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供水系统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分区计量是供水区域化管理的基础,是对管理区域内流进的自来水总量和贸易销售实际的水量实施量值的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来了解和掌握各区域内需水量、供销差、漏失量、未收费水量等因素,从而降低产销差率,降低供水企业供水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风险。

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一、通过供水系统分区计量划小核算单位。常在供水管网上安装流量计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即划小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单元,对各区域分开管理,掌握各供水区域的供水量和用水量差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漏工作,同时确定出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水量和公用水量,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就市供水管网现状情况和地理条件,现有10个中心营业所和30个分所。根据十二五规划,拟对30个分所划块150个供水区域,共计150台流量仪。

二、提高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采用智能化较高的流量计,解决机械表始动流量不计量问题。计量数据通过CDMA或GPRS无线网络做到实时传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提高了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机械水表计量(如:拨、砸、调、倒、人工查验不准等)事故的发生。

三、计量数据管理:建立数据采集、管理软件系统,数据采集软件能够根据使用要求,做到自动实时寻检采集和手动采集,并编制各种需要的报

表及打印。另设专人每天对采集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区域装表法:

在管网的漏损控制方法中,区域装表法是对供水区域主动查漏的有效手段。所谓区域装表法就是把供区域分成较多的小区,在进入该小区的水管中安装水表,从小区流出的水管中也安装水表,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对流入、流出和小区内的用户水表进行抄表,满足:Q入-Q出-Q用户=Q漏损如果Q漏损未超过允许值,可认为漏损正常不必在该小区进行查漏,如果超过允许值,则可认为该小区有漏损,可在该小区查漏或查无计量用水及其他的管理问题等。

目前,我公司的30个乡镇营业所均采用区域装表法进行分区计量管理。

国际上已把区域装表法从单纯的检漏技术引入到城市管网管理的大概念中,英国伦敦把管网分成300块,日本东京分300块,这对主动监测管网漏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产销差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区计量的方法管理

供水系统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分区计量是供水区域化管理的基础,是对管理区域内流进的自来水总量和贸易销售实际的水量实施量值的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来了解和掌握各区域内需水量、供销差、漏失量、未收费水量等因素,从而降低产销差率,降低供水企业供水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风险。 分区计量的方法与管理: 一、通过供水系统分区计量划小核算单位。常在供水管网上安装流量计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即划小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单元,对各区域分开管理,掌握各供水区域的供水量和用水量差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测漏工作,同时确定出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水量和公用水量,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就市供水管网现状情况和地理条件,现有10个中心营业所和30个分所。根据十二五规划,拟对30个分所划块150个供水区域,共计150台流量仪。 二、提高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采用智能化较高的流量计,解决机械表始动流量不计量问题。计量数据通过CDMA或GPRS无线网络做到实时传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提高了供水用户计量仪表的科技含量和精度,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机械水表计量(如:拨、砸、调、倒、人工查验不准等)事故的发生。 三、计量数据管理:建立数据采集、管理软件系统,数据采集软件能够根据使用要求,做到自动实时寻检采集和手动采集,并编制各种需要的报

表及打印。另设专人每天对采集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区域装表法: 在管网的漏损控制方法中,区域装表法是对供水区域主动查漏的有效手段。所谓区域装表法就是把供区域分成较多的小区,在进入该小区的水管中安装水表,从小区流出的水管中也安装水表,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对流入、流出和小区内的用户水表进行抄表,满足:Q入-Q出-Q用户=Q漏损如果Q漏损未超过允许值,可认为漏损正常不必在该小区进行查漏,如果超过允许值,则可认为该小区有漏损,可在该小区查漏或查无计量用水及其他的管理问题等。 目前,我公司的30个乡镇营业所均采用区域装表法进行分区计量管理。 国际上已把区域装表法从单纯的检漏技术引入到城市管网管理的大概念中,英国伦敦把管网分成300块,日本东京分300块,这对主动监测管网漏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产销差起到积极的作用。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1引言 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 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比如,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甲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是8件,实际办理的是6件;而乙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只有2件,实际办理的也是2件,难道我们能说乙科室比甲科室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不能。第二,管理中需要办理的事项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比如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处理了一件非常棘手久拖不决的事情,另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却办理了5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难道我们能说后者比前者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也不能。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无疑我们只能探讨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更科学的测量方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管理效率或办事效率就是办事的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许多因素都很难得量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便是关于管理活动的实质。 2管理活动的实质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存储管理中动态分区的管理方式。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实验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主存空间分配表;然后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最后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四、提示与讲解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预先不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内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 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 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

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 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 由此可见,主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 “已分配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 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内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表格的内容可能还要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 “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配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 “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空闲区表的定义:

6种效率管理方法

6种效率管理方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好时间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不仅意味着提高内部经济利益,而且能加强企业外部竞 争实力。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以下六种方法都有助于你们提高管理 效率: 1、第克泰特法 第克泰特(Dictator)的英文意思,在这里可以引申为“专用时间”。长期操纵着世界经济的犹太人习惯于把上班后的一个小时,定为“第克泰特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必须将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间接到的信函、传真、E-mail等全部回复,用电脑 打好并发出,或者用电话回复。现在是“第克泰特时间”这句话,在犹太人之间的言 外之意是“谢绝会客”。犹太人之所以注重“第克泰时间”,是因为在激烈的商战中,他们以“马上解决”作为工作的座右铭。在能力卓越的犹太人的办公桌上,看不见“未决文件”。我们的管理者不妨借鉴一下犹太人对待时间的这种做法。 2、二八分割法 “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 始终坚持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企业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应该把 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 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的确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分割法,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3、限制电话法 电话虽然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但作为双刃剑,她又是浪费管 理者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电话能中断手里的工作和思路,搞不好就会出现“煲 电话粥”现象。用一个小时集中精力去办事,要比花两个小时而被打断10分钟、20 分钟的效率还要高。那么防止电话干扰有哪些办法呢?一是分析一下打给你的电话, 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减少那些根本没有必要的电话;二是使用适当的回话办法;三是先 用诚恳的语气接听电话,避免闲谈;四是让别人知道什么时间可打电话找你。 4、授权借时法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 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不预先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进程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进程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进程大小要求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进程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进程。进程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回收,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这个实验主要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1)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2)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 (3)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进程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而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

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分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进程执行完成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主存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 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表格记录进程占用分区的“已分分区表”;一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表的实现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分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进程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容为该进程的进程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个表格的容可能还要更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已分分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分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的进程数量最多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计量器具类别1

计量器具类别(A)计量器具种别(B)计量器具类别(A)计量器具种别(B) 1长度L 1 线纹仪器S 2 端度仪器G (包括厚度、高度) 3 角度仪器A 4 平面度仪器P 5光洁度仪器F 6 齿轮仪器T (7) 光度仪器 (8)曝光量仪器E (9 )色角仪器C (10)功率能量仪器P 2热学T 3力学温度仪器T 湿度仪器K 热量仪器Q 热流量仪器F 热辐射仪器R 1 质量仪器M 2 重量仪器W 3 容量仪器C 4 压力仪器P 5 转速仪器N 6 速度仪器S 7 流量仪器F 8加速度仪器A 9 密度仪器D 10真空仪器T 11硬度仪器H 12震动仪器O 6 无线电R 1电压仪器U 2功率、能量仪器P 3 阻抗仪器Z 4电容仪器C 5电感仪器L 6电阻仪器R 7 相位(差)测量仪 仪器Φ 8 噪音系数仪器F 9 调制仪器M 10 品质因数仪器Q 11 增益仪器G 12 驻波系数仪器S 13 占空间系数仪器 D 14 损耗仪器δ 15 衰减仪器D 16 失真度仪器γ 17 脉冲仪器I 电磁学 E 1电压仪器V 2电流仪器I 3电阻仪器R 4电容仪器C 5电感仪器H 6电功率仪器(包括 电能)P 7磁参数仪器M 7化学 C 8声学S 1成分分析仪器A 2 酸碱度仪器P 3电导仪器C 4光谱仪器O 5粘度仪器V 6标准物质S 1声压仪器P 2声功率仪器J 3声强度仪器N 光学O 1光强测量仪器B 2色温仪器T 3光度仪器I 4光辐射仪器R 5感光度仪器S 6光通量仪器F 9电离辐射A 1强度仪器I 2活度仪器A 3通量仪器F 4照射量仪器D 10时间、频率H 1时间测量仪器T 2频率测量仪器F

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 1 引言 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 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 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比如,有甲乙两个职能科室,甲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是8 件,实际办理的是 6 件;而乙科室在一周内应办的事项只有 2 件,实际办理的也是 2 件,难道我们能说乙科室比甲科室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不能。第二,管理中需要办理的事项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比如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处理了一件非常棘手久拖不决的事情,另有一位管理者在一周之内却办理了5 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难道我们能说后者比前者的办事效率更高吗?显然也不能。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无疑我们只能探讨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更科学的测量方法。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管理效率或办事效率就是办事的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许多因素都很难得量化。因此,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便是关于管理活动的实质。 2 管理活动的实质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有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因此。要对管理效率的量化指标做出比较

动态分区式存储管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可变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做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 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才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 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 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 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 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找到一个标志为“ 0”的栏目登记新装人作业所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作业名。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大于

计量器具分类

1、长度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些 千分尺、量块、卡尺类、指示表类、测厚规、立式接触式干涉仪、光学投影类仪器(投影仪)、机械式比较仪、立式测长仪、感应同步器、圆锥量规、直角尺、经纬仪、水准仪、分度头、圆度仪、比较样块、粗糙度、轮廓度、测量仪、表面粗糙度样板、平面平晶、铸铁平板、钢平尺和岩石平尺、光学仪器、标准玻璃网格板、塞尺、全站仪(测距)、测距仪、激光干涉仪、田径场塑胶跑道、游泳馆体育场馆、螺纹量规、螺纹校对量规、石油螺纹单项(参数)检查仪、坐标测量机、镀层膜厚标准块、显微镜、电子水平仪、显微镜、光学仪器用玻璃分划尺、位移传感器、测微仪、直角尺检查仪、水平仪、GPS接收机、激光跟踪仪、高精度线纹尺、限界仪/隧道断面仪 2、热工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些 A、温度:工业铂铜热电阻、热电偶、辐射温度计、热像仪、红外温度筛检仪、红外耳温计、红外体温计、热能表 B、压力:压力表、液体压力计、数字压力计、血压计、补偿微压计、倾斜式微压计、活塞式压力计、压力变送器、电离真空计、电阻真空计、热偶真空计 C、流量:水表、热能表、流量计、水流量检定装置、气体流量检定装置、临界流音速喷嘴 3、衡器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些 天平,砝码,指示称,非自动衡器,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电子皮带秤自动分检衡器、重力式装料衡器、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称重显示控制器、非自动天平 4、硬度测力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些 硬度计;金刚石压头;测力仪;万能试验机;扭矩扳子/扭矩改锥;扭矩扳子检定仪;标准扭矩计;转矩转速传感器;转矩转速测量仪;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振动测量仪和传感器;离心机;冲击测量仪和传感器;测速仪 5、容量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 实验室玻璃仪器-量杯、量筒、滴定管、单标线容量瓶、分度吸量管、单标线吸量管;注射器;移液器;计量罐;加油机;标准金属量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标准金属量器 6、电器计量常见计量器具有哪些 电能表、电阻表、耐电压测试仪、感应分压器、交流电阻器、交流电阻箱、标准电容箱、LCR 阻抗测量仪(表) 、变压比电桥、电阻应变仪、标准电容器、标准电感器、标准电感箱、交

企业效率评价的方法及其实例

基于DEA模型的企业效率评价及其实例 摘要:DEA是一个线形规划模型,表示为产出对投入的比率。通过对一个特定单位的效率和一组提供相同服务的类似单位的绩效的比较,它试图使服务单位的效率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100%效率的一些单位被称为相对有效率单位,而另外的效率评分低于100%的单位本称为无效率单位。这样,企业管理者就能运用DEA来比较一组服务单位,识别相对无效率单位,衡量无效率的严重性,并通过对无效率和有效率单位的比较,发现降低无效率的方法。 关键字:DEA模型、DEA模型求解方法、DEA应用于企业效率评价 1、引言 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企业决策者希望把握企业的投入的有效性,产出的极大性。作为单独企业效率评价可以用最优化模型,但由于企业生产与时代的科技、技术水平有关。作为更高层的决策者(如国家领导人)希望了解同类多个企业的效率水平。这时需要评价多投入(如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等)多产出(如企业可能有多种产出产品或同种产品的多种指标)企业的效率。 2、DEA线形规划模型建立如下: 1) 定义变量 设Ek(k=1,2,……, K)为第k个单位的效率比率,这里K代表评估单位的总数。 设uj(j=1,2,……, M)为第j种产出的系数,这里M代表所考虑的产出种类的总数。变量uj用来衡量产出价值降低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相对的效率下降。 设vI(I=1,2,……,N)为第I种投入的系数,这里N代表所考虑的投入种类的综合素。变量vI用来衡量投入价值降低一个单位带来的相对的效率下降。 设Ojk为一定时期内由第k个服务单位所创造的第j种产出的观察到的单位的数量。 设Iik为一定时期内由第k个服务单位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实际的单位的数量。 2) 目标函数 目标是找出一组伴随每种产出的系数u和一组伴随每种投入的系数ν,从而给被评估的服务单位最高的可能效率。 (*)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学号姓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实验名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实验目的: 1.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2.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 实验内容: 假设主存当前状态如右表所示: 系统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为作业分配主存空间, 而且具有紧凑技术。请编程完成以下操作: (1). 输出此时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2). 装入 Job3(15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3). 回收 Job2所占用的主存空间,输出主存回收 后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4).装入 Job4(130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实验要求 1.数据结构参考定义如下,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1)已分配区表: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n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已分配分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已分配分区长度,单位KB*/ floa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否则为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2)未分配区表: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m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KB*/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1:空闲区*/ }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2.以allocate命名主存分配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3.以reclaim命名主存回收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4.画出算法实现的N-S流程图。 5.程序调试、运行成功后,请老师检查。 实验步骤: 1.分配内存,结果如下图:

何为计量及计量器具的分类

计量的基础知识 器具的分类 一、按结构特点分类,计量器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量具。即用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如量块、砝码、标准电池、标准电阻、竹木直尺。线纹米尺等; (2)计量仪器仪表。即将被测量的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标值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如压力表、流量计、温度计、电流表。心脑电图仪等; (3)计量装置。即为了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须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组合,如里程计价表检定装置、高频微波功率计校准装置等。 二、按计量学用途分类,计量器具也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是计量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是测量的物质基础。在国际上,计量器具与测量仪器是同义术语,它被定义为“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在我国计量器具是计量仪器,也称主动式;计量器具和量具也称被动式。 计量器具以及计量装置的总称,按技术性能及用途计量器具可分为基准、标准和普通计量器具。 (1)基准计量器具 计量基准就是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当代最高计量特性其值不必参考相同量的其他标准,而被指定的或普通承认的测量标准。经国际协议公认,在国际上作为给定量的其它所有标准定值依据的标准称为国际基准,经国家正式确认,在国内作为给定量的其它所有标准定值依据的标准称为国家基准,基准计量器具通常有主基准作证基准副基准参考基准和工作基准之分。 基准计量器具的主要特征: 1 符合或接近计量单位定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2 具有良好的复现性并且所定义实现保持或复现的计量单位或其倍数或分数具有当代或本国的最高精度。 3 性能稳定计量特性长期不变。 4 能将所定义实现保持或复现的计量单位或其倍数或分数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传递下去。 (2)计量标准器具 计量标准是指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 物量具。测量仪器标准物质或测量系统 我国习惯性为基准高于标准,这是从计量特性来考虑的各级计量标准器具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国家基准的量值传递而不能自行定度。 (3)普通计量器具 普通计量器具是指一般日常工作中所用的计量器具它可获得某给定量的计量结果。 三、按等级分类,计量器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A类计量器具的范围:1.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和计量标准器具;2.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1]方面,并列入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范围的计量器具; 3.生产工艺过程中和质量检测中关键参数用的计量器具; 4.进出厂物料核算用计量器具; 5.精密测试中准确度高或使用频繁而量值可靠性差的计量器具。

DMA分区计量管理平台说明书

采用DMA分区计量降低产销差的实践 陈静 摘要:本文介绍了采用DMA分区计量技术降低漏损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降低产销差、DMA分区计量、检漏 一、前言 如何降低城市供水的漏损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国供水行业试图通过对管网漏水进行探测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产销差的目的,但是收效不大。具体体现为: A、进行规模性的漏水探测,短期内(半年)降低了产销差,然后回升。 B、查出一些漏水点,产销差效果体现不出来。 C、查明的漏水点漏量很少,对产销差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A、根据国际水量平衡表:产销差水量= 免费供水量+ 物理漏水量+ 帐面漏水量(商务漏损),供水管网漏损包括物理漏损和商务漏损两部分,单纯以探测出漏水点降低物理漏损为目的,而忽视了商务漏损的客观存在。 B、没有建立管网漏水的衡量标准。即不能知道目前管网的漏水状况,更不能确定管网漏水控制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因此不能有计划系统的控制管网漏损 C、没有建立漏水探测和控制平台。不能对管网系统进行漏水探测和有效控制,更不能不断降低管网漏水。 D、管道漏水的复原现象导致虽然检出了很多漏点,当时把漏损降低了,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监测前的状况。 二、DMA分区计量定义及实施意义 现有的供水管网一般采用二级计量系统:首级为出厂水量计量,计量点一般位于二级泵房后的出水管上;尾级为客户用水计量,计量点一般位于客户前的进水管上。在现有管网布局的基础上,根据供水管网的结构,在大口径输水管网和小口径配水管网之间再增设一级计量系统,将计量点设在输水管网分接口处的配水管网上。一级计量点与二级计量点之间的输水管网称为一级网,一级网和二级泵房组成了输水系统。由二级计量点所分离出的若干个相互独立的计量区域内的管网均称为二级网,众多的二级网组成了配水系统。这样,整个供水管网系统就由一个一级网和若干个二级网构成。其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1]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系统分解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 学号: 20111202052 姓名:吴创连 指导教师:黄侠剑 2014年3月18

目录 1 引言 (1) 2 需求分析 (1) 3 概要设计 (1) 4 详细设计 (1) 4.1问题描述和分析 (1) 4.2程序流程图 (2) 4.3数据结构体分析 (3) 4.4主要程序代码分析 (4) 5 调试与操作说明 (11) 5.1初始界面 (11) 5.2模拟内存分配 (12) 5.3回收内存界面 (12) 5.4最佳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5.5最坏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6总结与体会 (13)

1 引言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们通过操作系统可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存储器容量虽然一直在不断扩大,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存储器仍然是一种宝贵而又紧俏的资源。如何对它加以有效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还对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而动态分区分配属于连续分配的一种方式,它至今仍在内存分配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2 需求分析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在实现动态分区分配时,将涉及到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这样三个问题。常用的数据结构有动态分区表和动态分区链。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中主要实现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相关的内容。 3 概要设计 本程序采用机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共分为两大模块。 1.最佳适应算法实现 它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 2.最坏算法实现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要扫描整个空闲分区或链表,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分区分割给作业使用。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查找时只要看第一个分区能否满足作业要求。 4 详细设计 4.1 问题描述和分析 系统应利用某种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

ABC仪器分类要求

各单位的计量器具实行分类管理,原则上分为A、B、C 类。 (一)A类 1.县及县以上政府规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2.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列入强检目录的计 j沖曰量器具。 (二)B类 1.虽然列入强检目录但不用于贸易结算、只用于内部核算的计量器具; 2.进、出的能源计量器具; 3.进、出的物料计量器具; 4.用于技术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要监控的值的计量器具。 三、C类 安全、质量、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的一般计量器具。 各单位的计量器具实行分类管理,原则上分为A B C类。 (一)A类 3.县及县以上政府规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4.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 (二)B类 5.虽然列入强检目录但不用于贸易结算、只用于内部核算的计量器具; 6.进、出的能源计量器具; 7.进、出的物料计量器具; 8.用于技术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要监控的值的计量器具。 三、C类 安全、质量、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的一般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能按周期进行检定(校准) A 类计量器具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应将 A 类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B类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可参照附件2执行。B类器具的检定项目,要有量值溯源等级图。 C 类计量器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购入或使用前一次性检定或校准,定期外观检查,不定期检定、校准,不定期比对等管理方法。 对于C类的计量器具,计量员应有比对标准,比对标准要列入检定计划。 A 类计量器具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应将 A 类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B类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可参照附件2执行。B类器具的检定项目,要有量值溯源等级图。 C 类计量器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购入或使用前一次性检定或校准,定 期外观检查,不定期检定、校准,不定期比对等管理方法。 对于C类的计量器具,计量员应有比对标准,比对标准要列入检定计划

浅谈分区计量管理在水司的应用

浅谈分区计量管理在水司的应用 通讯员:程龙文章来源:计量中心点击数:588 更新时间:2009-7-17 10:02:48 供水企业的管网运行维护管理以及营业销售管理,历来是供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随着城市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延用传统的供水运营分专业条状管理的运行模式,已不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当今供水运营管理中出现的日益突出的问题,供水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城市供水从出厂到用户的供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比例不应有水量损失,这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严重地影响着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如何降低城市供水的供销差率,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供水行业十分关注的问题,都在积极剖析原因,研究对策。 分区计量管理是在供水管网上安装流量计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即划小供水管网系统单元,对各区域分开管理。使供水企业的运营管理改变过去粗放式管理而逐步实现数字化的精细管理,降低了供水企业供水运营中的经营管理风险。 分区计量是建立在供水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在供水管理区域边界线上的输入和输出的管道上通过安装计量装置,对管理区域内流进的自来水的总量和贸易销售实际的水量实施量值的一种管理方法。以此来了解和掌握区域内需水量、供销差、漏失量、未收费水量等情况。 下面就我水司供水系统实施的区域计量管理的一些设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1、我水司供水系统现状。 现有水厂二座,总供水能力20万m3/日,日供水10万m3, DN100以上的供水总管网长度为278.08km,供水服务面积为248km2,服务人口49.89万人,现正向周边乡镇覆盖。 2、实施供水分区计量的原则和方法。 供水系统分区计量管理是一件较复杂的事,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成熟技术,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进行方案设计和可行性论证。

ABC分类原则及标识管理原则

附录A 测量设备的ABC分类管理的原则 A.1 总则 测量设备应按照使用的位置、用途、法制要求和重要程度实施分类管理。测量设备可以按不同的管理要求,分为A、B、C 三类。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和标识管理也可以结合使用。 A.2 分类原则 A.2.1 A类测量设备 A类测量设备是指实施重点管理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和在生产、经营、服务中的关键场合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 以下测量设备应纳入A类管理: ——用于计量检定或计量校准的计量标准器具; ——一级能源计量检测用计量器具; ——进出厂物料核算和散装产品出厂用计量器具; ——用于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医疗卫生范围、并列入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 ——关键的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外购件等质量验收用测量设备; ——产品的关键参数测量用测量设备; ——工艺过程中关键参数控制用测量设备; ——单位内部贵重物料、物品检测用计量器具。 A.2.2 B类测量设备 B类是指在法制要求、准确度等级和使用的重要程度方面低于A类测量设备,但其出具的测量数据对生产、经营、服务存在着相当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 一般包括: ——新技术开发, 新产品研制用测量设备; ——次级能源计量检测用测量设备; ——单位内部物料管理用测量设备; ——用于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医疗卫生方面,但未列入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内的计量器具; ——一般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外购件质量验收用测量设备; ——产品质量的一般参数测量用测量设备; ——工艺过程中非关键参数控制用测量设备。 A.2.3 C类测量设备 C类是指准确度等级较低、无须实行周期检定、采取简约管理的测量设备。 C 类测量设备一般包括: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明令允许一次性检定的计量器具; ——无须记录其测量数据,作为一般指示用,仅要求功能正常即可使用的测量设备; ——企业生活区, 作为内部生活能源分配、辅助性生产用的测量设备。

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

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3月19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与内容 (3) 1、设计目的 (3) 2、设计内容 (3) 3、设计要求 (3) 二、算法的基本思想 (3) 1、首次适应算法 (3)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3) 三、主要功能模块流程图 (4) 1、主函数流程图....................................................................................................................... .4 2、首次适应算法流程图........................................................................................................... .5 3、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流程图................................................................................................... .6 四、系统测试..................................................................................................................................... .7 输入界面,按要求输入: (7) 五、结论 (8) 六、源程序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