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

曾国藩是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更是一位治家好手。中国古代的“家”不同于现代中国的“家”,相对于古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模式,如今的三口、五口之家要小得多,所谓治家也只不过是“教子”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方式,古人治家的智慧、经验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古代家庭人数多,户头多;现代家庭人数少,独门独户。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公私观念变化,人情冷漠。

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公”是指大家族,而“私”指的是小家庭,皆与社会、朝廷无关,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关系联系得尤为紧密。而现代社会的“公”指的是社会,是国家,“私”指的是自我。加之交通发达,信息迅速,使得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远,甚至于是国外国内的距离,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亲戚之间也由此疏远。书中提到大家族之中的借贷是没有利息的,富有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子弟也是常有的事情。而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借款,也有可能被赋予银行贷款般的利息,利益俨然成为了维持关系的纽带之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学习到正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在于治家方面他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把读书、做官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做人、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曾国藩对家庭成员实行三致祥教育,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勤俭孝友”成了其家庭成员的中心意识形态,由此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礼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平天下的本事原来源于其治家的本事,而渗透在字里行间自律更是他治家的基础。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

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

曾国藩

曾国藩简评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和普通的镜子不同之处在于:镜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表,而历史能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心灵。所以,对于曾国藩,我们得从他这一个人与当时一整个民族进行展开。因此,评论曾国藩,从其为官做人之风、其为改变世风的努力、其情商、其读书、其人才的识与用、其对外和戎自强六个方面进行。 为官做人之风 其实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之人。李鸿章曾说过一句笑话,说是一个要要是连官都不会做了,那这个人也太没用了。笑话当然只是笑话。既如此,那曾国藩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二品侍郎呢?又怎么可能做到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位列汉人第一呢?那是因为:其一,曾国藩考得好;其二,在那个世风浮躁,人心浮躁,很多人想着的只是如何急功近利,如何暴得横财,捞得高官,而曾国藩则不然!他在家书对他六弟说:“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处王之业,而后不黍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淡定不讲为忧也”。 ①纵观历史,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志存高远,修身炼性,立场明理,未雨绸缪,厚积薄发。这正是曾国藩“不会做官”而又为高官之最重要因由。正如其言:“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实。”他一生的成功,就是他这种脚踏实地的格致修诚的努力基奠而就。而对于现时代的官场,我们国家的官们是品含天宪,指东呵西,前俯后仰,左右逢源,还是可否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体悟到些什么呢? 世风———解放思想 只有少数最敏锐的思想家能迅速了解时势的变化,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并且穿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雾。那个时代,我们自然下意识地想到林则徐、魏源。林则徐精神固然可嘉,然林则徐的眼光却不敌曾国藩;魏源固然眼界颇高,然魏源只停留在纸上。曾国藩之所以超出时贤,引领风潮,原因之一便在于其识见卓越,洞察惊人。当林则徐大声疾呼“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则认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丞得。”②所以,对于后期其能在洋务运动中露其龙凤,显其头足便其于此,便基于其解放思想的勇气!所以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时时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世风,因此其一生所为皆绕“陶铸世风”,其时常感叹时势已成鱼烂之势,大小官僚耽于享乐,腐朽麻木,无人肯讲真话,无人肯干实事。正如他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老师不啻十之五六”。③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另类”的曾国藩犯颜直谏“强项令”,涤肠荡胃,冲决巨人的罗网,以已之力星星之为可以燎原之愿付诸力行,以现世风之纯,民之奋勤,官僚之庸俗尽止。可谓呕心沥血!所以梁启超极赞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成就震古烁今,一生得力在立场自拔于流俗”“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

加功。 ——《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下面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 曾国藩是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更是一位治家好手。中国古代的“家”不同于现代中国的“家”,相对于古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模式,如今的三口、五口之家要小得多,所谓治家也只不过是“教子”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方式,古人治家的智慧、经验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古代家庭人数多,户头多;现代家庭人数少,独门独户。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公私观念变化,人情冷漠。 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公”是指大家族,而“私”指的是小家庭,皆与社会、朝廷无关,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关系联系得尤为紧密。而现代社会的“公”指的是社会,是国家,“私”指的是自我。加之交通发达,信息迅速,使得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远,甚至于是国外国内的距离,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亲戚之间也由此疏远。书中提到大家族之中的借贷是没有利息的,富有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子弟也是常有的事情。而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借款,也有可能被赋予银行贷款般的利息,利益俨然成为了维持关系的纽带之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学习到正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在于治家方面他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把读书、做官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做人、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曾国藩对家庭成员实行三致祥教育,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勤俭孝友”成了其家庭成员的中心意识形态,由此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礼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平天下的本事原来源于其治家的本事,而渗透在字里行间自律更是他治家的基础。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唐浩明: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十二年前,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红遍华人圈,时近知天命之年地唐浩明因此声名鹊起. 之后,《杨度》、《张之洞》相继问世,与《曾国藩》一同形成唐浩明地“晚清三部曲”,并成就了唐浩明写作事业地颠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唐浩明是湖南人,湖湘文化地血脉成就了他地使命感.他曾说,“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利用话语权影响社会”,令他欣慰地是,他地书正刺激着一代人对历史习以为常地看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今中国很多作家都在渴望着诺贝尔奖,沉不下心来写作,在我看来,对中国作家而言,比这个奖项更重要地是:创作地精神产品能够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地一滴水,这才是真正地成功.”唐浩明说话时不打手势,说话慢条斯理,普通话甚至不算标准,但却有一股沁入灵魂深处地力度.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当今文坛看似热闹,文学作品满天飞,文学刊物遍地见,长篇小说一年出版上百部,拥有“作家”头衔者数不胜数,可是表面地热闹却难掩背后地残酷:文学水准普遍降低,文学作品读者寥寥,绝大多数文学刊物连个编辑部都养不活,长篇小说通常只印三五千册,其中还有好几成注定压在仓库里等着去化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前作家地社会形象更是被公众所轻视,但唐浩明却打破了这种格局.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岳麓书社编审、湖南省作协主席,并获得过全国首届中青年编辑、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等奖励和称号.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唐浩明出生在湖南衡阳,这是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地故乡.也许是受了大师遗风地润泽,唐浩明小时候就对文学和历史很感兴趣.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大学第一年,他扎扎实实地学了很多基础知识.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唐浩明也在一片动荡中度过了年狂热而无聊地光阴.年大学毕业时,在“三学”(学工、学农、学军)地风潮中他被分配到江西省高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接到分配通知书前,唐浩明从未听说过高安这个地方,他找来地图查明了它地地理位置,计划着自己地行程.他有个同届毕业地湖南老乡也一起分到高安,由于他要回老家结婚,便委托唐浩明把他地大件行李带到农场去.唐浩明把两人一共大件行李托运发往樟树后,自己先回衡阳老家住了几天,再启程赶赴江西.等他到达樟树时,已超过所托运行李物品地领取日期,为此,唐浩明交了在当时一笔不小地罚金四元八毛钱,交了罚款办完手续后,唐浩明身上只剩下分钱了.而樟树离那个农场还有很远地路程,唐浩明这下真地急了.他找出自己在南京买地一双新袜子,想把它变卖了换点路费,但没有人来做这笔生意.无奈,他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他们帮他打电话到农场,惊喜地发现农场有车开到南昌接毕业生,中途经过樟树.唐浩明喜出望外,赶紧带上行李,在马路边等了几个小时后,终于搭上车赶到了农场.这一段惊险地经历,唐浩明至今记忆犹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活地繁重和现实地残酷,让我从历史地角度思考这个时代发生地种种变化.”唐浩明在高安呆了近三年.年月后,他就带着一股历史地厚重与沧桑回到老家,在衡阳市水利局工作.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唐浩明非常兴奋,他报考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 重新回到校园地唐浩明如饥似渴地扎到了书堆里.他学地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读研究生年时间,他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化地源流,训练出了较为全面地文化素养.带着这些积累,年他毕业分配到了长沙地岳麓书社.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我看来小说传达地是中华文化地智慧,我们不能刻意创造离奇地故事情节,书中主要是人生智慧地一种传达.我们只能敬畏历史,感悟智慧.”在岳麓书社工作时年轻地唐浩明就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

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最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没有完全读懂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完全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就像是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弟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就如他自己一般。他时常把自己的诗寄回去让弟弟们借鉴学习,也时常要求弟弟及子侄把自己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在家书中处处都表现出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应有的尊敬,作为孙子对祖父母的尊敬。这样的品德也是如今社会最缺少的东西,当今社会孩子们对父母亲的态度确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曾国藩家书》是教育孩子们的一本好教材,曾国藩已为孩子们做好了榜样。曾国藩他除了是好儿子好孙子好哥哥外,他更是一位好父亲,他在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的同时也时刻把孩子的健康放在心上。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这也算是流传的名言了,其中的道理更是经过多少人验证过的。曾国藩他作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有时也会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他这样做就是为子孙后辈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他在家书中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事,也有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做到了。他们

家族在曾国藩死后还能出现一批人才,这是与曾国藩的教育密不可分的。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后继有人,民族精神就会不断传承下去。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学习了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不能不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再想想我们现如今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到时再混个好文凭。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是的“德”才是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教育问题确实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好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花费大量的心血,最后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各位家长能在《曾国藩家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曾国藩家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这本书通过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通过曾国藩的这些家信,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然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诸兄弟,避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犯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湘军有专门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野史记载,关于湘军,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但曾国藩的一纸手令,他的部属能够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家军队的性质。当时,从武汉到南京,千里长江江面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飘扬的差不多上写着斗大“曾”字的帅字旗,给人一种“东南已是曾氏天下”的感受。曾国藩内心所以明白如此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如此,另一方面他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阻碍。他是如何样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来确保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呢?他要紧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领。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当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是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步。满人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汉民族,靠的确实是军队,他自己夺得天下靠的也是军队,因此军队是不能轻易授予汉人的。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翰林专门清晰。 因此他要给朝廷造成那个印象:这支军队不是我的,这支军队是朝廷的,是爱新觉罗氏的工具。因此他在创立湘军时,就赶忙擢升一个满人塔齐布做那个湘军的第一号人物。那个人本来是一个专门小的官,大致类似现在军分区的参谋长,一下子擢升成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后来,他又把官文抬出来。曾国藩事实上最不喜爱官文,但因为官文是满人,就把他抬出来。打下南京的捷报上,第一个就挂官文的名字,让朝廷觉得攻打南京的第一号功劳是满人所立。 曾国藩如此做,有必要吗?朝廷难道确实对曾国藩如此不信任,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对曾国藩是专门不公平的。 第一,曾国藩创办湘军,咸丰四年(1854)七月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专门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这是专门可笑的情况。曾国藩那时差不多是二品官,创立一支军队,打下岳州府,立了专门大的功劳,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这专门惊奇!所以有个理由讲,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他差不多没有官职,在家守制,是个老百姓,三品也不低。但从感情上来讲,一个二品大员给三品衔的酬劳,这无异于羞辱。

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 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4视频点播下载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3点播下载 《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 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 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 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 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 抗倭英雄戚继光 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 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 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 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 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 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 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 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 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

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

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所以“人要谦逊”这是他切身的体会。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没有人天生就卓越出众。 曾国藩,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曾氏有大量家书、日记等文稿传世,后人只需花一点时间阅读,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这些人都是幸运的,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纪,及时读到了曾国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读曾国藩文集,必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6册书涵盖曾氏所有文章体裁。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曾国藩语录》:曾氏智慧精华,是全套书的纲要。《曾国藩家书》:包含曾氏家训,是持家教子秘方。《曾国藩奏折》:与领导沟通的话术秘笈。《曾国藩书信》:三军统帅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日记》:让你走进大人物的心灵世界。《曾国藩诗文》:领略桐城派领袖的文采风流。 最懂曾国藩的人亲笔评点

白话翻译、注释、解析俱全读懂曾国藩,必须有唐浩明评点。他是当代曾氏研究专家,共分析过曾氏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对曾有权威的见解。 唐老师编辑这部书花了30年,主要做了这些事:① 对数千篇文章甄别、筛选,剔除伪作,存留700多篇精华。② 对用词古雅的篇目进行白话文翻译,附上评点、解析。③ 每篇文前都有历史背景介绍,更容易理解大环境下,曾国藩思考的策略。▲ 书中唐浩明的点评、简析。 曾国藩家书、日记修身之道、家教良方、管理谋略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国藩家书》。当荣华富贵时,关于自身修养、持家操守,曾氏告诫儿子: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当部队打胜仗时,他这样提醒兄弟: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曾国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则亏。家书中一再强调的勤俭、低调、隐忍,就是曾家长盛不衰的原因。而他懂得在逆境中顽强,在顺境中谨慎。短短书信言语,就能看出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曾国藩奏折 与领导沟通的艺术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知道什么该说,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这学期,每周一二早上学校组织学习传统文化,范校长在学习中多次提到《曾国藩家书》,我在课余时间仔细翻阅了此书,在网上也浏览了不少有关此书的评论,现将自己摘抄和总结的心得记录如下: 一、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纳妾风波\办团练)其办团练的主要理由就是,儒学正统受到灭顶之灾,其为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坚决不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从中可以看出,做人要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经得起评论,才能构建强大的团队. 二、藩父亲给其来信中提及"三节",曾国藩并给自己设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起初其仍做说一套做一套,后来其老师倭仁给其建议:1、记日记: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与我周旋(自省),记日记,戒烟的故事,从改名"涤生","虎门销烟",自己在书房烟壶,烟具砸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决心、毅力、智慧、潜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日课十二条,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自立,自信,自省.

三、"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李鸿章睡懒觉的例子,曾国藩告诫其要诚,对人对已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勤"字防"惰",从曾国藩读书,早起,可以学习曾国藩从早起做起. 四、识人的道理,我认为从团队角度来说,其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才能集聚人才.书中讲到刘邦与项羽的例子,识人\用人\团队 五、绝不轻易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信仰足够明确,理想够坚定,就不会被所处的环境轻易地左右(曾国藩拜穆彰阿为师) 六、用人四部曲 1、广收、2、慎用、3、勤教、4、严绳、 七、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李元度为反例) 第一,对于一个团队来讲,扬善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机制; 第二,对于社会来讲,批判更有利于成长,对于个人来讲,鼓励更有利于成长, 第三,规过是必须的,但更讲究方式,方法与灵活性 第四,勇于扬善是一种候选,胸襟扩大,做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