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2、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

3、修道运动: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

4、因信称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

5、前三头同盟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6、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领导犹太人进行反抗运动。

7、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8、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9、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10、阿维农之囚: 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

1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阶级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合理论上的准备。

12、哥特式建筑A、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为哥特式教堂建筑;B、哥特式建筑以纤巧诡异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宗教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理想。

13、天职观念:上帝接受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在西方,天职观念将世俗职业看作神所安排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世俗行为有了宗教意义。

14、自然神论: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

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15、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化是在米诺斯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迈锡尼文化以迈锡尼城而得名。实际上,它是指公元前1600---1100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希腊南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的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或较发达的青铜文化的通称,迈锡尼则是最强大并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所以史学上一般称起为迈锡尼文化。

前16世纪,伯罗奔尼撒平原东北角,阿卡亚人(印欧语系)。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前12世纪末期,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多利亚人冲入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300多年)”。

前8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16、神人同形同性:A、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多神教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自然宗教的朴素特征,使得希腊诸神具有十足的感性魅力(3分);

B、同形是指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同性是指诸神具有人的性情(2分)。简答题

1、希腊神话的三个基本文化特征

①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古希腊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

②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③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2、简述近代西方文化的文化起点。

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科学:理性的勃兴

宗教:自然神论

文学:古典主义

时代精神:人性的觉醒

3、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

主要就是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所写。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

4、简述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的联系和区别。

1, 联系罗马神话继承了希腊神话首先两个民族几乎是兄弟民族,其次,罗马文化首先受埃特鲁蒂亚文化影响,而埃特鲁蒂亚又受希腊影响;之后罗马更是直接师承希腊。尽管罗马征服了希腊,但是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富裕的罗马人家中往往都有希腊来的奴隶教师。而罗马青年也总是前往希腊求学,著名的罗马政治家,文学学,雄辩家西塞罗都把其子送去了希腊,现在还有〈论义务〉传世,就是写给他在希腊的儿子的。

2,区别内容上表面看是一样的,但是广义的神话不仅仅是说文学,而且是说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罗马的神话,几乎就是一种法权的延续,各种神被人们安排各司其职,并且国家正规祭

祀,根本原因不外乎通过迷信控制人民.这反映了罗马人的实用主义。如果尼看过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定会记得吉本的那句话:流传于罗马世界的总总迷信,人民一概信以为真,哲学家一概斥之为虚妄,而罗马官员一概认为有用。呵呵,“有用”是什么意思?不外乎就是说可以拿来作工具罢了。但是希腊神话却真正是一种文化载体,并且拥有很多哲理,思辨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你只要多去看看学术性的论文就不难体会。

5、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演化过程。

6、简述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内在矛盾。

犹太教的一神教与罗马思想之间存在不可避和的冲突,这就为基督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起初,罗马人严酷迫害基督教,强调博爱、平等、反抗压迫,故其势力不降反增,并最终成为罗马国教。在罗马的推广下,基督教遍布欧洲,进而同政权相结合,十分强调本教的一统性,残酷地迫害异教异端。随着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两大基督教中心的不断斗争,到1054年欧洲的基督教分裂成东西两派。这一时期,基督教强调教会的神圣性和权力,基督教的衰落和腐败成为必然。故而从16世纪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教派,呈现出普世化、自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基督教的教义存在着许多矛盾。

从基督教宣扬博爱、平等,却在实际上造成了更严重的屠杀和压迫。与此同时,一神论必然最终要和政权相结合才有滋生蔓延的市场。当和政权结合起来时,基督教俨然成为了肮脏的政治斗争的华丽外衣,从而堂而皇之的粗尘垢周的混战,创制了比之前罗马文化时代更加残酷的迫害手段,为封建势力压迫人民提供了思想枷锁。

起初基督教被利用作为反抗罗马残暴统治的工具,使广大苦难民众的要求。但是,基督教的一神论和排斥异教使得其自身倾向于集权,最终审判思想使得基督教文化必然的赞成独裁专制。恰恰是原罪说从思想上镇压了反抗基督教势力的一切力量。

基督教信封禁欲主义,同时强调教会权力。实际高级教职人员裹着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根源于一神论和天使说。作为上帝的代言人,高级职员顺理成章的有权享乐。这最终导致其衰落和腐败。

基督教文化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世界的严重歪曲是最主要的内在矛盾。基督教从一出生就沦落为斗争、纷乱、屠杀、压迫、剥削的工具,同时愚化了百姓阻碍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7、简述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主要派别和历史意义

原因;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上,文艺复兴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以天主教会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资产阶级不得不借助于宗教神学的方式进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主要流派;加尔文宗、路德宗和安立甘宗

历史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00多年后,他们震惊了世界,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及世界和平与自由的中流砥柱。

内容:(1)“因信称义” -----理论基础(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实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条约。(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意义:“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一,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发展.

第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形成新教派,出现新的宗教分布格局.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8、简述希腊文化精神

首先,理性追求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希腊学者是第一批崇尚理性智慧的知识分子。在非理性起着主要作用的世界中,希腊人作为崇尚理性的先驱者出现在舞台上。贤哲的人,而非勇士或圣徒,乃希腊人生命的顶点和极致。

希腊的另一重要精神是自由。希腊人最先于其他民族争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即使在城邦瓦解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此时他们的家园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天赐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

但是,希腊文化也有流弊。它压迫奴隶和妇女,它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战争,它缺乏对社会秩序责任的尊重。终于,辉煌的希腊衰落了,崇尚武力的罗马征服了它。希腊文化也被随之而来的基督教文化所长期压制、掩盖。

9、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a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影响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订立条约,西班牙独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则将亚洲、非洲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b.对新发现地区的掠夺

由于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黄金流入西班牙)

c.对欧洲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D.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上,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粮食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外交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的骚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10、试述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以逻辑体系为形式的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和精神源泉。通过长时间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西方人重视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征服作用。在个体上,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个性自由和平等竞争,保护个人正当权益。在社会关系上,形成以利益和法制为核心,重视物质利益分配的社会利益分配体系,并以完善的法制体系来捍卫它。政治上,历史原因决定了西方以所谓“民主政治”为原则,追求建立平等博爱的社会风尚。在经济形式上

,一直以来以工商业经济为代表类型,各种经济类型都有发展。其文化具有开放性,扩展性等海洋文明体系的特质科学技术方面,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其缺点集中表现在宣扬西方中心论,否定其他文明体系的成就。

11、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十字军东征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性战争。这次战争,历时之长,涉及的国家之多,地理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十字军东征给包括拜占廷在内的东方各族人民造成了一场历史性的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经济和文化,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妨碍了近东各族和各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欧洲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

但是,十字军东征的后果和影响不完全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对西欧来说,其积极影响是巨大的。①极大地改善了西欧社会经济状况,不仅克服了社会经济危机,并且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②城市不断地发展,市民地位日益提高。③导致罗马教会权威的盛极而衰。

论述

1、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A、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都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10分)。

B、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是罗马文化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片面地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极为贫乏(10分);

C、基督教文化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5分);

D、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5分)。

2、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6

A、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分别是德国的路德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和瑞士的加尔文宗(5分);

B、路德率先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路德通过“因信称义”思想倡导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把信仰变成了个人的事情(10分);

C、安立甘宗的改革是由英国国王从上至下地进行的,它把国王的权力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立宪政治的发展,并且通过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10分);

D、加尔文宗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工作获得了一种宗教意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主义根据(10分);

E、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上述改革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状态,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彻底更新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5分)。

3、试从基督教道德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2

犹太教的一神教与罗马思想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就为基督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起初,罗马人严酷迫害基督教,强调博爱、平等、反抗压迫,故其势力不降反增,并最终成为罗马国教。在罗马的推广下,基督教遍布欧洲,进而同政权相结合,十分强调本教的一统性,残酷的迫害异教异端。随着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两大基督教中心的不断斗争,到1054年欧洲的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这一时期,基督教强调教会的神圣性和权力,基督教的衰落和腐败成为必然。故而从16世纪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教派,呈现出普世化、自立性和开放型的特点。

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基督教的教义存在着许多矛盾。

基督教宣扬博爱、平等,却在实际上造成了更严重的屠杀和压迫。与此同时,一神论必

然最终要和政权相结合才有滋生蔓延的市场。当和政权结合起来时,基督教俨然成为了肮脏的政治斗争的华丽外衣,从而堂而皇之的促成欧洲的混战,创制了比之前罗马文化时代更加残酷的迫害手段,为封建势力压迫人民提供了思想枷锁。

起初基督教被利用作为反抗罗马残暴统治的工具,是广大苦难民众的要求。但是,基督教的一神论和排斥异教使得其自身倾向于集权,最终审判思想使得基督教文化必然的赞成独裁专制。恰恰是原罪说从思想上镇压了反抗基督教势力的一切力量。

基督教信奉禁欲主义,同时强调教会权力。实际高级教职人员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根源于一神论和天使说。作为上帝的代言人,高级教职人员顺理成章的有权享乐。这最终导致其衰落和腐败。

基督教文化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世界的严重歪曲是最主要的内在矛盾。基督教从一出生就沦落为斗争、纷乱、屠杀、压迫、剥削的工具,同时愚化了百姓阻碍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4、论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2

A、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于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特别是意大利地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主张恢复自然人性的尊严和感性享乐的权利,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人性的东西来取代神性的东西,用世俗生活来取代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和艺术家,这些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表现手段,充分讴歌了人间生活和自然人性之美,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虚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15分)。

B、宗教改革是16世纪发生于北部欧洲即日耳曼语世界中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虔诚质朴的德国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虚伪行径的道德愤慨,也有北方日耳曼民族与南方拉丁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纯洁信仰和重建道德,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尔文宗等三大主流教派(15分)。

C、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性的尊严,试图用感性的成份来充实基督教信仰,但是这场运动的结果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影响层面也仅限于感性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导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格局的分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并且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10分)。

5、从文化精神演进的角度论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各自具

有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1)古希腊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五方面:

1、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

2、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

3、理性主义。希腊人是奔放的,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古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

4、悲剧性。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这里不祥加介绍。

5、雄伟性。这点是上面一点的延续。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语言高亢,句式短促。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高大壮观,雕塑《掷石饼者》形象健美,都体现这一点。

2)罗马是继承和延续希腊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追求质朴、实用。罗马的疆土的广大,虽然其在某些方面只是简单的综合,缺乏自己的独创性,但罗马文明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3)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欧美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以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并融入了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是惯常所说的"西方文化"中的本质部分.伴随着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和殖民扩张,基督教实现了世界性传播,基督教

文化也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近代西方文化:

a随着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各种新思潮不断迸发,与世界各地联系争强,文化包容性增强

b.民族艺术进一觉醒。

C.随着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

内在联系:

1.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近代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

2.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基督教文化的宗教原罪思想;

3。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希腊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基石,罗马文化奠定西方近代文化框架,而基督教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灵魂。

6、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1

A、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的关系: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基本律法、一神教信仰和罪孽意识等东西,但是基督教也超越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和律法主义限制,突出了唯灵主义、信仰主义和彼岸主义等特点(10分)。

B、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使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的直观性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基的神学体系,但是基督教却用神秘主义冲淡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成份,以神学取代了哲学(10分)。

C、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关系: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它以唯灵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基督教在313年以后获得了合法性,但是它与罗马文化之间始终处于格格不入的抵牾状态,这种矛盾甚至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和近代(10分)。

D、综合而言,基督教汇聚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它把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复杂地融为一体,并且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因此,基督教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一个历史结果(10分)。

7、文艺复兴对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

a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b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

c. 否定了封建特权

d.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 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e.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8、试论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小说之父;阿普列尤斯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之父:泰勒斯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欧洲绘画之父:乔托摇滚之父:比尔·海利 摇滚音乐之王:猫王 希腊化时期典型特点: 加尔文教核心思想: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 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 名词解释 教父学:早期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它是以后的经院哲学的前身。教父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神(上帝是唯一的神)、一主(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一信(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教父学体系中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绳,对《圣经》不能有丝毫怀疑。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浪漫主义文学: 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指“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实证主义: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提出人物:孔德。 解构主义:20实际上半最常使用爱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 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 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 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 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 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 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 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 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 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 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 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 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 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 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 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 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具有外在的 它不但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 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 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定的背景 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 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解析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 爱琴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普遍的相似性、同源性。 优良的海洋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使克里特居民更热衷于航海业、商业,吸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成果。自公元前三千纪末开始,受西亚野蛮民族、北部印欧语诸游牧部落侵犯,开始文化交融。 米诺斯文明于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于克诺索斯地区,前17世纪~前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确立了海上霸权,宫殿建筑、艺术创造空前繁盛(尤其是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物产精美,于前15世纪左右迅速衰亡。 2.迈锡尼 迈锡尼文明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融合的结果,是爱琴文明的苟延残喘的孑遗,位于伯罗奔尼撒平原东北角,由阿开亚人(印欧语系民族)建立,于前16世纪成为希腊和爱琴海地区的文明中心。 文化成就较克里特大为逊色,以修建巨石城堡、狮子门著称,开始崇拜奥林波斯神族诸神,阿开亚人对爱琴海地区的征服活动构成希腊英雄传说的历史原型。 前12世纪末被多利亚人(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民族)摧毁,爱琴海地区陷入长达三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雄时代”),文明湮灭在蛮族愚昧的习俗和暴戾的野性之中,野蛮粗犷的多利亚人在爱琴文明的亡灵感召下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3.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 克里特神话优雅精巧、扑朔迷离。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只带来一些零散的神祇传说。阿开亚人很早就崇拜奥林波斯诸神,迈锡尼时期出现了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多利亚人崇拜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的系统化改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黑暗时代”末期的游吟诗人。 希腊神话传说包含了埃及、巴比伦、赫梯等神话的神秘主义,爱琴海世界的古朴,北方印欧入侵者的粗犷勇武。奥林波斯神话的内容是战争与享乐,人神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从扑朔迷离、源流繁杂到彼此贯通、融为一体的演化过程是对迈锡尼时期和“黑暗时代”希腊民族大融合的观念形态反映。不同神族的战斗揭示了印欧游牧者对爱琴海世界血与火的征服活动。 4.赫西俄德的《神谱》 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从卡俄斯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某种自然现象;到了奥林波斯神族,神才脱离自然性而获得社会性。 古希腊神系蕴涵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神族通过连续的叛逆不断发展进化,使希腊神话表现出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通过命运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是希腊神话最深刻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中西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 (一)古汉语“文化”的含义 1. “文”的含义 ●原义: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并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②由伦理之说导出人为装饰,教化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③在前两层意义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以及通过某种改变使之更完善的意思。 2. “化”的含义 ●本义:变化,改动,生成 ●引申义:造化,大化等意思,并由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3. “文化”的含义 ●《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最初就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 改,然后加诛。” 这里“文化”是“以文化之”的意思。 (二)古西语“文化”的含义 1. 源自拉丁语Cultura,原有耕种、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多种含义。 2. 西赛罗:耕耘智慧;伏尔泰: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 《法语词典》(1878):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 ●两者的差异 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一开始就仅仅专注于精神领域,专指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三)近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1. 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是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全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称为“大文化”或“广义文化”。 2. 文化指人类精神方面的创造及其成果,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包括物质生长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又称为“小文化”或“狭义文化”。 3.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 从词源上看:“文化”早于“文明” 2. 从词义上看:“文化”大于“文明” 二、文化的特性 (一)系统性 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深层文化要素。 (二)民族性和地域性 (三)规则性 (四)历史继承性和可变迁性 三、当今世界五大文化圈 (一)基督教文化圈 指信奉基督教的地区,主要包括欧洲,美洲和大洋州。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一节 1、如何认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1)、地域范围: 古代希腊的概念是一个大希腊的概念,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西亚沿海地区、南意大利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 (2)、时间跨度: 古代希腊文化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A、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文化(公元前26-前12世纪) 黑暗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 B、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公元前8-前4世纪) 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前2世纪) 2、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什么文化学意义?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从第一方面来看,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从第二方面来看,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兴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二节 1、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珍视,这是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希腊人的神是人性的神,希腊人的宗教是人性的宗教.使得希腊人带有很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自然崇拜主要表现对人的自然形体的崇拜,感觉主义则主要表现对美的事物和现实生活的热爱. 第三,”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希腊和谐之美的文化精神,这一精神成为西方人心中失落而难以复返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简介 西方文化是指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起源,经历了漫长发展和演变的文化体系。它涵盖了欧洲大陆、美洲和大洋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起源 西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化以其哲学、艺术和民主政治而闻名于世。它的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罗马文化则在法律、工程和政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西方文化的特点 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个人主义是其核心特征之一。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责任。

科学精神 西方文化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科学哲学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也源于西方文化。科学精神的推动使得西方文化在科技、医学和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多样性 尽管有着共同的起源,西方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等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这种文化多样性使得西方文化成为一个丰富而多元的体系。 解放思想 西方文化倡导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容纳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西方各国以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为基石,鼓励人们自由表达和交流。这种解放思想的氛围为科学、艺术和创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 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以下是一些例子:

政治制度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制度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 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政治体系中。 技术创新 西方文化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西方国家一直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文化输出 西方文化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不断输出到全世界。好莱坞电影和西方音乐成为了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雪莱的诗歌也享誉世界。 结论 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和广泛的影响。个人主义、科学精神、文化多样性和解放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征。它对政治、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产

西方文化概论试卷及答案(一)

西方文化概论试卷及答案(一) 试卷 一、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荷马史诗》巴洛克艺术 二、论述题 1、论述爱琴文化的特点。 2、如何评价启蒙运动? 答案 一、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中的核心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它以人为宇宙的中心,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此,人文主义者弘扬人性以贬低神性,提倡人权以否定神权,主张个性自由以反对宗教桎梏。本质上讲,它属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原为葡萄牙语,意思是畸形的珍珠,后泛指一种既具有错综复杂特性又具有夸张色彩的精湛技巧。巴洛克是对文艺复兴后期缺乏生命力的风格主义的反动,也是盛期文艺复兴自然主义的改造。具有更强烈、更浪漫的效果,其动态性乃是对前者静态性的突破。最明显的特点是追求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是一种激情艺术。 二、论述题 1、论述爱琴文化的特点 与东方相比,由于爱琴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王权也没有东方强大,所以爱琴文化受宗教和王权的束缚较小,支配自然和人间的主要是人类自身需要,开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求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自然,又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爱琴文化是在较为自然宽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没有阴郁、压抑的气氛,也没有殷周青铜造型的敬畏、恐怖气息,而是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民间欢乐和自由,人们热爱自然和一切美好东西,渴望享受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世俗性是爱琴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说,后来的希腊文化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是热情与理智的结合,这种文化不可能以轻人间重鬼神的文化作为背景。从本质上说,理性精神是以世俗生活为基础,而与对彼岸世界生活的信仰相对立的。爱琴文化的世俗性对希腊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深渊的影响。可以说,爱琴文化精神在不断的扬弃中得到新生。 2、如何评价启蒙运动? 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专制王权——追求民主;反对宗教神权——追求自由;反对贵族特权——追求平等;反对愚昧和迷

西方文化概论课的名词解释

西方文化概论课的名词解释引言: 西方文化概论课是许多大学教授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关键词进行简要解释,以帮助读者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文化(Culture) 文化是一种包括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艺术表达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艺术传统的总和。文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创造的一种模式,有助于交流、互动和理解。 二、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 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社会和政治观念,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它主张在一个社会中接受和欢迎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存在。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 启蒙时代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这一时期的欧洲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倡理性、自由和人权,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启蒙运动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法治社会和民主体制奠定了基础。 四、自由主义(Liberalism)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和哲学观点,强调个人自由、政治权利和私有产权的重要性。自由主义认为个人在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上应该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自由主义对于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革命是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场跨国范围的经济和技术变革。它标志着从传统手工业到机械工业的转变,通过使用机器替代人力和利用化石燃料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化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民主(Democracy) 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基于公民的参与和权力的分散。在民主社会,人们有权利选择和选举他们的政府代表,政府的权力是受到法律和制度限制的。民主体制追求政府的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民主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被视为一种对权力的平衡和人权的保障。 结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提供了一个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通过对关键名词的解释,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课程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无论是对于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启蒙时代、自由主义、工业革命还是民主等概念的理解,我们都能够加深对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西方文化概论期末考试

西方文化概论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起源于欧洲的文化,它是由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延伸而来,并且受到基督 教文化的影响,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社会、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2.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1)重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2)强调分工和合作,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就 必须要有协作;(3)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4)重视法治,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础;(5)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6)重视文化,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西方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它们的文化给后来的欧洲文化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强调哲学思考,罗马文化则强调法律和政治。基督教的出现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它把宗教信仰置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并且把宗教的思想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文化开始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西方文化也开始重视文化,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还包括宗教、传统和历史等。

1.古希腊文化强调的是什么? 古希腊文化强调哲学思考。 2.科学技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科学技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西方文化开始 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 动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必考知识点)

名词解释: 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0、阿维农之囚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3分);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3分);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2分)。 自然法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罗马法罗马法是一个历史名词,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所有罗马人通过的法典。二是指罗马民法。 修道运动: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自然神论: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是指发源于欧洲,并且由欧洲以及后来殖民地的国家所承继和发展起来的一套普遍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和影响深远,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并影响着之后的发展。在古希腊,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理性。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今天的西方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埃及的建筑和艺术也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影响。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接受了基督教,将其作为国教。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爱、慈善和宽容,对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和教义塑造了西方社会的伦理体系和法律制度。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对古典文化的热潮。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尊严和个体的才能,这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文艺复兴的精神对今天的西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时代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在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并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启蒙时代的思想和价

值观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对西方现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西方文化迅速向全球扩散。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了世界的主要强国。西方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医药、交通到通讯、娱乐等等。 西方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正面临着其他文化的冲击和竞争。人们开始反思西方文化的一些局限性和偏见,倡导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变革,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等。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且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欧洲古代文化、基督教传统、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思潮的综合体现。尽管它受到了挑战和变革,但西方文化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普遍认可。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西方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近代理性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当代的非理性文化。2。什么是爱琴文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先后形成了两大中心: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因此通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 3. 神话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称《奥德修纪》 4.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 5。神普作者:赫西俄德.《神谱》的文化学意义第一,通过生殖原则反映了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这对古希腊自然神学和自然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第二,蕴含了以否定性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机制。(中国则讲究子承父业,连续性肯定性的进化机制。) 6。 神话人物太阳神爱与美神酒神战神天神智慧女神缪斯女神 古希腊神话阿波罗阿佛洛狄忒狄奥尼索斯阿瑞斯宙斯雅典娜卡莫拉姊妹 古罗马神话阿波罗维纳斯玛尔斯朱庇特弥涅尔7.宗教:多神教,酒神崇拜 8。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寓言:《伊索寓言》 9.梭伦立法意义:打击了氏族贵族制度,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发展为奴隶主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 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制的逐步完善。

伯利克利立法:民主制的黄金时期 10。对雅典城邦民主制的评价 1。贡献(1)为以后西方代议制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2)反对强大而专制的国家制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重视个人思想独立. 2.局限:(1)范围有限:只针对雅典的自由民中成年男性,排除女性、外邦人、奴隶。(2)操作过程中的客观限制 11.传统的宗教庆典活动:来自酒神祭祀 12.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希腊三大柱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集中表现在雅典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的是以祀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 雕刻艺术:米隆《掷铁饼者》菲狄亚斯,雅典娜神像,帕特农神庙和装饰,波力克利特《持矛者》 人本主义哲学:柏拉图:“理念化”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诗学》唯物主义 历史学:“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历史》又名“谎言之父” 第二章 1. 古罗马的文化特征 (1)受扩张的影响,具有世界性.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整理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整理 LT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描写伊萨卡国王、远征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荷马史诗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而且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 2、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尼西亚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辩和皇帝的最终裁决,确定了圣子与圣父本体同一的正统教义,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基督教内部的分歧和分裂。 3、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古代文明的总称,是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是指爱琴海区域公元前3000后半期—公元前12世纪的出现青铜文化。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迈锡尼两大中心,这一时期,原始氏族制度逐步解体,奴隶制国家随之产生,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为目前已知的欧洲古文明的渊源。 4、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许多不同种族、民族、地区的神话传说相互混杂和历史演化的结果,是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宗教的组成部分之一。 5、赫西俄德的《神谱》:赫西俄德他在《神谱》这首长诗中把民间流传的纷繁凌乱的原始神话缀集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体系神话,将一幅清晰明白的神族血缘谱系和人间英雄根源呈现于后世人们的眼前。它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6、希腊悲剧:希腊悲剧基本上取决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从剧情上看,希腊悲剧与此前的系统叙事诗所表现的古老家族的不幸遭遇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反映了那些显贵家族内部的伦理冲突。其代表人物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及欧里庇得斯,以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和不幸命运,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矛盾为主题。

西方文化概论 赵林 样卷答案整理

“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 试题及答案样卷 一、名词解释 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3分);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2分)。 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3分);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2分)。 阿维农之囚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2分)。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3分)。 因信称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2分);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3分)。 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领导犹太人进行反抗运动。 前三头同盟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2分);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3分)。 修道运动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的观点,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结果就导致了独身、贫穷、禁欲和修道运动的出现 哥特式建筑A、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为哥特式教堂建筑(2分);B、哥特式建筑以纤巧诡异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宗教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理想(3分)。 神人同形同性A、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多神教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自然宗教的朴素特征,使得希腊诸神具有十足的感性魅力(3分);B、同形是指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同性是指诸神具有人的性情(2分)。 宗教宽容A、16世纪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战争,到了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定以后,宗教宽容取代了宗教冲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2分);B、宗教宽容构成了西方近代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生长的温床,宽容精神首先从宗教领域开始出现,继而发展为一般性的宽容,从而使科学和民主的成长成为可能(3分)。 修道运动修道的禁欲主义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他们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

西方文化概论简答

一、神谱的文化学意义:1、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2、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二、希腊悲剧与近代悲剧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在希腊悲剧中没有善与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在那里这两种力量尚未分裂为外在性的对立,而是以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 三、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特征及内在联系: 1、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 2、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罗马文化却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腊文化和谐之美片面的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将神方面极为贫乏;希腊文化是绚丽多彩的,感性的和精美的,罗马文化则始终具有单调贫乏的片面性,充满了功利的和粗鄙的特点;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并没有因为罗马人极力模仿希腊文化而有所改变; 3、基督文化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基督教文化不像希腊文化那样呈现为一种原始的和谐,也不像罗马文化那样呈现为一种单纯的片面性,而是呈现为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艺术化而非神学化,形象化而非概念化,人

的感性特征的理想化而非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化,这正是希腊多神教不同于基督教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4、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希腊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基石,罗马文化奠定西方近代文化框架,而基督教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灵魂; 四、罗马文化的特征:1、罗马人崇尚武力和功利;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整个特征;在罗马,艺术和生活是分离的,生活被限制在国家、法、财产关系的范围中,艺术则是艺术家,主要是下等人和奴隶的活动; 2、虽然罗马人在文雅和教养方面远远逊色于希腊人,但是他们却以一种雄浑的英雄主义品格激励着后世西方人的情怀;为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名誉,不惜牺牲生命是罗马英雄主义的灵魂;而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行省的增加;大量的财富流入罗马,罗马人传统的英雄主义品性在日益沉重的物质财富的压力下逐渐瓦解,最终分崩离析; 3、公元前2世纪以后,随着希腊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罗马宗教在形式上越来越具有希腊化的色彩,但实质上,罗马宗教却始终也未能超出冷漠而浅薄的实用主义的窠臼; 4、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罗马法,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第一个成文的罗马法; 五、基督教的历史渊源:1、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源;2、基督教自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一、爱琴文明: 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国,在公元前17-15世纪达到鼎盛。文化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统称为爱琴文明。 二、荷马史诗: 是指古希腊时期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作品,作品将英雄传说与 神界故事糅杂在一起,向后人展现了一幅波澜 壮阔的画面。它表现了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 社会初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以及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肯定人的力量和尊严的人文精神。 三: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四、希腊悲剧:它反映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核心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而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特点典型地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和赞美之中,这是一种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人定胜天)。肉体和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典仪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悲剧的主题反映的是悲剧主人公的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命运”)的紧张关系。代表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十三、如何从罗马兵制的变化认识罗马盛衰的历程? 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 早期:公民兵制,即成年公民在战时即士兵,非战时即解甲归田。这种兵制所构成的连队是非职业化的,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而战。

中期:公元前二世纪末,实行募兵制,罗马军团成为与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士兵参军是为了财产而非国家和 荣誉,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将领联系 在一起。这种兵制动摇了共和国的根 基。 后期,雇佣兵制,罗马帝国时期,士 兵的构成是外族人和奴隶。这种士兵 主要为了统治罗马人而雇佣的,他们 掠夺是罗马人自己,罗马人从战争受 惠者变成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兵制导 致了罗马军队战斗力的锐减。 五、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具有什 么深刻寓意? “命运”是指某种不可 抗拒的客观必然性。悲剧中人与命运 的冲突没有善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 立,冲突双方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 态。相对于希腊人来说,“命运”是不 可理解的,因为它是一种感性世界背 后的抽象的本质或规律,它是处于感 性思维阶段的希腊人所难以企及的。 这种“命运”主题的基调是悲壮的、 崇高的。 六、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之间 的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代是亚历 山大帝国的一个文化后果。“希腊化” 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 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 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在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