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

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我们再来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

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

二、概说风景

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

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

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

……

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

……

(学生默读,参考注释,组织语言)

师:每人说一种风光。你先来。

生:直入云霄的山峰。

生: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两岸石壁。

生:将要消散的清晨的雾霭。

师:为什么不是清晨刚升起的薄雾?

生:这里的“歇”解释为“消散”,所以是“消散的薄雾”。师:这个“歇”字用得很妙啊。后面我们还会聊到,这里大家先要记住“歇”的意思。

生: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乱鸣”怎么解释啊?

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就是这里的叫声起了,那里落了;那里的叫声起了,这里落了。是这样吗?

生(点头):是的。

师:哦。他说是这样的。其它同学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沉默)

师(微笑):我们暂时不纠结这个“乱鸣”,就先让它乱着吧。继续来。

(学生相视而笑)

生:快要落山的夕阳。

师:太阳快要落山,你是从哪些字眼上读到的?

生:“欲颓”。

师:很不错。同学们,这里要记一记啊!特别是这个“欲”,以后我们学李白的《行路难》,里面有两句“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中的“欲”就是“将,将要”的意思。还有一处风景没说,轮到你了。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鱼。

师:我读出的却是浮在水面的鱼。

生(振振有词):不对,是“争相跳出水面的鱼”,“竞跃”就是这个意思。

师(笑):好吧!我读错了。但是,你也说得不完美。

生(惊讶):哪里不完美了?

师:哪位同学来给他指一指?

生:“沉鳞”应该是“水中潜游的鱼”。

师:请你再来完美地说一次。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潜游的鱼。

师:上面我们聊了书信中的各种山川景象,大家读一句,想一句,把这些风景的画面再现出来。

(学生边读,边想象)

师:陶弘景笔下山川之景有什么特点?圈划出文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评价。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文字)

生:“美”。书信开头就说“山川之美”,我觉得这个“美”字概括了山川风景的特点。

(板书“美”)

生:我圈画的是“奇”。作者在文末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板书“奇”)

师:作者感叹了什么?

生: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师:所以,这个感叹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怎样的,谁再来读一遍?生: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好的,就这么读。这里的“与”作“欣赏”“领悟”讲。生:我选择的是“仙都”。注解里说,“仙都”是指“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不论是高峰,还是清流;不论是两岸石壁,还是青林翠竹;不论是快要落山的夕阳,还是竞相跃出水面的沉潜的鱼……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景致,我觉得配得上“仙居”两个字。(板书“仙都”)

师:陶弘景笔下的山川景色奇美无比,那是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啊。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自己读几遍。

(学生朗读)

三、欣赏美景

师:山川奇美在哪里呢?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恰好有个老师也

问了我这个问题。

屏显资料:

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帮我解疑答惑,发现山川之奇美的语言秘密。请大家沉入语言,用心贴近语言,细读写景的文字,感受山川之美,抓住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评点批注,揭示山川奇美的原因。

师:先来看我的小发现,仅当抛砖引玉。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屏显文字:

【例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评点批注示例】

山林一年四季不寂寞。尤其在林寒涧肃的深秋与万物蛰伏的严冬,林木与丛竹依然青葱翠绿,生机勃发。

(学生思考,动笔批注)

师:谁先来分享?好的。你来。

生:我评点批注的是“高峰入云”。山峰直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出了山峰的奇美。

师:高耸入云的山峰,让人不可思议。这里的“入”改为“接”与“到”,如何?

生:我觉得“接”字不能把山峰高耸的姿态表现出来,味道不够。师(笑):好一个味道不够!那么,“到”字如何?

生:好像没有文言文的味道了。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高峰入云”的情景。

生:山峰被云雾缭绕,山峰周围云烟袅袅。

师:宛如缥缈的仙境吧。

生:这个“入”字还表现出山峰的气势与活力,远比“接”和“到”更有意思。

(板书“活力”)

师:总结大家的看法,“入”字给人无限遐想,山峰被云雾缭绕,与天比高,写出山峰永不止息向上的生长状态,表现其气势与生机。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生:那我就说“清流见底”吧。这句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纤尘不染,可以映照山峰、翠竹等自然景物。

师:可以映照自然,还可以映照?

生:欣赏自然的人。

师:这说明人与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以亲密接触,“直视无碍”啊。

生:我想说“晓雾将歇”中的“歇”。作者将晨雾拟人化,晨雾就有了人的情态。我们可以比较“散”与“歇”的差异,尽管意思没有改变,但是意味截然不同。

师:意味哪里不同了?请具体说说看。

(学生沉默)

生:这个我还没想好。

师:这位同学说的话很有意思,她觉得“歇”字上有意味。人在什么时候想“歇息”?其他同学帮她想一想。

生(恍然大悟):笼罩山林的晨雾可能累了,所以想歇息了。师:累了便歇息了,来去自由,这样的晨雾怎能说不奇?后一句“猿鸟乱鸣”有人评点欣赏吗?前面有同学说到“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这样的叫声为何算得上“奇美”?

(众生沉默)

师: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解释,说“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合不合适?

生:好像不太对。我刚才查找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此起彼伏”的意思,里面说“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如果说猿鸟的叫声这里起来,那里落下,那么猿鸟似乎是在相互唱和,这好像不大可能。

师:猿鸟好像商量好的,是吗?你们先鸣,累了我们再鸣,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在里面?什么叫“乱”?当我们说你在“乱说”“乱写”“乱画”的时候,这个“乱”字怎么解释?

生:随意的,任意的。

师:那么,“猿鸟乱鸣”呢?

生:这里应该说的是猿鸟的鸣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想鸣叫就鸣叫,想歇息就歇息,想鸣叫一会就鸣叫一会儿,没有约束,自在逍遥。这才是陶弘景眼中猿鸟的“奇美”之处。(板书“自由自在”)

生:我评点批注“夕日欲颓”。那是夕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一个“颓”字也赋予夕阳人的情态。

师:平时我们说夕阳快要落山,作者偏说夕日欲颓。语言陌生,给人新意,我们从文言文炼字上再来推敲“颓”的表达效果。生:“颓”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人的“颓废”,给人消沉、疲倦的感受,可能到了傍晚时分太阳劳作一日后已有了倦怠感吧。

师:黄昏日暮时分,一切都将回归寂然,太阳也是这般。这个“颓”字能给我们带来文字上的想象力。万物回归沉寂的时候,后半句却一反常态。大家读这一句!

(齐读“沉鳞竞跃”)

师:谁批注了这句?

生:潜游的鱼跃出水面,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来一幅幅鱼儿腾跃的画面,动感十足。

师:在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在水里的鱼为何“竞跃”?我们不妨来个思维的漫游,想一想可能的原因。

生:鱼儿熬过了一天的酷热,跃出水面来游荡,内心很欢快。生:因为“夕日欲颓”,也有可能急切地看一看看日薄西山的景色。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嬉戏,玩乐。

师:鱼儿的生活多么欢畅,多么自在,让人好生羡慕!

生:太阳落山,沉鱼感应,就像朋友离开,鱼儿们很不舍,想和他打个招呼。

(其余学生发出笑声)

师:也不是没有可能啊,万物共情,想象力神奇,令我佩服!生:我点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石壁肯定令作者眼前一亮,沉醉感叹,这样的风光哪里能遇见?

师:石壁色彩斑斓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课后可以做一番猜测和研究。

师:如此瑰丽而神奇的山川之景,岂是一个“美”或“奇”字能了得!山川美景,以“仙都”作比,那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奇美、神秘、宁静、祥和、活力、自由,不一而足,人间哪有几

处寻?

四、体察心语

师:面对山川奇美的山川,陶弘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众):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师: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上课开始时说过,这份书信很特别。内容上特别,有大量写景的文字。语言表达上也特别,发现了吗?

生:前面都是整齐的“四字句”,结尾的句子字数变了,前后句式参差不齐。

师:句式上整散结合,本文是一篇骈文。

屏显文字: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师:为何结尾处要改变前文骈文的表达风格,采用散句和长句来表达?

生:前面的四字句就像一幅幅山川的画卷,进入陶弘景的眼里和心里,作者既惊喜又激动,所以采用了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结尾作者要表达感叹了,所以改变了句式。

师:原来调整句式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还有补充的吗?

生:长句可以有更丰富的情感。

生:我们以前在别的文章里讲过叙述节奏,这里的语言节奏慢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要抒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读者可以有更多阅读停留的时间。

师:真好!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知识就成为了你的能力。作者在这里流露了哪些心声?

生:赞美山川之美。

(师板书“赞美”)

生:表达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与赞赏。

(师板书“喜爱”与“赞赏”)

生:感叹谢灵运后没人能欣赏如此奇美的景色了。

师:陶弘景写了如此奇美的山川风景,怎么说只有谢灵运能欣赏?怎么理解?大家前后左右彼此交流看看。

(学生前后左右交流)

师(指向前排的一组):安静了,看来有想法了。你们组说说看。生:我们认为陶弘景和谢灵运都能欣赏山川美景。

师:他们都是自然的知音。你们呢?

生:可能谢灵运的诗名太大了,陶弘景很谦虚。

(生笑)

师(笑):面对前辈是要谦虚的。同学们,人在什么状态下会忘记自己?你是怎么看的?

生:陶弘景此时已经陶醉在自然山川里了,才会这样说。

(师板书“陶醉”)

师:陶醉其中,全然忘我,与山川融为一体了。刚才同学讲到了谢灵运,注释也有介绍,谢灵运曾经写过一首诗,我今天也带来了。

(师板书“全然忘我”)

屏显文字:

石门岩上宿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注】搴(qiān):摘取。歇:衰竭。至听:极为动听。殊响:与“异音”同义,天籁。清越:清澈嘹亮。芳醑(xǔ):美酒。伐:赞美。美人:比喻知己。阳阿徒晞发: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

师:默读屏幕上的诗歌,结合注释,看你有没有读懂谢灵运的心情。

(生默读思考)

生:诗人找不到欣赏美景的知己,内心很失落。

师:没有知音的失落。

生:落寞。

师:诗人多么想有知己能与他一同欣赏“妙物”啊,可是“美人竟不来”。相比谢灵运,陶弘景呢?齐读书信最后一句。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陶弘景是幸运的,至少有谢灵运这位知音。

(板书“幸运”)

生:也有点得意。

(板书“得意”)

师:是啊!山川美景惟我和康乐公二人可赏耳!来,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语速偏快了,尤其后几个字要慢。再来。

(生齐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知人观己

师:其他人为什么就不能发现和欣赏山川奇美的景色?作者在文中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欲界”。

师:“欲界”在哪里?

生:人间。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师:人在“欲界”会怎样?

生:有很多的世俗羁绊,为了自己的利益。

生:为名利为蒙蔽双眼。

生:在欲望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生:在追名逐利中渐渐迷失自我。

师:陶弘景也生活在“欲界”,他怎么就能发现山川美景?我们来认识陶弘景。陶弘景36岁时辞官隐居,梁武帝屡次请他为官,他都拒绝。但每有军国大事,辄咨询之,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有一次,梁武帝问他,他以诗作答。

屏显资料:

山中何所有,卿何留恋而不返?

——梁武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师:你们从对答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陶弘景有一颗最求自由的心。

生:陶弘景有一颗超尘脱俗的心。

生:陶弘景心在山川自然,远离世俗樊笼。

生:陶弘景热爱的不是名利官场,而是自然。

师:今天,我们读这封特别的书信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生:启发我们怎么面对生活。

生:让我们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

生:我们可以思考自己内心的追求。

师:我想这封特别的书信一定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屏显文字:

在因为忙碌失去思考权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打开感情的阀门,使我们大脑中那些在繁杂纷纭的俗世中被理智锁住的部分驱动起来。

读一读《答谢中书书》,在自然的静观中体味自然之真,也反观自我,发现自我之真,沉淀自己内心的喧嚣,过滤自己内心的浮躁。

读一读《答谢中书书》,给心一片永远宁静纯净的山川,给心一方栖息鲜活的清泉,让我们每一颗劳顿的心都能回归山川林泉的抚慰!

(音乐声起,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堂)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 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我们再来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 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 二、概说风景 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 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 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 …… 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 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 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 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 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学资料 1.语文教科书 2.发挥讲述能力的老师 3.班级听讲纪律好的学生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江南的山水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答”是什么意思? 生:回复 师:那“书”呢,怎么做解释? 生:写,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的意思,是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古人的书信多记事陈情。同学们完成一篇简易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试着按照“读----译----读----解”的步骤完成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自由读文)

师: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老师哪些地方的朗读和大家读的不一样?(朗读课文) 生:最后两句朗读的不一样。老师朗读的声音缓慢而且声音高昂。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 生: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呀! 师:人间仙境,人间天堂,多美呀!“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 师:“为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 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师:意思是不在有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那“康乐”是谁呢? 生: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作者 师:还有呢? 生:谢中书 师: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作者在这里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豪 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3、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 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今天我们品读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解题 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读法: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美文美读 1.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如“颓” tuí“与”念yù。 2.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 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明代的礼仪和文化; 2.理解中书书时刻体现的为国出谋划策的精神,并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3.能分析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了解中书书为朝廷工作的实际情况; 4.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恩意识,懂得答谢之道,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2.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的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能够借鉴中书书的精神,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社团、团队等活动,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答谢之道。 2.文本结构分析。 2.难点 1.如何懂得并实践答谢之道。 2.如何理解文本结构,领悟到作者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 1.主要知识点 1.“中书书”的职业特点 2.中书书为连庄解围之计 3.感恩与答谢 4.文本分析 2.教学过程 (1)导入 “感恩与答谢”一词,你们一定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就是感恩答谢,教育我们做一个懂得感恩答谢的好孩子。 (2)讲授 1.介绍中书书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职业体系中,中书是皇帝的机要机构之一,主要掌管的是内廷的文书管理工作。因此,中书对于成功担任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中书书,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不仅聪明智慧,还充满了为国出谋划策的精神。 2.分析中书书的特点,并分析他为连庄解围的策略。 中书书的出现让张泰感到庆幸与欣喜。因为他知道中书书 不仅聪明有智,而且政治眼光独到,懂得时势变换,能静下心来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这种特点正是中书书成功为连庄出谋划策的关键。 3.感恩与回报。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掌握内容; 2.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吟诵文章—疏通文意—寻踪美点—领悟情怀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自学法、讨论展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好,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课文简介 本篇课文属于古文阅读,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中的一则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严忠的曹州人,在一个雨夜意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人,这个人帮助了严忠并带领他找到了住处。第二天,严忠给这个神秘人写了一封信来表示感谢,然而他得到的却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个神秘人原来是一位喜欢读书的中书舍人。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生动地表达了读书之人的高贵品质和珍贵价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掌握古文中典型句式和常用词汇;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2.理解文中典型句式和常用词汇的意义; 3.善于运用阅读策略,把握文中的意蕴; 4.发掘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与热身(5分钟) 通过投影资料或口头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明代文学、喻世明言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独立阅读(15分钟) 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分页标注,以便课堂讨论时方便查找对应内容。 3. 意义探究(20分钟) 1.分段阅读,依次理解每个段落的大致意义和情感色彩; 2.了解句子中陈述的事情、事物、人物,理解句中意思; 3.分析文中使用的典型句型和常用词汇,理解其表达的深层意义; 4.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等思维策略,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4. 语言技能训练(30分钟) 通过教师板书、学生举手回答等形式,训练学生在古文阅读过程中掌握如下技能: 1.掌握古文常用词汇、典型结构,如金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 2.探究文中使用的表达法、修辞手段; 3.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适当运用古代经典词汇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4.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实现知识共建的目标。 5. 书面作业(15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约200字的写作,主要内容包括: 1.称赞中书书人,阐述喜爱读书的优秀品质; 2.自己从课文中所得到的启示和体会,如何通过学习读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文字流畅、语意清晰、条理分明。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归纳,概括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高人,他被称为“山中宰相,听松仙人”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他是谁啊?他就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陶弘景。 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作者信息。解释一下山中宰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答谢中书书》,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为人。(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答”答复, “谢中书”是一个人的名字。“中书”是一个官职,古代喜欢用一个人的官职来指代一个人的习惯。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曾经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常称他为杜工部。明确: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书,参与机密。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现在给同学播放名师范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听准字词读音,句式停顿。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3、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 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 2.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4.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 2.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3.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并运用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PPT介绍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引出本课文。 2. 阅读课文(10分钟) 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课文主题和情感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课文解读(25分钟) 1.详细解读课文涉及到的表意词、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4. 诗歌的韵律、格律(25分钟) 1.讲解唐诗的韵律和格律,通过PPT引入相关的知识点,讲解韵、平、仄和 押韵; 2.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对应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5. 诗歌的修辞手法(25分钟) 1.课堂讲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以及常见修辞手法; 2.老师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介绍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3.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解释说明。 6. 情感体验(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选择一段适合自己的诗歌进行背诵,并结合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自我分析和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唐代中书令,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本次课学习的唐诗三首,力求正确、流畅; 3.评论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写一篇150字以上的观后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之《答谢中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7课《答谢中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因时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南朝就有这样一个人,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他远离尘世,隐居山中。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今天,让我们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赏析文中所表现的美。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

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颓(tu)与(yu) (2)读准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加点的词。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翻译重点词句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展开聯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男女对读,体会语言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不错!老师刚刚听了一圈,大家在朗读时基本都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朗读——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齐读。 (学生对读。) 师:读完后,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的句子整齐,朗朗上口。 生:最后不是工整的对仗句,读起来感觉舒缓了些。 师:是这样的,我们把句式整齐,上下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作骈句;把不对仗的,句式不整齐的,叫作散句。根据这个,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有骈有散。 师:是的,有骈有散,这叫骈散结合。我们把以骈句为主的文章,称作骈体文。《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骈体文。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二、闭眼听读,体验美丽画面 师:同学们还对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理解? 生:“猿鸟乱鸣”的“乱鸣”是一种什么状态?

师:哪位同学能帮忙解释一下? 生:“乱鸣”,是猿鸟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远,有的近。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有的声音悲哀,有的声音欢快。 师:好的,大家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对“乱鸣”的解释,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猿猴和鸟儿的啼叫声,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师:真不错!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沉鳞竟跃”中的“鳞”是什么意思? 生:“鳞”指代鱼,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手法。 师:很好。“沉鳞竞跃”是一个什么情景?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边的鱼儿刚落下,那边的鱼儿又跳了出来。 生:鱼儿“嗖”的一下跃出水面,又“啪”的一声落回水里。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齐读。) 师:老师觉得本文所写的景物都很有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生:山是高耸的。“高峰”直接写出了山的高。 生:“入云”写出了山峰直捕云霄的情景,抬眼望去,山峰给人巍峨高耸的感觉。 生:水是清澈的。“清流”的“清”就是“清澈”的意思;“见底”就是说,人低头看,可以一眼看到水底。 师:请大家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感受山的高峻之美和水的澄静之美。 (学生齐读。)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说山的崖壁五彩斑斓。 师:那“青林翠竹”呢? 生:青、翠,都是绿的意思。我好像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林。 师:是啊,倘若我们置身其中,深吸一口空气,定然心旷神怡。请女生读这两句话,男生闭上眼睛,想象山林的色彩之美。 (女生读,男生闭眼听。)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 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散文诗,讲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遇到的一件生活琐事,却引发出他对当时的时局和政治局势的思考。该诗文章夹杂诗意,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堪称唐代散文佳作之一。而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该诗也被列为篇目之一,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基本情节、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掌握文献材料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增长自己的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文,准确理解其文本内涵,感知其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能够就文本及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在写作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化遗产,预测历史变革的社会心理,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1.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听读和朗读文本,了解文本中的情节,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 2.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揭示文本中深层的含义和思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体验: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情感原因和文化寓意,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验和情感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组织学生针对“敬谢不辞”的探究 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论语》中的“执一之道,可以去耳目之误”和“敬谢不辞,加恩益友之间也”这两个句子,以及刘禹锡《答谢中书书》诗中的“所以谢者,以人言之非有功焉也”这个句子。然后就“敬谢不辞”一词展开讨论,初步探究这个概念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2.文本解读:阅读原文,了解作者的情境和表达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希沃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组图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演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解题及文体知识积累、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课件展示) 四、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视频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3.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4.学生范读,老师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五、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1.掌握以下重点词语的含义(课堂活动) 交辉、四时、歇、乱、颓、沉鳞、自、复、与 2.翻译全文 六、梳理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全文围绕一个字展开? 3.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4.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七、赏析写景-—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 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 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教师提示:写景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的顺序、色彩渲染,动静结合、修辞、多 感官相结合等) 八、合作探究——体悟作者情感之美 1.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最后发出了怎么样的感慨? 2.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承载着作者的心情与情感,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九、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十、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 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 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 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300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整合阅读教学实录

我见青山多妩媚——跟山水小品学写景 ——《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整合阅读教学实录 古诗文群文教学探索写作型文本 一、谈话导入: 师:山海温岭,诗意三中。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的环境真美!美景要用美文来传扬,今天我们就跟着《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两篇山水小品文学学如何写景,我们将通过“看篇、看层、看句、看意”的方式来学习。 二、看篇-——读清结构 师:咱们先来“看篇”。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注意读出两篇文章的层次。第一层大家齐读,剩下的内容七嘴八舌读,摇头晃脑读。(稍停)准备好了吧?我们先来读《答谢中书书》。预备,起! 生:(习惯性齐读,没有层次感。) 师:停!大家没有听清要求。再来。 生:再读。 师: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是把层次读清楚了。我们再来读《与朱元思书》。 (生读,师适时加入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好。) 师:读得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读了之后我想问问同学们,《答谢中书书》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与朱元思书》的中心句呢? 生:(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篇文章在篇章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大声说。 生齐:总分结构。 师: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这是写景的一个好方法。 三、看层-——-辨析写法

师:咱们接着来看层。这两篇山水小品被历代文人称为写景“精品”“神品”,那么他们“神”在何处?我们来比读两文写山的部分,探究其神妙之处。 (屏显)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左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右边) 师:你来读左边的内容。大家边听边思考:两篇文章写山的共同之处在哪里?也就是说,两位作者都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山的什么特点? (男女两生分别读文。) 师:来说一说你发现两文写山的共同之处。 生: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动来写静,都写到猿的叫声,还有鸟叫的声音。用动词写出山的优美秀丽。 师:用到哪些动词呢? 生:好鸟相鸣,千转、乱鸣,这些都是以动写静。 师:这是用山中的声音来写山林的幽静、宁静。还有吗? 生:这两段文字写了山很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山高? 生:从第一段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和第二段中的“高峰入云”。 师:除了“高”字,还有哪些字词能看出山很高?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请预习没有检查的同学将预习送到讲台前给我检查,没有背诵的同学继续背诵,背诵完了的同学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检查完毕)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 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 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那“答”是——(生答:“回复。”)“书”呢? 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 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

《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生齐答: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康乐”是谁? 生齐答: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我”。 师:还有吗? 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生答: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沉默一会,有个学生小声而迟疑地说:“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一等奖创新教案)

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一等奖创新教案) 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 设计意图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写景抒怀的小品文。两篇文章的写作朝代相同,写作背景相似,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均有相同之处,因此将两篇文章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同类型文本的比较思维。 本课是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节课梳通了两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教学,比较两文在结构、句式、手法、思想情感上的的相同点,并区分思想情感上的不同点。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品析两文作者写景手法之妙和景中寓情之妙,让学生在美景中浸润心灵,领悟作者高坚超脱的人生。本课是通过“学生替作者完成一封书信"这一情境来完成教学,在完成书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梳理结构”“朗读节奏"“品析美景”和“品悟情感"四个部分的内容,用新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语文”和“美术"的跨学科融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情境化”“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教学”的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书信以山水寄寓情怀的内容特点。 2.了解骈文句式的特点和魅力。 3.体会作者动静相映的写景手法妙处。 4.品悟作者笔下美景中蕴含的远离俗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南朝梁时期,有一位思想家陶弘景,一位文学家吴均,他们分别想给自己的友人谢征和朱元思写一封信。 小组合作:六人一组替两位作者完成书信,每三人完成一封信。 任务一:书信明言 问题:认真书写书信内容,体现文章的层次。 预设:《答谢中书书》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先总写景物的特征——“美”,再具体描写景物之美,最后总结,抒情结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整合教学实录

走近“美”文学的自觉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 淡然虚而一, 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 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 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所以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品味小品文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品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这两篇文章恰是“惊知己”的代表之作,风景文字,相互生辉,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三遍: 展示: 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和断句,领悟一点文体特征; 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师:第一遍,我们女生读。 女生齐读 师:读的柔而飘逸,但读文要有—— 生:标题。 师:标题相当于文字的首,无首相当于刑天舞干戚了。另外,要注意停顿、语速、语调、情感。 第二遍男生齐读。

师:我们班的朗读者,谁愿意来? 生齐推荐:王文豪 生读 师:我们班的好声音,是谁? 生齐推荐:朱忠琦 生读 师:哪位读的好? 生:朱忠琦 师:好在哪里? 生:投入。 生:有感情。 …… 【插评:通过自由诵读,让学生知晓读书的要领,读准字词,读清停顿,感知文章的内容。】 比较式诵读,初窥骈文特征 师: 《答谢中书书》全文六十八字,《与朱元思书》一百四十四个字,它们加起来不足三百字,却能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极尽骈文之长。下面让我们用比较式诵读,体会“何为骈文之长”。 展示: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生读课题。 师:两篇文章的课题怎么停顿,比较其共同点。 生:都有“书”,书信 生:这两个题目分别是给谢中书、朱元思的书信。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清晨的雾气还未消失,活泼的猿猴就长啸起来,鸟雀也百啭干鸣。而夕阳将落,水中的鱼儿就竟相跳跃。这确实是人间的天堂啊! 可是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人能置身品评这奇山妙水之中了。 师:翻译的很美,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当中,同学们看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让我们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濠江区广澳中学郑会宜[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生:姓关。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生3:水清澈如镜。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