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的发展分类及机理

人工湿地

1人工湿地概念及其开展

一、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是人们有目的地建立一种与天然湿地相似的人工生态系统,水特征为水饱和或淹水状态,植物是具有耐湿或水生植物,土为水成土。人工湿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根据?湿地公约?,广义的人工湿地包括:①养殖池塘;②池塘:小水塘、灌溉池塘,面积<8hm2;③灌溉土地:灌渠、水稻田;④季节性泛滥的农田:湿草地、牧场;⑤盐业用地:盐生洼地、盐田等;⑥蓄水用地:水库、水坝、库区、河堰,面积>8hm2;⑦低洼地:泥土、砖块、砾石等洼地、矿区池塘;⑧废水处理区:沉淀池、氧化塘等;⑨运河、水沟等。狭义的人工湿地是指用于降解污染物的人工湿地。本文设计的湿地为此类湿地。

狭义的人工湿地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和理解角度,所产生的人工湿地概念也不尽一样。功能上概念:人工湿地是依据土地处理系统级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原理,由人工建立的具有湿地性质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构造组成上概念:人工湿地是由独特的土壤〔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耐湿或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有人为参与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净化机理上概念: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二、人工湿地的开展

最早的人工湿地是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该系统一直持续运行到1992年,但这只是人工湿地的雏形。1953年德国的Dr. Kathe Seidel 在其研究工作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和无机物,随着这一现象的发现,在60 年代中期,Dr. Seidel与Dr. Kichuth合作并由Dr. Kichuth 开发了“根区法〞〔RZM〕——在水平潜流湿地中种植芦苇,降解有机物,通过硝化反硝化去除氮,通过沉淀作用去除磷。“根区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的初步萌芽。与此同时,出现了“厌氧微生物和芦苇处理污水〞复合系统,由美国的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开发。自西德1974 年建成第一座完整的人工湿地以来,人工湿地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开展。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场人

工湿地的研究。天津市环保所在198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芦苇湿地工程,随后,北京昌平于1989 年建立了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1990 年,国家环保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与深圳东深供水局在深圳白泥坑建成了湿地处理系统示范工程。目前,人工湿地正在向景观、绿化、资源与污水深度处理相结合的方向开展,国内最典型的实例是四川成都活水公园。人工湿地正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式进入水污染控制领域。

2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水的流动状态,人工湿地系统分为自由水面系统,又称外表流湿地;潜流系统,又称潜流湿地,分为水平潜流系统和垂直潜流系统。

一、外表流湿地

污水从系统外表流过,氧通过水面扩散补给。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而且该湿地系统与自然湿地最为类似,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但这种湿地系统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率较小,去污能力有限,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夏季有孳生蚊蝇的现象。

图3-1 外表流人工湿地构造简图〔a〕主视图〔b〕剖面图

二、水平潜流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水从进口经由砂石等系统介质,以近水平流方式在系统外表以下流向出口,在此过程中,污染物得到降解。介质通常选用水力传导性良好的材料,氧主要通过植物根系释放。水平潜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较大,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好;缺点是系统内氧含量较少,硝化效果不如垂直

图3-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构造简图〔a〕平面图〔b〕剖面图

三、垂直潜流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通常在整个外表设置配水系统,污水从外表纵向流向填料床底部,氧可以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该系统有较高的好氧处理能力,因此硝化能力强。为防止堵塞,填料级配复杂,建造要求高,落干/淹水时间长,操作相对复杂。

图3-3 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简图〔a〕平面图〔b〕剖面图

三种类型人工湿地比拟

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及水质净化的应用很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①雨水径流和农业径流净化;

②乡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住宅中水回用;

③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

④工业废水处理;

⑤入湖、入江、入海河道末端处理;

⑥湖泊、池塘、公园和生活小区富营养化水体处理。

人工湿地建立以后,除了人工栽培的高等植物外,野生动植物也会明显增多,首先是昆虫,随后是鸟类和爬行动物,再后是哺乳动物,逐渐成为一个完善的生

态系统。人工湿地植物一般为常绿植物,周年郁郁葱葱,人工湿地中又有欣赏植物,花红柳绿,还有各种花草,所以很多人工湿地可以兼做公共娱乐区、生态公园、吸引游客和附近的居民,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3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

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净化污水的目的。人工湿地被用于去除污水中的SS、有机物、氮、磷、有毒重金属离子、病原微生物等。前四项是人工湿地主要的去除对象,也是目前人工湿地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人工湿地对悬浮固体物的去除机理

悬浮固体物质在流经湿地过程中,会因填料的截留和植物的阻隔而沉积,从污水中去除。在外表流人工湿地中,水流流速较缓慢,使悬浮固体物质有足够时间同污水在湿地运移过程中发生沉积、截留和再悬浮。为尽量减小污水处理过程中再悬浮现象的发生,设计湿地的流速不宜过大,应根据湿地的摩擦特征、颗粒的沉淀特征和颗粒的扰动临界剪切力来确定。湿地植物及其散落物和根系构成了湿地的过滤床,该过滤床具有较大的孔隙度,通过惯性沉积、流线截留和扩散沉积过滤悬浮物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再悬浮现象的发生。

在潜流湿地中,水体不与植物的散落物直接接触,与外表流湿地形成的过滤床所产生的沉积过程不同,而且湿地外表的风和动物也不会再引起再悬浮现象的发生。潜流湿地对悬浮固体物质的去除是通过介质过滤作用,颗粒沉积在水滞留的孔隙中,发生着颗粒化过程。

二、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碳化合物与每个生命过程息息相关,拥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很活泼。在污水处理领域,BOD5、COD、DC、TC、VOC、TOC等是表征有机物的主要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最为常用。

有机物分为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在湿地中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湿地基质的吸附和过滤,在基质中沉积从而被分解或者利用。可溶性有机物主要利用的是微生物作用——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最终污水中的有机物是被异样微生物转化为CO2、H2O和微生物体,微生物体的最终去除需要通过定期地更换填料和收割植物。

基质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阳离子,如:Ca2+、Mg2+等,与CO32-结合形成沉淀,包括有碳酸钙、碳酸镁、白云石等。人工湿地系统会经过一个成熟的过程,在到达成熟后,填料外表和植物根系周围将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对流过的有机物可吸附、吸收,从而被微生物代谢过程分解。

三、人工湿地对N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含氮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基质中的微生物〔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等〕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实现的。氮在湿地系统中循环变化包括了7种化合价态〔-3、0、+1、+2、+3、+4、+5价〕,并且在多种有机形式与无机形式之间转换。市政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氨氮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大局部有机氮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成为氨氮,因此研究中对于无机氮的去除更为关注。污水中的无机氮也可作为湿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直接被吸收并通过植物的收获与再种植从整个湿地系统中去除,但植物直接吸收只能局部降低氮元素的浓度,其在整个氮循环过程中只占小局部份额,不能够成为氮元素去除的主体。

含氮污染物主要的去除途径是通过硝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随填料基质的高度不同呈现出区域性变化,从床体底部到顶部连续呈现出富氧、缺氧及厌氧三种不同的状态,这相当于许多串联或并联了A/O〔Anoxic/Oxic〕污水处理单元,从而使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展。在这种条件下,NH4+被氧化成NO2-和NO3-等离子,然后再被复原为N2。

其根本过程是硝化细菌首先通过硝化作用先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与硝酸盐,之后反硝化细菌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复原成气态氮,最后氮气从水中逸出。硝化作用在好氧环境下由自养型好氧微生物〔硝化细菌〕完成,它包括两个生化过程:首先由亚硝酸菌〔自养型好氧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那么由硝酸菌〔自养型好氧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在硝化反响中起作用的亚硝酸菌、硝酸菌被合称为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或厌氧环境下进展的,其机理是反硝化细菌〔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展呼

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为其新陈代谢提供养分,同时将硝酸盐复原为N2,最后超过饱和度的N2并从污水中逸出,从而离开整个系统。

因此,人工湿地比无法进展反硝化反响的传统活性污泥或者生物膜处理系统具有更强的氮处理能力;比人工的A/A/O〔Anoxic/Anoxic/Oxic〕系统在操作上要简单,在工序上要节省,在费用上要低廉。为了提高人工湿地氨氮的去除效率,通常会采用人工曝气的方法来增加系统中的溶解氧含量,以此提高好氧细菌的硝化能力,其实际效果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氨氮的去除效率,但同时为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带来了抑制作用,这是因为反硝化反响需要一个缺氧〔或厌氧〕环境,而溶解氧的增加,抑制了反硝化作用的进展,从而使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有所降低。如何在提高氨氮的去除率的同时增加硝态氮的去除率是保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一个难点。与有机污染物〔COD与BOD〕的去除相比,人工湿地中的硝化过程速度比拟缓慢,当BOD和COD值较高时,有限的溶解氧常被其他好氧异养菌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反响中,而硝化反响只有在有机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场。同时反硝化作用又需要从有机质中获取碳源用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当污水有机物浓度很低时,反硝化过程不易进展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脱氮效率。解决这一矛盾是提高人工湿地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率的另一难点。

四、人工湿地对P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通过湿地填料基质的理化反响、植物根的系吸收以及微生物的积累等几方面共同作用完成的。

进水中的无机磷酸盐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下,被合成为供能物质〔ATP和ADP〕与遗传物质〔DNA 和RNA〕等有机成份,在季末通过人工对植物的收获将磷元素从整个系统中去除,但是植物的吸收作用只占很少的一局部。研究中发现污水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流动与循环时,进入系统中的磷主要存留在填料基质中,留存于植物体和凋落叶中的很少。而且植物不同器官对于磷的吸收量也有很大不同。

磷的另一去除途径是通过微生物对磷的正常同化吸收以及聚磷菌对磷的过量积累,通过对湿地床的定期更换而将其从系统中去除。在传统的两级污水处理工艺中,普通的微生物对磷的正常同化吸收一般只能去除进水中磷含量的%~19%,因而,微生物对磷去除主要是通过聚磷菌与嗜磷菌的大量摄取磷元素作用

来实现的。但是由于这局部被微生物吸收的磷元素在被不断吸收和释放的动态循环中,而且组成微生物细胞体的磷〔主要存在于遗传物质与功能物质中〕会在聚磷菌与嗜磷菌死亡后几乎全部被迅速分解无机磷然后释放到环境中,所以一般认为微生物的活动与总磷的去除效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

而磷最主要的去除方式还是离子交换。理化作用包括填料基质对磷的吸附及填料基质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响,其去除机理为填料基质中Al3+、Ca2+、Fe3+等离子可与PO43--P发生吸附和反响而沉淀去除PO43+,其中PO43+于与Ca2+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作用,而与Al3+、Fe3+主要是在中性或酸性环境条件下发生反响,一般认为磷酸根离子主要通过配位体交换而被吸附到Al3+、Fe3+外表。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还发现废水中的磷酸根只是被吸附停留在填料基质的外表,这种吸附沉淀反响也不是永久地沉积在填料基质里,如果长期进水中磷元素的浓度较低,填料基质中被吸附的磷就会局部被重新释放到污水环境中,填料基质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作为一个“磷缓冲器〞来调节水中磷的浓度,那些吸附磷最少的填料基质最容易释放磷。

4人工湿处理污水的优点

一、高效

人工湿地系统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它对污水中的COD、BOD、SS、N、P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有研究说明,对某些进水浓度较高的废水,人工湿地对BOD5与COD的去除率仍可分别到达90%左右。人工湿地对氮和磷的去除率可分别到达60%和90%以上,而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仅有20%—40%。且人工湿地对负荷的变化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当污染物的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人工湿地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二、经济

尽管不同的人工湿地系统因地而异,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湿地系统的基建和运行费用一般仅为传统二级处理厂的l/10至l/2。对我国己建成或正在兴建的人工湿地系统进展分析,可看出人工湿地的投资远低于常规二级污水处理设施。且由于人工湿地根本上无机电设备,故其能耗极低,维护方便,不需专业的技术

人才管理整个系统的运转,因此节约了大批运行费用和人工费用。

三、美观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的处理技术,在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有着较强的欣赏性,它可以与大都市风景园林建立相结合,建立集欣赏、娱乐和污水处理厂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而且对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目前国内已有这方面的成功应用。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不但费用低廉、运用管理简便,而且对难生化降解有机物、氮磷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略高于常规二级处理,到达局部三级处理的效果,而其基建费用和处理本钱只分别为二级处理厂的1/5至1/3和1/20至1/10。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处理法还可以获得除害兴利、一举两得的效果。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编辑本段]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人工湿地及其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概念、类型,同时分析了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并对人工湿地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情趋势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污水人工湿地发展 1 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湿地处理工艺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利用闲置盐碱地,具有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费用低,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污水直接资源化可利用净水沟进行淡水养殖,水生植物种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在环境领域,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里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 人工湿地的类型[2] 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类型: (1)表面流湿地 图1所示为表面流湿地。向湿地表面布水,维持一定的水层厚度,一般为10-30cm,水流呈推流式前进,整个湿地表面形成一层地表水流,流至终端而出流,完成整个净化过程。污水流入湿地后,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特别是与植物根茎部生长的生物膜接触,通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反应过程而得到净化。表面流湿地类似于沼泽,不需要沙砾等物质作填料,因而造价较低。它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但占地大,水力负荷小,净化能力有限。湿地中的O2来源于水面扩散与植物根系传输,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大,夏季易滋生蚊蝇。 图1表面流湿地系统示意图 (2)水平潜流湿地 水平潜流湿地由土壤、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和微生物组成,见图2。床底有隔水层,纵向有坡度。进水端沿床宽构筑有布水沟,内置填料。污水从布水沟投入床内,沿介质下部潜流呈水平渗滤前进,从另端出水沟流出。在出水端砾石层底部设置多孔集水管,可与能调节床内水位的出水管连接,以控制、调节床内水位。水平潜流湿地可由一个或多个填料床组成,床体填充基质,床底设隔水层。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对BOD、COD、SS及重金属等处理效果好,氧源于植物根系传输,少有恶臭与蚊蝇现象,但控制相对复杂,脱氮除磷效果欠佳。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得发展,污水排放与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处理污水的方式,因其独特的净化机制,正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的类型及特点以及我国人工湿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叙述,并对人工湿地的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 标签: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 1、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也叫构建湿地,它是一种人工建造的、通过在人工管理方式下运行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是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运用人工湿地可作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二级和三级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将污水有控制的排放到土壤(滤料)—植物—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来控制污水在各区域的有效停留时间,并使污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流动,从而在物理、化学、生物三者的协调关系的作用下,通过过滤、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对废水进行处理,使污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而且,在污水处理净化过程中,污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也可以通过湿地的生化循环作用,从而促进湿地中绿色植物的生长并提高其产量,从而使污水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水的资源合理化利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始于1953年德国科学家Seidel提出根区法理论之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人工湿地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我国开始进行人工湿地方面的研究,起始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人工湿地,学习了解该技术,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却是非常迅速。人工湿地具有因地制宜、污水净化效果好、出水稳定、水质良好、抗冲击力强、氮、磷去除效果强、建造和运行费用低和运转维护管理方便、湿地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够很好地适应负荷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适于处理非连续性排放的污水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等主要特点。同时,人工湿地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对局部地区景观美学的价值提高也有很大益处。因此,大力推广和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对于我国污水的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我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 2、人工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从人工湿地的流态构造、组合以及水流的流动方式等因素多方面综合考虑,可将现在的人工湿地分为4种类型:一是以自然泥土为基质的、水流在湿地表面流动的表面流人工湿地;二是以不同粒级的砂石为基质的,水流在基质中沿纵向垂直流动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三是水流在基质中沿水平方向或与水平方向呈较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目录 1人工湿地的定义 (1) 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1) 2.1按湿地植物种类 (1) 2.2按湿地功能定位和用途 (2) 2.2.1 水质处理型人工湿地 (2) 2.2.2 生境支持型人工湿地 (3) 2.2.3 景观游憩型人工湿地 (3) 2.2.4 雨洪调蓄型人工湿地 (4) 2.3按水的流动状态 (4) 2.3.1 表面流湿地 (4) 2.3.2 水平潜流湿地 (5) 2.3.3 垂直潜流湿地 (6)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1人工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早、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湿地公约》将其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类湿地。美国湿地专家博士Hammer等将人工湿地定义为:“一个为了人类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与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具体地,人工湿地就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地形,根据人们的需要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湿地。因此,人工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工湿地是指人类为满足生产、生活、防灾、污水处理等目的人工修的湿地(如塘坝、鱼塘、水景、稻田、水库、潜流湿地等)。它以人类利益为主要目标,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还可以用于营造景观、恢复自然湿地等,因此可称为“功能性人工湿地”。其中,主要用于实现水质改善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称为水净化人工湿地。它可以分为水生植物系统(包括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湿生(耐湿)植物系统。 本文所指的人工湿地是狭义的人工湿地,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人工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对水的净化是填料、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结构 2.1 按湿地植物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人工湿地可分为不同种类。如按湿地植物种类可分为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

目录 1 设计原理 (4) 1.1 净化机理 (4) 1.2 水力模型简介 (5) 1.3 人工湿地计算模型及主要限制性因素 (6) 1.3.1表面流湿地 (6) 1.3.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7) 1.3.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9) 2.设计程序 (1) 2. 1人工湿地的设计程序 (1) 2.2设计原则 (1) 2.3选址 (2) 2.4进出水质 (2) 2.4.1一般进出水质要求 (2) 2.4.2景观水体氮、磷指标分析 (4) 2.5进水方式 (5) 2.6设计参数 (6) 2.7平面设计 (7) 2.8预处理 (8) 2.9地基处理 (8) 2.10防渗设计 (9) 2.11填料选择 (9) 2.11.1潜流湿地 (10) 2.11.2表流湿地 (12)

2.12集配水系统 (12) 2.13通气系统 (19) 2.14湿地植物 (19) 2.15堤岸设计 (19) 2.16成本分析 (20) 2.16.1成本构成 (20) 2.16.2影响因素 (21)

人工湿地设计原理及设计流程 1 设计原理 1.1 净化机理 1977年,德国学者Kickuth提出根区理论:由于植物系的输氧作用使得根系周围形成一好氧区域,同时由于好氧生物膜对氧的利用而使距离根系较远的区域呈缺氧状态,更远的区域呈现厌氧状硝化反硝化得以实现。而且填料和植物根系的存在也为多种微生物提供着载体,形成去除污染物的“微环境”。Kickuth在进行湿地研究中,采一种栽有芦苇的矩形池子,土壤含钙、铁、铝添加剂,以改善土壤结和提高对磷的去除能力。水以潜流过芦苇根后,有机物被降解,氮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被去除,磷通过吸附和离子交换固定在土壤中。根区理论的提出推动了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污机理如下表所示。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 表1-1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因其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势,正逐渐成为解决水体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 (一)物理去污机理 人工湿地中的湿地植物通过根系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等;湿地水体的流动性为慢流状态,有利于固体颗粒的沉降和悬浮颗粒的沉淀,降低浊度。 (二)生物去污机理 湿地植物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可以吸收、分解和转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溶解性无机污染物等;湿地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 (三)化学去污机理 人工湿地中的湿地植物通过分泌的有机物质改变水体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和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促进水体中重金属、氨氮等的沉淀或结合。 二、人工湿地的国内应用现状 (一)城市污水处理 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北京市,人工湿地已经用于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处理,有效去除了水体中的氨氮、总磷等有害物质,提升了水体的水质。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通过人工湿地技术,对农业排放水进行处理,并将其用于灌溉农作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三)水生态修复 人工湿地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峡库区人工湿地的建设,在修复水环境、改善水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人工湿地的国外应用现状 (一)欧洲地区 欧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已经大规模推广了人工湿地技术。这些国家将人工湿地应用于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有效改善了水体的质量。 (二)美洲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城市雨水的处理和河流湖泊的修复方面,人工湿地的应用已经成为主流技术。 (三)亚洲地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开始重视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在水资源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人工湿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其去污机理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三个方面。在国内,人工湿地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外也有许多国家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为水体污染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人工湿地在应

人工湿地概念及治理理念

人工湿地概念及治理理念 2.1 人工湿地概念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人工湿地机理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基质)一植物一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作用,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如表2—1所示。 表2—1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 ①人工湿地对SS的去除 污水中可沉降的SS主要依靠湿地系统中物理沉降作用去除。由于湿地中水的流动极其缓慢,水浅,加上植物茎杆的阻挡作用,ss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一、人工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通过人 工构建而成的一种处理污染水体的技术。它是模拟自然湿地而建造的,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业排 放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 二、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1. 生物作用 人工湿地中最重要的净化机理就是生物作用。在水体通过植物根系和 底泥中时,有大量微生物附着在根系和底泥表面上,这些微生物能够 分解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将其转化为无机盐和气体释放出来。同时,植物根系也能吸收营养盐,促进细菌附着和代谢。这样就能够有 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质。 2. 物理作用 人工湿地还能够通过物理作用去除污染物。例如,在过滤层中设置了 多种不同粒径大小的填料材料,可以形成多级过滤层,在水流通过过 滤层时,能够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物。同时,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和 底泥也能够吸附和拦截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油脂等。

3. 化学作用 人工湿地中的化学作用主要是指氧化还原反应。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态的铁、锰等离子能够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其转化为较为稳定的无害物质。同时,在人工湿地中添加一些化学剂,例如硫酸铁等,也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磷。 三、人工湿地的分类 1. 表面流式人工湿地:即水从上到下流动的人工湿地。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污染水体。 2. 底部流式人工湿地:即水从下到上流动的人工湿地。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污染水体。 3. 侧向流式人工湿地:即水从侧面进入,在填料层内进行处理后再排出。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污染水体。 四、人工湿地的应用 1. 城市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可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去除污染物,使得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2. 农业排放治理:农业生产中的养殖废水和农药残留等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利用人工湿地技术能够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

人工湿地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和废水的环境工程技术。它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通过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因素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人工湿地处理机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物理过程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第一步。当污水进入人工湿地时,首先经过预处理单元,如格栅和沉砂池等,去除大颗粒物和悬浮物。然后,污水进入水平流湿地或垂直流湿地等处理单元,在这些处理单元中,水流与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接触,发生一系列物理作用。其中包括重力沉降、颗粒过滤和吸附等过程。重力沉降是指污水中悬浮颗粒因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湿地底部。颗粒过滤是指污水中的悬浮颗粒被湿地植物的根系拦截和过滤。吸附是指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被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湿地土壤吸附和吸附。 化学过程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这些微生物通过呼吸、分解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硝酸盐,将磷转化为磷酸盐。此外,湿地植物的根系还分泌有机物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等物质。

生物过程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核心。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提供氧气,为湿地内的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湿地植物的根系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为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湿地植物的叶片和茎干上有大量的微生物生境,这些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和吸收营养物质,起到了净化废水的作用。此外,湿地植物还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提高水体的氧气含量。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物理过程主要通过沉降、过滤和吸附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化学过程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过程主要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提供氧气,降解有机物,促进水循环,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处理机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人工湿地的一些原理

人工湿地的一些原理(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耗氧有机物的去除 (3) 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 (3) 对重金属的去除 (4) 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 (5) 湿地植物的管理 (6) 湿地野生动物的管理 (7) 湿地系统的防止堵塞 (8) 湿地的监测 (8) 进出水装置的管理 (9) 湿地系统的启动 (9)

人工湿地的一些原理 耗氧有机物的去除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较好,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是由于人工湿地植物的吸收利用、基质的吸附及湿地内填料上微生物膜的联合作用的结果。污水中的有机物分为不溶性有机物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两部分: 不溶性有机物颗粒在湿地系统的处理原理与悬浮物处理原理相似,通过静置、沉淀、过滤被截留下来,通过微生物的同化作用被去除。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速 度较慢而且在好氧、缺氧和厌氧区,其去除途径各不相同。氧气主要是通过植物的传输进入湿地介质中,因此根系区域内含氧相对较高,属于好氧区域,在此区域有机物的去除通过微生物的增殖和异化作用实现,即有机物经由同化作用合成为新的原生质和通过胞内酶在好氧条件作用下迅速完成生化反应,把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水等并放出能量。 其中,前者占大部分,所有这些增殖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对填料的定期更换或者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其从湿地系统中除去。在远离根系的缺氧区域,有机物通过生物膜被吸附,缺氧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把好氧条件下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而在离根系区更远的厌氧区域,由于缺乏进行以上生化反应的溶解氧条件,因此发生的是厌氧消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的发酵作用降解有机物,使部分有机物经过一级代谢和二级代谢分解为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所释放的能量供微生物增殖用。有研究表明COD和BOD的去除与各种微生物数量都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微生物的作用是人工湿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机制。 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 进入湿地中的磷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土壤对磷的裁留作用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包括土壤孔隙率、pH值、粒度、有机质含量、铁铝氧化物等。一般来说:土壤孔隙率越大,湿地的容水体积就越大,水体中的磷在湿地内就能受到较长时间的吸附与吸收转化,净化效率也会相时增加。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CW—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处理技术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1.选址考察地质、地貌、水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关法律及公众意见。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水、降低投资,另一方面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处理要求和所处理污水的性质来确定。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综合式。 3.确定水力负荷根据文献或经验而定。 4.选择植物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生长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和美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有芦苇、席草、大米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最为常用的是芦苇,插植密度为1~3株/m2。 5.计算表面积 As=Q/a:As—表面积;Q—进水流量;a—水力负荷。 6.确定长宽比 (1)表面流湿地:长宽比10:1或更大,根据地形来考虑,底坡降0%~1%。 (2)潜流湿地:根据达西定律Q=Ks*A*S S—水力坡度;A—湿地床横截面积;Ks—潜流渗透系数。或厄刚公式As=5.2Q[LN(So-Se)],So—进水BOD浓度;Se—出水BOD浓度;As—湿地床表面积。 7.结构设计 (1)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5m。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原理

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原理 现阶段,污水排放量增加、居民用水短缺成为社会进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物理和生物三种处理方法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污水净化手段。近几年,物理处理方法快速更新和进展,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各种物理净化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工湿地在污水净化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其能够快速适应水质的变化范围,操作简洁快捷,污水净化处理效果较好。因此,本讨论分析人工湿地运行对污水净化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一、人工湿地的构成、类型 1.1人工湿地构成 人工湿地是与沼泽较为类似的地貌类型,由人工建筑而成,受人工掌握。作为综合生态系统,人工湿地贯彻落实了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原则,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角度动身,有效地避免环境再污染。人工湿地可以消解污泥、污水等,使污泥、污水顺着特定方向流淌,借助人工介质、土壤、植物等物理因素,使物理、化学、生物发挥协同性作用,从而实现对污泥和污水的处理,是一种新型技术。人工湿地主要由基质、植物、水体、氧微生物防渗层等构成。其中,基质层的构成包括土壤、填料和植物根系;植物的构成包括芦苇、水葱等能够在水饱和厌氧状态下生长的植物;水体不仅能够在基质层流淌,也能够在基质表面流淌。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滞留、吸附、过滤、沉淀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作用,实现对污水、污泥的处理。

1.2人工湿地类型 1.2.1以受污染水体划分 人工湿地有不同的类型,以受污染水体划分,最为常见的人工湿地类型是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和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也被称为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具有类似性,有较多的底泥,水面暴露在大气中。污水一般在人工湿地的表层流淌,水位介于0.1 ~0.6 m,相对较浅,使得污水中多数有机物的去除是通过人工湿地中生长在水下的植物茎杆生物膜完成。表面流人工湿地操作相对简洁,运行费用低,但是水力负荷偏低,污水净化效果不足。潜流式 人工湿地系统由单个或多个填料床组成,床体以防水层为主,填充由砾石和土壤构成的基质,表层土壤栽种耐水性较强的植物。污水或污泥从湿地填料床流过,会在填料表面不断渗流,借助填料表面生物膜、植物根等,能够进一步提高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效果。此外,地表下流淌的水流保温性较好,在对污水或污泥处理时,并不会过度受环境影响,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因而此种人工湿地是当前最为常用的。 1.2.2以作用和植物划分 人工湿地类型多样,依据作用机理和植物种类,人工湿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依据作用差异,人工湿地可以划分为4 种类型。 一是人工处理湿地,多用于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生产污水的

人工湿地的发展、分类及机理

人工湿地 1人工湿地概念及其发展 一、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是人们有目的地建立一种与天然湿地相似的人工生态系统,水特征为水饱和或淹水状态,植物是具有耐湿或水生植物,土为水成土。人工湿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根据《湿地公约》,广义的人工湿地包括:①养殖池塘;②池塘:小水塘、灌溉池塘,面积<8hm2;③灌溉土地:灌渠、水稻田;④季节性泛滥的农田:湿草地、牧场;⑤盐业用地:盐生洼地、盐田等;⑥蓄水用地:水库、水坝、库区、河堰,面积>8hm2;⑦低洼地:泥土、砖块、砾石等洼地、矿区池塘;⑧废水处理区:沉淀池、氧化塘等;⑨运河、水沟等。狭义的人工湿地是指用于降解污染物的人工湿地。本文设计的湿地为此类湿地。 狭义的人工湿地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和理解角度,所产生的人工湿地概念也不尽相同。功能上概念:人工湿地是依据土地处理系统级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原理,由人工建立的具有湿地性质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结构组成上概念:人工湿地是由独特的土壤(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耐湿或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有人为参与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净化机理上概念: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二、人工湿地的发展 最早的人工湿地是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该系统一直持续运行到1992年,但这只是人工湿地的雏形。1953年德国的Dr. Kathe Seidel 在其研究工作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和无机物,随着这一现象的发现,在60 年代中期,Dr. Seidel与Dr. Kichuth合作并由Dr. Kichuth 开发了“根区法” (RZM)——在水平潜流湿地中种植芦苇,降解有机物,通过硝化反硝化去除氮,通过沉淀作用去除磷。“根区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的初步萌芽。与此同时,出现了“厌氧微生物和芦苇处理污水”复合系统,由美国的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开发。自西德1974 年建成第一座完整的人工湿地以来,人工湿地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始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技术操作说明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使用操作说明

目录 一、人工湿地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1) 三、人工湿地基质的作用 (2) 四、人工湿地的分类 (2) 六、人工湿地的植物选型与种植 (3) 6.1人工湿地植物种类选择 (3) 6.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方法 (5) 七、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 (6) 7.1温度、溶解氧和P H值的影响 (6) 7.2悬浮物固体去除机理 (7) 7.3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7) 八、进水水质要求 (7) 九、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系统的启动 (8) 9.2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 (8) 9.3人工湿地基质的维护 (9)

一、人工湿地原理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 ①具有各种透水性的特殊基质,如砂、砾石等; 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美人蕉、风车草、芦苇等; 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 ④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菌种; 三、人工湿地的基质作用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滤料,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潜流人工湿地以SS、COD 和BOD为去除目标时,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限制因素,可以选用特殊填料为基质。 四、人工湿地分类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