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教案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教案

教材分析:

量与计量是人教版第八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于量的计量知识采用分散编排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具体单位到辅助单位。而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几册学生分散学习各种计量单位,对各计量单位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教材先简要的叙述了计量的产生历史,并让学生了解我国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意义,然后对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为后面学习掌握单、复名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及体积单位作好准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产生的历史,加深对计量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和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发展性目标:通过资料汇总,了解一些新的计量单位的产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各门学科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3、创新性目标: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本课力求通过网上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网上建立聊天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情感目标:使学生知道量是在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入一些新的计量单位,感受到最新科技成果与中国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相邻与不相邻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正确表象,熟知各种单位间的进率。

教法和学法:

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综合,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形成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了更好的探索这种综合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本课在教的设计上力图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整合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上网、回忆、学习、交流,掌握知识。教

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的环节上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的"教"应做到:

巧妙综合激发兴趣巧用资源鼓励生成参与协作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就能达到:

网上求知拓宽思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求方法体验成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成语引路,体现综合

1、出示古诗。成语:半斤八两、千钧一发、退避三舍、咫尺天涯中用到了哪些单位?

2、引导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在这些数字后面都用到了哪些单位?

3、教师质疑:为什么这些计量单位在现在的数学课本上很难见到?

4、学生上网查资料、找原因。

[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上以语文知识引入,有效的增进了数学的亲切感,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网查资料既增强了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设计这一环节其实也是缘于相信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把学生置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二、网上搜索,巧用资源,体现生成

1、教师质疑:除了"里、尺"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学生分组,每组上网自由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那类计量单位的资料。

3、每组派一代表以最简炼的语句向全班汇报组内总结结果,组内其他成员可在其说完后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上网自由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给学生以绝对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获得不一样多的知识,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发展,是使不同的学生有各自应得的发展。组内交流、总结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这些计量单位是怎样产生的?

展示图片,体现人文(课件)

5、教师引导:还有哪些新的计量单位不断产生?这些计量单位与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想法?

纳米、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容量单位mB、G、KB等。

请把这些想法在BBs中说出来,并要求同学们选取最有意义的在组内评一评。

这个设计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定,使得教材只作为教学凭借,巧用生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增长探究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的教学中做到教学与评价相结合,同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数学当然姓数,数学有其本身的基础性,在同学们充分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意后,利用同学们的学习激情,适时引导: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新的计量单位将会不断产生,要想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我们就有必要学好现有的知识,以创造出令世人景仰的`科技成果。

这时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顺势组织设置如下环节。

三、创设情境,整理知识,形成脉络

1、出示信件:晨晨给姑妈的一封信

2、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上纠正用错的计量单位。

亲爱的姑妈:

您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您写信,应您的要求把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向您汇报一下。

每天早晨18时30分我准时起床,吃过早餐步行去离家800千米的学校上学,路上大约用20分钟。我们的小学非常美丽,校园占地大约30平方千米,我们的教

室宽敞明亮,来到学校我就开始在这个占地50平方分米的教室里读书,我想您听到我的朗朗书声一定会夸奖我的。

我现在长了好多,身高大约是143分米,体重也增加了许多,我猜想我大概有30吨重。

姑妈,我好想您,快放五一节假了,我4月30日乘火车去你家,4月31日到,您能到火车站去接我吗?

此致

敬礼

小明

4月12日

这里面都出现了哪些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各属于哪类?

板书:

常用的时间单位常用的质量单位

这些计量单位,学生都学过,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脑中进行纠错,在归纳和整理中如果出现问题,这正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可以通过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提问、互相讨论等方法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与质疑中,逐步完善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把枯燥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性"信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印象,使得抽象的数学课充满了情趣。更重要的是教者根据已往学生的出错情况,把这些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集中编制在一起,使得这些“错误”因“情趣”而可爱。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我们应该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观念冲突,能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角度,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师生互动,再次升华,自我构建

1、出示"奇怪的等式"。

1 ()=10 ()

1 ()=100 ()

1 ()=1000 ()

1 ()=10000 ()

1 ()=1

2 ()

1 ()=7 ()

1 ()=4 ()

1 ()=3 ()

2、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试填,汇报答案。

3、教师质疑:这些题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填写的?

4、每名学生出一题并发送给教师。

5、老师也出一些题目发给你们。72小时打一个字(晶)24小时打一个字(旧)

[设计意图]

以"奇怪的等式"复习进率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善于从多角度归纳总结知识,形成知识的能力。通过设置有趣的猜谜题使学生再次感知知识的综合性;让学生出题,使学生能够站在高度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将自己的知识在头脑中再加工,再反馈。网络教学便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也便于教师很快地反馈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网上聊天,互评互促,实现反馈

请学生将本节课感触最深的话在"聊天室"中说出来。

让学生把把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在网上表达出来,以实现学生的有效评价。

总之,整节课设计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打破常规课时分割带来的知识传授的人为割裂,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网络式学习环境中,资源不断,生成无穷,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有了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熟悉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看、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受和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预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以下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爱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答复后作如下小结:依据刚刚同学们的沟通,看来椅子*背的角

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特地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方法知道它的角度吗?(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熟悉量角器。 1、熟悉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认真观看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讨论讨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 (2)小组合作讨论量角器。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留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依据答复作出以下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假如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以下问题启发:依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嬉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争论,得出同学们刚刚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

四年级数学教案——《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质量单位、时间单 位》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1千克和1克的物品、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归纳总结质量单位 1、导入课题 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要想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需要用长度单位来计量,要想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需要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那么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需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质量单位,我们习惯上也称重量单位)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 2、复习质量单位 ①、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吨、千克(公斤)克) ②、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掂量,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感知。

③、想一想,1千克是由多少个1克组成? ④、你们以前称过体重吗?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⑤、那么比千克大的单位有什么呢?教室里有1吨重的东西吗? 我们经常见到的水泥每包是50千克,10包有多重呢?20包呢?我们规定1000千克为1吨。(那么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是1000) ⑦、让学生将进率填写在教科书p79页上。 3、做一做:教科书p79页质量单位的做一做第2题 二、归纳总结时间单位 1、导入课题 问:刚才你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大约用了多长时间?(1分、2分) 你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时间单位) 继续板书课题:时间单位 2、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呢? 2、教学年、日的来历和世纪 ①、教师结合教具讲解年、日的来历 (同学们以前听爸爸妈妈讲过日和年的来历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方面它要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这就是自转。另一方面它还要绕着太阳旋转,这被称为公转。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一日,地球绕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三篇)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三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一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中测量的一部分内容,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角的空间感觉来估计角的大小,很少用到专业的工具去测量一个角的精确度数,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测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把量角与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关注动手操作,以亲身体验的策略展开教学。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用多种方法尝试测量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意识。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三角尺、用硬纸板剪成的角、一张圆形纸 ⊙抛出问题,引入新课

1.观图质疑,引发思考。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角,请大家看一看生活中小朋友们玩滑梯的现象。(出示教材24页滑梯情境图) 提问:你能用“角”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观察后反馈:第三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大,第一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小) 2.引入新课:角有大有小,怎样度量角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角的度量的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进而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尝试探究,建构知识 1.自主探究,比较测量方法,引发思考。 (1)讨论:如何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呢?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实践后进行汇报) 预设 小组1:我们想用直尺度量角的大小,发现无法测量。 小组2: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的,发现只能测量出角的一部分,还余下一部分无法测量。 小组3:我们是用课前做好的与⊙1一样大的角去度量⊙2,结果⊙2是⊙1的2倍多一些,⊙3是⊙1的3倍多一些,也不够准确。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数学测量和度量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测量和度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深对空间和形状的理解,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从测量和度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测量和度量的定义 测量和度量是指利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物体或量进行比较和评估 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测量和度量主要涉及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测量和度量的活动,掌握了一定 的测量技能,能够准确地描述和比较各种物理量,为解决实际问题奠 定了基础。 二、测量和度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测量和度量的活动,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和判断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2.加深对空间和形状的理解

在测量和度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描述不同的图形、空间和结构,从中找出规律并进行总结。通过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物理量,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对空间和形状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测量和度量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要求他们准确观察、认真分析,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测量和度量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测量和度量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和度量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各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实验,从中感受测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多元化教学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总复习《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人教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 《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数的计量、图形的运动、统计与优化、解决问题。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相关的内容适当集中。一方面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2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利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相应的计算。 3.巩固有关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并能读懂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取必要的作息,感受数学优化思想,生 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优化思想,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亿以内数读法和写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和理解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的复习。 【教学难点】 系统地整理出数的概念、读与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理解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并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解决具体问题;理解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分析】 总复习的重点是复习数的认识与量的计量的复习,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从而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量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量 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量”的概念。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度量衡的能力,如长度、重量、容量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白“量”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相关的度量衡。 2.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内容: 1.量的概念和认识: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量”,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使用“量”来描述事物。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量”的概念,并与同学分享。 2.各种度量衡的认识和比较:

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度量衡,如长度、重量、容量等。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各种度量衡的用途和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度量衡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方法。 3.观察和测量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并记录事物的长度、重量、容量等。 带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量的测量和比较。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测量结果,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综合练: 布置练题和小组活动,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实例和讨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示范法:老师以身作则,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示范正确的做法。

3.合作研究:鼓励同学之间合作,互相交流和比较观察结果。 4.活动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和练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能力。 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量”的概念和各种度量衡的认识程度。 2.考察学生对于观察和测量的准确性和方法的理解情况。 3.针对综合练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答题和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使用尺子测量书包的长度,称量食物的重量等。 2.带领学生探索更多有关“量”的知识,如时间的使用、货币的计算等。 参考资料: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关教材及教辅资料。

小学数学_总复习《量与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回顾整理一量与计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并能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2、通过个体与小组合作两个层次的知识框架整理,加强学习的系统性,提高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系统地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自己先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运动员(课件出示:著名球星姚明打球照片)。 师问:你认识这是谁吗? 谁来说一下他是谁? 师述:对,姚明是我国体育健将,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每天都要进行体育锻炼,长大以后,为我国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老师还搜集了姚明的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看在介绍姚明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时都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量与计量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师板书课题:量与计量) 二、课前预习检测

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计量单位?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 三、展开复习 (一)计量单位 1、小组合作复习 师:这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 (零乱、无序、不便记忆)非常正确。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 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你们预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现在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整理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整理好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时间是8分钟,请各小组抓紧哦,不然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了! 2、互相评价: 你最欣赏哪一组的作品,你欣赏它的原因是什么? 3、老师作业学习与评价: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微视频出示) 你觉得我的作业和你们的作业有什么不同?分类以后再整理这些量的计量单位时要注意哪些细节?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这么多的单位,每个单位与单位之间都有进率,这么多的进率,我们怎么记住它们呢?(微视频出示) 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现在,我们共同复习这个问题。 (二)名数改写 师:如何进行名数的改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关键词:量与计量的教学,计量单位,进率 中国历来把计量物体的长度称为度,计量物体的容积称为量,计量物体的重量称为衡,因此,人们把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统称为度量衡。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各方面都离不开量的计量。量的计量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量的计量的教学中应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熟悉抱歉之间的进率,学会名数的简单计数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一.小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关量的内容; 1.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等〕 2.相邻单位的进率。 3.名数之间的化聚。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计量单位少,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更是缺乏认识,在加上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所用的计量单位又与标准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计量单位的明确概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计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获得较深的印象。 1.长度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如在教学米以内的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及其刻度,用直尺量身旁的物体长度,从而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个长度单位的大约长度,以帮助记忆。在教学千米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学生,学校的田径场每圈是200m,五圈就是1千米,让学生去田径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大约有多远。 〔2〕指导学生学会度量长度。在度量时,要做到目测﹑估测和工具测量相结合。 2.重量单位的教学 质量单位在小学课本中称为重量单位,主要有吨﹑千克﹑克3个。在教学中要考虑我校附近人们常用的重量单位斤两的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斤两” 的同时,告诉学生1千克就是2斤,也就是20两,并拿出1千克和1克的物体,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实际重量。 使学生形成吨的观念比较难,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成袋的大米,水泥等,指出多少袋是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1吨是一个

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 数与量(吨的认识) (1)【含答案】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了解表示较重物体时,一般用“吨” 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 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重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所学质量单位,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教具准备:课件、桶装矿泉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质量单位,首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千克=1000克。下面老师出一些题目考考大家。

2、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方便面重105()一只兔子大约重2() 一袋食盐重500()一头牛大约重500() 一个苹果重200()小明的体重大约是38() 3、小明的体重大约是38千克,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老 师的体重大约是千克?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看谁说得最接近? 视频出示老师称体重的过程,老师的体重大约是60千克,你猜对了吗? 4、课件出示一头大象,请同学们猜体重。揭示正确答案:这 头大象重5吨。 二、探究新知 1、感悟吨产生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大象这样重的动物,课件出示练一练中大型动物的体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动物都非常大,体重都非常重,它们的质量都是用“吨”作单位。) 我们生活中除了大型动物的体重用“吨”作单位,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吨”作单位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1)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2)一架载满客人的飞机大约重50吨。

让孩子认识度量衡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度量衡的认识教案

让孩子认识度量衡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度量 衡的认识教案 引言: 度量衡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 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探索度量衡的概念,能够帮助他们建 立起对长度、重量、容积等物理量的认识和感知。本教案旨在通过具 体的活动和练习,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度量衡的意义及其常用单位,并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度量衡进行辨别和测量。 一、导入活动:认识长度 1. 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擦、书等,要求学生按照从 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估算它们的大致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呢?” 3. 介绍长度的概念,并向学生解释常用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等。 二、活动一: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把尺子。 2. 指导学生找到多个日常物品,并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哪个物品最长?哪个物品最短?

三、活动二:认识重量 1. 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物品,如小石子、铅笔、书等。 2. 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个天平和一组不同质量的物品。 3. 引导学生在天平上比较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4. 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将物品按照重量顺序排列。 四、活动三:测量容积 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准备一些颜料或水。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准确地描述和比较液体的容量呢?” 3. 学生将容器填满一半、三分之一等不同容量,观察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四:常用度量衡单位的认识 1. 带领学生回顾长度、重量、容积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物体的测量应使用哪个单位。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介绍常用的度量衡单位,并指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它们。 六、活动五:实际运用 1. 提供一些生活场景,如买水果、做饭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度量衡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生活中使用度量衡的情景。

四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升和毫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体验“升”和“亳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量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字母“L”和“L”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播放幻灯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幻灯片上一些物品的容量,对升和毫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温故上节所学内容。] 二、激趣引新 学生猜测 师:通过读幻灯片上的物品,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有的物品用升作单位,有的用毫升作单位。 生2:我发现容量比较大的物品用升作单位,容量小的用毫升…… 师:那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分组实验 师:谁的想法正确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大家看我的左手拿的是100毫升的量筒,右手拿的是1000毫升的量杯,大家猜一猜,用我这个量筒装入100毫升的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几次能够1000毫升?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我讲一下实验要求: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 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不要伤到自己。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倒的次数,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汇报倒的次数。 学生汇报倒的次数 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 倒了10次但是量杯中水不够1000毫升 倒了10次量杯中的水超1000毫升。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要说明可能是倒的出现了失误,教师要说明实验要认真严密。 板书关系式 师:对很好,就是10次。1000毫升也叫1升 所以1升=1000毫升1L=1000L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验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1000毫升也叫1升,从而得出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三、试一试,我能行 玩跷跷板 帮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解决问题,选对了大头儿子就可

最新小学数学《量的计量》公开课教案

最新小学数学《量的计量》公开课教案 量的计量 第一课时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掌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和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身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和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包容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例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根据这些教学目的,本单元教材分四局部编排: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理论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进步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才能。在?美妙的杯琴?这个理论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

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 以已有的生活经历为根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包容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历的根底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诉他们,图中比拟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拟大。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亲密联络,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的两个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茶杯能盛比拟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断。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二是要给学生较多时间去领悟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拟大,有意义地承受容量的含义。 〔2〕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答复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展: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小绳。米尺,1平方米(一面画有100个方格)、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 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

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lsquo;量的计量rsquo;中的lsquo;常用的计量单位rsquo;。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 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 1.常用的计量单位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柞)。 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比划比划一寸、一尺的长短。并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有几寸或课桌有几柞。 这样利用一定的标准,就可以比较一些不便于直接比较的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使用这些自然的计量单位,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而引起混乱。因而逐渐产生了比较合理的计量制度,制定了统一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教案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教案 教材分析: 量与计量是人教版第八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于量的计量知识采用分散编排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具体单位到辅助单位。而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几册学生分散学习各种计量单位,对各计量单位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教材先简要的叙述了计量的产生历史,并让学生了解我国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意义,然后对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为后面学习掌握单、复名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及体积单位作好准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产生的历史,加深对计量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和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发展性目标:通过资料汇总,了解一些新的计量单位的产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各门学科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3、创新性目标: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本课力求通过网上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网上建立聊天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情感目标:使学生知道量是在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入一些新的计量单位,感受到最新科技成果与中国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相邻与不相邻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正确表象,熟知各种单位间的进率。 教法和学法: 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综合,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

数学教案-量的计量

数学教案-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