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梵呗作为其中一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并举出五个例子加以证明,以了解汉传佛教梵呗的文化内涵。

一、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

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印度。印度佛教一直以来都是钟爱音乐和歌唱表达来表达我们对神圣、智慧和美丽的崇敬。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诲和指示,印度佛教音乐和歌唱演唱的曲子被贯彻成一门神圣的技艺,进而流传至汉传部洲。

二、汉传佛教梵呗的特点

汉传佛教梵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它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的特点:

1. 观音菩萨梵呗:汉传佛教梵呗的经典篇目,着重于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其内容清晰明了,富于动感和激情,能够让信徒们产生无比的敬意和崇敬之情。

2. 以唱颂佛为主:汉传佛教梵呗的主题内容都以唱颂佛经和

佛陀的经文为主,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徒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佛的教诲。

3. 陶冶人心:汉传佛教梵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宗教的,同时也包括人道主义的。它所体现的世间至善,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它的音乐美、美人美言、含义深刻,助于人们陶冶情感,懂得互爱、互助和协作。

4. 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汉传佛教梵呗中,音乐和歌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感性的音乐语言,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并让听众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5. 具有国际性:汉传佛教梵呗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在东南亚及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内容丰富,感人至深,能够贯穿佛教文化的纵深,引发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汉传佛教梵呗的作用

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佛教方面,它不仅具有弘扬佛教文化、传递佛教思想、深化信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修养等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信徒消除内在的精神障碍,安抚情绪、平心静心,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在文化方面,汉传佛教梵呗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通常是伴随着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进行演唱,所以它不仅具有音乐美的价值,还具有文化导向的价值。它能够展示出中国佛教对于佛陀教诲的支持和承认,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音乐和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五个例子:

1. 观音菩萨梵呗

观音诞辰之际,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都会奉诵观音菩萨梵呗,这些梵呗一般称作观音灵音或普门品等,极具中国特色,常常引来很多信众的参拜和热闹的场面。

2.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中国汉传佛教经典之一,曾被誉为东方佛经之王,经中所载的梵呗则是治愈人类痛苦之强音,具有精神抚慰之效果。

3. 普贤菩萨梵呗

普贤菩萨,梵名 Samantabhadra,意为普护一切,是法界众生之舟。普贤菩萨梵呗一般农历六月初六为诞,佛教信众们在这一天会特别聚集来唱经,梵呗。

4. 黄檗梵呗

黄檗派梵呗常常被用于禅堂重要仪式的法磐仪式中,目的是为了让爱禅之人获得成佛之道的启迪。

5. 梵天梵呗

梵天梵呗是汉传佛教所谓的仪轨乐曲之一,与天衣仪轨、法华仪轨、普贤仪轨、地藏仪轨之类的,同属于“梵天”音乐类型。它唱的是梵天的崇拜歌,是佛教中最质朴的歌曲之一,具有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粹音乐魅力。

总结:

汉传佛教音乐梵呗历史悠久、承载了佛教为之奋斗不息3000年的精神和智慧,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保持人类心灵正常精神活动的感人、具体呈现。古今中外的梵呗继承其传统精华,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现代的元素,丰富了梵呗的形式和内容,让梵呗流芳千古。汉传佛教梵呗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内省和愉悦,它让我们调和内心的纷扰和浮躁,更好地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和考验。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梵呗作为其中一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并举出五个例子加以证明,以了解汉传佛教梵呗的文化内涵。 一、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 汉传佛教梵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印度。印度佛教一直以来都是钟爱音乐和歌唱表达来表达我们对神圣、智慧和美丽的崇敬。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诲和指示,印度佛教音乐和歌唱演唱的曲子被贯彻成一门神圣的技艺,进而流传至汉传部洲。 二、汉传佛教梵呗的特点 汉传佛教梵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它具有以下几种显著的特点: 1. 观音菩萨梵呗:汉传佛教梵呗的经典篇目,着重于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其内容清晰明了,富于动感和激情,能够让信徒们产生无比的敬意和崇敬之情。 2. 以唱颂佛为主:汉传佛教梵呗的主题内容都以唱颂佛经和 佛陀的经文为主,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徒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佛的教诲。

3. 陶冶人心:汉传佛教梵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宗教的,同时也包括人道主义的。它所体现的世间至善,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它的音乐美、美人美言、含义深刻,助于人们陶冶情感,懂得互爱、互助和协作。 4. 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汉传佛教梵呗中,音乐和歌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感性的音乐语言,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情绪和思想,并让听众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5. 具有国际性:汉传佛教梵呗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在东南亚及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内容丰富,感人至深,能够贯穿佛教文化的纵深,引发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汉传佛教梵呗的作用 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佛教方面,它不仅具有弘扬佛教文化、传递佛教思想、深化信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修养等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信徒消除内在的精神障碍,安抚情绪、平心静心,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在文化方面,汉传佛教梵呗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通常是伴随着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进行演唱,所以它不仅具有音乐美的价值,还具有文化导向的价值。它能够展示出中国佛教对于佛陀教诲的支持和承认,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音乐和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五个例子:

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9021772.html, 试论梵呗与佛教音乐之差异 作者:秦航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 摘要:笔者于2013年腊八节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鱼山梵呗传承人释永悟禅师,据禅师指点,当今学者盲目将梵呗与佛教音乐混同对待,其实两者存在着很大差异性。为了弄清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本文将从两者的含义、历史渊源、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梵呗与佛教音乐的不同。 关键词:梵呗;佛教音乐;历史渊源;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98-01一、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含义 梵呗,又称“呗匿”、“呗赞”、“梵音”、“梵曲”等。佛教音乐中赞体歌曲的旧称,范指一切声乐类的佛教音乐。“呗匿”(梵文)略称“呗”,意译为“赞叹”,因中国佛教传自天竺,故前冠以“梵”字。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原来包含咏经与歌赞两个方面,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语言音律的规律,在音乐上起了变化,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以咏读佛经成为“转读”,以歌赞成为“梵呗”。《梁高僧传·经师篇轮》曾记述了这种转化过程,唐代道世《法苑珠林》也说:“转读近于诵,……一般均作四句。”从定义上讲,梵呗是举行佛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即用清净、离欲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达到赞颂歌咏与见闻受持者趋于清净内省、收摄身心、止断离欲、吉祥如意、自度度他的目的,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统称。 佛教音乐,简称佛乐,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教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是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这一美妙的载体将佛的教化广为宣传。 从以上两者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们同为宗教仪式上所用的音乐,只是后者更具音乐的抒情功能。佛乐歌唱注重的是音色,要求声音优美,不注重修行的过程,而梵呗是从清净心、慈悲心中所流露出的微妙清净声音,止断、解脱七情六欲,深深包含了梵呗艺术追求身心愉悦、安宁的简单愿望,两者一收一放,一智一痴,一深一浅,依佛教教义两者实属不同。据永悟禅师演示,梵呗的节奏不可计量,速度随意,如同说白,跟随歌词的自然重音,严肃朴实的唱诵完全吻合佛教意图,它并非为了使人听其音乐本身,而是为了佛教徒更好的修行,弘扬佛法而作。 二、梵呗历史渊源及其对佛教音乐发展的影响

[课程]天宁寺梵呗唱诵

[课程]天宁寺梵呗唱诵 天宁寺梵呗唱诵 时间: 2009-10-26 仔细考证下来~说天宁寺梵呗是汉传佛教音乐的最大源头并不过分。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微年间,公元627—655年,~为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其梵呗唱诵向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公认之典范。“梵 呗,bài,” ~指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是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为“唱赞”和“诵经”两大部分~还包括音乐形态介于“唱”与“诵”之间的偈、咒、真言、礼佛号等。 一、历史溯源 天宁寺梵呗被视作典范 天宁寺梵呗始于南北朝时期~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确定了哀婉为主的风格特点。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精通音律~由他发起制定的梁朝雅乐~对于佛教音乐汉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在汉传佛教音乐中~南方梵呗一直比北方梵呗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至唐代~由于传授者的方法和理解不同~南北梵呗出现了差别。但到了近代~全国各地寺院基本上又统一于南方。实际上~统一于南方就是统一于常州

天宁寺的标准。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在过去的时期内~常州天宁寺的唱念一直被视作典范~目前中国一些大丛林都喜欢称自己的唱念学自常州天宁寺。 二、艺术特色 在汉传佛教的音乐中~分为南北两派~北方以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为代表~特点是较多地吸纳了民间音乐的元素~比较高亢、激昂~而且大量使用笙管丝弦等乐器~是北派和南派最大的区别。而以天宁寺梵呗唱诵为代表的南派~曲调哀婉、优雅~除了少数的打击乐器~基本上以纯人声的面貌出现。 “梵呗”主体部分按文辞可分为“赞”与“经”两大类~还包括音乐形态介于“唱”与“诵”之间的偈、咒、真言、礼佛号等。“赞”为诗歌体~“经”为散文体。“赞”以类似唱歌的方式表演~称做“唱赞”~旋律性强~包括《炉香赞》、《宝鼎赞》等百余小赞和《戒定真香赞》、《弥陀赞》、《三宝赞》等大赞~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 三、历史传承 遍布海内外的僧众传播天宁寺梵呗 据史料载~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已有1300余年历史~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常州乃齐梁帝王出生之地、南方梵呗发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是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始于5世纪,已持续了近1500年的时间。这种表演形式包含了声乐、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音律和唱法上有很高的规范,同时也有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 阐释。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演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能够使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继续发扬光大。通过 在教育、传媒等方面注重传承与发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律腔梵呗”的精髓,欣赏这 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也可以带动文化创新,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其次,“律腔梵呗”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一文化艺 术形式起源于印度,经过了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演绎和发展,形成了与其他形式不同的独 特特色。因此,“律腔梵呗”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化遗产,可以帮 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递古代文化交流的情况,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此外,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也对于宗教信仰、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作为传统的佛教文化,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紧密相关。对“律腔梵呗”的保护也是保护和维护中国的 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这对于维系中国历史遗留的精神文化、传统信仰等方面 都非常重要。 最后,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也是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维护民族精神文化的 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的变化有时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因此,需要在政策、法规 等方面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保护这类文化遗产。这种精神文化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 面对时代变化,坚定对祖国文化的信仰和认同。 总之,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形式的 窗口。我们应该重视其传承和保护,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发扬。通过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文化、历史和文化认同,帮助塑造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态。

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寺院音声

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寺院音声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分布情况。内蒙古地区是一个集中了多 种民族和文化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汉传佛教寺院。从首府呼和 浩特市到草原深处的蒙古族村落,随处可见汉传佛教寺院的身影。这些寺院有的规模较大,有的规模较小,但它们都承载着当地信徒的信仰和希望。在这些寺院中,所传承的汉传佛 教音声也各具特色,无论是梵呗、法号还是佛经诵读,都成为了这些寺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最为常见的音声就是梵呗了。梵呗是汉传佛教寺院中最为重要的 音声之一,它是由和尚或信徒们诵唱佛经的一种音韵形式。梵呗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 回荡,给广袤的草原增添了一抹神秘和宁静的色彩。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下,梵呗声 仿佛变成了一道灵魂的涟漪,飘荡在天地之间。无论是在寺院内还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梵 呗都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音声,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平静和慰藉,让人们忘却尘世的纷扰 和烦恼。 除了梵呗之外,佛经诵读也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音声之一。在内蒙古地区的一些 寺院中,可以听到和尚或信徒们在诵读佛经的声音。这些声音清晰而嘹亮,仿佛是一首首 咏叹着佛祖慈悲和救赎的赞歌。在佛经诵读的声音中,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 力量,它们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净和安宁的感觉。这些声音不仅是信徒们对佛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它们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法号声也是一种独特的音声。法号是和尚在修行中常常念诵的一种 特殊咒语,它们在汉传佛教寺院中被诵读出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在 夜幕降临之时,法号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和尚们为众生祈福的祷告声。在这些法号声中, 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这些声音深深地触动 着人们的心灵。 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寺院音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 力量的象征。这些声音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回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脱尘世、净化心灵的 力量。在这些音声的感召下,人们能够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慰藉,也能够不断追求精神 世界的净化和升华。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寺院音声的美好和神奇,不仅承载了信仰的力量,更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音声的美妙和魅力吧!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天宁寺的梵呗唱诵是其独特的宗教文化活动之一,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下面将对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 一、历史渊源 天宁寺梵呗唱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唐代天宁寺的梵呗唱诵即已盛行,其盛况可见一斑。梵呗唱诵作为佛教寺庙的传统文化活动,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情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传统韵味。 二、宗教氛围 天宁寺梵呗唱诵在宗教氛围中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唱诵过程中,僧侣们以庄严肃穆的仪态,吟唱着佛经中的经文,整个场面显得庄重神圣,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和启迪。宗教信仰赋予了梵呗唱诵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使其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 三、音乐艺术 天宁寺梵呗唱诵的音乐艺术美学特征也十分突出。在音乐上,梵呗唱诵多采用低沉悠扬的旋律,以及简洁明快的节奏。这些音乐元素既符合佛教教义的庄严肃穆,又具有悠远深沉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愉悦。 四、语言表达 梵呗唱诵的文本主要以梵文或汉文书写,典雅清新,流畅圆润。唱诵时,僧侣们以准确标准的发音和工整优美的书写,诵读佛经中的经文,表达对佛教教义的尊崇和忠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品味,还传递着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五、艺术表现 在艺术表现方面,天宁寺梵呗唱诵具有其独特的韵律美。唱诵中,僧侣们以肃穆的仪态,端庄的身姿,吟诵着佛经中的经文,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和高尚的气质。其艺术表现不仅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深邃,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仪轨之美。 天宁寺梵呗唱诵作为常州地区的佛教文化活动,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其历史渊源、宗教氛围、音乐艺术、语言表达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History and Transi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Music LU Yi (School of Music,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与特征 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佛教与佛教音乐由印度经西域及海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佛教音乐主要是天竺及西域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是在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奏的音乐。佛教创立伊始就使用音乐——梵呗,以清净和雅、韵味悠远的咏唱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渡众生。由于民族、地域、语言的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与西域少数民族音调,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汉传佛教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大部分。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唱给“佛”、“菩萨”、“饿鬼”等超现实对象听的称为法事音乐或庙堂音乐,法事音乐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庄严性、神秘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另一类是唱给现实对象“俗人”听的称为民间佛乐或民间佛曲,多在居士及有宗教倾向的群众中流传,民间佛曲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通俗性,如陕北的“劝善”音调与西北地方戏曲、民歌相近,曲调优美动听,质朴流畅。各种法事(包括修行、纪念、普济法事)活动中都有唱诵音乐和器乐,其乐器多达几十种,当今法事活动中则大多仅用敲击乐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以铃、铛子、铪子等。 (二)曹植首创中国佛乐“鱼山梵呗”

试论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

试论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 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佛教音乐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佛教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佛教音乐的内涵和特点 (一)佛教音乐的内涵 1、佛教音乐的起源 我国的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而传入的,与佛教本身一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译传阶段:在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翻译了大量的佛经。第二阶段是创造阶段隋唐两代,我国僧人以印度经典佛教为基础,开宗立派。第三阶段是融合阶段:宋元明清四朝是中国佛教的融合阶段。 传入初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梵”和“呗”均为梵文的音译,“梵”意为静,“呗”意为“赞叹”,意思为以乐曲咏经,以歌来诵经。这种音乐被称为正统的佛教音乐。如《弥陀赞》、《药师赞》、《观音赞》等都属此类音乐。后来自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曹植“鱼山梵呗”,我国僧人借鉴民间乐曲创造了许多佛教音乐,如:《上经台》、《秘摩岩》、《如意歌》等。宋元明清直到近代是佛教音乐世俗化时期。这一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和流传广远的佛教乐曲,比如弘一法师的《送别》、《三宝歌》等世俗化音乐。 2、佛教音乐的内涵 佛教音乐从功用上看大致有:一是赞叹、教化类音乐如《药师赞》、《三宝歌》等。二是供养、修行类音乐:如《垂丝钓》、《阿弥陀佛圣号》和《观音圣号》等。三是佛事与其他类音乐:在一些如水陆法会、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施食、忏法等佛事中的音乐如《曼答辣》

等。 佛教音乐从器乐演唱上看:一是器乐上有北方的编制主要有鼓吹三大件笙、管、笛,以及云锣、鼓、铅子、木鱼、档、饶、拔,南方编制在北方的基础上加箫、琵琶、弦子、胡琴,因此,北方称“吹打”或“鼓吹”,南方称“丝竹”。二是从声乐方面可分为梵叹、渴、礼忏歌曲、诵经音乐和应赴音乐等。 由此可见,佛教音乐是用于赞叹、教化、修行、佛事等活动的一种宗教音乐,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器乐音乐和说唱音乐等形式。 (二)佛教音乐的特点 佛教是我国当前各民族信仰的五大宗教之一。佛教音乐的特点可以从佛教的特点中加以引申、归纳。总体说来,佛教音乐有区别于其他宗教音乐的形式特点和内容特点。 1、佛教音乐的内容特点 佛教音乐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歌词内容上。这是佛教音乐的本质特点。佛教音乐作为一种载体,必然要传承佛教并在内容上体现佛教的教义,突出净化心灵、感悟众生、修行积德、弃恶扬善。有研究表明,在对78首佛教唱诵歌词统计中,有60%以上的歌词是教人珍惜生灵、关爱人生、从善积德的。这些歌词词义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2、佛教音乐的形式特点 佛教音乐从唱法上来看是一种说唱音乐。它以说唱的形式出现在佛事活动中,这种音乐叫寺庙音乐。另外,佛教徒日常课颂也以说唱的形式出现,这种音乐被称为法事音乐。无论是佛事音乐还是法事音乐都是以宣扬佛法、劝善化恶,从而使得佛教思想在庶民百姓中普及教化。 从演奏方式上看,佛教音乐也是器乐音乐的一种。佛教音乐会借助于一定形式乐器来进行演奏。通常是在一些大寺院和盛大的佛事活动中举行,所演奏的曲子往往是套曲,由多个曲牌组成。所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同时又用木鱼、锣、鼓、铛等伴奏,有些地方还增加了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音乐自然也是起源于印度。古印度是一个音乐、舞蹈很发达的国家,因此佛教音乐在古印度非常盛行。佛教经印度、西域传入中国后,许多高僧在翻译经文的同时也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内地,因为当时是梵文念诵(唱),故称佛教音乐为“梵呗”、“梵乐”。 据史书记载,最早传入中国的佛乐是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张骞。《晋书-乐至》中写道:“张博望(张骞当时被封为博望候)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第一次是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此时佛教、佛教音乐尚未正式传入中国。西汉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佛曲),所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中国(汉代)最早的军乐。魏晋以来,二十八解已不复存在,虽然当时还用来给边疆将士壮胆扬威,而且还需“万人将军”方可使用。而张骞常用的这首《摩诃兜勒》却是一首佛曲。“兜勒”是梵文的译音。现代佛教的诸佛菩萨及词汇中也有“兜率”、“兜率天”等等。吴支谦所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而“摩诃”二字翻译成汉语是太伟大的意思。所以由此可见:在佛教还未正式传入中国之前,佛曲“摩诃兜勒”就已经传入中国,由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改编成军乐,遗憾的是在历史长河及战乱中消失了。 梁代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记载的鸠摩罗什(将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高僧)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礼,以歌赞为贵。”而由梵音转为汉韵,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梵音的曲调多委婉与重复且绵长的。而翻译后的古汉语字音多单一,一字多义,用来配梵乐的婉转、回旋也就是用单一的汉字配繁复的曲调,难以让人上口、记忆,无法表达佛教唱颂的庄严、肃穆,也无法表达信仰佛法的僧俗对佛的崇敬之情。“自大教东流,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天宁寺位于常州市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珍 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之外,天宁寺还有一项独特的宗 教活动——梵呗唱诵。梵呗是佛教的经典歌曲,其唱诵形式充满了美学特征,深受信徒和 游客的喜爱。本文将对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音乐、语言和表 演艺术等方面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美学特征 梵呗是佛教经典的歌曲,其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曲调悠扬动人。梵呗的音乐美学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统一的音乐结构 梵呗的音乐结构非常注重和谐统一,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稳定舒缓。在唱诵梵呗的过 程中,歌者们通过慢慢地吟唱,将音乐结构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天宁寺内,梵 呗的音乐美学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2. 清亮悦耳的音色 梵呗的音色清亮悦耳,歌者们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发出高亢悠扬的音色,让人们在 聆听中感受到音色的美妙之处。在天宁寺内,梵呗的音色优美动人,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 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精神舒畅。 3. 神秘宁静的音乐氛围 唱诵梵呗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宁静的音乐氛围,寺内的佛教信徒们在唱诵梵呗的过程中,常常带着虔诚的心情,将音乐与信仰相结合,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宁静。在 这种宁静的音乐氛围中,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舒 适。 梵呗的歌词取材于佛教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清丽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 美学特征。 1. 清丽优美的词句 梵呗的歌词非常注重文字的选择和排列,词句清丽优美,表达简练明了。这些歌词凝 练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于信仰和生命的感悟,既富有启发性,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寓意深刻的词句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大相国寺梵呗乐谱比较研究 先简单介绍一下大相国寺梵呗的背景和特点。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丛林寺院之一。每天早晚的梵呗是其重要的法会之一,不仅是供奉 佛祖的仪式,也是寺庙向来宾展示和传承佛教艺术的重要手段。从唐、宋时期开始,大相 国寺传承的梵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风格,其中旋律、板式、唱腔和节奏等方面都 有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是对比大相国寺传承的不同版本梵呗的乐谱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梵呗的传承和演变 梵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以来就开始广泛流传,但是在各地 的传承和演变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大相国寺的梵呗,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有了独特的 音乐艺术风格,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演绎方式、修习方法和传承渠道的特殊。 梵呗在大相国寺主要是以传承为主,弟子和师父相传,演唱方式也依据梵呗的特点形 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近年来,大相国寺梵呗也通过音乐会、唱片和电视等多种方式 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国内外都受到了一定的欣赏和爱好。 梵呗乐谱是梵呗表演的重要指导材料,是形成不同梵呗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通 过对比大像国寺传承的梵呗不同版本的乐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 1. 篇幅不同 梵呗的乐谱篇幅大多比较长,因为它们都是用来演唱祷词、出家人行的忏悔和超度咒 等长篇诗文的。不同的版本之间,有的篇幅较短,可能不到5页,而有的篇幅则超过了20页。不同的篇幅也体现了梵呗的演唱内容的多寡和复杂程度。 2. 唱腔的差异 梵呗的唱腔可以说是其最为重要的音乐特征之一,不同的唱腔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而且对于整个表演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动态影响。不同版本的梵呗在唱腔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有的唱腔快而激昂,有的则缓慢舒缓;有的腔调高亢而且高低起伏较为剧烈,有的则比较 平缓且节奏逐渐加快。 3. 整体表现效果 梵呗乐谱对于演唱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不同的版乐谱在演出上有许多区别。一些版 本梵呗旋律部分十分顺畅,令人感到十分舒适;而一些版本则在进退转换等过程中显得有 些走样,节奏有些失控。

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与基督教教堂的声景观比较分析

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与基督教教堂的声景 观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宗教在发展历史上既有传统道教的传承,也有外来佛教、基督教的传入 与传播。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仪式与教义,因此在宗教氛围的营造上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建筑氛围的营造,建筑环境通常使用空间形式、景观布局等方法,宗教建筑环境中较多 的会使用声音作为制造宗教气氛的方法。 本文通过梳理佛教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浅析其传入中国的发展轨迹,进而针对宗 教传入中国并发扬恢弘所使用的宗教仪式,分析其中声环境要素在中国的重要仪式及仪式营 造的宗教氛围,进而比较中国传统佛教与基督教在声景观要素上的声音需求。 关键词:声景观;宗教建筑;宗教仪式 1宗教建筑与声景观 1.1宗教建筑 我国现有宗教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道教、佛教与基督教,不同宗教根据其教 义与发源地的建筑风格,会在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当地 特色的宗教建筑。佛教建筑在中国起初继承了天竺以塔为中心的风格,后因天气 问题而不再适合以塔为中心进行佛教仪式,随后加之贵族舍宅为寺,佛教建筑风 格逐渐与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一致。基督教自传入中国后一直保持着巴西利卡式 的建筑布局,其风格则各异,但大体上内部空间都有西欧石制建筑的空间形式。 1.2宗教声景观 宗教建筑一方面为宗教提供传教布道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在营造充足的宗教 氛围以聚拢信众。在营造建筑氛围的过程中,建筑环境通常使用空间布局、场景 营造等方式。对于宗教建筑而言,会常常使用声音作为制造宗教氛围的一种重要 方法。但对于不同的宗教与教义,其仪式需求也不同,佛教诵经与基督教圣咏面

对的受众不同,起到的目的也不一,因此声景观的营造与相应声音参数的使用也 存在不同。 2中国传统佛教寺院声景观 2.1中国传统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随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步演变成为中国传 统三大教之一。起初,佛教传入中国后并没有规范的法事仪轨,而相应的帝王贵 族只是自发烧香礼拜,即所谓的“得金人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其随后在中 国的传播与佛教声景中的“梵呗”有着莫大联系。 梵呗广义上指佛教中令人心慕神仪的声音,其在文献中最初见于天竺佛教信 徒与中国传统道教信徒的角试中:“以大梵音叹佛功德,称扬三宝”。而后伴随 着佛教法事仪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同中国的传统音乐音韵相融合,梵呗为更 多的中国人认识,三国两晋时期,更有曹植“闻岩袖诵经”而“拟其声作梵呗” 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关于梵呗的唱导、转读同时也促进了佛乐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到唐朝更是促进了密宗音乐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梵呗已对佛教在中国的传 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里坊制的终结而建立 起的城市钟鼓楼制度也逐渐与梵呗传统相结合,形成了针对中国佛教信徒的“晨 钟暮鼓”制度。同时,即使宋元时期中国佛教的传播已由唐朝的鼎盛逐渐转为衰落,佛教的发展也因为梵呗进入民间、增添民间法事仪轨而并未走向衰落,其于 明清时期衍生的禅、讲、教制度反而还进一步增添了佛教教众的团结与自律。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佛教自东汉年间开始并逐步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声 景观中重要要素——梵呗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2.2声景要素——梵呗 梵呗最初并非见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在天竺佛教中就有出现。梵呗与法事仪 轨的兴立本质上标志着佛教徒的修行从释迦摩尼时代佛教徒的诵经、坐禅等“自 觉行为”转为伴随着章程、清规戒律的“强制行为”。在法事仪轨有受戒、日常 修行、庆典纪念等,其中伴随的梵呗大体有三种意义内涵:

曹植与“渔山梵呗”考辨

曹植与“渔山梵呗”考辨 作者:傅暮蓉 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07期 一、“渔山梵呗”释义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后的佛教,无论是传播佛法还是自我修行的活动都伴随着仪式和梵呗音声。佛教仪式梵呗幽深寂然,独特的音调超凡脱俗,让无数的佛教徒和俗家众生为之倾倒。自古以来有许多佛教徒和学者认为:梵呗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创制的“渔山梵呗”,开创了佛教音乐梵呗华化的里程碑;也有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个传说,自唐宋之时直到今天两种观点争论不休。 (一)梵呗 在解释“渔山梵呗”的含义前,首先要了解“梵呗”的意义。“梵”在早期婆罗门文化知识中的原义为“念颂吠陀”,“吠陀”是婆罗门教基本文献和神圣知识宝库,也是雅利安人一千多年的歌谣、赞美诗、仪式与巫术等方面的集大成,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文献。“梵”有真言或咒义之意,后引申为作礼仪和唱赞歌而获神力的人。而“梵音”之义是:“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1}又梵音者:言种种梵音者,即八种梵音:1.最好声,其音和雅,如迦陵鸟;2.易了声,言辞辩了;3.和调;4.柔软;5.不误;6.不女;7.尊慧;8.深远。{2} 而“呗”是梵语Pathaka(婆陟)之音译,意译为“赞叹”“止息”“止断”“圆满”“皎正”等。古印度的“歌咏十二部经”,{3}不管长行、偈颂都称为“呗”。《高僧传》卷十三:“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上,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4} 以上说明:梵音是清净之音,微妙之音,是天然的音声;“呗”是古印度赞叹之音声的方式和专用名词,其来源于古代印度婆罗门祭祀中用歌声赞叹所祭祀的诸神。这种以音声赞叹为仪式核心的方式被佛教所吸收,在佛教仪式过程用清净微妙之音赞叹佛及菩萨的功德为内容。印度佛教中这种用音声赞叹咏唱其各种对象的赞咏歌唱方式“呗”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和学者将这种用梵语唱的呗称为“梵呗”。 (二)渔山梵呗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传播,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梵呗”一词的意义开始改变。人们开始用中国语言制作符合印度佛教曲调特点的、用汉语演唱的赞咏“呗”,汉传佛教历史中称之为“渔山梵呗”或“梵呗”,至此“梵呗”由原来西域僧人用梵语演唱的“呗”的含义,变成用汉语制成符合印度曲调特点的“呗”。此后“梵呗”一词含义就是汉语赞咏的“呗”。

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是中国汉语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梵呗,即印度五明之声明,属三学的“定”学法门。三国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自此,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后鱼山梵呗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鱼山梵呗2008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简介 梵呗, 即印度五明之声明,属三学的“定”学法门。随佛教传入中国。三国时期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感鱼山之神制;在鱼山依《太子瑞应本起经》“制转赞七 声旻降曲折之响”,创制“撰文制音,传为后式”的六章汉语梵呗.《鱼山梵》出而“以为学者 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即后世所称《鱼山

梵》或《鱼山呗》”。(《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简称“梵呗”;唐初传至日本谓之: “鱼山声明”;传到韩国称之“鱼山 ”,称名至今。“鱼山梵呗”,解决了一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自此,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声佛事。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 “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故历史上曹植被尊称为汉传佛教音乐--梵呗始祖。早在隋唐,梵呗随着佛教的兴盛传播,另一方面,梵呗演化音乐艺术的“佛曲”也在宫廷和民间盛行,现在人们把“梵呗 ”和“佛曲”统称之为佛教音乐(范畴)。 鱼山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中国汉语佛曲的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但与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不同,一般不能称梵呗。是佛教徒(确切的说:是指出家人或主持)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就是和尚念经法事的声音,后世梵呗是鱼山梵呗为标准的简称,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2008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华严字母仪式中的梵呗

华严字母仪式中的梵呗 作者:傅暮蓉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 前文已论述了华严字母传入中国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语言、语音、音乐、思想观念。 随着中国佛教徒对佛教教理、教义、音乐及华严字母的深刻理解和喜爱,他们用中国的语言文 字依照华严字母构成文字语言发生、发展的原理,创造演绎出一套动听的中佛教梵呗修行方式——讽华严启止仪,本文将对这一仪式作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华严字母/ 仪式/梵呗/ 唱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3-0148-11 从前文已知,华严字母传入中国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语言、语音、音乐、思想观念等 方面,尤其是在佛教音乐梵呗华化过程中充当了桥梁的角色,使得佛教音乐文化被中国广大人 民所接受,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佛教徒对佛教教理、教义、音乐及华严字母的深刻理解和喜爱,他们用中国的语言文字依照华严字母构成文字语言发生、发展的原理,演绎出一套优美动听的 佛教梵呗修行方式——讽华严启止仪,用于华严道场的仪轨中和建华严法会的仪式中。因此, 依照讽诵《华严经》的仪式,其梵呗华严字母仪式中的音乐分为两个部分:诵《华严经》之前 的梵呗;诵《华严经》后的梵呗华严字母套曲。 一、诵《华严经》前仪式的梵呗 1.《炉香赞》高旻寺华严法会众人齐唱、傅暮蓉记谱 例1.

《炉香赞》是法会的第一个项目,众人走进经堂,铃响之下接磬响三下,维那举腔,众人 全体合掌起立唱《炉香赞》,与此同时,方丈进行拈香仪式,直至《炉香赞》结尾。《炉香赞》及梵呗华严字母仪式中的《华严海会赞》、《华严字母赞》属于佛教中常用的六句子赞,其曲 调来自《华严会》的曲牌,是“宋元旧篇”南戏《牧羊记》中的词牌,《华严海会》词格为四、四、七、五、四、五、六句29字。唱辞结束后,加入与赞内容相对应的“菩萨陀”。如《炉香赞》结尾处的“菩萨陀”为:“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又如《莲池海会赞》的“菩萨陀”为:“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这种“菩萨陀”通常唱三遍。 佛教中的梵呗以《华严会》曲牌填辞的禅乐“六句赞”有四十多首,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曲 牌可以根据赞颂对象不同而填写不同的赞词。当前佛教法事中以《华严会》曲牌填写使用的 “六句赞”有《炉香赞》、《华严海会赞》、《华严字母赞》、《杨枝净水赞》、《莲池海会赞》、《韦陀赞》、《阿弥陀赞》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一些六句子的变体。六句赞由于历 史悠久,长期在全国各地流传,产生了在演唱曲调上的地方性和传承性的差异,但是旋律骨架 还是基本相同的。 2.《华严启止仪》扬州高旻寺后堂堂主一清法师唱、傅暮蓉记谱 例2.

华严字母及其研究现状

华严字母及其研究现状 作者:傅暮蓉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中国数字音乐的示范与应用》子课题中的一个章节,并获博士后 科学基金资助,编号:20100470582) 编者按:华严字母时印度最古老的42个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佛教梵呗特点的集中体现,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各个方面。它作为文字的种类,代表了字母文字的祖先,是人类古老 的“音节·辅音字母”的遗存。42个字母象征了42个语词;42个语词又象征着42个语句,是人类古典文字“音节·辅音字母”的活化石。作为语言,它是释迦牟尼使用的神圣语言,被古 代佛教徒尊为“一切生物的根本语言”,“一切语言的母语”。从哲学意义上,华严字母表达 了人类语言文字的真相,其组合方式揭示了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佛教意义上, 它是佛教修持解脱基本方式“止观”(禅定)法和佛教的总纲。站在音乐工作者的立场,华严 字母的唱持存在方式,揭示了人类在深层次中语言与音乐,及音乐产生的规律。华严字母传入 中国后,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语言、语音、音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尤其是在佛教音乐、梵呗华 化过程中充当了桥梁的作用,使得佛教的教义、教理及音乐文化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随 着中国佛教徒对佛教教义、教理、音乐、华严字母、梵呗的理解,他们用中国的语言文字依照华严字母构成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原理,演绎出一套优美动听的梵呗修行方式——讽华严启止仪,用于华严道场和建华严法会的仪轨。笔者拟对华严字母做全面的研究,本文只对梵呗华严 字母及其研究现状作大概的介绍,在其后的文章中,会对梵呗华严字母的语言音调、音乐特点 以及在佛教音乐华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过程进行论述。 傅暮蓉[1] [内容提要]佛教中的梵呗既是印度本土“沙门”的“微密秘奥法门诸音”,亦是婆罗门的“声明”代表。而梵呗华严字母则是佛教梵呗特点的集中体现与代表,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佛教的寺庙中和佛教文化活动中。 [关键词]华严字母/梵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2-0122-12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传入后的佛教无论是自我修持还是弘扬、传播其思想内容时,都 涉及一系列的仪式性活动。这些仪式性活动被统称为法事(亦称佛事),包括佛教的庆典、传法、诵经、供养、施僧、拜忏、祈福、荐亡等。这些仪式性的过程自始至终有音声相伴。而音 声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梵呗(清静、离欲、圆满之意),它在佛教仪式的宗教活动中,担任着最 重要的角色。佛教中的梵呗既是沙门“微密秘奥法门诸音”,亦是婆罗门“声明”的代表,是 印度古老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的具体产物。 华严字母是印度最古老的42个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也是佛教梵呗特点的集中体现,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各个方面。在佛教中称“42字观门”、“42字妙陀罗”,是佛教修行解脱的基本方式,被佛教经典赋予了佛教化的语言或语句教理的解释。也是最早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梵 文字母,是佛经传读、诵经、持咒等必须的工具。因此,它的出现架起了最初梵汉对翻译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