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与《诗经

《荷马史诗》与《诗经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导语 (2)

二、诗的文体 (2)

三、诗的表现方式 (3)

四、诗的功能 (6)

五、结束语 (7)

注释、参考文献 (8)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

《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

张婷婷

第一部分:导语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以下,笔者将从诗的文本,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等方面区别论证二者。

第二部分:诗的文体

现代文艺理论认为学体裁的划分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将文学作品分为四大类:即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并且认为:体裁的划分对文学作品有着规范作用、制约作用、以

及预示作用。其中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对创作主体来说的,而预示作用则是针对接受者,也就是读者来说的。在文学的现实发展过程中,文学的研究(包括体裁的划分)相对来说总是要滞后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但从两者形成后的关系来看,文学作品始终与文学体裁相伴,没有无体裁的作品,也不存在没有创作出来的文本而空谈体裁。文学的发展首先体现为文学体裁的演变。所以,西方有学者认为:文学史就是文学体裁的演变史。一部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中国的文体演变史,它经历了从原始神话、先秦诗骚、汉赋和汉乐府、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一部欧洲文学史同样也首先是一部欧洲的文体演变史,它也经历了从原始神话、荷马史诗、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传奇到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诗歌、小说、戏剧的发展过程。①综观这两条跨越人类上下几千年历史的线索,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各有一条互不相同的文体演变史,但它们无不例外的是以原始神话为其开端的。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尽管中西方远隔千山万水,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差异甚大,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这一最大的共同现实决定了这两种不同血脉的人类以同样的原始思维方式——神话,用想象、幻想、歪曲、变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界认识。然而,在中西文体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出现了“诗骚”这种文学体裁,“诗骚”的出现不仅成就了以其为开端的中国上下五千年“诗的国度”的美誉;分别以“诗”、“骚”为开端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引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山命题“诗言志”与“诗缘情”;“赋、

比、兴”的艺术手法更是后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西方文体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荷马史诗》的精湛叙事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荷马的叙事学甚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叙事艺术高不可及的范本;而作者荷马的传奇连同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故事永远都是后世西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可以说“诗骚”与《荷马史诗》,虽然在体裁上都冠以“诗”名,但在内容上,已经分别向着“抒情”与“叙事”的不同方向而分道扬镳了。或者可以说,《诗经》是抒情诗,《荷马史诗》是叙事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以抒情诗为主,而至于“雅”、“颂”则多为叙事和祭祀,谈不上“抒情”,所以,我这里说的“抒情诗”专指《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赫尔德说:“起源即是事物本质”。我们从文学初始阶段的流变方向来探求中西叙事诗和抒情诗的区别。

首先,无论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是诗的范畴,而在西方文论中诗学就是文艺理论的统称,现代文艺理论将诗歌定义为“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或表达思想的文学体裁”②这样的分类是文体学发展的结果,而以下论述的文体特征是在现代文艺理论定义的诗歌的范畴下进行的。指《荷马史诗》和《诗经》都冠以“诗”名。《荷马史诗》作为史诗是叙事文学的一种,而史诗就是以分行的形式对历史或传说的故事进行宏大叙事。《诗经》作为抒情诗是抒情文学的一种,是以表现作家个人情感为主,偏重审美情感价值的文学。那么,叙事和抒情的最重要的区别在那里呢?就

在于文学的传播媒介——有沟通功能的话语的不同倾向。叙事是以叙述事实为主,重在描述外在事物。而抒情重在表现情感,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所以,我们对《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体的划分实际上是对话语的不同的沟通功能的划分。《伊利亚特》的整个故事都是再现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过程,荷马将其虚构的事件一幕幕再现于读者的脑海之中,难怪亚里士多德称“荷马的本领是教会诗人怎样将谎话说圆”。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评价道出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谎话”即是虚构,第二、“说圆”了便成为了事件。《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从《诗经》的成书过程来看“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诗歌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而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即“瞽献曲”③之类。也就是说,统治阶级采歌的目的,除用于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汉书艺文志》)④这其实是在说明《诗经》的教育和反馈作用。所以,无论献诗者的献诗或“诗三百”的真正的来自民间的作者的做诗都是有目的的,将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诗歌里,诗歌是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也暗合了东方人向来含蓄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诗的表现方法

众所周知,《荷马史诗》的叙述是建立在对战争的描写的基础上

的,整部《伊利亚特》的主题便是战争,是号称关于为了一个美丽女人的十年的战争。作者将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都淡化了,以至于作品的情节就是战争的情节,作者叙述节奏的快慢就是战争的高潮时期和低落时期。荷马是举着摄像机摄下了这场血腥无比的、人神混战的、无正义和非正义可分的战争。翻开《伊利亚特》的目录,这部用“六音部新诗体”⑤译成的史诗共分为二十四卷,每卷标题为译者所拟(王焕生)。二十四个标题中直接以战争场面⑥为标题的占了一半,如:第三卷标题为“阿勒珊德罗斯同墨涅拉奥斯决斗”,第十五卷“赫克托尔突破抵抗放火烧船”,高潮的第二十二卷的标题“赫克托尔被阿基琉斯杀死遭凌辱”等等。这是对战争作“审美直观”⑦。另外,我们发现在史诗中一般很少跳出来说话的荷马,不厌其烦的在人物名字前加上各不相同的修饰语,仅修饰奥德修斯的就有神样的、勇敢的、睿智的、足智多谋的、机敏多智的、历尽艰辛的、饱受苦难的、阅历丰富的、还有掠夺城市的等等九个,这些词语直观的勾勒出了奥德修斯的形象,并且这些修饰词语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来印证的。

战争诗是指那些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描写的诗歌。因此,《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战争的诗篇,如《采薇》,《东山》,《出车》,《采芑》,《六月》,《江汉》,《常武》,《小戎》,《无衣》。从篇名看,除了《常武》和《小戎》略带武力色彩,其他的篇名均平和冲淡(这也和《诗经》篇名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常用诗歌开头的两个字作为标题有关),从内容看,以《采芑》为例: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中央。方叔率止,约軝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讎。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此诗写宣王命方叔率兵征蛮荆,一、二章写兵马盛壮,仪仗威严;第三章写陈师告旅;第四章写计谋宏大,威慑取胜。朱熹谓“方叔盖尝与北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诗集传》)。这种通过兵马旌旗的描写来宣扬军威国力的方式,我们用现代文艺理论的话语叫做“侧面渲染”,也就是“比兴”的手法,“即借助外物表现主观情志,通过景语写情语”。⑧

再看《伊里亚特》,赫克托尔之死是全书的高潮,第二十二卷完整详尽的纪录了这一过程,从阿基琉斯向赫克托尔挑战到赫克托尔的父母劝战,到双方开始交战,穿插了雅典娜助战,再到双方激战,到阿基琉斯用铜枪戳中赫克托尔的气管赫克托尔死去,到阿基琉斯凌辱

赫克托尔的尸体,最后写到赫克托尔妻子闻到丈夫死讯后的悲痛。一场场,一幕幕不断放映,有悲伤的,有血腥的,有张力四溢的,也有惨状悲凉的。我们来看看两位英雄之间的对话吧:

“头盔闪亮的伟大的赫克托尔首先说话:

‘佩琉斯之子,我不再逃避你,像刚才

围绕普里阿摩死的都城三遭而不停步,

现在心灵嘱咐我停下来和你拚搏,

或是我得胜把你杀死,或是你杀我。

但不妨让我们敬请神明前来作证,

神明能最好的监督和维护我们的誓言:

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

我不会侮辱你的躯体,尽管你残忍

阿基琉斯,我只剥下你那辉煌的铠甲,

尸体交于阿开奥斯人。你也要这样待我。’

捷足的阿基琉斯狠狠地看他一眼回答说“

‘赫克托尔,最可恶的人,没什么条约可言,

有如狮子和人之间不可能有信誓,

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协和一致,

它们始终与对方为恶互为仇敌,

你我之间也这样不可能有什么友爱,

有什么誓言,唯有其中一个倒下,

用自己的血喂饱持盾的战士阿瑞斯。

鼓起你的全部勇气,现在正是你

表现自己是名枪手和无畏战士的时候。

不会有别的结果,帕拉斯?雅典娜将用

我的枪打倒你,你杀死了我那么多朋友,

使我伤心,你将把欠债一起算清。’”

现代文艺理论将对话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对话出自人物之口,所以对话又鲜明的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以上的对话中,作者不仅暗示了赫克托尔死后尸体会遭到凌辱的悲惨命运,也将赫克托尔的温厚、善良,勇敢以及阿基琉斯的残暴,勇敢和很少表现出来的儿女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人物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作为“角色”的人物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创造的,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而且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揭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与审美价值,这样的“角色”就是西方的“典型人物”。《奥德赛》中有作者这样的叙述:

“是宙斯的女儿缪斯或是阿波罗教会你

你聪明精妙的歌唱了阿开奥斯人的事迹,

阿开奥斯人的所作所为和承受的苦难,

有如你亲身经历或是听他人叙说。“

这是《荷马史诗》中直接的关于文艺理论的叙说,是古希腊人朴

实的文艺观,也将摹仿的表现方式清楚的告诉了读者。

中国的文学以写意为主,如朱熹所说,《诗经》多叙士卒“勤苦悲伤之情”(《集传》)。《诗经》中对征人的怨恨、家人的悲苦及彼此间的深切思念的描写大大超过了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伊里亚特》却始终把以赫克托尔为主帅的特洛伊人与以阿伽门农为代表的希腊人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作为表现中心,对惊心动魄的,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是其巨大的艺术成就所在。

说到战争诗,两者在有一点上是相同的,这就是在战争不可避免的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地灾难和感情上的痛楚的态度上是相同的。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上,安德洛玛克和海伦的哀悼词,战死后阿基琉斯内心的独白;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赎回儿子赫克托尔尸体时的苦苦哀求;都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古希腊民族带来的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痛苦。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并没有成为《荷马史诗》中弘扬的主旋律,而是化为了继续战斗的神圣的力量,阿基琉斯的再次出战就是因为好友的战死疆场,所以整部作品就形成了战争—悲伤—力量—战争的模式,也恰好迎合的从描写战争到继续描写战争的写作实际。而在《诗经》中,这种厌战的情绪就直接化作了“征夫怨”和“思妇哀”,并直接构成了主旋律。这是因为中国是处在平原地区的农耕社会环境下,土地对人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人们厌恶战争,因为战争破坏了土地这人们赖以生存的坏境,人们期盼和平,期盼安宁美好的生活,自然景物的恬静优美,与世无争的品质契合了人们表达心情的需要。而可以解释同样感受到灾难而厌战没有成为《荷马史诗》的主旋律的是:古希腊

处在生存环境险恶的爱琴海周围的希腊半岛上,没有平原,他们发展的海上文化,那么对外扩张和掠夺就成为了他们生存的主要手段,战争的苦难固然巨大,但比起生存来就微不足道了,毕竟生存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无论从自然生活环境或自然环境给人的影响上解释二者战争题材诗歌的不同,都是说得通的。《荷马史诗》在在战争中寻找悲壮、激情、希望、力量、崇高、伟大,它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战争造成了这一切;《诗经》的一部分战争诗歌却在寻找忧伤、凄凉、懦弱、绝望、眼泪、沮丧,它同样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战争是这一切不幸之源。

第四部分:诗的功能

关于《荷马史诗》的功能,原文有直接表述:“你们再把神妙的歌人得摩多科斯请来,神明赋予他用歌声愉悦人的本领,唱出心中的一切启示。”⑨这段话不仅对诗歌的目的说得很清楚——“用歌声愉悦人”,而且,也道出了古希腊人对诗歌起源的看法——“神明赋予”。因此,愉悦人是创作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在他们满足了喝酒吃肉的欲望之后,他们的心里开始想到了其他的兴趣:歌唱和舞蹈,因为他们是宴饮的补充。”像这样的关于诗歌娱乐功能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第九卷“忆归程历述险情逃离独目巨人境”中奥德修斯这样说道:“阿尔基诺奥斯王,人民的至尊至贵,能听到这样的歌人的吟唱真是太幸运,他的歌声娓娓动听,如神明们吟咏。我想没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悦人,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怡人的欢乐里。人们会聚王宫同宴饮,把

歌咏聆听,个个挨次安座,面前的餐桌摆满了各式食品希肴,司酒把调好的蜜酒从调缸舀出给各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在我看来,这是最最美好的事情。”作者假借奥德修斯之口说出了他认为的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情——有美酒佳肴和音乐诗歌。这倒和曹操所说的“把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感慨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两者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曹操的感慨骨子里还是无奈的;《荷马史诗》中却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我们把这一点拿到叙事的功能里来看会更加清楚,叙事实际上就是编故事,就是让读者愉快,有兴趣听人再编下去。目的如此简单,结果也是如此鲜明。

《诗经》中的战争诗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格斗,而多些道德的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所以,这些作品中只能让人感觉到紧张的形势和气氛,却听不见厮杀呻吟;只有凯旋和欢庆,没有死亡和流血。这表明:《诗经》的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原则”,突出周王朝也就是统治者的“王道”和“盛道”。

所谓孔子对“诗三百”的作用的概括: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八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有两用:第一、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厚薄,识风俗之盛衰。第二、施用于个人即为观志,以别贤愚。“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时代所致之怨,也有一已之私情。“兴观群怨”说是

孔子对《诗》的作用的全面评价,它既揭示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批判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关于诗用的另一种说法就更加直接的反应了这种教化作用,广泛存在于《诗》小序中的“美刺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揣测,这种美刺是要受到限制的,“以意逆志”,“意”的成分大大多于了“志”的成分,说诗者的主观的意味更加浓厚,主要是赞美,“论功颂德,将顺其美,刺过讥失”,美化先王的美好形象,但太过于强调诗的人文教化作用而漠视了诗的审美作用。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但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化,也要掌握度,所以用诗歌这种艺术性的方式,也就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两种模式的互补。这些关于诗用的解释虽然一部分来自汉儒的附会,但是《诗经》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的教化功能是不难看出来的,后代的不断完备使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五部分:结束语

以上的叙述包括了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手法,以及诗的社会作用,其实这些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基础,互为动因。所以在各部分论证的过程中,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当然,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以上所列的这些差别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不论述相同点并不代表相同点不存在,但本文侧重的是二者的差异,就是尽量找出不同的地方来区别中西文学发源时就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上的不同以及

民族心理上的差异亦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找出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差异的存在,但论证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在前人挖的地上种豆是困难的,不仅因为彻底搞清楚这两部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在于在在前人已经做出的结论上论证是困难的。因为写作了这篇文章才发现的很多以前阅读时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就是笔者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继续研究和学习的。作为东西方文学的开山之作,这两部书要比较的要论证的地方很多很多。的确,正像有学者所说:这两部作品是我们后代永远用之不尽,学之不尽的宝库,等待这我们的继续开采。

注释:

①陈文忠主编,《文学理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重印。

⑤罗念生、王焕生译:《伊利亚特(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⑥笔者是指直接带有“决斗”、“刺伤”、“刺死”等战争动作和武力动作的场面描写。

⑦倪乐雄:《东西方战争文化原型蠡测》,见于《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总第六卷)》。

⑧参看赵沛霖主编:《关于比兴的界定和性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⑨王焕生译:《奥德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3月重印。

②《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同上。

③《诗义钩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④《文学理论》,陈文忠主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⑤《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⑥《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朱东润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⑧《诗经研究反思》,赵沛霖主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⑨《先秦两汉文论选》,张少康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5月。

⑩《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 班级:10对外汉语 学号:100213050 作者: 杨斌 内容摘要: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叙事诗情节人物语言 正文 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

(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 ○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为此雷霆大怒(第二次),为此,他与阿伽门农和解,穿上他的辉煌铠甲,一手拿剑,一手持盾向特洛伊人进攻。最后,杀死赫克托耳,并拖尸泄愤。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讨回儿子的尸身,特洛伊人隆重地殡葬了他们的英雄。有别于《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主要描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10年海上历险经历和他重建家园的故事。 ○2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多种叙述手法并用 史诗在叙事上采取双线结构以及倒叙、插叙、顺叙的结合使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从而文章在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凸显上宏伟丰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报告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荷马史诗中的比喻修辞赏析

[摘要]气势恢宏、精妙绝伦的比喻,是《荷马史诗》语言风格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比喻在刻画人物、描绘事件、渲染气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增强形象艺术感染力的强有力手段。而作为一部主要描述战争、歌颂英雄的口头文学作品,丰富的比喻更是让《荷马史诗》增辉添彩,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关键词]荷马史诗;战争;比喻修辞 《荷马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连珠,生动形象的比喻俯拾皆是,被后人誉为“荷马式的比喻”。本文试以战争场景描绘中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为着眼点,对其多样性、形象性作浅薄的探讨。 一.比喻的多样性 富于多样性,是《荷马史诗》比喻修辞手法的重要艺术特征。根据粗略统计,《荷马史诗》的比喻约有800个(《伊利亚特》约500个,《奥德赛》约300个);而这800个比喻包含在约1500诗行中,占全部诗行的5.4%。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荷马史诗》的比喻具有数量多,比例大的特点,而比喻的多样性正是建立在丰富众多的比喻基础上的。而从形式上分析,也有明喻和暗喻。其中明喻较多,约占总数的80%2。 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作比事物的多样性。荷马充分调动奇思妙想,不吝溢美之词来讴歌高大魁梧的英雄,描画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举凡自然现象、飞禽走兽乃至幻想世界、神话传说,无不囊括作为作比的事物,其种类之繁多,范围之广泛,令人称奇! 其中简洁明快的例子比如第六卷中“谣言像火苗似的在人群中活跃,作为宙斯的使者,促使着人们向前”。又如,为了形容战士的遒劲勇猛,“狮子”、“野猪”等意象频频出现。第五卷中,诗人形容勇猛的战士们“像一群狮子,生吞活剥,像一群野猪,蛮力无穷”3。相类似地,第七卷中4,诗人也把埃阿斯和赫克托耳形容成“狮子”和“野猪”,其奋勇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中也不乏荡气回肠的大段铺陈。比如对于腥风血雨的战争,作者大量运用了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闪电”、“黑夜”等。如描述战争即将结束:“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在第十一卷中,诗人讲到:“达奈人的首领,随后扑向人马聚首之地,像西风卷起飞旋的狂飙,碎荡南风吹来的亮白的云翳,掀起汹涌的浪水,借助了强劲的风力,高耸的涛峰扑下,撞泼飞溅的沫星,就像这样,赫克托耳砍落片片人头,纷纷落地”。这一段描绘的宏大场面极具张力,并借此烘托赫克托耳的骠勇善战,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的可读性。实为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让人记忆尤为深刻的是第二卷中,为了展示希腊军队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野草回荡着他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 1陈昶, 李湘. 浅析荷马史诗语言特色[J]. 云梦学刊, 2008. 2蒋见元. 《诗经》史诗与荷马史诗的比较[J]. 铁道师院学报, 1987, (1). 3这里是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在我国文化当中,“虎”(有时还有“熊”)的形象似乎更正面,多用来表现孔武有力,而“野猪”则鲜有提及。 4若无特殊说明,下文都是指《伊利亚特》。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导语 (2) 二、诗的文体 (2) 三、诗的表现方式 (3) 四、诗的功能 (6) 五、结束语 (7) 注释、参考文献 (8)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

《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 张婷婷 第一部分:导语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以下,笔者将从诗的文本,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等方面区别论证二者。 第二部分:诗的文体 现代文艺理论认为学体裁的划分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将文学作品分为四大类:即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并且认为:体裁的划分对文学作品有着规范作用、制约作用、以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

诗经和楚辞取名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 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1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19.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0.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1.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22.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7论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石 燕 (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一方面,由于二者的文化生成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差异性,两部文本在文化内质上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个文本的文化观念着手,以期挖掘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共同和不同的文化质素,从而为认识当今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婚恋观;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37-3 “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1] 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一方面,由于二者的文化生成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差异性,两部文本在文化内质上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个文本的文化观念着手,以期挖掘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共同和不同的文化质素,从而为认识当今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一己之力。 一、劳动观 本部分是关于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反映劳动生活诗歌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从部落贵族和下层奴仆对待劳动的态度来解读中西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在荷马史诗中,不管是贵族还是奴仆都是热爱劳动的,这表现在《伊利亚特》中帮助凡人打仗的诸神也是热爱生产劳动的,如宙斯的儿子赫淮斯托斯就是一个技术精湛的铁匠神。而在《奥德赛》中,贵为伊塔卡岛王后的佩涅罗佩也会编织衣物,而她那个织了拆、拆了又织的织物不仅仅让她巧妙地拒绝了那批只会混吃混喝的求婚者,而且还为她和丈夫奥德修斯的团圆创造了可能。显而易见,荷马史诗的作者对生产劳动持一种积极肯定和热情赞颂的态度。 与荷马史诗相比,《诗经》中反映人民劳动生产的诗歌数量也是非常之多。一类是歌颂生产劳动的,如国风里芣芣的《周南?》和《豳风?七月》;再如“雅”中的《小雅?甫田》和“颂”中的《周颂?载芟》、《周颂?良耜》;一类是讽刺贵族阶层的好逸恶劳的,如国风里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上述两种态度不管是直接歌颂生产劳动的还是间接通过讽刺贵族阶级好逸恶劳的,都明确地体现出中国古人对生产劳动的热爱这一文化观念。 毋庸赘言,结合上述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反映劳动观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古希腊人和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上的一致性:两个民族对生产劳动都是极其重视和热爱的。结合荷马史诗和《诗经》所产生的年代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古希腊奴隶主城邦制社会,还是周代的中国古代社会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对于前者的城邦国家和后者的诸侯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婚恋观 本部分是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婚恋题材诗歌内容的比较研究。笔者将从荷马史诗与《诗经》中两个民族对于女性贞操的态度来考察中西文化中的婚恋观。 如前一部分所述,我们先来分析荷马史诗。在《伊利亚特》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当推海伦了。海 伦作为斯达巴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竟然心甘情愿的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显然这一事件对于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濡染的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伊利亚特》中虽然墨涅拉奥斯很是愤怒,而且当墨涅 拉奥斯刚刚宣布要将逃妻海伦夺回来的决定时,他也遭遇了众将士的不解与阻挠,但当众人看到海伦倾国倾城的美貌后,没有一个人反对这场因为一个女人而发生的战争。表现上看,古希腊人的贞操观念相当淡漠。然而如果我们这样理解那就误解了史诗所隐含的本质思想。事实上,海伦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战争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墨涅拉奥斯对她的爱情战胜了他的怒气,也不是海伦的美貌征服了所有人,而是海伦作为墨涅拉奥斯之妻,无论任何原因,她都不能主动离开自己的丈夫。海伦既 然是墨涅拉奥斯之妻,她就得为自己的丈夫保持忠贞。虽然古希腊人崇尚“爱”与“美”的生活,但是海伦也没有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权利,因为她只是丈夫私有财产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石燕,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813424041.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91.html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转载过去,本知识来源于网络,笔者只是拿来 给大家分享,希望不要在此对本文发表评论】《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 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 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 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 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 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中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 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 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 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 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 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 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 •;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 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 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 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

第三章 《诗经》

第三章《诗经》 教学目的和任务: 全面了解着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风雅精神,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荷马史诗》比较。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三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重点之一。 第一节《诗经》概说 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注: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 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来的,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因为在孔子出生以前,各国通行的乐歌集,大体已是三百篇之数]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国”犹“方”,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邶(bei)风、鄘(yonq)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豳(bin)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 6、《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7、《诗经》的流传:“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 第二节《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丰富多彩。 一、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源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便抛弃了他,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风、骚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160篇,是民间歌谣。“雅”,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40篇,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诗经》题材广泛,或反映周人发祥创业的历史和周初的经济制度、生活情况,某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或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或表达人民反压迫思想、兵役的痛苦、劳动生活;或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等等,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由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十七篇作品收录成集。由于诗歌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宋人黄伯思说其“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称“楚辞”。其中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的结合产物,春秋战国以后,楚国日益壮大,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因此在文化上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诗经》大多采用四言句式,“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墨子·公盂篇》),“诗”最初都是乐歌,这决定了其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章节回环复沓。《诗经》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格自然朴素,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极富感染力。《诗经》朴实、自然、简洁的修辞又与春秋时期“简约、质朴、温婉、叙述”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汉代学者们把《诗经》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诗教”可以致人“温柔敦厚”,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写哀伤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未得”时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章情景一转,写欢乐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呈现出温馨、和悦的色彩,淡化了忧伤。既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又符合儒家的礼义道德,没有过度、滥情,这正是儒家美学“中和”之美的特点。司马迁也曾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楚辞》较《诗经》相比篇幅大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多用楚语楚声,节奏和韵律更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这与楚地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神话得以大量保存,充满原始宗教气氛。 《楚辞》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述,作品中充斥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由于南方经济条件优越,不需要组织起来生产、生活,没有形成北方那样严密的政治制度,个体意识更强烈,思想更自由。 《楚辞》继承了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作品中常常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的讽喻怨刺诗对后世的作品有着巨大影响,在《楚辞》中也可以看出,但与《诗经》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相比,《楚辞》则是浓墨重彩的渲染出一幅幅悲怆激昂的画面。“哀怨起骚人”,《诗经》中也有不少愤怒,但那是道德的愤怒、集体的愤怒。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对群小的愤怒,无法被理解的寂寞与悲愤,是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的愤怒。

《诗经》与《楚辞》参考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一、诗歌类 《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经直解》(二册)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撰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三十卷现有1984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 《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2年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楚辞章句》(汉)王逸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楚辞集注》(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楚辞新注》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研究集成》马茂元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屈原研究》郭沫若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年版 《屈赋新探》汤正柄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二、散文类 《先秦散文纲要》谭家健郑君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中华书局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选》傅庚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国策选讲》刘忆萱撰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韩非子浅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三、神话类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神话论文集》袁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教辅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卷本)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中国丟齐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嚴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辞和诗经的差^《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彳iLM弋表现实主义,弋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 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越重大 差§1)。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冲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 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 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題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_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射匕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 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 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杨淑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014035 摘要:从16世纪至20世纪,《诗经》向西传播并受到海外研究的重视,《诗经》在西传仅仅三、四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创始、成熟、深化三个发展阶段。西方主要以科学、民主思想研究《诗经》的本体、文学特质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西方诗经研究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像西方汉学家们的评价:它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 从16世纪开始,《诗经》就向西传播并受到海外研究的重视。它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开始译介给欧洲读者 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向欧洲译介《诗经》,他们的阐释,从总体来看,则充满浓厚的教会学术色彩。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的《诗经》阐释学之宣扬“圣道王化”,可谓异曲同工。 17世纪西方传教士学《诗》通《诗》,目的是利用儒家五经来弘扬基督教义,所以他们开始的研究具有教会学术的色彩。如利玛窦《天主实文》引用《周颂》、《商颂》和《大雅》的《文王》、《大明》诸篇中的“天”、“帝”等观念,比附基督教的“天主”。如他所说:“我在阅读六经的过程中,注意到许多段文字有利于我们的信仰,例如上帝的统一性,灵魂的不朽,幸福的光荣……”①。他们从《诗经》中努力寻找福音书的“证据”,用来附合基督教义,甚至解说从《诗经》中可以窥见耶稣来华的迹象②,这类教会学术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的色彩。在17世纪,西方的译介是零散的、简略的,呈现初级的形态。 18世纪资本主义欧洲的注意力移向东方,热烈地要求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兴起了汉学热,从而促进了宗教学术向世俗学术的转型。汉学家杜哈德(L·P·Duhalde)的序文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分为五类(人的赞歌、王朝风俗诗、比兴诗、高尚事物颂歌、不合孔子教义的诗)进行了研究。 下半叶巴黎相继出版前期汉学巨著多卷本《北京耶稣会士札记》,收有《诗经》选译,同时收入的法国汉学家希伯神父(Le·P·Fibot)的长论《古代中国文化论》,阐述《诗经》的文化历史价值。他认为《风》诗的收集是为了国王了解民情,如同法国各省的公、侯、伯、子爵将民间歌谣献给皇帝一样;《风》诗

《荷马史诗》与《诗经》语言艺术比较研究

毕业论文 题目:《荷马史诗》与《诗经》语言艺 术比较研究 学生姓名:学号 系部:中文系 专业年级:语文教育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概述 (2) 一、《诗经》与《荷马史诗》语言艺术相同之处 (3) 一《诗经》“赋”的艺术与《荷马史诗》的铺成叙事相近之处。 (3) 二《诗经》的“叠字叠句,重章叠唱”与《荷马史诗》“程式化语言”的相 似性。` (5) 三《诗经》中“比”的艺术与“荷马式的比喻”相似性 (7) 二、《诗经》与《荷马史诗》语言艺术的不同之处·························9· 一《诗经》中的四言和杂言与《荷马史诗》的长句叙事 (9) 二沉雄壮阔的《荷马史诗》与婉转哀怨的《诗经》。 (10) 三《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荷马史诗》英雄主义的表现。 (12) 三、《诗经》与《荷马史诗》修辞相似但语言形式和风格不一致的原因。 (14)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14) 二不同政治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产生的影响。 (14) 三不同文化环境下东西方不同的人民意识的影响 (15) 结语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7)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语言艺术比较研究 摘要: 《诗经》为我国古代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蕴含着古代人民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点缀着古代社会的人文风情。《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文学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腊史前时代的生活面貌,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它们的艺术成就都有着较大的相似与区别。本文就是主要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的语言艺术来比较和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发掘<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语言之美,以及更深入地理解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人文情况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诗经》、《荷马史诗》、语言修辞、语言风格、比较。 概述 ①“《诗经》为我国古代最老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的初年(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在小雅中有六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是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集。”《雅》《颂》是士大夫的创作,是用当时全国通用的“官话”,也就是当时用的标准语----雅言写作的。《国风》是各地区的作品,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民歌,但经过记录时整理加工。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②“荷马所生的年代大约是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诗经中反映的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