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以下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表达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刚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

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信客》教学设计〔上海) 曹刚

教学目标:

1、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负面文化对农村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冲击,了解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余秋雨及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

1、师: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人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与家人之间需要联系,于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叫“信客”。〔板书:信客〕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

〔一〕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3节,圈划出描写“信客”工作与生活的相关语句,从中体会一下信客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第1-13节,圈划相关语句。

3、大组反馈。

〔二〕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

1、师:出示:

〔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支撑不了。”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出示〕:默读第17、20、21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哪里?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三〕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2、学生读注悟,教师巡视。

3、同桌讨论。

4、大组反馈。

附材料: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慨唏嘘。〔在第12节〕

〔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第14节〕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在第15节〕

三、探讨主题。

1、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们应该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呢?

2、师:我们一起读一下全文的最后一节,边读边思考:人们需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董鹏〔辽宁〕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在大赛的特定条件下又要一课时来取舍这篇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必须选点突破。这篇文章要教授的点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内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能获取一些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此教学设想的亮点在于“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

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与实践。〕

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

〔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们作者在这一部分诠释了概念,所以让学生学会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文中能够诠释“克隆是什么”的关键语句,从而弄懂这个概念。〕

1.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个小标题。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

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

2.齐读标题一。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提示:1.简介:就是简单介绍。标题提示我们这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克隆”概念的,所以我们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重要信息,解释概念。

3.在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4.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

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

三、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设计理由: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前后”一词提示我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说明顺序,所以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方法来阅读,阐释作者的说明顺序及用意。这样既明白了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用意,又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语言表达。〕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

论。

提示:1.阐释:阐述并解释。即首先说明你的看法,然后解释。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

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国内→国外。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序?

3.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

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

四、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

〔设计理由: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因此这一部分让学生用分析的方法阅读,分析三个段落在这一部分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既搞清了这部分的说明内容,又学会了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来阅读说明文。〕

1.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

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

2.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

明了;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

3.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

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

4.小结:通过段落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这种分析阅读

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全篇阅读。

五、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第四部分

〔设计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部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术在三个方面可以造福于人类。因此让学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这样才能把作者所举例子抛开,提取三点好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说明文阅读中常用而且实用的方法。〕1.多利的诞生意味着克隆技术的日渐成熟,克隆将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那么第四部

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提取相应信息。

2.请同学们说一下提取的信息。

3.明确:提取出来的信息有这样三条: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

〔3〕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三条用的说明顺序也是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看文章大标题和全篇小标题:明确全篇用的也是逻辑说明顺序。

4.小结:我们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懂了这一部分,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种

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抓住文章要义。六、课堂学习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介,理解概念

经过阐释,发现顺序

透过分析,明确作用

提取信息,了解好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用于某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阅读。

现在让我们实践一下这些方法:老师在前两天〔7月25日〕的西安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老师读题:克隆鼠小小引全球关注〕同学们尝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报,然后提取重要信息,仿照本文的写法续写本文,自拟小标题,比方“克隆鼠小小”或“克隆技术新发展”等等。

浙江省202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枣儿》课堂实录

浙江省202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枣儿》课堂实录杨烨楠:《枣儿》课堂实录名师课例 浙江省202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等奖范例 执教者:杨烨楠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老师在课前自我介绍,说他五行中缺少木头,所以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南”字,然后 问那些名字里也有“木头”字的学生;然后做一个单词游戏,让学生在单词“wood”上加 一个笔划。同时,在单词“wood”周围写下学生的答案“Ben Weishu”。老师:在开始上 课的时候,学生们看到这个话题会怎么想?学生:一个关于枣树的故事 师:枣儿除了指吃的还可以指什么?生:也可以指人的名字 老师:读一本书,找出关于枣儿的故事。盛:早儿把日本鬼子吓跑了。盛:早儿救了 爷爷和他的儿子 生:老人的儿子也叫枣儿,五行缺木,于是就取名枣儿……生:老人的儿子摘枣儿的 时候…… 老师:也许还有很多人不懂这出戏。今天我们将为这部戏剧画一张海报(老师在舞台 上准备了一张大彩色海报,上面有空白栏,如“剧本主要人物的精彩亮点、表演时间、演 员和导演”)老师:编剧是谁?学生:孙红 (教师用两面胶粘上预先准备的孙鸿两字,颜色区别海报上的其他字)师:谁介绍一 下剧情……生:老人与孩子在说……师:有没有更简单的介绍生:老人和男孩在树下吃枣生:在树下等待亲人―― 老师(贴完便条后)继续问:主要人物是什么? 生:老人和小孩 老师:这就是出现的那个角色。还有其他角色没有出现吗?盛:早儿,男孩的父亲 师(张贴好),问:在问精彩看点之前先介绍一下有关戏剧的知识。师屏幕上打出有 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介绍。 老师:那么,这里的矛盾和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双方是谁?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小组 讨论 生:老人盼望儿子回来,但是没有回来生:盼望儿子回来,但是枣儿叔叔没有回来生:巧克力与枣儿的冲突 老师:你已经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特点和矛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定稿)优质课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叫—— 生:《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这同时又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都知道,字词积累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字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解决了重点字词,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对这几个字词,觉得解释起来还有一点困难。ppt黄路涵、郑莞滢、干璐静、赵得荔、林城、冯佳怡、项怡婷等33位同学在预习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师:怎么办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起来,兴许你就读懂了。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读错“折”字)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字读错? 生:有 师:哪个字读错? 生:“折”读错了。 师:“折”,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折”,什么意思? 生:断 师:在这里表示绳子断了。 师:还有一个字也很容易读错,哪个字? 生:“潦” 师:“潦”,故水潦尘埃归焉,它是什么意思? 生:积水 师:全班来读一遍,一定要读准字音。 众生:读文章 师:读准字音之后,我们加大一点难度,读懂课文,读懂课文就要做好一些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咱们要注意讲故事的—— 众生:语音语调。 师:要注意语音语调,这是一个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我们在讲这个遥远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语速是慢呢还是快? 生:慢 师:慢慢地讲,先第一句试试看,预备起 众生:读“昔者——” 师:“昔者”是什么意思? 生:从前 师:我们在讲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因此,我们就得像一位长者一样,或者像一位老爷爷一样,慢悠悠地把这个故事讲起来,因此,

全国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一、导入我有趣 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 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二、听读我有感 (播放课文朗读) 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以下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表达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刚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优质课教学实录(五篇)

优质课教学实录(合集五篇)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宏大制造和超群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精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挨次奇妙有序,采纳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挨次;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纳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对象,根据恰当的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力量。初二的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根底,在认知上,对说明对象,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和了解;在情感上,对祖国桥梁的宠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有了肯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纳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学问与力量 1.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本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对中国石拱桥的宠爱与骄傲; 2.能体会对我国劳动人民才智的赞美与歌颂。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绚烂文化的组成局部,从古至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奇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中

全国语文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雨的四季》公开课实录 一、简介刘湛秋(ppt)——“抒情诗之王” 二、活动引导 自读活动一:默读课文,把握文意 讨论:如何辩识自读课文?对“自读课文”的理解?(生1作答) “看目录*” “有旁批,有阅读提示,无课后习题和预习” 师: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1.概写一组短语,把握文意 如:春天的雨纯净而清新 2.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提供句式的语言形式,写出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生1:说明四季雨的特点. [师强调粗犷(guǎng)] 生2:补充细腻.奔放.纯洁 3.全文的结构?总分点[师纠错“咄(duō)咄”] 4.写作顺序:时间--四季顺序 自读活动二:美读课文,感受雨的美 1.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利用前两课学过的方法),这样表达“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我读给大家听”

生1:3段2句,“粗犷”释义:性格热烈而豪放(进行批注) 生2:4段1句,所用的朗读方法:重音,其他人再读 生3 :2段2句(生谈重音技巧),齐读,体会 2、比读(两个同学比拼朗读同一片段,其他同学用心听) 我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这样表达”他/她读得好,因为… 组1读:师评——“沙沙”声要轻.咀嚼果子——美好轻快. 组2读:评价1组:王菊…读得好,因为读出冬雨的平静,从容。 自读活动三:细读品文,进行旁批训练 1.什么是旁批?(书上的注读系统课本上) 生:前面有预习.本文后面有阅读提示 师:单元导读→边读边看旁批→阅读提示 2.学习任务:细读课文对春雨段的旁批,体会这一段笔墨的生动,表达优美的特点,再添加一两个批注。(掌声鼓励)生1:给12行批注,既读…又读…用到阅读课) 生2:“波浪”:感受 三、对比朗读 1.读“春雨”,读出层次,读出() 边读边思考。历经春雨洗礼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①[分成6段.黄体字:adv“特别“顿时.”简直” 使用红句字——赞美之情

全国一等奖初中语文优质课《中考系列作文》课堂实录

精美语言铸造华章课堂实录 ——中考系列作文之语言精美亮丽篇 一、导语: 同学们:前几天我给大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大家把自己作文中疑难的问题提出来,我仔细的统计了一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提出语言语言贫乏苍白、枯燥淡味、缺乏感染力的毛问题,一篇中考高分作文除了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外,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说天空的美,离不开云霞和星辰的点缀;大地的美,离不开花草和树木的映衬;生活的美,离不开真情和至爱的相随;那么文章的美,离不开好词好句的附丽。 今天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共同探讨中考作文语言精美的技巧:让精美的语言铸华章,请同学们小组内展示自己找到的精美句子,小组展示的同时,教师板书:精美语言铸华章。 教师:同学们,初中三年的生活已经结束,拿着沉甸甸的六册语文课本,其间的一些精美的句子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共同搜寻记忆中美好的时刻,回味那些精美的句子曾经留给我们的感动吧! 学生:我欣赏七年级上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的美仑美奂,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闭上眼仿佛我的四周就笼罩着紫色,用“浅紫色”形容花香,把

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渺无形的香气定格在我们面前。 老师:好,请坐!刘芳不仅把句子找了出来,而且品析的很好,有自己的感受,确实能让我们共鸣。哪位同学还想把自己找到的精美句子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学生:我找的是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中的句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我觉得这句话一系列的动词用的非常生动形象,如“碰、冲”冲形象的表现了海燕速度之快。形容词“勇敢”用的也很好表现了海燕面对暴风雨不低头,不害怕。每当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会受到强烈的鼓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也应该象坚强的海燕一样,勇敢些,再勇敢些。同学这时自然想起掌声。 老师:她说的多好啊,不仅候雨虹同学,我也希望其他的同学面对人生的磨难也像顽强的海燕,候雨虹同学品析的真好,她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值得我们写作时候借鉴。 老师话音刚落很多同学举手,课堂气氛热烈。 老师微笑着说:好,请刘同学说一说。 学生刘回答:我选择的是八年级上册《老王》中的句子“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我觉得句中“镶嵌”一词运用的好,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直的状态,让人觉得老王成了门框的一部分,是一种静止的物件,写出了老王当时的状态,我们写作时候也可

初中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初中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目录 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 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 4、“片段成篇”作文教学实录 5、感动 6、《让生活充满感动》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7、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

8、捕捉细节,体验亲情 9、春节的美丽画卷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感觉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 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

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这是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老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备受好评。这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1.优质课背景介绍 本次优质课评选旨在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一等奖的《诫子书》课堂实录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2.《诫子书》作品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论述、恳切的语气,劝诫儿子勤学立志,严谨治学,成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二、课堂实录 1.课堂导入 1) 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对《诫子书》产生兴趣,老师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故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体会家训教育的意义。

2.文本解析 1) 词语解释 老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句子分析 老师选取了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篇章结构 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互动 1) 学生自主阅读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教育思想。 2)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感悟 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4.拓展延伸 1) 同类文章推荐 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经典文章,如《颜氏家训》等。 2) 家庭教育启示 结合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评析

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谷雪雅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

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 (生摇头) 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 (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

《狼》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案例

《狼》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案例 师: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给大家上课,听说二中的同学知识面特别广,那么请大家拿出本子写一写“含有‘狼’字的成语”。比一比看谁写的最多? (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书写,师观察学生所写) 师:好了,先写到这吧,谁写的最多,写到5个以上的举手,7个以上的举手,好,你说。其他学生注意听,注意补充。 生:鬼哭狼嚎,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吞虎咽,如狼似虎,引狼入室 师:太棒了,有没有谁补充一下。 生:狼心狗肺,鬼哭狼嚎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狼的成语,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课件);我们观察下这些成语,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看出狼什么特点?它给你什么感觉? 生齐答:凶狠,狡猾 师:对,狼是人类的宿敌,狼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凶狠,狡猾的,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的《狼》,看一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的?先看下作者蒲松龄,注意书下注解1。(课件展示——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 师:说到蒲松龄,不得不说他的《聊斋志异》 (课件展示——《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合起来就是蒲松龄在他的书屋中写下的奇异的故事 说了作家作品,我们就该读课文了,不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看看你们回家读过课文没有,看这些字都认识不? 课件展示——正音正形, 找一生读:缀窘苫弛眈少瞑寐黠 师:很好,读的很对,接下来我们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的很准确,不过有个地方要注意,少顷,“顷”读三声,一会儿的意思,“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要读的很轻很轻,之在这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要这么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再轻一点快一点 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大家读的很好,读古文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断句。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课比较难的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断句 (课件展示) 其一 /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 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断句,我相信大家能把文章读的更好,那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这一次读的要求是放缓节奏,断句清楚) 生:读课文 师:很好,断句读的非常准确,但还是缺少点味道,没能读出感情,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内容,知道讲了什么,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们才能读的更好,那么我分

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让例证完美起来 ——“草根成名”作文讲评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毕俊华 课前放旭日阳刚的歌曲《春天里》,同时播放草根明星图片。 一、导入: 师:缤纷的人生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文化的包容性让越来越多的草根勇敢的秀出自己,能够让我们像欣赏阳光一样欣赏来自底端的文明,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评判和是是非非。今天的课堂就是诸位“达人”勇敢展现自己的舞台,没准儿,这节课,就是“草根成名”的校园版。 二、出示课题及目标: 师:我们这节课的核心目标:让例证完美起来。课前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草根成名的材料。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材料。 三、材料回顾(投影) 学生齐读材料: 有人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一个“草根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成名。如“钢琴王子”刘伟,“西单女孩”任月丽、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及“孔雀哥哥”“鸭脖夫妻”“农民歌剧家”,甚至“凤姐”“拜金女”等。 师:如何看待“草根”成名?每个人如何面对名利?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师过渡: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对于一种现象,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展现出的思想也就不同。交流和思考,会让我们作文的立意鲜明起来。 师:同学们刚刚写过了作文,那同学们说说你在作文中确定了什么立意,你作文的立意是什么?

生1:对某一些草根给予否定,某一些给予鼓励。 师:举例具体说一下 生1:比如说朱之文,他就展示自己很有才华,有真才实学。像凤姐,只凭一张嘴成名。 师:非常好。他的观点很辨证。对于有真才实学的朱之文之类的要给予肯定,而对于凤姐这类只凭一张嘴成名的要给予否定。辨证的从两个角度来确定自己的立意。(好,其他同学在起来说一下)生2:我觉得对于草根成名更多的要看到他们在成名过程中的所付出的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心酸。成名之后更多的去思考成名带给他们的名利,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变化。 师:她的思路也是有这么个纵深的过程,首先是关注到他们成名过程中所付出的心酸努力,但是成名以后要正确看待名利。 (哪位同学再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3:为什么现在草根明星逐渐显露,在过去却没大有这种现象。 师:他从时代、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为什么现在更多的草根成名。 师:刚才三位同学随机起来回答,但是他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正反两面来辨证的分析,一种是层进式的结构,一个是挖掘更深入的内涵。 四、思考,让立意鲜明起来(投影)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家敢于亮剑的风采。从大家的作文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非常恰切的立意,咱们一起放声读出来。(投影) 1、脚踏实地,成就梦想 2、做名利的主人 3、草根成名不是梦 4、成名不等于成功 5、梦想面前无草根 6、成名不凭旁门左道 7、理智看待草根成名

《桥》全国大赛特等奖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 好,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清瘦揪出豹子胸膛沙哑 (我特别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大家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嗯,真不错)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洪水/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板书:洪水、老汉 师:那么围绕洪水和老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回忆一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非常准确,而且很简洁) 师: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板书: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那么它的表达究竟有哪些特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请大家打开书,谁给大家读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一句思考: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看看它是怎么写生动的) 开始默读课文 生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认为它生动在用比喻句写出了山洪非常大。 师:嗯,你真能干,发现了一个比喻句。板书:比喻句 作者把咆哮的山洪比喻成一群受惊的野马,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2:当时的洪水非常大,过来的速度也很快 师:感受到洪水大,速度快 生3:洪水很容易就能把人冲走 师:让人觉得非常的害怕。谁可以读好这个句子? 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利,但是老师感觉这还不像是一群受惊的野马。谁再试试? 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像他一样一起再来读这个句子。山洪咆哮着,齐…… 你还认为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生动?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来的很快。 师:是啊,我们说跳舞一般都是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那此时一米多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生:让我感觉非常紧张 生2:还非常害怕 师:可以说用一个成语来说叫人毛骨悚然。这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洪水的可怕。板书:拟人 像这样拟人的句子课文里还有好几处。PPT出示: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实录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 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 (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阅读,勾画圈点。)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师: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好像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那究竟又是什么变化呢? (生若有所思。)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分别画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使用的省略号。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师:有一篇年轻的、朴素的短文,同时入选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地中学教材。获得无数人的喜欢。它已经成为传奇。是哪篇文章呢? 生:散步 【投影展示】 《散步》莫怀戚 师:请打开《语文新课程学习辅导》,一起了解作者。 (生齐读) 师: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 1、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的心一起跟随着去散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精美的散文。感受它的魅力。1-3段老师范读,4-7段由1-4组朗读,8段全班齐读。朗读的同时请思考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是考试经常出现的题型哦。 (师生分别朗读) 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 生: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师:散步的时候发生什么事,可用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生:分歧 师:出现怎样的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生:母亲改变主要,走小路。 师: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出现了分歧,最后圆满解决的事。 师:我们在田野上散步中的我们有哪几个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师:好,现在我们来聊聊“我们”。在“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你喜欢谁?请从文章找出相关句子,简单说理由。 【投影展示】 在“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中,你喜欢谁?简单说理由? 我喜欢,因为他(她)是个的人。(性格)从这句话中可看出。 师:你喜欢谁呀? 生:我喜欢儿子,因为他是个可爱的人。从“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中可看出。 师:你喜欢儿子吗? 生:喜欢。 师:你喜欢他的什么? 生:聪慧 师:你喜欢他吗? 生:喜欢,喜欢他的童真。 (师板书“聪慧”) 师:请继续发言。 生:我喜欢文中的母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是个善解人意的人,从“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可看出来。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导入 师: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给我们答案。 (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师:看标题,你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一个牧羊人不去放羊为什么去植树了呢? 师:就是这标题中有矛盾的地方,它会吸引我们读下去。 用默读来预习 师: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默读有什么要求?不出声,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 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字词;第二,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 也就是既要快速阅读,还要做好圈点勾画,标好段落。 全文2000多字,用5分钟读完。开始! 生默读。 师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

橡树山毛榉白桦 薄荷 五分钟后。 师:举手的同学,说明你们的阅读速度已达到默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看生字词。(一学生举手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将“干涸”gan hé读成gan hè,另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为这个字注音。在别人的学习中,有疏漏的地方,我们要倍加小心。 (继续点学生读生词。一生将“薄荷”bòhe 读成bòhé一学生为其纠正。) 师:请你带大家读。(生读)请将正确的拼音写在书本上。 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 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 师:谁来点评? 生:第一个同学“废墟”的“墟”字的虍字头是个横钩。 师:说得很好。注意第二个同学的书写顺序,(师示范),笔顺对了,写字才好看。我们都是汉字的传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好每个字。 师:这个“不毛之地”怎么理解呢? 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不长庄稼,很荒凉的地方。

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篇一: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大雁归来》课堂实录(执教:长兴实验初中杨小平) 一课前播放《鸟与梦飞行》的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营造氛围。中文歌词:《鸟与梦飞行》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 》飞跃大海,飞跃大洋掠过黑色树梢的森林穿过了山谷但我仍然不敢呼吸为了回到你的身旁飞过变换的沙漠和平原越过笼罩着光辉的山脉穿过肆虐的狂风和暴雨为了回到你的身旁 (上课铃响)师:这是一只多情的大雁在歌唱着回来的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生齐答:《大雁归来》。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课题,告诉我你读到这个题目时是怎样的心情。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 生:很盼望。 师:为什么? 生:大雁来了,大地充满生机。 师:今天有一个人要带我们去迎接大雁归来。他,是个很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 5 段。

生:“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 ,在四、五月的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yòu);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会在八月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更谨记着每年雁归来的时刻,并年年替他农场里的山雀上脚环;而他过早地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是为了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 师:通过这一段文字,你感受到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是个特别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有爱心的人。 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用怎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全文,看看“我”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读课文时请大家做好下面几件事:给各段标上序号;圈点出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看看“我” 是用怎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生:(读课文) 生:是用喜爱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最能体现我的感受的句子是“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最能概括的感受呢?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心情很愉快。 生:我觉得是“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 3 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