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姓名:朱茂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上产生的学生生成性问题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作业,人们关注甚少。为此,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苏教版语文)中对作业处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抛砖引玉。

在作业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打破旧有的思维和观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剔除旧的同时也把一些长期积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给丢弃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认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要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难度提高,数量增大,作业求全,求深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认为新课改就是革除学生的负担,尤其减除掉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开展一些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意图,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应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多少要“适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作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作业。因为有了作业就能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作业检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向。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是有讲究的。作业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没有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做多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以下称“苏语一”)时,“向青春举杯”的作业我仅布置两次主题作业。一是开展诗歌朗诵,要求人人参与;二是要求家长和学生互写一封家书,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在学习

“像山那样思考”时,我利用国庆七天长假,让学生回家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江南”的秋景,并以“江南的秋景”为题,写一篇主题作文,返校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因此,作业的多少要适“量”。

二、作业难易要“适中”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班级内学生的智力程度和学习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区别对待。不仅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而且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要有体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业的难度要大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业的难度要小一些。也就是说,作业难易要适中。怎样才能做到作业难易要适中呢?在教学中,按照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我把作业分为A、B、C三档。A档题的难度大,B档题的难度中等,C档题的难度小,能力强的学生只做A;能力低的学生做好C档的基础上选做B档;能力中等的学生在做好B档的基础上选做A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选,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使自己既吃得好,又吃得饱。这样的作业布置方法,适中又适口,很受学生欢迎。

三、作业时机要“适宜”

作业时机是指作业布置的时机要紧紧跟进教学的进度,过早,过快,过晚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佳。因此,作业布置的时机要适宜。课文的预习作业要过早,布置在课文学习之前,让学生提前做好,达到掌握字词,熟悉内容,提出问题的目的。学习完课文之后,检查反馈要快,趁热打铁,达到巩固的目的。模仿练习,随笔作文要晚一点。以《想北平》(苏语一)为例来说明,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出字词的音、形和义;理清“想”的线索结构;并标出文章中的疑难处,供课堂学习解决。学完《想北平》后,及时对基础知识(字、词、句、段)检查反馈,积累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由于我班学生都是寄宿生,我便利用月假学生回家之际,让他们先实地观察,返校后,在以《想____》为题,写一篇随笔,培养学生家园之情。所以,合理有序地布置作业,不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

也调控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向。

四、作业讲评要“适时”

作业讲评要适时,就是说作业的讲评要准时、及时。作业讲评不能延误,拖后甚至不了了之。这样做,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订正,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要准时、及时地进行批阅和讲评,不能让学生苦苦地等待而没有结果。“慢待”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其实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慎重处理作业问题。关于作业的批阅和讲评也要讲究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作业我不是全评和全批的,而是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语文课代表及小组长的作用,协助我来解决作业的讲评。一是语文课代表负责监督学生之间互批,并归纳出问题,由他在班级里给予公开讲评;二是开展小组互批,小组长予以讲评。这两者都是在都是宏观调控下进行的。三是重点的疑难的,由教师大讲特讲,直至学生完全理解。

五、作业次数要“适度”

作业的次数不在于多或少而在于适度。如果作业布置过于频繁,易于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学生心理的反感情绪,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进度。反之作业次数过少,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有计划性,不能盲目,随心所欲,都要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而定。如我在布置“月是故乡明”(苏语一)这一模块的作业时,把作业的次数定为五次。按专题布置两次预习作业;按模块综合按排语文基础知识和散文阅读训练各一次检测反馈;作文训练一次;“乡愁”类诗歌专题研究一次,就是让学生搜集写“故乡”或“乡愁”的诗,四人一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和展示。作业按排的时间、次数合理有度,留给学生巩固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语文作业的布置要遵循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从学生学习的现状出发,做到“适口”,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能喜欢和接受。

怎样才能做到“适口”呢?怎样以科学而又负责态度来对待教学中的“作业”

呢?

一是求“精”,作业品位要做到精致

作业的布置要有精品化的意识。目前各种题目、题型十分庞杂,鱼目混珠的现象比比皆是。怎样布置作业,布置好的作业,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随意性太大,或者以不负责的态度来布置作业,想到啥就布置啥,不加以比较和选择,训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作业的安排上,教师一定要有精品化的意识。先广泛搜集训练题目,并整理出来,加以选择,供学生训练学习。作业才能上档次,有品位,富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

二是求“实”,作业形式要体现实在

实实在在,不务虚,不猎奇,是语文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紧紧扣住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知识点去考虑选择恰当的题型让学生训练,而不是只图形式的新和奇。知识点的训练得不到落实,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题型上,要符合高考题型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走平实与创新之路,必须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否则就架空了学生的能力。

三是求“巧”,作业方法要力求巧妙

语文作业不能搞题海战术,而要以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在精致化的基础上,要把方法的训练落实到语文作业的练习中。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呆板,要具有灵活性。题目少而精,方法灵活多样,尽可能地做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学习《我心归去》(苏语一)时,事先让学生参照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仿写。例如,“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要做到一题多练,练习修辞、句法、句式和表达方式。再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这样一些优美的或哲理性强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中,作好积累,反复诵读,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力。

四是求“质”,作业内容要富有价值

作业训练的效果高低是由作业内容有没有价值决定。高质量的作业对于学生的训练效果最佳,低劣的作业只能减弱训练和反馈的效果。教师在作业的安排上,要

重视作业的质量,不能只图为训练而训练。由于各种教辅资料充斥,有的资料和试题的质量低劣,甚至错误百出。如果教师不对作业的内容加以选择和甄别,然后再布置,那么学生训练和反馈的效果就低。高质量的教学一定要有高质量的作业相伴。高质量的语文作业能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校正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作业的内容便具有了真正的价值。

总之,语文作业的安排布置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时,“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语文作业虽然位于课文教学过程之尾,但是其重心应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前端,方凸现其价值。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负责人王宁 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 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本次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2.确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已将“语文素养”列为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但是“语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姓名:朱茂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上产生的学生生成性问题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作业,人们关注甚少。为此,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苏教版语文)中对作业处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抛砖引玉。 在作业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打破旧有的思维和观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剔除旧的同时也把一些长期积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给丢弃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认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要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难度提高,数量增大,作业求全,求深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认为新课改就是革除学生的负担,尤其减除掉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开展一些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意图,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应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多少要“适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作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作业。因为有了作业就能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作业检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向。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是有讲究的。作业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没有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做多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以下称“苏语一”)时,“向青春举杯”的作业我仅布置两次主题作业。一是开展诗歌朗诵,要求人人参与;二是要求家长和学生互写一封家书,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在学习

语文改革方案

中牟一高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并稳步推进我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改革目标 1、坚持素质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稳妥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必须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坚持以现代课程观念指导整个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工作,把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于实验的始终。坚持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推动改革实验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采用实事求是、尊重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面对、认真探索、科学总结,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指导实践。 2、准确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科学地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 (1)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探索出能较好体现高中语文实用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课程教育新模式,要重视研究“讲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2020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5篇

2020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5篇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2020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1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

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 【摘要】课题实施过程中,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有的课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文兴趣教学有效性创新作业设计 1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1.1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是课改的必需。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量过大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把“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使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事做,也能及时地巩固课堂内的知识,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上大做文章,做好作业布置上的“减负增效”。 1.2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宝贵延伸,却太多地停留在传统形式上,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弊端: 1.2.1作业机械重复多、容量大,学生的负担沉重。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只求数量,难求质量。学生疲于应付,无暇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以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1.2.2功能单一。传统语文作业的类型单一,局限在书面的居多。学生每天离不开抄抄写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1.2.3操作形式单调。我们或急功近利于中考成绩,或只为达到基本的作业规程(应付检查),多以背诵、默写、翻译古诗文,大量做练习或反复写生字词等机械、单一的内容、形式作为随堂作业的主流,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其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整合,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语文索然无味,甚至因此不重视或厌学语文。 1.2.4要求缺乏层次。不管采用阶梯式递进,还是螺旋式上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布置不同的作业,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遗憾的是,传统作业没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1.2.5作业的设计层级不科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培养。 1.2.6作业布置随意性大。语文作业的布置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完成作业时有惰性。 1.2.7评价方法落后。目前对教师作业设计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教师几乎没有机会、没有必要进行作业设计,因为商业性的作业已经够学生用了。我们认为,评价学生作业,一类应是评定它对不对,另一类应是评它好不好。而许多教

最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精品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作业观

新课标下,我的作业观 文/刘丽华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作业练习。科学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作业观。 首先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意义的课内外作业。 (一)课堂作业: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坚持以练习贯穿于课堂始终。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了教材中的练习题,许多教师常常会联系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些。我认为在设计时,要注意让习题体现以下三点:即基础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生活味),以确保学生在练习后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础性这类习题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技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为学困生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而给予个别有效的辅导,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层次性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练习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比较提倡设计"套餐"式的练习,即围绕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几份不同的作业,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地选择性练习,使人人有练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选择你所喜欢的题目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1)25×3+25×7 13×(50+2) (2)24.5×37+24.5×63 2.5×14 (3)68×34+34×31+34 72×25+72×76-72 (4)25×5.6+2.5×44 125×0.63+12.5×13.7-125 通过这一组题的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作业的设计中,更应注意趣味性(生活味)。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当师生通过共同探究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之后,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买卖算帐"过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情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自己买文具、零食或是帮家长购买简单日用品。而且要象演戏一样来扮演角色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新鲜体验,所以学生们参与性很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量的计量》一课时,让学生现场计量教室里的门窗、玻璃、黑板、讲桌的长宽等有关数据,并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美化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语文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在新课改下,应该怎样上好语文课呢? 一、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

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畅想,想象那幅美丽的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 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 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 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 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 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 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 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 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 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 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的作业依然沉重,呆板、重复、单一,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教师更是很少从学生的实际与自身的研究出发,研制出适合学生兴趣的作业。现行作业内容与方式,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一堵高墙。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课外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为了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新课程的思想,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精心改善作业设计的同时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因为作业的评价单调呆板,缺少人情味、感召力,使新课程环境下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真正提高。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作业”的认识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认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走进“语文新课程标准”,分明感受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让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业成为沟通课内外,校内外的渠道,使语文实践化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关“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特点分析在下文中作进一步分析。 (二初中生语文作业的现状研究 许多教师对布置作业充满无奈,对学生的拖欠作业甚至不完成作业苦恼不堪的现状;当然我们也听到许多学生对当前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满意,完成得有点勉强的心里话。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了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在小学科目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在历年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曾多次出现,一般来说考察题型多为客观题,但也有可能考到简答题。本文将会结合常见的历年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 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在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果。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 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 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比如说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 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和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