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任委员长简介一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1.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 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3.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5. 曾国荃: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6. 袁世凯: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

7.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

广东花县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8.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

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

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9.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杨振宁个人简介

杨振宁个人简介

杨振宁个人简介---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李政道——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获奖时刚刚31岁。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上海,母亲张明璋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这样一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李政道从四岁就开始识字,同时对算术特别感兴趣,心算又是他的拿手好戏;每当他完成一道心算题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胡适个人简介--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

张发奎

张发奎

张发奎
1896—1980),男,字向华,蔡廷锴
关麟征
孙立人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
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
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
李济深
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
李济深于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

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蒋光鼐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汉族,广东东莞人。

祖籍广东东莞虎门镇南栅村,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

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蒋光鼐的人生顶峰,是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

历任国防部长

历任国防部长

国防部是国家中央政府中的军事部门。

通常隶属于政府首脑,负责掌管国防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

历任国防部长:第一任(1954年9月——1959 年9月)彭德怀湖南湘潭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

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5军军长、红3军团军团长、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1任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第二任(1959年9月——1971年9月)林彪湖北黄冈人,1925年入党,参加过长征。

主要历史:战争时期:红4军军长、红1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9年9月任国防部部长。

第三任(1975年1月——1978年2月)叶剑英广东梅县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

主要任历:战争时期:中革军委参谋部部长、瑞金卫戍区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管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5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

第四任(1978年2月——1981年3月)徐向前山西五台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

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为有牺牲多壮志:新中国成立前牺牲逝世的51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为有牺牲多壮志:新中国成立前牺牲逝世的51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为有牺牲多壮志:新中国成立前牺牲逝世的51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作者:李友唐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2期编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主席的这一壮丽诗句,是对革命时期英勇献身英雄的歌颂和缅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其中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就有51人。

这个数字或许还有出入,但昭示着后人对革命前辈的缅怀敬仰之情,■李友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召开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选举产生了170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

他们中,有51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先后牺牲逝世,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数的30%。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写下了浓烈的血和生命的篇章。

这些永远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员敬仰和永远怀念的同志是:高君宇:中共第二届中央委员。

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静乐(今娄烦县)人。

1920年冬加入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党员。

历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总务股主任。

1925年3月5日病逝于北京,年29岁。

李大钊:中共第三届、四届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创建人之一。

原名李耆年,字守常,河北乐亭大黑坨村人。

曾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长、北方区委书记。

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38岁。

邓培:中共第三、四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名邓配安,字少山,广东三水邓关村人。

1922年入党。

曾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北京区委委员、京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广东省总工会主席。

1927年6月22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年44岁。

陈延年: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

又名遐年,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22年入党。

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部长、书记,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1927年7月4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年29岁。

赵世炎: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

中国历任铁道部长

中国历任铁道部长

中国历任铁道部长简历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简历滕代远[1904---1974],湖南麻城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湘东特委书记,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

1928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后任红五军党代表,红一方面军副政委,军委武装动员部部长等职。

1934年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入列宁学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副政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兼军区副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

1949年后,任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国防部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

第二任铁道部长吕正操简历吕正操(1904.1.4—2009.10.13),辽宁省海城县人。

一九二二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

毕业后任东北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沈阳同泽俱乐部主任,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

一九三六年任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

一九三七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

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中文名:周恩来别名:伍豪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出生地:江苏淮安生辰:公元1898年3月5日,星期六祭日:公元1976年1月8日,星期四享年:78岁生肖:狗星座:双鱼座血型:AB型大学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学校大学部教育程度:肄业语言:汉语、俄语、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职业:革命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乒乓球最喜欢的茶:龙井最喜欢的酒:茅台最喜欢的花:海棠最喜欢的中国歌:洪湖水,浪打浪最喜欢的外国歌:蓝波最喜欢的菜:红烧狮子头最喜欢的剧种:话剧最喜欢的交通工具:飞机最喜欢的纪念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最喜欢的服装:中山装职业: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服务代表作品:周恩来选集配偶:邓颖超学位:巴基斯坦达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苏联莫斯科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印度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民主德国胡包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1918年赴日本东京求学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

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

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

从1960年冬开始,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 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在整个调整时期,刘少奇 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在第一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对此作出了杰出贡献。
带头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
召,带领调查组深入到湖南省农村调查研究。
代表中共中央向七千人大会提出一份书面. 报告 .这个报告和讲话,实事求是地
BAC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同 蒋介石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代理 中共中央主席,指挥了先机东北 的战略争夺。
在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
刘少奇在南下支队誓师大会上讲话
刘少奇及时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 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调动10万军 队先机进入东北,并部署在东北“让开 大路,占领两厢”,建立根据地。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刘少奇又写了《关于新 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党内报告,并在有关会议 上讲话,更加明确、完整地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建 设方针。为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新中 国经济建设方针作了理论准备。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留影
功绩:
1.抗日战争后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共产党领 导的军队摆脱了分散被动的局面,处于有 利的战略态势,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基础。 部队逐步建立起巩固的东 北根据地,为未来三大战役首先从东北发 动,准备了条件。
功绩:提出一整套正确的白区斗争策略 方针 ,扭转中国共产党在白区工作中的 被动局面 。
BACK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三个师开往华北前线。此时华北地区 在刘少奇领导下,中共组织已经普遍重建和恢复,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这样, 两支队伍、两股力量汇合起来,迅速打开了华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历任委员长简介一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

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

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随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

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

此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

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他在长期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应该实行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方针,并曾对当时中共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进行过某些抵制。

1932年冬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错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3年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概括和系统的论述。

同年
8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在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一起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

同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
土地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

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少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1963年到1966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塞、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