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分级

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分级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区分

1、生物学分类: 血管瘤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致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腔隙/管腔的增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动脉或者是多种管腔,据此分为单纯型的毛细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lymphaticmalformation,LM)、静脉畸形和动脉畸形等以及复合型的动脉-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淋巴管畸形、毛细血管-静脉畸形和淋巴管-静脉畸形等。后来又进一步将之分为高流量血管畸形和低流量血管畸形。 3、病理学: 血管瘤是以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而血管畸形不是新生物,其病程中内皮细胞的增生率正常,它是血管形态发生的错误,表现为各种管腔的异常。血管瘤1~2岁期间有些区域表现为增生,另一些区域表现为消退的特征;2~5岁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消退。 4、临床表现和诊断: 血管瘤最常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一般情况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区别: ①病史:血管瘤的自然病程是出生后1~12个月快速增长,为增生期;随后的1~5年缓慢地消退,为消退期;女婴多发,女∶男为3∶1。 皮肤血管畸形大多数于出生时清晰可见,随婴儿的生长而成比例地扩展,若有菌血症、创伤或激素改变,畸形可能会发展,没有性别倾向。 ③触诊::血管畸形是由扩张的管腔和稀少的实质组成。。血管瘤质地

如橡皮样,不能通过压力将其中的血液排空,体位试验阴性。。血管畸形质软、易压缩、手指压迫能快速排空其中的血液,体位试验阳性。静脉畸形常被误称作“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往往被错误地称为“毛细血管瘤”。 5、治疗: 血管畸形中的毛细血管畸形主要采用激光和光化学疗法,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主要采用硬化治疗或联合手术切除病灶,高流量的血管畸形静止期可行观察方法,影响功能或外观时可采用 栓塞疗法、或手术彻底切除病灶联合带血供的皮瓣修复或综合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 1、平阳霉素局部注射 2、硬化剂注射:鱼肝油酸钠、高渗盐水、乙醇 3、手术治疗 4、激光 5、干扰素 6、类固醇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综述

文献综述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伍玲玲张士发 一、概述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儿期良性肿瘤,其起源于皮肤血管,由血管瘤干细胞(HemSC)产生[1],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0%,男女比约1:3[2]。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1982年,Mulliken等按血管内皮生物学特性分类法将传统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1996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制订了更详细的分类系统,并于2015年及201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其将婴幼儿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单发型、多发型、节段型、中间型等,依据侵袭深度分为浅表型、深在型、混合型等。 IH以头面颈及躯干部好发,约占43.8%和31.0%[3],肌、粘膜、深部组织器官中也有少数发生。IH多于出生后1周内出现,在2个月后迅速变大,3个月大概达到峰值,4~6个月时,肿瘤表现出萎缩趋势[4],具有明确增生、稳定、消退的自然病程。迅速增长的病变不仅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因其产生的损伤、出血、溃疡、毁容甚至呼吸道阻塞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负担。目前多认为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是最佳时机[5]。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近年关于IH治疗方法的研究,将其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IH的发病机制报道不统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程度不一,有显著个体差异,目前国内外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部分皮肤IH简单,不需要特殊治疗。对于危害较大的病变则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应优先紧急治疗可能会危及身体功能或生命的并发症[6]。有治疗决定的家庭和临床医生应考虑诸如病灶位置、大小、数量、类型以及患者和家庭偏好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7],目前主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 二、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便简单、疗效肯定,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局部瘤体内注射药、口服药、肌注或皮下注射药、静脉注射药。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其在1岁以内白种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左右[1]。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更高,如出生时体重500~1 000 g未成熟儿发病率为22.9%,出生时体重达1 000~1 500 g者发病率降为15.6%,出生时体重1 500~2 600 g接近成熟者发病率则降为9.5%[2]。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3~4∶1。血管瘤约67%为单一病灶,4%为多发病灶,13%为节段型,主要发生于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3]。血管瘤有一个区别于血管畸形的非常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即约30%的婴幼儿出生时即发现,但大部分是出生后几周才显现,之后则多会有一个快速增殖期,通常发生在生后5~8周,在生后3个月左右,瘤体大小可以增加达到最终面积的80%[1]。此被称为早期增殖期,之后增殖变缓,并且绝大部分血管瘤最终可在几年后逐渐消退[2]。虽然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概率很高(60%~90%),但是体积较大、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可能在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脂肪组织堆积和瘢痕等影响美观,部分血管瘤可能出现破溃、出血、感染及疼痛,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发生于特殊部位的,可能出现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另外,在头面部的血管瘤,则对患儿及其亲属可以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适当的积极处理。自2008年法国医生Léauté-Labrèze等[2]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对血管瘤治疗有效以来,目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血管瘤症状大全

血管瘤的种类 一、毛细血管瘤综合论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如此反复循环破坏,蚕食患处的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凡是有毛细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先天性,一般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伤后所至。全身血管丰富的地方属多发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1)草莓状血管瘤 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多在出生时即存在,呈较小的红色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常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呈分叶状,形如草莓或杨梅。生长部位多见于头面部、躯干。 (2)毛细血管瘤 初生时患处有点状或成片大量毛细管凸出皮肤外,表皮高低不平,发展特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在短暂的时间(半岁)内,将会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围的器官遭到破坏,少部分可快速发展为混合型血管瘤。 (3)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二、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体表,也可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尤其以四肢,躯干和腮腺多见。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部分海绵状血管瘤表面皮肤可合并毛细血管瘤,称之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并腮腺表面皮肤或其它部位毛细血管瘤,故对小儿腮腺肿块不能明确原因时,若发现表面皮肤毛细血管瘤存在,应考虑腮腺血管瘤的诊断。 三、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属于管腔扩张,转移性血管瘤极其罕见。许多被称为恶性转移性血管瘤,实际上是多中心来源的同一种血管瘤。对于恶性血管瘤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恶性血管瘤主要有以下4种: 1、血管瘤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但其恶性程度并不一致,有些肿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成人病例则恶性率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和脏器,软组织比皮肤多见,尤以头皮和面部多见,亦可发生与四肢和躯干,胃肠道和其他内脏,肿瘤的形态大小不一,开始多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如发生在皮肤,开始表现为蓝色及紫红色斑点,以后逐渐长大隆起呈圜丘状和结节状,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在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结节,肿瘤内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自发性出血,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皮瘤常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 2、血管外皮瘤:起源与血管外皮细胞,最近在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根据血管外皮细胞瘤内部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将肿瘤分为4组;①成纤维细胞组;②内皮样细胞组;③外皮细胞组;④平滑肌样细胞组。电镜超微研究发现,①组有向②~③组过度转化的现象,说明血管外皮细胞瘤最先屈原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样细胞(④组)主要为未

分化的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出现被认为是血管外膜细胞过度增生反应的结果。血管瘤外皮瘤大多数生长在浅表的软组织中,但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如鼻、脑膜、头皮、颈部、腹膜后间隙、舌、心包、膈、回肠、系膜等,肿瘤边缘清晰,一般有包膜,呈局限性结节状,体积大小不等,血管外皮瘤色泽并不发红,因此当首次遇到这种病变时往往不会想到是血管源性肿瘤,改肿瘤一般不发生坏死,但有时含有钙化点。 3、血管肉瘤:血管肉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血管平滑肌肉瘤:一般呈卵圆形,部位为分叶状,是灰黄或白色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直径一般为4-5厘米,肿瘤不包膜,受累血管的内膜大多数完整,剖面为黄白色大小不规则的结节,有散发性的小片出血,中央偶有坏死区。 以上内容就是对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的解答,一旦发现自己患上血管瘤,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确定血管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最新婴幼儿血管瘤常见症状

婴幼儿血管瘤常见症 状

常见婴儿血管瘤问题 什么是婴幼儿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人体血管病变,大多患者发病于出生使或者出生后不久,所以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居多。当然,也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发病。该疾病是由血管组织的错构和瘤样增生而形成,大多血管瘤为良性,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恶性病变。 血管瘤发病原因: 血管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占75%,继发性25%左右。继发性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少数在成年期发现,病因尚不清楚。原发性即先天性是由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增生而形成,出生时即有,血管瘤较小时可无症状。 血管瘤的发病部位: 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最高,可占60%以上,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唇、舌扣底,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另外,受到发病部位的影响还可能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更有患者反复出血、引起感染,极少数人还会产生恶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及时治疗。

血管瘤的分类: 吴京芳主任表示,常见的血管瘤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按血管瘤的发病部位分: 1.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又称葡萄酒色斑,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发生于颜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颌骨,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红斑或组织增生样红色斑块。 2.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像海绵,故而得名。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生长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颜色正常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而境界清楚。 3.蔓状血管瘤 多见于四肢,口腔颌面部的常见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或是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4.淋巴管瘤

血管瘤

血管瘤的常识 血管瘤是成年人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见于人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血管瘤是血管发育过程中畸形发育所造成的错构瘤。由于血管先天性畸形的差异很大,所以在临床上所见到的血管瘤的表现五花八门。有形如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有色如红葡萄样的毛细血管瘤,有呈疣状粗糙质硬的角化性血管瘤,还有柔和如海绵的海绵状血管瘤和状如蘑菇的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等等。 分类 局限性毛细管瘤最常见于出生后l~2个月内出现,数日后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至5岁左右可完全消失。肿瘤多见于颜面、颈部等处。呈单发、界限清楚的突起或呈分叶状,质地坚实,大小不等,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大。色泽由鲜红色至暗紫色不等;加压时也可完全褪色。 广泛性毛细血管瘤是由无数扩大的毛细血管组成的扁平的、略高于皮面的皮肤。大小、形状差异都很大。色泽由鲜红至暗紫色不等,压之褪色,常见于头部,也见于身体其他地方。出生后即出现,以后常保持稳定不变。 角化性血管瘤少见,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但也可见于高龄者。有的表现为趾(指)伸侧红色或暗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增殖,粗糙而质硬,强力压之可褪色,中央可见毛细血管网,这一型多见于女性。另一种为男性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表现为全阴囊皮肤的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斑丘疹,表面为疣过度角化,粗糙而质硬。病变可多发,常并发精索静脉曲张。

海绵状血管瘤,绝大多数在10岁以前发病,青少年和婴儿尤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出现柔软、界线不清的肿瘤。其形态、大小范围极不规则,差异较大。表现为皮下组织肥厚,局限性肿块,甚至弥漫性肿胀或畸形不等。 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常见于成年人。主要症状是出现肉芽肿样肿瘤,表面呈颗粒状,不洁,有少许分泌物,可见其内血管丰富,触之容易出血。 治疗 济南华夏医院激光美容中心沈永玲教授指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也有可能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沈教授指出,对于血管瘤这种血管性皮肤病,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光治疗。济南华夏医院在充分吸取了“第四届皮肤激光美容峰会”的技术研究成果后,首次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血管性皮肤病诊疗活动。其活动的核心就是向国内推广高科技激光诊疗技术,让更多的血管瘤患者受益,也践行了“全民健康行动”的主张,保证每一位血管瘤患者都能重见阳光。 目前,济南华夏医院担任了国内激光技术的领跑者,率先引进了国际最先进激光设备Cynergy双波长激光器,这是一款专业针对血管性皮肤病的激光诊疗设备,能够续贯性地发射LPD(脉冲染料激光)585激光和Nd-YAG1064激光,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能够完美地治愈血管瘤,治疗安全无痛苦,不破皮、不出血、不留疤痕,20分钟一疗程,随汉随走,一次显效,永不复发。 饮食

【精品】血管瘤的分类知识

1.血管瘤的分类 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然而,同属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中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少数则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总之,如此分类在形态、行为和预后方面并不一致。 1982年国外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病理、自动射线照相、免疫荧光测定、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1)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分类: ①血管瘤: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 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消退率可达98%,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 临床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 ②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 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有动静脉瘘。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极少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 (2)血管瘤的临床分类:即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①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②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③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④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⑤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⑥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T14:28:04.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谢丽芬1 李东圃2 [导读]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谢丽芬1 李东圃2 (1揭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揭阳522000) (2揭阳市揭东县曲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揭阳515500) 【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109-02 【摘要】目的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结果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回声稍低者有16例,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瘤B超检测声像图表现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8~7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 2.5周岁。全部患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均为进行常规体检或对其它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 1.2 方法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 1.3 仪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是日本东芝Nemio型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为3.5MHz。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88例患者中,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这些患者在声像图方面,肝内探及类圆形或圆形的稍强回声团,边界较为清晰,在肿瘤内部能够发现管状、大头针状的细小的无回声区,组成筛状结构,同时可见一些肝组织小血管与病变内部联通,周边未见低回声晕环。回声稍低者有16例,患者的肿瘤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若为先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若为后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组织发生感染、肝组织局部出现内出血或血肿机化、坏死等所诱发的患者肝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停滞、静脉淤血膨大、血管海绵状扩张。如果按照病理结构对其进行划分,则可将肝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类,前者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后者是由毛细血管构成。患有肝血管瘤的病人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在进行B超检测的时候偶然发现。 在声像图方面,肝血管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三种类型,其中,强回声患者较为多见,在本次研究中,共有72例患者为强回声,占总数的81.8%。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声像图表现造成影响。患者血腔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的变化、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寡以及肿瘤内血腔的大小都会对内部回声的表现造成影响。例如血栓的机化。若患者的肿瘤结节内部呈现出强回声光团,那么他们的血腔往往比较狭小,并被显著增厚的纤维组织所环绕;若患者的强回声光团内可见网络结构,那么他们的血腔会较其他患者更大,而腔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则相对更薄;若患者的声像图为低回声的网络状结节,那么他们的肿瘤内部会存在多个相对较大的或独立、或相互融合的血腔,腔间主要为输送且薄的纤维结缔组织,还会有血栓形成。在那些表现为混合图像的患者中,血管瘤会较其他患者更加巨大,血腔大小不等,腔间存在着薄厚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血腔内部则存在着钙化、肌化、出血坏死或血栓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这些都是导致B超图像杂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遇到此种病例,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仔细观察,并尽可能进行一些其它的检查,以便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最佳治疗时机的错失。 一般来说,肝血管瘤病变都难以显示出血流,少数患者能够显示出病变组织内部与周围组织通过一些或密集、或稀疏的细小静脉血管相连。小肝癌患者则大多呈现出低回声区,不仅轮廓更加清晰,而且分布也更加均匀,有时会表现出包膜,病变内部无筛状结构。 总的来说,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海玲,郝娟.56例肝血管瘤的B超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6),87-87. [2]刘传奇,徐卫东.CT与B超结合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5):17-18.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口腔血管瘤包括颊部血管瘤、牙龈血管瘤、舌部血管瘤、唇部血管瘤这几类。口腔血管瘤诊断应该根据每种血管瘤的症状结合CT、B超等检查方法可以确诊。 1 、口腔颊部血管瘤 口腔颊部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3种类型临床上常见,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 (1) 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黏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黏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黏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黏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2)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黏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黏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黏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黏膜下浅层时黏膜呈紫蓝色,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黏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2、牙龈血管瘤 牙龈血管瘤是牙龈及牙槽骨黏膜部位血管瘤,由于此处黏膜血管瘤大多数是毛细血管瘤,也可发生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常见颊侧牙龈及牙槽骨处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或高出黏膜斑块,境界清楚,压迫时退色,去除压力后立即血液充盈而恢复原来颜色,逐渐向周围扩展,刷牙时常引起牙龈出血,致使一些病人不敢刷牙,血管瘤侵犯舌侧或腭侧牙龈时,常易引起牙周炎,伴有疼痛,出血加重,有时咀嚼时会引起牙龈出血。 3、舌部血管瘤 血管瘤是舌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按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

血管瘤知识

血管瘤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在胚胎早期,原始血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形成一个致密的网。以后,随着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原始血管网乃逐渐分化成为与它们之间联系的许多血管丛。根据原始血管内的流量和压力,形成供应血管(动脉)或引流血管(静脉)。体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网易发生不规则的局部增生,日后即成为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属于错构瘤性质,而非真性肿瘤,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1982年Mulliken根据生理特性提出分为两类:①血管瘤:瘤体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有生长性生物特性,为一胚胎性血管良性肿瘤。②血管畸形:为毛细血管或动脉或静脉异常扩张和交通,为正常的皮内细胞的组织结构和生物特性。 从病理学看,虽然许多血管瘤镜下有细胞不完全分化和细胞核有丝分裂现象,但这并不象征恶性,而仍属于良性。从生长方式看,有些血管瘤生长迅速,侵入肌层,甚至骨骼,破坏周围组织,但并无发生远处转移,大多属于良性。按Mulliken分类,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血管畸形则不会消退。 血管瘤的命名和分类非常繁杂,美国肿瘤学会收集的名称有244之多。本文按传统的临床分类法介绍如下。 (一)发生部泣和类型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病,尤其是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约3/4病例在出生时就可看到,其余1/4亦大部

分在婴儿期即被发现,只有少数血管瘤,在儿童或成年人时期始出现。女性较男性多l一2倍,这可能是与女性激素有关。血管瘤多为单个,约1/5的病例可有多发件血管瘤,文献中有婴儿身体各部生长25个血管瘤的报道。血管瘤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较少亦见于骨路、肝、脾、颅内;偶尔发生在消化道、肾、心、肺等。皮肤和内脏可同时发生血管瘤。作者曾收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1952~1960年的血管瘤患者共227例,加入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1961~1980年中的325例,还引用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136例,共计688例,所有病例均有病案记录。668例血管瘤中,以头面部为最多见,计有202例(其中唇、舌、口腔者44例,腮腺海绵状血管瘤15例,颅内11例),躯干125例,四肢和臀部130例;颈部64例;会阴和生殖器18例。在内脏血管瘤中肝6例,脾2例,肠道3例。尚有100余例为跨界、多发或记载不清楚者。较小的草萄状血管瘤只在门诊观察,未统计在内。 (二)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最常见的草萄状毛细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海绵状混合瘤光镜和电镜之下的结构大致相同。在生长期问可见大量毛织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形成的血管丛,内皮细胞增生活跃,也见片状内皮细胞团,其问有不规则的细胞间隙和完整的血管腔。电镜下内皮细胞呈扁平状或椭圆形,胞质中可见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还可见到成熟的微丝和少量溶酶体。内皮细胞外围有连续的多层化基膜。在生长或静止期内,肥大纲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类型

大家可能都还不知道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疾病,给人的感觉血管瘤就是孩子的胎记,没什么可担心的,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消退的,但就是家长朋友们的这些粗心大意,才造成了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血管瘤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越来越不好治疗。那么什么是血管瘤呢?下面请北京长峰医院专家汪主任为大家讲解有关血管瘤的常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希望通过汪主任的讲解大家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血管瘤的发病率: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每年新生婴幼儿血管瘤患病已超过30万例,属于婴儿疾病高发病中的一种,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左右,小儿血管瘤发病率约为4-8% ,高居于婴幼儿皮肤病的第二位。 血管瘤概述: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比较多占75%,继发性25%左右。约80%左右 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尤其是口腔内的血管瘤,危害相当大,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人体部位畸形等,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血管瘤类型 第一种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在毛细血管瘤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其颜色表现为淡红或暗红色,不高出周围的皮肤表面,鲜红斑痣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变的范围将会逐渐的扩大,并且颜色还会不断的加深,终生不会自行消退。大多数是发生于患者的面部、颈部和头部等明显的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其次位于躯干和四肢等,同时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以单侧并以右侧多见。鲜红斑痣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时,一般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可能出现增生的小节结,丛而导致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因此患者最好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前到正规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二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因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时间。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也称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快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只会随着患者身体的生长而不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一般建议尽到到正规血管瘤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三种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疾病的1.5%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曲张的血管影,质软用手摸有明显的波动感,且温度较高。好发于成人的口唇部和肢体部位。是血管瘤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的症状是它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比较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软组织肿瘤最新分类 WHO2013版

软组织肿瘤最新分类(WHO2013版)(转载) 脂肪细胞肿瘤(adipocytic tumours)? 良性? 脂肪瘤(lipoma)? 脂肪瘤病(lipomatosis)? 神经脂肪瘤病(lipomatosis of nerve)?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脂肪母细胞瘤病(lipoblastomatosis)? 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 平滑肌脂肪瘤(myolipoma)? 软骨样脂肪瘤(chondroid lipoma)? 肾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xtrarenal angiomyolipoma)? 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extra-adrenal myelolipoma)? 梭形细胞/ 多形性脂肪瘤(spindle/pleomorphic lipoma)? 冬眠瘤(hibernoma)? 中间性(局部侵袭性)? 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ur)/ 分化好的脂肪肉瘤(well differetiated liposarcoma)? 恶性? 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粘液样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

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 混合型脂肪肉瘤(mixed-type liposarcoma)? 脂肪肉瘤,无其它特异性(liposarc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 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fibroblastic/myofibroblastic tumours)? 良性?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指(趾)纤维骨性假瘤(fibro-osseous pseudotumour of digits)? 缺血性筋膜炎(ischaemic fasciitis)? 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ibrous hamartoma of infancy)? 颈纤维瘤病(fibromatosis colli)? 幼年性透明性纤维瘤病(juvenile hyaline fibromatosis)? 包涵体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 腱鞘纤维瘤(fibroma of tendon sheath)? 纤维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 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mammary-type myo fibroblastoma?

成人嘴唇血管瘤有什么种类

成人嘴唇血管瘤有什么种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成人嘴唇血管瘤有什么种类》的内容,具体内容:血管瘤属于良性疾病,但是也需要及时治疗,成人嘴上长的血管瘤有多少种呢?嘴上的血管瘤要怎么治疗?下面是我为你推荐的关于成人嘴唇上长血管瘤的有关资料!嘴唇血管瘤的分类1.嘴... 血管瘤属于良性疾病,但是也需要及时治疗,成人嘴上长的血管瘤有多少种呢?嘴上的血管瘤要怎么治疗?下面是我为你推荐的关于成人嘴唇上长血管瘤的有关资料! 嘴唇血管瘤的分类 1.嘴唇毛细血管瘤:嘴唇毛细血管瘤是由大量的增生毛细血管组成的,因多发生嘴唇上,所以表现为唇部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并且唇部增厚、肿胀,用手按压后退色,并富有压缩性,质地较软。 2.嘴唇海绵状血管瘤:嘴唇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内皮细胞的血窦、以及腔隙网状血管组成的,发生在嘴唇的血管瘤常向四周侵犯,可侵入到内部肌肉和深层组织,初起时为呈结节状、或串珠状稍高于皮肤和唇部粘膜的肿块,分界不清楚,质地柔软,用手按压缩小,松开后恢复正常。血管瘤可继续增大,严重时可形成巨唇症,从而挤压到颌骨,并使其发生畸形。 3.嘴唇混合型血管瘤:是上述两种血管瘤同时存在的一种血管瘤,同时也是较严重的类型,所以,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嘴唇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1、四联阶梯技术法。"四联阶梯技术"是指:"血红蛋白聚集技术、血红

蛋白凝固技术、受体阻断技术、细胞因子抑制技术"这四种技术的综合疗法,通过这种疗法,患者的血管瘤能够彻底治愈,是血管瘤治疗领域的新突破。 2、激光治疗:肿瘤较大,且生长在颌面部及其它重要部位,选用脉冲激光治疗; 3.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局部硬化剂栓塞,配合手术切除进行治疗; 4、药物治疗:一般不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时,需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血管瘤饮食保健原则 1)、忌辛辣,较辣的食物会刺激肠胃,使血管的工作量加大。在血管瘤病人中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因此,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对肿瘤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 2)、饮食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3)、蔬菜、瓜果、豆类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一定防癌和抗癌作用。如黄豆、卷心菜、大白菜均合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钼,西红柿、胡萝卜、空心菜、大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和B民等,其中空心菜营养最好,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超过西红柿数倍。 4)血管瘤专家指出,血管瘤病人在饮食方法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

不典型性血管瘤

(一)不典型血管瘤及其伴随病变 1,不典型血管瘤:大的、不均质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充填的血管瘤;钙化血管瘤; 玻璃样变血管瘤;血管瘤伴随液液平面;外生性的血管瘤。 2,伴随异常:动静脉瘘;包膜缩进;血管瘤也可以发生于局部脂肪肝浸润。 3,伴随病变:多发血管瘤;肝腺瘤病;FNH; 不典型血管瘤还包括血管瘤进行性的增大及妊娠期间出现血管瘤。 (二)不典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1,大的,不均质的血管瘤-巨大血管瘤,一般直径大于4cm。但也有作者以大于6cm或者大于12cm作为标准。CT平扫为低密度,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动脉期(HAP)则可见到边缘的早期、结节状、粗斑点状的典型强化表现。在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则向心性充填,但不会完全充填。 2,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并不常见,大约占所有血管瘤的16%。最常见于小的血管瘤,特别是直径小于1cm的血管瘤。CT、MR表现就是立即均匀的强化。与其他富血供的肿瘤鉴别较困难,T2WI对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但富血供的胰岛细胞瘤肝转移也可以有类似的表现。准确的诊断依赖于延迟期扫描,因为延迟扫描血管瘤持续强化,而富血供的转移瘤没有这样的表现。另外一个征象是血管瘤在所有的增强期都和主动脉密度相一致。 3,钙化的血管瘤体内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如软组织、胃肠道、腹膜后腔,以及纵隔也会出现钙化(静脉石-诊断血管瘤的特异征象)。肝血管瘤较少出现钙化,但在临床上也会发现。肝血管瘤的钙化发生于病变的边缘或者中心,可以是多发点状的钙化--静脉石,也可以大的钙化灶。一些钙化血管瘤也许强化较轻,特别在CT上。肝内发现非强化的钙化的病变,并不能排除血管瘤可能。在T2WI上非钙化区域的高信号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4,玻璃样变的血管瘤有作者认为玻璃样变代表血管瘤退化的末期阶段。玻璃样变的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典型血管瘤完全不一样。典型血管瘤T2WI明显高信号,而此种血管瘤在T2WI 仅为轻微高信号。另外,缺乏早期强化的表现。在晚期才会出现外围的轻度强化。MR不能区分此类血管瘤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病理显示病变的弥漫性纤维组织形成及血管腔的闭塞。5,瘤内有液-液平面的血管瘤超声常不能发现液-液平面。上层液性成分为非凝固状态的血清--CT上低密度,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下层为红细胞--CT 上为高密度,T1WI高于肌肉信号,T2WI上轻度的高信号。液-液平面并不是血管瘤的特异性的诊断。有些作者认为如果CTMR能够发现液-液平面,而超声不能发现的话,那么可以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6,外生性的血管瘤外生性的血管瘤确实较少见。可以是无症状的,但可以由于扭转或者梗塞引起症状。多平面重建可以帮助诊断。强化方式同典型血管瘤。 7,有动静脉瘘的血管瘤动静脉瘘通常伴随恶性肿瘤,但是在良性肿瘤也可见到。表现就是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随着门静脉早显。 8,伴有包膜皱缩的血管瘤包膜皱缩通常见于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瘤、血管内皮瘤和转移瘤。血管瘤伴随包膜皱缩仅见一例。 9,发生于脂肪肝背景的血管瘤平扫CT,病变可以高于邻近肝脏的密度,或者见不到明确的病变。对比增强则可见血管瘤的典型强化表现。要注意,在动脉期,血管瘤可以表现为等密度。在这种情况下,MR更有帮助。 10,多发的血管瘤10%的血管瘤多发。肝内散在分布的多发血管瘤有典型表现。T2WI显示肝内多发高信号病变。 11,血管瘤病血管瘤,即使巨大的血管瘤,边界也是清楚的。但是,有很少的病例,病变较大且边界不清,代替大部分肝脏实质。幼儿常见,伴随心力衰竭,有高的死亡率。成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