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造像之佛像种类(5)

中国汉传佛教造像之佛像种类(5)

一、佛像种类

(Ⅱ).菩萨圣像

2-3. 《八大菩萨》(二)

﹌﹌﹌﹌﹌﹌﹌﹌﹌﹌﹌﹌﹌﹌﹌﹌﹌﹌﹌﹌﹌﹌﹌﹌﹌﹌﹌﹌﹌﹌﹌﹌﹌﹌

智慧的源泉 2022 年 12 月 2 日

﹌﹌﹌﹌﹌﹌﹌﹌﹌﹌﹌﹌﹌﹌﹌﹌﹌﹌﹌﹌﹌﹌﹌﹌﹌﹌﹌﹌﹌﹌﹌﹌﹌

2-3. 《八大菩萨》(二)

9.【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音译为“摩诃那钵”。据《悲华经》卷二称,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而尼摩太子则成了大势至菩萨菩萨跟随佛学法修菩萨行,经过许多阶段之后,才可成佛。

大势至菩萨,梵名Mahā-sthāma-prāpta,音译摩诃娑太摩况跢。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略称势志菩萨、势至菩萨。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愣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淨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大势至菩萨又称大精进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于观音菩萨后顺补佛位。根据《观无量寿经》记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地狱、饿鬼、畜牲三道),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寳瓶内存智慧

光普照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十七世纪铜鎏金大势至菩萨坐像

▲明大势至菩萨

▲陕西省蓝田水陆庵大势至菩萨

▲新法门寺大势至菩萨

10.【日光菩萨】

日光菩萨(梵语:Sūryaprabha),又称日光遍照菩萨或日光普照菩萨。药师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世界中,并为药师佛的两大辅佐,是该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日光菩萨的名号,取“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闇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日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关系。持诵大悲咒者,日光菩萨会与无量神人来为作证,并增益其效验。凡是持诵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萨陀罗尼(《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零页),则能辟除魔障及天灾,得不可思议善果报。《大悲心陀罗尼经》云:「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南无勃陀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

日光遍照菩萨(梵文Sūrya-prabhāṣaṇa),又名日光菩萨、日光明菩萨、日耀菩萨,以智慧光破除冥暗、照耀一切众生而得名。日光遍照菩萨是东方净琉璃国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

菩萨合璧分辉,同为药师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并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日光,梵名Su^rya-prabha。又作日曜菩萨、日光遍照菩萨。药师如来二胁侍之一。身呈赤红色,左掌安日轮,右手执蔓朱赤花。〔药师如来本愿经、灌顶经卷十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日光普照菩萨

▲日光遍照菩萨

▲日光遍照菩萨

▲日光遍照菩萨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日光遍照菩萨

▲新法门寺日光菩萨

▲日光遍照菩萨

11.【月光菩萨】

月光菩萨,梵名:Candra-prabha 。佛教的大菩萨,为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之一。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灌顶经》卷十二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示静定,明澈清辉,可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瞋、痴、三毒逼恼。《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无量无数菩萨之上首。」在药师佛的无量菩萨眷属里,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重要菩萨,两人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药师经疏》卷一言:「过去世电光如来时,有一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

发心愿利乐众生,二子亦发愿供养。梵士医王即今之药师如来,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萨。」月光菩萨尊像出现不多,其形相与装饰和一般的菩萨摩诃萨相差不多。依《药师仪轨布坛法》所载:「月光菩萨身呈白色,乘于鹅座,相好庄严,头戴宝冠,冠中有月辉,身穿菩萨装佩璎装饰,手中持青莲花,莲上有半月形,或是手托著一轮明月。月光喻慈光,清凉宁静,于黑暗中,发出皎洁光芒,导邪入正。」但此像与历代相传者颇为不同,历来所造皆为立像,而月光菩萨即立于药师如来之右侧。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新法门寺月光菩萨

12.【无尽意菩萨】

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罗度无尽尊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所八大菩萨之一,也是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

无尽意菩萨(梵尊圣名Aks!ayamatir) ,又传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大方等大集经》云:时舍利弗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无尽意也。

在密教中,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尊位被列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之西端。此菩萨因誓愿于娑婆世界度无尽无余之众生而有此名。密号定慧金则、无尽金刚。种子为朜(vi),三昧

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宝色,尊左手握拳置腰间,尊右手持花云。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13.【宝檀华菩萨】

东方净琉璃世界八大菩萨之一在;东方净土中,除宝檀华菩萨外,还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这八位大菩萨,欲生西方净土而还不能决定的,八大菩萨能引导他,使得往生净土。

据《药师经》载,八菩萨身材修长,跣足立于莲台上,面相丰圆,头戴花蔓冠,除一个菩萨身著通肩大衣外,其余皆袒上身,披云肩,臂上戴膀圈,胸、膝上饰璎珞,帔帛横过腹膝两道。项后均有圆形头光。

▲道教宝檀华菩萨

14.【药王菩萨】

药王菩萨,梵名Bhaisajya-rāja ,音译鞞逝捨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淨平等大慧。时众中有星宿光长者,闻说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以雪山之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众僧,并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闻己名者,愿其得灭除三种病苦。时长者之弟电光明,亦随兄持诸醍醐良药供养日藏及诸僧众,亦发大菩提心,愿得成佛。其时,大众赞叹星宿光长者为药

王,电光明为药上,后即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同经并载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淨眼如来(梵Vimala-netra);药上菩萨亦成佛,号淨藏如来(梵Vimala-garbha)。

▲明永樂藥王菩薩

▲印度版持药树药王菩萨

▲扬州大明寺戒律祖师药王在世

15.【药上菩萨】

药上菩萨,梵文 Bhaisajya-samudgata ,与药王菩萨一起,有时取代文殊、普贤菩萨,被看作佛陀的左右胁侍。本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电光明。因供养比丘僧众,并施药救人,得众人赞赏,被尊称为「药王」和「药上」,后兄弟施医行善,双双修成菩萨,佛陀曾对弥勒佛预言,他俩将在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和净藏如来。药上菩萨,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药王、药上两菩萨,常作为药师如来的两胁侍一并供奉,另说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有时两菩萨会作为释迦文佛或无量寿佛的胁侍,以示诸佛本同一体之德。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亦成佛,号净藏如来。(《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16.【救脱菩萨】

救脱菩萨,此菩萨以救人病苦,脱离灾难而得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列之为八大菩萨之第四。有关其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身呈红色,坐莲花座,右手执持妙法藏供养,左拳按胯。又修药师仪轨布坛法载,救脱菩萨身呈白色,二手为金刚拳印,按于两胯,呈微慢之相而坐。(灌顶经卷十二、孔雀王咒经、陀罗尼杂集经卷一)

拔众苦尊者获菩萨果位,又称救脱菩萨。据《灌顶经》记载,救脱菩萨曾授予众生解除现世苦难的方法。若家中有人患病,长期卧床,痛疼烦恼,家中主人可在寺院燃灯祈祷,灯杆高四十九尺,烯灯七层,每层七盏,灯大如车轮,灯色五彩。同时还要在寺院树立继命神幡,幡杆高四十九尺,祝幡五色。与此同时,灯幡的主人要受持八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乐、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床、不着华衣、不自歌舞作乐、过中不食)七日,七日之中,延请僧众于六时诵经。若偶遭危厄之难,或被恶鬼横持,亦可依上法祈祷。如果将被他人逮捕的四十九只动物不被他人逮捕,也可以消除病痛、解除危厄、驱逐恶鬼,无疾病危险者事事吉祥。

▲拔众苦尊者

▲拔众苦尊者

17.【跋陀和菩萨(贤护)】

贤护菩萨,梵名Bhadra-pāla,藏文Bzan%-skyon%,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汉语音译为跋陀罗波罗,又作拔陂、颰陀和、跋陀和、跋陀罗、跋陀婆罗、颰陀婆罗、跋陀罗波梨、发捺罗播逻。又意译善守、仁贤,及贤护胜上童真。

又作軷陀、颰陀波罗、颰陀和、颰陀和罗、跋陀罗波黎、跋陀罗波梨。贤护菩萨之梵名。法华文句二曰:'跋陀婆罗菩萨,此云善守,

亦云贤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见贤护条。

贤护,梵名Bhadra -pa^la 。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跋陀婆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据大宝积经卷一○九载,此贤护长者系一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释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在密教中,贤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罗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三摩耶形为贤瓶。其形像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定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

18.【坚勇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所载:坚勇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贤护)、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此八菩萨各说大陀罗尼,诸烦恼苦厄。坚勇菩萨四大弘誓:一者愿我常生无佛世界。喻如日月行阎浮提为其除冥。二者如以金錍(huán)决其眼瞙令睹光明。三者作大药树一切众生得闻香者病苦消除。四者常演说法如澍(shù)法雨。萌芽生长成就果实悉发无上菩提之心。是为菩萨四大弘誓。

19.【光明菩萨】

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后,耶输陀罗随姨母摩诃波阁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授於具足千光明菩萨。耶输陀罗梵名Yas/odhara,巴利名Yasodhara。又作耶输多罗、耶惟檀。意译作持誉、持称、华色。又称罗侯罗母。

▲佛陀与耶输陀罗的爱情

▲佛陀与耶输陀罗的爱情

▲耶输陀罗

20.【慧光明菩萨】

慧光明菩萨是追求智慧和光明生活的神明。是菩萨五十二位之一。

▲慧光明菩萨解读佛意

21.【大自在菩萨】

大自在菩萨与如来佛祖地藏王菩萨一起成为的大佛,外号,拿着屠刀的大佛。

22.【金刚拳菩萨】

金刚拳菩萨,金刚界曼陀罗三十七尊之一,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

亲近之一。持结合之德,成就一切之印契,标以拳之三摩耶形。

秘藏记末曰:"金刚拳菩萨,青色,二手作拳,扬当心,腕稍屈垂。"略出经曰:'由结金刚拳契故,能得一切诸契,获得悉地。'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拳威灵感应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拳菩萨形,住不空成就如来后边月轮。'【又】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左手拳右手取十字一股。' ▲金刚拳菩萨道教神像

23.【那罗达菩萨(仁授)】

五百罗汉第叁佰捌拾玖尊:那罗达尊者,原为南天竺一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佛陀降生前,尊者为南天竺在增长林中修练仙道之神仙阿私陀的侍从童子,侍立仙人身后持尘拂为仙人驱逐蚊虻。仙人法力威猛,具五神通力。据《佛本行经》卷九载,一日,尊者遥望净饭王宫祥光映照,便带领那罗达去察看究竟,师徒二人来到净饭王宫,得知净饭王喜得贵子。王请全城相师为太子看相,众相师都说太子相貌端好,必当大贵。阿私陀仙人也亲自赶来,预卜未来太子将成为当世之佛。便辞别净饭王,携那罗达飞回增长林。于是叫尊者出家为僧,学习佛法。终获罗汉果位而获得解脱。

24.【和轮调菩萨】

和伦调尊者,即和伦调菩萨。自众无数劫以来,尊者便己开始学佛求道,在往昔世,释尊曾向他学习般舟三昧。他己具备了佛的功德,但发下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只有当天下众生都获得解脱之后,他才成佛。而今,尊者住于世间,众生若遇有急难,只要呼唤其名,就能遇难成祥、转危为安。经常供养,参拜尊者,死后可被迎往极乐国土,转生于莲花花瓣之中。

25.【才发心转法轮菩萨(法轮金刚)】

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于虚空藏菩萨之右。密号曰法轮金刚。与才发心转法轮菩萨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莲,上安轮,右手仰掌,立独股,坐于赤莲。

▲铜鎏金法轮金刚

▲铜鎏金法轮金刚(局部)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中国汉传佛教造像之佛像种类(4)

下一篇:中国汉传佛教造像之佛像种类(6)

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

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 菩萨头后带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头光,头光上浮雕仰瓣莲花,显示出这尊菩萨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萨高。菩萨面容清秀,眉弓舒展,双目平视,鼻梁隆起,嘴角微翘,颈部微收,呈现出一派慈祥与愉悦的神态。 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数形体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续500 年的石、玉、陶、铁、木和泥造像200 余尊,其中以北齐时期石像最多,有佛、菩萨、弟子、罗汉、飞天、供养人等多种题材。造像有浮雕、镂雕、线刻、贴金、 彩绘,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为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断代标本。以北魏、东魏、北齐造像为主的佛教窖藏,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青州市。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

最小的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经过我馆业务人员日复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对,这些曾惨遭破坏的艺术珍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精品展或大型专题展。当人们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 这尊东魏带头光圆雕菩萨立像,右手曲肘上举;左手执一莲茎状物。头戴五尖宝冠,冠尖缀饰明珠。上身着戴披肩天衣,下身穿密褶长裙。穗状璎珞于腹前圆环下交叉,再下垂过膝转向身后。菩萨身姿俊逸,神态生动,服饰华丽而复杂,但不显丝毫零乱,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赞。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 铜铸释迦牟尼像,高21cm,宽15.8cm 像高螺髻,眉间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座后刻铭云:“出家释子智威睐丁男仲仁贵仲仁智仲仁寿信眷杨氏单奇一家善眷等发心铸释迦佛一家南无诸 佛加被星天护持此世来生福报无尽岁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 望日谨题。” 元代金铜佛像具纪年者比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 造像特征,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铁罗汉像,明弘治十年(1497年)造,高117cm,宽74cm 罗汉前额突出,长眉,眉间有白毫,双眼略向下视,鼻直口方,耳垂阔大。双手残,身穿袈裟,结跏趺坐。袈裟前右下铸阳文“大明弘治丁巳年造,太监姚举施”13字铭文。该像原应有座,现已失。 这是一尊由太监姚举出资铸造的罗汉像,至于施主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查考。太监信佛,历朝皆有,如唐朝著名太监高力士曾多次向寺院布施,但如明朝信佛太监之众却比较少见。从《日下旧闻考》等文献中可知京城及其附近的许多庙宇都与太监有关,如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所藏明代铜钟,

由太监捐钱铸造者为数不少,涉及人数约在百人以上;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明朝泥塑人物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该像便是冯保供养像。太监尊崇佛教,除本身笃信佛教、期冀来世人性不再被扭曲外,更重要的是向帝后邀宠。有明一代,帝后信佛者不乏其人,太监投其所好,许多发愿文中都明确写有奉为某某皇帝、皇后敬造,或者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而相应的寺额则多为皇帝所赐,由此可见太监们的施舍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铜水月观音造像,高15cm 该像眉间白毫相,头戴花蔓冠,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胸前饰缨络,左胸处雕刻人头样饰物。披帛绕过肩臂后,右手将其一端提起并垂吊于下,另一端顺左臂而垂下。像身着长裙,下摆覆座垂于足上。水中观音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左足垂蹬于石上,右足上曲支地,右臂搭放于右膝上,左手掌心撑地,神态安详宁静,犹如正观赏水中月影一般。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在密教中即现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水月观音像在我国的一些寺院中多有供奉。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曾赞美水月观音“颇极丰姿,全法衣冠还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对晚唐五代时期的造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宋元

金铜佛像

金铜佛像 近年来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收藏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收藏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从书画、瓷器、玉器到家具、雕塑、古籍善本等,无不纳入人们的收藏范围。而各个收藏品种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既不会平均分配,也不会固定不动。当某些常规收藏品种市场趋于饱和之后,市场便会寻找新的增长点,一些往常不为人所看重的收藏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就会更多地走进人们的收藏范围,成为市场的新宠。从2006年的拍卖市场来看,佛教艺术品就是当前市场的新宠之一,其中金铜佛像,尤其是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算得上个中翘楚,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看中,成为拍卖场上竞相追逐的对象。

金铜佛像的历史沿革 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佛教教义能够起到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其间除了在国家走向衰落时,统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与国争利”的局面而引发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畅通无阻。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

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整理…) 佛教艺术史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建筑 一、雕塑: 1.传入: 2。北魏(386~557年)佛教汉化初始阶段,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北魏佛像的形态和衣饰依据当时文人士大夫,显现出“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 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处于南北朝后期,佛像雕塑造型出现圆润的特点. 4。唐代(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佛雕塑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佛雕塑个性化与真实性统一,佛像造型圆润丰满,神态端庄典雅.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5。五代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略有些清秀。 6.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7.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

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8。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 明清(藏传佛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特征. 9。清(汉传佛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鉴定和研究佛教文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认不清表现的是谁,是什么内容。 佛教造像内容庞杂,形象众多,使人眼花缭乱,实际上, 各类造像的规律还是很强的,各造像都是遵循着其天国阶次,或者说神格来塑造的。 有的造像,说不上是佛还是菩萨,不伦不类,形象怪诞,独出心裁,往往可能是伪作。 可见鉴定造像时必须弄清楚一些最基础的佛教常识。 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国视觉形象, 不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如来相 释迦佛、旃檀佛像、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卢舍那佛等。 菩萨相 观音菩萨(含度母)、弥勒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等八大菩萨、思维菩萨像(或弥勒、 或释迦太子)、菩萨形的阿弥陀佛(长寿佛)等。 天部诸神 四天王、梵天、帝释、韦驮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诸神

愤怒神像 佛、菩萨所化现的各种愤怒像和其他各种愤怒形的诸神比丘相 罗汉、祖师、弟子、布袋和尚、地蔵菩萨等 其他神怪 西蔵本地诸神。财神、罗睺星、墓葬主、各种吉祥动物等人间相 长寿老人、各种供养人、施主等

如来相 如来相的特征:如来即释迦佛的另一称呼。 不管什么佛,只要是佛的阶次,就一定头上有肉髻, 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佛发,两眉之间的白毫可有可无, 即仅从头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图1)。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纪后属于密宗系统的佛陀像, 也有将佛陀头上加上冠(图2),但佛发仍是高肉髻和螺发。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 这两种大衣~直到今天仍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继承, 是藏传造像的主流大衣样式(图3-4)。 但汉传佛像则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穿着的影响,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 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 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作者:贾文熙 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 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现有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子必假。 再有一点看封底。古代佛像制作完成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佛教圣物,圣物主要是法身、生身舍利,具体为五部大陀

汉传佛教概述

汉传佛教概述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有感于世间的种种苦恼而出家修行,终于觉悟成道,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祖涅槃后,印度佛教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后来佛教的密教化。伊斯兰势力侵入印度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渐衰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对外传播却一直延续下来,因此佛教直至今天在全球依然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西汉末年西域大月氏国遣使伊存来华,博士弟子景卢从他那里听到了一些对佛经的讲解。更为流行的说法是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遂遣使臣去往印度拜求佛法,最早来华传授佛法的印度僧人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汉明帝命人在洛阳营建白马寺以安置远道而来的两位高僧,供其传道说法。因此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代主要是作为社会上流行的神仙方术的一种传播的。人们往往将其与黄老道家相提并论。如楚王刘英便“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代佛经的翻译多是私人译经,著名的译经家有安息国的安世高和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时称他们翻译的佛经为“安译”和“支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佛经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于是便出现了中土僧侣西行取经的高潮。据称最早的取经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古代交通不便,取经路上艰难险阻重重,能真正学成归来的在成百上千的求经僧侣中是极少的。在这些西行取经的僧侣中,最著名的是后秦僧人法显。他以60岁高龄西行求经,携回大量佛经稿本,译出《大般泥洹经》等五种,并著有《佛国记》。随着佛典输入的增加和佛教的进一步流传,东晋时开始出现专门的译经机构——译经场,从此,佛典翻译不再局限于私人译经,大大提高了佛经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与中土僧侣西行取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僧侣也陆续来华传教。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时的鸠摩罗什。他精通梵文和汉语,因此译出的佛经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极高。此外比较著名的翻译家还有东晋时的法显、佛陀跋陀罗、昙无谶,北魏时的菩提流支,梁代的真谛,唐代的不空、玄奘和义净等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寺院广泛兴建。南朝的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寺院也是极多的。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一事实。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促进了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佛教的传承便不再仅仅是教义和经典的继承,也包括了经济上的寺产的继承。这些为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僧侣享有免除赋役等很多特权,在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代,许多难民便出家为僧,以逃避沉重的经济负担。统治者的灭佛行为也因此埋下了种子。赋役人口的大量锐减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大打折扣,许多儒者便以此来排斥佛教,伸张儒家正统。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便是这种行为的集中体现。 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是陈隋之际的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以其常住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故又称“法华宗”。其学统自称起自龙树,其实启蒙于北齐的慧文。他创立了一心具空、假、中三观的“一心三观”理论。三祖慧思继承了慧文的思想,提出“诸法实相”说。其内容主要是“十如是”的思想。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雕刻艺术品更是各有特色,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

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

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之布局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 伽蓝殿和祖师殿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 藏经楼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 戒堂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 僧舍和茶堂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顺序修建: 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以及客堂、禅堂、斋堂、寝堂、浴堂、寮堂、西净(厕所)、放生池等。 以上是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环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变化,形成了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一、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也称三门。正中的门是所谓的“空门”,是指皈依佛门要达到“四大皆空”。古印度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四大”要素组成的,即土、水、火、风,人只有达到“四大皆空”的认知程度,才能成佛。左边的门叫“无相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达到“脱离表相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右边的门叫“无作门”,是指人进入此门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一、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发展 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佛教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各大佛教圣地、寺院等地方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代石匠技艺的高超,塑造的这些佛像是为弘扬佛法,为佛教修行而为。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从传统佛像雕塑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这是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在,融汇着雕塑独有的特色,这些雕塑记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1、传统佛像雕塑产生 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雕塑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2、传统佛像雕塑流传 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二、各朝代佛像雕塑造型 1、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塑的代表作。北魏时期受南北战乱的影响,人们都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因此那个时代的佛像雕塑都有尊贵无极珍的地位,让佛像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官民都造佛像保平安。北魏时期佛像的造型不仅有着中国传统的造像基础,还融入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包括石刻造像、佛寺壁画等。题材多以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菩萨为主,其时代特征最显著的莫过于坐着的交脚弥勒佛以及男性观音。此时的佛像比较高大,像身伴有圣光,还雕着飞天,菩萨则以少妇的形象雕塑,带有宝冠花饰,整个时期的雕塑雄壮悲丽。 2、隋唐时期雕像特征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坐像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坐像

像高:50.8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品 元朝(1271–1368),13世纪末期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 本尊观音菩萨坐像与首都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瓷塑坐像一样, 同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艺术的精品,代表了元代观音造像的巅峰之作。 她面颊丰腴圆润,清秀靓丽。双目微闭,表情恬淡柔和,端庄慈

祥,神态自然,气质高雅。 一张盈盈笑脸散发出迷人的东方魅力。 通体施景德镇传统青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莹润柔美, 足显透彻而素雅的青白釉效果,将大慈大悲、宁静安详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形体丰腴圆润,身披袈裟,下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串珠璎珞,腕戴臂钏。 随处点缀着珠光宝气的璎珞,全身装饰华贵而不失繁缛。

【元代观音造像】 藏传佛教是元代的国教,元代造像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但景德镇窑烧制陶瓷观音时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随着观音信仰的变迁,其造像也在发生异变。从南宋开始,形式普通、宽袖长袍的通肩袈裟代替了程式化观音造像中的天衣、披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冠的变化。从元代开始,观音造像头冠中的化佛就在逐渐消失。化佛冠是汉传佛教中观音的标志,观音是净土三圣之一,他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阿弥陀佛是观音的精神之父,因而在观音的冠上有阿弥陀佛的形象,这是识别早期观音的最好标记。化佛冠的消失过程正反映了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 恭祝 (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更多瓷塑观音菩萨造像】 【佛教慧日佛像佛画】精美的福建德化白瓷观音-清代造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佛教慧日分享德国馆藏德化白瓷】 17世纪-送子观音像: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高清【海外何朝宗德化瓷珍品】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观音立像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中国13世纪釉瓷《观音菩萨坐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清康熙时代瓷塑像《观音菩萨》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藏 18世纪福建德化瓷-观世音菩萨 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13世纪中国瓷观音坐像 美国底特律美术馆收集的 17世纪白瓷--《观世音菩萨坐像》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晚唐五代佛造像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晚唐五代佛造像 作者:葛淑英 来源:《文物春秋》 2015年第6期 葛淑英 (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涿州 072750) 【关键词】河北涿州;佛造像;晚唐五代;清代加刻 【摘 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有一件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造像,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义和庄乡 南定村。此造像刀法犀利,线条硬朗,肉髻高耸,水波纹发髻翻卷自由,具有晚唐至五代时期 佛像的典型特征。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件清代加刻铭题的晚唐五代佛造像, 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义 和庄乡南定村。造像为大理石质,高120厘米,宽94厘米,厚12厘米。共分两部分,上半部 分雕刻两排佛龛,每排5个,龛内各有坐佛一尊,龛左侧阴刻坐佛名字;下半部分在一佛龛内 刻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图一)。 主佛为释迦牟尼佛,位于正中偏下的尖拱龛内。饰火焰纹背光,火焰纹桃形头光。佛右臂 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稍残,但可辨认出拇指与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疏散。高肉髻,着右袒式袈裟,跏趺坐于束腰状莲台之上。莲台由覆莲底座和托 盘组成。托盘呈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阿难、迦叶两弟子侍立佛两旁。左侧年龄 较长者为阿难,着僧服,剃发,双手合十,表情恭敬严肃;右侧侍立者是迦叶,剃发,着僧服,双臂环抱,右手搭在左手腕上,体态自然。拱龛两侧刻“入门参礼黄金像,进步皈依大法 门”14字铭,上部刻“经声佛□(此字无法辨识,推断可能是‘火’)”4字。 上部两排佛龛中,上排所供佛像自右至左依次为: 1.南无无垢佛 螺发,身着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 之上。 2.南无普意佛 螺发,着交领式袈裟,双手掩在宽袖内结于膝上,跏趺坐于方台仰莲座之上。 3.南无普静佛 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交叉、掌心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 覆莲座之上。 4.南无普光佛 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 仰莲座之上。

中国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研究

中国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研究 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追溯至汉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造像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佛教造像是一种将佛教思想融入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佛教造像的起源和发展 佛教造像起源于印度,早期的佛教造像以印度莲花落地、宝座形式为主,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佛教造像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佛教造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寺庙和皇家都争相建造佛寺,佛像数量大量增加。这些佛像特点是面庞丰腴和喜悦,代表了天下太平与国家繁荣的时期。 宋代时期,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自然也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发展。宋代佛教造像的特点是线条流畅,并有更为柔和的表情和姿势,注重表现心灵与思想层面。 明代时期,佛教继续传播并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之一,大量的佛教造像也在这个时期制作。Ming佛教造像的特点是体型丰满、间距宽、细节的处理方式。 二、佛教造像的象征意义 佛教造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宗教象征。 佛教造像中的每一个构造部分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佛像基座一般是方形,代表着地,寓意万物皆由土而得。佛像衣着五袈裟,表现了佛家修行的境地,即痛苦与解脱之道。佛像头戴无缺光圆的宝冠,耳穴上挂有耳环,代表着清淨心与智慧心,辨别是非,遵從正路之意。 三、佛教造像的作用和意义

佛教造像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从艺术角度来说,佛教造像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最为杰出、独特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而且通过造像艺术传达出了宗教思想、价值观和美学理念。 从文化角度来看,佛教造像在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它帮助人 们了解佛教思想,传承精神和文明。 从宗教角度来看,佛教造像在佛教信仰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佛教造像不仅 仅是物质文化的产物,更是一种日常宗教实践的形式。 Buddh佛教信徒在素质修 行和超脱尘世中均可通过制作、酬神、供养佛像等活动上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四、佛教造像的现代价值 佛教造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有着无限的可能。首先,佛教造像是现代雕塑的衍 生品,是当代艺术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重要形式。其次,佛教造像的镇宅、驱邪,祈福效应等成为现代人人们的信仰源泉。最后,佛教造像还代表着一种人类较高的精神水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宝库。 结语: 佛教造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造像的价值 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实物,更在于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期望通过对佛教造像的深入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认知、珍视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河西走廊解说词-5造像

5.造像 河西走廊之五造像 公元41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梯山。他用清澈睿智的眼光审视着祁连山起伏跌宕的景色,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因为一个叫沮渠心qu]蒙逊的北凉国君指示他们在这里建造在当时看来举世无双的佛像石窟。他,就是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徒。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和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如此巨大体量的工程让昙曜兴奋不已,他仿佛听到了工匠们的声声斧凿在山中回荡。 佛教徒昙曜长期居住的凉州,就是今天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武威。天梯山在武威城南,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峰峦起伏,山势峻峭,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昙曜等人开凿的石窟就位于天梯山的岩壁上。据历史文献考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20世纪50年代在天梯山下修建黄羊河水库时,文物部门对这座石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于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水库边看到数百平方米的壁画,十七个佛龛与一百多尊佛像。石窟,并不只是石壁上的山洞,有时也指在河畔山壁开凿的佛教寺庙。有的石窟是供僧人修行住宿的,而有的石窟则是专门供信众进行礼拜。在环境优美又险峻的石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可以让建造者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奉献,更令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神圣和美好。祁连山,恰好就是这样一座理想的山脉。由于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因此佛陀在世时及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古印度一直没有出现佛像,只有佛塔、法轮、足印等象征性的表现物。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著东方,同时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古印度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名叫犍陀罗的地方一一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们为希腊艺术的美所感动,开始用石头雕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于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约600年左右,他的具体形象开始被人们塑造出来。他的脸形通常是椭圆的,同时还有高鼻梁和一头波浪形的卷发,他斜披希腊式的大褂,就像一位希腊神平添了几分东方的韵味。 逐渐地,艺术家们将印度用于修行的石窟和巨型佛像结合起来,创造了“石窟佛像综合体”,这就是佛教石窟艺术的发端。从公元2世纪到3世纪,罗马、安息、贵霜和汉帝国四足鼎立,紧密联系,使得横亘东西的丝绸之路全面繁荣起来。在这条道路上,驮着丝绸、宝石和香料的商队来往不绝,同时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他们不畏艰辛,希望像释迦牟尼一样,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人。而佛教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恰逢由中原王朝掌控天下的帝国时代正在黯然结束。 在魏晋南北朝崩溃与混乱的世道下,移民百姓和官宦世家几乎都陷入迷惘之中。就在此时,那些不辞辛劳、心怀大志的佛教徒们沿着天然通道一一河西走廊小心翼翼地进入中原。鸠摩罗什,就是由西方进入河西走廊的那些僧侣中的一位。他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他自西而东的旅程不仅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语言生活。 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国,他的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国王的妹妹。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来到龟兹的佛教徒是谁,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的。当佛教从古印度传到龟兹的时候,龟兹人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信仰,并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很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