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1918 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的合成氨方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1931 年,是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博施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XX 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XX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据新安晚报消息:

4月8日早晨,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

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1. 你从这一新闻报道及图片得到什么启示?

2、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拿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与以上讨论结果进行对比。

对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

请学生上讲台演示闻氨气的方法。

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

对空中喷洒?

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氨气在水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氨气喷泉实验。

观察现象,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

形成红色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若某学生用氨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

刚才喷泉实验中装满水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特性来引发喷泉实验。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来引发该实验?

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可行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表扬,对其中较好的方案大家重点探讨:

1)方案一: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

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2)方案二: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

后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请两位同学完成方案一的实验。若

有兴趣,课后大家可以在实验室试一试方案二。

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氨水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氨水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中有什么微粒?

说明氨水中有氨气分子存在。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呢?

假设NH3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NH3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氨水中的粒子:NH3、H2O、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

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根据以上探讨的知识写出氨气与水发生的反应

与水反应: NH3+H2ONH3·H2O

NH4++OH-

C.%D.%

动手练习。

氨水的溶质是,但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以NH3 分子计算。

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700/

700

?17+1000?1

?·L-1

氨水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为:%

故选择A、C。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点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拿玻璃棒蘸点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两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大量白烟产生。

(2)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上述实验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本身都可以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导致反应后形成的白烟现象不太明显,有学生会误认为这是浓氨水或浓盐酸本身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因而说服力不强。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说服力更强的实验?

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并肯定可行的

实验方案,同时自己给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给学生演示:

取一根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一端塞入浸有浓盐酸的脱脂棉,另一端塞入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然后两端用橡皮塞塞紧,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上述实验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段时间后,在玻璃管中间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然后白烟向两端逐渐扩散。请问为什么起初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呢?

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因为分子量小的氨分子扩散的速度快,所以两种气体分子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先相遇产生白烟。

NH3也可与其它酸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同学们动手练习:NH3+HNO3=NH4NO3 2NH3+H2SO4=2SO4

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一定是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后有氨化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呈白烟状,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

反应原理:3Cl2 +2NH3 = 6HCl +N2 HCl + NH3

= NH4Cl。

在上述氨气与水、氨气与酸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98-99的思考与交流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氮气怎样转化为氨气?

氨课前预习学案

第一课时氨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 2.掌握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3.了解氨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 氨气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 一、氨 1.氮的固定 (1)定义: (2)氮固定的方法 ①自然固氮: ②人工固氮: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1)与H2O反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氨水的性质 A.弱碱性。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___,能使红色石蕊试纸___ __。 B.不稳定性。受热分解:________ ______________ C.氨水的成分(三分三离) 分子有: 离子有: (2)氨跟酸的反应

(3)NH3具有还原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的可进一步被氧化为。 【知识拓展】硝酸工业 4、氨的用途 硝酸铵盐纯碱用稀氨水治疗蚊虫叮咬消除二氧化氮的污染吸收硫酸生产中的二氧化硫致冷剂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练习 第二课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氨气的检验方法 3.掌握铵盐的性质 自主探究 1.实验室制法 方法一 1、反应原理。 2、装置:“+”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相似。 3、收集:法;收集的试管口塞上棉团,作用是。 4、验满方法: 5、检验:

6、尾气处理: 7、氨气的干燥: 【讨论】氨气能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能不能用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 铵替代氯化铵?氢氧化钙能不能用强碱替代?氨气干燥能不能用浓硫酸和氯化钙?若不能说明理由? 注意事项: ①氯化铵不可用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替代 原因: ②氢氧化钙不可用强碱替代 原因: ③干燥氨气不可用浓硫酸和氯化钙 原因: ④氨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原因: 方法二:加热浓氨水制氨气 方法三:浓氨水与固体CaO 方法四:工业制法 二、铵盐 形成: 1.物理性质:铵盐都_____于水的色晶体。 2.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 【思考交流】能用氯化铵分解制取氨气吗?说明理由 (2)与碱反应 三、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游离态:通过转化为化合态,再通过转化为。植物蛋白被动物食用后转变为,一部分以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氨气教案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 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

初三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氧气的性质》导学案

初三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氧气的性质》 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氧气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的实例,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化物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学习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氧化物和氧化反应 二、知识准备: 1、 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2、 蜡烛燃烧有哪些变化?会生成哪些物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氧气______溶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1. 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如:五氧化二磷(P 2O 5).氧化镁(MgO ).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碳(CO 2)等。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例: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C O 2 CO 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 ) A .铁丝 B .木炭 C .红磷 D .蜡烛 4.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 .铁制品锈蚀 C .食品腐烂 D .电灯发光.放热 3.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 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 .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 .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 .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三、教学内容 2.【学生实验】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氨气-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氨分子的结构 2、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氨与氨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引入】: 大家都知道刘谦变魔术变得很好,其实在我们化学中也有很多魔术,这节课呢, 老师也先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仔细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用滴管取几滴浓氨水,滴在玻片上,迅速盖在集气瓶上,上下振荡几下。浓氨水易挥发,形成一瓶氨气。同理,制得一瓶氯化氢气体。(老师此处暂时不作讲解) 将两只带磨口玻片的集气瓶口对口放置,抽去两块玻片。学生观察现象。 【生】: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的白烟。 【师】:这个魔术叫做 ——空瓶生烟,其实啊,老师用的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反应来做 的这个实验,那么,氨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正确认识——氨。 【板书】: 第二节 氨 一 、氨(3——即氨气的简称) 【回顾】:我们上节课学过的氨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现在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氨分子 的空间构型 、 【师】: 那根据大家对“空瓶生烟”中氨气的观察和我们对氨分子结构的学习,大家大胆 的总结和推测一下,氨具有哪些性质呢? 【提示】:氨有没有气味?谁来闻闻氨的气味?先分析一下,如何正确地闻氨气的气味? 【师】: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而空气的平均式量是29,所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闻气味时瓶口向下,用手轻轻煽动,使少量氨分子飘进鼻孔。 【生】: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板书】: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 【师】:大家有没有闻过动物体腐烂后的气味?(一股恶臭味)其中含有氨气。 农村里的同学在父母施铵肥时也应该闻到过。(刺激性气味)那种气味主要就是氨气散发的。另外厕所里也有氨气的气味。 【过渡】:这些都是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结构决定性质,首先看一下氨的结构特点。 【师】:既然氨分子是极性分子,那么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 107o18 '

高一化学氨气的性质导学案

◇自主学习内容◇ 长治县一中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编制教师:高一化学组 课题:氨的性质课型:自主编制时间:2015.1.16 一、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二、自主学习内容 1.什么是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的方程式?氨气的物理性质? 2.氨气的喷泉实验操作方法? 思考交流:CO2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为吸收剂完成喷泉实验?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 下列气体和溶液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吗?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满吗?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 气体:HCl CO2 CO2 NO2 Cl2 NH3 液体:H2O H2O KOH KOH NaOH HCl 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氨水中有哪些分子和离子?氨气的检验方法? 3.氨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思考交流】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2)跟酸的反应:NH3+HCl—NH3+HNO3—NH3+H2SO4— 4..什么是铵盐?铵盐的性质有哪些? 【思考】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这一实验的反应实质是什么? 简述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5.什么是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备硝酸的方程式? 思考:根据氨的一系列转化,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 O2O2H2O N2 NH3 NO NO2HNO3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试剂: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思考交流】可以用什么干燥氨气? 【练习】[例1]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三、预学中的疑难问题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的性质。教材从氨的合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内容放在了硅、氯、硫、氮的化合物之后,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体系,是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础。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较弱,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本节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轻松愉悦的掌握本节内容。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性质; 2、了解氨气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新闻的阅读以及氨气的观察,通过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及其氨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以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实验为导向,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氨的性质。 2、讨论法 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多个学生对答案进行补充,最终得到完整的知识。 六、教学重点 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 七、教学难点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重庆市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全套教案

4.4 氨硝酸硫酸——氨 教学目的 1. 掌握氨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氨水显弱碱性。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用品 PPT 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碳酸氢铵、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红色石蕊试纸。教学过程

-NH 32NH NH 2 剂。 的循环,讨论氨的用途和自然界 中氮的循环。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氨的化学性质:碱性和与水的反应以及铵根离子的检验,氨的制法,重点要掌握的是氨水为什么显碱性和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装置。

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课本P103——1、2、4、5 第三节硫酸、硝酸和氨(第1课时) 三、氨气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化学性质: )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碱性:NH3+HCl=NH4Cl 铵盐的性质:(1)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32NH Cl 2

-NH 参考资料氨对人体的危害 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比重为0.5),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PPM。氨气的溶解度极高,所以常被吸附在皮肤黏膜和眼黏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氨气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黏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四、硫酸、硝酸和氨——硫酸 教学目标 1.复习硫酸的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通过学习浓、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量变引起质变角度,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浓H2SO4的特性。 教学难点 浓H2SO4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 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1.展示一瓶浓硫酸。

氨气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钠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钠及其化合物 【基础梳理】 1. 钠 (1) 物理性质:色固体、硬度小、熔点(钠的熔点于水的沸点),实验室中常保存在中,使之隔绝空气和水。特别提醒:不能保存在四氯化碳和汽油中。 (2) 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Cl2(现象:剧烈燃烧、白烟) 4Na+O2(现象:银白色固体变暗) 2Na+O2(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产物是固体) ②与酸、水、醇反应 2Na+2HCl 2Na+2H2O(装置如下图,浮、熔、游、响、红) 2Na+2CH3CH2OH(沉、慢) (3) 钠的工业制备:2NaCl(熔融) 2. 氢氧化钠 (1) 物理性质:NaOH的俗名为、火碱或苛性钠;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 (2) 化学性质 ①具有碱的通性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 与强酸反应:H++OH-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SiO2+2OH- 与盐反应:Cu2++2OH- ②其他性质 与两性氧化物反应:Al2O3+2OH-

与金属单质反应:2Al+2OH-+2H2O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2OH- (3) NaOH的制取 ①土法制碱:Na CO3+Ca(OH)2 2 ②现代工业制碱:2NaCl+2H O 2 (4) NaOH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提供碱性环境,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酯类的水解和油脂的皂化。 微课1 金属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应产物判断 例题1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和二氧化硫 B. 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 常温下铁能被浓硝酸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D.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与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 【答案】 C 变式1 一定条件下,将Na与O2反应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mL 0.5 mol·L-1稀盐酸中和, 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 A. Na2O B. Na2O2 C. Na2O和Na2O2 D. Na2O2和NaO2 【答案】 C 【题组训练1】 1. 金属钠着火,不能用H2O、干冰灭火的原因是,通常用掩埋。 2. 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中,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填序号)。 ①MgSO 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饱和澄清石灰水⑤Ca(HCO3)2溶液【案】①④⑤4 3. 有人设计出一种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让钠与FeSO4溶液反应的方法以验证反应实质。

氨气章节教案

氨气的性质 课时一节课 个人思路: 1.让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氨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情学法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中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 但是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实验探究法:学生对CO2比较熟悉,所以可以预先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完成对CO2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观念及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归纳总结法:对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阅读、实验探究之后,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氨水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氨气、氨水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小结,练习巩固。

3导学案(2)

课题名称:____从空气到面包_____ 内容所属学段: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初识氨 【化学史料】引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了氨,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观察氨气的外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 沸点;水溶性;收集方法。 【实验探究2】氨气的喷泉实验 (1)实验现象怎样? (2)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3)该实验现象说明氨具有哪些性质? 【及时诊断】 1.下列组合能形成明显喷泉并充满烧瓶的是 烧瓶干燥气体烧杯液体 A NO2水 B SO2 4 mol/L NaOH C Cl2饱和食盐水 D NO 水 2.某学生在氨气的喷泉实验基础上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学习任务二:再识氨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氨水的成分包含。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实验探究2】取两支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后,再将两支玻璃棒靠近,观察现象 。

2.氨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知识小结】遇氨气均有生成;难挥发性酸H2SO4无此现象。 3.氨与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氨的催化氧化(接触氧化)——工业制硝酸的基础,体现氨气的。 三、氨气的用途 【及时诊断】 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体的判断可能是氨气。下列方法中,能帮他证明是氨气的方法是 A.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 D.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 学习任务三:制备氨 四、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干燥;验满;尾气处理。 其他制备氨气的简易方法: 五、铵盐的性质 1.都易溶于水; 2.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 3.与碱的反应。 4.NH4+的检验。 【及时诊断】 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六、人工合成氨氮元素从游离态→化合态即为 【学习探索】利用网络线下调查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将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汇报。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氨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 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 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 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和谐 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准备: 主要试剂及仪器: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烧杯、集气 瓶。 五.教学方法 “3+1”教学法。 “3”即: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1”即: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氨的相关性质,以及利用氨的催化氧化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氮元素化合价升降,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掌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ppt辅助讲解,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引入本节课。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

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

《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氨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科学方法利用实验的手段,使学生学会氨的催化氧化法,通过讨论、分析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氨与酸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由氢气和氮气合成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一、氨 【板书】1.氨的分子结构 【提问】用电子式和结构式表示氨分子的结构 【板书】电子式H∶N∶H 结构式H-N-H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提问】氨的分子结构,判断氨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展示】一瓶氨气 【提问】通常状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 【投影】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回忆旧知识,明确本节目标。 思考,书写。 观察模型,认真思考并回答。有一对孤对电子,呈三角锥形,极性分子 观察思考复习,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情景。 用理论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培养立体思维能力,帮助理解记忆。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氨的加压、液化、放热、减压、气化、吸热过程的讲解,告诉学生氨做致冷剂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指导】氨的喷泉实验 【提问】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喷入圆底烧瓶?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结论氨极易溶于氨溶于水后呈碱性 【过渡】大家分析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呢? 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观察,描述。 分组实验并讨论。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 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 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

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 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 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说明氨 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 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 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2.化学性质【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 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 【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 【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 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 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 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3.铵盐的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铵盐的性质部分,并讨论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并解释原因。

氧气导学案_答案(完整版)

第二节《氧气》基础知识梳理 一、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和原理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进行 确定依据具体内容 药品元素守恒 廉价易得 安全环保 耗能低含氧元素 过氧化氢溶液常见 产物是水,无污染 反应不需要加热,常温就分解 原理发生装置:反应物的状态 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生成气体的性质— 物理性质:溶解性、密度 化学性质:能否与水反应 能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二氧化锰为固态,过氧化氢为液态,反应不需要加热 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略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不易溶于水,选择排水法 化学性质:不跟水反应 不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实验装置 图(或仪 器) 2套 P86排空气法和排水法 分液漏斗的作用:随时添加液体药 品。通过控制活塞,来控制滴加液 体的速度来控制反应速度;节约药 品。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可用注射器来代替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 化锰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 化氢溶液。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 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 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3、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 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加入

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4、用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检验,若木条复燃,则收集满。过氧化氢溶液。 5、等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6、等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在水下,将毛玻璃片盖好,取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收集方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验満方法氧气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则满 放置方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正放在桌面上 检验方法氧气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深入瓶中,木条复燃则为 氧气 热点追踪: 1、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置操作步骤 优点:装置简单,便于操作 缺点:容量小,不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 密性良好。 优点: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缺点: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方法一:连接装置,打开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内注水,至漏斗末端没在液面以下,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捂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氧气导学案

课题:氧气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 3.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该特点对反应的类型进行准确地判断。 4.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课前知识积累】 ★凭借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你对氧气都有哪些认识吗?(只要是与氧气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情境导入】幽默化学家趣事:氧气 有一次,一位化学家对熟人谈起氧气的发现问题。这位化学家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人发现。”他的熟人说:“真有趣。不过我想知道,人们在这以前是靠什么呼吸的?”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 【讨论交流】①请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④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小贴士:此方法通常用于氧气区别于其它气体的鉴别。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3]及[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 【交流讨论】 1.物质的燃烧与氧气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怎样解释物质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不同? 2.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3.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1、化合反应:或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讨论交流】 1.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2.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两种物质吗?3. 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氧化反应:物质和_______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注意事项】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讨论交流】 1.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碳 + 氧气二氧化碳(2)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3)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小结】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3、缓慢氧化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_______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对氧气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2.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都能发生,其中既属于化合反应有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镁+氧气→氧化镁 D.氢气+氮气→氨气 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的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4.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没有氧气参加的是( ) A.电灯发光 B.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C.食物腐烂 D.金属器皿锈蚀 5.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6.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一瓶是氮气,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如何鉴别它们? 7.现有一集气瓶,想要测量该集气瓶最多能收集气体的体积,请你写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