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通用12篇)

认识立体图形(通用12篇)

认识立体图形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 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认识立体图形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 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

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认识立体图形篇3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授课教师:曹抒珍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

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4、实际应用:

目标:促使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因实际应用、自主学习建立更为扎实的知识。

过程:

小组合作:用橡皮泥,通过搓、捏切等操作,做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四、教后感

1、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活动,自我体验探索。通过分、说、看、摸、滚、比、想、数搭、捏、切、搓组合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而探究性学习正是交给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促进学生参与今天的活动,为适应明天的需要所学。

2、: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探索。

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习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创设大量观察、操作的机会。

观察:

·设疑激趣时的说学具。

·按要求分学具,对物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感知事物特点时,对物体静态的观察。

·形成表象时,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联系生活实际对身边物体形状的感知。

操作:

·设疑激情时的说学具。

·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学具。

·感知物体概念时摸、推、滚。

·搭积木。

·橡皮泥的捏、搓、切等。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感知体验,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为什么生活中不用它们做车轮;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是的奇思妙想:城堡、公园、贸易大楼……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教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情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确实成为新型的接班人。

认识立体图形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b.生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a.活动:按教师的提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老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祥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老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c.揭示概念。

教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d.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学具篮)[评析: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莫生,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如果让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教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2.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①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汇报。

教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①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②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③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④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⑤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老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棱”、“顶点”。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②汇报。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P33做一做1题第一幅图。

教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为什么圆柱能滚,而长方体却不能滚动呢?

学生讨论解决后,教师:其实这里还有深奥的知识等你长大后继续探索。

②电脑出示圆柱和球的滚动图。

教师:叮当想问大家,圆柱和球都能滚动,但它们滚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教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老师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

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聪明的叮当是由更聪明的人制造的,数一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可独立数,也可自由组合。

2.搭学具。

a.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城堡、火车、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航空母舰、大吊车……

[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积极探索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观察:

①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

②按要求分学具进,对特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对物体静止运动状态的观察。

④形成表家阶段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⑤联系实际环节中对身边物体形状的观察。

操作:

①设疑激情环节的说学具。

②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实物。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的摸、推、滚。

④搭积木。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城堡、世贸大楼、五角大楼、大吊车、航空母舰……进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本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合作交流的情境:第一次是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培学生学倾听别人的意思;第二次是按要求分学具和第五次搭积木──培养学生为集体承担不同任务的责任感和协调统一的能力;第三次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和第四次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圆柱和球──培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开展学者式的讨论反思。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想一想,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数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教学的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执教: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流沙坡小学韩晓华

指导教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委教研室王芳芳

评析: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委教研室王芳芳

认识立体图形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的形状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都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教师事先用布把篮子盖起来。)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只篮子,这是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大家现在心里一定在想:篮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呢?

1.看一看(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每个小

组的学生都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将篮子中的物品倒在桌子上,然后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物品。)

2.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师:同学们看过这些物品后,请你在自己的小组中向其他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3.分一分(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和操作)。师:桌子上的所有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老师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这样,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出现几堆不同形态的物品。)

4.议一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二)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师: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体放在一块儿。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体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扁的长方形的作为一类。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各小组进一步认真观察,并重新进行分类。)

2.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些物品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呢?(每组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予以表扬。)

3.讲一讲(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师:各组同学分得对不对呢?为什么?(教师先揭示概念特征,接着出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最后让学生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

(1)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

(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球的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2)圆柱是直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先看黑板上的圆柱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圆柱摆放到一块儿了。)

(3)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学生先观察黑板上正方体图形,再各自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

(4)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寸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再摸一摸长方体形的物品。有的学生提出: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是两种形状不同的图形。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把桌子上长方体物品翻转放置,再对这两种长方体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图形的实质是相同的。)

(三)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

1. 比一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师:请同学们每个人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先各自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比较一下:在操作这些物体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在操作时的感受。(学生汇报:球和圆柱都能滚,并且球能随意滚,圆柱必须躺着滚;而长方体、正方体不

能滚,只能推着走。)

2.搭一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师:现在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用桌子上的物品来搭一种造型。请大家先想想搭什么,然后看看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些可以做建筑材料,哪些不可以做建筑材料。请各小组的同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在搭的过程中,应用了前面所学习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别的知识,摆出了火车、飞机、游乐园、儿童城堡等形态各异的造型。)

3.想一想(引导学生深人思考)。师:通过刚才的搭建,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呢?(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全部由平平的面构成,所以可以任意搭建,而且搭在一起比较牢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立起来也可以搭在一起;而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不便搭建,只能放在建筑物的上面。)(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进行辨别练习)。师:现在,请各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以下两个练习。

(1)看图形。(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的幻灯片,学生观看幻灯片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数图形。(教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幻灯片,学生观看的同时,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2.摸一摸(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放有各种形状的物品,盒子是用布盖着的。现在,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出图形的名称,请同学从盒子里摸出相应形状的物品。(有四个学生到讲台上与教师配合,师生共同做教师报图形名称、学生摸相应物品的游戏,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看。)

3.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模仿老师和上来的几位同学共同做的游戏,将自己小组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重新装到篮子里去,并且用布盖上。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个小小组。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先报图形的名称,另一个小小组的同学

在篮子摸出相应的物品。做完一轮游戏后,请各个小组再交换过来,先报图形名称的小小组再来摸物品,而先摸物品的小小组再来报图形名称。(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各个小组做游戏。)

(五)总结与迁移练习

1.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请全班同学对照各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物品,一起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各种物体和图形的外形特征。)

2.讲一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所学的知识)。师:同学们说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它们也有区别:正方体6个面大小是一样的,而长方体是不一样的;球和圆柱的相同点是圆圆的,但是,圆柱两头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圆的、平平的面,而球则没有面。

3.练一练(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习)。师: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到处找一找,看看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有哪些物品是圆柱,有哪些物品是球。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请你把你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评析

“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系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具体概念的一般特点或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所揭示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分准确的。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执教者以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关于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有关原理为指导,按照具体概念

学习规律来确定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将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确定为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法。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习得具体概念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实际需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本课执教者除了按照具体概念习得的一般规律组织教学以外,还充分兼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又受到一定的熏陶和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最后,尚需强调的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的执教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认识立体图形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设计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b.生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操作感知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10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篇1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1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主要为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幼儿时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对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空间想象和意识还是比较弱,对这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缺乏,容易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圆形和球概念特征混淆,因此,学习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运用合作学习,动手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正确感知体的特征,在合作中学习,在游戏中感知,进而更好地掌握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用这些几何体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物体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品。看,这是什么?(出示实物)你们看老师是怎样介绍的:这个是牙膏盒,它是长方体。等会你们也像老师这样介绍它,好吗? 师:请小朋友们排队上来,像老师这样说,这个是()。当他介绍时,请你们做裁判员,如果对了,说YES;说错了,说NO,NO,NO。 哪个小组做得最端正最安静的就先上来, 请第()组排队上来 师:刚才你们的介绍都很精彩其实这些物品都有自己的数学名称。像这样的(逐一出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叫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孩子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并认识这些物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物体送回自己的家。这里有4个家,请问1号物体回哪个家?你来回答;2号呢?你来回答(课件演示) 师:哇,孩子们真棒,这里有一群小朋友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了美丽的作品。 请你边欣赏边认真观察它用了几个图形,各几个?(课件出示5张图片) 第二环节:搭积木 师:现在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的设计师,小组内先讨论搭什么作品,每个人都要动手,再数数用了几个形状,各几个,比一比哪个小组搭得又高又稳。 师:先听老师的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 2、要安静,不影响他人。 3、听到口令后,停止搭积木,小手背后面。(明白了吗?)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藏,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根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稳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

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9篇认识立体图形 1 教学内容:(第32页、第三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

蓝猫的图片) 学生:是蓝猫 老师:对,蓝猫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都有些什么呀?赶快打开来看看!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礼物,为什么喜欢? 老师:蓝猫还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一分 1、学生六人小组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样吗? (如果有学生分错,将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改正过来。)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蓝猫先生说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要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把桌上的东西放回篮子里。 b、摸一摸 1、拿出学具。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1)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

《认识图形》教案设计(精选12篇)

《认识图形》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图形》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图形》教案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

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认识图形二教案(精选10篇)

认识图形二教案(精选10篇) 认识图形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认识图形二教案第2篇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 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

正方体的认识(优秀6篇)

正方体的认识(优秀6篇) 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6篇正方体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认识正方体篇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图形标记、数不清字、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成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问题提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师适当帮助学生)(4)学生汇报结果。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出示透视图。问:明明6个面都是长方形,为什么除了前后两个面其余四个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 生:(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

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共10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共10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几年级的 新人教版数学第十册 这是目录 简单的统计(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约数和倍数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被2、5、3整除的数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数和通分数字与编码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 五年级下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点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⑴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⑵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⑶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⑷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⑸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⑹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用字母表示S=2(ab+ah+bh) 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用字母表示S=2ab+2ah+2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6a2 ⑺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有时只求长方体、正方体的4个面(如:烟囱、通风管等)或5个面. ⑻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⑼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L)、毫升(ml). ⑽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 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3 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长方形的高=体积÷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积×长 长方体的长=体积÷横截面积 ⒁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 C=4(a+b+h) 长方体的棱长和=长×4+宽×4+高×4 C=4a+4b+4h 长方体的高=棱长和÷4-长-宽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 C=12a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和÷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三): 生活中什么是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正方体》

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正方体》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正方体》「篇一」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2、活动小结 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正方体》「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通用10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通用10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数学篇1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篇1:圆柱与圆锥 知识要点: 圆柱: (1)特征: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底面是两个完 全相同的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及其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一个 长方形(或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4)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某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5)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某2 (6)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某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圆锥: (1)特征: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 个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 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3)体积:? 11?公式:V?V?Sh圆锥圆柱?33? 13 解题大智慧 一、用圆柱的特征解题1、填空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 长就是它的(),圆柱的高就是它的() (2)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3)把一个底面半径是 2 cm 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cm。 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与 底面直径的比是多少? 3、一个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5c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把它切割 成两个半圆柱后,切割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 二、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题 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31.4dm,高是10dm,求它的侧面积?如果 不是已知底面周长,而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呢?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25cm,求它的表面积。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篇1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

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篇2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 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