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婴幼儿血管瘤进展

超声诊断婴幼儿血管瘤进展

张晋炜;王冬;尹书月;汪朝霞;陈瑜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8(015)002

【摘要】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超声具有无辐射、价廉、可重复性的特点.目前已有多种超声技术用于诊断婴幼儿血管瘤.本文就多种超声技术在婴幼儿血管瘤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张晋炜;王冬;尹书月;汪朝霞;陈瑜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R445.1

【相关文献】

1.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血管瘤分期 [J], 梁红雨;彭格红;史策;曹永政;陶文鸿;吴作辉

2.Notch信号通路及血管瘤干细胞与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J], 赵婷慧;马晓荣

3.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 [J], 徐芳芳

4.超声诊断肝脏外生性婴幼儿型血管瘤1例 [J], 李琳;张爱梅;张敏;陈丹;罗孝勇

5.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J], 刘超;张蕾;李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少年浅表软组织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思路(上篇)

青少年浅表软组织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思路(上篇) 图1. 超声显示前臂背侧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正常结构 由浅到深分别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浅筋膜、肌肉、骨头 婴幼儿血管瘤 血管源性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血管瘤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和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时不存在,可能在出生后第一周到几个月开始出现,在1岁时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消退。增殖期的婴儿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下边界清楚的肿块,回声多变,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血流较丰富(图2),在长到最大限度后,婴儿血管瘤开始消退,表现为体积减小,回声增强,纤维脂肪组织增多,内部血流信号减少。 图2. 婴幼儿血管瘤 8个月大女婴,足部隆起,A.足部皮下可见边界清晰的卵圆形低回声肿块,B.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血流丰富 先天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存在,根据出生后的生物学行为,先天性血管瘤可分为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与婴幼儿血管瘤相比,先天性血管瘤相对罕见,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阴性,超声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血管相对粗大,甚至在灰阶超声上可见(图3)。 图3. 先天性血管瘤 2岁男婴,出生2天,A. 皮下脂肪层可见均匀低回声,内似可见血管影(箭头),B.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血流丰富分叶状毛细血管瘤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幼儿,大多数临床上即可诊断。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血管性皮肤病变,伴有出血。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小低回声,内部血流丰富且血流速度较快(图4)。图4.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 13岁女孩,头皮软组织肿胀,A.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可见边界清楚、

回声相对均匀的低回声结节(箭头),B.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节内血流丰富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浸润性生长的侵袭性血管肿瘤,由梭形内皮细胞和异常淋巴管组成。婴幼儿常受累,通常表现为逐渐长大的由红到紫的柔软小团块。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质病变,局灶性或弥漫性,局限于皮下脂肪或累及所有临近软组织(图5)。它可能与严重持续性消耗性凝血病(卡萨巴赫-梅里特现象)有关。图5. 伴卡萨巴赫-梅里特现象的右侧大腿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女婴,出生2天,A. 超声显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巨大肿块,浸润皮下组织和下方肌肉组织,皮肤明显增厚,B.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血流丰富且流速较快,C. 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箭头),D. 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箭头)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在组织学上主要可分为淋巴管畸形、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或混合畸形。静脉畸形(VM)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发病率约1%。通常可触摸到,皮肤颜色变蓝。静脉畸形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海绵状肿块(图6)。由于血液流动非常缓慢,内部可能会有液体-液平。病灶内钙化代表静脉血栓的形成,这对诊断静脉畸形非常有帮助,但静脉血栓在儿童中并不常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静脉血流,不过通常也无法探及。图6. 静脉畸形 9岁男孩,手部肿块来诊,A.肌间可见迂曲管状结构(箭头),由于血流缓慢,内部回声高,内可见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提示静脉石(箭头),B. 彩色多普勒扫显示内部静脉血流信号 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LM)可分为大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大囊型由大于1-2厘米的囊肿组成,内部可见多发分隔(图7)。静脉畸形可以完全被压瘪,但LM通常不会被完全压瘪。微囊型LM通常表现为实性的高回声病变,因为许多微小的囊肿太小而超声无法分辨,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散在的囊肿。图7.淋巴畸形

血管瘤

淋巴管瘤症状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的低流速畸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这种畸形可以仅累及淋巴管,也可以涉及其他的脉管成份。传统分类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水瘤,囊状水瘤是由于扩张的淋巴囊,不能以中心静脉系统建立交通所致。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处,该部位可允许病变生长到一定的程度。较小的淋巴管畸形可能缘于周边富于淋巴网的间质组织,其生长受到周围致密组织(如皮肤、肌肉组织)的限制,这些部位是该类畸形的主要发生部位。大多淋巴管瘤在出生后两年被发现,颈部特别是颈后三角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尽管有时病变可累及或起始于下颌部、口底、颊部、腮腺和锁骨下区。临床上淋巴管瘤通常表现为无痛、无博动的软组织肿块,表面色泽正常。较大的病变可以穿过筋膜间隙,表现为双侧膨隆;颈中部的病变还可以压迫食管和气管,产生呼吸道压迫症状。大约10%的颈部淋巴管瘤可以扩展到纵隔,造成气管移位、呼吸困难。尽管淋巴管瘤生长较慢,但有时由于内部出血感染,可以导致快速生长,导致病变周围的器官移位或受侵。 淋巴管瘤病因 淋巴管瘤较血管瘤少见,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瘤。淋巴管和血管属于同一来源,只有在以后发育过程中才形成血管和淋巴管。 淋巴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管瘤与淋巴系统隔绝后,原始淋巴继续增长,且因与淋巴系统隔绝导致淋巴和内淋巴液聚集,淋巴管扩张,形成淋巴管瘤。 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2、妇女在怀孕期间,受到环境污染,药物刺激及不良因素导致胚胎3个月内血管网异常增生扩张。 3、环境污染及食物因素。 4、外伤因素。 淋巴管瘤危害 淋巴管瘤生长的速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发现越早,侵袭性生长力越强,属于高分级病变;低分级病变往往出现较晚并发症少。感染、病变内自发性或创伤出血,可使病变突然或迅速增大,病变通膨胀、侵蚀其内血管是其原因。呼吸道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或由病变缓慢发展引起,也可由感染或病变出血突然导致。位于口底的病变,可将口腔内容向后上推移,引起气道和咖部堵塞。颈部病变可推压咽、纵隔和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喉部病变更可完全堵塞气道,危及生命。软组织和骨肥大十分常见,造成巨舌症、巨唇症、巨耳症等。83%的患者伴有骨肥大畸形,33%的患者伴有骨形态异常。下颌骨肥大者,可出现下颌前突和错位。 淋巴管瘤治疗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的低流速畸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这种畸形可以仅累及淋巴管,也可以涉及其他的脉管成份。传统分类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水瘤,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超声微介导治疗。 淋巴管瘤护理 淋巴管瘤由于生长速度过快和生长部位不同,易发生感染、破溃,应注意局部干燥,清洁,并防止感冒。如果伴发感染破溃,应积极抗感染及淋巴管瘤相应治疗。侵犯到骨胳应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发生于舌底应注意清淡饮食,口腔清洁卫生。

超声百科------Galen血管瘤

超声百科------Galen血管瘤 Galen血管瘤:动静脉瘘合并曲张当位于大脑的其它部位,不属于Galen静脉瘤。发病机理为未成熟大脑血管系统的动静脉瘘。Jager 在1937年首次描述Galen静脉瘤,到1984年共有不到200例报道。到1991年共有10例报道用超声和/或脉冲多普勒产前诊断Galen静脉瘤。到目前不到40例产前超声报道。 疾病病理 胚胎学 诊断: 中线松果体区囊性肿块,多普勒显示高速血流。 联合畸形: 脑积水,孔洞脑,非免疫性胎儿水肿,心衰。 分型 大脑的静脉引流. 1) 动静脉瘘,2) 动静脉畸形伴Galen静脉膨胀,3) Galen 静脉曲张。 大脑的静脉引流 1: 右大脑内静脉 2: 左大脑内静脉, 3-4: 右&左基底静脉; 5-6: 右&左内侧枕叶静脉; 7: 幕; 8: 左横窦; 9: torcular Herophilus; 10: 下矢状窦; 11: 上矢状窦; 12: 镰; 13: Galen静脉瘤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 中线或松果体区的囊性或小管团,多普勒显示紊乱的动脉/静脉血流。然而,当形成血块时,可能呈等回声或高回声。 鉴别诊断 与其它中线囊性缺损鉴别。Galen静脉瘤的位置,囊内高速血流,经常合并脑积水和心脏扩大,心衰。 蛛网膜囊肿:幕上,无血流。薄壁,充满液体,邻近脑组织结构移位 脑穿通性囊肿:充满液体的间隙取代脑实质。无占位效应,经常和侧脑室或蛛网膜下隙交通。. 脉络丛囊肿:常位于侧脑室后角的脉络丛内,双侧或单侧。通常在中孕早期发现,24周左右消失。 脉络丛乳头状瘤:大,小叶状,高回声,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扩张,蛛网膜下隙增大提示交通性脑积水。 颅内畸胎瘤:大,不均质,形状古怪。颅骨变形,脑积水,颅内解剖紊乱。 Galen静脉瘤的鉴别诊断 诊断区别 蛛网膜囊肿积聚的液体可能在两层膜之间分离存在,以小腔交通。常位于各个池,蝶鞍周围,三脑室后,后颅窝。 脑穿通囊肿脑实质内的充满液体的间隙。经常和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交通。 脉络丛囊肿侧脑室脉络丛内小的囊性扩张区。单侧或双侧,在中孕晚期消失。 脉络丛乳头状瘤侧脑室三角区亮的高回声肿块。合并脑积水. 畸胎瘤含有囊性,实性,钙化的结构紊乱肿块。可合并羊水增多。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常见的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疾病。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改变、血管扩张和皮肤隆起等症状,而脉管畸形可表现为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和功能障碍等。两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创伤及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为读者提供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血管瘤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颜色改变、血管扩张和皮肤隆起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血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常见的诊断误区包括将其误诊为痣、瘀斑等。 对于血管瘤的诊断,病理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常见的病理检测方法有超声波扫描和多普勒超声等。超声波扫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多普勒超声则可以显示血管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 脉管畸形的症状因其类型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和功能障碍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

脉管畸形的病理检测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扫描、血管造影等。超声波扫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形态、大小和范围,血管造影则可以显示脉管畸形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确定诊断。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瘤和部分脉管畸形的主要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可能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以降低复发的风险。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病变血管内,注射硬化剂、弹簧圈或栓塞剂等,以阻塞异常血管,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脉管畸形,尤其是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 药物治疗是辅助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减小病变体积,但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由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预防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加强锻炼: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降低疾病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 性肿瘤,瘤体在早期增长迅速,有时可自行消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用药物 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手术切除等。本文旨在对上述治疗婴幼儿 血管瘤的方法及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婴儿;血管瘤;β受体阻滞剂;手术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发生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 肿瘤,一般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良性增生所致[1]。瘤体多在出生后几周后开始 明显变化,之后快速增长并于3~5个月达到其最大体积80%。有部分患儿在1岁 左右可自行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常伴有退行性改变,如瘢痕、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松弛等[2]。根据瘤体的位置、大小、影响功能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采取的治疗 方案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治疗 1.1口服药物治疗 1.1.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作为IH全身治疗的一线药物,对增 生期及消退期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和呼吸系统血管瘤都有较好的效果。其主要作 用机制包括:收缩毛细血管、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口 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治疗IH的副反应主要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及高血钾等[3],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 检查患儿生命体征。口服普萘洛尔治疗IH的有效率为88.75%,是其他治疗方式1.19倍,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lH的最佳年龄为 出生后1个月,最佳推荐剂量为2~3mg/kg/d。口服普萘洛尔适用于各种IH,对 处于增殖期的IH患儿效果最佳。

儿科超声诊断要点及先天性畸形感染急腹症肿瘤等病理分类和注意事项

儿科超声诊断要点及先天性畸形、感染、急腹症、肿瘤等病理分类和注意事项超声具有无创、准确、重复性强及相对价廉等优点,是患儿父母及医生的的首选。 相对成人而言,儿童的疾病类型和超声诊断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之处,超声诊断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儿科医生对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期望值更高。 病理特点 1、先天性畸形 分为外表畸形和内脏畸形,占小儿超声诊断疾病的首位。超声检查的目的是诊断内脏畸形,特别对变异较小的畸形的检出更具有临床意义。 内脏畸形超声检查的重点包括有无、数量、大小、位置、连续性、内腔变化等。 2、感染 小儿感染以软组织感染最常见。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感染灶,为及时治疗、阻止感染扩散提供依据。 3、儿童疾病的超声图像有其特殊性,各脏器的大小参考值与成人不同,检查方法与成人也有不同的地方。 4、急腹症 新生儿急腹症主要有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肠梗阻、产伤所致的肝脾破裂等。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腹股沟疝、肠系膜淋巴结炎等为小儿特有的疾病。

成人常见的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泌尿系 结石等在小儿则不多见。 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到患者胆囊内有明显的强回声,后伴声影,所以可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 在B超中,为更加清晰的显示患儿检查区域,可以把频率调高,以便更加清晰的显像,这是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小技巧。 5、肿瘤 与成人肿瘤的构成比不同,小儿肿瘤多来源于胚胎残留组织及中胚层,以良性肿瘤多见,并大多数发生在软组织。 血管瘤、淋巴管瘤及错构瘤多见。小儿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都是胚胎性肿瘤,如下图所示:可以看 到肝脏的不 均质性回声 团,但多数情 况下,由于患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血管瘤分期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血管瘤分期 梁红雨;彭格红;史策;曹永政;陶文鸿;吴作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15(031)007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鉴别婴幼儿浅表血管瘤增生期与退化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Mulliken分类法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将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血管瘤的39例患儿分为增生期血管瘤及退化期血管瘤,比较不同分期血管瘤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结果血管瘤增生期24例,VI 0.51±0.11,FI38.06±6.64,VFI 19.54±5.52;退化期15例,VI 0.32±0.15,FI 30.81士10.29,VFI 11.07±6.47.增生期VI、FI、VFI均高于退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实时、清晰、动态显示肿块的血流情况,并对血管瘤分期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4页(P1015-1018) 【作者】梁红雨;彭格红;史策;曹永政;陶文鸿;吴作辉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遵义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2;R445.1

【相关文献】 1.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患儿中的应用 [J], 李晓蕾 2.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对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诊断价值比较 [J], 李蔚;高峻;康瑾 3.普奈洛尔在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与深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徐静;高永志;庞建华 4.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头面部单纯性血管瘤及浅表混合性血管瘤126例临床分析 [J], 牛兵 5.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 [J], 徐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科超声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你知道吗

儿科超声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你知道 吗 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会让父母茶饭不思。但是小家 伙们又没有大人那种语言表达能力,在不舒服的时候也不能精确向医生描述自己 的症状,医生们就只能通过大人的阐述和宝宝表现出的症状判断病情,这就没法 有效确诊宝宝患上的疾病。而且由于宝宝们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人们 不愿意让孩子接受可能导致放射损伤、或者是需要创口的检查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无创、精准度高、价格低廉且基本不存在放射性的超声检查,来 帮助医生精确诊断宝宝的病情。但需要了解到的是,即使超声诊断有这么多优势,在儿科超声诊断中也有需要注意的要点和事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儿科超声诊断能够检查出的内容。 首先可以检查出的是先天畸形,包括外表畸形和内脏畸形,其中超声诊断主 要检查宝宝是不是存在内脏畸形,尤其针对那些变异较小的内脏畸形更有临床意义; 其次是感染,宝宝的感染以软组织感染居多,借助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宝宝 感染的病灶,之后匹配治疗方式控制感染避免其扩散; 再次就是损伤,体内机械性损伤是宝宝临床上最需要检查的内容之一,一般 通过超声可以检查出宝宝在胸、腹、腹膜的闭合性损伤,或是用来检查新生儿的 全身多脏器损伤(主要因为围产期缺氧造成,以脑、心脏和肾脏为主); 还有就是急腹症,宝宝的急腹症在新生儿和婴幼儿身上比较多见,新生儿急 腹症以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肠梗阻,或是分娩过程导致的肝脾破裂居多,婴幼 儿的急腹症则多为急性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腹股沟疝、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最后是肿瘤,宝宝的肿瘤和成年人的肿瘤不一样,大多是因为胚胎残留组织 或中胚层形成,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是良性肿瘤,且一般发生在软组织位置,这就 意味着宝宝的肿瘤以血管瘤、淋巴管瘤或者错构瘤居多,但是宝宝发病率较高的 肿瘤还包括急性白血病肿瘤、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这些属于恶性肿瘤,但同样也是胚胎性肿瘤。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以超声诊断宝宝的疾病,会发现宝宝在不同年龄段时的 不同疾病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刚刚诞生的宝宝以脑脊膜膨出、胆道畸形、肛门 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先天畸形疾病多见;婴幼儿时期的宝宝则较多检测出 脑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幽门肥厚性狭窄、先天性肿瘤、肠套叠等;幼儿期和学 龄前的宝宝在淋巴结炎、阑尾炎、髋关节滑膜炎、脏器损伤及感染、腹股沟斜疝 这些疾病较多见;学龄期和青春期则以急性阑尾炎、淋巴结炎、化脓性关节炎、 损伤、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相对多见。 宝宝进行的超声诊断以B型超声居多,检查时也要注意一定的要求。为了保 证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会在宝宝需要检查的位置涂抹耦合剂,这是一种黏黏的 无色的东西,能够挤走探头和宝宝皮肤中间的空气。为了避免凉凉的耦合剂让宝 宝感觉不舒服,一些医院还特地配备了耦合剂加热器。 一般情况下宝宝做超声是不需要专门镇静的,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宝宝可以向 他说明,让他配合检查,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可以用玩具或由大人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来让宝宝保持安静。但对于心脏检查,由于心脏检查需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较难使低幼宝宝全程配合,所以会需要专门应用镇静药物。 除了帮助宝宝保持安静之外,针对宝宝不同项目的超声检查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宝宝肝脏、胆囊的检查就需要保持空腹,泌尿系统的检查要求宝宝一定时 间内不能上厕所,如果是针对幽门、胃部的检查,则需要低龄宝宝在检查前空腹,

B超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B超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 图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做B超检查的86 例肝血管瘤患者图像进行分析,检查时要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图像显示不满意的,再换体位多切面扫查,比如要患者右侧卧位或深呼气来取得更清晰的超声图像,在检查过程中,应对患者肝脏的轮廓包膜、形态大小、内部实质回声及肝内 管系结构等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图像,并准确记录检查结果。结果患者肝 血管肿瘤的直径在约1.2~9cm之间,肝右叶较左叶多发,边界均清晰,包膜不 明显,内部回声欠均匀,大部分血管瘤后方回声稍强,其中,高回声血管瘤占68例,低回声血管瘤占14例,混合回声血管瘤占4例;单发的76例,多发的10例,所检患者均做了进一步检查CT、MRI的隔期证实了检查结果[1]。结论由于 B超检查具有简便实用、经济实惠、检出率高、对患者无损伤等不可取代的优势,所以B超检查肝血管瘤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它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的一种很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具有很大的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B超检查及诊断价值 肝血管瘤是肝脏B超检查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以2013 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做B超检查的86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肝血管瘤的 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超声医师进一步掌握肝血管瘤B超声像图特征,从而 进一步提高检查当中对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及B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本次研究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做B超检查的86例肝血管瘤 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在12~8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周岁。全部患者都是做体检或因其它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的,并没 有不舒服的临床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我院西门子亚当 Acuson-X300型及百胜Mylab5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MHz。在进行腹部B超前最好要求患者空腹检查,腹腔气体少点,对B超图 像显示好些,检查时要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图像显示不满意的,再变换患者体位多切面扫 查尽量取得清晰满意的B超图像,比如患者可以右侧卧位或深呼气来取得更清晰的超声图像,在检查过程中,应对患者肝脏的轮廓包膜、形态大小、内部实质回声及肝内管系结构等进行 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图像,并准确记录检查结果(比如要记录好肝血管瘤的数目、大小和部 位等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中,肝血管肿瘤的直径约在1.2~9.0cm之间,其中,单发的76例,多发的10例,肝右叶较左叶多发,大部分血管瘤后方回声稍强。高回声血管瘤占68例,其 声像图表现:肝内可见多为类圆形或圆形的高回声结节,边界尚清晰,包膜不明显,内部回 声欠均匀,内部可见管状、点状的细小的无回声暗区,类似“筛状”结构,同时可见肝内小血 管与病变内部相通(常具有边缘开裂征或血管进入、血管穿通征),周边未见低回声晕环。 低回声血管瘤占14例,肝内结节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其周围有较厚的边缘(<2mm),似“浮雕状”,其内部常可见血管进入或血管穿通征。混合回声血管瘤占4例,肝内结节可有 边界欠清晰或不清晰的,部分瘤体较大,部分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为高回声及 低回声的各种组合,大部分结节后方回声不增强。全部患者均进一步检查做了CT、MRI的隔 期证实了检查结果。 3讨论 肝血管瘤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为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发血管瘤[2]。按照病理结构划分为海绵 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组成)、肝脏毛细血管瘤(比较少见,由毛细血管组成,并可转化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摘要】目的:探究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在来院疑似为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接受CT 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比B超与CT诊断特异性,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临床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诊断,不仅费用较少而且诊断率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B超;肝脏血管瘤;应用效果;准确率 肝脏血管瘤指的是肝脏部位血管性肿瘤,该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该疾病常见于成年女性人群中,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中确诊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体积过大引起肝脏不适入院就诊[1]。一般情况下,肝脏血管瘤直径低于4cm,少部分患者可能过大或过小,存在个体差异性。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T、MRI、B超等方式进行诊断,为了了解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100例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来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为CT组、B组。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4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56例,

超声随访婴儿血管内皮瘤消失一例

超声随访婴儿血管内皮瘤消失一例 [中图分类号]R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205-01 患者,女,7个月,2015年8月8日因“呕吐、腹泻”来我院就诊。行B超检查:肝脏大小正常,形态规则,肝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测较大者1.9x1.3cm,余肝实质回声密集中等、分布均匀。肿瘤标记物AFP:在正常范围,肝功正常,血小板:371x10E9/L。因患儿年龄较小,考虑到造影剂不良反应,未做肝脏增强CT及超声造影,遂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婴儿型血管内皮瘤。临床未做任何处理,建议随访。在随后的两年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2017年11月30日复查发现肝内病灶减小、数量明显减少;2018年4月29日复查肝内病灶消失。 讨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nfantile hepatic hemangioendotheliona,IHH)是少见的肝脏肿瘤,发病率为1/20000,但婴幼儿较常见,位于儿童肿瘤的第三位,约占12%,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女性好发。IHH临床表現无特异性,常因产前B超提示肝脏占位或因肝脏肿大及皮肤血管瘤就诊。IHH是血管源性肿瘤,可引起动静脉分流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AFP增高。I型IHH最常见,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血管构成,管腔内壁可见肿胀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有粘液基质和胆小管成分,核分裂相少见;II 型IHH少见,主要表现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不形成管腔或管腔结构不清晰,部分可形成乳头样结构,无散在胆小管成分。II型具有潜在恶性,I型和II型可以混合存在于同一患者。IHH的表现为单发、多发病灶或弥漫结节病灶。随着对本病的研究,目前IHH主要靠CT特征性表现并结合发病年龄多能明确诊断,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穿刺有大出血的风险,所以不建议行肝脏穿刺活检。IHH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原位肝移植、放射治疗、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类固醇治疗、干扰素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文献报道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多发结节型IHH,病灶可缩小、数量可减少,随访至1年以上肝内病灶可进一步减少、部分可消失。本例患儿因“呕吐、腹泻”入院查体时发现,病理诊断属于IHHⅠ型,AFP、肝功、血小板均正常,随访两年多未经任何治疗肝内结节完全消失。IHH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肝母细胞瘤,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肝右叶多见,易侵犯临近肝实质及血管、胆管,AFP常明显增高;②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成人和年长的儿童,极少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③肝转移瘤,增强CT表现为快进快退。认识本病避免与肝母细胞瘤和肝转移瘤相混淆,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或放疗。超声检查具有无损伤、可重复、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筛查、随访的重要手段。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肝血管瘤 大都为肝海绵状血管瘤,长沙湖南省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采用超声微介导技术等特色综合疗法,在肝血管瘤及其他类型治疗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为血管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超声微介导疗法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现在已非常成熟。该技术是在B超定位后,通过微导管穿刺插入引起异常结构的营养支管腔及膨大处,在血管内利用超声消融技术,让供血支血管壁收缩管腔变狭窄,减少瘤部供血,使瘤体供血与回流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超声微介导技术是在介入疗法和动静脉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没有介入疗法痛苦大,费用不高。主要针对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特别对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最好。与其他技术相比:不产生射线,无放射性物质;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化疗药物。并且可以在三维定位下治疗内脏血管瘤(颅内及脊髓血管瘤除外)。此技术适宜人群较为广泛,一般出生一个月的婴儿以上均能接受治疗,但高敏体质者、血友病,白血病为禁忌症。 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1至2个疗程,每个疗程需要3-5次,特别巨大者治疗次数相应有所增加。此技术不麻醉,婴幼儿出生不久即可采用。不出血,治疗后无疼痛,不留疤痕,无致畸变可能。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性作用。治疗后需留院观察3-7天左右。 长沙湖南省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引进国内先进超声微介导设备,在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瘤,具有独特的疗效,无痛苦,见效快,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现有的传统疗法所固有的有效率低、组织缺陷和功能障碍较多、临床副作用较大的治疗缺点。 长沙湖南省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引进先进治疗仪器,血管瘤专家治疗组以最新的高频电极术、超声微介导技术、生化波导技术、新一代光动力技术等治疗方法为依托,以“努力做到接诊一位患者,治愈一位患者”为治疗宗旨,坚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精神及专心、专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的职业理念,采用综合疗法帮助血管瘤患者找回健康、美丽和自信。 肝血管瘤不用太过担心 一年又快要过去了,人们都喜欢给自己来个总结,当然也包括身体的全面健康检查。但是,体检过后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王小姐在刚刚得到的体检报告中,发现了“肝血管瘤”等字样,紧张的不得了,担心破裂或癌变……也有报道称,肝血管瘤占体检者中的0.5%~1%。那么肝血管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中要注意什么? 是良性疾病女性生长速度快严格地讲,肝血管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血管的异常发育,由于外形像肿瘤,故称为肝血管瘤。血管瘤的瘤体内有大量的血液,挤出血液后瘤体可明显缩小。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显微镜下,可见“病灶”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无肿瘤细胞。肝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以右叶较多见。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发现于成年人,多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管瘤超声特征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管瘤超声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现象,即KMP)患儿血管瘤超声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KMP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超声检查,详细记录血管瘤超声学特征。结果23例KMP患儿血管瘤超声学均表现为混合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管瘤血流信号均丰富杂乱,其中16例患儿血管瘤体积偏大、最小径>3 cm,18例患儿血管瘤沿组织间隙生长,13例患儿每平方厘米血管瘤组织可见5~6条小血管。结论超声波能够简便、清晰观察KMP患儿血管瘤特征,对KMP患儿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价值。 关键词Kasabach-Merritt现象;超声医学;血管瘤 60年前,Kasabach和Merritt报道了1个案例,1名男婴在具有新生儿迅速扩大毛细血管血管瘤的同时,另具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征[1]。自此,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被用来代指这一系列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KMP通常起病于婴儿期,发病的中位年龄在出生后5周左右,男女发病率均等。大多数肿瘤位于皮下及其深层结构,且多伴有局部浸润,肿瘤表面的皮肤颜色深红到发紫,似有边缘,肿瘤往往发热,触摸呈皮革样坚韧,有结节感,肿瘤表面可见广泛皮肤瘀点。肿瘤位于腹膜后或内脏,患儿无皮肤征象,多表现为腹胀,器官功能障碍,或高输出心脏衰竭[2]。KMP患儿在超声影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KMP 患儿的诊治率,本文将着重讨论KMP患儿血管瘤的超声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6年在本院接受检查的23例KMP患儿,男13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岁,中位年龄6个月。临床特征:均患有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并伴随严重血小板减少。所有患儿均经病理得到确诊。 1. 2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S-2000超声检测仪对患儿进行检查,探头频率4~9 MHz,充分暴露血管瘤所在位置,从各个切面对血管瘤进行扫查,分别采集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片,存储后脱机分析,观察病灶位置、大小、边界、形态、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内部血流状况并进行记录。所有图片由2名从事超声浅表专业副高级以上医生进行观察及分析。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23例患儿,血管瘤位于头面部16例,颈部 3例,四肢3例,躯干部1例。病變范围最大11.5 cm×9.0 cm× 7.8 cm,最小4.5 cm×3.8 cm×2.2 cm。

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疾病,以往统称为血管瘤,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发病率为0.3%~1%,最常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1-2]。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多数研究认为它们是与血管形成有关的疾病,血管瘤的增生可能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去平衡,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而致的结构异常[3-5]。浅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根据病史和体征大多可作出诊断,位于皮下特别是病变弥漫的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常在深部组织内蔓延,此时,为了更好地确定病灶大小、病变部位和蔓延情况以更好地治疗,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1,6]。随着多年来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血管瘤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影像学诊断对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体现出良好的检查效果,而正确地选择检查方法甚为重要。本文就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近期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1血管瘤分类 传统形态学分类法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又进一步分为葡萄酒色斑和草莓状血管瘤。有时血管瘤也可与淋巴组织或脂肪组织并存,习惯上称之为淋巴血管瘤或脂肪血管瘤。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血管瘤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Mulliken等[7]提出并逐渐发展了细胞生物学分类方法,将传统分类中血管瘤划分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包括增生期血管瘤和消退期血管瘤;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具体分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及混合型血管畸形等;而在此基础上,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上述血管畸形又可分为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前者包括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后者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畸形等。这种新的分类方法进一步从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加以区分,对血管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等都有更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已成为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的正式分类方法。 2血管瘤(血管畸形)影像学诊断 2.1 超声(Ultrasound):经济、无创、无严格的禁忌证是其优点。二维超声能显示浅表软组织肿块、区分囊性与实性、了解内部结构,如超声可以鉴别血管瘤和脂肪瘤,还可以鉴别血管畸形和水囊状淋巴管瘤;此外,超声对静脉石的诊断较为敏感,能探测到很小的静脉石,表现为高回声影,从而能够确诊静脉畸形或血管瘤[8]。利用超声还能够鉴别静脉石和淋巴结钙化,从而为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9]。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除了具有二维超声的特点外,还可观察瘤体内的血供情况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对浅表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还有学者认为可以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进一步根据探测到的血流方向和速率区分各种类型的血管畸形,含有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A VM)可与没

皮下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超声诊断

皮下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超声诊断 1982年,Mulliken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将血管异常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该方法取代了以前根据形态学分类的方法。 血管瘤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属于真性肿瘤,分为良性、中间性及恶性3类。临床上最多见的血管瘤为婴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和化脓性肉芽肿也常见,其他血管肿瘤如上皮样血管瘤、网状血管内皮瘤、卡波西肉瘤、血管肉瘤等较罕见。 脉管畸形将胚胎时期以血管和/或淋巴管生成、发育错误或异常而导致的一类先天性疾病,脉管畸形较为少见,但分类和临床表现却更为复杂,既可以累及皮肤软组织,也可以累及多个系统和脏器,既可以单独也可以同时累及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及淋巴管。分为单纯性脉管畸形(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混合性脉管畸形(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脉管畸形)及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超声医师需要询问的病史: (1)肿块出现时间:出生后还是出生时就有? (2)肿瘤的生长速度? 超声检查的注意点: (1)确定病变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等)。 (2)病变的可压缩程度(硬的、不可压缩的病变肿块必须要怀疑其它病变可能)。 (3)病变血管分布和密度,包括识别血管类型(动脉或静脉)。 (4)单发还是多发。 婴儿血管瘤 是1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血管肿瘤,大部分通过外观及触诊可以诊断,通常不需要超声检查。 超声一般回声不均匀,可以高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呈分叶

状。CDFI:血流丰富。 婴儿血管瘤外观红色隆起,可以低回声也可以高回声,血流丰富,

充满瘤体。 先天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它通常是单发的,头部和四肢近关节处的水平上更多见。其特征为在子宫内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出生时即存在,这也是与婴儿血管瘤最主要的鉴别点。根据先天性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将其分为3种亚型,即快速消退型(RICH)、非消退型(NICH)和中间亚型即部分消退型(PICH)。此外,约30%的肝脏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瘤,呈局灶性,出生时即存在,可表现为RICH和NICH。 RICH、NICH和PICH的临床表现相似,均表现为紫色、青紫色或蓝色的隆起性肿物,周边可见扩张的静脉。部分RICH在子宫内就开始消退甚至消退完毕,出生时表现为凹陷性斑片伴有皮肤萎缩、血管显露,并无瘤体存在。RICH常在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开始消退,大多在6 - 14 个月时完全消退。消退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贫血。面积较大的先天性血管瘤可能出现溃疡、出血及心力衰竭,临床应密切关注。RICH因体积较大、血流丰富,更多在产前超声检查时被发现,最早在孕 12 周时即可测到。 先天性血管瘤与婴儿血管瘤超声表现具有相似性,难以鉴别。相对来说先天性血管瘤比婴儿血管瘤回声更不均匀,肿块中通常可见粗大血管;钙化并不常见,但当存在时,它们有助于区分先天性血管瘤和婴儿血管瘤,后者的钙化非常罕见。CDFI血流丰富,与婴儿血管瘤相似,阻力低。与婴儿血管瘤相比,静脉血流信号更常见,部分病例静脉血流往往占主导地位,并且通常对应于在灰阶模式下看到的较大血管(穿过病灶的发育不良静脉),部分血管内可见血栓。

【指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指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1982 年, John B.Mulliken 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 于2018 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婴幼儿血管瘤的分型包括单发型、多发型、节段型、中间型。其临床分类可分为浅表性、深在性、混合性(即浅表性+深在性)、网状性/顿挫性/微增生性和其他。 婴幼儿血管瘤还可合并其他病变,如PHACE综合征(表现为:后颅凹畸形、血管瘤、动脉病变、心血管病变、眼病变、胸骨裂和/或脐上裂缝等),LUMAR(SACRAL/ PELVIS)综合征(表现为:下半躯体血管瘤,泌尿生殖系统病变,溃疡,脊髓病变,骨畸形,肛门直肠畸形,动脉病变,肾脏病变等)。 暂未归类的脉管性病变* 包括:肌间血管瘤**、角化性血管瘤、窦状血管瘤、肢端动静脉“瘤”、多发性淋巴管内皮瘤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皮肤内脏血管瘤病合并血小板减少(MLT/CAT)、PTEN(型)软组织错构瘤/软组织'血管瘤病'(PHOST)和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等。其中,某些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和/或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肌间血管瘤不同于普通IH。 虽然,在脉管畸形领域多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分类方案,但鉴于ISSVA 分类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已经在脉管畸形领域长期、广泛使用,故本学组采用ISSVA 分类(2018)方案为本指南分类方案。 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 婴幼儿血管瘤 1.1临床表现 婴儿血管瘤是指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最早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