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与诗经

荷马史诗与诗经

《荷马史诗》和《诗经》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一部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讲述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希腊英雄史诗的故事。《诗经》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首。

虽然《荷马史诗》和《诗经》在文学形式和创作背景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们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价值。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 班级:10对外汉语 学号:100213050 作者: 杨斌 内容摘要: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叙事诗情节人物语言 正文 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

(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 ○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为此雷霆大怒(第二次),为此,他与阿伽门农和解,穿上他的辉煌铠甲,一手拿剑,一手持盾向特洛伊人进攻。最后,杀死赫克托耳,并拖尸泄愤。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讨回儿子的尸身,特洛伊人隆重地殡葬了他们的英雄。有别于《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主要描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10年海上历险经历和他重建家园的故事。 ○2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多种叙述手法并用 史诗在叙事上采取双线结构以及倒叙、插叙、顺叙的结合使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从而文章在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凸显上宏伟丰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导语 (2) 二、诗的文体 (2) 三、诗的表现方式 (3) 四、诗的功能 (6) 五、结束语 (7) 注释、参考文献 (8)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

《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 张婷婷 第一部分:导语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以下,笔者将从诗的文本,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等方面区别论证二者。 第二部分:诗的文体 现代文艺理论认为学体裁的划分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将文学作品分为四大类:即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并且认为:体裁的划分对文学作品有着规范作用、制约作用、以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与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与交流 引言 你是否曾想过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有何不同与相通之处呢?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话题,通过对比与交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两大文学传统的特点和互相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比与交流,希望能够带你步入这个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先秦时代,几千年来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古代中国文学注重表达情感和道德思想,尊重道德伦理。《诗经》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部诗集总结了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是高雅的文学表达和深入的哲理探索。其特点包括:1.抒发情感:中国古代文学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 描绘内心世界,传达个人的心情和体验。 2.崇尚自然: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自然意象的运用,通过描写山水、花鸟、季 节变迁等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崇尚道德伦理,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 个人的品德修养。 4.借史反思:中国古代文学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对史实的整 理和解读,反思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特点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传统 西方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伴随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西方文学也开始有了独立的地位。西方文学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时期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的特点 西方文学注重思想启迪和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其特点包括: 1.崇尚理性:西方文学强调理性思维,关注哲学和人类思想的探索,追求真 理和智慧。 2.高度个性化:西方文学着重个体的表达,强调个体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真实 性,以及对世界的个人理解和阐释。 3.探索人性:西方文学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关注人的冲突、欲 望和道德选择等问题。 4.音韵与文体:西方文学对音韵和文体的运用较为注重,例如诗歌的押韵和 散文的节奏等。

诗经周民族史诗

诗经周民族史诗 周民族史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史 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1、认定:“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了。 3、内容: [讨论所讨论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上述七个要素] A、《生民》是一 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公刘》记述了周人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于夏末商初自邰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并B 发展农业,记录了周代统治者阶级的开国历史,是周人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阶级开始分化的阶段。 C、《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歧山 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业兴国以及文王姬昌的开国历史,周人此时进入奴隶制。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 D、《皇矣》首先歌颂文王之祖,其伯太伯,其父王季的美德,然后重点叙述 文王伐崇、密,并克敌制胜的历史。 E、《大明》记叙文王、武王从开国到灭商的历史,对武王[由姜尚辅佐]与商 的“牧野之战”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荷马 史诗经典内容赏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全面地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而《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者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分别是中西方的文学巨作,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的对比中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广义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文化即人化,其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内核 1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强调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产生原因是和地理因素分不开的。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中华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田园文明,汉民族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沃土上,地缘环境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汉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战争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内,人类自然也难以避免。因此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从小到大读过的这么多诗、词中,总会有那么些与战争有关。它们自成一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部分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诗经》作为古代东方诗歌艺术的瑰宝,自然有着许多战争题材诗。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战争的理解、情感倾向;若将其与西方同样是《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相比较,亦可以窥见东西方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战争观念差异。 一、战争目的比较 我们不妨先来读这首耳熟能详的《小雅·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这首诗向人们勾绘出了从军的将士因国家边境遭到骚扰入侵,而忙于战事无法归家的画面。在诗中,战争的目的显而易见,即抵抗外来民族玁狁的侵略。玁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也称之为犬戎,活动于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在西周初期,玁狁有较强的势力,对西周构成较大威胁。这也就解释了《诗经》中有可观数目的战争诗的战争目的都是源于保家卫国、抵抗外族侵略。而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写到了特洛伊王子帕丽斯诱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从而引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战争。起因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位美丽的女子,套用人们今天的一句话就好比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二、战争诗表现形式的比较 《诗经》中对于战争诗的描写更侧重于战前鼓吹、战后弘扬。比如《小雅·六月》(节选): ①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②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③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诗经心得体会

诗经心得体会1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 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 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 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 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 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 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 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 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 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心得体会2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乐歌,口中喃喃地念着这五百多年的人间百态,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与盎然,似细水,长流…… 蒹葭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西方古典文学的精神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之精神 20100515278郭亚莉 要谈《诗经》与《荷马史诗》至精神,先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诗经》与《荷马史诗》吧。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 其实,诗经与荷马史诗的题材侧重点不同。诗经侧重礼乐,舞蹈,歌唱,祭祀。其实,诗经就是当时配乐的歌词,只是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乐谱和舞蹈失传。而荷马史诗的题材侧重的是战争与历史。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 从题材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古典文学精神之不同。 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之地----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是一个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因此,中国古人最重视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内陆农耕生活方式。 而希腊所在的爱琴海地区是一个多山地带,半岛西北部有品都拉斯山,东北部有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多山的地貌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可耕面积受到极大的限制,农业无法再希腊半岛大显身手陆地给希腊人贫穷,大海却将财富赐给了希腊人。谋求生计,海上贸易,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希腊人富裕冒险精神,尚武精神,喜爱侵略的民族精神。与希腊相反,,中国的农业形经济与宗法制政治则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种与希腊人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安贫乐道,自给自足的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 正因为这种原因,在许多诗歌中反映出来特别明显。 因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 下面举几个上课的诗的例子。 8.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佼:姣之借。僚:美丽 劳心:思念 月出皓兮。佼人①兮。舒忧受兮。劳心②兮。①:忄刘,音刘,妩媚 ②:忄蚤,音骚,心神不安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国风·召南】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学习《诗经》心得体会8篇

学习《诗经》心得体会8篇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学习《诗经》心得体会(篇2)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

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学情分析

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学情分析 一、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1.神话作品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一般都起源于神话传说,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便将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都归为自然的力量,这样就产生了神话传说,东西方文化也就是从此时产生了差异。在中国神话中,盘古因为是天尊地卑的设立者、创始者,所以居于高位。盘古是劳动之神,自然只是神的活动场所,而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而在西方神话中,自然就是神的家族,是绝对的权威和力量。中国神话中,神和人是和谐相处的,人是女娲造出来的;而在西方神话中,人是普罗米修斯为了报复众神创造出来的,人会受到天神的威胁和惩罚,同时在西方的伊甸园传说中,人生生世世都要赎罪。所以在文学开始的阶段,东西方文化之间就已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在中国,人和自然联系密切,会有天人感应,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缺乏征服的欲望;而在西方,自然高于人类,人们希望去了解自然,探索自然。 2.中西方传统文化作品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经过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首个高峰,此时,西方文学作品的代表是《荷马史诗》,中国文学的代表是《诗经》。 《荷马史诗》是对历史的记录,但也有很多传说,有一定的神话意味,可是和之前的神话传说相比,与人类更为接近。《荷马史诗》主要是对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进行记载,描述了英雄的行为和勇敢不屈的精神,对英雄充满了崇拜,其主要体现的西方文化中的特点和价值取向有;( 1)崇拜英雄,特别是战争中的英雄。《荷马史诗》塑造了英雄的形象,同时展现了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崇拜神力和信仰神。《荷马史诗》中有些英雄虽然没有神的血统,却拥有神赐予的力量,会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后来崇拜神力逐渐发展为信仰神,接着发展为信仰宗教。(3)崇尚武力。《荷马史诗》主要是颂扬战争中的英雄,体现出了西方文化对武力的崇尚,这与其地位位置和地理环境相关。 而《诗经》体现的则是另一种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宗族家长制为核心,缺乏天神的观念,即使殷商时代神学盛行,人民也是将自己的祖先作为崇拜对象,这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天神崇拜有着很大的差异。《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其精华是国风,它是对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和西方文学作品中对壮烈战争场面的描述相比,《诗经》反映的更多是现实生活,是一个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其主角并非英雄,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文学作品对这一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升华就形成了中国人和中国精神,尤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精神注重整体,轻视个体,与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的英雄主义是有极大不同的。

诗经——《伯兮》

诗经——《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附:《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

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

诗经·颂:《玄鸟》

诗经·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 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附:《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水准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 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 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 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 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 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有凭借幻想而虚 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有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 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 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 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 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 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能够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 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 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 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个种 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 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 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 种现象都是适用的。要说《诗经》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 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