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原题呈现】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孔子)

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另外,此题目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

命题意图:

首先,弄清原句原意。

第一句:人要有信仰理想追求;

第二句:人心中要有国家民族兴盛繁荣的信仰理想;

第三句:我们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第四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即使身处卑微环境,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阳光,于平凡处铸就生命的伟大;

第五句: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第六句: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忘记探索追求,要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在科学研究中拥有一颗不断创新进取的心。

其次,进行选句关联。

名句①②④⑥:可谈“人要有信仰”的话题。可从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精神、科学创新等方面来谈。

名句③④⑥:可谈“身处逆境也应有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话题。

其余组合言之有理即可,但一定要有两则以上组合,要论证选定组合存在的逻辑关系!

阅卷观感:

考生立意选择面比较窄,高频立意为“信仰”、“学习(读书)”,鲜有个性化的新颖角度。在进行选句引用时,大多缺乏对“名句”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文本缺乏对“名句”的深思、文章少有启迪。而表达上,也缺乏接地气的生活味道。中国的青年,思考浅显,立意偏狭,空谈道理,这绝不是高考所希望看到的。

考生文章中其他比较合理的立意:

名句①③⑤:学习(读书)之法。

名句①④:人生渺小,也可精神伟大。

名句③⑥:好奇心促学思。

名句⑤⑥:创意(创新)活水来自好奇心的触发。

名句①②④:人生应有向上的姿态。

【主要问题】

1.关联差——对材料的使用: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弱,逻辑性不强;引用名句很生硬,没有集中立意。

2.思想浅——没有对名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少了辩证在思考,缺乏深度探究,只是字面解析。

3.例证少——没有例证或者例证太少;对例证进行分析也很浅、使用不贴切。记叙文则缺乏细节,承载的内容不丰厚。

【好题撷英】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所以同学们应该在“自拟标题”这个“要求”上,有所用功,或直白、或隐喻、或文艺、或深警。下面提供考生作品中一些好题,以供借鉴。

初心为伴,信仰为歌

身处果壳,心怀宇宙

信仰甘霖润心灵沃野

生如蚁而美如神

如鸟讴歌,为花绽放

少年大志

渺小亦伟大

信仰如光,纵小也光

信仰之下无卑微

学海无涯“志”作舟

我心即宇宙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佳作举隅】

心中有光,不惧黑暗

当人发现自己身处黑暗时,是会选择哭泣,还是会选择继续前进——用那心中的光?

曾听人说,一天中最暗的时候不是子夜,而是黎明。那是一段月亮已经落下,太阳还未升起的时间。世间万物在这个时候最安静——以睡眠来躲避这段黑暗。可偏偏有一群人,或是环卫工人,或是卖早点的,选择在此时忙碌。因为他们知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知道几个小时后即将迎来的收获——世界虽暗,心中的太阳早已升起,代表着指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恰如泰戈尔所言“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鸟儿不顾黑暗与否而大声歌唱,是因为它相信自己属于临近

的光明;而人们选择在黎明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迎接的是耕耘后的丰收。

这一份充满希望的光,坚定于人自身的幸福,坚定于未来的光明,使人敢于在任何时候继续前进,使普通人也有变得伟大的勇气,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它是一种自知,能照亮自身,将全身上下原本不明朗的东西——弱点、优点、渺小之处、伟大之处,通通照得透彻。凭这种力量,即便是摆脱不了渺小,也能明白自己的伟大之处。

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或许苔花并不比野草强大,但它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如米小”的本质,以此为根,向上生长,灿如牡丹。

它又表现为一种勇气,从身体溢发出来,照亮前方阴影里的路。它或许不能扫除所有黑暗,但能用一缕光指明方向,让你看清那些困难,向它们冲去。

孤身一人又怎样?高慧云毅然扎身于古籍修复中,在浩如烟海的、已是混沌一片的古籍里,重燃一束光,让许多只剩名字的文明重见天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有书与文化来陪伴。无人理解又怎样?冯满天立志投身于中阮创新,在传统流派的不屑中,在围观大众的不解中,摸

索着民族乐器走向世界的路。三十年,少年熬成苍老,终把中阮带进了金色大厅,唱响世界。

所以说,它更是笃定的光,超越空间,更超越时间,成为我们在黑暗里战胜现在的武器,直达未来的美好。冯满天不嫌三十年太长,是因为他早已预见三十年后,又或四十年后,自己总有踏入金色大厅的那一天。也正因如此,法国大革命的斗士们与封建君主斗争到底,抗日先烈们在炮火中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份生生不息,取于冲锋的力量,不来自外界一草一木,而来自内心的光——对光明未来的映射。

在最暗的年代,木心说“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他与我们一样,也只是个普通人,无法叫整个世界为自己发光发热。但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有心中的光。讴歌为黎明,开花向牡丹,我们还可以点亮自己,点亮前方,点亮未来。

他还说,“我是一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黑暗如此,倒又张扬如此。他心中的光,该是有多亮呢?

点评:本文取泰戈尔和袁枚的名言进行关联,文思自然流畅。文章从设问引入“光”的意象,从“心中向着未来的希望之光”角度切入;从“光之来源”、“使人自知”、“展现勇气”、“直达未来”等角度进行阐述,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发人深省。行文中,灵活使用了引证、例证、喻证,引用名句自然合理;分析深刻,观点有启发性。

从源而学,为梦而兴

追溯华夏文明的清渠,漫步东方历史的烟海,无数文化基因,千万组历史密码,等待着人们从源头寻找答案……

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便是学习的根本,为学的本质。唯有从源头出发,不浮于表面,不修于皮囊,方能领悟学习的真谛知晓做人的奥秘。

曾记否,王阳明在竹林连坐九日,在自然之景中得心学之理?曾记否,柏拉图爱师敬师,俯身倾耳以请,终超越导师,练就自己的理想国?曾记否,院士袁隆平实践于田间,研究在土地,日复一日,只为寻找生命的根本,觅学习之源头?

而反观那些在表面上下功夫在无用处费心思的学者,岂不令人叹息扼腕?他们为功利之心,不惜高价代写论文,甚至抄袭;他们为晋升获利不知羞耻,购买假文凭;他们有人更是打着“大师”的幌子,用所谓的“专利”,所谓的“研究”,迷惑人心,谋财害命。看着他们的学术之“源”,哪里比得上真实而有价值的实践学习?

然而,“活水之源”不仅来自于亲身躬行,致力研究;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时代所需,更是为现代所珍贵的不竭之源。

你看《千里江山图》又在眼前展开,青绿之墨色,山河之伟景,无不描绘出古人的创新之魂。你听载着大唐窑的驼铃缱绻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华夏儿女自古以来所拥有的包容与情怀,正如这清脆的驼铃悠扬婉转。你瞧那一个个真实而逼真的历史文人从《国家宝藏》中走来,那一笔一划的诗词美文从《中国诗词大会》中传承。那一唱一吟中所传颂

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又从这吟唱中,披上时代的外衣,迈着沉重的步伐,步入现代,继往开来。

中华文化,是一部洪宏篇巨制,更是一汪民族力量的不竭之源。从源头中学习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从民族历史中寻找历史密码、文化基因,这不只对于个人的学习研究有好处,更有着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当我们不断从源头中汲取养分,吸收力量时,伟大的人格悄然树立;当个人不断完善人格时,一个崛起的中华蓝图定会打开。

或许时至今日,“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有些空洞乏力了,可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源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时,那千千万万个小梦想定会汇集成一股非凡的力量,助中国梦的兴起。

点评:本文取朱熹和周恩来名言进行关联。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文化”视角切入,辨析“源头”开始;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学习的本质、实践的意义;再回溯传统文化的精神源头;最后点明“从源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民族文化意义。全文从浅论学习、实践,到深析文化基因,由浅入深,逻辑清晰。用例涉及古今中外,视野宏大。语言灵动有文采,卷面整洁美观。但在引用周恩来名言的部分有些牵强生硬,分析事例时,个别地方(如王阳明例)缺少“过程性”分析,未能完全贴着观点进行分析。

【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原题呈现】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孔子) 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另外,此题目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 命题意图: 首先,弄清原句原意。 第一句:人要有信仰理想追求;

第二句:人心中要有国家民族兴盛繁荣的信仰理想; 第三句:我们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第四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即使身处卑微环境,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阳光,于平凡处铸就生命的伟大; 第五句: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第六句: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忘记探索追求,要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在科学研究中拥有一颗不断创新进取的心。 其次,进行选句关联。 名句①②④⑥:可谈“人要有信仰”的话题。可从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精神、科学创新等方面来谈。 名句③④⑥:可谈“身处逆境也应有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话题。 其余组合言之有理即可,但一定要有两则以上组合,要论证选定组合存在的逻辑关系! 阅卷观感: 考生立意选择面比较窄,高频立意为“信仰”、“学习(读书)”,鲜有个性化的新颖角度。在进行选句引用时,大多缺乏对“名句”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文本缺乏对“名句”的深思、文章少有启迪。而表达上,也缺乏接地气的生活味道。中国的青年,思考浅显,立意偏狭,空谈道理,这绝不是高考所希望看到的。 考生文章中其他比较合理的立意: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2020届河南省三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④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⑤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⑥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关于“生命”,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思索。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孔子、陶渊明、秋瑾、诺贝尔、泰戈尔等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构成。这几则名言反映的共性话题就是“生命”。①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对生的内涵都不清楚,哪里需要去了解死后的事情的,也

就是要注重活在当下,让生命有意义;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奋发有为。④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这句话表现了对生命的挚爱和对群体的热爱,要有奉献的精神。⑤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生命的可贵。⑥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这句话提倡的是奉献精神。 立意角度: 1. ①⑤组合,生命宝贵,仅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2. ④⑥组合,要有奉献精神,要创造利于社会的最大的价值。 3. ②③组合,人生短暂,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要有忧患意识,奋发有为。 【范文展示】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题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绵延黄河水,华夏五千年,遥望这五千年的传奇岁月,华夏大地注定成为人类社会星光璀璨的一笔。恢宏磅礴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硕果;惟妙惟肖的脸谱艺术、扣人心弦的民间神话,是中国人民富有才情的结晶。在前人为我们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底蕴下,华夏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辽阔的神州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心系华夏、不负韶华的“吾辈英才”。孔繁森、焦裕禄、沈浩同志为民造福的官员形象永远是每个时代的楷模,钱学森、屠呦呦、林鸣等人的“大国工匠”风貌更为华夏涂抹希望。我们不会忘却阿里巴巴创始人着眼信息革命的浪潮,促进电商发展的智慧与勇气,我们不会忘却任正非领航的华为公司在“5G”商用上的领跑之实力。百年屈辱已被改写,而改写者们勇于开拓、勇于奉献的精神正浸染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板块节选了《淮南子·汜论训》中的选段,说到“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淮南子·汜论训》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创作的一篇散文。文言文阅读中与作文相关的一段表述如下: 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这段话是从“人君”如何评价臣子的角度来说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抓大放小”:多关注“厚德”与“大誉”,不过多计较“小节”与“小故”。 思考一:讨论的出发点,即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厚德”是指高尚的德行;“大誉”是指崇高的声誉。这两者既指向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指向了取得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小节”“小故”就应该是指个人品德上的小瑕疵或者人生经历中的小污点(包括过错、失误、挫折等等)。 思考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道题涉及到的概念众多,但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厚德”“大誉”,另一组是“小节”“小故”。两组概念之间存在着主次之别,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同时还存在着扬弃的关系,前者是应该肯定的,后者则应当被摒弃。

思考三: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哪里?其一,从人的成长本身来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够完美无缺,评价他人也好,自我反省也好,都不能过于苛责,而应该多一点包容;其二,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看,看人看事,眼光都要放长远。不因一时的失败、挫折就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如此才能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给未来留有更多可能性。其三,从整体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来看,“厚德”“大誉”才有功于人类社会,“小节”“小故”的存在并不能磨灭大的贡献…… 思考四:这一观点有何不足?需要如何弥补?其一,有可能唯“成就”论,误认为只要建立了功勋,别的一切方面都可以不计。这就要注意大与小的界限,微弱的瑕疵一定是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违反礼制道德的。其二,有可能一味强调“不计小节”,忽略“厚德”“大誉”的前提。“不计小节”应当放在以“厚德大誉”为奋斗目标,或者甚至是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去讨论,才有意义。否则,就有可能演变成对自我的放纵和严格要求。 把以上四个方面考虑清楚之后,这篇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理顺了。行文中要注意表述的严谨性,防止观点偏激,要有辩证思考的意识,体现出思辨性来。 【优秀标题】 《重视人之厚德,无问人之小节》 《不计小过,以成大事》 《风物长宜放眼量,莫因小疵舍大局》 《厚德无问小节,美玉不疵小瑕》 《识人以大略,无问其小节》 《无问小过,放眼未来》 《勿以小过,掩其大美》 《瑕不掩厚德,过无妨大誉》 《着眼大处评价,立足长远自修》 《力求高瞻远瞩,不拘细枝末节》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古韵悠扬,智慧传承——经典名言的力量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古韵悠扬,智慧传承——经典名言的力量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经典名言,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可以启迪人们立身处世的智慧……优秀的经典名言,无论到怎样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不会过时,甚至能与时俱进,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做出分析或阐释.在百年复兴路上,经典名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主要围绕古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展开。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作文。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解读: 古代经典名言具有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启迪人们立身处世的智慧等作用。 优秀的经典名言在各个时代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不会过时,甚至能与时俱进。 经典名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百年复兴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经典名言的传承与弘扬:可以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古代经典名言,以及这些名言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启示,强调传承和弘扬经典名言的重要性。 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分析古代经典名言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在为人处事、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说明经典名言具有时代价值。 经典名言对民族精神的贡献:可以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经典名言的意义,如强

调团结协作、诚信守信的品质,以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这道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关键在于抓住古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一核心。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经典名言,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名言。这些名言既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智慧之源。它们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启迪人们立身处世的智慧。在百年复兴路上,经典名言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易经》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今天这个时代,这句名言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出自《易经》的名言,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句名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物质生活所迷惑,而要坚守道德的底线,追求心灵的升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强调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句名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在激烈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青春的价值”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青春的价值”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写成议论文,写出你的青春价值的观念。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多材料组合式的材料作文题,紧扣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内容。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1)找到四句话的关键词 明确:凌云壮志\奉献精神\强劲的生命力\改变 (2)将四个关键词,从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等角度进行分类思考 示例:

不同层面:凌云壮志是志向,奉献精神是思想,强劲生命力是力量,改变是行动 不同对象:凌云壮志是国家,奉献精神是民族,强劲生命力是个人,改变是他人 不同时代:凌云壮志和奉献精神是五四时期,强劲生命力是中国艰难探索时期,改变是改革开放初期。 (3)思考在“青春价值”这个主题之下,四个关键词可否与“时代之下的我”“时代之下的我们”建立起联系,放在当今的时代之下去思考。 【名言素材】 1.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2.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李大钊 3.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 4.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5.青年人肩上的重担忽然卸去时,他勇敢的心便要因着寂寞而悲哀了!——冰心 6.青年人充满活力,像春水一样丰富。——拜伦 7.青年不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也不仅是生活在现在的人,而是生活在未来的人。——池田大作 8.真正觉悟的青年,应当舍身到最黑暗的地方;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需要你们觉悟的光明。——恽代英 9.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10.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11.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12.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3.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天命与人事,青年的担当与自强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天命与人事,青年的担当与自强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演义》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梁启超《新罗马》:“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综合以上文本,作为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言名句的理解与解读。材料中包含了三个名句,分别出自《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罗马》和《老子》。这些名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强调了谋事在人,但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天时地利等客观因素,人不能过于强求。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努力争取,但也要顺其自然。 梁启超的“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则表达了人定胜天的信念,认为人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一切。这句话激励我们要有勇气去挑战,敢于担当,成为时代的俊杰。 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方面提出了要求。这句话告诉我们,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力量,而战胜自己才能说明你真正强大。同时,要懂得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志向。 立意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 从正确面对成败得失的角度立意,可以写我们要在努力争取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从勇敢面对挑战的角度立意,可以写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有勇气去挑战,敢于担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可以写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战胜自己,实现自己的志向。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的立意可以灵活多样,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三句话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用自己的观点和事例去解读这些名句,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时代青年的信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贤们留下了许多智慧的结晶。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梁启超的《新罗马》中的“人定胜天”,以及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作为一名时代青年,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感慨万分,思绪万千。 孔明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我明白了人生在世,要有谦逊与敬畏之心。我们都知道,孔明是智慧的化身,他深知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因此,他强调谋事在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名言组合型作文“祸福相依”审题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名言组合型作文“祸福相依”审题及范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 (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出《论语·述而篇》,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精神上的幸福大于物质上的幸福;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注:孔子并不反对物质上的幸福,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爱己与爱人,和谐社会的基石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爱己与爱人,和谐社会的基石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少于7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 材料要求我们结合王尔德和孟子的名言,谈谈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的体验和思考。这是一道关于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题目,需要我们以高中生的身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这两句话进行理解和阐述。 首先,我们可以从王尔德的名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出发,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如注重身体健康、培养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等,这些都属于爱自己的表现。同时,我们还可以谈谈爱自己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如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实现个人价值等。 接着,我们可以结合孟子的名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谈谈自己对于爱他人的认识。我们可以讲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怎样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如学会倾听、关心弱势群体、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等。同时,我们还可以谈谈爱他人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这一原则。 最后,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谈谈自己在爱自己和爱他人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讲述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如何去关爱他人,以及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个人成长。这样,我们既能够展现出一个高中生的思考深度,又能体现出对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认识。 总之,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对王尔德和孟子的名言进行理解和阐述,以展示自己在爱自己和爱他人方面的体验和思考。 在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只有学会自爱,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 爱自己和爱他人要相互平衡。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关爱。 在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综上所述,本题的立意可以表述为:“在自爱的基础上,学会关爱他人,实现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平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爱自己,爱他人——谈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 我们要学会爱自己。这里的“爱自己”并非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尊重自己,从而在内心建立起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正如王尔德所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能去爱别人,得到别人的爱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同学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让自己在自信中成长。 其次,我们要学会爱他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里的“仁者爱人”是指一个有仁爱之心

高考作文备考“欣赏格言,畅谈感想”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精评(9页)

高考作文备考“欣赏格言,畅谈感想”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精评 作文辅导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 1.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 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 这则作文材料是模仿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形式而设定的,它选择了六则名言警句,要求写作者选取其中的两到三句来作文,并且将写作设定了情境——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的发言稿。 首先要明确这六句名言所体现或喻指的哲理,然后找出自己最有心得体会的两到三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将其作为文章立意;当然,我们也可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这些不同点之间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这些句子之间逻辑联系的脉络,将其脉络作为文章的基本构思。出题者如此设题,正是为了宣示它的审题立意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由于大家思维各异,此种命题方式既可以出现一些比较常见的、集中的立

意,也为独到审题立意的出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下面给出一些参考立意: 从立身行事的角度,整合材料中的123句,联系现实,谈为人做事,要多接良善、心怀敬畏、注重细节。 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整合156句,联系社会现实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青少年学习创业的角度,整合1345句,结合现实,谈青年人应胸怀远大、珍惜时间、虚心向学、奋发有为。 三、范文赏析 范文一 守望清源续写新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上次班会上,龚自珍一语“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令我感慨颇深。文化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失去文化的民族,必将如无根之木,难逃凋零。(点评:作者在此处有独到之思,巧设情境,将龚氏名言“横空出世”。) 朱子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源”,依我之见,并不仅仅是书籍之于精神,更是文化之于民族。此“源”,指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该将何去何从。(点评:对此脍炙人口诗句的诠释解读既精准又深入。) 立足本源,传统文化给今人以归属和力量。在综艺节目《客从何处来》中,嘉宾在对先祖的追寻中感受到祖先的无上荣光,掀起一场寻根热。我想,作为一名传承者,我们都有责任了解自己姓源何处、郡望何方、祖上名人几何、历经几朝变迁。正如余秋雨所言,家谱不仅仅是一份记载,更是前代与后代的联结。因为心存后辈,所以先人勤恳耕耘,踏实为人以作表率;因为不忘先祖,所以后人继往开来,将祖上的荣光发扬光大。失去本源的人,正如断线的风筝,风雨飘摇以至陨落异乡。只有立足本源,方有无限可能。(点评:引用名言论证,在行文中自然流畅,妙合无痕。)

高考作文备考: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作文导写(附:审题解析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备考: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作文导写(附:审题解析及 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备考: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作文导写(附:审题解析及范文精评)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然而,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四: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明)方孝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 第一遍,通读一遍,了解大概。 这是给材料作文,共四则材料。作为考生,请务必把四个材料全部看完,尤其是理论性强的材料,里面容易有一类词!前三则材料都是事例,第四则材料是理论,且有一类词“善怕”,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材料一:弘一法师敬畏生命。 材料二:在日本,敬畏自然。 材料三:建筑师高迪敬畏工作。 材料四:方孝孺敬畏(善怕)规则。 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两则以上作文材料的,就可以叫“组合式材料作文”,常见的审题方法就是“求同法”或“合异法”。 (1)求同法——求交集!比如这次作文,四则材料的交集就是“善怕”(“敬畏”)。 (2)互补法——如《慢工之下出细活》,领起句以“慢”为主,兼及另一面“快”(“效率”)。 同向互补叠加,异向整合并归。即,有些材料从表面看它们的意义大相径庭,其实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品读之后,本次作文求交集即可,关键词已出:敬畏(善怕)。 温馨提醒: 1、理论上充分运用作文素材,可以确保立意正确。理论素材就是材料四中的句子: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2、事例上充分运用作文素材,可以确保紧扣材料。 事例材料就是前三则材料,每个材料都可以在文中灵活运用开来。 3、大凡有大成就者,皆为心存敬畏之人,人物素材并不难找。 三、提纲赏析 1《心存敬畏,目怀远方》(弓乐晨) 生而为人,我们应对生命心存敬畏。 回报社会,我们应对事业心存敬畏。 立德修本,我们应对道德心存敬畏。 2《心存敬畏,身有所正》(杜常晴) 敬畏自己的生命,此生有责。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好事多磨,坏事易散”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好事多磨,坏事易散”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事情过去时,不管这件事如何灿烂辉煌——盛极一时,绚丽夺目;如何坎坷曲折——布满荆棘,晦暗无光……过去的时候就是过去了,随后你会有一种感慨:原来不过如此啊!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直保持其本来的状态,好的事情终会消散,坏的事情终会好转。这就是“好事多磨,坏事易散”的道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告诉我们,无论过去如何,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不会永远一成不变。特别是气势汹汹而来的东西往往都不长久,只有厚积薄发才是长久之道。由此,我们可以立意。那么,考生写作时,应该从“变”与“不变”进行辩证认识,并偏重于在变化中,不变的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 【构思角度】 1.直视磨难,不惧未知。苦难从不会因为你不愿意面对而不存在,相反,面对苦难更像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双方必有一方胜,一方败。所以,尽管面对即可,苦难会屈服于你的勇气和决心,你才是赢家。未知的总是黑暗的,以你的勇气为光,照亮前方的路途。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苦难往往喜欢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来压倒我们,但只要我们扛过这种来势汹汹的磨难,并坚持用顽强的意志走完你的路,终点没你想的那么遥远。 3.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过去可能有狂风,有骤雨,但过去就是过去,将来又是另一片天空下的生活。尽管过去值得感怀,未来更值得畅想。一步一回首的意义并不大,总想着过去的狂风骤雨是如何如何震撼人心,只会让“将来”变成另一段“过去”,踏过去了就別再看了,前方有的是美好。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原题重现】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前几天,偶然看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千年虽逝,作者之所感却真切地传递到我这里。原来,我们日常能听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 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联想或回忆,或者引发了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这道命题,即物起兴,触景生情,言辞简洁,意蕴深刻。 写古人东坡的知足与豁达。老先生的这种胸襟并非与生俱来,它来自一生的坎坎坷坷,大喜大悲、荣辱沉浮,来自寄情山水,得于自然。 写当下的自己。当你行色匆匆,或为名所扰,或为利所困,或心浮气躁,或前路迷茫……该不该停一停脚步,留意身边大自然的馈赠,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慢慢欣赏呢? 写未来,绘人生。学会了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学会了与当下的自己对话,也许你就领略到了了东坡居士的知足与豁达,哪怕是一点点儿! “知足与豁达”是“纲要”,谈古——赏景——豁达,三个层次是“目”。 当然,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知足与豁达肯定不是、也达不到苏老先生的那个层次和境界。你所要的起码是人生路上若遇浮躁与不顺,不放学学古人,停下脚步,走进自然,陶冶心性,净化心灵,做一个开朗有胸怀的人。 【考生作文】 1.不负这盛世美景 考生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人们每天都在过着城市“快生活”,而忽略了放松心情,停下脚步,过一过舒适的“慢生活”,好不负这盛世美景。 古人如东坡先生,他活出了知足而又豁达的人生最高境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我们也懂得了世间美景,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如何与当下的自己对话,首先要不负这盛世美景,与万物相处,与自然共存。 陶渊明是田国诗人,也是一位隐土。他对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所不能及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闲适的隐士生活,那是他所爱的自然。《归园田居》中的他,将自己比作鸟,比作鱼,只为写出他向往田园,向往自由,向往世间美景。这首诗,发自于他内心,他懂得当下的自己追求之事。 曾有位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公园。虽是初春,公园中却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教师让每一个孩子去寻找春天。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欣喜地找到了:那是泥土里悄悄冒出的小芽儿,那是竹子里偷偷钻出的嫩笋尖,那是树枝上轻轻绽放的新绿。孩子们很是懊悔,为什么他们终日学习,却忘记了在上学放学路上,细细看一看这美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淡漠,他们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与万物相处,与当下的自己对话的机会。 众所周知,德国是做菜做得很难吃的国家,可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敲蛋器,为的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一下制作早餐的闲适和美好;英国注重礼仪,不论这户人家有多贫穷,下午茶一定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项目。设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你坐在花园中,或是靠着窗台,窗子外是美丽的植物,你喝着下午茶,细品着自然的美好,你也许会思考,也许会发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辜负这片美景,你感受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这样的生活,在快中找慢,在忙中找闲,在无聊中寻找了乐趣。 与万物相处,才能与当下的白己对话,就像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享受了大白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感悟。我们应当时刻记着,不负这盛世美景,时不时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负自己,不负大自然的馈赠的美妙。 悟从景中来,从心中来;不负盛世美景,不负自己。 【评语】这是一篇风格简朴、清新的议论抒情散文,语言质朴、典雅,具有诗性之美。

劳逸结合,健康生活 高考模拟作文解析与范文点评

劳逸结合,健康生活 高考模拟作文解析与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敏则有功”,并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见宰予昼寝,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天道酬勤,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女性凭借“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成就其贤德。男子依靠“头悬梁,锥刺股”“俾夜作昼”“夙夜在公”成就其事业。 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会失去生命。2014年,贵阳市经侦副大队长谢德华,带领民警加班加点连续30多天对一起非法集资案件进行调查取证,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0岁。2017年,安徽省80后基层医生方培虎,在值班时因积劳成疾,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1岁。2018年重庆法官黄学忠在开庭期间突发晕厥送医急救,于当日不幸去世,终年49岁。 这引起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考生刷题时”的我们的深思。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生活?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一)材料解析 本次作文材料共三段,第一段选自《论语》,是经典名言:“勤则有功”意思是说做事勤敏就出成效。就连孔老夫子也认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他看见宰予大白天睡觉就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墙面不值得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由此可见,孔夫子是赞成勤勉的,他反对大白天睡觉的懒惰人。第二段是说“天道酬勤,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女子成就其美德,男子成就其事业。第三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失去生命”的一组事例。材料一方面阐述了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另一方面介绍了当下因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两层之间形成对比。 (二)要求解析 1.立意要求:本次作文的任务指令是:“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生活?”材料说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本身构成对比,这就提示我们只能围绕这两部分内容来进行思考、联想,要始终围绕勤勉与身体健康两方面进行立意,不能仅仅考虑其中一方面,也不能离开这两方面去谈其他的生活,否则就存在跑题风险; 2.身份限制:题目中的任务指令要求说“这引起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考生刷题时”的我们的深思”,“这”指的是“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失去生命”的现象,而“我们”二字,就把写作者的身份限定为处于新时代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考生刷题时”的高三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有身份带入意识,要以一名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的身份来写,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来写; 3.价值取向限制。勤勉乃至睡眠不足,确实帮助很多人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所以在古代受到褒扬,说明勤勉有其积极意义,这是对勤勉的认同。但材料重点应落在对“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会失去生命”的新时代现象的思考上,命题人在这里强调了过度透支身体的危害。命题人并没有完全否定勤勉,但勤勉是否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如何协调勤勉和珍爱生命之间的关系应是考生思考的最佳方向。 4.文体限制。引起“深思”,谈谈“看法”等引导语限定文体为议论文。【学生作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与美相伴,丰盈人生”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与美相伴,丰盈人 生”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新时代领路人无审美能力者必无趣。 ——木心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黑格尔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同学们“与美相伴,丰盈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具有具体任务情境的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 首先,我们来审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的话。这句话指出了美育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当今教育在美育方面的方向。美育是为了让青少年一代身体健康成长,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第二则材料是作家木心的名言,表明审美能力对人的重要性,它能增添我们人生的意趣,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第三则材料是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表明提升审美修养的重要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了解美。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关键词为“美”或“美育”,只要围绕人的审美或美育的目的展开,表达自己的积极看法,都是可以的。 其次,我们来审任务。写作任务是一篇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主题是“与美相伴,丰盈人生”,要表现“审美”对人生的意义,并要对演讲对象提出自己的希望与建议。另外,要面对全校师生演讲,要注意与演讲对象的交流感。 【相关链接】 1.热点事件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巨大争议和全网吐槽。宽眼距、眯眯眼、吐舌头、诡异动作……让话题发酵,登上热搜。 教育部迅速回应,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量级官媒齐头跟进报道。人民教育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 怨天”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海明威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两则或三则材料相组合,创设起材料作文题的问题情境,这是时下比较流行的高考作文题命制形式。一般来说,这两则或三则材料之间,内容和题旨上,或说近义并列,或是反义对比,这两种情形高中同学都很熟悉,至于审题立意流程和方法也都了如指掌。 但是,这次遇到新情况了---上面这道作文题,其问题情境中的两则材料,既不是近义并列关系,也是反义对比关系,甚至乍一看,两者含义之间似乎还风马牛不相及---这又是什么东东? 为了便于理解和识别,先给它起个名字吧---互补组合式材料作文题,二者表面上相去甚远,但内涵上相互补充,相生相依,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故而,审题立意上,更是缺一不可。 具体地说: 材料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这则材料,提出了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与做法,即“不怨人,不怨天”---其实这则材料之下,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遇到麻烦了”---这不正好与材料二撞了个满怀吗? 材料二:“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提供了一个标靶,即“挫折”,并简要表明一种态度倾向“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表述虽然形象化,但含义不难理解---这不与材料一提出的态度与做法心心相印吗? 故曰:两则材料“内涵上相互补充,相生相依”,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

2023届高考最新联考作文范文 导写 解析 素材 名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但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但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悲怆……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材料解读: 材料看似是关于“独”字的一元话题作文,其实不然,实则是“独”与“合”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属于典型的二元思辨。写作时,一味围绕“独”或“合”展开论述,不及其余,显然偏离题意。 首先从材料入手。材料明显、自然分为两部分,层次清晰。 第一部分,列举关于“独”的成语,其实言在此意在彼,通过“固然、诚然……但……”这一转折句式,先扬后抑,表明取舍,先肯定“独”的意义,然后指向对“独”的对立面“合”的思考。因此,立意时,可重点论述“合”,即合作、协作、共享、团队精神等。 第二部分则恰恰相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则先抑后扬,同样表明取舍,透出价值取向。立意是

可如法炮制,侧重于“独”。 综上所述,最后立意时,赞同独处还是合作,可分庭抗礼。具体写作时,可两方面平分秋色,平分秋色;也可突出一者,兼顾其余。 立意参考: 1、孤独,但不沉沦 2、独需有度 3、既独善其身,有普度众生 4、一枝独秀与万紫千红 5、.独当一面与众志成城 6、.团结合作与独自前行 7、“特立”不“独行” 8、享受孤独 偏题分析: 1、学会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未能注意到材料揭示的是“和”与“独”的二元思辨,在此仅执其一端,不及其余,不切合题意。) 2、孤独成就人,从无奈的选择到壮丽的抉择(材料中诚然有“孤独是一种无奈”,但显然并非材料重心,审题时,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专肆细枝末节、无关紧要信息。) 事实素材: 任晓媛是出生于北京的90后,在寒暑假回故乡度假的时候,她就感受到农村饮用水的问题,喝着手中一杯不太对味的水,她萌生了希望有一天能为改善这里水质做点什么的心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