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规范标准

人工湿地设计规

1总则

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水在人工湿地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通过的水体积。

2.1.9水力坡度hydraulicslope

指水在人工湿地,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2.1.10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或防渗层中,单位时间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3.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居住区、村镇或厂区总体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

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

3居住区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

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

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3.1.2人工湿地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当地地质、气象、水文特征等因素,并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勘察,避免人工湿地池裂损、淹没、河水倒灌、排水不畅等情况发生。

3.1.3人工湿地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满足各构筑物的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填料装填、湿地池疏通及日常管理的要求。

3.1.4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

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3.1.5对并行运行的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的连通管渠、超越管渠。

3.1.6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计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3.1.7农村地区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3.1.8设计工艺

1.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稳定塘等。

3.基质bedfiller

指提供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瓷等。

4.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的平均驻留时间。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公式(1)计算:

t=(V×ε)/Q

(1)式中:

t——水力停留时间,d;

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

ε——孔隙率,%;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3.9表面有机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按公式(2

)计算:

(2)式中:

qhs——表面有机负荷,kg/(m2?d);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C0——人工湿地进水BOD5浓度,mg/L;

C1——人工湿地出水BOD5浓度,mg/L;

A——人工湿地面积,m2。

5.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surfaceloading

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能接纳的污水量。按公式(3

)计算:

(3)式中:

q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A——人工湿地面积,m2。

6.水力坡度hydraulicslope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按公式(4) 计算:

(4)式中:

i——水力坡度,%;

Δll——污水在人工湿地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

L——污水在人工湿地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3.2设计水量与水质

3.2.1生活污水水量宜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量经调查后确定,或根据当地用水定额,结合建筑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

水定额的80%-90%采用,采用埋地塑料管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取高值。居民生活用水量可参考下表(升/ 人.日):

3.2.2设计污水水质应经实地监测资料确定,或参照相同性质居住区、污水处理厂或乡镇污BOD5水的水质确定。如缺乏相关资料时,可根据下表数据确定:

3.2.3人工湿地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的水质,应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III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时,应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Ⅳ、Ⅴ类功能水域或GB3097海水三、四类功能海域,执行二级标准;

人工湿地类型应根据污水特征、区域环境、出水水质要求等因素进行确定。设计容应包括湿地池结构设计(面积、集配水系统、防渗等)、填料选择、植物种类选择、预处理系统、设备控制系统等。

3.3.湿地工艺

3.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典型工艺组合如下:

1.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2.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

3.3.2当人工湿地的流量在100m3/日以上时,人工湿地池不宜少于2组。

3.3.3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应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或不用提升设备而达到排水通畅、降低能耗的要求。

3.3.4应尽可能利用建设地地形落差进行污水自然充氧,减少或不用曝气设施。

4.污水预处理

4.1一般规定

4.1.1为保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生活污废水应经预处理方可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

4.1.2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1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以及降解有机物的能力;2具一定水量平衡能力;3污泥处理和容纳能力。

4.1.3预处理程度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水质要求,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以达到协同削减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4.1.4污水进入预处理系统前应设格栅拦截。当处理量较小时可选用人工清除格栅,处理量较大时用自动清除格栅。食堂和餐厅的含油污水,应需隔油池处理后方可进入预处理系统。

4.1.5预处理设施应设置排臭系统,其排放口位置应避免对周围人、畜、植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4.1.6对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出水、二级处理出水或类似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可不需预处理,直接进入人工湿地。

4.2预处理设施

4.2.1化粪池有效容积应为污水部分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排放,化粪池体积应按有关公式计算确定;如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则根据使用人数选用相关规格化粪池。采用化粪池预处理时,应符全下列要求: 1化粪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墙≥20m,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30m。

2化粪池可作污水一级处理构筑物时,BOD去除率可按20%计算。

3污水在池中停留时间应根据污水量确定,宜采用18~24h;污泥清掏周期宜采用6~12个月。

4.2.2调节池主要在待处理的污水量、污水水质变化较大时设置,停留时间设为4~8小时,起到调节水量、均恒水质作用。

4.2.3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宜≥24小时,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则停留时间可适当延长。厌氧池作为预处理设施时,应注意:

1接触厌氧池宜用固着型弹性填料,填料间宜保持10~30cm间距以防堵塞,水力停留时间宜≥18小时。

2沼气池作为预处理单元加以利用,可改建成厌氧滤池,将生活污水直接接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用化粪池、沼气池改建为厌氧池时,应检查池体的防渗状况,存在渗漏现象的应加以改造。

4.2.4当采用鼓风曝气时,曝气池的超高为0.5~1.0m,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m3。供氧量应能维持混合液达2mg/L的溶解氧量。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氧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

4.2.5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结构设计应符合:

1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每池可分为两室,出水宜采用堰式出水。

2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可采用全池布置(底部进水、进气)、两侧布置(中心进气、底部进水)或单侧布置(侧部进气、上部进水),填料应分层安装。曝气装置安装宜根据填料的布置形式布置。

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碳氧化宜为2.0~5.0kgBOD

/(m3·d),碳氧化/硝化宜为

5

/(m3·d)。

0.2~2.0kgBOD

5

4.2.6生物滤池的设计应符合:

1好氧生物过滤有曝气生物滤池与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两种,农村地区处理规模低于150m3/d宜采用自然充氧生物滤池。

2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自然充氧生物滤池宜采用固定喷嘴布水或穿孔管布水系统,沿滤池池壁四周下部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少于池表面积的1%。

3生物滤池滤料应具有强度大、不易磨损、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化学物理稳定性好、易挂膜、生物附着性强、比重小和不易堵塞的性质。

4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宜根据实验资料确定,无实验资料时,曝气生物滤池的

/(m3·d),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五日生化需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3-6kgBOD

5

/(m3·d.)

氧量容积负荷宜为0.3-1.0kgBOD

5

4.3设备及控制系统

4.3.1当预处理构筑物出口与人工湿地排水口高差小于0.5m时,预处理设施应采用污水提升设备保持出水口一定的高度,保证人工湿地的水力条件。

4.3.2污水提升泵宜采用潜污泵,应至少设一台备用泵。水泵安装于池底时应进行固定,同时要保证污水泵吸水口距污水池底面0.2m高度。

4.3.3鼓风曝气系统中的曝气器,应选用有较高充氧性能、布气均匀、阻力小、不易堵塞、耐腐蚀、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的产品,并应具有充氧性能、底部流速等技术资料.

4.3.4设备电源宜采用三相动力电源。当无动力电源、处理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二相电源水泵。

4.3.5污水预处理系统的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及检测仪器,宜装设在构筑物附近室。如条件不允许而安装在室外时,则应有防雨、防晒及防盗等保护措施。

5人工湿地

5.1一般规定

5.1.1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应考虑最大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可按CODcr表

+-N表面负荷、TP表面负荷进行计算,应取面负荷、水力负荷、TN表面负荷、NH

4

设计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并校核水力停留时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1.2人工湿地的进水,宜控制COD≤200mg/L,SS≤80mg/L。

5.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接纳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时,其浓度应符合GB8978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有关规定。

5.1.4人工湿地前的预处理程度应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污水处理技术政策,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其设计必须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

5.2工艺形式

5.2.1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上,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及存在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少,本规程对该类型人工湿地不进行详细说明

5.2.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下,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沿填料孔隙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5.2.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污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填料层的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两种。单向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间歇进水运行方式,复合垂直流型人工湿地一般采用连续进水运行方式

5.3设计参数及公式

5.3.1生活污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可直接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处理,相应的人工湿地作为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设施,其主要设计参数如表所示。

5.4结构设计

5.4.1人工湿地池体可采用混凝土、砖、毛石或黏土结构,采用混凝土和砖砌结构时池底需要设置不低于100mm厚的C10混凝土垫层,采用黏土结构时,防渗要求需要符合5.5规定。

5.4.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长宽比宜控制在3:1-10:1之间,垂直流人工湿地长宽比宜控制在1:1-3:1之间。对于长宽比小于1或不规则的潜流人工湿地,应考虑人工湿地均匀布水和集水的问题。

5.4.3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中如采用多个人工湿地单元时,独立单元面积不宜大于800m2。多个人工湿地并联时,各单元面积应平均分布,并保证配水均匀。潜流人工湿地的应保持一定深度,以保证人工湿地单元中植物的生长及必要的好氧条件。在设计人工湿地时,应考虑雨季暴雨径流带来的超高水位,此时淹没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大部分植物能够生存并发挥功能,淹没深度宜控制在200mm以下。

5.4.4在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人工湿地设计时应考虑以下两种保温防冻措施:

1低温环境时将人工湿地水位上升至人工湿地表面上≥50mm位置,形成表面冰层对人工湿地填料区及水生植物根系进行保温。

2在人工湿地表面覆盖树叶、树枝或农用塑料薄膜进行隔离,减少人工湿地热量散失。

5.4.5人工湿地防堵塞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污水的悬浮物浓度、有机负荷、投配方式、基质粒径、植物、微生物、运行周期等因素。可采用以下方法降低堵塞的几率:

1人工湿地采用多个单元并联运行时,可以考虑每隔5-7d对部分人工湿地停止进水1-2d,采取间歇运行的方式。

2可对污水进行预曝气,提高人工湿地基质中的溶解氧,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防止土壤中胞外聚合物的蓄积。

3选择合适的基质粒径及级配,基质粒径及级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净化效果和防止堵塞因素。

5.4.6潜流人工湿地,水位控制应保证其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防止发生表面流。

5.4.7人工湿地出水排放应按照当地有关部门要求设置排放口,排放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

5.5防渗设计

5.5.1人工湿地建设时,应在底部和侧面进行防渗处理。

5.5.2当原有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0-8m/s时,应构建防渗层,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砖砌或毛石砌后底面和侧壁用防水水泥砂浆防渗处理,或采用混凝土底面和侧壁,按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进行建造。

2塑料薄膜防渗:薄膜厚度宜大于1.0mm,两边衬垫土工布,以降低植物根系和紫外线对薄膜的影响。宜优选PE膜,敷设要求应满足《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等专业规要求。

3黏土防渗:采用黏土防渗时,黏土厚度应不小于60cm,并进行分层压实。亦可采取将黏土与膨润土相混合制成混合材料,敷设不小于60cm的防渗层,以改善原有土层的防渗能力。

5.5.3对于渗透系数小于10-8m/s,且有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或致密岩层时,可不需采取其他防渗措施。工程建设中,应对湿地底部和侧壁60cm厚度围进行渗透性测定.

5.6人工湿地填料

5.6.1人工湿地填料应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填料安装后湿地孔隙率不宜低于0.3。

5.6.2人工湿地常用的填料有石灰石、矿渣、蛭石、沸石、砂石、高炉渣、页岩等,碎砖瓦、混凝土块经过加工、筛选后也可作为填料使用。

5.6.3填料应预先清洗干净,按照设计确定的级配要求充填。

5.6.4为提高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率,可在人工湿地进口、出口等适当位置布置具有吸磷功能的填料,强化除磷。

5.6.5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进水区,人工湿地填料层的结构设置,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大到小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16~6mm,在出水区,应沿着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小到大的填料,颗粒粒径宜为8-16mm。

5.6.6人工湿地填料层的结构设置,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从下到上分为滤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滤料层一般由粒径为0.2~2mm之间的粗砂构成,厚度为500-800mm左右;过渡层由4~8mm的砂砾构成,厚度为100-300mm左右;排水层一般由粒径为8~16mm的砾石构成,厚度为200-300mm左右。

5.6.7为避免布水对滤料层的冲蚀,可在布水系统喷流围局部铺设50mm的覆盖层,粒径围为8~16mm的砾石。

5.7植物选配

5.7.1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

2适合当地气候环境,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3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

4具有抗冻、抗病害能力;

5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6容易管理;

7有一定的景观效应。

5.7.2人工湿地常用的植物有芦苇、香蒲、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水葱、灯

心草、水芹、茭白、黑麦草等。

5.7.3植物种植时间宜选择在春季。为提高低温季节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植物

宜采取一定的轮作方式,秋冬季节可种植黑麦草、水葱、水芹等具有耐低温性能的植物。

5.7.4植物种植初期的密度可根据植物种类进行选择,芦苇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香蒲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菖蒲行距、株距分别为25cm、

20cm;旱伞草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30cm;美人蕉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20cm;水葱行距、株距分别为30cm、20cm;灯心草行距、株距分别为30-45cm、30-45cm;水芹行距、株距分别为5-8cm、5-8cm;茭白行距、株距分别为50cm、50cm;黑麦草行距为15-30cm。

5.7.5植物种植时,应保持池一定水深,植物种植完成后,逐步增大水力负荷

使其驯化适应处理水质;

5.7.6同一批种植的植物植株大小应均匀,不宜选用苗龄过小的植物。

5.8布水与集水方式

5.8.1为保证人工湿地配水、集水的均匀性,集配水系统宜采用穿孔管、配(集)水管、配(集)水堰等方式。

5.8.2当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采用多池并联运行时,进水区可设置V形槽或溢流堰,各池应均匀配水。

5.8.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可采用穿孔花墙配水、并联管道多点布水或穿孔管布水等方式,保证水流从进口起沿水平方向流过填料层后均匀流出。穿孔花墙孔口流速不宜大于0.2m/s。穿孔管流速宜为1.5~2.0m/s,配水孔宜斜向下45o交错布置,孔口直径不小于5mm,孔口流速不小于1m/s。

水平潜流穿孔墙配水方式

:

水平潜流穿孔管配水方式:

5.8.4垂直流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配水,穿孔管应均匀布置。穿孔配水管应设置在滤料层上部(见垂直流人工湿地图),配水管流速及配水孔要求同5.8.3。

5.8.5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垂直流人工湿地宜采用穿孔管集水,穿孔集水管应设置在末端底层填料层,集水管流速不宜小于0.8m/s,集水孔口宜斜向下45o交错布置,孔口直径不小于10mm。

5.9强化吸磷

5.9.1为提高人工湿地除磷效果,设计时应考虑利用具有良好吸磷性能的填料强化吸磷。

5.9.2人工湿地吸磷填料宜采用含钙、镁较为丰富的高炉炉渣、石膏、粉煤灰粒、蛭石、石灰石等,吸磷填料的种类及数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9.3吸磷填料宜布置在人工湿地中部或末端,级配应与主体填料级配基本一致,以保证水流状态均匀。

5.9.4为减轻吸磷填料的饱和和堵塞问题,宜选用空隙率较高、

具有良好附着性能的填料;吸磷填料应便于清理和置换

人工湿地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人工湿地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引言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工湿地发展经历了研究与探索、应用和提升阶段,如今,人工湿地技术在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河水、黑臭水体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推广和规范该技术,2009年及2010年住建部和环保部分别发布了人工湿地相关技术规范。随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颁布了人工湿地设计、竣工验收相关标准。因此,在人工湿地的设计、运行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现行人工湿地相关标准 我国已发布的人工湿地相关导则、规程和规范以及发布机构和发布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1.1 我国目前已发布施行的标准

从表1.1可见,我国最早的人工湿地相关技术标准是于2009年由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编制并发布的。近年来发布的标准包括天津市人工湿地技术规程、山东省人工湿地技术指南和广东省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广东省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只含有水平流湿地的设计,并不包括垂直流湿地的设计,山东省人工湿地技术指南将潜流湿地不作区分,统一推荐设计参数。青海省人工湿地技术标准内容主要是针对复合潜流湿地设计推荐的设计参数。 按地区看,华东地区的标准最多,包括山东人工湿地技术指南、江苏人工湿地技术规程、上海人工湿地技术规程等,华南地区有广东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华北地区有北京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和天津人工湿地技术规程,西南地区有云南人工湿地技术规范,西北地区有青海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和宁夏自治区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2 人工湿地相关标准设计参数分析 2.1 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环保部、住建部、浙江省、天津市、青海省、云南省等省市颁布的规范标准对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进行要求,如表2.1所示。大多数标准对进水BOD要求不大于80mg/L,对COD要求不大于200 mg/L,SS不大于100 mg/L,NH3-N 不大于25 mg/L,TN不大于40 mg/L,TP不大于5.0 mg/L。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33≤2000m/日处理水量。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 /2术语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 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1. 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 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 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 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 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1.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

(完整版)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2.1.9水力坡度hydraulicslop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2.1.10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或防渗层中,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是一种以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人工方法构建的湿地系统,可以起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为了确保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设计与建设人工湿地需要遵循一些规范。 1.湿地选址规范:选择适宜的湿地选址是人工湿地设计的基础。应根据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流域水质、水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具有一定面积和适宜水质的区域作为湿地选址。 2.湿地设计原则:人工湿地设计应遵循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的 原则,确保湿地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设计中要考虑到湿地面积、湿地类型、流态模式、湿地植被选择等因素,以最佳方式实现湿地功能。 3.水量控制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中要合理控制水量,以满足湿 地生态系统的需求。设计中需要确定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数量,并根据流量控制要求设置相应的阀门和流速调节设施。 4.湿地植被配置规范:湿地植被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植被类型和配置。需要考虑植被的适应性、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等因素,保证湿地植被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5.湿地建设工艺规范:湿地建设工艺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包括土方工程、石方工程、土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在施工

过程中要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因施工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6.湿地管理规范:人工湿地的管理是确保湿地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关键。管理规范包括定期巡查、检测水质、排除病害、保护植被等。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问题。 7.监测与评估规范:人工湿地的长期监测和评估是保证湿地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植被、动物等。评估结果可用于调整湿地管理策略,优化湿地运行效果。 8.环境保护规范:人工湿地设计与建设应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将湿地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9.经费投入和使用规范: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应合理规划经费投入和使用,确保人工湿地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10.宣传与教育规范:人工湿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对人工湿地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的制定,能够保证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科学和规范的原则,确保湿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水质净化和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规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规范 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方式,它可以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去除污染物。人工 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人工湿地污 水处理工程规范: 1. 设计原则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应该根据处理要求和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设计。设计应该包括 湿地类型、水量、水质、土地利用、运营和维护等因素。 2. 湿地类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应该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湿地类型,如自流湿地、表层流湿地、竖向流湿地等。湿地应该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地下水位,意味着对于各种湿地类型应该有相 应的深度控制和地下水位调节。 3. 运营和维护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营和维护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运营和维护应包括日 常维护、监测和定期检查。运营和维护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 4. 管理和监测 人工湿地的管理和监测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包括监测处理水质、湿地生态系统、光照、气温、水温等。湿地应该经常进行监测,以确保湿地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 5. 安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运营需要遵守与安全有关的规定和标准。为确保工作 人员和公众的安全,湿地周围应有警示标志,并且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要进行监管和控制,以确保其达到适当的水质标准。监管和 控制应该由地方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进行。 7. 技术要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要符合技术要求,包括设计规范、操作程序、材料选择、监 测和维护等方面。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方法。 8. 建造和安装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建造和安装需要采用符合规范的材料和方法。建造和安装应 该由专业承包商或工程师进行,在现场应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总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湿地的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同时需要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其达到 适当的水质标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I 目次 目次 (Ⅰ)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水量和水质 (5) 5 总体设计 (6) 6 工程工艺及人工湿地设计 (9) 7 主要设备及材料 (14) 8 检测与过程控制 (15) 9 辅助工程 (16) 10 施工与环境保护验收 (17) 11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9) 12 运行与管理 (1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符号 (22) I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

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与管理 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雨水处理及河流、湖泊水质改善工程,可作 为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标准。 GB 4284 农田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 16554 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规范 GB 50040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2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7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9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处理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净化废水、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了确保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行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规范。 一、工程规模和布置 1. 人工湿地的规模应根据处理废水的水量、水质及需求来确定,同时兼顾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 人工湿地应与周边环境结合,并合理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轻微土地利用。 二、水质要求和设计要点 1. 人工湿地处理的废水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水质标准。 2. 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应考虑水质的净化程度,达到应有的标准要求。 3. 设计要根据所处理的废水类型、水质特征和水量确定湿地单元的数量和大小。 三、湿地系统的布局和构造 1. 人工湿地的系统布局应分别设计主处理区和辅助处理区,有机地组合起各种湿地单元,充分发挥不同湿地单元的功能。 2. 构造要考虑湿地水位管理的动态变化,兼顾稳定运行和管理便捷性。 3. 构造物的材料应选用耐久性好、抗腐蚀性强的材料,以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

四、植物选择和配置 1. 湿地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对废水的净化效果、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命活动能力等因素。 2. 植物配置要根据湿地的特性来确定,保证植物分布的均匀性和适应性。 五、运行与管理 1. 人工湿地的运行应有一定的管理措施和规范,定期进行水质和植物生长的监测。 2. 必要时进行清淤、修剪和其他维护工作,确保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 3. 运行期间要定期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环境保护和安全要求 1. 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施工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 3. 年鉴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及法规要求。 以上是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的基本要点,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保证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行效果,实现废水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同时,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水体的处理需求。

人工湿地设计参数说明

4.3.3 设计参数 表 4.3.3-1 各处理单元进出水水质及处理效率

1、集水池参数 xx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人工湿地在原排口处设计集水池一座,集水池设计规模为60000m3/d(预留二期工程),折合约2500m3/h,按照水力停留时间0.25h计,集水池容积约625m3,集水池初步设计为L×B×H=27×10×2.5m,且集水池设置溢流口,并通过敷设DN800的排水管引水进入高负荷人工湿地(管顶标高:36.0);i=0.3%。 2、多孔管布水系统 多空管布水系统的作用主要为布水,为确保布水顺畅,布水管周围填料应有较大的空隙与较高的孔隙率。布水主管采用管径De160的U-pvc管,布水管包含在细砾石层中。 3、多孔管集水系统 与布水系统类似,为确保顺畅集水,集水管周围填料应有较大的空隙与较高的孔隙率。集水主管采用管径De160的U-pvc管,集水支管采用管径De110的U-pvc管。 4、生物塘的基本参数 主要依据《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CJJT54-1993)进行设计,并结合我公司已完成的实际工程案列。

根据《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CJJT54-1993)中6.1.4条中各种污水稳定塘设计参数按表4.3.3-1选取,具体参数如下所示:

表 4.3.3-1 各种污水稳定塘工艺设计参数 注:I区系指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Ⅱ区系指平均气温在8℃-16℃以下的地区;Ⅲ 区系指平均气温在16℃以上的地区。 由于xx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6.7℃。结合本项目特点,生物塘采用水生植物塘,并联设置2组,同时运行。根据表4.3.3-1可知水生植物塘BOD5表面负荷取值为100-300(kgBOD5/104㎡/d),本项目一、二级生物塘表面有机负荷q os取140(kgBOD5/104㎡/d)。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ICS83.140 Y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008 DB53/T306-2010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constructedwetlands inplateaulakeregion 2010-03-16发布2010-07-01实施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CS13.020 Z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7409-2010DB53/T306-2010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现云南省高原湖泊地 区低浓度面源污水净化,削减入湖面源污染负荷,科学合理地指导人工湿地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 管理工作,充分地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防治湖泊污染,保护和改善湖泊环境质量,特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 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静、杨逢乐、和丽萍、田军、李跃青。 DB53/T306-2010 1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的术语和定义、适宜范围及进出水水质、类型及设计、土建、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监测监控、维护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原湖泊区域水污染防治中新建、改建和扩建人工湿地工程的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其他地区的人工湿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后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四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尤其在我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设计参数,其工艺设计也还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水力负荷、有机负荷、湿地床的构造形式、工艺流程及其布置方式、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的类型和湿地所种栽植物的种类等。由于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地理情况各有差异。因而大多根据各自的情况,经小试或中试取得有关数据后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 (1)表面流湿地的设计 由于表面流湿地(SFW)具有基建费用省、基质填料用量较少的特点,因此在美国最为广泛应用。其填料常选择粘土和湿生土壤。该类湿地具有地表水流较浅、流速低的特点。 按照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机关(NRCS)基于城市污水人工湿地和田纳西洲河谷当局的工作经验制定的设计规范,表面流湿地的设计要求: a. 湿地允许的BOD5负荷是73kg/ha·d; b. 停留时间至少有12天(BOD5负荷率是采用Reed提出的保守数据112 kg/ha·d,停留时间是由平均温度和BOD5降解所用的时间来确定的)。 湿地出水水质要求: a. BOD5<30 mg/L b. TSS<30 mg/L c. NH3+ NH3-N<10 mg/L 设计规范没有提供硝态氮及其他污染物的出水要求。 NRCS规范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湿地尺寸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基于湿地BOD5负荷): a. 假设法 给养殖场每天产生一定量的BOD5假定一个量,该方法适用于养殖场的实际污水排量无法确定或养殖场尚未建设好时应用。 b. 实地监测法 是基于测得的BOD5浓度,NRCS建议对不同季节采得的样品来分析得出一

个平均的BOD 5值来进行估算。 在进行假设或实地监测后,将流速、孔隙率、水温和假设或实际的BOD 5 浓度值代入公式计算,两种设计方法都是基于活塞流动力学,因此,人工湿地设计的一般模型如下: 1.750 exp[(0.7())/]e t v C A K A LWdn Q C =- 式中:C e ——出水BOD 浓度(mg/L ); C 0——进水BO D 浓度(mg/L ); A ——以污泥形式沉淀在湿地床前部而未得到处理的BOD 5含量(小数 表示) K t ——设计水温下的反应速率常数(d -1) (T-20) t 20120(1.1)0.0057K K K day -== A v ——微生物活动的比表面积(m 2/m 3) L ——湿地床的长度(m ) W ——湿地床的宽度(m ) D ——湿地床的设计水深(m ) N ——湿地床的孔隙率(n 为小数形式) n=V 0/V V0——空隙体积 V ——总体积 Q ——湿地系统平均处理水流量(m3/day ) () 2.0influent effluent Q Q Q += 当湿地坡度或水力梯度为≥1%时,应对(Ⅰ)式进行适当调整: 1.75103(0.7())/0.52exp[]4.63e t v C K A LWdn C S Q -=? 式中:S ——坡度或水力梯度; LWdn/Q 可由水流实际停留时间t 来表示,故由此可确定水力停留时间。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2术语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1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

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 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 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 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 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1.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稳定塘等。 3.基质bedfiller 指提供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陶瓷等。 4.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驻留时间。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公式(1)计算: t=(V×ε)/Q (1)式中: t——水力停留时间,d; 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 ε——孔隙率,%;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3.9表面有机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一、项目基本概况 1.1 河道现状 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 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53.27km,总流域面积214km2。其中中牟县境内长15.6km,流域面积112.9km2,规划区内河道长度3.9km,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15.6km,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40.84m3/s。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14.61km)和运粮河支沟(沟长5km)。设计排水能力16.9 m3/s ~48.7 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70%。 b) 丁村沟 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1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

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14.4km,流域面积24.9km2。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4.3km。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设计排水能力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1.2 项目意义 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滩生态环境,提高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道水质,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政府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设计规模 根据中牟先导区提供的数据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推算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本方案确定该人工湿地的处理规模为300m3/d,采用潜流与自由表面流组合工艺方式处理方案。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 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 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

污水厂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污水厂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摘要:为改善葫芦河流域生态环境,本次针对污水厂尾水,采用“表面流人 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复合工艺进行处理。重点介绍了垂直潜流和表面流湿 地的设计参数,同时根据工程环境提出本次设计的优化措施,最终实现湿地出水 满足水质要求。 关键词:人工湿地;复合工艺;尾水处理;植物组合;水环境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活和工业污水日益增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同时给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随着国家政策对水污染治 理力度的加大,各地基本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并达到一级A后进行 排放,有效缓解了水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污水厂尾水与各流域水环境水质要求还 有一定差距,尾水直接排放进入河湖水环境,对其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需 要采取措施对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本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据,针对污水厂尾 水进行人工湿地系统设计,旨在通过人工湿地提高污水厂尾水水质,改善河流流 域水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形成适宜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实现生态宜 居城区的建设目标。 1.工程概况 葫芦河作为流经静宁县的一条较大河流,葫芦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 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由于受大气环流及地形条件影响,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受径流影响,葫芦河地表水环境容量有限,水质较差问题己成为制约区域项目环 评审批、影响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葫芦河静宁段水质达标压力大 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静宁县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日益增加,给区 域水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为改善水环境,减轻区域水体达标压力,静宁县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对城区的 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厂污水近期处理规模2.00万m3/d,目前已 建一期湿地设计处理规模为1.5万m3/d。为彻底解决污水厂尾水的污染问题,本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一、项目基本概况 1.1 河道现状 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 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53.27km,总流域面积214km2。其中中牟县境内长15.6km,流域面积112.9km2,规划区内河道长度3.9km,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15.6km,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40.84m3/s。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14.61km)和运粮河支沟(沟长5km)。设计排水能力16.9 m3/s ~48.7 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70%。 b) 丁村沟 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1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

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14.4km,流域面积24.9km2。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4.3km。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设计排水能力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1.2 项目意义 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滩生态环境,提高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道水质,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政府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设计规模 根据中牟先导区提供的数据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推算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本方案确定该人工湿地的处理规模为300m3/d,采用潜流与自由表面流组合工艺方式处理方案。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技术规范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一、相关定义 1、人工湿地 人为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人工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由围护结构、防渗系统、填料、水生植物及集配水系统等部分构成, 利用填料、植物、微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根据水的流态,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进一步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在填料表层以上,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3、潜流人工湿地 水在填料中流动,从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沿填料孔隙流向出水端,经填料表面吸附阻截、植物同化吸收以及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使水质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4、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在人工湿地填料层表面以下流动,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5、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水以垂直流方式通过池体中填料层的人工湿地。水流方向可以是从填料顶部流至底部(垂直下行流)或者从底部流至顶部(垂直上行流)。 6、填料 为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并对污染物起过滤、阻截、吸附等作用的填充材料,如除磷填料、生物填料、砂砾、沸石、石灰石、页岩、陶粒等。 7、水力坡度 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按式计算。 H i = -x 100% L 式中: i——水力坡度,%; H——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 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o 8、水力停留时间 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式计算。 VX £ t = -------- Q 式中:

某水库-人工表面流湿地设计方案

保护工程 设计方案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

保护工程 设计方案 单位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设计单位: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江津区杜市镇石龙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设计方案项目组名单

目录 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饮用水源地石龙水库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水库污染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艺流程选择与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废水来源及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出水水质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工艺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工艺流程及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工艺流程参数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化粪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人工湿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场址选择及平面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污水处理站场址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环境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安全卫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节能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工程效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经济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环境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社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工程造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结论及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设计原理 5.2.1 人工湿地设计内容[46] (1)确定详细的废水流速,污染物负荷及期望的处理效果。 (2)优化区域结构,进出水区域结构要利于水控制、水循环和分配等。 (3)处理单元的接连水渠构造根据情况选择串联或者并联。 (4)改变处理单元内部及不同处理单元之间的深度,以利于更好的分配水流、形成多样性环境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5)制定湿地植物的选择方案、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等。 (6)制定良好的运行维护计划,以便后续的维护管理。 5.2.2 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的设计因素会影响到其运行效果,主要的设计参数包括湿地尺寸参数、水力参数和构造参数三类。其中,湿地尺寸参数主要包括湿地长宽比、面积、深度等;水力参数主要包括水力停留时间、表面负荷率、水力坡度、水动力弥散系数等;构造参数主要包括填料种类、渗透性、植物选种等。 5.2.2.1 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污水在湿地内部平均驻留时间,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影响系统的除氮除磷效果,水利停留时间越长,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越好。 理论上的HRT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t = V ×ε / Q ,其中,V是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³;ε是孔隙率,%;Q是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³/d。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随着孔隙率的变化,水力停留时间通常为理论值的40%~80%。 通常情况下,表面流人工湿地2天左右即可在沉降区去除大约80%的总悬浮物。英国环境署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好氧反应区研究表明,水力停留达到2d以上后,各类藻类开始生长,引起pH变化,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氨氮的挥发,磷的沉降,不过为了防止水华,HRT限制在3~4天左右。Kadlec 则认为,在人工湿地的植物净化区域,1~2天即可去除90%的NO2-N,也就是说2~3天的时间可保证反硝化的进行[47]。Dierverg则在潜流系统中证实了潜流人工湿地的厌氧区域适合系统的反硝化作用,在HRT为2~4天时候,发生强烈的反硝化脱氮[48]。我国环保部的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也指出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停留时间4~8天为宜,潜流人工湿地1~3天为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