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影视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复制,文学和影视作品也不例外。

绘画直观,音乐抽象,戏剧,话剧,有写实有抽象,如同绘画。文学也同样,借助于文字对形象的表达,既抽象又具体。影视较晚出现的,它的产生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特点:集体、多部门合作,创作方式等。相对而言,影视与其他各种艺术交差点更多,尤其是与小说创作,所以许多剧本是小说改编的。讨论2者的共同点与差别颇有意义。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必然成为关注的中心。

形像——形象大于一切。小说影视都是如此,细节非常重要,但表现手法不尽相同。

小说可以通过心里描写,可内化处理。但影视不行,必须通过行为。所以影视更依赖于事件。文革中造反派为挑起派别矛盾,将头头害死,窗外示威人群扛着头头的画像,臂戴黑纱高呼复仇。将其改造为无后为大的卜喜儿小太监之死。(灵堂一幕)我一向不喜欢话外音,除了偶然用于事件述说。

天出血中的问九为了救秀秀摸油锅,三叔不但借他之手取得了留在绿洲的权利,而且对人下毒手。前者的质扑与后者的狠毒跃然而出。总之,为了突出形象,离不开细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事件——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看似谦虚,其实道出了小说和影视中述事的重要性。也就是常人所说的故事。

事件与悬念,可看性和可读性,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为人物服务,切不可本末倒置。事件与题材密争相关,往往决定剧本的容量,正如短篇,中篇或长篇对应网络电影,大片和电视连续剧。

人物——故事离不开人物,更离不开人物关系。人世间有种种关系,最重要的应该是男女关系。当然也有例外,如大兵雷恩,老人与海等作品,但最最主要的仍然是这种关系。从行为动作角度,这种关系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因此成为影视作品最常见的套路是男女间的3角关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衍生更为复杂的各种人物关系。

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好了,故事有自己的内在罗辑,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人物中有自己的反应,甚至不以作者的意愿往前走,这表明你写得很顺畅,你只要跟着人物走就行了。当然,事件有时也会左右人物,相辅相成。有时人物走不去了,作者也写不下去了,最常用的办法也许只能由着她或他死去,也算是是一种了结。这大概便是影视作品中死人多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还有一种,如吟儿与荣敬非死不可,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尼列娜的死,却是悲剧的必然。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为了他或她的死服务的——在这里,主人公的死,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结束,也是他们与社会和命运抗争的必然,以此展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不公的控诉!

创作冲动——现今影视作品与文学创作距离渐拉大,后者多少保持某种独立,而前者则更多以商业运作为主,多是导演带写手,按需定制,个人的自由空间逐渐压缩,这对编剧是一种挑战。(对比一下不同的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初直至上世纪末,许多编剧都有一种创作冲动,大多为自己选材,曾出了许多好作品。如红高梁,活着,霸王别姬,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当时影视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不少,还有一些作者自身经历某个事件的原创也不少,如千年等一回,就是受到香港回归前的躁动不安激发了创作冲动,在深圳界河两边血肉之情同时进行小说和电视剧的创作。

有人会问,最初的冲动出于何处,因人而异,如日落紫禁城中一剧的灵感源于宫女访谈录这本书。有人看了说没法改编。后来和郑凯南商量,宫女得有人爱,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爱,想来想去冒出个皇家卫士。但吟儿与荣敬在宫中偷情根本不可能,于是设计了前史,他们原先就定了婚。于是2个人在宫中近在只尺,心在一处,却不能相见。于是又设计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出逃,于是一场感人的悲剧便在这个皇家禁地上演了,结果做成了一部较为出色的电视剧。

上述事件都是为宫女吟儿和卫士荣敬设计的。

天出血也一样,写大漠中问氏绿洲的毁灭。通过秀秀和问九爱情的毁灭和绿洲的毁灭,一个悲剧的平方。问姓的来历,小说中非常震憾,但电影却显得无奈和苍白。

语言——因为写不好语言,日落一剧由别人写。天出血写大西北人,同样原因尽量用述说语言替代人物对话。国外大片经常有专人写对白,可见小说和影视中的对白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尤其电视更注重对话,用谢非的话说就是换地儿说话。

但凡行为动作能表达的内容,尽量少说话,尤其电影。但有趣的有质量的对话必不可少,不但能提升作品的内容,而且考验作者的功力。

想象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上菜场买菜十分平常,如何写出不寻常)。一位年轻姑娘来卖菜,最后把自己卖出去。乍一看胡说八道,看下去十分可信,并由此引伸出一个悲惨的故事。她的举止不仅表现了她的性格,而且突现了她一家人的悲惨命运。

郗家私房菜的来历。一场酒席上的即兴故事。

所谓意料是罗辑规律。情理则是合乎人物身份性格的情感的合理性。像抗日写法神剧那读红楼梦,宝玉和黛玉,1万个人脑海中有1万个不同的模样,因为观众的想象力在文字表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影视剧本既满足了观众的具像要求,同时也限制了大众的想象力。因此改编小说要特别认真下功夫,因为小说改编成功的例子相当少,因为艺术形式的转换,特别是优秀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决定的。许多中外名著改编的结果放在那儿。改编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一定要跟原作者说明这一点。所谓买版权,就是买任意改编权。

在主题先行的时代,你一动笔便有人问你主题是什么。其实即便没有了主题先行的预设,我最怕人问我有关主题是什么。在我看来,但凡向善的故事,都是好主题,好作品。你说红楼梦主题是什么?水浒传写什么,似乎很难说清楚。如果一定要追究,相信3个字就足够了。那就是真善美!

编剧要多读书,最好成为一名杂家,科学,哲学,心理学,自然地理,医学等什么都读一点,甚至风水,佛道儒,诗词,玄学,九流三教等等多少了解一些。一个人去算命,将算命先生的地摊掀了,就是从一本闲书里看到的,用在了小说中,后来又用到电视里。摸油锅也同样的闲书里偷来的。问姓的来历是从一个算命先生听到的,小说发表后有人写信问我,引出一个有意思的经历。

影视编剧与文学的差别,前者没有后者自由。影视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它是外化的。而小说刚自由得多,既可以内化,也可以外化,既可以当上帝,也可以作为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它同时可用我,你,他的视角,也可以作为无所不知的上帝,说出任何一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为外人不知的隐私。影视要求前后视点的一致性。当然也有例外,欧洲一些探索电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从受众面看,好来坞胜过一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