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合集下载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刘泰来,徐继开(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摘要】【摘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构建和谐社会辩证统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支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神生产力是推动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动力。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谐社会;物质基础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生产力观阐明了“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1]211《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293和谐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86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4]199-200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28•【字号】穗字[2008]5号•【施行日期】200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定(2008年4月28日穗字〔2008〕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精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6〕17号)的部署,现就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迫切需要。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广州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我市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世界眼光谋划广州发展、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使全体劳动者成为生产力的主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旨在消除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消除了私人占有制度带来的利益私有化、资源浪费等弊端,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得到充分释放。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完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调度,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政府的指导和调控,社会主义革命能够使生产力更加高效地运转,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也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提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重视知识、技术、科学的普及和发展。

通过普及教育,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还倡导人民的自由、平等、民主和公正,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努力,才能够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自由、平等、幸福的社会社会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考。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限制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给无产阶级带来巨大的剥削和压迫。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彻底解放生产力,使劳动者成为生产力的主人,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消除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确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但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关键字: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创造活力;软实力;综合国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月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也承载着13亿中国人民对未来福祉的期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事实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高潮。

2009年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开始打响。

特别是在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进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

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确立这个宏伟目标依据(新书P9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意义:文化的一般作用中去思考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5、内容、要求:(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措施)(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措施P113)6、可以从一、二、三单元思考怎么做。

具体看问题和材料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书P96)如何判定: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我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二、为什么:1、当前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十八大最新考题(80题_并附答案)

十八大最新考题(80题_并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C 的报告。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B.《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D.《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 D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部署。

A.物质文明建设 B.法制建设C.思想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 B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4.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 D 。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改革开放5. A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科学技术D.人民群众6.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B 。

A.改革开放B.科学发展C.解放思想D.以人为本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 C 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A.政治B.思想C.核心价值体系D.道德8.推进社会建设,要以 A 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A.保障和改善民生B.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C.密切党群关系D.建设和谐社会9. A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A.社会矛盾运动B.社会生产力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人民群众10.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 D 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毛概

毛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对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提出来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相继在1986年和1990年在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最终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著名论断。

相信我们对这一理论有所了解,所以这一理论的提出你不得不感叹:邓小平牛!为什么说他牛呢?我们接下来学习: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总结起来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有以下两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邓小平头脑一时发热,而是他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那么历史经验是什么?改革开放前经常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脱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目的而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纯粹性,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就把制度当作了目的,而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却被忽视了。

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什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时代发展特征是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只有抓住时机,加快自身发展,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现在,我们可以再次说,邓小平很牛!!回到我们的第二点:强调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列宁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