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记叙文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2.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 文章写法虽有一定的原理,有章可循,但文章之道是千变万化的,世
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这是写作的辩证法。人们应该自己不断去摸 索,用心去揣摩写作中的真谛,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灵活掌握。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三、《重点段落分析》
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 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 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 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 给阔人享用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 的筵宴的厨房。
13.《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着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一、课文主旨 这是一篇谈写作经验的议论文,文章认为,在作文运思时,
最重要的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材料之后, 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 命的形式。
穆尔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如 猪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 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 我们是常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 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 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1.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快乐由精神决定。 2.总结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 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彩精妙。
2.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3.掌握本文阐述“快乐”的角度: 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快”乐,无法永远; 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快乐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
望; 快乐的属性——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由快乐的属性引申——人生可以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
保持乐观,超越痛苦。
三、重点段落分析
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
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一、课文主旨 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
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 理。
这里我们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胜的要决在占领要塞, 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 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 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 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 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谈时间》梁实秋
一、课文主旨
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文集《雅舍小品》。 本文是议论性随笔。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名人对待 时间的深刻体悟,论述了如何度过我们所能掌握的尚 未逝去的时间问题。提出时间是生命和金钱,如何打 发时间反映了人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 第二段: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 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正反对比
论证;层递手法的运用,说明没有毅力不会成功,毅 力不强不会成功,只有毅力至强者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段,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有毅力,可能变逆 境为顺境(正反对比论证;层递手法,从反面说明没 有至强的毅力就不能取得成功;比喻论证)
二、学习要点
1.理解本文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和典雅平和的语言 风格
2.理解本文一些重要引语的含义与作用
三、《重点段落分析》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但鱼虾而友麋 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 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 底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 执觚,动则挈榼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 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 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既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 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 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大学语文
[四]
现代文· 议论文
9. *《论毅力》梁启超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 一、《课文旨》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 本文的背景: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四年,作者借
以鼓励身处逆境中的同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 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而突出要说明的道理。一般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比较 陌生的事物,以比较具体的道理来说明比较抽象的道理。 本文作者把用兵打仗与写作类比,指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
三、重点段落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 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 “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 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 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1.这一片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这一片段主要论述了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可以使“痛苦失掉了
他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它可以改写人生,改变以往消极悲 观的人生态度:既然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那么精神的炼金术就可 以使人们找到战胜痛苦的法宝,因此“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2.这一片段中排比句的运用对中心问题的论说有何作用? 文中的排比句是警言妙句,是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细致观察和对一些超 脱者的赞美。排比句的运用进一步论证了文中的中心论点。
1.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固然是生命和金钱,但不要将人生的追求 局限于仅仅满足生存需要,而要有超然和高远的理想追求。
2.上述的引文对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上述的引文主要是与上文中所提到的和人生态度的不同。
12.*《论快乐》(重点课文)钱钟书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着名学者、作家。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要点
1.掌握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奴性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
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引出对中国 历史的反省与批判——中国的历史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 第三样时代指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2.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比喻:将中国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把中国比作安排人肉 筵宴的厨房。 排比: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 杀,降他的也要杀……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 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 反语:“古人的良法美意”、“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等。
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 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 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 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 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清指出作者、题目。 本段文字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 2.孔子和孟子的话观点是否一致?和结句“成败之数,
视此而已”有何联系? 孔孟的话观点是一致的。和结句“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也是一脉相通的。孔孟都反对功亏一篑,主张做事要坚持 到底。 3.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学习要点
1.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 观点
作者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了材料后,如何 选择和安排。强调形式技巧的重要性,具体指出了人们在 选材和安排结构上容易出现的毛病,也阐述了正确的方法 和要求。
2.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类比推理是将两个特征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
1.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仍然是人吃
人的社会。 2.本段议论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排比和比喻。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 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 使命!
1.这里的“厨房”、“筵宴”、“人肉的筵宴”各指的是什么?
重点 难点 考点
了解本文的针对性。 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
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 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
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
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 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出“乱离人,不及太平 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 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 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 牛马了。
1.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人们怎样的落后心态? 揭示了当时人们容易满足的“奴化”落后心态。 2.作者认为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主要社会原因是“暴力”——长期的专制
三、疑难词句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非常)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要:概括地推究)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或:有时;
参伍:错杂) 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数:天数,此处指规律) 5.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
四、重点段落简析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厨房”喻指中国;
“筵宴”喻指中国固有文明;
“人肉的筵宴”喻指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实质。
2.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吃人”的、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时代。
3.鲁迅认为当时中国青年的使命是什么?
中国青年的使命:“扫荡这些食人者”——打倒封建专制主义 者和帝国主义者;“掀掉这筵席”——彻底否定“吃人”的封建礼 教;“毁坏这厨房”——改造旧中国,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 过的新中国。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 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 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 从此痛苦失掉他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 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 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在前面说,人 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10.*《灯下漫笔》(重点课文)鲁迅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 一篇文艺性论文。
一、课文主旨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
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 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 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 寄 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 格和奴才传统。
统治。 3.你认为鲁迅揭示这种民族落后心态的意图是什么? 鲁迅的意图是“攻打病根”,“改造国民性”。
重点 难点 考点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 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 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 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