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1。1、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

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2。2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41。5%.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根据普华的调查,虽然中航油公布的公告中2004年第一财政季度税前利润为1900万新元,但它实际上已经亏损了640万新元。

油价还在上涨,2004年6月,由于1月的挪盘,中航油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中,面临着更巨额的亏损,似乎已经无路可退的中航油决定进行第二次挪盘.随着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6月挪盘的风险已经远远高于1月的挪盘,关闭原先盘位,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的交易成本也大幅增加。此次挪盘出售的大多数新期权都是到2004年下半年或2005年到期。

如果期权对家提供的挪盘信息是正确的,而且公司能够对此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中航油的情况原本可以改善。普华认为那时中航油还有机会。而到了第二季度,中航油的亏损已经扩大到了5800万新元。

2004年9月,中航油再一次挪盘.与前两次挪盘不同的是,中航油不再与某个期权对家一对一的进行交易,而是同5个期权对家同时交易。这次移盘从8月31日持续到了9月27日。这次挪盘同样成倍扩大了风险,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耗尽了公司的现金,也不再有银行愿意为其提供备用信用证,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当中航油公布第三财政季度税前利润为1130万新元的时候,实际上亏损已达3.146亿新元.

二、中航油事件中的期货背景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在炒石油期货指数,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位老总硬是把套期保值做成了投机,破产也不是意料之外。

2003年初伊拉克战争爆发,从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交易,买入,做多石油期权。此时国际油价波动上涨,陈久霖初战告捷,截至年底共盈利580万美元.尝到了甜头的中航油,加大对期货市场的投资.2004年第一季度,伊

拉克战争结束,在油价涨到30美元,陈久霖认为未来石油价格上涨无望,价格将回落至战争前的水平。于是开始卖出期权,做空市场,事实证明这次改变交易策略是错误的,由于战争因素石油减产导致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世界石油需求量不断扩大,油价继续上涨,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不愿服输的老总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杠杆的作用下使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涨时呈指数级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交易的保证金,最终爆仓,导致了财务困境,中航油全面负债高达5.3亿美元.

卖空期权损益

分析看出,持有空头期权交易策略的投资者是在判断或者说预测.猜测原油价格未来变化方向,如果未来的石油价格呈现熊市,即价格普遍走低,那么该投资便会赢利。这正是中航油所期望的石油价格走势,但是,如果未来的石油价格呈现牛市,即价格普遍上涨,石油的价格走势与投资者的愿望恰恰相反,投资者便要承担损失。而事实上对于中航油而言,这句话不幸言中了.不难看出, 中航油所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策略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投资策略, 当石油市场呈现熊

市时,空头看涨期权的持有者便赢利,但赢利的数额是有限的,最大赢利数额就是期初卖出。当市场呈现牛市时,投资者的风险是无限的。我们说,市场判断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中航油老总的主要错误是卖空头寸太大,并且采用了输了加倍的赌徒策略,这种交易既不是期货上典型的套期保值也不是价差套利,陈久霖的这种做法就像把赌注押在投硬币出现正反面一样,是一种猜测性质的投机行为,风险很大。因此交易者必须对市场行情进行研究分析,不断优化投资方案。中航

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那为什么还会交易?难道公司内部控制就没有发现?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三、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中航油事件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发布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IC-IF)。在此基础上,2004年COSO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提出了内部控制八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以下将从这八个角度来分析中航油事件:

3。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为主体内的人员如何认识和对待风险设定了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容量、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经营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是深入挖掘,企业的内部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创业性的管理层为主导的企业,管理层经常会凭借过去优秀的业绩来主导企业,这样的企业文化、对待风险控制的态度,往往以管理层好恶为宗旨。中航油管理层在期货交易中, 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 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油价冲高后必然会落。而在事情败露以后, 陈久霖还认为:“只要再有一笔钱,就能挺过去,就能翻身。”CEO的独断专行可见企业内部环境之恶劣.而集团公司也过于看重陈久霖过去为集团公司所做的贡献,因此, 即使知道了陈久霖因场外期货交易发生了严重损失,不仅没有果断采取止损措施, 减少亏损。反而通过出售部分股权, 进一步融资再次进行投机,使中航油损失达到了天文数字。所以,极端的风险偏好、畸形的风险文化和畸形的管理结构体现了中航油极为恶劣的内部环境。

3.2.目标制定

企业风险管理能确保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该主体的使命,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相符。

从1997 年起,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 最终定位为

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在陈久霖的推动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2001年上市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禁止, 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 以及对目标风险的藐视,最终使企业被惊涛骇浪所淹没。

3。3.事项识别

一个组织必须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表示风险的事项和表示机遇的事项, 引导管理层的战略或者目标始终不被偏离。

国务院1998 年8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 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 年 6 月, 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 “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 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2001 年10 月,证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 “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3。4.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在于分析和确认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利的不确定因素”, 帮助企业确定何处存在风险,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 具有高杠杆效应、风险大、复杂性强等特点,但由于内部没有合理定价衍生产品, 大大低估了所面临的风险, 再加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选择的是一对一的私下场外交易,整个交易过程密不透风,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承担的风险要比场内交易大得多。

3。5.风险反应

管理当局选择风险应对(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采取一些列行动

以便把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以内。

在油价不断攀升导致潜亏额疯长的情况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管理层连续几次选择延期交割合同, 期望油价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一次次“挪盘”把到期日一次次往后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使风险和矛盾滚雪球似地加倍扩大, 最终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3.6.控制活动

制定和执行政策与程序,以帮助确保风险应对得以有效实施.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聘请国际“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 设有专门的七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的制度,规定每名交易员损失20 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和征求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和征求意见,在得到总裁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损失50 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总共有10 位交易员, 如果严格按照《风险管理手册》执行, 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 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却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利, 最终亏损额高达5。5 亿美元,以至申请破产保护。但在实际风险控制机制中,陈久霖一手遮天,在获悉2004 年第一季度出现580 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没有按照风险控制程序进行斩仓止损,而是继续孤掷一注,继续扩大仓位.

3.7。信息和沟通

相关的信息可以确保员工履行其职责的方式和实际,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有效沟通包括信息在主体中的乡下、平行和向上流动。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石油期权投机交易历时一年多, 从最初的200 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 一直未向集团公司报告,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母公司知悉违规活动是在一年以后。可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 会计信息失真。

3.8.监督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控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拥有一个由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组成的三层“内部控制监督结构”。但其交易员没有遵守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交易限额, 没有向公司其他人员提醒各种挪盘活动的后果和多种可能性, 挪盘未经董事会批准或者向董事会汇报,财务报表中亦未报告亏损;风险控制员没有正确计算公司期权交易的收益, 没有准确汇报公司的期权仓位情况和敞口风险;财务部门的首要职责是对交易进行结算,而在2004 年5 月到11 月长达7 个月的时间内,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共支付了近 3.81 亿美元由不断新增的损失引发的保证金,甚至动用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明确规定有其他用途的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所有重大问题上未履行其职责。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 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 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 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 未指出挪盘增加了公司的风险, 也未建议斩仓止损;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衍生品交易报告中,实际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内部审计部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即使报告也是内容重复,敷衍了事, 还造成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良好的假象。

四、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1、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3、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

4、培养我国期货交易人才。公司的期货交易,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5、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6、对经理人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并做出合理的监管措施。

7、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总结

中航油集团2004年发生的巨额国有资产亏损事件,使我们了解到我国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活动,尤其是在从事风险较高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活动中,与之配套的资金进出监督机制、金融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之处.而且,国际金融大鳄们对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投资的企业也一直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突袭".但是,我们不必过分紧张,更不可因噎废食。国际金融投资,尤其是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对于国有资产而言,无论是保值增值,控制价格风险,还是套现获利,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中航油事件,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我们要更加积极、深入地学习并完善金融投资的有关知识与技巧,规范国内金融投资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另一方面,在实际进行金融投资时,我们要更加谨慎,更加稳健.对于那些在金融市场中游弋的国际金融大鳄们,我们更要加倍留意,时刻提防。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吸取教训,及时亡羊补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时刻保持警惕,我国企业一定能够在国际金融投资市场中发展得更大、更好。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 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 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其次,他们没 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 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投机巨亏导致 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 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 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 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 次发生。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 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 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 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最后,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 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 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

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 的监管和内部治理。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对涉案 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 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 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该事件揭示 了中国国企和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规范。 只有当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都能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引导,完善内部 治理,才能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国企及其管理层要提高 自身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坚决维护公平、公正、透明的企业文化。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 (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新加坡巨亏 一.案例介绍: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 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 年的16 . 8 万美元猛增至2003 年的1 . 28 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 多倍,公司于2001 年12 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几乎100 %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 0 03 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意在希望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利用衍生工具的保值和锁定价格的功能,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石油交易的价格风险。但事与愿违,在2003 至2004 期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掩盖其交易事实,期间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订了期货交易场外交易合约即OTC .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赌注每桶38 美元.从2003 年下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就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 万桶石油,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交易中获利.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希望油价能回跌,同时增加了交易量.2004 年第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 万美元左右。而此时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决定继续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合同。2004 年10 月油价再创新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交易盘口达5200 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剧增,面对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此母公司提前配售15 %的股票,将所得的1 。08 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没想到从2004 年10 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而根据合约,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 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 万美元的保证金,这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由于石油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的每桶55 美元,公司面对大量无法满足的保证金要求被遭逼仓,从2004 年10 月26 日起,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 。94 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 . 6 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 。54 亿美元。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已经没有足够资金来缴纳巨额保证金,最后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工具交易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于2004 年12 月1 日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参与期货保值是国际惯例,不保值则意味着风险完全暴露,在实际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国际市场环境迫使中国企业寻求期货市场,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企业参与期货保值主要目的正是回避市场风险.期货保值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之错并不在期货本身,而是在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期货保值过程中抛弃了自己的初衷与原则,大规模投机期权造成巨亏,我们绝不能将投机损失与期货保值等同看待。 二、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陈久霖”事件分析及教训总结 (一)事件影响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 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 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 损。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 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 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

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 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将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国际金融课程设计论文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院系:石油工程学院 班级:石工1010 指导老师:李继翠 吴亚龙(20104040120)

目录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1) 1绪论 (1) 2 中航油事件原因分析 (2) 2.1 违规操作 (2) 2.2 风险意识缺乏 (2) 2.3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3) 2.3.1 部门领导 (3) 2.3.2 风险管理委员会 (3) 2.3.3 内部审计 (3) 2.4 代理矛盾和激励制度 (4) 3 中航油事件启示 (4) 3.1量力而为 (4)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 3.3投机有度 (5) 3.4 加强内审,促进内控 (5) 3.4.1 提高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 (6) 3.4.2 改进内审方法 (6) 3.4.3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6) 3.4.4 加强内审作用,发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6) 3.5 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7) 3.5.1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 (7) 3.5.2 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7) 3.5.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7) 3.5.4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7) 3.6 大力发展中国期货市场 (8) 4 总结 (8) 参考文献 (8)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航油事件,然后分析了巨额亏损的原因,反映了我国企业缺乏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强调监督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加强内审和促进内控的方法。 关键字:中航油金融衍生品风险内部控制 1绪论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但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一方面,从中航油自身来看,由于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8美元,期权价格:3美元/桶,当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与期权费之和,即S>38+3=41时,该合约即发生亏损,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而中航油恰恰发生了误判,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阶段卖出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随之中航油选择的是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所以才招致了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来看,中航油参与的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其属于场外交易市场(OTC),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纸面交易。该市场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也无法监管。一般而言,场外交易的风险比场内交易大,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还是存在流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 2.1、内部控制不完善 2.2、缺乏监管和审计 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3.1、加强内部控制 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 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 (一)公司简介 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2004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即本次的“中航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二、事件经过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 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 的严重问题。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 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呼吁监管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

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公司都拥有石油产品进出口权,因此,他们会影响到中航油的行业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中航油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还面临着全球石油巨头对中国10亿美元的航空燃油市场的觊觎。 2、公司战略目标 2003年中航油的年报显示,为了不断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中航油的发展逐步偏离了进口航空油料采购的主业,开始全力进行大量的石油资本运作。该公司2003年来自投资的回报已占公司税前利润的68%,而航油进口和国际石油贸易才各占16%。正是由于这种战略

【中航油事件启示】_“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中航油事件启示】_“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演讲人:天津财经大学贺卓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发展,给市场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屡屡失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衍生工具同其他工具一样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如何面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找出导致事件结果的原因,从而为其他正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一、中航油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l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的万美元迅速扩展至2021年时的超过1亿美元,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中航油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2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21年l1月30日夜,中航油爆出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国内外一片哗然.公司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希望能“以小博大”,建立其海外石油帝国.他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2021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2021年年报盈利5427万美元,快速攀升的业绩很可能与期权权利金收入有关,至2021年年底,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量为200万桶.但是由于期货市场期货价格变动存在很大的风险,2021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2021年3月,公司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亏损额必须有中航油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公司账户资金调动无疑会暴露违规参与期权交易,中航油选择了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一一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

【精品】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对现代企业各级代理人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级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较为有效的机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应对总经理起到制衡作用。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对总经理负责,独立性较差,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无法约束总经理的行为。因而,应在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只对董事会负责,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必须到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负责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然而,谁来管理和督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又未跟上,企业管理中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继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航油事件”就是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的典型,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