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关键词:量与计量的教学,计量单位,进率

中国历来把计量物体的长度称为度,计量物体的容积称为量,计量物体的重量称为衡,因此,人们把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统称为度量衡。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各方面都离不开量的计量。量的计量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量的计量的教学中应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熟悉抱歉之间的进率,学会名数的简单计数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一.小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关量的内容;

1.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等〕

2.相邻单位的进率。

3.名数之间的化聚。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计量单位少,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更是缺乏认识,在加上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所用的计量单位又与标准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计量单位的明确概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计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获得较深的印象。

1.长度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如在教学米以内的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及其刻度,用直尺量身旁的物体长度,从而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个长度单位的大约长度,以帮助记忆。在教学千米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学生,学校的田径场每圈是200m,五圈就是1千米,让学生去田径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大约有多远。

〔2〕指导学生学会度量长度。在度量时,要做到目测﹑估测和工具测量相结合。

2.重量单位的教学

质量单位在小学课本中称为重量单位,主要有吨﹑千克﹑克3个。在教学中要考虑我校附近人们常用的重量单位斤两的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斤两”

的同时,告诉学生1千克就是2斤,也就是20两,并拿出1千克和1克的物体,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实际重量。

使学生形成吨的观念比较难,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成袋的大米,水泥等,指出多少袋是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1吨是一个

比千克大得多的单位。

3. 时间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教学中,主要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演示时学生搞清时分秒的关系。教学时可以从认识钟面开始,通过具体地演示,使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分针走1格;分针走1圈,时针走1格。从而使学生知道时分秒的进率。

〔2〕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体验时间单位的持续时间,如:联系一节课的时间加上课间休息的时间,使学生大致体会1小时的持续时间,让学生静默1分针,按1秒的节拍数数等等,体验分秒的持续时间。

〔3〕利用年历讲清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可以利用年历让学生边看边答,一年又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等等

〔4〕启发学生正确区别时间和时刻

2.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个闹钟,上课铃声一响,即要学生看钟报

告时刻,指出X时X分是上课的开始时刻,10分钟后闹钟响了,数

数经过了几分钟,在具体讲解,还可以用图示表示:

使学生明白,时刻好比直线上的一个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的线段。

三.名数化聚的教学

名数的化聚法,大致可按从单名数到复名数,从10进制名数到非10进制名数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单名数的化聚,都是结合计量单位的认识来教学的,初次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名数来表示,它们彼此相等,例如课桌的高度为7dm,要学生用cm来表示,学生能很快地说出是70cm,熟练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联系乘除法德意义,进行推理,直接算出得数。

复名数的化聚,着重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法和推理的过程,初次教学时,可以从单名数入手。如由3m=30dm引出3m5dm﹦30dm,因为3m5dm=30dm﹢5dm.。复名数的聚法稍难,教学时要说清推理过程,如6500m﹦( )km( )m可以启发提问,板书成

因为1000m﹦1km

6500m﹦6000m﹢500m

所以65000m﹦6km500m

四.名数的简单计算的教学

教学计量单位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单名数的计算题,既稳固了计量单位的认识,又复习了已学的四则运算,至于复名数的计算,由于复名数可以改为小数或分数表示,可以在教学小数和分数时适当出现,加强量与数的联系,相互促进。

另外,结合时间单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计算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问题。

例如:

王叔叔上午8时上班,12时下班,下午3时上班,7时下班,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计算方法,可以一边启发一边画图

使学生懂得,从上午8时到下午7时一共有11小时,中午休息3小时,他一共工作8小时,列出算式:

(12-8﹚+﹙7-3﹚﹦8 (小时)

或19-8-3﹦8 (小时)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及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探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比如,解答应用题,学习统计、几何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量与计量的知识。事实上,无论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都离不开量与计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与计量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计量工作已成为四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搞好量与计量的教学,对于顺利开展小学数学其他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新课标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得到了精简。但是,这部分内容被分散编排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每个年级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不同,加之这部分内容中很多概念都很抽象,因此,我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可能都按照什么固定的模式进行。那怎样才能搞好量与计量的教学呢?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20XX年版的新课标,尤其是对量与计量的教学部分,现就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目标(这部分内容多数都分布在每个年级的下册)

二、量与计量的教学要求 1.关于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 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一般包括:使学生建立常用计量单位的观念(即表象),知道并逐步掌握有关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学会用所学的一些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做到了这一点,就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也有助于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估测或实测。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子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掌握计量单位间的进率的过程中,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计量单位的观念。但要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需要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加以引导。比如,在教学1米=100厘米时,让学生用姆指和食指比划1厘米有多长,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通过两种比划的体验和比较,既巩固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又加深了对进率的印象。与此相反,如果就进率教进率,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些枯燥的数据。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2(),一个文具盒长2(),一本书厚2()”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当然,强调计量单位概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对教材中出现的一切计量单位,不分主次,一概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这方面要求的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其次,从计量科学的角度来看,上述单位中长度单位米、重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其他各种单位都是由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导出的。因此,把这些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搞扎实些,有利于后面的学习。比如教学千克时,可以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千克重的东西(如沙袋),通过亲生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还可以出示一些重1千克的常见物品,如一大袋洗衣粉、两袋精盐、奶粉等,让学生掂一掂,为他们形成1千克的重量观念提供形象具体的支柱。以1千克的重量观念作基础,也便于认识重量单位吨。 对那些比较大的计量单位,如千米、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初步建立表象的要求,但仍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间接体验。(后边再举例说明) 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这种动手测量的能力,应注意从小培养,并随着教学的展开逐步巩固提高。比如,学习线段时指导学生按指定长度画线段(开始也只限厘米);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先在图上量出所需的长度,再进行计算;学了体积计算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入手,搞清求体积要从外面量,求容积要从里面量。 2、关于名数的化、聚和简单计算的教学要求 过去,由于既要教国际公制单位,又要教市制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换算率较多,名数的化、聚也就比较繁杂。现在统一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相应地名数的化、聚内容也得到了简化。事实上,一些繁杂的复名数化聚,并无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计算面积或体积,一般不使用复名数。”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二年级只要求结合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教学,使学生“进行长度的简单计算”,“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到四年级,学完了常用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后,才提出“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单名数和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探究 作者:徐亚梅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2期 徐亚梅 数学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众多教学重点中的一个,“量感”的教学属于“计量单位”教学的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体积大小、速度快慢、距离长短等形成独特的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一、引导数学对话,感知计量单位 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在数学对话的过程中对计量单位进行深入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需要测量的物体,比如树苗的高度,板凳的宽度等等,那么大家会想到用什么来测量吗? 生1: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生2:用手指展开的长度来测量。 生3:用手掌的横向宽度来测量。 (学生亲自测量,得到结果:20厘米、2个手指展开长和4个手掌宽) 师:对于同样的课桌,大家给出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生4:测量工具不一样导致结果不一样。 师:是的。那么统一测量长度单位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测量工具——“尺子” 来保证测量的统一性,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哪些东西? 生5:数字、0刻度线、厘米(cm),还有小竖杠。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来引出使用尺子和统一刻度的测量优性。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形成“量”的概念,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创设生活情境,明确计量单位 数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是教会学生通过使用数学的工具来更好地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明确计量单位,促进他们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观进行“体积”概念的学习。

量与计量教学设计

《量与计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梳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弄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级进率,明确她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知识网格。 2、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有序整理、分类归纳的全过程,形成自主处理信息、构建知识网络的思维习惯。 教学流程: 一、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二年级新来的的王明同学上台进行了自我介绍,大家请看王明的自我介绍:我叫王明,今年上二年级,我出生于2007 年 2 月29 日,我是个矮胖子,才1.25 分米高,却有62 克呢!因为身材太胖,我跑步特别慢,跑50米要18分钟。我家住在红旗区三片,家里房子可大了,听妈妈说足有150 米呢!我很可爱,希望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对于王明的自我介绍,大家想对他说什么?好,那我们来纠正一下吧? 我叫王明,今年上二年级,我出生于2007 年3 月1 日,我是个矮胖子,才1.25 米高,却有62 千克呢!因为身材太胖,我跑步特别慢,跑50 米要18 秒。我家住在红旗区三片,家里房子可大了,听妈妈说足有150 平方米呢!我很可爱,希望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在这个自我介绍中有很多很多的量,比如:长度、质量、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你还记得哪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与计量。(板书:量与计量)[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课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下面,请大家把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首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遇到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讨论、补充或修改,最后小组要推选出一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交流,好,开始! 2、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哪个小组想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整理情况?你觉得他们小组整理的怎么样?写上字母就更好了,简单明了的表示出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复习进率。让学生填写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同学们,刚才我们整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我们发现了它们各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有规律的。 不过呢,还有特殊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特殊情况吧。千米和米,谁知道为什么其他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呢?可能它们之间还有些其他的单位。大家觉得这个想法有道理吗?应该还有十米和百米。因为长度单位的进率都应该是10 。如果加上这两个单位的话,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就都是10 了,也就符合规律了。 我们再来看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1 公顷是边长是100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面积是100 乘100,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其他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0 呢?它们之间可能还有其他的单位,可能还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解析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 解析 摘要:“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开展日常教学活 动时,应精心整理归纳“量与计量”知识点,对“量与计量”教学内容进行详细 剖析后,根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式与手段的相似性,实现教与学的结构化,逐步完善“量与计量”的知识结构体系,搭建组织学习系统,从而在整体中架构 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结构化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数学知识体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 出发,并进行改造和融合,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探索 中主动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新知识与旧知识在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 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断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自主 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知识与其相关联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建构立体数 学知识网络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问题,提 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从“浅表”到“深化”的学法结构化 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化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是结构化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们 有学习方法的共性,尽管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体结构方方面却是相通的。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量与计量”的内容以“散点式”在各册教材中都有 所体现。教材从一年级数学下册开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编排,由浅人深,层 层引导,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联系了数量运算,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内 容联系了图形测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 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如 学习统计、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量与计量的知识。“量与计量”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2教案第九讲DOC 文档

第九讲: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量与计量”中的概念的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克、千克的认识”与“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的讨论,掌握量与计量的概念教学设计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概念教学的 能力。 2、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和教师的重点讲解,了解量与计量的概念教学 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3、通过学习并结合练习,发展和提高学生在量与计量概念教学设计 和实践中教学及应聘求职的能力。 教学重点:“克、千克的认识”与“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量与计量概念的的教学要求与策略。 教学难点:量与计量概念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量与计量单位包括: 货币单位:元、角、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重量(质量)单位:克、千克,吨。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角度单位: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货币、时间、重量等计量单位被安排在“数与代数”领域,长度、角度、面积。体积计量单位被安排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这部分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有些虽说“常见”,如货币、时间、重量等计量单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长度、角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内涵可以借助图形的语言描述,而另外的计量单位的内涵大多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 量与计量的教学,在认识计量单位时还要包括学习计量方法与认识计量工具。 二、、货币、重量、时间单位的教学(参阅教材200-202页) 1、货币、重量、时间单位概念的教学 (1)依托现实生活来使学生认识货币。货币单位有形象直观的背景,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可在现实情境中依托现实生活来使学生认识货币。货币单位一般安排在百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学。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购物经验。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系统化。在购物情境中,通过付钱、找钱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从而学会用面额较小的人民币购物。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同桌学生换币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阅读教材201页“对点案例”)

小学数学_量的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量的计量》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复习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复习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复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你知道什么是“量”?什么是“量的计量吗”?师:“量”,原来是古代指测量东西多少的器物,如:斗,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装满了就是一斗,实际上就是测量的标准或工具。“量的计量”是把暂时未知的量与已知的量做比较,如:用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测量一个量是多少。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读一篇日记。 (课件显示日记内容,生齐读) 师:同学们为什么都哈哈大笑了? 师:看来,计量单位要是用错了,会闹出大笑话的。 二、分类归纳、系统整理 (一)分类整理计量单位 师:在这篇日记里,有很多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分类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吗?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 (零乱、无序、不便记忆) 师:非常正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 师: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和你的小组一起合作,先来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分类整理一下。 (二)小组合作整理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各成员的整理方法是否有序、系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计量单位加以分类整理:并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也在上面。(2)计论:有哪些计量单位、或特殊的进率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3)学生自主讨论、整理。 (二)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教师出示、讲解、引申整理结果。 (1)出示整理结果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 (2)讲解说明,总结规律。 长度单位:除1千米=1000米以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除1公顷=10000平方米以外,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体积(容积)单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三、练习深化 1、单位换算 师:学习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如何进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呢?试一试。 4米=()分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关键词:量与计量的教学,计量单位,进率 中国历来把计量物体的长度称为度,计量物体的容积称为量,计量物体的重量称为衡,因此,人们把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统称为度量衡。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各方面都离不开量的计量。量的计量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量的计量的教学中应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熟悉抱歉之间的进率,学会名数的简单计数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一.小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关量的内容; 1.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等〕 2.相邻单位的进率。 3.名数之间的化聚。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计量单位少,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更是缺乏认识,在加上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所用的计量单位又与标准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计量单位的明确概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计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获得较深的印象。 1.长度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如在教学米以内的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及其刻度,用直尺量身旁的物体长度,从而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个长度单位的大约长度,以帮助记忆。在教学千米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学生,学校的田径场每圈是200m,五圈就是1千米,让学生去田径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大约有多远。 〔2〕指导学生学会度量长度。在度量时,要做到目测﹑估测和工具测量相结合。 2.重量单位的教学 质量单位在小学课本中称为重量单位,主要有吨﹑千克﹑克3个。在教学中要考虑我校附近人们常用的重量单位斤两的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斤两” 的同时,告诉学生1千克就是2斤,也就是20两,并拿出1千克和1克的物体,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实际重量。 使学生形成吨的观念比较难,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成袋的大米,水泥等,指出多少袋是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1吨是一个

小学数学_总复习《量与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回顾整理一量与计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并能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2、通过个体与小组合作两个层次的知识框架整理,加强学习的系统性,提高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系统地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自己先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运动员(课件出示:著名球星姚明打球照片)。 师问:你认识这是谁吗? 谁来说一下他是谁? 师述:对,姚明是我国体育健将,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每天都要进行体育锻炼,长大以后,为我国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老师还搜集了姚明的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看在介绍姚明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时都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量与计量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师板书课题:量与计量) 二、课前预习检测

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计量单位?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 三、展开复习 (一)计量单位 1、小组合作复习 师:这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 (零乱、无序、不便记忆)非常正确。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 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你们预习的时候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呢?现在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整理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整理好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时间是8分钟,请各小组抓紧哦,不然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了! 2、互相评价: 你最欣赏哪一组的作品,你欣赏它的原因是什么? 3、老师作业学习与评价: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余的作品,课后我们再来交流,现在请看老师的整理。(微视频出示) 你觉得我的作业和你们的作业有什么不同?分类以后再整理这些量的计量单位时要注意哪些细节?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这么多的单位,每个单位与单位之间都有进率,这么多的进率,我们怎么记住它们呢?(微视频出示) 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现在,我们共同复习这个问题。 (二)名数改写 师:如何进行名数的改写?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5)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解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更是生活实用的基本概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策略被提出并得到实践。本文将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策略 1. 观察实物,引入单位 在小学二年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把小学生熟悉的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排列。然后用规则和尺子对它们进行测量,并引入厘米和米两个单位。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物品,将测量的结果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即介绍“大”和“小”的概念。 2. 学生参与,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组员发放纸牌、直尺、卡尺等测量工具。然后教师将一个物品指定给一组,让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接着,组内学生要协商一个数值,并跟其他组比较。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列,而且让学生算出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倍数关系,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和抽象思维。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策略 1. 自然景观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到邻近的公园或操场上与同学一起感性的了解面积单位。首先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比如一块大草地,然后教师会让孩子们步测其中的一段大约一米左右,适量捏起草来,示范把扎好的草条摆放到九宫格里,让学生算出被摆小草所覆盖的面积(即一个网格大小)。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画出 36 个九宫格,并记录下面积的大小以及单位,慢慢的了解什么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理解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2. 小组合作,团队协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拿到一份普通的大纸片,教师要求同学在上面画出一些规格不一致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再用比例尺进行测

刍议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量”的教学见解

刍议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量”的教学见 解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主要有认识元、角、分;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认识克、千克、吨。这些内容分散的分布在第一学段,其 中认识钟表分布在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上册,内容分别为: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和时分秒;认识克、千克、吨分布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二 年级下册安排克和千克,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吨的认识;认识年、月、日和了解24 时计时法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同一个单元;认识人民币则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这些 内容虽是生活常识,但离学生的生活甚远,如:分币在生活中早已经不流通了, 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和网购的出现,减少了学生接触人民币的机会;手机、电 子手表的出现,取代了时钟在家庭中的位置;至于年、月、日和克、千克、吨就 更别提了。科技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切断了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在这种生活经验缺失的情况下,如何来教学这些常见的量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点 滴见解。 一、模拟购物,认识元、角、分 人民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除了现在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流通的分币以外,其它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基本认识,能准确地 说出人民币的面额,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兑换,如5元=5个1元、100元=10 个10元等等,还会购物。陌生的是:看似熟悉的购物,其实学生并不熟悉,他 们没有经历购物的全过程,只是经历了挑选物品的过程,至于所买物品总价是多少、付出多于总价的钱应找回多少钱等等这些问题学生一概不知,算钱、找钱的 过程全由收银机器代劳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积累了生活经验,但他们所 积累的生活经验是有缺失的,是不完整的。为了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让学 生经历算钱、找钱的过程,学会简单的计算,教学时,可以在教室里创设一个购 物角,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测量和度量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测量和度量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学科,而测量和度量则是数学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 量和度量技能,培养他们对事物尺寸、长短、重量、容量等概念的认 识和理解。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测量和度量,包括测量和度 量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测量和度量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测量和度量是指通过某种工具或方法,确定 或描述一个对象的物理特性。常见的物理特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容量等。学生需要了解测量和度量的基本单位以及相应的工具,如米尺、尺子、天平、容器等。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测量和度量的 精确性、误差和准确性的概念。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测量和度量中的基本单位。以长度为例,学 生需要知道米、厘米和毫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 关系。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或1000毫米。类似地,学生还需要了 解其他物理特性的基本单位,如立方米、千克等。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测量和度量的工具。例如,学生需要学会使 用米尺或尺子测量长度,使用天平测量重量,使用容器测量容量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合理选择工具,并了解不同工具的精确性和适 用范围。例如,对于小范围内的长度测量,可以使用尺子;对于大范 围内的长度测量,需要使用米尺。

最后,学生需要理解测量和度量的精确性、误差和准确性。测量 和度量都会存在误差,学生需要了解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减小误差。例如,在使用尺子测量长度时,学生需要控制好目视的位置、尺 子的垂直度和读数的准确性,以减小误差。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准 确性与精确性的区别。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精 确性则是指测量结果的求精程度。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 教学策略来教授测量和度量知识。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引入测量和度量的概念。例如,在 教授长度时,教师可以放置不同长度的物体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 感知长度的差异,进而引出测量长度的概念。通过直观感知,学生能 够更好地理解测量和度量的意义和用途。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测量和度量的技能。例如,在教授长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测量活动,让学生用尺子 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和归纳。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 亲身体验测量和度量的过程,加深对测量和度量的理解。 第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授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块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找出 不同纸片的面积特点,并解释原因。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测量和度量的规律。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为了定量表示同一种量的大小,从而出现了计量单位,可以对各种物 理量进行量定,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正 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存在不足,在学习计量单位过 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对计量单位教学策略的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结合小学数学生学习计量单位存在的难度,探讨了提升小学数学计量单 位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难度分析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足,而计量单位具有 一定的抽象性,从而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计量单位在很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当前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 借鉴。而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效率不理想等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课堂 的思考意识和观察意识不足,在没有实物让学生感受感知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在计量单位学习中,对这些计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课堂实际中,整体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 不强。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计量单位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尤其是对单位进率等进行强化记忆,而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从而造成学 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缺乏等现象的出现。在新课改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 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发掘计量单位内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提升计量单位教学的效率。 2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2.1利用实物举例,直观感觉更强

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直观的感觉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因此在计量单位教 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符号,还要通过举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对实物摸一摸、量一量,将计量单位和实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这种概念和内涵,从而对计量单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知。比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 教师准备好一根1厘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感受一厘米的长度,由于之前学习过厘 米单位,于是很快就有同学提出“厘米是长度单位,1厘米表示1小段绳子长度”还有同学说“1厘米指的是一个线段”。之后,教师然学生利用纸张自己裁出来 一个长1厘米,宽1厘米的平面。这样形成一个正方形,引出面积的概念和面积 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面积单位,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区分开了, 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面积单位的作用和意义,学会到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示 方法,将面积单位深刻的理解、内化,防止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区分不开。 2.2找准参照,理解表象 计量单位有着抽象性特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好理解,也会感觉 到枯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寻找一个参照物, 使得学生可以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计量单位的含义。比如,在重量单 位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天平,让学生将一包食盐、一枚硬币、一个铁 块进行称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合作称量一些物品。称量之后发现,一枚硬币1克,一个铁块5千克,一包食盐1千克。还可以对其他物品进行 称量,从而让学生对于重量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将铁块作为参照物,这样 小磊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为40千克,那么久相当于8个这样的铁块的重量。如 果1吨的物品就相当于200块这样的铁块,或者是25个小磊的体重。在参照物 选择过程中,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比如红绿等上的数字变化是1秒,课桌长 度大约1米。在参照物选择过程中还要重视关联性,在体积单位学习过程中,一 般选择1立方厘米的铁块,而不选择其他物品。参照物还要方便携带,这行可以 方便学生随时使用,通过参照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学好计量单位。 2.3亲身体验,明确认知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一、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计量单位的课时有20课时,教学量少,教 学研究也比较少,但出现的问题却不少。 1、计量单位离学生虽近却又远。计量单位时常出现在学生周围,他 们经常会接触,然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经验积累比较欠缺,因此让学 生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薄弱。 2、体验活动停留于表面。在这类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体验 活动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掂一掂等直接体验的层面,很少有让学生想 一想,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体验也不深刻。 3、教学重心侧重单位化。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一般有两个教学目标: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进率。由于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困难,很 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换算上,变换着各种 形式让学生练习巩固单、复名数之间的互化。如此的计量单位教学,会让 学生觉得很枯燥,而教师也同样觉得乏味。 4、教学具准备复杂繁琐。教学计量单位的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学具,给教学准备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省去麻烦,有的教师往往在操作时,以图片或动画等影像资料代替必要的实物操作,使学生体验不深,计量单 位的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立。 二、反思 1、明确教学侧重点。感受与体验计量单位是这类课教学的重点,也 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教学应着重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2、让素材承载更多学习任务。教学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学习任务,有利于计量观念的建立。 3、在反复比较中清晰标准。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找到一个物体,让它成为某一计量单位的代言或是比较的标准,让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4、促进观念建立。在数学学习体验中,不仅要求学生经历多样的活动,而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深刻的体验。 5、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入,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2022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原文

2022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原文“量与计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着眼于学生“量感”形 成的学习心理,教师要为学生定制“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 向化厘析、集约化经营等。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物体的量”,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所谓“量感”,简而言之,就是对量的感受。具体而言,包括对物体大小、轻重、厚薄、时间、速度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正是由于量感是一种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因而在教学中容易为教师所轻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引领学生经历物体的量的意义的学习建构,努力将“量感”培养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生活化感知,初步建立学生口量感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感知,能够建立学生的表象,为学生建立量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形成参照比较,能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觉判断。例如对于“量与计量”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一个单位人手,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体。通过生活化感知,学生对于不熟悉的量的认知,逐步从感性

上升到理性。例如:教学《认识毫升》,为了让学生建立1毫升的概念表象,形成学生对毫升的量感,教学中,笔者从学校科学实验室借来了吸管,并且让学生用吸管吸1毫升的水,然后让学生观察水的高度以及吸管中水柱的大小。接着,笔者让学生将1毫升的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于是,有学生在滴的过程中自然地数出一共有18滴:有学生将水滴在手掌心上,形成了一元硬币大小的湿面;有学生将水滴在纸上,结果有一手掌的纸面被滴湿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形成了对“1毫升”单位的认知。再如:教学《认识厘米》,在学生通过1厘米的小棒建立了“单位厘米”的概念表象后,笔者让学生先估测铅笔的长度、文具盒的长度、课桌的长度,然后让学生用厘米尺展开实际测量,对照自己的估测,清晰长度量感。在这个过中,学生还可以建立某些物体的长度量感的表象。这样,在测量较长物体时,学生不仅可以用厘米尺精准测量,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辅助测量。如有学生测量讲台时会说有两个学桌那么长,有学生会说有8支铅笔那么长等。生活化感知,能够让学生的量感从主观臆测走向参照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测量经验逐渐积淀,这是培育学生量感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摘要:“量感”是数学教学里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实感、实境、等具体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形成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培养策略;量感 量感是在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1]在小学数学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2]但由于量感是一种感觉,没有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量感的有效培养,因此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容易被忽略。 一、小学生关于量感学习的现状 在数学教学中,从厘米、分米、米等单位的开始,量感就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数学中,但因为教师更多着重的是单位量的应用,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与理解,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一直在讲应用,学生就只是流于表面地学习了一下,并没有真正地有所收获与感受,这样学生就根本没有理解到单位量的意义,甚至是存在教师要求学生死记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情况,也就有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单位转换的题目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准确率较低的情况,由此看来,学生更不可能学以致用,更是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量感。 同时,教师常常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或学校学具资源的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展示,直接就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如千克、千米和平方米等等的计量单位时,只是在电脑屏幕前匆匆看了一眼教师的展示,缺少让学生去“掂一掂”和“量一量”等必要的体验过

培养学生的量感—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培养学生的量感—以“计量单位”教学 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课程的逐渐推进,传统教学方法及理念已经难以 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们纷纷开始拓展新的教学模式,义务教育 的模式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以往在各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中,都会出现学生单位 使用混乱的问题,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养成准确的“量感”就显 得至关重要。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关于计量单位相关模块的教学主要以各种单 位见的换算和倍率之间的公式记忆为主,侧重于对于解题技巧的熟练掌握,对于 量感的培养没有得到深刻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学生量感的培养上加大力度,促 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量感;计量单位 引言:对于数学并不是抽象还是具象的争论自古有之。但在数学的教学中不 能走入极端,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抽象思维和具象 思维应双向培养,并加强其联系。数学既要有“数”也要有“量”,因此对于抽 象的“量”,有必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立体的“量感”。让学 生在课堂学习中构建完善的计量单位体系和立体数学模型,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 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关于量感的解读 培养学生养成“量感”,首先教师自身应对“量”和“量感”有深入的理解。古希腊在数学的启蒙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思想,意指一切 实物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数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因此衍生了“量”的概念,即用于区分和表达物体在规模和发展等不同纬度上数字的意义,包括大小、多少、长短、快慢、薄厚等属性,譬如购物有“价格”;走路有“速度”,做事情要计 算“时间”等等。而“量感”目前在教育界尚无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是指在不

浅谈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戴光照 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4年第02期 【摘要】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建立计量单位正确的表象,表象的参照物,表象深入化,表象生活经验丰富化,学习“空间化”,都能促进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化。 【关键词】计量单位;表象;参照物;“空间化” 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学生对计量单位接触少,生活经验不足,感到难理解,常常只是记住单位名称,背好进率,做对题目。但要按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位量实际大小的表象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单位表象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正确的表象 表象就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其形象以痕迹的形式在人的头脑中保留下来,说得明白一些就是物体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它的形象仍然会在头脑中再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 计量单位是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计量单位对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理解和记忆对他们来讲是不切实际,没有作用的。因此如何让这些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直观教学是让学生建立正确表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这些计量单位,完成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并能正确使用这些计量单位。 在给学生建立表象时,通过实物模型准确建立单位表象是基础。如在教学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做了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纸箱,1立方米的空间能钻进多少个人呢?让学生们小组游戏比赛哪一组钻的人多,有的小组人个头小,装了15个,有的小组人个头大,装了10个,孩子们在游戏中用自己做参照物体验了1立方米的大小,巩固了1立方米的表象。 通过这些直观教学,以后看到“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学生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抽象的概念了,而是和一些现实情境有关,和一些具体事物有联系的具体形象。学生的思维有了表象作依托,就不会再盲然无序、不知所措了。 二、建立表象的参照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