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意义_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存在的意义_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存在的意义_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沈顺福

〔摘要〕从人类的意志角度来看,目的是必然的。人类的生存无非是对某种目的的追求。其次,将他人当做目的,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对形而上的元素(比如人性和意志)和形而下成分(比如利益等)的尊重。人类的

存在具有三维性,即生存、心灵和现实。生存对于现实的积极意义是自明的:没有生存便不会有现实。现实存在

是生存的现实形态和必要条件,因而对于生存来说也是积极的。积极的生存和存在不可能是恶的。人们只能判

断其为善,从而将它们当做目的。二者的结合便构成人。人因此是目的。

〔关键词〕人;生存;存在;目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20014);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308)

〔作者简介〕沈顺福,1967年生,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2)05-0022-05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这是哲学所必须回答的

一个基础性问题。在哲学史上,康德提出了一个重

要命题:人是目的。那么,人为什么一定是目的呢?

这是本文所要求解的问题。本文将从生存与存在

的关系角度分析并回答这一问题。

一、命题的内涵:尊重人———形而上与形而下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个命题的内涵,即

“人是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康德提出了三个绝对命令公式。第一个公式:

根据一种你认为可以同时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

行动;第二个公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永远

都不能把人仅仅当做手段,而应该当做目的;第三

个公式:将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当做是给予普遍法则

的意志。上述三个命令基本上回答了“人是目的”

的主要内涵。

这个命题的第一个内涵是:尊重、善待他人的

意志、意愿与本性。

把人当做目的,意味着以之为善。作为对象的

目的是人类意志的必然要求。托马斯说:“意志的

对象便是目的。它是普遍善良的。”〔1〕他一方面回

答了目的与意志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界定了目的的

内涵:目的是意志的对象,同时也是善良的。这两

个内涵也是一致的:作为意志的对象也一定是善良

的,或者说只有善良的事物才能够成为人类的意志

的对象,才能够成为人类的目的。

作为目的者,即是意志的对象,因此必然是善

良的。当我们将人当做善良的目的时,我们是将人

的生存与存在现实当做目的来追求、来实现。实现

什么?对于康德来说,实现的主题便是人的意志,

因为人类的生存是意志自主的行为过程。自主的

意志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把生存当做目的,最终必

须体现在对人的意志的实现上。这便是人的自由。

“人是目的”,在中国哲学那里主要表现为尊

重人的人(德)性。理想的生存状态便是人(德)性

的流行。人的目的性,最终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尊

重和实现上。

“人是目的”的第二个内涵是:尊重、善待他人

的存在,承认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康德虽然很重视人的意志,但是他同时也十分

重视他人的幸福:“目标概念,同时也是本然地属

于伦理学的义务,是行为者确立主观准则的基础。

因此,主观的目标(每个人都有)从属于客观的目

标(每一个人都应当有的)。‘你应当将这个或那

个当做(例如为了他人的幸福)自己的目标’的命

令,只有在意志的材料(一种对象)基础上才行得

通。因此,如果没有将目标(作为意志的材料)筹

划进去,自由行为是不可能的。”〔3〕也就是说,如果

没有他人的幸福,善、自由是不可能的。他人的利

益与幸福体现了人的生存,更体现了人的存在现

实。这也是最直接的目的论主题:尊重他人的生存

现实,即尊重他人的存在。

如果说尊重人的本性和意志,是对人的形而上因素的尊重,那么,尊重人的利益和幸福便是对人的形而下的要素的尊重。因此,“人是目的”的主

张,

主要表现在对形而上的意志与德性和形而下的利益与幸福的尊重上;前者便是人的形而上的本体,后者便是人的形而下的事实和现象。这种形而上生存本体与形而下的存在现象的结合构成了人的存在。

二、存在的三维结构:存在、生存与心灵前面讨论了目的的存在意义:它是存在者的必

然。人类的生存必然要有目的。同时,

我们也讨论了这个命题的内涵:善待他人即尊重他人的意志与

德性以及他的现实存在。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什么才是它的目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人类的存在结构作简单的分析。首先要肯定的是存在者存在。作为某种经验事实的存在者(即名词或existence )必定存在(动词或to exist )。经验中的事实一定以客观的存在为基础。没有存在的行为,便没有存在的经验事实。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假相。其次,存在既是生存,又是思想。存在是生存与心灵的共同建构。这是基于现象主义的基本立场而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我们形成了存在的三维结构:生存本体、主观心灵和现实存在。用康德等现象主义的观点来说便是物自体、先天的直觉模式以及二者的结合所形成的现象。这种现象主义世界观,运用到哲学人类学中便是生存、心灵和现实。

那么,上述三者谁才是真正的目的呢?

首先要剔除的是人的主观心灵。这里所说的主观心灵,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先天直觉模式、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讲的道心,它是人类主观感觉世界的模式,

没有任何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这里的心灵仅仅是人类意识的主观基础。这种主观心灵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它是所有人的品质(个别的例外除外),人皆有之。这也是人类社会形成共识(common sense )与知识的基本原因之一。我

们如何形成“共识”或“共同感觉”?共同的数据反映到相同的心灵上得出的感觉、印象自然是相同

的。这便是摩尔所要辩护的

“共识”〔4〕。共同感觉为知识的相对确定性提供了基础。中国古代的荀

子也说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荀子·正名》)相同的人类拥有一致的感知世界的

主观模式。当人们面对相同的对象时,便会产生相

同的印象与现象。第二,它是人们建构经验现象的

根本因素之一,

可以称为主观本体。中国古代的禅宗以及心学家便持这一观点。心外无物。万物无非是人的心灵作用的结果。反过来说,心灵始终躲

在万物的背后。这便是心灵的第三个特点,它处在隐蔽的地位。在现实中,普通人依靠自己的经验看

到的仅仅是现象。主观心灵则藏在这个主观建构的背后。由于人皆有之,因而没有差异性,它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人们通常注意的,仅仅是那些特殊的东西。由于它是人们建构世界的必然基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始终和人相伴随,人们习以为常。喜欢注意特殊与偶然的人们,通常会忽略

了它的存在。同时,

主观心灵处在隐蔽的地方,人们通常看不到它。由于上述三个特点或原因,普通

人通常会忽略主观心灵的存在(只有哲学家或者懂得哲学思维的人才能够洞察到这些存在)。对于一个以为不存在的、形而上的东西,人们很少会将它视为目的。所以,

主观心灵不是目的。再看生存本体与现实存在。生存本体与现实存在,从一般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表达的是本体与现象。生存是本体,现实存在是现象,简称存在。根据一般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现象是本体与心灵的共同建构。因此,本体是现象的客观基础,现象是本体的经验形态,是本体的展开;本体是形而上的,现象是形而下的。这种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在道家中表现为道与物,在宋明理学中表现为理与器(气),在经验主义者如洛克那里,便是实在与观念(idea ),在康德那里便是物自体和现象。生存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无疑是基础的。这种基础性的存在事实,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本体。作为基础的本体,生存确保了存在的事实。只有生存,才可能有事实。没有生存,事实便无从谈起。即便有的话,也仅仅是假相。我们甚至可以说,生存逻辑地先于存在。当然,事实上,生存与存在是同时并在的。故天台宗说,一念三千:大千世界与人类心灵同在,在时间上同时(“不纵”)、空间上一致(“不

横”

)。本体与现象的同时存在,意味着本体与现象之间的相即关系。在现实中,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分别二者。在排除假相(缺少本体的现象)的前提下,本体与现象几乎不分。本体与现象的不分,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之间的区别的模糊,通常会造成一个结果:人们误将形而上者当做形而下者来处置。下面的情形便是其中的一种。

生存是存在的保证。在我们认定存在的前提下,对生存的肯定便是一种常情。对这种被肯定的

①参阅Slokavartika ,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Sanskrit with Extracts from the Commentaries of Sucarita Misra (the Kasika )and Parthasarathi Misra (The Nyiyaratkakara ),Printed at the Baptist Mission Press ,1909.Ganganatha Jha ,pp.230-234.

东西,人们称之为善良。本体是善良的。

为什么呢?人类的理性使自己不时地觉察到客观的实在,即人类的勃勃生机与世界的生生不息。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个事实摆在了理性人类的面前。人们要么以之为善,从而将它当

做自己的意志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要么将它当做是恶,从而否定它,并尽力让它消失或灭亡。这种不

二选择是人类的本质要求:人类必然要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理由是

:“人道即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价值判断”

,而“言说实际上可以被归为一类,即价值判断”

〔5〕。人们必然要做出善恶判断。根据印度哲学的义准量(apparent inconsisten-cy )

①的推理方式,

我们可以证明:本体不可能被视

为邪恶。如果它是恶的,人们便会尽力让它消失或

灭亡。本体的消失与灭亡,对于存在的事实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非现实的。即便是近代的怀疑主

义者,

也还坚持某种确定的事实存在,如休谟对数学原理的肯定、笛卡儿对思想的确定性的坚持。古

代道家怀疑、

否定许多东西,但是有一样,它还是坚持的,那便是道———作为事物存在本原、基础的本

体。因此,本体不能是恶的。这样,本体只能是善的,

并因此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柏格森甚至将这种追求当做一种本能。它是确保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

无法否定。善良的本体因此似乎成为人们的终极目标。

终极目的是一个悖论性概念。一方面,作为目的,它应该是经验的,可以被实现的;另一方面,这个追求的对象却又不是经验的,是不能被实现的。

实际上,它是形而上的。托马斯说:“尽管在行为的顺序中,目的排在最后面,但是它也同时是行为

人意向。因此,

它也具有原因的性质。”〔6〕目的既是经验的对象,是形而下的,同时也是非经验的原

因,是形而上的;当它成为人们的意向时,终极目的已经由形而下的目标转化为形而上的依据、根据和起点。此时的终极目的,是人们对一个形而上的出发点的称呼。这个出发点便是本体。人们将本体当做目的,当做善良。终极目的便是它的圆满和实现。于是,人的存在以本体的圆满为最终准则。

三、存在对于生存的意义

人们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本体的圆满。那么,本体如何得到圆满呢?

本体的圆满需要两个要件:一个是本体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自明、自足的条件;另一个是现象的出现。现象对于本体具有重要的存在论意义。

就其积极意义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体必须通过现象获得现实的形式,并因此获得

实现。此时,

本体不但和现象不可分割,而且,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现象构成了本体的完整部分,即形而上的本体必须通过形而下的现象才能够获得

圆满。圆满的本体不但包含着本体自身,而且包含着形而下的现象。离开了现象,

总是天然地趋向于圆满的本体便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法实现自己的圆满。如儒家的《大学》所倡导的治国平天下,正是诚意等主体生存本体的展开和证明。一个君子,通常只会在看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时,才会觉得满足和幸福。这便是主体的圆满。这种圆满以现实的、经验的效果为一种终结。本体的圆满最终落实在现象上。现象因而成为本体的一个部分。故郭象云:“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

自然。

”(《庄子注·齐物论》)君臣上下、手足外内,本来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节和规范。这些规范,在郭象等人看来,由于它们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和天理没有什么差别,或者说,它本身便是天理。本来是外在的、客观的、现实的事物与存在(仁义礼节是对某些客观现实的反映),此时变成了绝对的实在。

二是本体在现象的影响下而不断地生成,如同

种子来源于果实一样。《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即格经验之物从而获得某种认识或理念。获得这

种认识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诚意,从而确立或形成一个超验的实践本体。这个本体来源于经验事实,即现象。这便是现象对于本体的另一种积极意义:现象为本体的不断生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儒家讲持敬。持敬表明了主体对权威的态度:接受了权威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接受,从主体的角度来说,便是德性的发生、人格的形成和修养的涵养。持敬的目的便在于涵养出一些主观性、基础性品质。这些品质,完成于价值观的接受,同时也是主体的实践活动的开始。儒家称之为诚。诚,物之始终。物即事。人们的实践活动开始于诚意,终结于诚意。或者说,人们通过一定的经验行为,形成自己的意志或德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现实经验活动的结果。这便是物之

①人们通常将virtue 翻译为“德性”。不过,笔者以为,virtue 更接近于“修养”一词。

终结。人的德性、意志与人格来源于现实的存在事实。这便是作为现象的存在对于生存的另一个积极意义。

当然,宇宙本体是一个例外。因为它是超然于一切经验的、唯一的绝对存在者。事实上,对于它,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理性,假设它的存在。除此之外,我们无所作为。它是不是来源于经验事实的涵养,我们无从得知。

现象对于本体的积极意义意味着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种合理合法的现象因而成为某种善良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实存在可以成为人们的目的。利益、快乐和幸福等,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某种善,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现象对于本体也有消极意义:现象在使本体得到形式、实现和圆满的同时,也被形式化,成就了某种相对的、有限的经验事实。这种相

对的、

有限的事实,对于绝对的、无限的本体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定,甚至是束缚。此时,现象对于本体来说便是消极的了。从人们对本体的价值判断来看,本体是好的、善的。对好的、善的本体的限定与束缚,自然便是坏的、恶的。人们因此而断定:现象是恶。儒家的义利之辨,揭示的便是利(现象)的消极性特征。

从本体的角度来看,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因而是恶。恶的东西,自然不是善的,也因此不能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主张:现象不是目的。

从终极目的来看,作为现象的现实存在,如果它有利于本体的实现与圆满,自然是善的。它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反之,如果现实存在有害于

本体的实现与圆满,

它便是恶的,并因此成为人们避免的事实。判断现实存在善恶与否、目的与否的

依据是作为终极目的的本体。

四、存在:不可能为恶

从生存本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现实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当现象具有积极意义时,这个存在便是善的,并因此可以成为人们意志追求

的目标。此时的存在,

包括现实中的他人的存在事实,可以成为目的。同时,当现象(尤其是他人的

存在)限定了生存本体,甚至束缚了生存本体的发展与完善时,这种存在便是消极的,甚至可能是恶的。人的存在面临着两难出路,或者作为善良的目

的而被追求,

或者因为其邪恶而被拒绝。那么,哪一种事实才是人类存在的出路呢?

我们依然依靠义准量的推理方式来思考。我们假设它是邪恶的事实,即人类的存在限定、束缚、阻碍了生存,二者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

下,

有三种可能的情形出现:一是现实存在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而不变,那么,唯一能够改变的只能是生存本体。这种情形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人生,还是宇宙世界,生存本体是绝对的,不可更

改。所以,

第一种情形是不可能的。第二种可能的情形是:在矛盾和冲突中,二者

相互折中,各自让步。这便是折中主义(compati-balism )。〔7〕它可以表现在人性与德性概念上。人们因为学习而获得一些修养,并因此构成自己的德性。德性的展开便是人的生存。后天的经验学习与后天的现实存在,当然会对德性的形成产生这样

或那样的影响,

造成德性的内涵的变化。所以,从德性概念上来看,人类的生存本体(德性)显然接

受了现实存在的事实,

并因此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折中性的

让步或改造中,主体自己依然是主人,是主宰,现实存在仅仅会对主体的德性与生存产生一些影响,最终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主体自身。这是其一。其二,

从德性的构成来看,它既有后天的经验带来的修养(virtue )①,更有先天的、绝对的人性作为基础。人性是亘古不变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以及它的展开,即生生不已,依然是绝对的。所以,生存本体虽然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变的。相对于绝对的生存本体,现实存在的折中使存在现实产生部分变异与变化。从现象的偶然性、唯一性、特殊性等属性来看,存在的变化与变异意味着作为现象的存在,经过了变化与变异,已然从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原先的存在变成了另一个新的存在。

第三种情形便是:生存冲破现实存在的限定与束缚。能够改变的是现实,而不变的是生生不息的宇宙与人生。这种情形只是第二种情形的极端化形式。

于是,上述三种情形,实际上只有第二种情形才符合事实,即当生存本体与现实存在发生矛盾与冲突时,生存只是部分变化,在本质上是亘古不变的,现象则会发生变化和变异。现象甲变成了现象乙。假设存在事实是邪恶的,这种邪恶的事实和善

良的本体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善良的本体必然战胜邪恶的存在事实,从而否定了邪恶的事实存在。这和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是相悖的,即只有在现象中,本体才会获得最终的圆满与实现。如果现象是恶,最终走向了无,便没有了现象,那么本体何在?因此,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即现实存在不可能是邪恶的。剩下的只能是:现实存在是善良的。

现实存在是善良的,因此可以成为意志的对象、意欲的目标。

五、自己存在与他人存在的一致性

可能会有人发问:我对自己的现实存在予以肯定,以之为善良,将它当做目的,而对他人的存在则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将他人当做手段或工具来利用。如何解释或解决这一难题呢?

在现实中,从形式上来看,人类存在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是自己生存的本体的展开和实现,自己的存在对于本体的积极意义比较容易理解:我的德性、意志与人格必须通过我的现实存在方式,比如现实的利益、成功或幸福等得到证明。我的利益与幸福证明了我的本体的圆满。这比较好理解。那么,他人的存在现实会不会也对我的生存本体产生积极作用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一个出于使命而奋勇救人的英雄行为,这是生存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个生存中,救人是出于自己的义举:来自自己心灵内部的道德命令,即

人们常说的良心。良心是这个行为的起点,救人的行为则是这个良心的呈现,那么,这个行为是不是

和他人无关呢?否。只有当英雄成功地救活他人时,他才会觉得圆满,否则,即便尽力,也还是心中有愧: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来?自己为什么动作不快点?自己的潜水能力为什么不强一点?等等。他人的利益与幸福,有的时候也会成为自己的人格、德性和意志圆满的一个部分。缺少了他人的存在现实,自己的生存本体便不得圆满。所以,生存本体的圆满既可以体现在主体自己的存在现实中,也可以投射到他人的利益与幸福中。

同样,如上述所分析的存在的消极意义所揭示的一样,人们通常将这种存在当做他人的存在,以

为只有他人的存在现实才会妨碍自己的生存,

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其实不尽然。不仅仅他人的存在对主体有消极的影响,而且主体自己的存在现实也会对生存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名声虽然能够给他一些满足,同样也会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存在现实对生存本体的困境,不仅仅来自于他人的存在现实,如希特勒的存在对于犹太人来说便是灾难,而且可能会来自于自己的存在现实。正是从这种立场出发,笔者以为作为和生存相对立的存在,既可以是他人的存在,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存在现实。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存在,从现象

的角度来看,

是一致的。存在对生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同时含纳了自己的存在或他人的存在。

实际上,无论是自己的存在,还是他人的存在,在主体意识那里,瞬间都变成了他者。我们不仅以他人为他者,同时也会以过去的自己为他人,从而表达对另一个自己的评判等。主体自身不仅仅由自己构成,而且根据布伯和解释学等的观点,他人的存在构成了自己的一个部分。

因此,善待自己而漠视他人的存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或者说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一个主张善待自己的存在的人,从理论上来讲,一定会善待他人;一个主张以邻为壑的人,从理论上来讲,也一定会对怨恨自己。当然,这些都仅仅是理论上的推理。事实上,人们的观念会随着自己的存在现实而不断地发生改变。此时善待他人,彼时则会怨恨他人,这些便是随机的。

〔参考文献〕

〔1〕Kant ,Kants Werke ,Band Ⅳ,Walter de Gruyter &Co.Berlin ,1968,pp.429,427.

〔2〕〔6〕Aquinas ,The Summa Theologica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Volume Ⅰ,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Chicago ,London.Torondo.Geneva.Sydney.Toky O.Manila ,1952,pp.611,610.

〔3〕Kant ,Kants Werke ,Band Ⅵ,Walter de Gruyter &Co.Ber-lin ,1968,p.389.

〔4〕Readings in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London ,edited by William P.Alston ,1963,p.267.

〔5〕沈顺福:《什么是人道?》,《现代哲学》2009第1期。〔7〕Thomas Pink ,Free Will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p.18-19.

【责任编辑:侯小丰】

浅谈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护 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环境权是一项在20世纪60年代才为世人所关注的权利。对于环境权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定义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借用传统的权利概念即生命权对环境权进行定义,并对其内涵界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另一种方式则认为环境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权,但还是用传统的权利对其内涵进行较宽泛的解释,如认为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等。笔者认为,定义过宽或过窄都不利于环境权的保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1条规定:人类有权利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该问题还存在争议,是由于环境权属于一项新为世人所关注的人权,它的出现给传统的法学理论尤其是传统的宪法理论提出了一些难题,使一些宪法权利义务需要重新设定,于是遇到了一些传统观点的抵触。但我们不能因为环境权在理论上尚存在缺陷而否定其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一、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人权发展的本质要求 关于人权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人权的效力来源,是来自社会契约、习惯还是直觉?如关于人权的性质,人权是法定的权利、道德的权利、神定的权利还是其他?虽然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尚存在争论,但在下列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人权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权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人权具有平等性和共同性;人权具有国内性和国际性;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等等。如果将环境权和上述的人权的各项基本属性相比,不难发现环境权同时具备上述人权所有的基本属性。 有学者以环境权在时间上出现较短为由,否定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属性。理由是环境权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们不仅找不到环境权这个基本词汇,而且绝少看到哪怕是疑似的概念、观点或事物。笔者认为这个理由难以成立。从人权的本质属性来看,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公认的每一项基本人权,几乎都经历过产生、逐渐为人所关注到每个人都认可的时间过程。如财产权。 环境权是人作为人而舒适生存所拥有的和谐健康的自然环境条件,该项权利自人的出生就已经客观存在。关注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而存在则是一种客观状态,不能以主观上尚未认识来否定客观存在。否则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生命权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基本人权。而环境权与生命权相比,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基本人权。 二、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宪法权利义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后,环境权的权利义务主体便都得以明朗。权利主体就是一国所有的公民。国家或社会组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是权利主体。但对环境权的存在持质疑态度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由于在享有主体上集体和个体不明,难以划分而干脆以此作为否定环境权存在的一个理由。笔者认为这种质疑理由是难以成立的。对于权利主体,存在个体与集体,抽象主体与具体主体等复合情况是极为普遍的。例如财产权,既有个体的财产权又有集体的财产权,既有具体主体的财产权,又有抽象主体的财产权,如国家财产权。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把“但是”改成“或许” 你是否经常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但是,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 去做”?一旦你说了“但是”,别人就会立刻忘记你喜欢这个想法。 因为“但是”这个词让人觉得前面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之后的话才 是重点。然而,如果你用了“或许”,比如:“我喜欢这个想法, 或许去做的时候稍微改变一下方式会更有效果。”听出来不同了吗?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坚持事实 有效沟通确实很难,但在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胡言乱语会让结果 更糟。有些人说话时并没有基于事实,比如“这个同事并不喜欢 我”,但这显然并不是对方亲口告诉他的,只是他个人内心的感受 和想法。 记住,事实与想法并不能想当然地划等号。不论是工作汇报还是 情况说明,亦或是简单的日常交谈,一个优秀的沟通者一定会以事 实说话。或许你看到的情况只是和同事内向的性格有关,或者仅仅 是那天他心情焦躁。因此,除非你真正了解事实,否则一定要审慎 地关注事实的真相。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避免“立场辩护” 人们在工作中交流出现问题时,更多的是去捍卫自己的立场,而 非真正去沟通。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 举个例子,A和B正在讨论一项工作,A说:“这个工作对我们团队有点困难,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帮助。”B却说:“每个人多花 一点时间,一定能完成。”A感到沮丧,因为B并没有听他在讲什么。而B认为A一点底气和信心都没有。因为他们所做的不是沟通,而是立场辩护。

优秀的沟通者,会提出问题并努力理解问题的各方面,而不是一直强调自己的观点。 比如,B可以这样说:“这个工作的哪个部分让你困扰?”或者“跟我谈谈更多关于你认为薄弱的地方”。只要我们仔细聆听别人 的观点,沟通就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沉默”战略 许多对话没有效果是因为,参与者都在忙于考虑接下来要说什么,而忽略了聆听对方所讲的内容。如何补救呢?那就要努力利用沉默的时刻了。 与别人交流时,一定要集中精力聆听,好好利用沉默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试着理解对方所讲的内容,并且认真考虑如何回应。学 会珍惜沉默的时刻,而不是畏惧沉默,是形成有效沟通的好方法。 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积极看待人与人的差异 形成良好的沟通,需要在日常多互动,花时间去熟悉对方,一旦你理解了人与人的这些差异,熟悉了对方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一定 程度上,你会更好的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

【我们存在的意义优秀散文】徐志摩散文《偶然》

【我们存在的意义优秀散文】徐志摩散文《偶然》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但是,我们不仅仅是存在着,我们更是一群不停寻找存在意义的高级动物。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食物吃穿这些并不能满足我们作为高级动物的需求,我们总是在物质充足的同时去寻找工作以及生活的深层次意义。马斯洛将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而生活?对于这种问题我觉得已经上升至了哲学的高度,我也给不出什么精彩的答案,毕竟对于刚毕业踏入社会工作的我来说,也算是当局者迷。 就拿我现在的工作来说吧,有时我真的会烦躁迷茫。从事柜台工作的我们每天重复着班前班中班后的准备,营销,轧账,时间在难熬中溜走,偶尔又在没有客户的时候凝结住,真不知道时间过得是匆忙还是缓慢。银行内网里无数的帖子都在吐槽着恶心的客户,死板的制度,奇葩的服务检查,贴吧就像个大型的垃圾中转站,收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倾泻。嘿!真巧,原来被客户臭骂的不止我一个人!原来,有人因为更加奇葩的原因被扣了分数,又有人因为某种原因辞了职,原来大家都感同身受! 说好的每天五点下班呢? 说好的一个月7-8千的工资呢? 说好的丰厚的隐形福利呢? 说好的广阔的发展平台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在变化诡谲的大数据时代中,我们其实不算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是处于下端的金融“民工”。变换莫测的时代,也许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金饭碗”了,就连银行的柜面服务人员也要被智能机器所替代,而且速度在加快,效率在提高,原本热热闹闹拥挤不堪的柜面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客户被分流至智能机器上,突然闲下来的自己有些手足无措。竟然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毕业进入银行一年,除了忙碌和办理业务,其他的技能都在退化。坐在柜台前我时常会很失落,我从事的工作并没有不可替代性,随便的年轻人熟悉几个月之后都可以坐在这里进行业务处理。同时机器比人工更便捷,更准确,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柜面接触的客户大多是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们跟不上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浪潮,也可能是本能的去抗拒不去接触。他们的年龄层次一般是40-80岁之间,使用的是传统的存折,储蓄方式是传统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国债,他们不怎么使用手机,经济状况不太乐观。也许他们的存在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他们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总觉得机器会故障,是洪水猛兽,而柜员是活的,现金拿在手里是踏实的,他们总喜欢和我聊上几句,吐槽下家中的儿女,顺便操心下我的婚姻大事。他们行动不太便利,密码总是忘记,总觉自己仅有当的存款是不是少了?当你耐心为他们解决完问题后,他们总是会笑的特别开心,然后真诚的说“谢谢你姑娘,每次都麻烦你这么长时间,你可别嫌弃我们!” 每次听到这些话语,你会感觉到自己被别人需要着,被特定的群体需要找,被这个社会需要着,之前所经历过的不顺心,责难,刁难都抛到脑后,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些小“桂圆”存在的意义。 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你就要很独特》有感 不管是受过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在我们年少青春的时候,在那个充满想象的年纪里,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充满了浓厚的探索欲望,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可以说都会

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的概念 陈铁梅 一直想弄清楚“乡土文化”究竟该怎样定义,于是便上网搜索,最具普遍性的“百度名片”没有定义,下面的文章也没有给我答案。真是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在无意间,因为特喜欢成尚荣老师的文章而逮着就看的习惯,让我看到了他关于名师地域性的一段阐述,很精彩,于是便套用过来,也许能说明点什么。 我这样写道: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附1:百科名片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已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与抢救性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值得世人敬佩和尊重!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似乎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仍在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乡土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的地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事态的发展,关系如何保住我们乡土文化的根基的大问题,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认为鉴于情况危急,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特别不要忽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

论文: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论文: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作者:————————————————————————————————日期:

浅论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意义 在现代管理学中,沟通被认为是管理的灵魂,沟通在管理学中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思想、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有效的沟通决定着管理的效率,效率就是生命。管理效率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中心,通过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管理的角度以把组织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组织人员,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改革,改善管理职能,协调组织成员行为以及使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等。 一、在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作用 1.可以促使员工对企业确定的目标任务达成共识 企业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目标任务的陈述,告知员工“我们的业务(任务)是什么?”和“我们要成为什么?”。企业管理者还要在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后,及时进行研究,并将原陈述的任务和目标作出修改和完善。修改和完善后,还应再次对员工进行任务目标的陈述。员工和管理者通过这样的有效沟通,对企业任务和目标达成共识。 2.有利于收集资料与分享信息,实现科学管理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企业获得有关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与情报,如国际政治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家的经济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消费市场的动态,社会一般价值观念趋向的了解与把握等。企业的有效沟通有助于了解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思想动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洞察各部

存在的意义800字作文

存在的意义800字作文 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喜欢我的人让我学会了温暖、我喜欢的人让我学会了自持。 人的一生或许很短、或许很长。就看自己如何去选择。 在这样一段旅途中会有很多的站牌、很多的路口。还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那就得看自己的定力有多足、能不能抵制诱惑。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幸运不幸运的。机会得自己去争取。不要总是去抱怨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也更加不要去后悔。因为那样只会徒添自己的烦恼、于事无补。我们不是圣人、避免不了犯错误。我们要去做的应该是在犯了错误之后、去寻找原因、反省自我。用最好的办法去弥补。 现实生活当中那些我们所熟知的伟人。他们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幸运。他们只是把最出色、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了我们所有人的面前。其实他们也如我们普通的人一样经过了许多的挫折、磨难。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换来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要知道这个世界、黑暗总是与光明共存、我们无法逃避黑暗、但是我们永远可以选择拥抱光明。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上、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有着很多我们揣摩不透的。其中也隐含着我们所不能预料到的危险。有很多种相遇开始都是难舍难分的。到最后也不过只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成为

了生命当中的过客。 曾经认为的不可割舍、现在也就被这样给遗忘了。我承认自己身上有孩子气、想法很天真、还喜欢没心没肺地傻笑。但我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别人的眼里、我是温室里的花朵、而且还是套了一层塑料袋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在大雨的冲刷下展露出自己全新的面目。 要许诺、其实很简单。可如果要自己真的去实践的话、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去铭记孔子说过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争取把这种思想境界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让它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一股力量、促使你大步地向前迈进。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最勤奋、最会争取机会的人。

十大有效管理沟通的原理

十大有效管理沟通的原理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在企业中,除了要进行日常的管理之外,紧跟着的就是要沟通,这沟通有上级对下级的,也有平级之间的,也有下级对上级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的好坏与否,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自然的沟通就有一般的沟通,也有高效的沟通,那么在良好有效的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本文有效沟通培训之十大有效管理沟通的原理将告诉您如何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 一、渠道适当性原理 有效管理沟通,也必须将有意义的管理信息通过适当和必要的沟通渠道由一个主体完送达至另一个主体,此即为有效管理沟通的渠道适当性原理。不同的管理信息对于传递渠道的选择是有要求的。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有助于理想地进行管理沟通。而错误的渠道选择则会产生信息遗失、误读或信息扭曲,导致管理沟通受挫或失败。 二、主体共时性原理 有效管理沟通的第三条原理是有意义的即真实的管理信息必须由适当的主体发出,并通过适当的渠道传递给适当的另一主体接受,此此原理可称这为有效管理沟通的双主体或多主体共时性原理。只有管理信

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恰当的管理沟通主体,才能并且发出者和接受者必须同时是适当的主体,这两者缺一不可。如信息虽由适当的主体发出,但接受者不对,或者接受者对了,但发出者身份或地位不适当,都会导致沟通失败。只有有意义的信息从适当的主体发出,并准确地传送给适当的主体接受,管理沟通才能保证有效。 三、信息完整性原理 有效管理沟通必须由适当的主体发出,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完整无缺地传送给适当的主体接受,此即为有效管理沟通的信息完整性原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干扰,被传递的管理信息有可能在被传递过程当中人为或自然地损耗或变形,即管理沟通的信息完整性受损,信息一旦受损,管理沟通当然无法全面、准确地完成。 四、代码相同性原理 有效管理沟通的第五条原理是所有管理沟通主体即所有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在传递真实信息时必须使用相同的信息代码系统,即管理信息在发出者那边是以何种代码被编码的,在接受者那里也必须以相同的代码系统来对接受到的信息代码进行解码,这就是有效管理沟通的同码性原理。如果两者所使用的代码完全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则会导致接受者对信息解读错误,也就是导致沟通失败。

浅谈法律普及的重要性

陶园12130131 经英Q1243 浅谈法律普及的重要性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在《法学通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被告山杠爷》。这是一部曾经获得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项的电影,它主要讲的是一个模范村的党支部书记,也就是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因为他在处理村里事情的时候存在一些不合法行为而被人匿名举报继而接受调查最终被检察院带走。 电影中,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的村落。这样的一个村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模范村,原因就是身为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的山杠爷,有自己的一套村规。这套村规是以孝敬老人、善待他人等道德规范来约束村里人的,然而道德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他不是强制性的,它只是让人们自觉遵守。而一旦村民违反村规,山杠爷就对违规村民采取了非法的惩罚措施: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不但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而且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逼得强英吊死在山杠爷家门口。就山杠爷本身而言,他的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条条理理,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却采取的行为确实是触犯了法律法规,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山杠爷还是不得不被检察院的人带走。 山杠爷的个人悲剧,究其根本,是由于地方法律普及力度不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法制化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法治进程还是缓慢的,很多人对于法律还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就算是在当今社会,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所有法律都弄明白,更何况是生存在那个偏远而又落后的堆堆坪的乡民们呢。“法律”这个词在他们眼中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当时的法律也没有普及到落后的堆堆坪,他们的法律意识几乎为零,甚至很多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无法摆脱旧封建道德观念的禁锢。像山杠爷一样有将“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这种想法的还大有人在。当时地方的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的并没有对这类人群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国家的法制普及在那里出现了断层。就像影片中的王公安,只是觉得堆堆坪治安很好,很少出什么乱子,就不闻不问,殊不知山杠爷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才治理出这么个“太平盛世”来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处于健全和完善阶段,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法律普及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环节,它是我们法制社会建设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山杠爷如果是个接受了良好法律教育的人,凭他对于党和国家的那份热心与忠诚,他一定会用法律的方法去管理堆堆坪,绝对不会采取那些违法的方式。由此可见。法律普及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制定并普及好法律,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社会的健全才能慢慢实现!

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技巧完整篇.doc

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技巧1 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下面一些简洁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可能比我和其他沟通专家所著的专业文章对你更直接,更具有震憾作用和启发意义。 1、一只蚊子小心翼翼地飞到某人的左手上,环顾四周,确信没有危险了,于是就咬了下去。左手感觉到强烈的疼痛和奇痒,难以忍受,于是对右手说:“兄弟,看在我们是邻居的份儿上,你帮帮我,把叮在我身上的蚊子打死吧。”右手漫不经心地朝左手看了一眼,说:“那不行,你知道我打死一只蚊子要花费我多大的力气吗?反正我没让蚊子叮,我才不管呢。”这番对话被蚊子听到了,喜出望外,肆无忌惮地吸着左手的鲜血,直到小肚子被撑得鼓鼓的才满意地飞走了。 不一会儿,这只蚊子感觉又有些饿了,飞了回来,这次它叮在了右手上,右手感到一阵的疼痛,接着奇痒难忍,一看,原来是蚊子正在叮咬自己,抬头看了一下左手,真想请他帮忙把这只讨厌的蚊子打死,可是一想到刚才对待左手的态度,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但是疼痛和奇痒令右手实在无法忍受了,终于厚着脸皮,对左手说:“老兄,你看现在这只蚊子在叮我,我刚才真的是没有感觉到这么难受,求你帮帮我,打死它吧,刚才是我对不住你。”左手一笑,说道:“那不行,你知道我打死一只蚊子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吗?反正现在蚊子也没叮我。”右手只好尴尬地笑了笑,叹了一口气,独自忍受着蚊子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这只蚊子听到这里,高兴地手舞足蹈,吃得津津有味,然后

非常满意地“嗡嗡嗡”唱起了歌。 寓言点评: 右手不帮左手,是因为当时蚊子没有叮咬自己;后来,左手不帮右手,是因为左手在报复刚才右手生硬的态度。当蚊子遇到这么一对儿不互相协作的伙伴时,今后是不会再饿肚皮了。 管理启示: 企业中,员工的分工大多数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单凭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互相配合是快速高效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这就为管理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创造团队氛围,如何能让自己的下属互相帮助?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2、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人类存在的意义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前言:笔者从小都在经常在思索一些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类怎么样活着才有 意义?人类最终的归宿又是什么?为什么生了又要死,如此到不如不生也不死,多清净!本文是笔 者在人生中摸爬滚打,从孔孟老庄之学、到易学、再到现代科学,最后从科学走进佛学,从而追寻 到了笔者一直想要的答案,在此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读者朋友们能有所收获,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境界有限,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请广大读者朋友指正,谢谢! 目录 一、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身体和现在的思维意识,并非是真实的自我- - - - - - - - - - - - - - - - - - - - 2 三、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的特点和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四、超越习惯性思维的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五、人生并非一辈子就结束了,我们有不生不死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4 六、神秘的第七、第八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七、科学的世界观及科学面对的诡异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7 八、佛学为何被现代人抛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九、科学和佛学对比,谁赢在起跑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一、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如果说起人类存在的意义,当然非常之多,难以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目标无外乎财、色、名、食、功、名、富、贵,等等。在绝大多数 人眼里,这些,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所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将它综合 起来,下一个结论可以说: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简单一点来说就是:离 苦得乐。财色名食和功名富贵,虽然历来被很多人说的很俗、很肤浅,但是真正不奔着它们去的

浅谈有效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浅谈有效沟通与组织管理中 “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将来还是沟通。”松下幸之助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沟通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的人甚至把管理等同于沟通,这样的说法未免夸大,但沟通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法约尔指出管理分为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要有人把沟通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事实上沟通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五大职能都与沟通分不开。沟通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但是真正做到有效沟通的却不是很多。 要做到有效沟通,首先我们要了解有效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与理解,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做到沟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容易的,但是要做到有效的沟通却并非易事。有效沟通指的是发送者通过恰当的方式发送出正确的信息且接受者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真实准确的信息并通过行动反馈出来。在沟通的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管理者要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选择也对沟通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外界的干扰以及接收者自身的知识和情绪等都影响着沟通的效果。由此来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变质的,这就要求管理者们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注意渠道的选择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信息的准确传递在组织的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信息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来传达。沟通在管理中有四个主要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管理沟通又包括两个方面: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人际沟通主要是指两人之间或多人之间的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沟通的各种方式、网络和系统等。这两种沟通又分别有向上的、向下的、横向的和斜向的沟通。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沟通渠道,才能更好的自上而下传达组织的目标和要求,自下而上的收集员工的意见和问题,同时加紧各部门的联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组织内部环境。 当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而人不是物品,作为一种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资源,只有得到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或者说开发时,其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沟通可以实现对员工的引导控制和激励等。但同时沟通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有许多因素

最新-浅谈设立宪法日的意义 精品

浅谈设立宪法日的意义 通过国家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会使宪法观念和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11月1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 宪,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重叠的法律,即为法上加法,所以,我们把宪法看作一切法律的母法。在我国,宪法就是万法之母,所有的法律,都得诞生在宪法之下,服从于宪法精神,不得违背宪法。而设立国家宪法日,就是要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但是,要让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真正在老百姓心中“热”起来,于社会生活中“活”起来,仅靠在每年一度的国家宪法日里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宪法意识真正植入百姓心中。法学领域里有一条公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然而毋庸讳言,现实中确有部分人的宪法观念还比较淡薄。宪法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和百姓生活。甚至从国家有关权力机关来看,对宪法的监督实施工作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民主权、权利制约、人权保障等宪法概念还需更加深入人心,社会经济活动中,不符合宪法精神的事也时有发生。 因此,设立国家宪法日,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国外不少国家有宪法日。因为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往往是宪法一经确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也都有了准则,所以设立国家宪法日庆祝也是应该的。我们期待,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能够真正让宪法“热”起来,树立起宪法应有的权威,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当然,这就需要相关方面深入宣传、解读宪法条文,认真把握、树立宪法精神,弘扬宪法精义、维护宪法尊严,要让每一位公民,特别是公职人员树立牢固的宪法观念,让宪法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要把宪法的原则落实到各项法律制度当中,彻底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而让宪法真正保障好人民的权利。

中层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讲解学习

中层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高层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如何团结并带领属下的每一位基层员工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如何增强执行力,提高管理成效,提升工作单元的业绩,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都会考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沟通是必须的。那么,中层管理者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呢? 一,如何与高层领导沟通? 正确理解高层领导的意图和指示,是与高层领导沟通的根本目的。 一方面高层领导很想知道中层管理者在做什么、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甚至还希望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说明高层领导是渴望沟通的。另一方面,中层管理者也希望准确了解并理解高层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只有准确理解高层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工作才不会发生方向性偏差。但是,高层领导主动沟通的情况一般较少,这里面既有身份的原因,也有其他的因素,所以指望高层领导主动沟通,这种机会是不多的。那么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主动与高层领导沟通,就是自己工作中应有的内容。 不同的高层领导,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有的高层领导喜欢直来直去,有的喜欢委婉间接,所以沟通时要适应高层领导的这些特点。 从中层管理者向企业“出售”自己的管理能力这个视角来看,高层领导就是客户,而且一位中层管理者在某一个企业任职期间内,高层领导就是唯一的客户,至少也是最重要的客户。假如说“客户永远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被接受,那么说“领导永远是正确的”也不过分。在明确这个前提之后,中层管理者与高层领导的沟通才能把握好基调。 在与人沟通时需要注意的基本法则,第一是尊重,尊重你的沟通对象;第二是赞美,赞美沟通对象,使得沟通能够更顺畅地进行;第三是倾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第四是适度表达。做到了这四点,就具备了和任何人进行沟通的基础。 与高层领导沟通,就需要做到:第一,绝对地尊重;第二,适度地赞美;第三,仔细地聆听;第四,点到为止地表达。 绝对的尊重要求我们在与高层领导沟通时要时刻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中国是个礼仪之邦,长幼有序、上下有仪是基本规矩。如果中层管理者在与高层领导沟通时没大没小,那么高层领导会感到很很舒服,沟通效果就不会很好;绝对的尊重要求我们即使在高层领导出现错误时,也要充分顾及高层领导的颜面,不要当场或当众提示,而应采用更巧妙或更婉转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绝对的尊重还要求我们不能期望高层领导向下级承认错误或者道歉,但往往高层领导发现自己的错误后,会找到相应的办法给出合适的解释,但绝不是道歉;绝对的尊重还要求我们不可议论高层领导的是与非,不可随便暴露自己与高层领导的私人关系,在对外交往中,不抢高层领导的风头等。

演讲稿之人生存在之意义

演讲稿之人所存在的意义 大家好!很荣幸能做我们班最后一位演讲者,我想这也是我们高中剩下的453天中的最后一次,最后一位,听起来是否有些悲伤?但他却是是一个现实,就像每一个人都会死一样,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死当做一场神圣的典礼,那么你是否会好受一些呢。我要说的是既然有开始那么就一定会有结束,开始值得回忆,那么结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他们是同等重要的,就像吃饭和拉屎一样。你不吃饭饿几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你憋几次屎,让屎三过肛门而不出,那么这世界上你又有什么做不到呢?拉屎是最宝贵的私人时间,也是最享受的,最神圣的,最不容侵犯的,它是庄严地,就算你是胡锦涛或是梁朝伟都不能打断我,当然,芙蓉姐姐就另当别论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我把演讲当做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战演习,每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言我都严阵以待,把他当做一次稍纵即逝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台上的几分钟,我已经花费26个小时,那是纯粹的用来学习的26个小时。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也曾被老师赶到台下去。是的,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但也笑的最累,没有人能笑得走完全程。因此希望大家用对待拉屎一样的庄严的态度对待我的演讲,作业先放一放,虽然我不是你们的第一次,但是,我是你们的最后一次,你们每个人高中生活中的最后一次。 我的主题是探讨人究竟该怎样活着?或许,说道这个主题郑忠老师会对我不屑一顾,确实,虽然我总认为自己很苍老,但是,姜还是老的辣,郑忠老师在讲课时无意中泄露的只言片语,就显现出了他

充满传奇色彩的青年,我们可以想象那是的他是多么意气风发,肯定也曾狂妄过,有过舍我其谁的傲骨,现在人到中年,骨子里还流淌着沸腾的血脉,偶尔兴起,露出的冰山一角,已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这样的奇男子肯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吃过的醋,比我吃过饭都多,所以我在他面前探讨人生就有点贻笑大方之家的韵味,所以我只是谈谈自己的见解。 墙上的斑点第七段有这样一句话: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都那么呆滞而朦胧。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眼神呆滞而朦胧呢,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享受很多乐趣,难道这只是作者的悲观厌世吗?后来我想明白了,多姿多彩,花花世界确确实实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只是表象,在内心深处我们是否还潜藏着迷茫,质疑,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有人说是为了名和利,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些富商,要员,名声赫赫大名鼎鼎的人,在临死之际,拼命想在苟延残喘一阵呢?不知大家是否有过做手术的经历,当我被注射全身麻药,赤身裸体如同待宰羔羊被摆在手术台上时,我感觉不到四肢与躯干,甚至拼尽全身力气才只能撑开眼脸,周围的世界模糊的只剩下无规律运动的点,线,面,我觉得这个我一直生活着的世界不过是一个三维的笛卡尔坐标系,每个人不过是一个点,而我过去的记忆不过是一场梦,于是我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要做那些看上去是对的事情,是因为大家都在做吗?比如生孩子,为什么要生孩子呢?我想这就是使命吧!比如一个细胞,他是真的自愿进行自我复制的吗,或许是身不由己吧!

(情绪管理)有效沟通、情绪和压力管理

有效沟通、情绪和压力管理 目录 第一节沟通和有效沟通 第二节为什么要沟通 第三节如何解决有效沟通 第四节沟通要素 第五节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第六节沟通技巧 第七节管理沟通 第八节情绪 第九节调节和控制情绪 第十节压力 第十一节压力分类 第十二节调节压力 沟通技能是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管理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显然,沟通必然是维持企业良好管理状态,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过程和行为。当企业的运行或管理出现了新问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者与管理者、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必须通过良好有效沟通,才能找到症结,通过分析、讨论、决策、及时将管理问题解决,在日常的管理中,作为组长这个角色,既要和科长以上管理者沟通,同时还要和组长、员工进行沟通。那么是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沟通问题,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展开? 假如我是顾客,你是服务员 顾客:请来一碗面条 A 服务员:请问你需要加鸡蛋吗 B 服务员:请问你加一个鸡蛋还是二个鸡蛋? A和B都是很优秀的服务员,但是你认为哪个是沟通,哪个才是有效沟通呢? 科长问生产状况时: A组长:我不知道或者沉默不语 B组长:具体数字我不清楚,我去查了后就告诉你 组长询问组长时: A组长:我放这里的配件怎么不见了,你看见谁拿了? B组长:你都没看见,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帮你看东西的 组长面对员工: 组长:我已经说了N遍,你们怎么那么蠢啦,还有这样的问题 员工私下抱怨:说什么,都没有讲清楚?出了问题都怨我们? 有效沟通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我们个人在社会生活经常需要遇到的基本问题。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真正的沟通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下一些简洁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可能比我和其他沟通专家所著的专业文章对你更直接,更具有震撼作用和启发意义。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新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新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的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

加强管理中的有效沟通对于管理者很重要

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杨丽娟 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过程。而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可见,管理与沟通关系是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与手段的关系,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的本质。沟通之于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有多种表现,比较突出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质量。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无时不刻需要及时地掌握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与情报,以便依据准确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俗话说“群策群力”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进行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沟良好的企业,企业管理者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得到丰富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与参考,使得决策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公正,减少的少数人独断决策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提高决企业决策质量。 2、良好沟通促使企业员工高效工作。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制度流程共同作用,形成了企业各个部门与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组织与制度是死的,而企业的主体一一员工,却是活生生的具有高度智慧与情感的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员工对于同样的制度与同样的工作任务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执行效果。而良好沟通正是弥合员工认知差异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沟通使得员工能够正确领会与理解上级领导的意图,能够正确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协调关系。从而将各种潜在的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曝露于反复沟通的过程当中,最终实现良好的工作效果。 3、沟通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实现生理与安全需求,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精神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除了技术性和协调性的信息外,企业员工还需要鼓励性的信息, 以

存在的意义作文

存在的意义作文 存在的意义作文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奋斗不止 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人; 污点。一种是没有未来的生命,但却快快乐乐; 而也有和他们相对的人,一生一丝不苟,几乎没有任何的 一种是光明却千篇一律的生命。无数人为这个选择想破脑袋。 今天,年幼的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抉择。是做一个快乐无忧,躲在父母羽翼下玩乐的小鸟,还是做一只在暴风雨中,艰苦劳累,与危险搏斗的雏鹰呢?小鸟不懂雏鹰为什么要活的如此艰苦,还不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快乐生活;雏鹰不懂为什么小鸟抛弃自己的未来,在父母的庇护下如同废物一般活着。 这两种活法都有好处与劣处。前一种活法虽然快乐, 但只是一时的,一旦失去了父母,就一片黑暗。而后一种虽然艰辛劳苦,但飞过了黑暗的山洞,尽头却是鸟语花香的原野。两种都没有错,但小鸟保护不了任何人,而雏鹰却可以为了所珍惜的人,与危险搏斗。 为了自己,两种方法都没有错,而为了他人,后一种活法

却是最好的。有的人会想,自己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而已,何必去在意别人的呢?我要告诉你,你的父母抚养你, 你的爱人关怀你,你的孩子看着你,虽然我们还小,这些日子都还太远,但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努力,以后就晚了。 不奋斗,就没有未来,不奋斗,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作为唯一一个英国的女首相, 盘踞在政坛十一年之久,为什么她能够压住那么多优秀的男子,成为首相?这就是因为她的父亲教导她,要奋斗,不奋斗,就没有未来,只有奋斗的人,才有活下去的意义和资格。 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活得更好,而要活得更好,就只能奋斗。从现在做一只雏鹰,长大后做一只可以傲视群雄的苍鹰,让只会满地找虫子的小鸟对自己的过去追悔莫及。 做雏鹰的孩子会活得更辛苦,更累。因为我们要为光 明的未来去奋斗。去奋斗吧,无论现在的你是小鸟还是雏鹰,一切都不算晚。只要看清楚自己以前的历史和未来的道路,只要你现在幡然醒悟,一切,都还有转机。

有效沟通管理

有效沟通管理 发表时间:2017-12-11T15:18:39.7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王亚涛[导读] 摘要:良好的沟通是客户与供应商及项目各相关人员之间交流的重要保障。 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良好的沟通是客户与供应商及项目各相关人员之间交流的重要保障。通常,有效的项目沟通,能使客户的需求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高度一致,使全体项目组成员的思想统一、步伐协调一致、各项资料版本统一。因此,项目沟通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也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及执行好坏程度的一个关键问题。【1】 关键词:项目管理;沟通能力;有效沟通 1.沟通重要性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研究,在任何领域内,要实现卓越的工作绩效需具备16项优秀品质,而其中10项为沟通技能【2】。 项目管理中,沟通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经常有些项目管理人员忽视其重要性,不对沟通技巧进行学习研究。认为沟通是只要会说话,能打电话就会沟通,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可现实是,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经常有沟通不畅或是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双方对沟通的事物理解不一致,或者是根本南辕北辙。 良好的沟通是客户与供应商及项目各相关人员之间交流的重要保障。通常,有效的项目沟通,能使客户的需求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高度一致,使全体项目组成员的思想统一、步伐协调一致、各项资料版本统一。因此,项目沟通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也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及执行好坏程度的一个关键问题。(2) 2.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需要需考虑的事项: 沟通对象的职位/经历。 沟通对象所在地域文化差异。 时区差异。 沟通方式偏好/需求。 在充分考虑上述事项的情况下,选择最佳沟通方式并且制定沟通计划,这将有助于项目管理中的信息传递。 1.1沟通对象分析 沟通对象的不同职务/经历对有效沟通有很大影响。比如沟通对象是会计专业背景的,要对其解释工程问题,就需要解释的非常详细,包括通用的技术名词,尽量少用工程专业词语描述。如果对象是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描述工程问题时就可用简略的工程名词表述,甚至是大量的专用缩略语。 对于不同职位的对象,也要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如果对象是高层管理人员,表述问题时,尽量简单明了,只需描述影响项目全局进度或项目成败关键的问题。因为对于高层管理人,他们仅关心项目的整体进度、质量和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如果沟通对象是具体工作层面的人员,描述问题就应当具体准确,让其能充分理解具体问题。 如果沟通双方所处的国家或地域有文化差异,就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2015年,有一次美国客户发现装配好的产品上轴承内侧有轻微划伤,要求我们更换轴承。这种轴承是我们从美国一家供应商处采购的。如果更换轴承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将有很大风险会破坏安装轴承的孔壁,如果在拆卸轴承的过程中破坏了安装轴承的孔壁,将会使安装轴承的零件直接报废,将产生很大的损失。我们工程及质量人员协商后,建议打磨轴承内侧,以消除轻微划痕。但是客户不同意,执意要求更换。他们担心可能会破坏轴承内侧的表处层。我们质量及工程人员查找了许多文件并没有发现轴承内侧是否有表处层的文件资料。然后就要求客户提供文件资料以证明打磨是会破坏表处层的。客户最后也没找到,但是仍要求更改,不得打磨。我们与客户的争论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最终得到了轴承供应商的制造文件和轴承供应商工程师的轴承内侧无表处涂层的确认,我们直接将文件和确认转发给了客户。客户随即就允许了打磨轴承内侧无需更换的返工方案。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客户地处美国,沟通对象是完全的美国文化,要说服他们需要客观直接的证据。这个客观直接证据就是轴承制造商的文件及轴承制造商的工程师确认。与欧美国家的人员沟通时,简单直接客观的表述会比使用各种推理总结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与亚洲国家人员沟通,大家可能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是因为和我们的文化相同或者相似,以至于遇到问题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很相似。 不同年龄、不同成长时代的沟通对象,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会很有效果。举个例子,项目团队要召开一个会议,需要通知团队成员。对于年轻的成员,使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就可以。对于较年长的成员,他们更喜欢通过电话等传统的方式通知。为了稳妥起见,一般都会首先给所有成员发电子邮件进行通知,然后根据年龄阶段特点,选择微信或是电话通知确认。 另外,沟通对象所在地如果有时差,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尽量不要在对方下班后打扰对方。 1.2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面对面沟通 虚拟沟通 电子邮件沟通 电话沟通 短信或即时通信(微信) 面对面沟通可以把某些事实用递进追问的方法印证,而不是靠想象;当面沟通的时候,大家可以有更加丰富的感受与回应,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只是某些看法,那是综合现场互动的结果,甚至你会发现彼此的握手、问候、都会影响到对方的看法;面对面沟通还可以让双方感受对方的重视,很多问题仅仅是会面本身就能帮助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