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汤志祥

0.0.导言

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而且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

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

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

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

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

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传承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北方文化为主线的格局,并没有什么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江浙财团的崛起、外国租界的出现和海派文化的兴盛,曾经使得南方吴楚文化或者说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的城市文化引领风骚于一时。二三十年代相当发达的的沪上电影、广播、报刊、小说以及吴越戏曲、市民说唱等都显示出当时的国语具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方言语句的特点,另外,国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上海话的词语3[3]也给那个时代民族共同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但相比较而言,那个时代吴语、江淮官话和吴越文化对整个民族的所产生的影响,不论是在深度、广度上还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无法与当代粤语对整个汉语、汉文化的辐射面和渗透力相比拟。

1.2 1.2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二十年“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翻天覆

地的社

会大变革。由于当时的四个试验场——“经济特区”都建在广东和福建,而广州、深圳又为其翘首。天时、地利使得得风气之先而又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的珠江三角洲,一下子由昔日相对比较落后的南方边陲摇身一变而为思想最开放,行动最迅速,经济最活跃,成果最显著的开放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由南而北扑面而来。先富起来的百粤大地使得“南风窗”吹来的炽热之风卷起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而随之而来的是:粤语竟然一时间扶摇直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自八十年代初一出反映特区风貌的现代剧带出了“炒鱿鱼”一语,一出《霍元甲》电视剧唱红了一支粤语主题歌。自此一大批粤港词语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华大地。一夜之间“先生”、“小姐”代替了“同志”和“师傅”;“巴士”、“的士”也取代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结账”一词不知何时已经让位给“埋单”;“大哥大”、“拷机”日益成为身份的象征;“按揭”、“物业”等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和广告的标题;“扮靓”、“搞掂”也逐渐为人们所乐用;“劲歌”、“金曲”则天天萦绕耳边,挥之不去;“吃生猛海鲜”、“唱卡拉OK”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总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粤语(主要是以港澳词语为代表的粤语词语,以下称之为粤港词语)从来没有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四大天王”和他们的情歌,港产电视剧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成千上万“追星族”、“追戏族”所至爱;粤风、粤俗更是史无前例地走俏于大江南北。然而从深层一点去考察说,粤语、粤文化的“北上”却还反映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和社会文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和传播。

1.3 1.3在过往二十年里,到底有多少粤港词语在汉语普通话中流传呢?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

究所的著名语言学家陈章太教授说,有六七百个⑵之多(包括一小部分台湾词语)。而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陈建民教授的统计的结果是:进入汉语普通话的香港词语有600个(其中香港汉语词547个,香港粤语词53个)⑶。光从这两位知名学者的统计的数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天粤语(粤港词语)给普通话造成的影响,就其数量和规模来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国内的任何地方方言。其情况完全空前的。

根据笔者对七十年代末以来普通话吸收港台词语(其中主要是香港粤语词语,下同)分层次、分类性、分阶段的统计研究,如果就其在国内报刊书籍使用层面,即书面引用所使用

3[3]如:名堂、把戏、瘪三、垃圾、蹩脚、尴尬、货色、龌龊、识相、搭界、晓得、亭子间、触霉头等。

的层次看,国内社会书面语已经使用过或者使用着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已达到687个4[4]。而再就其内部性质和类型,可分为下列四类:

1、“新用词语”(汉语原来并没有的词语):比如:大哥大、电子表、豪宅、洁具、薯条、麦香鸡、投保、竞饮、会所、连锁店、包二奶等。

2、“同义词语”(与普通话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比如:“置业—购房”、“写字楼—办公楼”、“随身听—袖珍放音机”、“电脑—电子计算机”、“警署—派出所”、“品牌—牌子”、“楼花—期房”、“品质—质量”等。

3、“旧词语”(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比如:公务员、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股市、股东、股票、证券、交易所、买办、经理、老板等。

4、“变义词语”(增义、增变性或变色词语):比如:推出:(新义)开始提供、供应;品质:(新义)物品的质量;强暴:(新词性)动词;写真(新词性)名词等。

以上四种词语各自所有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分别是⑷:

在国内报刊中所使用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

相比较而言,四类词语的相对比例大致为7 :2 :0.5 :0.5 , 也就是14 :4 :1 :1。换句话说,四类词语中,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大约占有七成。而第二类的词语占了约两成。这两类词语相加,占了百分之九十的比例。这充分说明:“引进”是的主流类别。

而在高一等层面——权威辞书选用层次,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补订本和修订本⑸分别收录的港台词语总数已经达到 141 个。这些词条的四种内部分类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为: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

4[4]极少量为台湾词语,绝大多数是香港词语。

5[5]比如:炒鱿鱼、打工、牛仔裤、肉感、货柜、警讯、投诉、代沟、评估、热点、休闲、性感等

6[6]比如:巴士—公共汽车,芳龄—年龄、国立—国营、抢手—射击手、嘉宾—贵客等。

7[7]比如:业主、炮制、公立、国父、饭局、金奖等。

8[8]比如:变态:(新义)指人的心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跟“常态”相对);监制:监制摄影(影片、电视片)等。

四类相比较,其相对比例大致为5 :2 :1.5 :1 。换句话说,也是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占有一半强。而第二类的词语也占了两成以上。这两类词语相加起来,占了总数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权威汉语词典也认可了“引进”的新用粤港词语。

以上两个层面的记录和统计说明:在过往的二十年里,粤港词语可以说是“大举进入”汉语普通话。其数量和规模都是以前的任何时期,任何方言所不能比拟的。

2.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2) ——内涵和范畴

词语及其语义是人们把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判断和推力,形成概念,再凝聚在语言上的主观性载体。一般来说,新词语、新词义代表新概念,新词语、新词义的产生说明新事物诞生;而旧词语、旧词义反映旧事物;旧词语复活或者旧词义翻新可以看作旧事物延续或发展;如果新旧词语混用,则至少说明新旧观念、新旧事物正在交锋、交融和交织。

2.1 2.1如果是从义类及其类型分去考察粤港词语,我们又就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汉

语如

何透过引用粤港词语去反映过往二十年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

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已经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因而由经济改革而引起的社会变动是十分巨大和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金融、经济方面方面粤港词语的使用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的情况。

在九十年代初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需要开发新的资本市场,因此消失了近四十多年的证券市场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重新出现。自此一大批有关股市的粤港词语籍此进入汉语。比如:上市、大市、大盘、牛市、熊市、高企、低企、企稳、坚挺、疲软、高水、低水、扯高、见顶、追高、杀跌、洗筹、抢盘、减仓、斩仓、增磅、减磅、放盘、洗盘等;

房地产的重新活跃曾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由于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引进了新的操作机制,由此也带来的一些粤港词语,如:买楼、供楼、物业、豪宅、楼市、楼宇、楼盘、楼花、楼龄、置业、按揭、业主、房主、屋主、首期、投标、招标、中标、竞投、竞标、拍卖、写字楼、商住楼、缩水楼、烂尾楼、地产商、发展商等;

发展经济首要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大力拓展交通。有关交通运输的粤港词语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巴士、的士、大巴、小巴、冷巴、房车、跑车、货柜、咪表、车位、拒载、供车、私家车、货柜车、泥头车、直通车、双层巴、专线巴、手动波、自动波、左车太车、飞翔船、穿梭巴士等;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国内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下面有关电器和多方面粤港的生活用语用词中看出每一步细微的进步。

现在已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和新式家具的名词反映出来新时期生活现代

化的家居生活。比如:洁具、厨具、电脑、大哥大、电子表、电子琴、微波炉、油烟机、吸尘器、抽湿机、传真机、洗衣机、call机、CD、CD机、VCD、VCD机、DVD、HI –FI、冷柜、酒柜、组合柜、免提电话、录音电话、卫星电视、私家泳池等;

还有一大批词语描绘出当今人们的全新生活内容的,这些以前想象不出的物品名称真切地反映出八十年代后国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比如:护肤品、防晒油、防皱霜、洁面乳、面霜、早霜、晚霜、黑头、面膜、T恤、三围、牛仔裤、套装、迷你裙、沙滩装、雪碧、芬达、可乐、七喜、奶昔、薯条、烧烤、快餐、美年达、好立克、生力啤、克力架、曲奇饼、麦香鸡、比萨饼、巨无霸、快餐店、自助餐、BBQ等;

追求休闲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人们在辛苦工作之余,开始懂得享受人生。我们可以透过下列词语亲身感觉到那种变化。比如:宠物、跑马、跑狗、选美、入围三甲、司仪、投保、竞饮、竞猜、保龄球、桑那浴、度假村、碰碰车、过山车、的士高(迪士科)、卡拉OK、四大天王、贺岁片、嘉年华会等。

从以上的数例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词语的变化,确确实实是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演进。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二十年的生活,它的内容、方式、质量和氛围和前三十年相比,那简直是强烈的对比!

3. 3.本世纪末粤语影响汉语的多重意义

今天探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的“北上”的突出社会现象能够带给我们几方面的思考和启迪。

3.1 3.1先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千百年来一直是占支配地位

的。

在汉语的历史上从来都是北方话影响南方诸方言。四十年代末以来所有的北方方言词语,只要是普通话使用的,都能同步进入各地方言。从来没有哪一个方言够资格和普通话平起平坐,一论高低。在广东,虽然粤方言(普遍被称之为“白话”,即“广东普通话”,通行于经济最发达的省港澳地区)一贯占有“龙头大哥”的地位(对潮语、客语及其他土语而言),但对于普通话来说,它充其量是粤地“方言”,甚至连写成书面语见诸于报刊的资格也没有。粤语词典也仅仅是方言土语词典,绝大多数词语不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收9[9]。而今天粤语能一时“崛起”,给普通话注入了大量词语,这在中国语言史上可以说是出现了一种强势南方方言对民族共同语产生明显“逆向”作用的新趋势。它似乎向世人宣示:汉语一贯“大一统”和“一向化”的语言发展走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第二,粤语词语大举“北上”进入普通话,所带去的是经济、生活、文化类词语,这又跟以往“南下”的词语多是各个时期的政治词语有着相当大的范畴方面的不同。它一方面说明,这二十来年来中国社会在经济、生活和文化正发生着巨大的历史转变,社会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型;另一方面这些词语的急剧增加,又充分显示一个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成熟性。过去偏重于政治词语的片面性得到了历史性的调整。

3.2 3.2语言和社会是密切相关,彼此共生、共存、共荣、共变的。作为汉语的七大方9[9]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只收有“乜”、“靓”等几个粤语词,并注明是<方>,即方言。

言一

的粤语能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汉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存在或者起源于华南的某些社会变革,它所营造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引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格局正在逐步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可能远比语言学层面上单纯的粤语对汉语的影响来的更为深远和深刻。

这二十年以来汉语透过引进大量经济、金融、管理、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粤语词语既提高了自己的表现力,也同时拉平了“两岸三地”在社会形态方面的差异。以前语言方面“共同话语”不多,既显示出彼此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表达形式等各方面的不同,也表明了各自社会结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态的差别。今天上述一些词语能通行在汉语文化圈内,大家的“共同话题”已经大为增加,沟通也变得更为方便。这可以说明原本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社会形态正渐渐地走向一定程度的平衡和同化。

其次,从汉文化的发展角度去看,一个多元、多中心、多向化的南北交流,东西交锋的时代正在来临。从历史的观点看,中国古文化的诞生从来都是多元的,我们从北京人头骨到马霸人陶瓷、从殷商甲骨到马王堆文物,从河姆渡遗址到仰韶墓葬,远古至今各地各处的文化终于汇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泱泱中华文明。所以现在这种各地语言、文化的兴旺发达,多向交流和相互交融对整个民族的兴旺,或者说是振兴,是一个大好预兆。

再次,这二十年来进入汉语普通话的大量粤语词语还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原来主体文化(或者叫做传统文化)的或许可以叫做“次文化”的“经济文化”、“休闲文化”和“民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以前的严谨、保守、怀旧、执著变得轻松了、活跃了,前卫了和宽容了,从而也越来越发显得开朗、乐观、豁达和丰富了。

4. 4.余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词语大量进入汉语的高峰期已经过去10[10]。这些词语能否在汉语

中最终地被吸收,能吸收多少,能使用多久,都还有待于观察。它完全取决于汉语文化和中国社会对其中每一个词语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语言筛选和文化认同。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有事物一样,它们都将经受整个社会和长期实践的检验。

参考篇目:

⑴詹伯慧:“普通话‘南下’和粤方言‘北上’”《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3年3月

第39期。

10[10]汉语引进港台词语的整个走势是一个破浪形的图形。从1981年到1993年的13年间,前后共有四次波峰。它们分别是1984年,1986年,1988年– 89年和1992年。最高峰年度是1988年至1989年的两年;第二高峰是1992年。自1984年起,每两年前起一个高峰。而88 – 89年是持续的高峰。具体材料引自“普通话吸收香港、台湾词语的时段、层次、类型及其数量的统计分析”。详见参考篇目(4)。

⑵陈章太:“普通话词语的规范问题”《中国语文》1996年第三期。

⑶陈建民:“普通话对香港词语的取舍问题”《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4年3月第43

期。

⑷汤志祥:“普通话吸收香港、台湾词语的时段、层次、类型及其数量的统计分析”一

九九九年六月第六届双语双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尚未发表。

⑸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撰室编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补编本)1986年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商务印书馆,

论文提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引发了文化形态和语言生活的巨变。这种变迁的表象之一是:一大批粤语词语进入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其数量和范围都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粤语词语和他所反映的新型岭南文化能够如此明显地影响汉语和中华文化,既显示了汉语“一向化”的发展趋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出现了某些历史性的调整,更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社会形态的逐步变迁。

关键词:

粤语词语语言变异文化变迁社会语言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3270408.html,/temp/01/1.htm

广东的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东地区是最早被迫设立通商口岸的地方之一,而且香港被英国割占,随着外国的新的东西的传入,英语词汇与也就大量进入粤语。其中一部分也被普通话话吸收,有一部分普通话并未吸收而粤语单独吸收了。

巴士(公共汽车,bus)波(球,bal)飞(票,fare)曲奇(一种黄油小饼,cokie)镭射(激光,lazer)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 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and"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 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一)、汉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缺陷而产生的。它从属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形式[1]。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彤伟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使我眼前一亮。没有单调的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朗读书上的文字,而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汉语中,方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方言就是体现的地方文化。我们第一节课就此展开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方言的概念,方言形成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分类。然后在方言的分类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堂上,老师叫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分别起来秀一段自己的地方方言,有个福建同学的闽南话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那节课上我们不仅对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他们的发音和停顿上进行了比较,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迫不及待的想秀一下我的绍兴话。回去以后更是自己研究了很久。对官话,吴语,客家话,闽语以及粤语都有了稍稍的了解。作为浙江人,我知道我们浙江使用最广泛的是吴语以及少数的客家话和闽语。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参与就足够的,如果真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课上我们是打开了学习的大门,那么想要深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一学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是在轻松愉悦的课题氛围中完成的,在这一学期里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虽然不过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宇宙里的一点皮毛,但是还是很满足,感谢老师这学期得辛苦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洪方园 1043094073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汉语博大精深,那么,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 化吧!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汤志祥 0.0.导言 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而且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 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 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 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 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 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汉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

汉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是中国文人几经推敲凝结出来的...而法语您只要记住它的时态【如果您是初学者...】如果您是老学者您会觉得法语还是蛮简单的... 汉语的精深和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语言也不可比拟的...您可以试着用其他语言翻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句子...您所得到的结果都不能完整的表达出他的意思..所以相对与可以成熟使用此种语言的人来说还是汉语更为难些.. 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的语法结构主语+宾语+谓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相对比较自由,而谓语一定要位于句尾另外日语助词用法很复杂。还有复杂的敬语系统,主要通过句末的谓语形态变化来表现。现代汉语无敬语系统,只有一些敬词。 如,在学习~ておく的时候要结合以前的语法,不要一句话お客さんが来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く、变成お客さんがく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いて就不知道后面的~ておいて是什么了,其实就是~てください和~ておく结合的形式,此外,像如一句日本语を勉强し続けていこうと思う也要看出是:~を动词、~し続ける、~ていく、~ようと思う这几个小语法组合形成的,能够看出这种语法组合方式,那么一些稍复杂的组合语法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不过也需要你零碎语法的积累才可以。另外,日语的语法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很多语法在句中翻译不出意思来,这就需要学习者很好的去体会,去运用,这样才能学好日语的语法,使自己灵活运用 英语和汉语的五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粤语主要特点

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语音方面,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例如标准粤语中“我”和“饿”两字的舌根鼻音声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标准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汉语北方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话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标准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词汇方面,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语法方面,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由于粤语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 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古越语底层词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近数十年来,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著广东境内的粤语区。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 拥有大量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词汇。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 发音系统较复杂。 粤语有相当复杂的声调系统,这与北方话(官话方言)差别非常大。粤语平、上、去、入均分阴阳,在粤语中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而且还由阴入、阳入分化出中入。标准粤语有九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其中所有阴调的调值高,所有阳调的调值低,符合「阴」、「阳」本义。由于声调丰富而且富于变化,广州话听起来很动听,很悦耳,粤语歌更是独具魅力、经久不衰。著名语言学家罗

汉语熟语与汉民族文化意识

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语言不仅是一种纯形式的符号系统,它还是文化代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同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包含着大量约定俗成的熟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熟语反映了纷繁的事态人心,表达了精辟的处世哲理,折射出缤纷的人文世界,汇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字:语言熟语分类文化影响意义

目录 摘要 ............................................................. I 绪论 (1) 一、熟语概述 (1) (一)熟语的内涵 (1) (二)熟语的分类 (1) 二、影响汉语熟语的文化因素 (2) (一)儒家文化对熟语的影响 (2) (二)佛教对熟语的影响 (3) 三、熟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3) (一)“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3) (二)“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 (3) (三)“贵和尚中”的处事之道 (4) 四、熟语存在的现实意义 (4) (一)积极的方面 (4) (二)消极的方面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绪论 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等。熟语最根本的特质在于一个“熟”字,它是在人们熟知、熟用过程中逐渐获得其与一般语句不同的个性的词汇单位。每个民族的语言里都有一些长期习用的熟语,它们具有特定的涵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的熟语往往反映了一个名族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一些汉语熟语,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熟语概述 熟语是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它有不同于词单一的反映事物现象的作用,它具有更复杂的如判断推力等表达功能,存在词、词组、句子等多种形态,结构固定,不可替代,熟语能够“言简意丰地表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语意,大大提高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能。 (一)熟语的内涵 熟语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又俄语翻译引进的,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姚锡远在其《熟语学纲要》提到:“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着一些由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教会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货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为熟语。”熟语定型、定义,超时空的在口头上流传,代代相继,有时比书面语都稳定。熟语扎根于群众生活语言的泥土之中,从生气虎虎的现实语言中汲取营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熟语,要么在语义内容上是一排真知灼见的灵光,要么在创造手法上是出人意料的机智巧妙,要么在理据来源上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色彩,再或者是在声韵节奏上朗朗上口,铿锵优美,有着一户寻常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熟知习用。 (二)熟语的分类 人们一致认为的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熟语分为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孙永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11-04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音译法 (二)中西合璧法 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指的是那些虽然音译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事物的意义有些联系。这类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指表面上看纯音译,几个构成汉字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无法看出整个词的真正意义,但是词中所选的汉字中个别有提示词义的作用。如“coffee”译为“咖啡”,表面上单纯记音,但是两个构成汉字的偏旁“口”却表明该种物质是食用之物。再如“席梦思”(simmons)使人觉得睡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十分舒适。 另一类是外来词整体上贴近原词读音,但词的内部也有可解性。如英文“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让人觉得这种饮料喝起来极为可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再如英文“Decis”译为“敌杀死”表达这种杀虫剂的神奇功效。 2.音译加意译。可分为半音译半意译和以音译为主加上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两种方式。 (1)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是将一个外来词语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这种构词方式主要用于复合式的外来词。如英语“goldlion”译为“金利来”,“gold”意译为“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是尊贵、高档次的象征,“lion”音译为“利来”,两部分合起来则为汉民族所喜爱的吉庆字眼儿。再如“miniskirt”译为“迷你裙”,“mini”是音译“迷你”,“skirt”是意译“裙”,两部分合起来可让人联想到这裙子是如何迷人的,而让众多女孩子好奇不已,从而销量大增。另外像这类词还有“icecream”(冰淇淋)、“cultureshock”(文化休克)等。 3.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和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比如B超、X光、VCD光盘等。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发表44周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理嘉 [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有人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我觉得这样说是倒果为因。因为是先有汉文化,后有汉字的。换句话说,汉文化的历史远比汉字长久。当然,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也的确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在它本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有些汉字的结构表现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好比“取”这个字吧,它表示用手取耳,其实在古代的猎狩或战争杀敌,都是要割下左耳作为标记的。还有一些字则是以其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例如“炮”这个字,在较早的时代,由于使用冷兵器,故而在当时,这个字的部首是“石”。等到后来,火药发明了,就用“炮”来发射火药,于是便将部首改为“火”了。另外,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为本体,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些还被后世当成是一门艺术而津津乐道。例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等。还有许多字谜与隐语,也都是依托汉字的结构而构成的。如,一个字谜,谜面是“大小参差”,谜底是“灯”。乍一看,似让人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它巧妙地利用了汉字重组的规律,将“大”、“小”二字拆分后重新搭配而成谜底,真让人拍案叫绝!此外,由文字的形体产生了一些词语,如:“八字胡”、“丁字尺”、“十字路口”、“金字塔”,等等。当然,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汉字发展的数千年历史过程中,它沉淀了许多许多,给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文化财富。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的孩童尚不经事,却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这些景致,都是因诗文而永垂不朽的。从汉赋到唐诗,再由宋词到元曲,无一不印着中华文学前进的痕迹。而只有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下,才会生出这么多流芳百世的文人墨客。再说书法吧。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由楷书,到行书、草书,汉字这类文字已经由书写符号上升为一种艺术。而只有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才可能涌现出这么多光耀千古的书法家。 由此可见,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以及汉字与其他文字在功能上的比较,它都无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称号,以至我甚至觉得,汉字是更高层次的,其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都是汉字这个强大载体的衍生物。没有汉字,国人的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汉字,历史和科技无法记载和流传至今;没有汉字,思想和艺术不能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在我看来,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身边所处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丰富多彩。 有这样一个趣话: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来到中国,向孔夫子请求赐予文字。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黄豆芽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了现在流行世界的罗马字母。 这自然是一个夜郎自大的杜撰,但若走另一个极端,把汉字看得一无是处,就必将迷失自我,失去自尊,失去国格,从而沦为愚奴,被强虏踩在脚下。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是我们中国的绚烂的文化。那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语言,一笔一划间,如同彩带在飞舞,如同一条翱翔在空中的龙,散发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魅力和中国人拥有的伟大的智慧,是我们祖先艺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 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一段语言,这一段语言从我们口中说出,即变成了汉语。以前小时候,我不爱写字,觉得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我看不懂的奇异的符号,每次教师听写字词时,都要错几个,所以之前我觉得学汉字简直太难,可还要一笔一划地记住这个字的笔划,越到高年级这些字就越难。幸亏教师教给我们一个好规定,比如说"翔”就像两只角长在一只鸟头上,鸟的右边还有如同两个羽毛,这样,这些很难的字就被记住了。并且自己还可以发挥想象,把很难的方块字拆成几个好记的字或动作,这样更方便我们记得这些不会写得中国字,后来,我学起语文,记起字就更容易多了。 经过中小学六年[https://Www.zuOweN8.coM/]和重点初中接近一年的学习,我所积累的文字越来越多,白话表达能力却没怎么提高,比如给我几个很美很有意境的词语,让我造个句,我造的也比不上其别人造的优美。几个词语连成一个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足以体现出汉语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其中奥秘。想要说出富有诗意的句子,则必须要有想象力。 汉字,要想写得好看,写得美好精巧,必须每天练,照那些名人所写

得字,一日又一日,一年有一年,你写的字一定会有所进步。字体也有好多种,例如:楷体、魏碑、方正等。这些虽然构造不太同,但每一种都有每一种具有的独特风格。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学好汉语,认识不同的汉字,是我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一句一句的汉语,我们用汉语抒发我们的理想,用汉语书写祖国绚烂的篇章,展示了祖国美丽富强的光芒一面。汉语,中国绚烂的文化,为中国掀开了新的世界,新的将来。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

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