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学基础

临床病理学基础

临床病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病

机制以及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临

床病理学提供了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将介

绍临床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临床病理学的概述

临床病理学是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它通过对临床材料进行

病理学检查和分析,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病理学是

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

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组织和器官的病理改变。通过对

组织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

1. 组织标本的获取

组织标本是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材料,通常通过活组织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尸检等方式获得。获得标本后,需要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才能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2. 病理改变的观察和分析

病理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标本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的改变以

及病变程度等,对疾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同时,还可以运用免

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手段,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特点。

三、临床病理学的应用范围

临床病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医学专科领域。以下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疾病诊断

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分期和分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病理预后评估

临床病理学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生存期。这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进行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3. 新药研发与评估

临床病理学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药物的病理反应和副作用进行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四、临床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病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下是一些临床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1. 数字化病理学

数字化病理学是将病理学信息数字化处理和管理的一种新技术。通

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对组织标本进行高分辨率的扫描和存储,方便

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疑难病例的讨论。

2. 人工智能在临床病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病理学也不例外。人

工智能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病理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辅

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分子病理学的发展

分子病理学是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它研究疾病的分子

机制和遗传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

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综上所述,临床病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它通过对疾病组织

的病理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

要依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病理学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

分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医学进步和患者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临床病理学

1、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及特征: HL的分类: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霍奇金淋巴瘤(NLPHL)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CHL又包括四个亚型:富于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HL的特征:1.HL是发生于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的肿瘤;2.HL通常原发于淋巴结,特别好发于颈部淋巴结,几乎不原发于淋巴结外;3.HL多见于年轻人;4.HL在组织学上有少数散在的单叶核和多叶核瘤巨细胞和其周围大量非肿瘤性的反应性细胞组成;5.HL约半数有EBV病毒感染;6.HL80%病例可以治愈,预后比非HL好。 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DLBCL。DLBCL为弥漫性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瘤细胞核的大小相当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的两倍。 大体所见:淋巴结结构大部或全部被均质鱼肉状的瘤组织所取代。偶尔病变只局部生长。可出现出血坏死。结外DLBCL常形成瘤块,伴有或不伴有纤维化。 形态学:典型的表现是正常的淋巴结结构或结外组织被弥漫性的肿瘤组织取代。病变可以累及整个或部分淋巴结,也可以仅见于滤泡间区,但累及淋巴窦不常见。淋巴结周围组织常有浸润,可见宽的或窄的硬化性纤维条带。 免疫表型:DLBCL可表达多种B细胞抗原,如CD19、CD20、CD22、CD79a,但也可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根据其细胞来源不同分为中心母细胞来源型(A型)和生发中心外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型(B型),A型预后好于B型。 3、病理学的局限性 ①活检标本、大体取材和切片检查均属抽样检查。②最终在光镜下见到的仅是病变的极小部分;有时不能代表整个病变。③临床医师在阅读病理报告时均应加以注意病理学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肉眼变化和光镜下特征综合作出的④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时尚须结合分子生物学,甚至随访结果才能得出。⑤一门依赖经验积累的诊断学科、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 4、手术冰冻不宜应用的范围 ①疑为恶性淋巴瘤②过小的标本(检材长径<0.2cm)③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④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⑤需要根据核分裂象技术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⑥主要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⑦已知具有传染性的标本(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 5、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的病理特点 ①单纯性增生:组织学改变:①腺体和间质均增生,以前者为著。②腺体大小不一.③腺体与间质的比例>3:1.④腺体管状或囊状扩张,伴少量单一分支或乳头结构。⑤病变多为弥漫性。 细胞学改变:胞核假复层(核形态形似于中晚增殖期),核仁不明显,无异型性。 ②复杂性增生:组织学改变:①腺体重度增生,间质被挤萎缩。②腺体与间质的比例>>3:1。 ③腺体分支,腺腔内上皮突起,腺体内“搭桥”,相似于筛状结构。④可见“背靠背”现象。 ⑤病变多为局灶性。 细胞学改变:胞核假复层(核形态形似于中晚增殖期),核仁不明显,无异型性。可伴有种化生。 ③非典型增生:组织学改变:①仅腺体增生。间质少。②腺体与间质的比例>=3:1。③复杂结构多见,单纯结构少见。④病变多为局灶性。细胞学改变:胞核变圆增大、失去极向,且大小不一,呈假复层排列,核仁明显。胞浆透亮嗜酸性。可伴有各种化生。 6、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标准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半定量评估法:形态特征-腺管和腺体形成(占肿瘤的多数,中等程度,少或无)。核多形性(细胞小,形态规则一致,细胞中等增大,细胞形态中等变化,细胞形态变化显著)。核分裂计数(取决于镜下视野范围)

(完整word版)临床病理学

一、乳腺癌 1、病因:多因素 ①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缺乏体力活动 ②生育 ③激素失衡 ④特殊环境暴露等 ⑤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 BRCA1:(染色体17q21)45%遗传学乳腺癌和80%乳腺癌伴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 BRCA2:(染色体13q21)突变与1/3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2、绝大多数乳腺癌实际上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3、双侧乳腺癌——两个月内双侧乳腺发生原发癌。预后较差 4、术后病理分期(pTNM):根据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获得的资料对临床分期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帮助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5、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妊娠、肿瘤大小、炎细胞浸润、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情况等 6、癌前病变:包括小叶性肿瘤(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7、肿瘤播散 ①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②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等。少见部位如腹膜表面、腹膜后、胃肠道、卵巢等生殖器官。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少见部位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学类型多见 8、预后 ①组织学相关因素: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增殖状态、淋巴结专业和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机体反应(淋巴细胞的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等) ②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是否妊娠、肿瘤部位和大小等 ③分子标记基因表达相关因素:ER、PR和ERBB2阳性状态、P53表达、LOH等 ④目前多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指标来评估预后 ⑤有利:ER、PS2+、nm23高表达、P27高表达等 不利:Ki-67、PCNA、Her-2、P53基因突变、CEA等 9、微浸润的定义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10、组织学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11、乳腺肿瘤分期: ①使用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②作用:用于判断复发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12、肿瘤分子标志: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临床病理学整理

临床病理学整理 第1讲概述 一、血液的抗凝剂 犬常见采血部位:隐静脉,牛:颈静脉 二、血沉(ESR) 方法:魏氏法,枸橼酸钠抗凝 参考值:牛:30min/1-6mm,60min/5-25mm; 犬:60min/0mm,24h/1-8mm 影响因素:温度、血沉管倾斜度、溶血、魏氏管径大小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妊娠 2.病理性变化 (1)血沉增快:①炎症性疾病:促进红细胞聚集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2) 血沉减慢: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临床上一般用于以下情况: (1)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2) 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 (3) 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 第2讲红细胞检查 一、评价红细胞方法 •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数(MCV、MCH、MCHC)、RDW-CV •红细胞脆性 •红细胞形态学 1.红细胞渗透脆性 •方法:将红细胞置于不断增加稀释度的一系列氯化钠溶液中,测定水分向红细胞内迁移后使其膨胀、破裂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 •参考值:牛:最小0.59~0.66% ; 最大0.4~0.5%。犬:最小0.45~0.50% ; 最大0.32~0.36% •临床意义:某些营养代谢性疾病或红细胞结构的异常,都可使红细胞在试管内或活体内特别容易破裂。

2.红细胞计数(RBC) ①参考范围:犬:5.5~8.5×1012/L 牛:5.0~8.0×1012/L ②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疾病;失血:急慢性出血*红细胞相对增多:血容量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等。红细胞重新分配,如兴奋引起肾上腺素释放,脾脏收缩,驱使高的PCV血进入外周(暂时性)。 *红细胞绝对增多:肾脏疾病或肿瘤肺心病、高原地区、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 3.血红蛋白(HGB,Hb) •方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度法、血红蛋白计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 4.红细胞比容(HCT,PCV) •参考值:犬:37~55% 牛:26~42% •方法:微量血细胞比容管、温氏法(wintrobe管) •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同 5.红细胞指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二、贫血 1.贫血的定义:凡循环血液单位体积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动物正常值时即为贫血。 2. 诊断: •一般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判定贫血。 •根据红细胞压积判定贫血程度 •根据红细胞形态学指标(红细胞指数)划分贫血的类型 •根据骨髓的反应划分贫血的类型 •进一步查明贫血的原因(血涂片、骨髓涂片) 3.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临床病理学整理

病理重点 1.适应: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和刺激因子的作用,细胞和组织经改变自身的代谢、结构和功能,以避免损伤的过程。 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萎缩,可因细胞数量少或体积小引起。(生理性和病理性)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可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5.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成熟细胞的过程。 6.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7.坏死:以酶融性变化为特点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8.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以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9.凋亡:指细胞接受某种信号后或受到某些损伤因素作用后,由相关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死亡过程。 10.修复:损伤造成机体局部细胞和组织丧失,由邻近健康细胞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1.再生:由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 12.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细胞组成的幼稚的血管结缔组织。 13.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14.心衰细胞: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出现。 15.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时,淤血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 1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 18.梗死:器官或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坏死。(贫血性和出血性) 19.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产生的防御反应。 20.炎症介质: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发展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21.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者,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灰白色膜状物。 22.脓肿:为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伴有组织溶解坏死和脓腔形成。 23.菌血症:细菌由炎症灶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细菌培养阳性。 24.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入血。 25.败血症:细菌由炎症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26.脓毒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血症。

临床病理知识及病理学常用新技术

一.大纲要求 掌握临床病理检查的种类及目的;掌握临床病理检查的的流程及注意事项;.熟悉病理学常用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二.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从活体身上的病变或可疑病变处采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2. 冰冻切片快速诊断(frozen sextion) :用不经固定的新鲜标本,快速冷冻至-18度以下,进行切片、HE染色,一般在20~30min内完成定性诊断。 3. 细胞学检查(cytology):通过对患者病变部位脱落、刮取和穿刺抽取的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并作出定性诊断。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判断有无肿瘤细胞,是良性或恶性。也用于某些内部器官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激素水平的判定等。 4.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被称为常规染色方法,能较好地显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可用于观察、描述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学。而且HE切片可较长时间保存,因而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最基本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染色方法。染色结果:细胞核呈蓝色,胞质、肌肉、结缔组织、红细胞和嗜伊红颗粒呈不同程度的红色。钙盐和微生物也可染成蓝色或蓝紫色 5. 组织化学技术(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称特殊染色,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病变组织内某些物质的化学特性,用特殊染料将它们显示出来,从而协助鉴别HE染片内不易区别的病变或物质。 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将预先制备的特异性抗体加在组织切片上,使之与相应的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通过某种方式连结辣根过氧化酶或碱性磷酸酶。显色剂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沉淀,将抗体所检测的抗原在组织切片上显示出来。 7. 生物芯片技术(biochip technique):是将大量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分子或生物样品有序的点阵排列在支持物上并与标记的检测分子同时反应或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扫描、化学发光或酶标显示可获得大量有用的生物信息的新技术。 8. 基因芯片(gene chip):是指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方法,将大量DNA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上,产生二维DNA探针阵列,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生物样品快速、高效的检测。 9.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列阵(tissue microarray),是将数十个、数百个乃至上千个小的组织片整齐地排列在某一载体(通常是载玻片)而成的微缩组织片。 10. 荧光原位分子杂交染色体分析技术(FISH):是应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已知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作为探针,与组织、细胞中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杂交体,从而对组织、细胞中待测的核酸进行定性、定位和相对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不同的探针可显示某一种物种的全部基因、某一染色体染色片段及单拷贝序列,结合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可对间期核及染色体进行三维结构研究。 11.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基本原理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正常人基因组DNA与肿瘤细胞DNA,然后与正常人中期染色体杂交,通过检测染色体上两种荧光(红、绿)的相对强度比率,两种DNA相异部分会显出颜色偏移,可计算出DNA的缺失与放大,从而了解肿瘤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并能同时在染色体上定位。 12. 流式细胞技术(FCM):是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可对单个细胞逐个地进行高速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分类。 13.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由体内直接取出组织或细胞进行培养。

临床病理学基础

临床病理学基础 临床病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病 机制以及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临 床病理学提供了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将介 绍临床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临床病理学的概述 临床病理学是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它通过对临床材料进行 病理学检查和分析,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病理学是 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 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组织和器官的病理改变。通过对 组织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 1. 组织标本的获取 组织标本是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材料,通常通过活组织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尸检等方式获得。获得标本后,需要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才能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2. 病理改变的观察和分析 病理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标本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的改变以 及病变程度等,对疾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同时,还可以运用免

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手段,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特点。 三、临床病理学的应用范围 临床病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医学专科领域。以下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疾病诊断 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分期和分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病理预后评估 临床病理学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生存期。这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进行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3. 新药研发与评估 临床病理学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药物的病理反应和副作用进行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四、临床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病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下是一些临床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临床医学《病理学》要点总结

病理学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病例转化和转归。 2.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是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有时肥大也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 (3)增生是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4)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3. 变性是指细胞损伤后,因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 (1)细胞水肿好发于肝、心、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①肉眼观: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颜色苍白而浑浊,②镜下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淡染、清亮。 (2)脂肪变性多发于肝、心肌、肾小管上皮等实质细胞。肝脂肪变,①肉眼观:肝体积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质软、切面油腻感,称为脂肪肝,②镜下观:肝细胞核周围见许多圆形小空泡。心肌脂肪变,①肉眼观: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构成形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②镜下观:脂肪滴常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较小,排列呈串珠状。 (3)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细胞内、结缔组织、细动脉壁在HE染色切片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①肉眼观:呈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质坚韧,②镜下观:形成均质、淡红染的索状、片状结构。 (4)黏液样变性是指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 (5)病理性钙化是指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①肉眼观: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质块,②镜下观:在HE染色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片块状。 4.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病理变化: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 (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脾、肾和心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①肉眼观:坏死区域呈灰白或黄白色,干燥、质实固体状,周围可形成一暗红色边缘(充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解。②镜下观:坏死区域细胞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一段时期。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混浊液体状,常发生于脑组织的坏死,因其含水分和磷脂多而蛋白成分少,坏死后不易凝固,易被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形成半流体状物,称脑软化。 (3)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①肉眼观:坏死组织呈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②镜下观: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消失,呈一片红染的无定形颗粒状物。 (4)坏疽: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黑褐色。㈠干性坏疽:多发于肢体,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疮等疾病。坏死的肢体干燥且呈黑色,与周围正常的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和淤血的四肢等。局部肿胀,呈黑色或暗绿色,有恶臭。㈢气性坏疽:常继发于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坏死组织呈蜂窝状。病变部位严重肿胀,棕黑色,有奇臭,按之有捻发音。 (5)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坏死形成,发生于超敏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

临床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引言 临床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病变性质与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学科,它是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分析,临床病理学能够获取关于疾病发生机制、病理过程以及疾病预后的重要信息。本文将介绍临床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相关技术。 基本概念 临床病理学是病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范畴涵盖了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疾病分类、诊断标准以及疾病预后等方面。它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通过对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参考。临床病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组织的病理变化,如肿瘤、炎症、感染等。 应用领域 临床病理学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临床病理学在一些常见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肿瘤学 肿瘤学是临床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对肿瘤标本的病理学分析,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以及分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临床病理学在肿瘤学中还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等技术手段,辅助判断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 感染病学 感染病学是临床病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对感染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为感染的治疗提供指导。 免疫病学 免疫病学是临床病理学中涉及免疫系统疾病的一个应用领域。通过对免疫组织的病理学分析,可以诊断和鉴别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 技术方法 临床病理学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和诊断:

组织标本制备和染色 组织标本制备是临床病理学中的基本技术,用于获取组织 标本用于观察和分析。组织标本制备过程包括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常规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染色等。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 的原理,通过染色反应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子成分。免疫组织化学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类型、分级以及预后等。 分子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 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行病理诊断的学科。分子病理学常用技术包括PCR、克隆技术、荧光原位杂交等,可用于检测肿瘤 基因变异和病原体的检测。 结论 临床病理学作为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在医学诊 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分

病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绪言: 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理论学科,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⑴人体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⑵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 4.英文: 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 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 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 定量病理学(quantitive pathology) 5. 为什么病理诊断被称为“权威诊断”和疾病诊断中的“金指标”? 病理知识和病理诊断是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根本与依据。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 上篇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萎缩(atro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3.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 4.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5.坏疽(gangrene):较大面积坏死病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的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不能溶解吸收,也未分离排出者,可由周围健康组织长入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肉芽组织,并逐渐取代坏死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这种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为机化。 7.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即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 8.坏死镜下形态学变化: ⑴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破裂、核溶解。 ⑵细胞质的变化:坏死细胞质中嗜碱性染色的核糖体丧失,致使其与伊红染料的亲和力增强,胞质更为红染。线粒体和内质网高度肿胀,胞质呈颗粒状,当大部分细胞器被分解后,可出现虫蚀状、空泡状。 ⑶间质的变化:在实质细胞出现坏死的一段时间内,间质无明显改变。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基质可逐渐解聚,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及液化,纤维性结构消失,成为一片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9.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纤维素样坏死。 10.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 11.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临床病理学基础知识

临床病理学基础知识 临床病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对于促进医疗质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临床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一、定义 临床病理学是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 1. 疾病组织: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和动物的疾病组织,包括组织细胞及其构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2.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镜下观察和分析,研究病理变化的特点、程度和范围,如炎症、坏死、增生等。 三、研究内容 1. 病理诊断:临床病理学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疾病的病理诊断,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炎症的性质、坏死的原因等。 2. 病因研究: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研究,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病毒感染、遗传突变等。

3. 病理生理学研究:临床病理学研究疾病组织异常改变的生理学意义,探究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发展。 4. 治疗反应评价:临床病理学通过对治疗前后疾病组织的比较研究,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四、应用领域 1. 临床诊断:临床病理学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 过对组织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结果。 2. 治疗指导:临床病理学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病理变化的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为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疫情监测和研究: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组织的研究,掌握疾病 的流行病学特点,监测疫情变化,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 临床病理学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 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它的研 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和动物的疾病组织,研究内容包括病理诊断、病因 研究、病理生理学研究和治疗反应评价等。临床病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临床诊断、治疗指导和疫情监测等多个方面,对于提高医疗 质量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病理学知识点

临床病理学知识点 临床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患者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组织学基础知识 1. 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组织的形态特征,了解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及其正常功能。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胞、间质和基质。 2. 组织学常用的染色技术包括石蜡切片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病理学家观察和鉴定组织样本中的细胞和结构变化。 二、肿瘤病理学 1. 肿瘤是一类细胞不受正常生理控制,无限增殖和扩散的疾病。肿瘤病理学是研究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2. 肿瘤病理学根据肿瘤的起源和性质,分为肿瘤组织学分类和分子病理学分类。肿瘤组织学分类是基于肿瘤细胞的组织来源和分化程度进行分类,分子病理学分类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分子标志物,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

3. 肿瘤病理学还研究肿瘤的生长模式、浸润性及转移方式,并根据这些病理特征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炎症与免疫病理学 1. 炎症是机体对抗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免疫病理学则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病理变化的学科。 2. 炎症的病理特征包括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病理学家可以通过组织切片的检查,观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损伤等病理变化。 3. 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通过检测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四、传染病病理学 1. 传染病病理学是研究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病理变化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感染过程和病变特点。 2. 传染病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病原体、宿主细胞和免疫反应。通过观察病原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程度。 3. 传染病病理学还研究病原体对宿主组织和细胞的损伤机制,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应对反应。这对于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概述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机制和变化过程的学科。通过对异常解剖学和组织 学的研究,病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疾病是指机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生异常而导致的不适和 损害。按照病因,疾病可以分为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个类别。根据疾病进展的方式,可以将疾病分为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疾病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解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临床疾病的区分。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病理学的核心原理包括: -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学研究不同疾病的原因和发 病机制,从而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 - 病理变化与病理诊断:通过对组织病变 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病变类型和程度,为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生理功能变化,帮助我们理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分类:通过将不同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别,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疾病 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解剖病理学:通过对尸体的解剖和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和组织结构的改变。 2. 组织学和细胞学:通过对活体组织或细胞的取材,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胞学检查,来研究病变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变化。 3. 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利用抗体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研究病变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4. 实验病理学:通过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等实验方法,研究病因和机制,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病理学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以下是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常见应用: 1. 疾病诊断: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检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种类和发展阶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治疗评估和预后判断:病理学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预测病情进展,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3. 新药开发和治疗研究:病理学研究可以提供新药研发的依据和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下面是病理学的一些发展方向: 1.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分子机制和分子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 应用病理学:将病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3. 数字病理学:利用图像分析、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病理学数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 4. 个体化病理学:根据个体基因和病变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复习笔记

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复习笔记 2017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复习笔记 执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复习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答应反应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萎缩 体积增大——肥大 数目增多——增生 形态改变——化生 一、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一)、原因与分类 生理性:胸腺、女性生殖器官萎缩。 病理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二)、病变 肉眼:器官体积小、重量轻、颜色深、褐色萎缩。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量少、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 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左心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肥大。 三、增生 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如红细胞增多。 激素性:如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如损伤修复增生。 激素性:如乳腺增生症等。 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上皮组织 胃粘膜上皮——肠上皮化生 间叶组织:又称间充组织,动物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由许多星状多突的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注意:属适应性反应——上皮组织的可逆;间叶不可逆。 失去原有形态及功能。 只能在同源组织中进行。 化生的组织可能癌变。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概念: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超过了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 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临床病理学是一门以病理学为基础,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分析和诊断病理标本,为医生提供精准的疾病诊断和治 疗建议。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疾 病分类、病理分析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介绍一下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 中的应用。 一、疾病分类 临床病理学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分类。 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各异,通过观察病理标本中的组织形态、细胞结 构以及特殊染色等,可以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在肿瘤学中,临床病理学可以将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并进一步确定其分 级和分期。这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病理分析 与其他诊断手段相比,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病理分析具有其 独特的优势。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临床病理学可以直接了解疾病 的发展过程,深入分析病理变化。比如,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临床 病理学可以通过对肝脏组织的病理分析,确定肝细胞的损伤、坏死程度,评估肝脏的纤维化程度,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预后评估

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预后评估。通过观 察病理标本中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临床病理学可以对疾病的 预后进行评估。比如,在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中,临床病理学可以通过 观察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核形态、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等,判断 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风险,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起来,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不可忽视。其通过病理 标本的观察和分析,为医生提供了精准的疾病分类、病理分析和预后 评估等信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临床病理学 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标本获取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加强对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推广,为临床医生提 供更加精准、快速的疾病诊断服务。 通过以上对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 出其在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实 践中,医生和病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提高疾病诊断水平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临床病理学的应用将会得 到更大的拓展和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展开全文 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学习目标 ● 熟记肥大、萎缩、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再生、肉芽组织的概念。 ● 描绘出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 ● 举例说明常见化生的类型。 ● 说出坏死、坏疽、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类型。 ● 比较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之异同。 ● 阐述坏死的结局。 ● 简述影响再生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得以维持正常。为了生存,机体往往靠自身的反应和各种调节机制来抵御损伤作用,如若损伤轻,细胞可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强度超过了细胞、组织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内出现可复性损伤,表现为细胞内或组织中异常物质沉积(变性);损伤因素过重或可复性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则可出现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这些损伤可引起代谢和形态方面的改变并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机体会通过修复,以保持新的平衡。 病案讨论 病例摘要: 男,65岁,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

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右足趾变黑、坏死。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 1.有哪些病变? 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4.死亡原因是什么?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A 肥大 B 增生 C 萎缩 D 变性 2.关于萎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细胞均可称为萎缩 B 萎缩组织细胞不消失 C 细胞内线粒体变小,数目不减少 D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 A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 B 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 C 骨化性肌炎时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可见骨组织 D 慢性膀胱炎时可见移行上皮变为鳞状上皮 4.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哪种损害最轻 A 混浊肿胀 B 水变性 C 玻璃样小滴变性 D 脂肪变性 5.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 A 核分裂 B 细胞核异型 C 线粒体肿胀 D 细胞核碎裂 6.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是 A 空气进入肌肉并且细菌感染 B 真菌感染 C 伤口合并腐败菌感染 D 由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7.一期愈合的下列叙述中正确是

内科学基础知识

内科学基础知识 内科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人体内脏和系统的疾病预防、 诊断、治疗和康复。在临床实践中,内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内科学 基础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内 科学的了解。 一、解剖学基础知识 1.组织和器官:了解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如心脏、肺、肝脏、肾脏等。 2.人体系统:掌握各个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3.神经系统: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大脑、脊髓、周围 神经等。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1.病理生理学:了解疾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炎症、免疫 反应、代谢紊乱等。 2.病理过程:掌握常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如肿瘤的生长、动脉粥样 硬化的形成等。 3.组织病理学:了解不同疾病对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如癌变、炎症等。 三、临床病理学基础知识

1.疾病分类:掌握常见疾病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如感染性疾病、免 疫性疾病等。 2.症状和体征:了解不同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有助于疾病的早 期诊断和治疗。 3.辅助检查:掌握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检查、影像学、内 窥镜检查等。 四、内科常见疾病知识 1.心血管疾病:了解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2.呼吸系统疾病:掌握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3.消化系统疾病:了解消化道溃疡、胃癌、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 病因、诊断和治疗。 4.代谢性疾病:掌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原则。 五、药物治疗基础知识 1.药物分类:了解药物的分类和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抗生素、 抗凝血药物等。 2.用药原则: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剂量选择、不良反应 监测等。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分类;理解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萎缩 1.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等则不属于萎缩的范畴。) 2.原因及类型: 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常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可分为: (1)营养不良性萎缩:常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2)压迫性萎缩: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可导致萎缩。 (3)失用性萎缩:运动器官长期不活动。 (4)去神经性萎缩:脑、脊髓或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某个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肥大 1.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生理性肥大:如运动员四肢肌肉的肥大。 病理性肥大可分为①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的心肌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如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 增生 1.增生:是指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生理性增生:如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增生。 病理性增生可分为:①内分泌性增生: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②再生性增生:如肝细胞损伤后的肝细胞再生;③代偿性增生:如部分肝脏切除后,体内一部分肝脏发生的增生。 化生 1.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2.分类:①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或支气管黏膜;②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如胃黏膜的大肠型的肠上皮化生,可能成为胃癌的发生基础;③结缔组织化生:成纤维细胞转变为骨细胞或软骨细胞。 3.意义:化生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鳞状上皮化生,虽然增强了局部黏膜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上皮表面失去纤毛,减弱了呼吸道黏膜的自净能力。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在化生、增生的基础上还可能发展为肿瘤。 (二)掌握变性的概念,常见变性的病理变化。 1.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显著增多。 (1)细胞水肿:临床上,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以心、肝、肾等代谢活跃器官的实质细胞最为多见。(水、钠增加) 病理变化:①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体重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②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多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细胞等。 病理变化:①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感。 ②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性,成为脂肪肝。 (3)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也可见于细胞内。 分类:①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性;②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