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

发光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 目录 一、引言 (1) 二、发光现象及其原理 (1) 2.1荧光现象 (1) 2.2 LED现象 (2) 2.3白炽灯现象 (2) 2.4 HID现象 (2) 2.5有机发光原理 (2) 三、发光材料的应用 (3) 3.1光致发光材料 (3) 3.2阴极射线发光材料 (4) 3.3电致发光材料 (4) 3.4辐射发光材料 (4) 3.5光释发光材料 (5) 3.6热释发光材料 (5) 3.7高分子发光材料 (5) 3.8纳米发光材料 (6) 四、结束语 (6) 五、参考文献 (7)

发光材料 一、引言 众所周知[1],材料、能源和信息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发光材料作为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光材料广泛运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电力、公用工程、宇航、海洋船舶等各个领域。各种新型高科技在运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势必都需要用到部分不同成分和性质的发光材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学家们发现将稀土元素掺入发光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光效值、流明数和显色性等性能,从此开启了发光材料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阶段。世界己经离不开人造光源,荧光灯作为最普遍的人造光源之一己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应用,据统计全世界60%以上的人工造光是由荧光灯提供的,而大部分荧光灯就是利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发光的。 二、发光现象及其原理 不同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物理机制是一致的:物质原子外的电子一般具有多个能级,电子处于能量最低能级时称为基态,处于能量较高的能级时称为激发态;当有入射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低能级的电子就会吸收这个光子的能量,并跃迁到高能级,处于激发态;电子在激发态不稳定,会向低能级跃迁,并同时发射光子;电子跃迁到不同的低能级,就会发出不同的光子,但是发出的光子能量肯定不会比吸收的光子能量大。 2.1荧光现象 荧光发光的主要原理: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的能量大;当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时,其基态电子就会吸收紫外线的光子被激发而跃迁至激发态;当它向基态跃迁时,由于激发态与基态间还有其他能级,所以此时释放的光子能量就会低于紫外线的能量,而刚好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于是荧光物质就会发出可见光,这种光就叫做荧光。常见的日光灯发 1

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三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各自的特性,评述了它 们在固态照明中的使用情况,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LED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ZnO, SiC,GaN 1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中,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器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及,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它们可用作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探测,激光与光学显示,各种控制等等。半导体照明是一种基于半导 体发光二极管新型光源的固态照明,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固态照明是一种新型的照明技术,它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安全低电压、节能、环保等优点。发展固态照明产业可以大规模节约能源,对有效地保护环境,有利 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长远来看,新材料的开发是重 中之重。发光材料因其优越的物理性能、必需的重要应用及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材料行业中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对ZnQ SiC, GaN三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2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在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上,1990年代之前,作为第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以硅(包括锗)材料为主元素半导体占统治地位?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砷化镓(GaAS 为代表的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而以氮化物(包括SiC、ZnO等宽禁带半导体)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发光特征正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以下对几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发光材料做简要介绍? 2.1氮化傢(GaN) 2.1.1氮化镓的一般特征 GaN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Eg=3.4 ev),自由激子束缚能为25mev,具有宽的直接带隙,川族氮化物半导体InN、GaN和A lN的能带都是直接跃迁型,在性质上相互接近,它们的三元合金的带隙可以从1.9eV连续变化到6.2eV,这相应于覆盖光谱中整个可见光及远紫外光范围?实际上还没有一种其他材料体系具有如此宽的和连续可调的直接带隙? GaN!优良的光电子材料,可以实现从红外到紫外全可见光范围的光发射和红、黄、蓝三原色具备的全光固体显示,强的原子键,高的热导率和强的抗辐射能力,其光跃迁几率比间接带隙的高一个数量级.GaNM有较高的电离度,在川-V的化合物中是最高的(0.5或0.43).在大气压下,GaN一般是六方纤锌矿结构.它的一个原胞中有4个原子,原子体积大约为GaAS勺一半.GaN是极稳定的化合物,又是坚硬的高熔点材 :1

电致发光及原理

电致发光及原理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是物质在一定的电场作用下被相应的电能所激发而产生的发光现象。电致发光EL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早在20世纪初虞瑟福就发现了SiC晶体在电场作用下的发光。电致发光作为一种平面光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爱好。人们企图实现照明光源从点光源、线光源到面光源的革命。自从无机发光板硫化锌和磷砷化镓化合物发明以来电致发光已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粉末电致发光现象早在1937年就被发现但直到50年代将硫化锌和有机介质涂敷在透明导电玻璃上再做上第二电极加上交流电压才实现稳定的电致发光。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性能更为优良的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工艺更简单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1.电致发光材料从发光材料角度可将电致发光分为无机电致发光和有机电致发光。无机电致发光材料一般为等半导体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依占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小分子和高分子两大类。小分子OLED材料以有机染料或颜料为发光材料高分子OLED材料以共轭或者非共轭高分子聚合物为发光材料典型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为PPV及其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依据在OLED器件中的功能及器件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空穴注进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进层EIL等材料。其中有些发光材料本身具有空穴传输层或者电子传输层的功能这样的发光材料也通常被称为主发光体发光材料层中少量掺杂的有机荧光或者磷光染料可以接受来自主发光体的能量转移和经过载流子捕捉carriertrap的机制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样的掺杂发光材料通常也称为客发光体或者掺杂发光体英文用Dopant表示。从发光原理角度电致发光可以分为高场电致发光和低场电致发光。 2.电致发光的原理和器件结构从发光原理电致发光可以分为高场电致发光和低场电致发光。高场电致发光是一种体内发光效应。发光材料是一种半导体化合物掺杂适当的杂质引进发光中心或形成某种介电状

电致发光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应用..

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进展 孙东亚*,1,何丽雯2 (1 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2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主要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的一个重要门类-电致发光(有机EL,也称作OLED)聚合物材料的发光机理、制备工艺及应用现状。结合有机OLED相比于传统显示材料及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波长易调节、寿命长、机械加工性能好等优势,综述了OLED材料及器件在环保照明及平板显示领域取得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平板显示; Abstract: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onductive polymer-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c EL, also known as OLED) luminescence mechanism,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lymer materials has been introduced.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display materials and devic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LED has high luminous efficiency, long life, easy to adjust the wavelength, good machining performance and other 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we summarized the progress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OL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in the green lighting and panel display. 0 前言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由于其诱人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10]。近年来,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学家对其合成、结构、导电机理、性能、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已使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目前,有机电致发光平面显示器(OLED)在一些领域里已经取代了液晶显示器占有平面显示器的主要市场。与液晶平面显示器相比, 有机电致发光平面显示器以及高效率的节能照明设备具有主动发光、轻薄、色彩绚丽、全角度可视、能耗低等显著特点,吸引很多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大电子、化学公司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研究这一领域[11-15]。虽然在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无论从综合发光效率、发光波长的调整、稳定性和寿命等方面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OLED材料与器件在制备工艺及品质质量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原理 由电能直接激发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为电致发光。如图1所示,电致发光材料是通过电极向材料注入空穴和电子,两者通过在材料内部的相对迁移在材料内部发生复合形成激子(激发态分子),然后激子导带中的电子跃迁到价带的空穴中,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产生发光现象。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4077) Education Scientific Project of Young Teacher of Fujian Province(JB14077) 作者简介:孙东亚(1982-),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制备与表征,E-Mail:

实验六 半导体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测量1

实验六半导体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测量 081190088 杨静 一.实验内容与目的 (1)了解半导体发光材料电致发光的基本概念。 (2)了解并掌握半导体显微探针测试台、光纤光谱仪的使用。 (3)掌握半导体发光材料电致发光特性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概述 1.辐射跃迁 半导体材料受到某种激发时,电子产生由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形成非平衡载流子。这种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在半导体中运动一段时间后,又回到较低的能量状态,并发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复合过程中,电子以不同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如跃迁过程伴随着放出光子,这种跃迁成为辐射跃迁。作为半导体发光材料,必须是辐射跃迁占优势。 导带的电子跃迁到价带,与价带空穴相复合,伴随的光子发射,称为本征跃迁。显然这种带与带之间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发光过程,是本征吸收的逆过程。对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导带与价带极值都在k 空间原点,本征跃迁为直接跃迁。由于直接跃迁的发光过程只涉及一个电子—空穴对和一个光子,其辐射效率较高。间接带隙半导体中,导带与价带极值对应于不同的波矢k,这时发生的带与带之间的跃迁是间接跃迁。在间接跃迁过程中,除了发射光子外,还有声子参与。因此,这种跃迁比直接跃迁的几率小的多,发光比较微弱。

如果将杂质掺入半导体,则会在带隙中产生施主及受主的能级,因此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复合而发光。电子从导带跃迁到杂质能级,或杂质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入价带,或电子在杂质能级间的跃迁都可以引起发光,这类跃迁称为非本征跃迁。间接带隙半导体本征跃迁几率较小,非本征跃迁起主要作用。施主与受主之间的跃迁效率较高,多数发光二极管属于这种跃迁机理。在施主—受主对的复合中,过剩电子、空穴先分别被电离的施主和受主看成点电荷,把晶体看作连续介质,施主与受主之间的库伦作用力使受基态能量增大,其增量与施主—受主杂质间距离r 成正比,所发射的光子能量为: ην=E g -(E D +E A )+r πεε402q 式中E D 和E A 分别为施主和受主的电离能,ε是晶体的低频介电常数。 对简单的替位施主和受主杂质,r 只能取一系列的不连续值,因此,施主—受主复合发光是一系列分离谱线,随着r 的增大,成为一发射带。 2.电致发光 根据不同的激发过程,可以有各种发光过程,如:光致发光、阴极发光、电致发光等。 半导体的电致发光(EL ),也称场致发光,是由电流(电场)激发载流子,将电能直接转变成光能的过程。EL 包括低场注入型发光和高场电致发光。前者是发光二极管(LED )和半导体激光器的基础。本实验只涉及这类EL 谱的测量。 发光二极管是通过电光转换实现发光的光电子器件,是主要的半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新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新进展 唐杰 (湖南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湘潭,411101) 摘要: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最新进展,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进行分类和评述,重点介绍载流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小分子发光材料,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和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发光材料;有机小分子;金属配合物;聚合物 Abstract:The recent progres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introduced. Various kinds of organic molecular materials and polymer materials use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at present were mainly described.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was described. Key words: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luminescent material;small organic molecule;organometallic complex;polymer 前言 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也叫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1],是指有机物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电压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光能的过程。该类材料具有低成本、制作简单、驱动电压低、体积小、响应时间短、重量轻、高导电性、良好的成膜性、视角宽、可大面积使用、柔韧性及可塑性好、自身可发光等显著优点,能够满足照明和显示技术高的需求,已经吸引了科学界和商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外对OLE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光材料的研究,器件的制作和产品研发上。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进行研究了。最初的是1936年Destriau发现的,他将化合物不集中在聚合物中制备了薄膜。1963年,Pope、Lohmann、Helfrich和Willams等人都接连研究了稠环芳香族的蒽、萘等化合物,但大都由于诸多因素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1982年,美国柯达集团的Vincett[2]等人,用真空沉积有机薄膜的这样方法得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从此,对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帷幕拉开了。1987年,C.W.Tang[2,3]利用超薄薄膜技术,得到了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这一进展对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影响很大,全世界都

高分子发光材料

高分子发光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以其易合成、易加工、成本低、质轻、发光颜色全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几年以有机发光材料制备的发光器件已临近应用阶段,成为当前流行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强力竞争对手。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有聚噻吩、聚苯胺、聚吡咯、聚芴【7】等。 2.1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 2.1.1简介 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是将荧光物质(芳香稠环、电荷转移络合物或金属)引入高分子骨架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光致发材料均为含有共轭结构的高聚物材料。 2.1.2发光机理 高分子在受到可见光、紫外光、X一射线等照射后吸收光能,高分子电子壳层内的电子向较高能级跃迁或电子基体完全脱离,形成空穴和电子.空穴可能沿高分子移动,并被束缚在各个发光中心上,辐射是由于电子返回较低能量级或电子和空穴在结合所致。高分子把吸收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形式耗散,从而可以产生发光现象[8]。 2.1.3分类 按照引入荧光物质而分为三类 2.1.3.1高分子骨架上连接了芳香稠环结构的荧光材料,应稠环芳烃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和平面刚性结构,从而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其中广泛应用的是芘的衍生物,如图1。 图1 芘的衍生物 2.1.3.2共轭结构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有以下几类 2.1. 3.2.1两个苯环之间以一C=C一相连的共轭结构的衍生物[9]如图2。吸收光能激发至激发态时,分子内原有的电荷密度分布发生了变化。这类化合物是荧光增白剂中用量最大的荧光材料,常被用于太阳能收集和染料着色。 图2 共轭结构的衍生物 2 .1.3.2 .2香豆素衍生物[10-12]如图3。在香豆素母体上引入胺基类取代基

可调节荧光的颜色,它们可发射出蓝绿岛红色的荧光,已用作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但是,香豆索类衍 生物往往只在溶液中有高的量子效率,而在固态容易发生荧光猝灭,故常以混合掺杂形式使用。 图3 香豆素衍生物 2.1.3.3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许多配体分子在自由状态下并不发光,但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却能转变成强的发光物质。8一羟基喹啉与Al、Be、Ga、In、Sc、Yb、Zn、Zr等金属离子形成发光配合物[13]。 2.1.3.3.1掺杂 目前,掺杂小分子的高分光致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PELD中。常见用于掺杂的小分子有:发蓝光的吡唑磷衍生物、发黄光的萘酰亚胺衍生物以及发红光的DCM 等。把有机小分子稀土络合物通过溶剂溶解或熔融共混的方式掺杂到高分子体系中,一方面可以提高络合物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稀土的荧光性能。 2.1.3.3.2化学键合法 汪联辉等人先后研究了烷氧基钕,烷氧基钐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共聚及其荧光性质。发现在共聚物中三价钕离子的荧光特性受其基质影响很小,且其荧光强度随钕含量增加而线性增大,在钕含量高达8%时仍未出现荧光浓度淬灭现象。 2.2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2.2.1简介 有机半导体的电致发光现象早就被人们所熟知。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是指电流通过材料时能导致发光现象的一类功能材料。目前,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PLED)材料以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和易加工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2.2.2发光机理 与光致发光的电子跃迁机理不同,电致发光是通过正负电极向发光层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分别注入空穴和电子,这些在电极附近生成的空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分析及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 半 导 体 发 光 材 料 氮 化 镓 学校:西安工程大学 班级:13级工设01班 姓名:陈龙 学号:41302020103 日期:2015 05 10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氮化镓(GaN)分析及发展 摘要:概述了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氮化镓的特性, 评述了它在固态照明中的使用情况,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LED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 GaN 1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中,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器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及,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它们可用作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探测,激光与光学显示,各种控制等等。半导体照明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新型光源的固态照明,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固态照明是一种新型的照明技术,它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安全低电压、节能、环保等优点。发展固态照明产业可以大规模节约能源,对有效地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长远来看,新材料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发光材料因其优越的物理性能、必需的重要应用及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材料行业中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对GaN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2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氮化镓(GaN)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在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上,1990年代之前,作为第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以硅(包括锗)材料为主元素半导体占统治地位.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砷化镓(GaAs)为代表的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而以氮化物(包括SiC、ZnO等宽禁带半导体)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发光特征正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以下对其中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发光材料做简要介绍. 2.1 氮化镓(GaN) 2.1.1 氮化镓的一般特征 GaN 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Eg=3.4 ev),自由激子束缚能为25mev,具有宽的直接带隙,Ⅲ族氮化物半导体InN、GaN 和A lN 的能带都是直接跃迁型, 在性质上相互接近, 它们的三元合金的带隙可以从1.9eV连续变化到6.2eV,这相应于覆盖光谱中整个可见光及远紫外光范围.实际上还没有一种其他材料体系具有如此宽的和连续可调的直接带隙. GaN是优良的光电子材料,可以实现从红外到紫外全可见光范围的光发射和红、黄、蓝三原色具备的全光固体显示,强的原子键,高的热导率和强的抗辐射能力,其光跃迁几率比间接带隙的高一个数量级.GaN具有较高的电离度,在Ⅲ-V的化合物中是最高的(0.5或0.43).在大气压下,GaN一般是六方纤锌矿结构.它的一个原胞中有4个原子,原子体积大约为GaAS的一半.GaN是极稳定的化合物,又是坚硬的高熔点材料,熔点约为1700?C.文献[1]列出了纤锌矿GaN和闪锌矿GaN的特性

半导体发光材料

半导体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及光电转化活性等特性, 已应用于光学材料, 太阳能材料,压电晶体和激光材料等领域。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科学的兴起人们对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ZnSe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美国贝尔实验室在所制备的CdSe纳米粉体中发现,随着CdSe颗粒尺寸的减小发光带的波长逐渐变小,通过控制CdSe纳米颗粒的大小,制得了可在红、绿、蓝光之间变化的可调谐发光管。 1991年,美国3M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ZnSe基电泵浦蓝绿色激光器,引 起了国际上学术界极大的轰动。 近年来,对ZnSe基蓝绿色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用ZnSe材料制成的半导体蓝色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在水下通讯、通信、复印、高密度的信息储存、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信号指示以及医学、基础研究、环境检测、战地生 化检测等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蓝色激光器用于彩色高分辨率的图像传真,在海底等一些特殊环境下通信更为安全可靠以蓝色激光取代目前激光打印机上普遍采 用的红外激光或红色激光,由于其感应灵敏度的提高,可使打印速度提高一到二个量级。 在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ZnSe 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倍受关注,追求获得成分纯正、结晶良好、光电性能稳定、低欧姆接触电阻、长寿命的ZnSe材料,成为21世 纪引人注目的焦点。经过40 多年的漫长探索,人们打破传统的“热平衡生长”材料制备方法,ZnSe材料的制备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ZnSe基蓝绿色半导体激光器在四到五年内,连续工作时间由秒级提高到现 在的400h,工作电压也由最初的20v左右降低到目前的3.7v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 展!但如何获得高净空浓度的p型掺杂,实现良好的低阻欧姆接触,延长器件使用寿命,使之达到实用化,仍然存在大量的课题,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LED用半导体发光材料的产业现状 半导体技术在引发微电子革命之后,又在孕育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照明革命, 其标志就是用半导体光源逐步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

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晶体生长和发光特性(精)

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晶体生长和发光特性 本论文研究了Cu~+对ZnS:Cu电致发光材料发光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灼烧温度、助熔剂的作用及对发光材料结构、粒度、发光特性的影响;采取相变技术和采用掺入两种激活剂的方法较大地提高了粉末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表明,随着Cu+掺入量的增加,材料发光亮度随之增加,Cu+掺入浓度为0.15%时,发光材料的亮度达到最大,但发光亮度并不会随着Cu+掺杂浓度的增加一直增大。同时借助光致发光光谱进一步研究了ZnS:Cu的发光机理及发光特性,Cu+浓度小于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随Cu+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当Cu+浓度为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达到最大, Cu+浓度大于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开始迅速下降。通过改变灼烧温度及灼烧气氛达到改变晶体粒度的大小,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ZnS:Cu的平均粒度增大,在800℃到1250℃之间可以获得平均粒度在5/μm-22/μm的发光材料,发光材料的亮度也呈增大的趋势。虽然助熔剂Br-、Cl-的加入对发光材料的粒度影响较小,但Br-、C1-起电荷补偿作用,可增加Cu+在晶体中的溶解度。我们采用晶体相变技术,获得了以立方相结构为主、结晶好、亮度高的绿色发光材料。本文提出在ZnS基质材料中同时掺入Cu+、Au+两种激活剂,通过改变掺杂比例来探索提高粉末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方法,在ZnS晶体中它们以一价阳离子形式进入ZnS晶格中,形成更多的发光中心。通过在基质ZnS材料中掺入Cu+和Au+两种不同浓度的激活剂,在不影响材料颜色的前提下,较大地提高了电致发光材料的亮度。论文的完成对改善绿色交流粉末电致发光材料ZnS:Cu的发光特性,获得优质的ZnS:Cu绿色发光材料及拓宽材料的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Aron ,Vecht ,朱自熙. 八十年代粉末电致发光(EL)技术' [J]. 发光学报. 1981.(03) [2]. 近期外文资料索引' [J]. 液晶与显示. 1986.(06) [3]. 周连祥. 一种研究粉末电致发光(EL)器件频率特性的新方法' [J]. 发光学报. 1992.(01) [4]. 王金忠,杜国同,王新强,闫玮,马燕,姜秀英,杨树人,高鼎 三,Chang ,R ,P ,H. 退火对ZnO薄膜结构及发光特性的影响' [J]. 光学学报. 2002.(02) [5]. 谢伦军,陈光德,竹有章,汪,屿. ZnO薄膜表面和边缘的发光特性(英文)' [J]. 发光学报. 2006.(06)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有机化学进展>结课论文 题目: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历史,器件结构、工作特征、发光器件(OLED)的优点、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都做了简要的概括。详细介绍了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状况,包括小分子发光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发光材料,以及新材料的开发。最后总结了国内外OLED 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电致发光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bstrac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having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low driving voltage and brightemiss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possible applications for flat panel color displays.At the same tim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have been made with an outstanding progress.And thestatu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including evaporated molecules and polymers)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OLED,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evaporated molecules and polymers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技术被誉为具有梦幻般显示特征的平面显示技术,因其发光机理与发光二极管(LED)相似,所以又称之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2000年以来,OLED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 一、发展历史 1936年,Destriau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20 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探索,A. 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上400V的直流电压观测到发光现象,单晶厚10mm~20mm,所以驱动电压较高。1963年M. Pope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eeger探索了合成金属[1]。1987年Kodak 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低驱动电压(<10V,>1000cd/m2)OLED 器件(Alq作为发光层)[2]。1990年,Burroughes及其合作者研究成功第一个

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常识)

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常识) 半导体发光器件包括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数码管、符号管、米字管及点阵式显示屏(简称矩阵管)等。事实上,数码管、符号管、米字管及矩阵管中的每个发光单元都是一个发光二极管。 一、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一)led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是由Ⅲ-Ⅳ族化合物,如GaAs(砷化镓)、GaP(磷化镓)、GaAsP(磷砷化镓)等半导体制成的,其核心是PN结。因此它具有一般P-N结的I-N特性,即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击穿特性。此外,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具有发光特性。在正向电压下,电子由N区注入P区,空穴由P区注入N区。进入对方区域的少数载流子(少子)一部分与多数载流子(多子)复合而发光,如图1所示。 假设发光是在P区中发生的,那么注入的电子与价带空穴直接复合而发光,或者先被发光中心捕获后,再与空穴复合发光。除了这种发光复合外,还有些电子被非发光中心(这个中心介于导带、介带中间附近)捕获,而后再与空穴复合,每次释放的能量不大,不能形成可见光。发光的复合量相对于非发光复合量的比例越大,光量子效率越高。由于复合是在少子扩散区内发光的,所以光仅在靠近PN结面数μm以内产生。理论和实践证明,光的峰值波长λ与发光区域的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Eg有关,即 λ≈1240/E g(mm) 式中Eg的单位为电子伏特(eV)。若能产生可见光(波长在380nm紫光~780nm红光),半导体材料的Eg应在3.26~1.63eV之间。比红光波长长的光为红外光。现在已有红外、红、黄、绿及蓝光发光二极管,但其中蓝光二极管成本、价格很高,使用不普遍。 (二)led的特性 1.极限参数的意义 (1)允许功耗Pm:允许加于led两端正向直流电压与流过它的电流之积的最大值。超过此值,led发热、损坏。 (2)最大正向直流电流I Fm:允许加的最大的正向直流电流。超过此值可损坏二极管。 (3)最大反向电压V Rm:所允许加的最大反向电压。超过此值,发光二极管可能被击穿损坏。 (4)工作环境t opm:发光二极管可正常工作的环境温度范围。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发光二极管将不能正常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电参数的意义 (1)光谱分布和峰值波长:某一个发光二极管所发之光并非单一波长,其波长大体按图2所示。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1.1引言 有机光电材料(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是具有光子和电子的产生、转换和传输等特性的有机材料。目前,有机光电材料可控的光电性能已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1,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ge,OPV)[4,5,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7,8,9],生物/化学/光传感器[10,11,12],储存器[13,14,15],甚至是有机激光器[16,17]。和传统的无机导体和半导体不同,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可以由不同的有机和高分子化学方法合成,从而可制备出大量多样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这对于提高有机电子器件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近十几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机电致发光主要有两个应用:一是信息显示,二是固体照明。在信息显示方面,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产品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它基本在这个世纪初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显示,如电脑屏幕,电视,手机,以及数码照相机等。但是,液晶显示器也有其特有的缺点,比如响应速度慢,需要背光源,能耗高,视角小,工作温度范围窄等。所以人们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显示技术来改变这种局面。有机发光二级管显示器(OLED)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显示器。因为其是主动发光,相对于液晶显示器有着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广,器件结构可以做的更薄,低温特性出众,甚至可以做成柔性显示屏等优势。但是,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目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蓝光显示上,还需要面对蓝光显示的色度不纯,效率不高,材料寿命短的挑战。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的发展显示出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起头并进的局面。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合成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并研究其光电性能,本章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以及有机材料的发光机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2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 Destriau于1936年首次观察到了电致发光现象[18],而有机电致发光现象要追溯到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导论(精)

1. 电致发光(EL):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和电场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非热转换即不是通过热辐射实现的)。 2. FED,PDP,LCD都存在问题,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所以研究更为高效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OLED特点:材料选择有机物,高分子,因而选择范围宽;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发光视角宽,相应速度快;器件可弯曲,不受尺寸限制,分辨率高等。 3. 基态:分子的稳定态即能量最低状态;激发态:被激发后,分子的电子排布不遵循构造原理。激发态分子内的物理失活: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而辐射跃迁:释放光子而从高能激发态失活到低能基态的过程。导致电子运动轨道界面减少;在势能面上跃迁是垂直发生的。 4. 有机半导体: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在LUMO和HOMO间的跳跃产生电流。而掺杂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大于本征半导体(电子和空穴浓度相同),所以导电性更好 5.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在有机EL器件的两端电机上加上直流电源,通电后发光器件受电激发的作用而发光的现象。过程:载流子注入,载流子传输,电子和空穴碰撞形成激子(激子是彼此束缚在一起的电子和空穴对),激子辐射退激发发出光子。 6. 单线态激子是总自旋为0的激发状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形成的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的比例正比于其状态数,有机电致发光的量子效率最大为25%;Forster能量转移:能量从主体向掺杂材料的传递方式,能在较远距离内实现,为单线态激子;Dexter能量转移:只能在紧邻分子间实现,为三线态激子。 7. 单层器件:单层有机薄膜被夹在ITO阴极和金属极之间,形成的是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但是单层器件的载流子的注入不平衡,器件发光效率低。三层器件是目前OLED中最常用的一种。在实际的器件中,在发光层往往采用掺杂的方式提高器件性能 8. 器件制备过程:刻蚀好的ITO玻璃—清洗—臭氧/氧等离子体处理—基片置于真空腔体—抽真空—蒸发沉积有机薄膜和阴极—取出器件并封装—测试表征 9. 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通常用真空蒸发沉积的方法制备构成器件的薄膜,整个过程要在真空腔内完成(真空度高于10^-4Pa)。共聚物发光器件主要是通过涂璇的方法制备的,涂璇过程中要精确的控制加速,转速。但涂璇浪费材料且不能全彩显示,而喷墨打印则弥补此缺点。 10. 在OLED贮存和工作器件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所以要选择阻隔性好的封装材料。有刚性封装材料(玻璃和聚合物,玻璃可形成密闭空腔,聚合物可满足显示器

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2011-03-23 21:20:27| 分类:发表的科技论文|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PLED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状况,并对近些年来国 内外的PLED的产业化发展做了简述。 关键词:PLED、高分子发光材料、器件、研究进展、产业化 Progress in polymer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the diodes Abstract:PLED has become a fascinating field in resent years.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polymer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the diodes.We also describ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LED in our country and abroad. Keywords: PLED、Polymer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Progress、Industrialization 如今,“低碳”成为时尚话题,低碳生活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推崇。LED 材料由于其低耗、高效的特点,在照明、显示、信息技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也大有可为。传统的LED材料多为硅系等无机材料,在处理过程中有较大的污染,而无机材料加工性差,也限制了其应用。20世纪60年代,Pope首先发现了有机体蒽单晶片的电致发光,但驱动电压大、效率低,没有引起大的关注。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华人科学家C.W.Tang(邓青云)等用8-羟基喹啉铝制备了驱动电压小于10V,高效率的发光器件,开创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的新局面[1]。1976年,白川英树、Heeger和MacDiarmid发现,聚乙炔经过搀杂后可变为导电体,从此开创了导电高分子这一新的天地。现在研究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其半导体的特性和金属导电性,加上高分子材料加工性和柔韧性使其具有已成为许多先进工业部门和尖端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类材料。1990年剑桥大学Burroughes等人制备较高电导率的PPV,并发现其电致发光性能。高分子LED材料逐渐人们研究的热点[2]。 一、常用的高分子发光材料 1、聚对苯乙烯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Friend研究小组首先利用聚对苯乙炔(PPV)制作PLED器件,14 V电压下发出黄绿色光,开创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的新时代。PPV类聚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最早被提出,而经过修饰和改性的PPV衍生物,因其综合性能优秀,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类导电高分子发光材料。 2、聚噻吩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良好的导电聚合物,具有的稳定性非常好,在室温甚至较高的温度下可以稳定数年。1991年Ghmori等人用3-烷基取代的聚噻吩制得可以发红光的单层 PLED[3]。 3、聚芴[4] 聚芴是研究最广泛的蓝光聚合物,其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单元,且9位上极易引入柔性烷基,有极好溶解性能,易于加工,具有很好应用前景。但聚芴的合成较为困难,1990年后,科学家们采用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偶连反应来进行聚合,才得到结构规整和分子量较高的聚芴。1996年,Pei等Yamamoto反应

4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一、绪论
应用有机化学
显示器件主要有两大类: CRT(阴极射线管) FPD(平板显示器件)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液晶显示器(LCD)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 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场致发光显示器(FED) 电致发光显示器(ELD) 真空荧光显示器(VFD) 微显示器(LCOS) 数字光处理器(DLP)
平板显示器特点:
重量轻、厚度薄、体积小、无辐射、不闪烁。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突破及市场 需求的急剧增长,使得以液晶显示为代表的平板显示 技术迅速崛起。进入 21 世纪以来,FPD 已超过 CRT 成为主要的显示器件。2005 年CRT 的市场占有率已 经降为 36%,FPD 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 64%。2007 年,FPD 更将达到 74%。
在目前的平板显示技术中,LCD 在便携式显示 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占整个平板显示市场 80%以上的份额。
LCD 缺点:
? 亮度低 ? 对比度弱(与CRT 显示器相比,其图像逼真度和饱和 ? 度仍不够理想)
? 响应速度慢(毫秒级) ? 温度特性差(低温下无法使用) ? 自身不能发光而必须依赖于背光源或环境光 ? 同时,偏振片在 LCD 显示器中的使用影响其透过率。 考虑到光源的量子效率、光能的散射吸收等问题, LCD 的能源利用率很低。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s)作为新一代的平板显示技术应运而生并逐 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 的平板显示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这些年技术上 的突飞猛进使得 OLEDs 成为 FPD 信息显示领域的希 望之星。
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可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为小分子材料和 聚合物材料
有机材料传统上是作为化工、农用、医用而得到 广泛应用的,而作为信息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只是近几 十年来的事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来源广泛,一般具 备以下特点:
在固体状态下,在可见光区要有高效率的荧光; 具有较高的导电率,呈现良好的半导体特性; 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在几百纳米甚至几十纳米的薄 膜内基本无针孔; 成膜后,有机分子不易结晶,微观具有不定型特性;
1 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进展
随后又出现了由含共轭结构的主体与含共轭结构的活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1963 年,美国 New York 大学的 Pope 等人以电解质溶液 为电极,在蒽单晶的两侧400V 直流电压,首次观察到了蒽的 蓝色电致发光,拉开了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序幕。1965-1966 年,Helfinch 和 Schneider 等人对蒽单晶的电致发光做了进一 步的研究。 化剂所组成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如萘、芘、并四苯等,但 当时用有机材料所制备的单层电致发光层,厚度通常都超 过 1μm, 要激发发光所需要的驱动电压很高,所以有机电 致发光材料在那个时期还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致使它的研 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有机电致发光研究再一次兴起始于 1979 年 Vincett 小组的工作,特别是在 1982 年,该小组 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 0.6μm 蒽沉积膜,将工作电压降 至 30V 以内。
1987年, Eastern Kodak 公司的 C.W.Tang 等发明了 双层结构的器件, 采用荧光效率很高、有电子传输特性 且能用真空蒸镀的有机小分子 — 8-羟基喹啉铝(Alq3) 作为发光层与电子传输层材料,配合具有空穴传输特性 的均匀致密芳香族二胺衍生物作为空穴传输层。该器件 在10V的工作电压下得到了亮度为1000cd/m2的绿光,发 光效率为1.51lm/w,寿命在 100 小时以上。这一工作被 誉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有机电致 发光器件进入了孕育实用化的时代。
发光效率[lm/W]= 所产生之光通量[lm] / 消耗电功率[W]. 单位:流明每瓦[lm/W].
1990 年剑桥大学 Cavendish 实验室的 Burroughes 和 Friend 等以聚对苯撑乙烯(PPV)为发光层材料制成了聚合 物 EL 器件,开辟了 EL 器件的又一个新途径——聚合物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PLED),并展示出了该类 EL 器件 更具挑战性的应用前景。聚合物 EL 薄膜曾被美国评为 1992 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成果之一。在 2002 年出版的美 国《福布斯》杂志 85 周年纪念专刊上,PLED 发明人被 列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十五位发明家”首位,可见这一成 果将对显示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