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此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因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的发展方向,使城市更进一步接近近代城市的发展模

式。此外城墙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高大的城墙往

往给人以吉祥的象征。清人李光庭记载说:“幼时闻诸

故老, 乾隆三十三年, 许邑侯重修(河北宝坻) , 较旧

城低三尺, 识者以为泄城内之气, 故有城头高运气高,

城头低运气低之语。”(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二)无论城墙是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其城门的设置都是按

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礼

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城门数量的不同代表了

不同的等级序列。

3 . 3城乡划分的标志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墙的作用无非在于以下两

个方面:一是作为军事设施,另一个就是对城里的居民

进行有效的统辖。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

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而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城

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

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开阔的田野会受到

野兽、流寇和入侵军队的侵扰,而封闭的城市中人们则

可以安全地工作和休息,即使在战祸时期也如此。加

之有了城市内部的水源和丰富的谷物储备,这种安全

感可以说是绝对的了。”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墙成为了划分城与乡的标

志。都城外城墙以内为城,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城墙以外为乡,为农村或郊野,负责给都城供给粮

食及其他物资。然而随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的增长,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

加,城市原有的内部空间逐渐被填满,使得新增人口只

能栖身于城墙之外。这样,便在近于城门的城墙外围

出现了一些搭棚居住的“棚民”,他们大多从事小型贸

易,即为小商、小贩。随着这部分人的增加和他们所从

事的集市性商业的发展,对地域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

大,城墙外部的居民聚落由点成片,于是又再造城墙,

虽然也有城墙但还不能算是“城里”。

以明清北京为例,由于有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

货物运往京城,明代一直都在内城九门设立征税机构,

这些货物都集中在此,有些商品的流向是单向的,只进

入京城销售,也有一些商品的流向是多向的,既向京城

供应也会销售至农村郊区,外城因而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因此城门关榷就成了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在明代

的大部分时间里,外城普遍不被视为城市以内的地区。

到了清代,大量人口被迁徙到了外城,外城因此而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外城的商业明显比内城繁荣,主要商

业都分布在外城,内城还是集中设市。虽然外城已被

纳入北京城市的范围,但仍然被看作是内城的附属品

存在,不属于“城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作为城与乡的划分标志已经开始有些不那么绝对了。明中后期

以后, 在内城的南城墙以外, 已出现了商业区, 尽管它

的服务方向是对内的, 但这道南城墙以外的部分地区

已不能说只是乡村了。但是, 尽管修建了外城,在明清

之际的一段时间里, 也不能说外城城墙以内的部分地

带城市化特征已很明显, 因此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开始

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3 . 4城市景观作用

早期城市的地域景观以城墙为其界限,形成强烈

的城市轮廓线与其他地域相分隔,城墙成为城市有别

于乡村的主要人文地理景观特征。城墙大多为方形,

并依地势而建,高大而坚厚,给城内居民以安全感,给

敌人以威慑感。城墙矗立在广袤的郊野上形成了一道

很好的人工景观。比如南京城墙呈多边形,蜿蜒起伏,

把历代设置的府、县均包括在内,据岗垄之脊,控河湖

之水,堪称一道战可据、退可守的坚固屏障。而南京古

城墙13座城门之一的聚宝门(现中华门) ,除外观宏

大无比,威武森严外,其结构又颇为精巧。城门内外共

四道,形成三座瓮城(即两道城门之间的空间) 。战时

可将敌人困于其中,躲在瓮城内外27个藏兵洞里的伏

兵冲杀而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城墙、山、水和田野

构成了一组美好的城市景观,后来城墙所包括的范围

有所扩大,为了保卫国家疆土,往往沿国界或依据一定

的自然条件修筑绵延千万里的城墙,人为的修筑一道

屏障,如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战国初年的万里

长城,如今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一道壮美的风景。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 【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 【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 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 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恩格斯说过:“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因此,古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城墙的雏形,出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说明,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大小不一的城墙达数千座。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还发生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同时,由于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古城墙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上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数量上呈急剧下降之势。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恭贺新春 2018.3.26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五期)开课,篇末可了解课程信息。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可为深入学习、研究古建筑相关知识、技术奠定基础。本文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一、民居建筑;二、宫殿建筑;三、坛庙建筑;四、宗教建筑;五、园林建筑;六、陵墓建筑七、城市建筑;八、设施性建筑; 九、其他建筑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我国民居建筑收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 民居建筑——江西婺源

民居建筑——陕西民居 民居建筑——云南民居 民居建筑——山西民居 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民居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民居 民居建筑——藏族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式为主,房屋多单层也有多层建筑。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依地形而建,江南水乡多临水而建,组合灵活。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有土楼式民居等等。以上只列举了几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供参考。 二、宫殿建筑 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故宫角楼 宫殿建筑——沈阳故宫 现在保存很好的明、清两朝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明代以前,历史上各朝代的宫殿遗存较少,如秦代的阿房宫,现已无存。 三、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

浅析临汾古城墙之保护与修复

浅析临汾古城墙之保护与修复 摘要:临汾古城墙始建于北魏时期。保护前留存的残面,大多是明代城墙遗迹。残存部分盘踞汾河二阶台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防御高度高达24.5米,异于其他古城墙,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临汾古城墙的考察、并对其实施保护与修复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剖析。 关键词:临汾古城墙修复保护 第一部分临汾古城墙现状 一、临汾古城墙的历史 临汾,古称平阳,地处山西省中南部,系唐尧故地,属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平阳府志》史料记载,临汾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隋唐时继续修整加固,到明洪武初,“因感城堞保障之难,发兵卒万余,将旧城增广重修。外则砖砌雉堞,内则土壅环衬”。目前,现存的残面,大多是明代城墙遗迹。临汾县志记载,古城墙城垣周11里288步(5980米),高15米,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外各建月城(即瓮城),城门之上和城垣四隅分别建木结构城楼和角楼。城墙上可以驰车马,树旌旗,楼橹森列,城高池深,十分壮观。 二、残损现状 目前残存只有1000多米,并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另外,原有的瓮城、关城、城门、城楼、角楼、敌楼等建筑均已荡然无存。 目前尚存部分: 1. 东城墙尚存部分,在卧牛小区,长13.80米,宽1.5—3.5米,高5米; 2. 北城墙尚存部分,东至临汾市防疫站院内,西至北财神楼大街,长150米,宽5.5米,高10——13米; 3. 南城墙尚存部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家属院南部,长80米,宽2— 4.5米,高4—8米; 4.西城墙残迹尚存近800米的。在临汾军分区机关院内,它是历史上临汾古城的西北角城垣,在现存的几段古城墙中,它长度为最,保存相对较好,最能体现临汾古城的固有风貌和历史尊严,有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四、残损原因

西安城墙保护历史

城墙保护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1300多年的王朝更替,已经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湮没,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烟尘,依然清晰可见唐长安城喧嚣的轮廓。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西安城墙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墙平面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其中,南、北垣长约4.2公里,东、西垣长约2.65公里,全城面积为11.9平方公里,墙外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护城河环绕。西安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门名曰长乐门、南门名曰永宁门、西门名曰安定门、北门名曰安远门,城门之外建有与城墙相连接的瓮城,城门和瓮城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一座,瓮城外建有月城,月城上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为“城三重,楼三重”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为了修建西安火车站,拆除了现在尚德门至尚俭门段的城墙。同时,因为城市交通的需要,新劵了南城墙的勿幕门(小南门),东城墙的中山门(小东门)。开辟了玉祥门豁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3年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新劵了和平门,南门两侧

门洞。开辟了东门、西门、北门三门两侧的豁口,建国路豁口、文艺路豁口、保吉巷豁口、红光路豁口、小北门豁口、东五路豁口、尚德路豁口。 1958年6月,全国拆墙运动热火朝天。北京在拆、南京在拆,西安市人民委员会也作出拆除城墙的决定,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早已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敌台以及城四角的角台,毁于旦夕。城墙墙体被挖断了两处,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 1958年9月,西安市委向省委请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只保存几个城门楼子。10月,陕西省委复函表示“原则同意”。1959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夜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打电话给文化部,说北京城墙保不住了,要赶快把西安城墙保下来。文化部连夜赶出了一份关于西安城墙的资料递到国务院。同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通知附上了文化部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报告。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流转到上世纪70年代,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政治运动之风席卷全国,关于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古城墙再度告急。时任西安市革委会基建办公室城建处处长的张景沸站了出来,他在解放之初曾参与制订了西安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包括古城墙在内的诸多古建筑、古遗址纳入保护规划。张景沸以此为保护城墙据理力争,与此同时,一些西安的老文物工作者们也积极奔走,为

中国四大古城墙之其建筑特点

中国四大古城墙之其建筑特点 一、西安城墙 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建筑特点: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二、平遥城墙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特点: 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 三、荆州古城墙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建筑特点: 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四、兴城古城 是中国十佳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中心。 建筑特点: 古城城门有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 大家旅游的时候可以亲自去看看这四大古城墙的雄伟面貌,亲身感受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此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因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古城墙的维修与保护修订稿

古城墙的维修与保护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古城墙的维修与保护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孟繁兴陈国莹 长城和全国遗存下来的诸多城墙,许多都已成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繁重的保护与维修问题,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有共性也有个性,需要有宏观制约的措施。由于城墙遗存遍布全国,使用材料和施工方法也有差异,维修方法更难统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借这次会议讨论并完善有关古城墙保护的文本,是非常必要而及时的。现就多年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体会,谈一些意见。 一、关于古城墙的保护 古城墙的存在与否,是古代城市存在与否的重要象征。古城是文明的最大载体。尽管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流散文物也非常重要,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局限性,而古城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水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次它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例如历史上着名的屠城事件,人们一见到该城的城墙或残迹,就会触物伤情不忘国耻。古城的保存,是留给后代子孙最完整的一部教科书,它可以教育后代要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和自尊。古城市是最难保护的文物之一,城墙本身直接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如果比较完整地保留一座古城市,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水、电、路、气、通讯等当代人们生活中的必需条件都与旧城市和城墙有矛盾,所以保存古城市和城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河北省各时代古城遗址和城墙存留很多,如燕下都和赵王城都有专门机构研究和保护。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和河北境内大量的长城遗存,保护和研究的工作量都非常大。 二十多年前,我们曾参加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有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当时,平遥城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单凭省里的文物保护经费,根本无力对它进行修缮。当时国家文物局在大力保护西安古城墙的同时,计划选择一到两处典型而保存比较好的中、小城市(府、县所在地)进行重点保护。我们当时是山西省文管会古建组的普通工作人员,受命了解情况,分析对比,提出重点保护的目标和理由。当时晋中地区的祁县、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县和汾阳府所在地都有城墙,平遥的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城墙以内的街道几乎没有大的改造。中国最早的票号等许多有保护价值的临街商屋没有拆改,城内还保留许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在文物建筑方面,城内有市楼、文庙大成殿及道教建筑纯阳宫,距城不远有双林寺,保存大量完好的明、清彩塑。镇国寺也保存有五代的木结构大殿和明、清彩塑。相比之下,平遥城是一处文物建筑数量较多而且集中的城市,环境氛围改造较少的城市。我们当时的希望是把城墙提升为国家级保护单位,争取中央拨些维修经费。当时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拨款100万元,后又连续几次拨专款维修城墙。此举震动了方方面面,县党政领导班子、省建委主任、总工、规划处都重视平遥的规划。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也参与规划,多方努力,决定保存平遥古城墙以内的原有城市建筑及风貌,城内的街道等格局不动,旧建筑基本不拆,把新平遥城放到古城以西去发展建设。在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并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济大学师生辛勤的规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省建委和平遥县委一班人对平遥发展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给悠悠中华留下一份深沉的底蕴,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南京以其独特的视角吐呐着那份繁华与稳重! 早时吟诵“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这首《石头城》时,南京就让我有了无限暇想。长大后更觉其与众不同。 十朝金粉给南京的气质抹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浓厚的历史积淀更增添了它的韵味。南京不同于其它古都:别的古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则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它依山傍水,气势开阔,有“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等种种胜景。而我认为最负胜名的当首推南京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

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作用 摘要:城墙是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城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作用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起防御作用。对城墙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墙,发展,作用 引言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城市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朝代是没有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 城墙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城防工事现存于现今以色列境内的耶利哥城,其最早的部分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城防体系由11米高的中心塔楼和四周5米高、3米厚的城墙构成。因为当时还没有效率较高的攻城武器能砸毁城墙,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围城和架云梯运送战士上城墙进行强攻。而在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而这也一直都有被后来的各朝代沿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都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其中齐都临淄,它的故城是有大小两座城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约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城中最宏大的一座城市。而在这一时期,“市”也真正的在城内出现,这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同是也使得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筑城的技术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 而到了秦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墙的发展更加成熟,城墙上面出现了敌台,城门外还加筑了“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横作仓库。汉长安为例,汉长安城的形状并不是很规则,城墙的周长为25.1公里,城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罗马仅13.68平方公里,拜占庭仅11.99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建城的年代都比汉长安晚)。其实汉长安的形状是有意识的不规则的,“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呼汉京为斗城之也”。不过实际上还是由于地形上的影响。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建

浅析古城墙遗址保护的方式

浅析古城墙遗址保护的方式 【摘要】对古城墙的意义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针对乾县特殊环境及对乾县古城墙进行分析,提出保护的方法。 【关键词】古城墙;保护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城墙对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古城墙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又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1、背景介绍 乾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河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南缘,总面积约为1千平方公里,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距离省会西安约60公里,距离咸阳国际机场约35公里,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乾县古城墙现有遗留城墙,位于乾县县城西北部,梁山脚下,乾陵南部。在2010年-2030年乾县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墙西北部将规划为公共绿地。 2、古城墙的价值 古城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

(二)美学价值主要体现为建筑完整时的辉煌美,建筑被毁弃后的沧桑美等; (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旅游观赏价值、科学认知价值、经济价值、教育熏陶价值、感情影响价值等。 3、案例分析 3.1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全长24千米,现存长度约为1.5千米。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延绵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民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入口处雕塑设计仿佛再现了当年的古风古貌。现存遗迹主要有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城角楼,城内的南城垣残段。北京明城墙估计保护修复是在原有古迹的基础上进行修复,这种手法是国际上不支持的手法,所以成为了之后的申遗过程中的一个阻碍。 3.2南京明城墙 南京京城城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京城长度约为25千米,京城上宽4-14米,下宽14-19.75米,京城高度为14-26米,护城河长度约为31千米。南京城墙具有三大特点:首先,打破了方形或矩形的城墙样式,它依山傍水,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里与城墙有关的字,据我考证,至少有以下几种:囗;土;厂;石;宀;冂;阜。下面我分门别类的作简要分析,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囗字表示城墙。 现代的字书一般把口字分为两类,较小的口读作kǒu,解释为人说话、吃喝的器官;较大的囗读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我之所谓表示城墙的乃是后者,四四方方,与那一圈古城墙极为形似。但在实际书写方面,表示城墙的囗字往往写的就很小,无法从大小上来分辨其意义。比如國和圍,它们的异体字又写作“或”和“韋”,里面的口字就很小,但仍然是城墙的意思。 古文或,从口从戈。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 义国家。 古文韋,从口从二止。“口为城邑,止表足迹,会巡逻护卫于城邑四周之意,为卫之初文。”不过这里所说的“城邑四周”不妥,应为城墙之上。 此字从大从口,尚不知何义。古文大字常表示正面之人,下面口字似为城墙。人在城墙之上才是御敌之正道,若在“城邑四周”御敌,那还筑城墙作甚? 此字比上面的字多了一个殳字,殳即古文投字。下从手,上面是抛物线和投 掷的石头之类。目标应是城上之人。此字可证人(大)应该是在城墙(口)之上的。 古文众,其实古文众字上边从日从血从目从罒甚至从不知名堂的部首很多很 多,从口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以为这里的口字也应该是城墙的意思。敌寇来犯,是不是全城人众都要上城去战斗?“我们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下面的古文字与此有关。 古文幃字。《说文》囊也。从巾韋声。许氏说解不当。此字为合体字。右边 是韋字,是卫城之义;左边上口下巾,是进城之义。我在后面将说明巾与进城的关系。一伙人要进城,另一伙人不让进城。这就是这个合体字的意义。 古文旋,从旗从口从止。口为城墙,止有行义,旗子的作用,乃以旗致众,此应为学界共识。我以为旗与齐音同义也应相近,把人聚齐之义。此字的意义似

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研究

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研究 作者:张俭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城墙贯穿了其传统城市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古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古城墙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古城墙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展现古城墙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城墙;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研究 一、古城墙的建筑史 在中国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墙就存在了。据记载,城墙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中后期。城墙的作用不仅是圈定中国古代社会城市的涵盖范围,同时也规划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古代,城墙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军事防御,为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为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统治者重视,成为了古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物之一。在城墙的建筑过程中也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审美性,这也就造就了古城墙的独特建筑特色。 二、古城墙的建筑特色 古城墙的兴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结构。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墙为例。它的地理位置有两大优点:砥柱中流可以防灾挡祸、城墙三面环水,景色优美。建城者选用巨大的磐石作为城墙的坚实基础,不仅能在雨季阻挡汹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袭城墙附近的居民,还能阻挡外敌的进攻。它的兴建也利用了“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则,巧妙的运用水势易守难攻的特点,给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惧和地理障碍。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强兵力进行防守。所以,砥洎城古城墙的兴建利用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环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风景画。 (二)独特的建筑用料 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用料可以概述为:就地选材、因地制宜、独具一格。西安的古城墙最初是用黄土分层夯打建成的,在城墙的最底层则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墙异常坚固。后来,又在城墙的顶部及内外侧都砌上青砖,城墙的顶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砖砌成的一道水槽。而青砖本身就是建筑上的常用材料,作为兴建城墙所用的青砖更加厚实且大,这就使得西安古城墙更加坚实牢固,保存时期也更长,成为了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墙。 (三)合理的建筑结构 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的古城墙在明代时期被扩建,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m,底宽和顶宽分别是15-18m和12-14m,周长约为13.7公里。城墙的内部还修建了敌台,凸显在城墙的外围,敌台的顶面与城墙面齐平。这样的设计结构有助于对爬墙的敌人进行射杀。并且敌台之间距离(120m)的一半刚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内,有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杀侵略者。同时,城墙上的敌台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敌台都建有驻兵的敌楼,这样就能及时发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一.宫殿城墙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二.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三. 亭台楼阁 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 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我国宋代有著名四大书院:1、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2、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3、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4、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四. 寺庙道观 1、著名佛教寺庙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洪洞上下广胜寺,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正定大伽蓝隆兴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 2、著名道观 老子故里太清宫,以宋代木结构三清殿著名的玄妙观,成都最大最古的道教宫观青羊官,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白云观,福建道教中心武夷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蓬莱阁,神仙聚集之地八仙庵,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重阳宫,正一派华北第一大道观东岳庙,武当山金殿... 3、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 1 北京东四清真寺和牛街礼拜寺 2 天津清真大寺 3 上海松江清真寺 4 扬州回回堂及普哈丁墓 5 泉州清净寺6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和纳家户清真寺7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 4、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1 北京的南堂、北堂和北馆 2 海河岸边的望海楼 3 天津老西开教堂 4 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 5 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6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7 广州圣心大教堂... 五.古代都城---敦煌古城、荆州古城、神农坛 六.古城镇、民居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1、丹巴藏寨(四川),2、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云南),3、喀纳斯湖畔图瓦村(新疆),4、黎平肇兴侗寨(贵州),5、婺源古村落群(江西),6、丽江大研镇(云南) 中国最美六大城区:1、厦门鼓浪屿(福建),2、苏州老城(江苏),3、澳门历史城区,4、青岛八大关(山东), 5、北京什刹海地区, 6、平遥古城,崇武古城,凤凰古城,乌镇等 七.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年09月23日星期六17:35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同年8月中国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沧桑历尽,迷雾清晰,我们应该看到历史的真实,世界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而这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牵制和消灭的日军最多,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 日本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国家之一,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 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很大的,“九一八”侵华就不是简单的侵略中国,同时也是其北进攻苏,南进与美英争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1936年日本制定的“基本国策”就更明显暴露了日本的这一侵略野心。因此日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也是美、英、苏的敌人。所以1931年中国开始的抗战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早开始,到 1945年9月抗战结束,前后历时14年。其中在 1931年9月至 1939年9月英、法对德作战的8年,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法西斯势力的作战。其间虽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但这些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短暂,又是小国,中国这个广阔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可以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对日作战后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1931年9月至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试论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伟大的抗日战争及其胜利,在中国近代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因此,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种转变,给予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进程以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奋起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胜利进程,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明,曾经长时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束缚,中国渐渐落后了。从1840年起,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敌入侵,又一次次遭到失败。然而,这一次,中国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历史,捍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