,作家称“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细米》中的苏州少女梅纹似乎是长大了的纸月,只是比纸月身材更修长,且多了几分缠绵的情思;而《天瓢》中的艾绒仿佛是下嫁到油麻地、又经历了丧女之痛的梅纹,只是怀中多了一把琵琶,身上多了些凄楚。即使是青春已逝的女子们,依然是“优美”的注解。《红瓦》中的“丑人”艾雯,清如春水,洁如冬雪,淡如绿茶,雅如素琴;《天瓢》中五十五岁的采芹,仍“身段柔韧”,“肤色白净”,发丝不失光泽,仪态不失“妩媚”……不独这些主要人物,就是那些仅出场几次的女性,也成为这支以“优美”为主旋律的乐曲中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如:《红瓦》中那位马戏团的少女秋,神态迷人而羞涩,风吹来时,“她的白裙便会如同一朵倒着开放的莲花”;《根鸟》中唱戏的女孩金枝,步态轻盈,唱腔纤弱,性情温柔;等等。同时,我们发现曹文轩笔下的女性绝少晴天丽日者,这些身份不一、年龄不一的女性身上,几乎都笼罩着一层薄雾般的忧伤,在人心中激起无限的怜爱。没有母亲、父亲也神秘隐身的纸月,有着苍白的小脸,血色似有似无的嘴唇,眼里时常会浮起一汪泪水;像片叶子一样飘落到油麻地的艾绒,想起远方的父母会无声的哭泣,想起烟雨小城苏州会流下两行清泪……而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也数次在著述中强调“忧伤也是很有美感的”,“忧伤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状态”(2),追根结底,忧伤又是和优美联系在一起的。法国美学家顾约曾在《现代美学问题》中论述优美的姿态易引起观者“怜惜的心情”,柏格森进一步指出优美能够由“物理的同情引起精神的同情”。由此看来,忧伤和优美在审美效果上是相通的,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作家对“忧伤”的情有独钟了。《根鸟》中那个作为美的象征出现的女孩儿紫烟:身材修长纤弱、体态柔韧、乌发飘飘、眼睛黑亮、面带哀伤,即是作家所心仪的美感的形象化。
风景是人物生存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延伸;而在一部艺术作品中,和谐又是形成“优美”的重要特征。于是,我们看到曹文轩为这些优美的女子营造了相宜的活动空间。故事都是在水乡泽国展开的,梅纹出现在稻香渡之前那段风景描写颇具代表性:一条微风荡漾、涟漪阵阵的大河,宁静的村庄,还有“两岸的麦田、水塘边啃草的牛、停在小河里的船、
慢悠悠旋转的风车、在地里觅食的各种颜色的鸽子、东一簇西一簇的芦苇和菖蒲、河滩上的坟场、几户人家的炊烟……”这样的风景和梅纹们可谓“异质同构”,属于同一审美形态,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是同样的柔情。即便是在《天瓢》中那个鸡飞狗跳的油麻地,作家也为采芹开辟了一方世外桃源:“那是一片远离村舍、四周都长了芦苇的水面,因风被芦苇挡住,这片水面竟无一丝波纹。天映在水中,使人分不清到底上面的是天还是水里的是天”。在这片无尘、如银的天地里,在一场胭脂雨中,采芹完成了一次绽放。作家柔情满怀地操持着文字,让纸月梅纹们永远处于美的包围之中。水,是曹文轩小说不可或缺的意象,它们清纯、灵动、柔韧、宁静,它们和那些女子是心心相通的。女子们水边生着,水边长着,水润泽了她们的肌肤,也润泽了她们的心灵,水也因了她们而生出无限神韵。她们已与水溶为了一体,水升华了她们的美,使她们成为一首清丽的诗,一阕婉约的词。水,对曹文轩的小说创作来说,如他自己所言,是其“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这,既可看做是上天的厚赠,也可看做是曹文轩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而这种选择和他对女性之优美的推崇不无关系。
曹文轩曾表明:“美是我(的创作)永远不可缺失的因素,它甚至被我视若生命。”(3)我们看到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融入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理解,使他笔下的女性成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化为“优美”之结晶。
二
曹文轩所作《红瓦》代后记——《永远的古典》,可被视作一篇创作宣言。在这篇文章中,作家痛感“现代形态的小说毁灭了古典形态小说所营造的如诗如画的美学天下”,“小说失去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形态小说的肯定和坚持,并声明:“我在理性上是个现代主义者,而在情感与美学趣味上却是个古典主义者。”纵观其创作,我们会看到他在小说中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古典审美形态的建构,用一行行温暖的文字酿造出古典的诗意。而那些清纯雅致的女性们则诞生于这古典诗意的深处,她们传达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以自己超尘绝俗的美和净洁的灵魂带给我们恒定而悠长的温暖与感动。
曹文轩在小说中的描绘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场面很多,而女性常常是其中的焦点。这样的例子在《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中比比皆是,拈出其一二即可见一斑。《细米》中一个场景:细米撞见了正在洗澡的梅纹。作家写道:“许多像晨雾一样亮晶晶的水珠,正从她身上往下滚动,滴进盆里的水中,发出清脆的水声,仿佛雨后的荷叶上积蓄了一些雨水,轻风一吹,荷叶翻卷起来,那水便流成一串水珠,滴进了池塘,声音安静而悠长。”这样的文字,令人很容易想起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想起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苏幕遮》)。《天瓢》中当艾绒怀抱琵琶、端坐台上、拨动丝弦时,白居易《琵琶行》中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朦胧、苏东坡《鹧鸪天》里那“玉手轻弹水面冰”的娴静妩媚便不由自主地浮上读者心头。不仅一些重要场面如此,在细微之处作家也不忘当行本色。如《红瓦》写“丁黄氏”和“丁杨氏”和她们的丈夫往昔雅致的生活,特意写了一笔:“冬天三人围炉煮茶。大屋中间,放了一只红泥小炉……”我们不难读出这是对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些散发着诗意芬芳的女子,兰心慧质、纯净乖巧、善解人意,既有着婴儿般的气息,又笼罩着母性和神性的光辉,给人温暖与温馨。以这样的人物性格为中心,自然衍生出一系列情节,直指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青铜葵花》中的小女孩葵花是颇具代表性的形象。这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在极度贫困中从未失去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她以清澈的眼睛凝望着这个世界,用满心的爱对待周围的人。曹文轩的小说来自于他童年少年的记忆,但绝不是对那份记忆的简单摹写,而是在深刻的思想的烛照下对个人经验的深度的开掘。他执著地固守“文学必须写一些永恒的东西”,总在“寻找这些可以长命不衰的东西”,并且是“向后”的寻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