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凤阳花鼓为例

合集下载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5—572X 凤阳花鼓,亦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知名。

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县。

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两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进行了新的创作,剔除了小锣,将“凤阳花鼓”改称为“双条鼓”,今演出的凤阳花鼓,(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供稿)
多为“双条鼓”群体歌舞。

凤阳花鼓造就、催化和影响了一批艺术种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俗”、“花”的典型代表。

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一些地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安徽花鼓灯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研究目的。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特色。

对当代文化传承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特点和价值,揭示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研究,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分析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特色和意义,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安徽花鼓灯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音乐艺术形态,推动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和创新,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概述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古老而具有独特韵味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是安徽省蚌埠市一带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

这种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是一种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由一群人合作完成,表演者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手持花鼓,在鼓点的节奏中跳舞演出。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节奏明快、韵律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听等方面。

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配以鼓点的敲击,使整个表演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安徽花鼓灯还融入了许多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民歌、童谣等,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

安徽花鼓灯不仅仅是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凤阳花鼓戏的正名、保护与研究现状

凤阳花鼓戏的正名、保护与研究现状

凤阳花鼓戏的正名、保护与研究现状
裘新江;杨锦鸿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3
【摘要】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裘新江;杨锦鸿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
州,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论明清时调小曲的渊源与发展——以"凤阳花鼓戏"的生成为研究个案 [J], 李荣新
2.凤阳花鼓戏源流考述 [J], 李凌志
3.凤阳花鼓戏剧目考 [J], 周熙婷;裘新江
4.凤阳花鼓戏戏曲音乐探析 [J], 周熙婷;裘新江
5.凤阳花鼓戏的正名、保护与研究现状 [J], 裘新江; 杨锦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生 已近 6 0 0 年 以 上的 历 史 。 并于2 0 0 6 年5 月2 0 日选入 首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 历 史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凤 阳花 鼓 由最 初 的 移 民 为 2 凤 阳花鼓发展现状分析 和存 在的 问题 逃 离 沉 重 徭 役 和 自然 灾 害 的 手 段 , 逐 渐 演 变 成 集 健 身 娱乐 、 观赏 、 2. 1 原 生态 的凤 阳 花鼓 面 临失传 目前 , 能 唱原 生 态 的 凤 阳 花 鼓 的仅 张 传 英 一 人 , 原 生 态 的凤 阳 保 健 医疗 等 融 为 一体 的 活 动 。 为促 进 凤 阳花 鼓 在 安 徽 省 的 民族 传 统
民特 别 是 凤 阳花 鼓 女 的 血 泪 , 在苦 难 的 历 史时空 中艰 难 行 走 。 它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且具 有 很 强 的 体 育锻 炼 价 值 和 艺术 观 赏价 值 , 将 这 种具 有鲜 明特 色 艺 术 生 命 历 经坎 坷 。 在 漫长 的 封 建 社会 中 , 这种“ 下里 巴人 ” 的民间 课 程 教 学 内 容 和推 进 全 民健 身运 动 将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的传 统 体 育 项 目引入 学 校 体 育教 学 和 大 众健 身 领 域 , 对于 丰 富 体 育 艺 术 , 很难有发展的空 间。 近年来 , 凤 阳仡 鼓 更 是 受 到 了市 场 经 济 大 潮 的 冲击 , 传承断层, 面 临 失 传 的危 险 。 现阶段, 原 生 态 的凤 阳花 鼓 趋 于 衰亡 , 但 其 中 蕴 涵 的丰 富 的 艺 术 资 源 却 没 白 被挖掘… ,
民族传统体育
2 0 1 4年 ( 第 4卷 )第 2 5期
凤 阳花 鼓 的发 展现状 与对策研 究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徽滁州凤阳非遗文化线上学习调研总结稿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徽滁州凤阳非遗文化线上学习调研总结稿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徽滁州凤阳非遗文化线上学习调研总结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作为当代青年要重视对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当提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凤阳的非遗文化,凤阳是明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如凤阳花鼓戏、凤阳民歌、凤阳凤画。

在2021年8月5日至8月10日,赴滁州学习和发扬非遗文化实践小分队正式开展了线上实践活动,去学习凤阳非遗文化并进行弘扬与传承。

(一)8月5日下午,赴滁州实践小分队在线上开展了实践动员会,在动员会上小组成员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讨论,确定了具体实践活动时间的安排、主要活动内容、主要学习内容、和小组成员任务的分配。

(二)受疫情影响,虽然赴滁实践小分队实践活动全部改为线上,但仍是认真对待每一个活动项目。

2021年8月6日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凤阳非遗文化的调查问卷,进行持续三天的填写和宣传以达到令人最满意的的效果,来达到线上调研的目的。

问卷主要内容是关于大众对凤阳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对凤阳非遗文化弘扬与保护的满意程度,而填写问卷的对象小组成员尽量控制涉及到不同群体是数据能够更真实的反应现状。

(三)8月7日上午小组组织线下学习由队长分享的关于凤阳凤画和凤阳花鼓的相关视频,了解凤阳凤画和凤阳花鼓的历史由来、历史贡献、制作方法和流程,学习凤阳花鼓的演奏方式和内容,并认识到凤阳非遗的珍贵价值。

通过网上浏览认识到当今非遗文化弘扬和传承方法的优缺点,找到发展难题,并提出可行措施。

下午进行线上视频会议来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四)8月8日由组长带领小分队成员进行线上游览凤阳博物馆,凤阳博物馆布展面积3000多平方米,一共有五个展厅,一楼三个主展厅和二楼两个临时展厅共设置凤阳出土文物,钟离古国和大明中都三大基本陈列,其中元玉壶春瓶、金发冠、梅瓶等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它以独特的节奏、旋律和舞蹈形式,展现了安徽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俗风情。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研究。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形式以鼓、板、管、弦等乐器为基本伴奏,搭配上悠扬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其中,花鼓是安徽花鼓灯的主要乐器之一,它的鼓点明快有力,给人以一种欢快、激昂的感觉。

花鼓与其他乐器的协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使整个演出具有了浓郁的民间风情。

在安徽花鼓灯的演出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装,在舞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动作优美而矫健,充满了活力和韵律感。

舞蹈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此外,安徽花鼓灯还融入了戏剧元素,用表演的形式来讲述故事。

演员们化装成各种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他们以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个故事。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态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表演,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安徽农村,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花鼓灯表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到这种艺术的魅力。

这种融入生活的表演形式,使安徽花鼓灯成为了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鼓灯艺术论文: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

花鼓灯艺术论文: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

花鼓灯艺术论文: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中文摘要】花鼓灯艺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淮河中游一代,不仅在安徽颍上、凤台、怀远及凤阳一带广为流行,而且与周边地区诸如山西万荣花鼓、浙江上盘花鼓等民间艺术密切相关,互相联系。

安徽花鼓灯艺术与周边地区流传的花鼓艺术虽然同为汉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甚至有同宗一脉之说,但是在曲调、结构和表演程式等方面却各具特点,颇为不同。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花鼓灯艺术内涵的丰富和多样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它自身的研究价值和笔者对其研究的兴趣。

笔者认为,无论是近半个世纪来学术界对花鼓灯发展历程的追溯与探讨,还是其自身艺术形态的现状,都与中国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革息息相关。

本文即是在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多视角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皖花鼓灯艺术的生存环境、传承特点、传承渠道、传承现状和其自身与周边地区花鼓艺术的联系进行初步研究。

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对象、、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及其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二部分对安徽花鼓灯分布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以揭示其自身与这两大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从曲式结构、曲调、唱词内容及其来源、乐器、节奏和表演程式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艺术进行简要的论述第四部分对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渠道、传承特点、传承现状与两大流派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对皖花鼓灯与周边地区民间艺术的相互滋养和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第六部分主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安徽花鼓灯的当代处境,指出安徽花鼓灯的存在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从而依据上述情况,进一步提出相应保护措施与传承方法。

【英文摘要】Flower-drum lanterns art is the han nationality folk dance ar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huaihe river, mainly distributed in middle generation, not only in anhui ying, chicken platform, conceived far and fengyang, and popular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such as shanxi WanRong HuaGu, zhejiang upper plate HuaGu folk art, such as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rt and surrounding areas HuaGu spread of art with the han folk art though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r even their father said, but of a pulse in tun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program etc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quite different. 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embodies the art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flower-drum lanterns and diversity,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its own research value and the author on the study of interest. The writer think, in almost half a century to academic circles to flower-drum lantern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tudies, or back its own art for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ocial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s closely linked.This paper that is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ory and methods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rt living environment, inheriting features, inheritance channel,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own inheritanc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HuaGu art contact a preliminary research.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ull text,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ts contents are as follows: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put forward origin, object, purpose,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The second part to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distribution area lo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reveal its own investigation and the two big factor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The third part from melody structure, tune in essence, content and its origin, Musical Instruments, rhythm and performance program aspects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rt are describedThe fourth part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rt heritage channel, inheriting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wo major schools of inheritance were discussed.The fifth part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nd surrounding areas of folk art nourishing and compared each other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octor.The sixth part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s existence value (scientific value, cultural value, history and artistic value), which i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and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measures.【关键词】花鼓灯艺术传承状况传承现状凤阳花鼓【英文关键词】flower-drum lanterns art Inheritance condition Inherit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HuaGu fengyang【目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中文摘要3-4ABSTRACT4-5 1 绪论8-12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8-9 1.2 研究综述9-10 1.2.1 音乐实体的研究9 1.2.2 安徽花鼓灯艺术与民间生活联系的研究9-10 1.3 研究意义10-11 1.4 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11-12 2 安徽花鼓灯及其相关背景12-15 2.1 安徽花鼓灯略述12-14 2.2 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14-15 3 安徽花鼓灯音乐的本体形态15-30 3.1 安徽花鼓灯音乐的历史溯源15-16 3.2 安徽花鼓灯音乐的结构16-20 3.2.1 花鼓灯歌16-17 3.2.2 花鼓灯锣鼓音乐17-19 3.2.3 花鼓灯后场小戏19-20 3.3 花鼓灯音乐的曲调20-23 3.4 花鼓灯音乐唱词及其来源23-26 3.5 乐器26-28 3.6 花鼓灯表演程式28-30 4 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与现状30-34 4.1 安徽花鼓灯传承渠道31 4.2 安徽花鼓灯传承特点31-33 4.3 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33-34 5 安徽花鼓灯与周边地区民间艺术的相互滋养和比较研究34-40 5.1 安徽花鼓灯与山西万荣花鼓的比较研究34-36 5.2 安徽花鼓灯与山东胶州秧歌的比较研究36-37 5.3 安徽花鼓灯与浙江上盘花鼓的比较研究37-40 6 安徽花鼓灯之当代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40-43 6.1 安徽花鼓灯之当代处境40 6.2 安徽花鼓灯的存在价值40-41 6.3 对安徽花鼓灯保护与传承的建议41-43结语43-45参考文献45-47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后记48【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安徽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凤阳、蚌埠为例

安徽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凤阳、蚌埠为例

元璋牌 , 如凤 阳县尽快对 明巾都城遗址公园进行全面开发 , 加快鼓楼文 化旅游 区保护进程 , 丰 富游览 内容 , 增强该旅游区的吸弓 I 力和全县旅游 的标志性作用 。 2、 加大 明文化产业项 目建设 , 以“ 建筑为形 , 文化为魂” , 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以凤 阳县 为例 , 凤 阳县应 以仿 明朝 中部风情建筑为突破 口, 采用招 商引资 、 B T 方式及 民间资本投资 等 , 筹建明 中都 皇城文化旅游 遗址公 园, 并 以此 为依 托 , 成立大 明中都 皇城 影视文化产业 中心 , 投 资拍摄 以 朱元璋等为主的明朝影视题材作 品, 发掘 和整合 明文化的深厚底蕴 , 使 明 中都 皇城文化旅 游遗址公 园成为 带动凤 阳发 展 的城 市增长 极。 同 时, 加快培育 和引进一批在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的著名 文化创意产品 晶 牌, 力争在凤 阳建成 “ 5 年实现 1 O 亿, l O 年实现 1 0 0 亿” 产值的明文化产 业同 , 进而把风阳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 品生产流通 、 丈化旅游 休闲度假和文化创意设计聚集地。1 2 1 3 、 建立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 打造 明文化旅游 品啤 依托安徽高校智力优势 , 整合全省明文化研究 资源, 全力升展 明文 化 研 究 。 凤 阳县 可 成 立 风 阳 花鼓 文 化艺 术 学校 , 培 养专 业 编 辑 、 演 艺 人 才, 使“ 风阳三花” 后继有人 , 为大力发展风阳文化 产业项 目提供 人才支 持 。打造 明文化旅游 品牌 , 增 强明文化产业 的辐 射力。 可以举办朱 元 璋 当年祭奠皇陵的盛典表演 , 再现明中都城居民生活情景 等, 定期办 好 “ 风 阳 明文化旅 游节 ” 。专 门开通 风 阳旅游专 线车 , 方便 外地 游客游 玩 。同时 , 大力营造“ 集 皇家餐饮 、 汇名家小吃 、 营旅 游商品 、 品古玩 7 画、 建时 尚酒吧 、 游玩于一体 ” 的功能化 的旅游城市氛围 ” t 4 、 正 确 处 理 好 保 护 和开 发 、 发 展 规 模 和 文 化 品 位 的关 系 重经济 、 轻文化 , 重效益 、 轻保护 , 历来都是各地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 资源的通病 。安徽 明文化资源多为 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 , 因此 , 在开发利用时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 文物保护法》 等相 关法 规 , 应强调保护第 一 , 开发第二 的原则 。在保 护的基础上 , 进行 科 学合 理开发 。在开发利 用明文化资源 的过程 【 } l , 既要注意 开发的规模 和效益 , 也要注 意内涵建设 , 用传统文化 的精华和先进的丰 十 会主义文化 来充实其 内涵 , 提高凤阳的文化品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 民群众多样化 、 多层次 、 多方面精神 文 化需求 的重要途径 , 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 也是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 观, 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的重要举措 。风 阳是明文化 的发 源地 , 文化资源极其 丰富 , 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 厚 。安徽 明文化 资源保护 与开发 , 要在“ 朱元璋 ” 二 三 字上做文章 , 以明文 化遗址 、 遗物 为基础和先导 , 建立影 视基地 , 把有关 明文化的旅游景点 连成一片。有的放 矢 , 突出重 点, 争取 与周边省联合 , 联手做大 明文化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4 64-67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卷第2期 

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2,Vo1.13,No.2 1墨 塑 鱼 

CN 22.1322/C 

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 ——以滁州凤阳花鼓为例 薛业浩,周静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滁州233100) 

摘要:对区域文化品牌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 体现在提升区域外围知名度、引领经济发展和发展 自身三个方面。通过对皖东区域特有的凤阳花鼓文 化进行关联研究,透视品牌典范对区域发展的积极 影响,同时对其在当下的共时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滁州;凤阳花鼓 中国分类号:17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2)0243064-04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地方文化正日益凸显出 其重要的区域价值,其固有属性在全国各个地区烙 下了色彩各异的名片,比如山东曲阜的“孔子之 乡”,安徽合肥的“包公故里”,江浙一带的“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等等。这一系列的区域品牌文化的 建立,不仅仅使文化事项本身名扬海内外,更重要的 是其形成的品牌文化所起到的深层次辐射和影响作 用,在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中起 到引领者和桥头堡的作用。“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 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 是一种文化力的竞争。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价值 判断标准系统和行为标准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在近两年时间里,重庆 市适时地举办了唱“红歌”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大面 积的重温红色经典文化活动,作为唯一的内陆直辖 市,重庆市实现了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 的高度发展,关注度空前提升。由此可见,传统区域 文化几乎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金钥匙。安徽近些年 收稿日期:2012—03—2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 号:2012SQRW274) 作者简介:薛业浩(198O一),男(汉),安徽霍邱,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音乐分析与审美教育。 更是大打文化牌,早年提出的“两黄”文化(黄梅戏 和黄山旅游),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整个社会不断 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细分工的转型和推进,文 化品牌正立足于市、县两级区域范围,焕发出多姿的 风采。 国务院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中滁州市有其明确的定位:“以滁州和宣城 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 格局……。” 作为皖苏两省毗邻城市,滁州迎来了 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势必带动整个皖东区域 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乘着外部东风,滁州市成 功举办了四届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中国农民 歌会”和三届以“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为主题 的“中国凤阳文化旅游节”,打造了两个国字号文化 品牌。其中凤阳花鼓历久弥新、大放异彩,焕发出迷 人的魅力,也空前提高了皖东这片古老热土的知 名度。 不管是农歌会还是花鼓旅游节,都有其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本地区特有的两个金字招牌 ——“改革之乡”和“花鼓之乡”。其中的“花鼓”特 指蜚声海内外的风阳花鼓艺术,本文将从多维视角 对凤阳花鼓在区域文化品牌中的价值定位和在当下 文化语境中的发展进行深入的透视。 

一、

历史上的凤阳花鼓 

(一)凤阳花鼓释义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原为凤 阳县燃灯寺一带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更确切 地讲,风阳花鼓是一种曲艺艺术,而不仅仅指是一种 实体鼓,抑或是一种宽泛的民间艺术。因为历史上 “凤阳三花”很有名,分别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 和风阳花鼓戏 。现在的艺术创作者很难分清它 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凤阳花鼓已经成为“凤阳三 薛业浩,等: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风阳花鼓为例 65 花”的统称。凤阳花鼓灯和花鼓戏几近消亡,而凤 阳花鼓近年来发展势头很旺,2006年5月人选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献艺北京 奥运会文化艺术节并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 馆的演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两首风阳花鼓曲调 我们通常熟悉的凤阳花鼓曲调有两首: 谱例一[ : 凰阳 歌‘听)【囔嘞嚏嚷吁).耨儿斡锚瓤一飘。得儿恃挡氛一敏。 得儿瓤.搏儿瓤, 辑钒搏瓤史得机, 瓤枫瓤一瓤. 谱例二: 这两首曲子在更多的资料中、教科书上被限定 为民歌性质 J。事实上,由于所存资料大多没有明 确这两首曲子的性质归属,很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也 不一定就能分清其到底是民歌还是曲艺,它们在有 的研究者的文论中被限定为“凤阳歌”【 。笔者经 研究发现,以上两首曲调往往充当作为曲艺艺术的 凤阳花鼓的演唱音乐部分,最终脱离了凤阳花鼓表 演而衍变为民歌。这两首曲调元素经常被用来进行 艺术再创作,1948年瞿维改编的钢琴曲《花鼓》 】, 以欢快的民族旋律,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翻身解放后 的喜悦心情。旅美作曲家陈怡也曾把它改编为无伴 奏合唱,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在第十三届青年 歌手大奖赛合唱中亮相。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糅 合花鼓曲调创作了《凤阳是个好地方》,在第一届 “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上作为开幕式的主题 歌,向世人展示了凤阳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 二、凤阳花鼓文化品牌透视 (一)凤阳花鼓的文化品牌特质 1.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性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起,便御赐“凤阳”二 字,建凤阳府,意取“丹凤朝阳”。据袁文新《凤阳新 书》卷三记载:“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 席凤凰山以为殿,势如凤凰,斯飞鸣而朝阳,故日凤 阳”[9】,又从江浙一带徙迁大量的商贾富豪定居于 凤阳府。对于出身于江南富庶之乡的人们来说,只 好拖家带口,手拿花鼓,借乞讨之名行返乡之实。再 有一种说法就是凤阳府地处淮河之滨,常年遭受荒 年之灾,老百姓只好手拿花鼓通过“唱门头”的方式 讨饭(凤阳花鼓演唱程式分为“坐唱”、“唱门头”两 种。“坐唱”为在街头、作坊、村头及私人客堂内坐 在长凳上演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唱门头”即 沿门乞讨,即兴演唱短篇,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的 “奉承话”) J。不管哪种形j戈,都映射出凤阳人民 当时确实是用花鼓作为乞讨的工具,正如歌词所唱: “……大户人家卖儿女,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 

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可谓是当时凤阳人 民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凤阳花 鼓深厚的历史积淀。 2.民间文化依托的连续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时间跨度之久,空间跨度之 广,全世界绝无仅有。纵观各种文明下的文化现 象,都能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有着历史断层的客观 存在。特别是其中的曲艺、舞蹈等艺术,更是随着朝 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历史的选择而沉寂甚至消 亡。凤阳花鼓自诞生起就兼具了上层政治属性和民 间草根属性,它完全活跃于乡野,成为人民大众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 因,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洗礼,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原 汁原味的凤阳花鼓音乐,看到土生土长的凤阳花鼓 表演。可以说,凤阳花鼓流传得如此广、如此深,完 全得益于其草根性,使它能一直依托于民间艺术而 生存、发展和推广。 3.现代文化承载的多元性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春 天。1955年凤阳花鼓演员欧家琳、刘明英等赴北京 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活动,并在北京怀 仁堂成功地演出了传统剧目《王三姐赶集》,被周恩 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L1。。。从此,凤阳花鼓风靡 全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进人新世纪,凤阳花鼓 人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献艺北京奥运 会文化艺术节,参加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表演,参 加历届中国农歌会和中国花鼓文化旅游节演出。不 仅仅在国内演出,还经常出访美国、日本、东南亚等 国家和地区,蜚声海外!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凤阳花鼓的文化品牌内涵 1.安徽文化的杰出代表 借着进京演出的契机,凤阳花鼓在国内得到了 更充分的发展,不仅仅在文化领域,在戏曲领域、曲 艺领域和音乐范围内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音 乐领域,一提起风阳花鼓就知道是安徽民歌的代表 作品,就像一提到《荣莉花》就让人想起江苏民歌一 样,凤阳花鼓文化已经幻化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坎上,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 液里。 2.皖东区域文化符号 皖东人杰地灵,多元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篇章。春秋时期钟离国都 城的遗址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在凤阳县临淮关;韦 应物留下《滁州西涧》一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 千古绝句;一代文豪欧阳修曾来滁任太守,留下千古 名篇《醉翁亭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明光, 长于凤阳,崛起于皖东,建立大明王朝;清代作家吴 敬梓以其《儒林外史》而被推为讽刺文学鼻祖;新中 国成立后,凤阳小岗人因敢为天下先,率先进行了 “大包干”而闻名全国。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蕴 藏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其中戏曲以花鼓戏、狮子灯、 秧歌灯最为著名。主要曲目有明光市的《流星赶 月》,全椒县的《手狮舞》;来安县的《拜香凳》、《双 喜灯》、《秧歌灯》、《子母灯》、《求雨》、《狮子灯》;天 长市的《打对子》;凤阳县的《凤阳花鼓》;定远县的 《兰花灯》和滁州市的《九狮一吼》等。随着凤阳花 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经 逐渐成长为皖东区域的文化名片,也成了江淮文化 的典范。 三、凤阳花鼓的区域价值和当下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直至产生广泛 影响,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有一个必要条件—— 地域文化。就像是参天大树离不开其根植的泥土一 样,凤阳花鼓也离不开本地区文化的滋养。纵观凤 阳花鼓文化,它深深地打有明王朝的印记,像这样一 种与封建帝王文化如影随形的文化艺术并不多见。 这种文化传播发生在特定的沿淮文化之中,在历史 选择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具有完备艺术体系和文 化价值的文化艺术。凤阳花鼓素材已经被编人安徽 省音乐教材,让其教化功能代代相传,教育价值影响 深远。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把主要研究对象 转移到本土文化的研究上来,关注民族区域文化的 研究越来越多,从其地理角度人手对其进行历时性 研究也会多一层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引领皖东区域经济发展 借助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以滁州为代表的皖东 区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滁 州市整合资源,大打文化牌,深入发掘、开发传统文 化资源,特别是花鼓文化艺术。截止目前,成功举办 了三届主题为“敲风阳花鼓、唱经济大戏”凤阳花鼓 文化旅游节,四届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中国农 民歌会。其中的凤阳花鼓元素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后文化经济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出 来,滁州的招商引资额度由落后一跃位居全省前列, 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整体面貌,规模都有了明显提 升,人民生活水平跨台阶式提高,幸福指数也随之 提高。 (二)打造皖东旅游文化品牌 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 是文化品牌的竞争,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优势的文 化品牌早已成为共识。重视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不 仅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众多好处,其文化品牌建设的 意义已经映射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中。比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义乌小 商品批发市场等等。它们的品牌效应很容易引起人 们的心理认同,从而会获得更多的外围文化软实力 支持,带动地方多方位发展,也做大做强品牌自身。 凤阳花鼓因为其多元化发展,无论其知名度,文 化内涵,还是其发展前景,相比起皖东区域内的其他 文化事项来说,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它也顺理 成章地成为本地区的第一旅游文化品牌,通常谓之 的“花鼓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就是对其品牌的深 度认同。再者,一个地区各种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文 化现象,盘根错节,难舍难分。像黄梅戏作曲家时白 林“从优秀民歌、民族器乐曲、曲艺说唱等兄弟剧种 中,吸收营养来丰富黄梅戏音乐。例如在《牛郎织 女》《女驸马》中分别吸收了岳西高腔、四句推子、皖 南目连戏和梆子戏等剧种素材,丰富和发展了黄梅 戏。”_】 比如凤阳花鼓与来安县的《秧歌灯》历史上 同台演出。以凤阳花鼓为龙头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 牌,再整合皖东地域文化群资源必然可以做成独具 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三)探索多元化培养途径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为 了保持其地域性、专有性和继承性,必须要考虑到它 的发展传承问题,也要同时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稀缺 教育资源的独特属性。正如京剧传承有位于北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