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积累文言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积累文言词汇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老的文明。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正是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所以学好文言文,是势在必行的。要学好文言文,就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最基础的还是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也就相当学习一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学习文言的目的亦不例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体说就是学习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中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要做到正确理解其文意,并为日后的文言阅读打下一定的基础,这就需要重点学习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这里主要讲文言词汇)即文言词汇的积累。

文言词汇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一定要扎实,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文言知识,并在将来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文言词汇的积累分为两大类:文言实词积累和文言虚词积累。

首先,我们来看文言实词积累。文言实词是组成文言文的主体部分,文言实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如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等。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是:

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词类活用等。

②分析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

③理解并识记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

④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1、词的古今异义。除了日、月、山、川、羊等一些基本词汇外,绝大多数词语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着重掌握变化的情况。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感情色彩变化了,有的名称色彩改变了,有的单音节次边成了复音节词了。词义扩大的如“江”、“河”,词义缩小的如“妻子”,词义转化的如“汤”、“几何”等。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语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安”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安逸”,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中作“养生”。又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中语言现象,也是丰富文言词汇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家字的读音哟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同“无”,读“wu”。另一中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通“俱”,读音相同,都读“ju”。对于通假字的訾议要按本字意义理解。例如“属予作文以寄之“(属,通嘱,嘱托),又如“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性。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判断有个次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就是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的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翻译为“愿意为此买鞍马”。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名词,用在动词“运”前作状语,词句翻译为“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词类活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其次,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外,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即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是文言词汇积累的重点兼难点,这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比如归纳法。下面我就把“之”“而”“其”的用法归纳如下:

“之”在古代汉语中,意思繁多,用法也多。理解了“之”的用法,对学习文言文有很重要的意义。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1、作助词。在文言文中,“之”最常用做助词。作助词时,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现在的“的”。一般“之”前后都为名词,前一名词对后一名词有限定作用,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前一分句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多大句子前半部分或分句中。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③宾语或定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④语气助词,用于调节音节,一般用于表示时间的词句末,如“顷之”“久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作代词:在古汉语中,“之”即可以作人称代词,又可以作指示代词。“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作动词。“之”在一些情况下,也可做动词,表示“到……去”“往”的意思,“之”后,一般为表示地名的词。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可以编一个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对于“之”字用法,应根据它在文中的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掌握以上三种基本用法,再细心推敲,就一定能准确地掌握“之”字的用法和解释意。对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有巨大的帮助。

有关“而”的用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五类:

1、表示顺承关系:如“学而时习之”(《论语》)

2、表示转折关系: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3、表示修饰关系: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4、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5、表示递进关系:如“饮少辄醉,而年有最高”(《醉翁亭记》)

“其”的有关用法: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同样这里也编一个记忆顺口溜,方便记忆: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常用的虚词还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对于这些常用虚词,我们也要平时多多积累。

再次,有关人称代词的积累。人称代词在文言问中变化较多的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予、吾等。例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余:我)(《湖心亭看雪》);“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我)(《岳阳楼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我)(《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等。例如“由,诲女知之乎”(女(汝):你);“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你)(《戏为六绝句》)。

文言词汇的积累对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相信只要掌握了方法,在平时学习中,动脑动手,就能积累更多的词汇。词汇丰富了,学习文言文就回更轻松,学好文言文也就不在话下了。相信自己,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就能把课内知识变成自身能力,从而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