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墙大全__中[1]共17页文档

中国古城墙大全__中[1]共17页文档
中国古城墙大全__中[1]共17页文档

09580 XXy 中国古城墙大全中

中国古城墙大全(下)China Ancient city walls (3)

23,盘橐城墙 Xinjiang Geshe

新疆喀什市的盘橐城,又名班超纪念公园,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间,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西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目前,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

24,巍山城墙 Yunnan Dali Weishan Yuan 1390

云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县的巍山古城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扩建。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中心建星拱楼,古城形方如印。城内为棋盘式街道格局。有25条街,18条巷,街道纵横交错。巍山北城楼名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在高大的城墙上,有五间重檐歇顶式的古老建筑。城楼南面挂“魁雄六诏”,北面挂“万里瞻天”横匾。气势雄威。古楼高23.5米,下舌城墙高8.3米。楼架由28棵大柱支撑,由东、西两道小门登级而上。登上楼顶,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俨然。整个巍山坝子全收眼底,十分壮观。

25,凤阳城墙 Anhui Fengyang Ming 1369

安徽省凤阳县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 600多年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农民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创了明王朝,营建了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享有“东方巴比伦”之

称。中都城共有内、二、外三道城墙:“外城”周长30.36公里;二道城称“禁垣”,周长7.67公里,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长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墙底宽6.9米、顶宽6.4米。中都皇城为最里面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比北京故宫还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罢建后)有9座门、 28街、104坊、3市、4营、2关厢、18水关。其布局严格遵守传统的对称原则,重点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

26,归德城墙 Henan Shangqiu Ming 1502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明归德府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睢阳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6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嘉靖37年(1558)包砖建成。南墙长950.6米,北墙长993.4米,东墙长1210米,西墙长1201米,周长4355

米。高6 米,顶阔6米,址阔9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门上原皆有城门楼,1943年毁于炮火。现北城门楼与南城门楼均已修复。四门之外原皆有瓮城,每瓮城各1座扭头门,民国年间被拆除。城墙四面共有9座敌台,形制大小不一,西门向南的第一个马面呈半圆形建筑,其余皆呈凸出墙外马头形。城墙角各有一处角台,形制相同,大小不等。城墙上城垛口3600个。城墙外3.5米为护城河,宽处500米,窄处25米,水深1

-5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550米处的护城土堤,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7米,高5米,明嘉靖19年(1540)筑成,今堤上果树飘香。

27,洛阳城墙 Henan Luoyang

河南省洛阳市的洛阳故城有二: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十八里今洛阳市区。洛阳是我国7大古都之一,以三个最而著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历史最长,三是朝代最多。据说在这建都的先后有13个王朝,100多个帝王,延续1600多年。

汉魏洛阳城城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 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 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西城墙探出5座城门,除北起第二门为一门二洞外,皆为一门一洞。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时期修建的金墉城,由 3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为255米。3城之间有门道相通,城墙宽约12-13米,残高 6米左右。

隋唐洛阳城的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正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称建国门,唐朝、北宋继续沿用,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发掘显示,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3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作为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定鼎门沿用时间长达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都城城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2007年,工作人员在定鼎门遗址区发现了骆驼蹄印,它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重要的考古学证据。历经1000多年,隋唐洛阳城遗迹保存完好。

28,广府城墙 Henan Handan Ming 1542

广府古城墙,位于邯郸永年,四周环水,处于永年洼地的中央,又有滏阳河绕城而过,素有“双水绕城”之说。其民居古朴雅致极具明清风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犹如镶嵌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为一体的古镇典型。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十四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元朝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将土城增扩为9里13步(4522米)。明嘉靖 21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9县民工,历时13年将土城改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建垛口1752处。嘉靖43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又增修四瓮城。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步步皆古迹,处处有风情。行走在古城深处,整齐的青灰色民居,分列街道两

边。围绕在古城墙四周的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

29,苏州城墙 Jiangsu Suzhou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 【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 【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 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 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恩格斯说过:“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因此,古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城墙的雏形,出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说明,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大小不一的城墙达数千座。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还发生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同时,由于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古城墙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上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数量上呈急剧下降之势。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 1、科举 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 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

闱) 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 常在秋季八 月三年一 次,乡试 后第二年 春三月 三年一次,会试 后。初为五月,后 定在四月二十一 日 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 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 主考者省提督、学政、 知县 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 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 外,主考八股文 和试帖诗 同左同左策问 录取后获 称号、等级、 授官生员(或称庠生, 俗称秀才),考 中秀才后才叫 “进学”,进学 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 名称经魁, 第一名称解 (jia)元, 第二名至第 十名称亚 元),举人 可任知县、 教职、学官。 贡士,第 一名叫会 元。 统称进士。第一 甲,赐进士及第, 前三名叫状元、榜 眼、探花。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若干 名)。第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若干 名)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恭贺新春 2018.3.26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五期)开课,篇末可了解课程信息。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可为深入学习、研究古建筑相关知识、技术奠定基础。本文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一、民居建筑;二、宫殿建筑;三、坛庙建筑;四、宗教建筑;五、园林建筑;六、陵墓建筑七、城市建筑;八、设施性建筑; 九、其他建筑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我国民居建筑收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 民居建筑——江西婺源

民居建筑——陕西民居 民居建筑——云南民居 民居建筑——山西民居 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民居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民居 民居建筑——藏族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式为主,房屋多单层也有多层建筑。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依地形而建,江南水乡多临水而建,组合灵活。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有土楼式民居等等。以上只列举了几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供参考。 二、宫殿建筑 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故宫角楼 宫殿建筑——沈阳故宫 现在保存很好的明、清两朝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明代以前,历史上各朝代的宫殿遗存较少,如秦代的阿房宫,现已无存。 三、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导读: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置,战国时各国沿置,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作为实际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中国四大古城墙之其建筑特点

中国四大古城墙之其建筑特点 一、西安城墙 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建筑特点: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二、平遥城墙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特点: 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 三、荆州古城墙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被封锁。 建筑特点: 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四、兴城古城 是中国十佳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中心。 建筑特点: 古城城门有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 大家旅游的时候可以亲自去看看这四大古城墙的雄伟面貌,亲身感受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此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因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讲解学习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word可编辑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爵号: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为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太师、太傅、少保:各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少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开始设立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上卿:周代官职,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逐渐成为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只有战争时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要: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属官,又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立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为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政要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员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者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期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减小,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为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以侍郎为三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原位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司事务。 参军:最初为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令尹:战国时出过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期为县长。 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副的副官,隋唐时期时州郡太守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览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里正:古代的乡关,即一里之长。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作用 摘要:城墙是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城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作用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起防御作用。对城墙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墙,发展,作用 引言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城市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朝代是没有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 城墙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城防工事现存于现今以色列境内的耶利哥城,其最早的部分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城防体系由11米高的中心塔楼和四周5米高、3米厚的城墙构成。因为当时还没有效率较高的攻城武器能砸毁城墙,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围城和架云梯运送战士上城墙进行强攻。而在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而这也一直都有被后来的各朝代沿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都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其中齐都临淄,它的故城是有大小两座城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约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城中最宏大的一座城市。而在这一时期,“市”也真正的在城内出现,这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同是也使得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筑城的技术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 而到了秦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墙的发展更加成熟,城墙上面出现了敌台,城门外还加筑了“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横作仓库。汉长安为例,汉长安城的形状并不是很规则,城墙的周长为25.1公里,城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罗马仅13.68平方公里,拜占庭仅11.99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建城的年代都比汉长安晚)。其实汉长安的形状是有意识的不规则的,“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呼汉京为斗城之也”。不过实际上还是由于地形上的影响。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建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里与城墙有关的字,据我考证,至少有以下几种:囗;土;厂;石;宀;冂;阜。下面我分门别类的作简要分析,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囗字表示城墙。 现代的字书一般把口字分为两类,较小的口读作kǒu,解释为人说话、吃喝的器官;较大的囗读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我之所谓表示城墙的乃是后者,四四方方,与那一圈古城墙极为形似。但在实际书写方面,表示城墙的囗字往往写的就很小,无法从大小上来分辨其意义。比如國和圍,它们的异体字又写作“或”和“韋”,里面的口字就很小,但仍然是城墙的意思。 古文或,从口从戈。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 义国家。 古文韋,从口从二止。“口为城邑,止表足迹,会巡逻护卫于城邑四周之意,为卫之初文。”不过这里所说的“城邑四周”不妥,应为城墙之上。 此字从大从口,尚不知何义。古文大字常表示正面之人,下面口字似为城墙。人在城墙之上才是御敌之正道,若在“城邑四周”御敌,那还筑城墙作甚? 此字比上面的字多了一个殳字,殳即古文投字。下从手,上面是抛物线和投 掷的石头之类。目标应是城上之人。此字可证人(大)应该是在城墙(口)之上的。 古文众,其实古文众字上边从日从血从目从罒甚至从不知名堂的部首很多很 多,从口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以为这里的口字也应该是城墙的意思。敌寇来犯,是不是全城人众都要上城去战斗?“我们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下面的古文字与此有关。 古文幃字。《说文》囊也。从巾韋声。许氏说解不当。此字为合体字。右边 是韋字,是卫城之义;左边上口下巾,是进城之义。我在后面将说明巾与进城的关系。一伙人要进城,另一伙人不让进城。这就是这个合体字的意义。 古文旋,从旗从口从止。口为城墙,止有行义,旗子的作用,乃以旗致众,此应为学界共识。我以为旗与齐音同义也应相近,把人聚齐之义。此字的意义似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一.宫殿城墙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二.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三. 亭台楼阁 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 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我国宋代有著名四大书院:1、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2、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3、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4、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四. 寺庙道观 1、著名佛教寺庙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洪洞上下广胜寺,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正定大伽蓝隆兴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 2、著名道观 老子故里太清宫,以宋代木结构三清殿著名的玄妙观,成都最大最古的道教宫观青羊官,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白云观,福建道教中心武夷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蓬莱阁,神仙聚集之地八仙庵,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重阳宫,正一派华北第一大道观东岳庙,武当山金殿... 3、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 1 北京东四清真寺和牛街礼拜寺 2 天津清真大寺 3 上海松江清真寺 4 扬州回回堂及普哈丁墓 5 泉州清净寺6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和纳家户清真寺7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 4、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1 北京的南堂、北堂和北馆 2 海河岸边的望海楼 3 天津老西开教堂 4 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 5 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6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7 广州圣心大教堂... 五.古代都城---敦煌古城、荆州古城、神农坛 六.古城镇、民居 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1、丹巴藏寨(四川),2、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云南),3、喀纳斯湖畔图瓦村(新疆),4、黎平肇兴侗寨(贵州),5、婺源古村落群(江西),6、丽江大研镇(云南) 中国最美六大城区:1、厦门鼓浪屿(福建),2、苏州老城(江苏),3、澳门历史城区,4、青岛八大关(山东), 5、北京什刹海地区, 6、平遥古城,崇武古城,凤凰古城,乌镇等 七.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最新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

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中国七大古城墙

中国七大古城墙 西安城墙:明初在唐城的基础上建成,是我国现存唯一完好的大型城垣。呈矩形,周长是11.9公里,高12米,顶宽约13米,基地宽17米左右。 南京城墙:建于1366年,城垣内周长33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碉堡200个。有18个外城门,13个内城门。以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 兴城城墙:辽宁兴城县,明代所建,保存完好,明代建筑风格突出,整个城市像一个明代博物馆。 荆州城墙:湖北江陵县,原为土城,关羽所建,南宋始建砖墙。中间几番拆修,现存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 平遥城墙:系山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县城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长6.3公里。 寿县城墙:战国末(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安徽寿县),西汉为淮南王国都,历代为州府治所。 崇武城墙:位于福建惠安县城南35公里濒海尖岬上。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9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城围2456.7米,高7米,四方设门楼,现为我国保存的濒海石城之一。 国内山水实景演出八大推荐 《印象刘三姐》——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实景演出;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的集合。《印象丽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

《印象西湖》——世界上唯一的都市山水实景演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 《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张家界)》——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舞台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歌舞音乐剧。《印象大红袍(福建武夷山)》——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国内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阿奇一生的大型实景演出。

中国古代官职名

1、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 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2、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 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 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 辖市市长。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 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 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或丞相。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国务院总理。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记录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下面就是整理的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

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