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

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

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2、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3、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5页立体图形复习的第二课时——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

教材简析:本节课复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线和面的知识及对简单立体图形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意义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常见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简单推理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体积公式的推理过程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倒及相互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教具正方形纸作业纸橡皮泥

二、说教法

因为这节课是几何知识的复习课,所以我采用以直观演示法、操

作发现法为主,以设疑诱导法、一题多变法为辅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居于此,我设计如下的学法,课前预习法、独立思考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直接揭示课题

(二)知识再现阶段

1、回忆公式

①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

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计算,因为长方体长和宽的积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棱长与棱长的积是正方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③我适时补充: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下一样大且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凡是柱体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得。

2、公式由来

由于学生课前已独立对“体积公式的推倒”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学生根据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小组交流发表观点

每人选择一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倒过程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②全班交流查漏补缺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边作演示。

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通过体积单位直接计量而推出来的。

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有的学生说可以由体积单位直接计量得来;还有的学生说由长方体可以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当长方体长、宽、高相等时,就得到了正方体,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所以正方体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再乘棱长。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有的学生说把圆柱底面沿着底面半径等分成若干份,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他们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切拼成的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底面半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乘高来计算。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我手中教具不同角度的摆放,在思考、想象、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来计算。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根据圆锥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关系推导来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意图: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复习重点,我通过演示、操作、设疑诱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想象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挖掘教材,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知识提升阶段

1、自主探究网络结构

思考:四个立体图形中,哪个是推导其他图形体积公式的基础?尝试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

2、反馈交流适时评价

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是最基础的图形。因为长方体推出了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又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圆柱又推出了圆锥体积公式,对于这种想法的学生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体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正方体也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原因是学生受到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得到正方形的影响。我抓住这个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是不可能的,因为转化成的长方体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和底面半径是不可能相等的。

设计意图:复习课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且它是学生对已学的内容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学生用箭头表示图形体积公式推导的网络关系,就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知识应用阶段

1、基本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圆锥不要求计算表面积)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题学生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分米,体积是216立方分米。我适时让学生判断“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学生在判断中比较了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2、大显身手

填空

①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则圆柱体积是圆锥()。

②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则圆柱和圆锥就一定等底等高()。(是非题)

③圆柱和圆锥等体等高,则圆柱底面积是圆锥的()。

④圆柱和圆锥等体等底,则圆柱高是圆锥的()。

⑤把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①②③④⑤题的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5题的训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

3、走进生活

下面三个立体图形木料,王师傅想削成一个圆锥体,选择哪个几何体加工成的圆锥体积最大。你能帮王师傅选择一下吗?说说你的理由。(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复习,你对有关体积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主旨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课后反思习惯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之看谁拼的多》的教案一等奖

单元要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5、《平面图形的认识》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6、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第二课时: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快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1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

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

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

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学生分析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

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6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细观察、勤操作,多想象。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三点: (1)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3、分组活动、体验特征。4、运用特征、形成技能。5、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苏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

苏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表达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

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临夏市新华小学姬铖 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立体图形》。我的说课分为两个部分:一、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内容,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与图形,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课堂实践活动,逐步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初步理解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理解相关概念。 (四)教﹑学具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形状为圆柱﹑球形的生活用品和装这些用品的盒子。 2﹑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积木。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本课时,我遵循由未知到已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研究问题。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据教材特点,根据学

生刚入学不久,接受能力有限这一现实状况,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做了一些调整:将原本一课时的内容分为两课时,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为第一课时,这课时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感知物体的形状。这一环节通过看——说——分—议四个层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原因,当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她)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首先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爱动的天性,设计了一个“送礼物﹑看礼物”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出示电脑课件)这样的导入把学生引入创设好的学习情景中,使他们跃跃欲试,引导完成观察。接着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一分,让学生互相合作将小组内形状相同的物品分在一起;再议一议:为什么这几种物品要放在一起呢? 通过看﹑说﹑分﹑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感知物体的形状。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 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清楚了。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这一环节的教学分为三层: 一﹑比一比。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积木,在各自的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比较一下,在操作不同形状的积木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球是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随意的到处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有两个平平的面。如果让它躺在桌子上,就可以随意的滚动;如果让它立在桌子上,就不能随意的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六个平平的面,但是正方体的每个面都一样大小,长方体的每个面不一样大小,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他们都不能随意的滚动。这些不要求学生完整的说出来,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名称分别是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之“认识立体图形”。 本着对当前“叙写学习目标、目标引导教学、任务链推动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的思考,本节课将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的安排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 依据一:基于课程标准 关于《认识图形》,2011年《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了解一些几何体,能通过实物和模型图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在这里强调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是通过经历观察操作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他们的特征,会辨别这几种几何模型图。 依据二:基于教材 《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隶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它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它把本节课内容以三个层次进行:知识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即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把知识展示给孩子们,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依据三:基于学情 课前,我对全班98名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孩子们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却不知道这些物体形状的名称。且一年级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另外,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比较弱,而且教学中用到的某些汉字可能会对部分同学造成认知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的外部特征,能区分这四种物体,会说出它们的名称。 2、通过观察实物和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掌握认识长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的模型图的方法,能说出这些模型图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分这些模型图,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图及模型图名称, 说学习难点; 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说评价方案的设计 1、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本着目标引导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的思想, 也非常明确评价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行进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在评价中,我以表扬、鼓励为主,始终注意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为了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评价任务: 任务一: 通过观察,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外部特征。) 任务二:

关于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关于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

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想。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数学说课《认识立体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

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9篇认识立体图形 1 教学内容:(第32页、第三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

蓝猫的图片) 学生:是蓝猫 老师:对,蓝猫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都有些什么呀?赶快打开来看看!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礼物,为什么喜欢? 老师:蓝猫还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一分 1、学生六人小组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样吗? (如果有学生分错,将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改正过来。)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蓝猫先生说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要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把桌上的东西放回篮子里。 b、摸一摸 1、拿出学具。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1)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优秀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识别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跟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出示课件:会说话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宝贝,想知道有什么宝贝吗?赶快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宝贝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完成37页第二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