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6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

现代化服务。

教学内容重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教学内容难点为疾病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课程为考试课。成绩总分:100分1、理论知识:笔试占90%,2、实验考核占1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配套教材: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

主要参考书:

1.杨光华主编, 病理学. 第五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月

2.武忠弼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

3.北京大学医学部主编病理学CAI课件本科版总论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4.朱梅刚, 周志韶.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

5.宫恩聪, 丁彦青, 黄高昇主编, 大学病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6.宫恩聪主编, 病理学电视教学片.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 1993年

7.刘书哲主编, 病理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年3月

8.和瑞芝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1年5月

9.高子芬主编, 病理学彩色图谱.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

10.李学农, 丁彦青, 胡明钦主编, 病理学彩色投影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珠海基因科技有限

公司策划出版.

11.内蒙古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编, 彩色病理组织学图谱.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6年

12.文继舫主编, 病理学分册. 第一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0月

13.王旭, 王学春, 崔文主编, 病理学应试指南. 第一版.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3月

14.内蒙古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编, 医学系病理学模拟题. 第五版. 呼和浩特: 2002年10月

15.王恩华主编,病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16.赵卫星主编,临床病理解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17.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月

八、教学内容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萎缩的概念和类型及病变;肥大的概念、类型;增生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玻璃样变、淀粉样变和粘液样变的概念、病变特点、原因与发生机理。

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特点。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各型病变及坏死的结局。

凋亡的概念、机制、形态特点及凋亡与坏死的比较。细胞老化的概念、特征、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再生

再生与修复的概念。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人工干预下的组织再生。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作用及结局。

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形态学表现。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与淤血

充血的概念、常见类型、病变及后果。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肺、肝淤血的病变及后果。

第二节:出血

出血的概念、类型。

第三节:血栓形成纤维性修复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血栓的

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

概念。栓子的类型、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

概念、原因及条件、病变及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概述

炎症的概念、原因

..、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二节: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的特点、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的意义)、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炎症介质概念及主要类型功能、各种炎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的特点、一般慢性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的炎细胞种类,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慢性肉芽肿性炎,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主要组成成分。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定义。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形态(实质、间质)。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的概念、细胞和结构异型性的表现。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命名的原则、特殊命名肿瘤。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生长方式、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生成、演进与异质化。肿瘤的扩散途径及浸润机制。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及分期

........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与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异位内分泌肿瘤、副肿瘤综合征。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交界瘤的概念

第九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细胞增长与增殖的调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十一节:环境致瘤因素

化学、物理、病毒致癌因素。

第十二节:遗传与肿瘤

第十三节:肿瘤免疫

第十四节:常见肿瘤举例

常见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常见间叶组织的良性与恶性肿瘤。癌与肉瘤的区别。神经外胚叶肿瘤。.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动脉硬化的概念及包括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基本病变及主要动脉的病变。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好发部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与冠心病的关系,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的类型及概念、病变、合并症。

第三节: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的类型、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类型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第四节:风湿病

风湿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的病理变化,皮下结节、风湿性动脉炎、风湿性脑病。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概念、类型、发病机制、主要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心瓣膜病

心瓣膜病概念、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变化。

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

心肌病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心肌炎的概念、类型。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变化。孤立性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变化。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

第九节:周围血管病

动脉瘤概念、病理变化、类型及并发症。.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

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的概念、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并发症、结局。支原体肺炎的概念、病理变化。军团菌肺炎的概念、病理变化。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

支气管哮喘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肺气肿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类型及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

肺尘埃沉着症的概念。肺硅沉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和病变特点、

并发症。

肺石棉沉着症的概念、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并发症。

第四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鼻咽癌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及分型、扩散途径。喉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

肺癌的概念、病因、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节:胸膜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食道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食管炎症、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的原因、类型及病变特点。Barrett食管的概念第二节:胃炎

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阑尾炎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

非特异性肠炎的类型、病因、发病机制。局限性肠炎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

第六节:肠梗阻

第七节:肠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

第八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结局。

第九节:酒精性肝病

第十节:肝硬化

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与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并发症。胆汗性肝硬变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第十一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

第十二节:胆囊炎与胆石症

第十三节:胰腺炎

第十四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和原发性肝癌的概述、病因、发病学、病理变化、分期与扩散。胰腺癌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白细胞非肿瘤性疾病

第二节:淋巴样肿瘤

概念、WTO关于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

第三节:髓样肿瘤

第四节:组织细胞肿瘤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由免疫学教研室主讲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概念、类型,肾盂肾炎的类型、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结局、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肾细胞癌的起源、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肾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第一节:子宫颈疾病

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子宫颈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子宫体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肿瘤(子宫体癌)

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机制、病理变化、扩散及

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卵巢肿瘤

第五节: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的病因、发病及病理变化。

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

第七节: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蔓延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垂体疾病

第二节:甲状腺疾病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的类型和病变。

第三节:肾上腺疾病

第四节:胰岛疾病

糖尿病的病因、分类、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

神经元的基本病变、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

脑脓肿的病因、病理变化、海绵状脑病。

第三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四节:神经系统肿瘤、常见的类型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

第十五章传染病

第一节:结核病

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的病变,肺外器官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

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并发症。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并发症。

第四节:麻风

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

第六节:流行性出血热

第七节:性传播性疾病

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尖锐湿疣病因、病理变化。梅毒。

第八节:深部真菌病

第十六章寄生虫病

第一节:阿米巴病

概述、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结局、并发症。肠外阿米巴病病理变化。

第二节:血吸虫病

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

第四节:肺吸虫病

第五节:丝虫病

第六节:包虫病

细粒棘球蚴的病因、传染途径、发展机制、基本病变、主要器官的病变。

泡状棘球蚴。

九、实验教学

实验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实验二:损伤的修复

实验三: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四:炎症

实验五:肿瘤

实验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

实验八:消化系统疾病

实验九:造血系统疾病

实验十:泌尿系统疾病

实验十一:生殖系统疾病

实验十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实验十三:神经系统疾病

实验十五:传染病

实验十六:寄生虫病

实验十七:综合性实验(一)临床病例讨论(一)

实验十八:综合性实验(二)临床病例讨论(二)

实验十九:综合性实验(三)临床病例讨论(三)

实验二十:综合性实验(四)临床病例讨论(四)

实验二十一:综合性实验(五)临床病例讨论(五)

实验二十二:综合性实验(六)临床病例讨论(六)

实验二十三:综合性实验(七)临床病例讨论(七)

实验二十四:综合性实验(八)临床病例讨论(八)

实验二十五:综合性实验(九)临床病例讨论(九)

实验二十六:综合性实验(十)临床病例讨论(十)

实验二十七:综合性实验(十一)临床病例讨论(十一)

实验二十八:综合性实验(十二)临床病例讨论(十二)

十、本课程配套教材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

执笔人:教研室: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审核签名: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 英文名称: Path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 学分:3.5 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 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 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其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了解水肿、出血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卡他性,慢性炎--一般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新疆医科大学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医学、法医学本科专业层次) 基础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2012年9月 病理解剖学 Ⅰ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由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和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两部分组成。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及相关问题说明如下:

1、大纲的每章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分为核心(下划实线标示)、重点内容(下划虚线标示)和一般内容(不标示)。 2、教师在保证讲授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专业的要求不同适当的调整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 3、教学学时:理论课时54学时,实验课时54学时。 II 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认识病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2、熟悉病理学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3、病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教学目的:认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和损伤性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掌握适应、变性和坏死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病理学基础课程编 码 000000000 适用专业护理(专科)先修课 程正常人体结构、正常 人体功能 总学时数54(讲授38 ,实践 16) 学分数 3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

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5)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要求学生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2.对学生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大胆进行能力锻炼。 (三)课程教学后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反思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等,及时修正教案或课件。 (2)认真批阅作业,做好辅导答疑,追踪授课效果。 2.对学生要求 (1)认真复习所学内容,及时总结学习收获。 (2)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积极参加见习和实践,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思考各种问题,增强实践体会和认知。 四、教学条件 需要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影像资料和网络教学平台等。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 模块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学 时 1 组织 的损 伤与 修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和任 务;掌握各种组织病理学的基本形态学改变(适 应和损伤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修复与再生的概 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 2 局部了解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2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6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 一、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3、了解镁和钙磷代谢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3.钾代谢障碍分类(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5、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9 10410019 学时与学分:4.5/81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22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专业七年制、中医专业五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模块。 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述疾病的本质。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两个模块是不可分割。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病理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中医、口腔、心理、护理、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一前言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学变化,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病理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学习临床打下必要的基础,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病理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展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基本病理过程和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讲授内容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力求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负担过程。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为24学时。 二病理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 顺序(章节) 主要内容理论实验总学时—————————————————————————————————— 绪论10 1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2 2 4 二组织的修复11 2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3 7 四炎症 4 3 7 五肿瘤 6 3 9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4 2 6 七呼吸系统疾病 4 1 5 八消化系统疾病 4 2 6 九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 1 2 十免疫性疾病 1 0 1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4 2 6 十二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3 1 4 十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1 0 1 十四神经系统疾病 2 0 2 十五传染病 4 2 6 十六寄生虫病 2 1 3 合计48 24 72

三课程各章节包括的内容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内容、任务、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病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解剖学的发展史,学习的指导思想、方法及展望。 (二)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理解剖学的内容、任务、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重点讲解病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3、一般介绍病理解剖学的发展史,学习的指导思想、方法及展望。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和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2、熟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3、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萎缩的概念和原因、分类,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细胞和组织损 伤(变性和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学变化。 2、重点讲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3、一般介绍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2、熟悉组织的再生能力。 3、了解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创伤愈合。 (二)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功能,植物再生的概念和骨折愈合的过 程。 2、重点讲解组织的再生能力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影响再生的因素。 3、一般介绍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概念,创伤愈合的概念、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 合)及基本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 兽医临床病理学是兽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对于培养兽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兽医 临床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简介 兽医临床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通过理论教学 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工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2. 学习病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 3. 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三、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的基本概念等。 2. 组织学和细胞学:学习动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正常组织和细胞 的形态学特征。 3. 病理学方法:包括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技术,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 病理切片。 4.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常见动物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5. 病例分析和讨论: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取样、切片制备和染色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诊断。 五、教学评价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病例分析论文,展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兽医临床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兽医临床病理学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提高兽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的最可靠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掌握内容: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类型。可逆性损伤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了解内容:病理性萎缩的原因。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细胞老化的机制。 2.损伤的修复 掌握内容:再生的概念;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和结局;瘢痕组织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影响。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了解内容:干细胞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内容:充血的概念和类型。瘀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肺瘀血和肝瘀血的病变与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与栓子的概念。栓子的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类型及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了解内容: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的过程。水肿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4.炎症 掌握内容: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结局。渗出的概念,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 了解内容:趋化作用和细胞因子的概念。急性炎症的病变特点及发生机制。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5.肿瘤 掌握内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交界性肿瘤、癌肉瘤和畸胎瘤的概念。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和间叶组织肿瘤的类型、发生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的意义。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常见的致癌因素及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了解内容:肿瘤的分化、间变、肿瘤干细胞的概念。常见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标记。肿瘤与遗传和免疫的关系。 6.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脏、肾脏、脑的病变特征及后果。

病理学五制临床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109(理论课58学时,实习51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医学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并与各临床学科有密切的交叉联系。通过学习病理学,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包括理论、实习、讨论、诊断病理见习等多种形式,要求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贯彻本大纲内容。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学时分配0.5学时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学的发展。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学时分配1.5学时 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的概念及形态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 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其他变性的类型、发生部位及形态特点。 损伤的修复学时分配2学时 掌握:再生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结构、功能与结局;机化的概念和意义。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 熟悉:上皮、血管、结缔组织的再生过程。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的机制。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学时分配:4学时 掌握:淤血包括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类型、血栓栓子运行的途径及对机体影响;栓子的类型。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类型、影响和结局。 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后果。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炎症学时分配:4学时 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形态特点及其作用。各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 熟悉: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渗出过程和发生机制。变质的概念及原因。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bìnglǐ)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 90 学时,实验 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根底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根底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说明疾病本质的医学根底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开展打下根底,它在根底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根本生化反响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根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根底。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21120、12021090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课程属性:必修课实验属性: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4 学时:36 适用专业:临床本科、预防、麻醉专业学分:1.5/4.0 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试 课程简介: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教学内容: (1)观看录像VCD(熟悉教学内容,为后续步骤提供依据) (2)大体标本 右肾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切面见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正常厚度2cm~2.5cm),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锥体消失。 脂肪肝: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表面及切面均为黄色,切面有油腻感。经苏丹Ⅲ染色呈砖红色。 脾包膜玻璃样变:脾包膜及肺胸膜增厚,灰白色,半透明状。 左侧睾丸萎缩:睾丸体积变小,包膜松弛。 左侧肾脏干酪样坏死:肾体积增大,表面呈不规则状。切面见肾实质有多个大小着有黄白色坏死物。 右足大趾干性坏疽:右足大趾远端呈黑色,组织干固,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3)切片标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 学习方法:a、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掌握整体组织结构特点; b、显微镜高倍镜观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特点; c、印证诊断要点;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②见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至细胞一侧。 肉芽组织:①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d、绘图(肉芽组织) 绘图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果缺失将扣除相应分数) 实验目的(包括实验需要掌握及熟悉的内容) 绘图(用红蓝铅笔绘图,标出结构的名称;标明绘图日期) 诊断要点(要求写出诊断要点) 诊断(病理诊断) (4)病案讨论:根据提供的《病理学实验课病例讨论资料》中提供的相关病例,引导学生进行病案讨论,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熟悉其形态特点。 (2)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变化,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熟悉创伤愈合与骨折愈合的类型及过程。 实验项目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与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学生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应该动手做实验,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 “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病理生理学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5学时,实验学时为1 8学时),共分18章。本课程大体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从1章到2章,主要内容为总论;第二部分从3章到13章,主要内容为基本病理过程;第三部分从14章到18章,主要内容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