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一、概念

1、定义: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2、作文: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二、审题方法

方法一:捕捉关键语句。

1、方法解读:

抓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2、示例分析: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本不限;④文体

特征鲜明。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

“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

“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立意:人生由光明与阴影两方面构成,我们都要去经历,去拥有,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方法二:注意由表及里。

1、方法解读:

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2、示例分析:

2013年高考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立意:

1.梦想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2.埋怨现实,不如积极面对。

3.创新在于好奇的思想,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大胆探索和勇于挑战,一切要向前看;

方法三:善于由此及彼。

1、方法解读:

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

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2、示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宁的议论文或记叙文。(2012 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立意:贵在生命的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没有休止符,用心丈量人生之路,奔跑的姿势,生命的意义与长度无关,“生命既需要宽度,也需要长度” ,“不要速度,而要质量”,人生路上重在把握方向,平凡的日子里实自己,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

三、常见题型

1.单一观点型。

(1)概念:

所谓单一观点型就是试题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只有一个。

(2)考题再现:

2013年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3)审题指导:

作者明显强调的是后半部分,即不要只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是放眼世界,突破自我,做有利于社会、世界、人类的事情。

(4)方法总结:单一型审题思路:

明确主体,抓关键词,弄清寓义,理清关系,联系生活

感悟道理,确定立意。

2.对立观点型。

(1)概念:

所谓对立观点型就是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有两个,并且这两个观点

又是对立的关系。

(2)考题再现:

2013 年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3)审题指导:名言中蕴含着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对立并且没有主次之分,可采取以下几种写作思路:

①赞同第一个观点。凡事有果必有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考生可用历史的眼光探究“会这样”的原因。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生反思自我、反思社会、反思历史

②赞同第二个观点。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世界。“为什么不能”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

③辩证地看待两个观点。我们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反思过去,更要有开拓未来的勇气,因为任何反思都是以未来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故考生可立意为人不仅要站在过去,更要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抓住过去不放手等等,进而写出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

(4)方法总结:对立型审题思路:

分清异同,选择角度,确定立意。

(5)实战演练:

06江苏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立意:鼓励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批评亦步亦趋、因循守旧、

抱残守缺。再看第三句“还有人说……”,用省略号,暗示着关于“人与路”的关系,还可有其他种种个性化的思考;只要扣住“人”“路”两个关键词,切入角度是非常丰富的。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4.相辅相成型。

(1)概念:

相辅相成型是指试题材料中蕴含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命题者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它们要么互为补充,要么正反对比,共同探讨一个话题。

(2)考题再现:

2013 年浙江卷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审题指导:

此类型是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它实质上是多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变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树立整体意识。因为试题材料中的几句话是一体的,考生切不可抓住其中的一句而抛开其他的几句以致于偏题。

②提炼话题。考生要善于提炼几个警句中共有的关键词,一般此关键词就是试题所要探讨的话题。

如上例三句名言都涉及到了孩子与心灵,所以试题则是对“童心”话题的探讨。

1.正面解读:青少年要保持童心。

2.反面切入:今青少年的心灵过早地硬化。

3.两者结合:方面,青少年需保持童心,远离喧嚣的社会;另一面,社会也应还少年一片纯净的天空。

1、永葆一颗童心。

2、莫让功利占尽孩子的心灵。

3、童心与童年。

4、少年强(心灵)则国强。

5、直爽(善良)不可丢【扣住材料】。

6、不能失去的孩提王国——真诚价更高(针对各种假货)。

5.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

例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不做赘述。

相同型,求同法

求同法:

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以此立意。

立意:①治学要注意积累。②积累铸就成功。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单一名言的审题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求异法。

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

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多则型审题思路:

明确类型,找出关系点,逐则分析,综合确定立意。

例5、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

水吃。”

相反型,求异法

求异法:

如果几项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材料之间的不同点,从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

立意: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我们特别推荐本版优秀作文的第一篇:《逝去的永恒》。它的妙处何在?请看以下简评:

这是一篇优雅而凝重的哲理散文。“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审题正确,立意高远。

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以梦为马,呼唤“可能”,永远坚持“最初”本心的选择,直到不能,作者诗意地解释了“青春”,“坚持最初”、“直到不能”,说得何等大气,何等潇洒!

作者的剖析,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的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

小蜜蜂,勤劳得没有时间悲哀;

三文鱼,选择“流浪的青春”,以极其悲壮的方式主演着千年梦

想的追求,将生命代代延续;

小麦花,只开极其短暂的五分钟,却尽心地开放,安心地凋谢,留下灿烂的果实。

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三种小生命从不同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讲到了海子的“遥远”和“朴素”,讲到了林徽因的“一身诗意”,现实指向如电光泻地!

本版第2篇《心田半亩种青春》,也写得潇潇洒洒,一气呵成,不乏妙语:“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恣态广泛尝试”,“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等等。

优秀作文 12、逝去的永恒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13、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

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江苏2014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10、不朽的青春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至少,我赞同。

十八岁,很庆幸,我们相遇在这个年纪,相遇在这个可以做梦的年纪,共同造就着我们梦一样的青春。

还记得,我们都不想上高中,说高中太苦了,会受不了的,可是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半路退出,却让高中成了过得最难忘的三年。

这些年,我们一起,风风雨雨。还记得,我们一起偷懒。不想跑操,就一块不去,却恰好被老师逮个正着,直到学期结束,就一次操都没有再敢逃过,只是每次都是怀着不忿的心情去的。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每次来学校都比规定时间早那么一点,然后一起去玩,去买衣服。可是,每次的结果总是谁都买不到合适的,却总把卖家搞得无语。估计现在街上的店家都认识我们了。直到现在,老板们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谁知道是哪个丫头的嘴巴太损了呢?!

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肿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还记得,每当看到别人有朋友带吃的来看望,便会聚之以羡慕的眼神,但随后都会消逝,继而都会不屑地说:“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看自己!”结果呢……大群吃货“共产”,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记得一百天的倒计时那天,憧憬着会出现电影《青春派》中的“等一下,泰戈尔曾经说过……”直到结束都没有一句“等一下”。

记得毕业那天,我们不顾形象地在班里给同学们表演节目,即使歌的调已不成调。谁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校的最后一天了。紧紧相拥,没有谁会掉眼泪,因为是在应高兴的时刻,可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现在,我们坐在各自的考场里,临行前相拥着说不要紧张。很好,我没有紧张,我想到的,只有你们——我的好闺蜜们。想到的,只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回忆。不朽的青春,不朽的我们。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只想说,对,我们就是青年人!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一、概念 1、定义: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2、作文: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二、审题方法 方法一:捕捉关键语句。 1、方法解读: 抓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2、示例分析: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本不限;④文体

特征鲜明。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 “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 “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立意:人生由光明与阴影两方面构成,我们都要去经历,去拥有,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方法二:注意由表及里。 1、方法解读: 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2、示例分析: 2013年高考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立意: 1.梦想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2.埋怨现实,不如积极面对。 3.创新在于好奇的思想,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大胆探索和勇于挑战,一切要向前看; 方法三:善于由此及彼。 1、方法解读: 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写作导引(整理精校版)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写作导引 作文辅导 0509 1559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北京海淀区07年高三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其中“地面”与“云端”,“步行”与“跳舞”,“贴在”与“不在”,三组词语对比鲜明,一是一非,态度很鲜明。 名句的诗意有利于考生情感的引发,包含的哲理催生考生理性的思考,比喻式的表达可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此题的立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抓住词语“贴”、“地面”、“步行”,可以谈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或者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方可成就梦想。 抓住词语“云端”,发掘其特点,可以类比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例如“云端”辽远高卓,可类比崇高的追求和理想;“云端”绚丽多彩,可类比美好的情思和精神;“云端”千变万化,可类比态度变化无常;“云端”虚无飘渺,可类比根基不稳等等。 题目要求“自定立意”,则意味着可以赞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也可以辨证分析,反驳将此观点推向片面和极致。观点的确立取决于对哲学家名言比喻义的理解。例如将“云端跳舞”理解为舒展自如,可以赞颂、倡导这种人生状态;将“云端跳舞”理解为纵横驰骋,则可以阐述纵横捭阖的生命姿势、或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反过来看,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夸夸其谈,则可以抨击空泛、玄妙、无用的言论;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得意忘形,则可以批评傲视万物,目中无人的不良现象;将“云端跳舞”理解为憧憬虚幻,则可以剖析那种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万人瞩目结果的想法。 比较好的立意:脚踏实地方能走向成功;云端跳舞,失败也是美丽的;视云端跳舞为异端,是平庸者慵懒的借口;没有云端跳舞的志向,哪有脱离地面的果敢;脚在大地,心在云端;步行不如跳舞;在云端舞出绚丽的人生等。 [优秀习作一] 求踏实戒浮躁 湖北宜昌市三峡高中05级302班傅华明

高考作文备考:名言警句化育后世,博大精深彰显文化内涵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名言警句化育后世,博大精深彰显文化内涵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篇》 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之傲。 ——管仲《管子·乘马》 ③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韩愈《五箴》 ④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⑤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 ——吕本中《官箴》 ⑥险事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周恩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要求考生读六则名言是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所写内容为基于读了六则名言后的“感触与思考”,脱离材料的泛泛而谈会被视为偏题或跑题;审题立意时,考生要挖掘出六则名言的内涵,准确分析其内在联系,辨别它们的差异。 2.典型任务的限制。引导语中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因此考生应选取其中两三句,并综合其内容及含意来确定立意,不能脱离其内涵。这是考生在立意时不可忽略的。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中明确传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比如做人要有担当意识,要知错能改,要懂得务实等。如果考生在行文中不能体现出这些价值观,那么就说明他没有深刻理解材料的内涵,必然是偏离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 开放性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 1. 100条名言警句 1.岁去弦吐箭 --孟效 2.光阴易逝,岂容我待关于读书的: 3.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4.书到用时方恨少5.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关于学习的:9.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10.不怕路远,就怕志短11.人若有志,万事可为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材料作文“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宿构或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比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道作文题所给材料就是一句名言,审题时抓住名言中的关键词“光明和阴影”,从中悟出“光明”的比喻义“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由此入手,该材料作文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了。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 一、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二、出题特点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三、审题方法 1.捕捉关键语句。 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2.注意由表及里。 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 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涉及其余”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其他的联系分析。 四、具体理解 (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 第一步,明确话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

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指导

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指导 【作文题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结合这句名言,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指导】 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集中在“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话上,既然出题者已经界定了这句话是名言,那么考生就该要在这句话的内涵上狠下功夫,仔细琢磨。因为,有些材料,特别是寓言和名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 “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轻率,虚无缥缈,毫无依托。两个分句连在一起可以看出哲学家的观点:赞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鄙弃浮躁轻率的人生选择。故此,下面的立意可以推荐:其一,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其二,虚无缥缈的“舞蹈”最可怕。其三,没有脚踏实地,何来人生成功?其四,务“虚”注定人生一场空。 那么,本次作文能不能反向立意呢?有学生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反向求新,沿着这个思路不断追问:凭什么只能在地面上步行,而不能在云端舞蹈呢?然后拟制出这样的题目《既要贴地而行,更要云端舞蹈》《云端的舞步》等,笔者认为,这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这些立意比正向立意更具新意,更能彰显学生的思维品质。他们在立意时,已然跳出了材料的桎梏,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俯视材料,然后得出不俗的立意。 但是,下面的立意肯定是不得要领的,属于脱题范畴。其一,把所给材料理解成一个人生的选择问题,然后把话题确定为“选择”,拟出《心灵的选择》的题目。其二,把所给材料理解成人生的旅程问题,先在地面上步行,再才有空中的舞蹈,拟出《旅程》的题目。其三,把“贴在地面步行”界定为安于平凡的人生态度,把“在云端跳舞”界定为追求伟大的人生目标,拟制出《平凡与伟大》的题目。 【方法点拨】 寓言和名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 【素材积累】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英]艾略特《丹尼尔·德龙达》)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方法之我见(整理精校版)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方法之我见 作文辅导 0418 0655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作文,分值以60分居多,上海、江苏和福建是70分,在高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考生的命运。然而,据今年批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说,今年考生们作文得分较以往没有提高,平均分在42分左右,考生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审题失误,导致跑题。由此来看,审题是 作文的关键。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仅就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谈谈我个人的方法摸索。 我们先来看看2015年山东卷的作文解读。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卷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句名言,思考的角度有三:一是“人生的一切变化”“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二是“人生一切魅力”“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三是“人生一切美”“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综合分析,该名言的关键词应是“光明和阴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明”可指(胸襟)坦白,没有私心;可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可以是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为此,该材 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阴影价值类: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2.辩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 的白光,没有生机等。 3.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高楼大厦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战胜阴影 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4.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的阴影,勇 敢寻找光明,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挖掘其喻意。 2.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即其隐含义。 3.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这是一则名言警句,如果是多个呢?例如: 材料: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2019高考语文 作文指点迷津 多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2019高考作文指点迷津多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真题回放】(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多则名句型材料作文解题思路: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二、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三、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四、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1、读懂句子 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象传》,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健,永不停息,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主旨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进取实干。 第2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主旨:思乡思亲,思家思国,关心国事,关注现实。 第3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来自这份清香和品格。。 主旨:注重内在美,充满自信,特立独行。 第4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这几句话意思是: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主旨:不断学习,视野才能宽广;处事要有大局意识。 第5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这几句话意思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逃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主旨:正视现实,不避艰险,勇于进取。 第6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意思是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材料作文“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作指导及范文

材料作文“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 800字。不得宿构或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 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 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 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 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 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比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

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 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道作文题所给材料就是一句名言,审题时抓住名言中的关键词“光明和阴影”,从中悟出“光明”的比喻义“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 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 由此入手,该材料作文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了。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名言警句作文的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作文的审题指导 1. 怎么写名言名句类的作文题 首先,抓住关键词。 其次,理解名言名句的含意,尤其是其隐喻性或象征性的含意。 再者,由表及里,挖掘其深意,从中悟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最后,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举个例子: 备考关键词:山顶与山腰 【常言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非常言】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尼采 观点对碰 思维火花A// 要想看到世界的美丽,一定要奋力攀登,到达山顶,因为最美好的风景往往在险远处。同样,在人生的旅程中,也要不断向前,努力拼搏,这样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也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也只有站在高处,我们才能心胸开阔,头脑清醒,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思维火花B //站在半山腰看风景,世界真美好。回看走过的路,我们会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开心,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敢而骄傲。而仰视山顶,我们会看到前方美丽的风景,会为需要达成的目标继续奋斗,会让人生充满希望。站在半高处,正是生命充满激情又充满希望的时候。 思维火花C //是站在山顶还是在半高处看风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人生就如一次次旅行,关键是行至半山腰,要能够对前方充满希望,要不畏惧前方的路,要能够坚持不懈,奋力向前。而行至山顶,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骄不躁,继续攀登人生的下一个顶峰。风景无限,需要看风景的人有一个好心态。 【满分速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圣杜甫于泰山顶峰,一抒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此前他一定经历了一步步的努力攀登。一个普通士兵要想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将军,也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只有勇敢地奔向目标,努力到达最高点,才能让人生乘着叶片飞扬。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26岁回国创业,一开始也遇到重重困难,也遭逢嘲笑和打击。然而他说:“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正是这美好的梦想引导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创业的路上且歌且行,五年后,聚美优品在美国成功上市,31岁的陈欧也成为纽交所两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试想,如果他空有梦想,没有登临绝顶的勇气和信心,他又怎能看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怎能取得人生的辉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确,要看到最美丽的风景,就要到达“险远”的地方,就要有“山高我为峰”的胸怀和志向,就要有奋力拼搏的精神。人生如此美丽,愿我们永怀梦想,并从不辜负! 【灼见】 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鲁迅 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莲,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严寒的勇气。——黄药眠 山顶上只能站一个人,我希望那个人是我,但我的肩膀上还能站人。——周杰伦 你所立之处,决定你看到怎样的风景。一颗站立着的心,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张艺兴 上述内容都摘自《拜托了,素材君1·热点对对碰》,挺实用的,人物素材很经典且精简,刚搜索了下,天猫和京东都有卖 2. 常用的名言警句的作文素材 【人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位置,而是前进的方向。 ——冯•宇学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名言型材料作文“争与不争”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休谟 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奥维德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围绕“争与不争”展开。休谟和奥维德的话主要阐释了“竞争”的重要性。《道德经》的观点是“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即大智慧者(圣人)只做事,不争夺名利地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说,只做事而不争夺名利地位的人,别人无法与之相争。 分析材料可知,休谟的话强调了高尚的竞争对培养和锻炼人的才能的重要作用;奥维德用形象的语言从反面强调了竞争对事物、对社会进化发展的作用;而在老子的眼中,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主张以淡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可见,“争”与“不争”这一话题,具有思辨性。“争”具有进步意义: ①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 ②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 ③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当然,“争”也要注意度,要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

2021届高考作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示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示例 依照材料构成的内在差异,名言警句类的材料作文大体可区分为单一型材料、复合型材料、矛盾型材料三种类型。后两种材料的区别,在于复合型材料由几个意义相近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意义表达更为严谨丰富;矛盾型材料则由几个看似观念相反相对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每一个句子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表述视角。材料构成不同,则审题立意时的关注点亦有不同。 一、单一型名言:把握关键词,深挖隐语意义 单一型名言警句,往往只围绕一个关键词表达一种指向清晰的价值判定。这个关键词,必然构成写作的核心论题。审题立意时,考生只能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一旦脱离了这个关键词,则所有的思考都必然行走在偏离写作目标的道路上。 另外,既然是名言警句,其内在的价值判定就必然经受过岁月的考验,在绝大多数时空中被证明确有价值。写作该类型的材料作文时,考生应尽量遵循该名言警句的意义,不要反弹琵琶。至于写出来的作文的高下差异,则在于对该名言的隐语意义的挖掘程度。思考得越丰富,挖掘得越深刻,作文也就越具有思想性。 【名题精选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本则名言中的关键词很清楚:调和。围绕这一关键词,鲁迅先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此既阐释了“调和”的特定意义,也表达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价值判定。 我们知道,鲁迅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最善于剖析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上的“劣根性”。他这句话正是对“调和”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围绕这句话写作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白,对材料中的“调和”行为,鲁迅是持不认同的态度的。基于这一事实,考生便不必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材料。 下面的立意,均可作文本次写作的基本观点:

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审题立意的概念及相关要求。 2、掌握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学习重、难点:掌握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知道在你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看似玩笑,实际上却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写作文所面临的困难。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写作文,今年6月,我有幸在西南大学参加了重庆高考阅卷工作,阅卷内容刚好就是作文。今年的作文材料是几句名言警句哲理诗,而这类型的作文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占的比例颇重,同学们请看以下数据:(幻灯片展示) 2012年17套高考卷,其中4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四川卷、江苏卷、山东、福建卷) 2013年18套高考卷,其中5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浙江卷、四川卷、福建卷、安徽卷、湖北卷) 2014年18套高考卷,其中3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浙江卷、四川卷、江苏卷) 2015年15套高考卷,其中4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 2016年9套高考卷,其中1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江苏卷) 2017年9套高考卷,其中1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全国二卷) 虽然今年只有一套这类作文,但考试范围很广,我们重庆就是考的这套试卷。 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们是怎么打分的吧?现在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们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一、定标准(幻灯片展示:定标准)(学生齐读) 先定等级,后给分数 1、以审题立意定一个基本等级 一类作文56~60分:“切合题意”,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新颖、独到,文章有亮点 二类作文49~55分:“符合题意”,审题准确,立意正确, 三类作文43~48分:“基本符合题意”,审题大体准确,立意基本明确 四类作文36~42分:“偏题”,审题立意游离材料中心,不合要求 五类作文0~35分:“跑题”,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要求 2、以亮点(结构、逻辑、语言、内容)确定分数高低 原则:审题立意评等级后,凭亮点只能上下浮动一个等次。 同学们看看,划分这个评分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审题立意。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1、明确审题立意的概念及相关要求。(再挑战高难度)

名言类作文写作指导:奋斗浇开成功花、士不可以不弘毅(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名言类作文写作指导:奋斗浇开成功花、士不可以不弘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教材中另选一句,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题目中给了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义。(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可以从这五

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授课:肖树国班级:高三12 2013年3月25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作文,分值以60分居多,上海、江苏和福建是70分,在高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考生的命运。然而,据今年批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说,今年考生们作文得分较以往没有提高,平均分在45分左右,考生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审题失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仅就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谈 一、单一型名言材料审题 我们先来看看201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800 山东卷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句名言,思考的角度有三:一是“人生的一切变化”“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二是“人生一切魅力”“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三是“人生一切美”“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综合分析,该名言的关键词应是“光明和阴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明”可指(胸襟)坦白,没有私心;可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可以是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为此,该材料作文 1. 2.辩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没有 3.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高楼大厦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 4.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的阴影,勇敢寻找光明, 1. 2. 3.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审题思路】 明确主体——抓关键词——弄清寓意——理清关系——联系生活(感悟道理、确定立意) 二、多则型名言材料 (一)相同型材料1(内涵上相同)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高考模拟作文“选择两三个课文名言”审题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选择两三个课文名言”审题指导 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一:某杂志“成长故事·我的语文记忆”活动评选来自语文课本里对青年成长启发最大、影响最深的名言,请你在以上这些名言中选二到三个写一篇推荐文章,陈述你的推荐理由。 情境二: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二到三个,深入分析其内涵,辨明其关系,并以它们作为立意基础,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语文课本中发散着智慧光芒,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十个句子。这些句子涉及了很多角度,从道德情操,到意志品质,再到生活经验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