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

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后逐步演化成悲

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

宙现象。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

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

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

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

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8.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

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9.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

唱与合唱组成。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10.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

表。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11.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

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

12.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教堂奏

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

13.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

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

14.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

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剧情生动有趣。

1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

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1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

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17.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

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罗马教会使用的圣歌,节奏自由松散,旋 律庄严朴素,用纽姆符号记谱,内容上以罗马传统圣经为基础,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轮唱等多种形式。 早期的圣歌是单声部的。 2、 Organum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Organum只 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Organum 的附加声部,是一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 3、Discantus 狄斯康特。12世纪宗教音乐的演唱方式。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discantus风格。 4、Motet经文歌。13世纪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最典型的是三声部,上文是法文歌词,下方是拉丁文圣咏) 5、16世纪Madrigal 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它是以著名诗人的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的影响。 6、Choral 众赞歌。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的礼拜歌曲,是新教的礼仪音乐,由马丁·路德倡导全体会众用本国语同唱。众赞歌的音乐不再是错综复杂的复调体,而是简朴、明朗的和声体。 7、Chanson 尚松。15~16世纪的尚松泛指所有的世俗复调歌曲。文艺复兴时期的Chanson强调曲调合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声部织体。 8、Recitative 宣叙调。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音域不宽,音调简单,介于说白与旋律之间的吟唱,是一种仿效古希腊悲剧的单声音乐风格。 9、Cantata 康塔塔。Baroque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是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声乐套曲。 10、Basso continuo 通奏低音。主调和声织体,强调两端声部的旋律线条。独立的低音部持续整个作品,中间和声不写出,用相应的数字标示和弦,留给演奏家即兴处理。11、opera 歌剧。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是融合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舞台综合艺术。 12、Concertion grosso 大协奏曲。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由二或三件乐器构成独奏组与合奏部进行协奏,即小组独奏乐器与大组全奏乐器的相互对比竞奏。 13、Sonata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标题音乐: 以文字或标题阐 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 品。其渊源可上溯至16世 纪以前,19世纪上半叶因欧 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 盛行。标题音乐的名称也因 此产生。重要作曲家有柏辽 兹、李斯特等。它比没有标 题的音乐表现力更尖锐、生 动、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 受,因而在器乐作品中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 2、动机: 音乐术语。通常指主 题中一些富于个性的音调。 它是音乐机构中最小的单 位,每个动机必须有一个或 一个以上的重音、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乐音。它是主题音

乐的核心,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基本素材。 3、幻想曲: 一种含有浪漫色彩 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成为独立的器乐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均有钢琴幻想曲。格林卡运用俄国民间音乐写成 的管弦乐曲名为《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 4、主导动机: 音乐术语,也称 “主导主题”,适用于浪漫 派中期在大型音乐作品如 歌剧、舞剧、标题音乐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界、概念等音乐动机或主题。如柏辽兹《幻想进行曲》

中的“情人”主题;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中代表讲故事的女主人公的主题;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漫步”主题等都属于主导动机。其含义与所谓“贯穿音调”、“固定乐思”相仿。 5、随想曲: 原指 十七、"十八世 纪时一种复调风格的键盘乐曲。十九世纪以来,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器乐曲,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某些随想曲与幻想曲并无严格区别,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此外,还有专供小提琴技巧练习的随想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 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 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 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 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 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 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7、咏叹调歌唱性很强、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为一个 或几个声部写作。17世纪以后,咏叹调专指 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咏叹调受到极大的欢迎,以至于18世纪初,咏叹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逐渐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8、托卡塔一种键盘乐曲体裁,肇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 在管风琴和古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早期托卡塔运用在礼拜仪式中,17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无穷动式的乐曲,类似练习曲,并进去世俗性的古组曲,常以即兴部分与赋格部分多次对比。巴赫的键盘音乐使得托卡塔体裁达到其艺术高峰。 9、幻想曲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较少遵循传统 曲式的乐曲。起源于16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时接近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18世纪以后,幻想曲在古钢琴和管风琴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呈现复调和主调风格交替的特点,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巴洛克时期幻想曲创作的范例。 10、前奏曲一种序引性乐曲。15—16世纪时产生在管 风琴、琉特琴或维吉那琴的创作领域,是即兴演奏的 乐曲,用来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为正式进入的乐曲做准备。17世纪以后,前奏曲发展成为有完整形式 的小型器乐曲,多由键盘乐器演奏,被置于赋格、组 曲、奏鸣曲之前,作为序引。 11、赋格在一个主题上形成的多声部模仿对位体裁。 其结构因素包括: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呈示 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是赋格中最早进去的声部,对主题的模仿进入称为答题,每次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并与之形成对位的声部称为对题,赋格就是由主题的多次进入及其对位声部构成,变化主题的手法有增值、减值、倒影、逆行、密接和应等,并有相应的调 性和声布局。赋格起源于15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的旋律模仿进入,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成型于17世纪,是复调音乐成熟的产物,在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创作中获得完美的发展。 12、正歌剧严肃庄重的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 盛行于巴洛克时期至古典主义中期,题材高尚,采用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写作,演出于贵族府邸或公开 歌剧院。意大利诗人和台本作家梅塔斯塔济奥是正歌剧主要的剧本作家,写作了27部台本,被作曲家们反复谱曲。17—18世纪,重要的正歌剧作曲家有A. 斯卡拉蒂、亨德尔和莫扎特。 13、喜歌剧诙谐幽默的歌剧。产生于18世纪的意大利, 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音乐简短质朴,以说白和对话取代宣叙调。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 歌剧。紧接着,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14、奏鸣曲式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18世纪 上半叶。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 呈示部包含在调性和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部和 副部,它们是全曲的核心主题;展开部发展呈示部出现过的主题,调性频繁转移,极大地造就戏剧紧张度; 再现部重现呈示部主题,但所有主题全部统一在主调上,形成音乐戏剧的完满解决。 15、大协奏曲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 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 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奏部”。意大利 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音乐家们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鉴,向现实生活索取题材,以下层小人物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以他们生活作为舞台表现的中心,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它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也反对篇幅无限制地扩展以及音乐的重蚀繁杂的夸张,主张取材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力求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真实主义歌剧也具有局限性,它侧重对现实生活作直观的反映,没有触及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真实主义文学相比还缺乏思想深度。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以它的真实和朴质,动人的的特点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抵抗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 二:无终旋律,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一种音乐手法。在以这种音乐手法所写成的戏剧中,音乐没有咏叹调、宣叙调的之分,自始至终不停向前发展。声乐富有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三: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四: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 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五:强力集团:19世纪下半叶,俄国出现了著名的强力集团,又名五人团。这是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思潮活跃背景下音乐节出现的新气象。他们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原则,共同追求创立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目标,同时通过撰写文章和评论阐述他们的观点,并积极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其成员都是自学成才从事其他工作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包括居伊,鲍罗丁,巴拉基列夫(只有他是专业音乐人),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六: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七:奏鸣曲(Sonata):在巴洛克时代所有的体裁名称中,再也没有比奏鸣曲更加含混不清的了,在整个巴洛克音乐发展进程中,奏鸣曲的风格,曲式结构和媒介无一不在变化之中,以至难以将它归类。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 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后逐步演化成悲 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 宙现象。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 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 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 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 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8.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 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9.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 唱与合唱组成。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10.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 表。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11.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 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 12.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教堂奏 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 13.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 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 14.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 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剧情生动有趣。 1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 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1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 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17.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 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 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227) 3 什么叫音乐瞬间? 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正如德国一位诗人所说:“门德尔松所到之处,尽是缤纷的玫瑰。” 2 名词解释:新音乐报 在一家名为“阿拉伯咖啡树”的咖啡馆里,曾诞生过一张报纸,叫《新音乐报》,它对促进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创办者便是享誉世界乐坛的罗伯特.舒曼。 那时的音乐评论成为19世纪蓬勃发展的新型事业。文学家、美学家经常谈论音乐以阐述个人的浪漫主义观念,舒曼承续这个新时尚,利用《新音乐报》撰写尖锐生动而文采飞扬的文章,阐述自己对音乐和音乐家的观点和主张。舒曼通过他10年间的文章,对于贝多芬、舒伯特以及同时代的作曲家进行评论,具体诠释他评价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3 肖邦的音乐风格? 肖邦一生的创作体现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所走过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历程,他负于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谐虐曲,叙事曲,幻想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一新的思想感情内涵,并深入挖掘和提高了这些音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具有异常新颖,细腻的织体,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他在波罗奈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这类体裁的音乐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和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上述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肖邦风格”。 1 简述意大利歌剧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罗西尼无疑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中的旗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他创作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唐吉雷迪》是他第一部英雄性的歌剧,被誉为“意大利第一部富于战斗性的歌剧”,大歌剧《威廉·退尔》为19世纪歌剧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荷马史诗》以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写作,节奏感强烈,由行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诵唱,进行口头传播。 【抒情诗】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尔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阿基罗库斯、泰尔潘德阿尔凯奥斯和女诗人萨福等。【颂歌】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以华美的合唱形式演唱,格律较为自由,唱时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分为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两种,前者用于赞美太阳神,用基萨拉琴伴奏,后者是在酒神节上演唱的狂野的歌舞,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是悲剧的前身。创作合唱颂歌的诗达罗斯。【悲剧】悲剧是古希腊时期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古希腊悲剧的含意不在于“悲”,而在于“严肃”,情节严肃,常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悲剧的演出,最初由一个演员叙述故事,后发展到三个演员同时登台,用吟诵的“宣叙调”解释剧情,演员面戴假面具,脚穿高底靴,演出中有歌队演唱,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在可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露天剧场演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经典悲剧剧作有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里拉】里拉是一种较古老的抱弹弦乐器,常用于敬奉太阳神阿波罗的仪式上,也被用来为颂歌或史诗伴奏,琴身音响用龟壳或果壳蒙上牛皮制成,两边竖起框架干。琴弦用动物的肠或腱制成,最初有四根,后增加至七根。里拉一直被视为古老正统的乐器,它的形状一直被当做音乐的象征和标志。 【基萨拉】基萨拉是里拉的加强版,不同的是其尺寸和音量都比里拉大,演奏技巧较复杂,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 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曲式为a,bb,cc,dd……n.16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②第斯康特:12或13世纪新的复调形式,它的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的演唱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代表作曲家:莱奥南、佩罗坦。③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流行于教会,即时单声歌曲,也是复调,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为新创作,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一般有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每个声部均采用拉丁文演唱,每段歌词一样,内容较自由。④克劳苏拉:经文歌的前身,原意为“句子”、“段落”,用第斯康特风格编写的复调圣咏片段,格利高利圣咏曲调,唱拉丁文歌词。⑤经文歌:13世纪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在特定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圣咏的单声片段或复调乐段,一般加在华丽奥尔加农中间。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声部本是无歌词的,后人添加了歌词,这种上声部的歌词便成了经文歌。 4. 帕莱斯特里那和罗马乐派——是16世纪反宗教改革的作曲家,他的创作集中在宗教音乐领域,他的风格是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之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音乐平缓冷静,整体风格均衡庄重,被誉为“古代风格”的典范。 5. 蒙特维尔第和他的《奥菲欧》——蒙特维尔第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服从于戏剧的需要。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要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歌剧中的人物都有着真实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喜怒哀乐。运用多种声乐形式(牧歌、单生歌曲、咏叙调),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在这部歌剧中自由地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并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弦来增强情绪表现。蒙特维尔第是第一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扩大乐队规模,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打动人的情感,他首次在《奥菲欧》中创作“激动风格”(使用弦乐震音和拨弦奏法)。歌剧的结构在蒙特维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蒙特维尔第的贡献对歌剧后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6. 简述巴洛克时期器乐发展的概况——1、键盘乐器: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楔槌键琴/击弦古钢琴。近代钢琴可强可弱的羽管键琴。管风琴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键盘乐器,早在公元250年,古罗马已有水压管风琴。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制造的鼎盛时期。2、弦乐器:意大利是早期乐器的出产地,16-18世纪在古钢琴、管风琴和弦乐器的制造业中都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小提琴的制造,在欧洲首屈一指,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克雷莫纳有著名的三大小提琴制造家族:阿玛蒂、斯特拉拉蒂瓦里、瓜内里3、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①教堂奏鸣曲:17世纪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一种室内乐的体裁,由速度为“慢——快——慢——快”的四乐章构成,在教堂演奏,通常是在弥撒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勃艮第乐派 15 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 世纪~16 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12 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 地弹唱。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 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 曲以上。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它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圣咏自4 世纪以来,就被广泛用于教堂的各种礼拜仪式中,是宗教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存至今有3000 多首。 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三种类型: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标签:曲式定旋律清唱剧声部康塔塔法国文化分类:音乐艺术 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着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亨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波尔卡(Polka)舞曲。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浪漫曲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和声和声(Harmoy)不同高度的音乐同时发声,称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接法则、和弦在乐曲上的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弦(Chord)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既成三和弦;四音叠置,成七和弦;五音叠置,成九和弦。如C大调的主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赞美诗赞美诗(Hymn 英)基督教颂赞上帝的诗歌。均为教会中名家所作,它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有别。天主教赞美诗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是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之手,名为《赞美颂》。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路德创新教,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集有《牛津赞美诗集》等。声部(Part Voice)是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中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各声部;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各声部。 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标题音乐:以文字或标题阐 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 品。其渊源可上溯至16世 纪以前,19世纪上半叶因欧 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 盛行。标题音乐的名称也因 此产生。重要作曲家有柏辽 兹、李斯特等。它比没有标 题的音乐表现力更尖锐、生 动、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 受,因而在器乐作品中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 2、动机:音乐术语。通常指主 题中一些富于个性的音调。 它是音乐机构中最小的单 位,每个动机必须有一个或 一个以上的重音、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乐音。它是主题音 乐的核心,是主题或乐曲发 展的基本素材。 3、幻想曲:一种含有浪漫色彩 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 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 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 末叶起,成为独立的器乐 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 特等均有钢琴幻想曲。格林 卡运用俄国民间音乐写成 的管弦乐曲名为《卡马林斯 卡亚》幻想曲。 4、主导动机:音乐术语,也称 “主导主题”,适用于浪漫 派中期在大型音乐作品如 歌剧、舞剧、标题音乐中, 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 界、概念等音乐动机或主 题。如柏辽兹《幻想进行曲》 中的“情人”主题;里姆斯 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 达》中代表讲故事的女主人 公的主题;穆索尔斯基《展 览会上的图画》中的“漫步” 主题等都属于主导动机。其 含义与所谓“贯穿音调”、 “固定乐思”相仿。 5、随想曲:原指十七、十八世 纪时一种复调风格的键盘 乐曲。十九世纪以来,指一 种富于幻想的即兴器乐曲, 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 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某些 随想曲与幻想曲并无严格 区别,如柴可夫斯基的《意 大利随想曲》。此外,还有 专供小提琴技巧练习的随 想曲。 6、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具有 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 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 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 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 富于名族特色或直接采用 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 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 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7、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 表现手段,又综合音乐、美 术、文学等艺术形式,来现 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 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8、交响诗:是一种长于描写、 叙事且具有抒情性、戏剧性 的单乐章管弦乐曲,也称音 画、音诗,或交响音画,属 于标题音乐范畴;交响诗常 以小说、戏剧、史诗、民间 故事、绘画等为题材,多采 用奏鸣曲时,或兼有奏鸣曲 式原则的混合型的曲性,该 体裁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 特首创。 9、浪漫主义乐派:诗继维也纳 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 的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 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 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情感的 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 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 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 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 形成与发展。 10、无言歌:是一种具有歌曲形势特点的小型器乐曲体裁,其旋律大多具有鲜明的歌唱性,结构简单而精炼,多为单二单三部曲式,常采用主调性组体手法。这一体裁为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首创,他曾写了近48首“无言歌”。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勃艮第乐派 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 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它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圣咏自4世纪以来,就被广泛用于教堂的各种礼拜仪式中,是宗教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存至今有3000多首。 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三种类型: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 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 意义为特点。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 形式。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

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 演奏的音乐作品。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 和放松。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 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 构的关系。调式可以是 major(大调)或 minor(小调)。 12. 进行曲(March):进行曲是一种庄严而有力的音乐,通常用 于纪念或庆祝场合。它的鲜明特点是强有力的节奏和行进感。 13. 声乐曲(Lied):声乐曲是一种以德语歌词为基础的艺术歌曲,它强调歌词的意境和表达。 14. 芭蕾舞(Ballet):芭蕾舞是一种以舞蹈、音乐和剧情为基础 的表演艺术,它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音乐在芭蕾舞中扮演 着关键的角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日课,弥撒,记谱法,经文歌,拉丁歌曲,方言歌曲,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威尼斯乐派,通奏低音,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曲,喜歌剧,艺术歌曲,标题性序曲,交响诗,无词歌,夜曲, 日课:基督教教仪活动的一类,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 记谱法:古希腊记谱法在中世纪失传,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见于9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僧侣规多总结的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文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克劳苏拉”是经文歌的前身 拉丁歌曲:大约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盛行,拉丁歌曲以拉丁诗词作为歌词,开始或许与宗教活动有某些联系,后来逐渐与世俗音乐活动融合。拉丁歌曲有孔杜克图斯、戈利亚德歌剧方言歌曲: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地方语言的歌曲,最早的方言歌曲称“英雄业绩歌”,是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还有法国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 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但人们习惯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为新艺术 兰迪尼终止式:13—15世纪,作品的收束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 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叫勃艮第地区乐派。勃艮第宫廷音乐家流动性很大,音乐带开放性的“国际性”。勃艮第依次不具有民族、国家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1300至1650年。文艺复兴一词是法文,愿义为“再生”。从狭义上,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回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过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从广义上来看,文艺复兴是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该乐派是文艺复兴后期先进风格代表。 通奏低音:也被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这里不得不提到欧洲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Baroque)时期。它是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它强调的是高低两端的声部旋律线条。即低音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它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所以被称为通奏低音。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 康塔塔:(意译为清唱套曲)(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 受难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