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从吴良镛“菊儿胡同”看中国旧城改造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的契机。今天看了王受之先生《传统现代——中国设计何去何从》的文章后当初写作的初衷又开始强烈的萌动了,觉得不写出来有种不快之感。于是走笔疾书成此下文——

旧城是过去式、是过去的东西。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而建造的。让现代人去居住使用当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改造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如何改造却困饶了几代人: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有选择性的保护?亦或是象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一般全盘否定?

旧城改造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皇宫、宗庙建筑等官方或公众性的建筑;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包括名人故居和民居。现在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对前一类是采取保护或有选择性的保护,而对于后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对名人故居还是适当的保护,但是对待民居却是拆你没商量。所以在现代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满是现代建筑的夹缝里突然出现几间极不协调的旧式建筑,就象在满是白子的棋盘中出现了几粒黑子。所以一些激进派认为这种不和谐是旧式建筑惹的祸,于是几间仅存的旧式建筑也从视野中消失了。这下清静了,到处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方盒子,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好似一统了,但城市却变得没有了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这还是原来的城市吗?这还可以用原来的名称来称呼它吗?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

中国的城市将向何处去?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建决策者,如何协调这几方的观点是困难的。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建还是杂乱无章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何来保护和改造现代仅存的古代建筑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破坏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曾记否?1992年拆除的济南火车站。这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每年都会带一批德国专家来免费为济南老站提供维修和养护。当听到老火车站被彻底拆毁的消息后,菲舍尔气得老泪纵横。这个火车站的拆毁也引发了全国性的对如何拯救和保护历史建筑的一场大讨论。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

对于四合院的改造,建筑界一直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地进行了这片胡同的改造。

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有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一个城市是怎样发展过来的,这对城市建设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都北京,实行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模式对于各个中小历史

文化名城起着示范作用。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菊儿胡同改造时得到成功实践,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米的菊儿胡同里。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即新四合院体系。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胡同—院落体系,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所包含的邻里之情。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曾获1992年世界人居奖,这也标志着世界对菊儿胡同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同。菊儿胡同改造不仅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范例。

吴良镛认为,“今天盖房子数量特别多,规模很大,所以现在不是盖房子,实际上是在盖城市。”因此,他认为建筑师应当认真研究城市环境,否则,给城市风貌带来的破坏,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

上一世纪的70年代起,吴良镛提出了“如何保护北京古城”这一命题。90年代初,他设计的“菊儿胡同”获得了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1999年,他在国际建筑家协会第20届建筑大会上,以这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起草人身份走上讲台,郑重向中外建筑师提出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城市的灵魂就在街道、胡同、四合院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里,这些场所就像细胞一样,就像表皮下面纵横交错的血脉一样,组成了城市的肌理,要保护好古城风貌,关键就在于保护好古城的肌理。

他认为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古城的整体风格与肌理。吴教授一向重视地域文化。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名城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城市风格与肌理也各不相同,譬如苏州的城市肌理就和北京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运用“有机更新”的思路,来保护好古城的肌理和灵魂。

吴良镛设计“菊儿胡同”,就是对传统四合院的一种“有机更新”。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过去已有的建筑模式,而是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种既适应于北京老城原有的肌理,又适合于现代人居住的一种新的场所。他认为把“菊儿胡同”说成是新四合院,不如说“类四合院”更好一点。

吴教授说,现在独门独户地居住四合院的人少了。传统的四合院通常都是“独院”,而实际上,现在多数“独院”早已变成为“杂院”,许多人家挤在一个小院里,没有煤气,没有卫生间,有的甚至还没有厕所。显然,这样的四合院,居住质量是并不高的。

既要满足老北京对居住四合院的喜好,又要让他们住得舒服,这就是设计“菊儿胡同”的宗旨。可以说,“菊儿胡同”就是专门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的。

“菊儿胡同”里也有一个共用的院落,里面仍然住着多户人家,但人们相处在一起不显得拥挤。齐全的煤卫设备,使生活舒适方便。

在营造“菊儿胡同”时,吴良镛始终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每家使用面积分别为45、70、90平方米,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此外,他特别提出,“菊儿胡同”中的院子都围绕老树设计,因此很有趣味。胡同中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的保护,而且,在设计中享有一席之地。

北京菊儿胡同里的人居气氛的确十分优雅:黑瓦白墙的色彩,高低错落的楼群,安静宜人的环境。那里看不到旧四合院那种拥挤和随意堆放的杂物。

吴教授认为,北京的四合院,有些属于文物建筑,要加以认真保护。有些年久失修,最好还是按旧城的原有肌理加以维修。如果属于必须全部拆除的危房,一旦新修,也应当与原有的城市肌理取得协调。“菊儿胡同”属于危房重建一类。他指出,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改差不多没有成功的范例,而小改小修可使旧城常改常新,城市的传统也得以传承。

可悲的是,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是一部“拆”的历史。传统建筑、古代民居被一大片一大片地拆除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隔断了我们传统文脉、迫来的方盒子。而城市建设应该是有继承性的,没有了继承、没有了传统、也就没有了东方建筑的未来。好在已有像吴先生这样对中国式的现代住宅的探索者,但这刚刚是个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北京的旧城改造:菊儿胡同四合院项目》一书,特此感谢!

百拆图王劲松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从吴良镛“菊儿胡同”看中国旧城改造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的契机。今天看了王受之先生《传统现代——中国设计何去何从》的文章后当初写作的初衷又开始强烈的萌动了,觉得不写出来有种不快之感。于是走笔疾书成此下文—— 旧城是过去式、是过去的东西。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而建造的。让现代人去居住使用当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改造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如何改造却困饶了几代人: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有选择性的保护?亦或是象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一般全盘否定? 旧城改造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皇宫、宗庙建筑等官方或公众性的建筑;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包括名人故居和民居。现在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对前一类是采取保护或有选择性的保护,而对于后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对名人故居还是适当的保护,但是对待民居却是拆你没商量。所以在现代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满是现代建筑的夹缝里突然出现几间极不协调的旧式建筑,就象在满是白子的棋盘中出现了几粒黑子。所以一些激进派认为这种不和谐是旧式建筑惹的祸,于是几间仅存的旧式建筑也从视野中消失了。这下清静了,到处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方盒子,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好似一统了,但城市却变得没有了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这还是原来的城市吗?这还可以用原来的名称来称呼它吗?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 中国的城市将向何处去?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建决策者,如何协调这几方的观点是困难的。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建还是杂乱无章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何来保护和改造现代仅存的古代建筑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破坏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北京四合院保护之惑

北京四合院保护之惑 从1980年至2000年北京胡同消失了1500余条,现存真正意义上的胡同,其数字已由1949年以前的3000余条减少至数百条。而在如何保护四合院这个问题上,政府、百姓、专家、开发商价值取向不同,多年来在认识上很难达成一致 “北京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大批胡同、四合院变成一种…矛盾?被推土机推掉……在这个过程中,胡同是尴尬的,胡同里的人是被动的。”徐勇无奈地说。 在京城胡同里长大,酷爱摄影的徐勇,以北京胡同为题材拍摄的《胡同101像》等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94年,徐勇在北京开创了“到胡同去”活动(简称胡同游),并成立了北京胡同文化游览有限公司。徐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宣传保护工作。 2005年1月27日经国务院审查通过、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把“旧城整体保护”和“停止大拆大建”明确写入条款。另外,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指出要保护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让许多像徐勇一样的人忧心忡忡的北京四合院有望摆脱厄运。 四合院公开买卖要让京味消失? “从2005年开始,四合院交易市场表现出购房者在增加,市场供给并未出现增多的趋势。”北京万德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专业人士蔡女士介绍说。

北京市2004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该规定指出,购买文保区四合院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享受税费优惠,并首次允许境外企业和外国人购买四合院。 北京市取消四合院购买限制的政策受到了多方欢迎,但目前四合院成交量还不高。北京顺驰房地产经纪公司发布的统计显示,2004年北京的四合院总成交量只有约25座。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四合院的产权关系很复杂,几乎很少有一处四合院属于独户所有。”徐勇解释说,四合院由于从前实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进行经租,导致现在的四合院只有少数有产权。 除了产权问题,四合院价值难以评估,也是导致难以达成交易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后海、什刹海附近的四合院最为抢手,平均单价均在万元以上。 在北京顺驰房地产经纪公司看到了这样一个房源信息:北京新街口有一处待出售的四合院,面积为425平方米,房主给出的价格为511万元人民币。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处四合院保护完整,环境也很好,有产权。” 四合院的古典特色独一无二,又处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东城区和西城区,这些都是价格超过每平方米1万元的别墅或公寓无法比拟的,所以卖方的预期价格偏高。但四合院大多破损严重,基础设施根本没有,比如上水和下水、煤气、供电、厕所等,购买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维修甚至翻建。而且四合院分布在旧城区里,交通拥堵,环境杂乱,所以买家很难认同卖家开出的价格。 “不管怎么样,北京四合院买卖已经由地下走向了公开,这是一大进步。”徐勇进一步分析指出,允许境外企业和外国人购买北京四合院,对四合院的保护肯定有利,“我所接触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很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外地人和外国人可能会对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场景、民俗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徐勇的这个担心并不是多余。如果只是卖掉和修建两三处院子倒也无妨,试想一下,整条胡同都卖给外地人或外国人,以后胡同里传出的都是外国话或地方方言,那是什么情形? 除了用于居住,据介绍,不少人买卖四合院是为了投资,买者看中的是北京四合院和胡同的文化价值,其中投资的利润空间相当大。此外,也有用于商业经营,比如四合院酒吧、四合院咖啡厅、四合院宾馆等等都受到经营者的追捧。 “四合院的商业化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徐勇说,依附四合院建筑本身的传统生活文化是“活化石”、“活古迹”,离开了这些,四合院就只能是一个空壳。“应该鼓励北京人留在胡同里,留在四合院里。”外国人到北京来看四合院,不应该仅仅看四合院建筑,还应该让他们看四合院里的人,看他们的生活习俗,看蜂窝煤,看大白菜。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

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其中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区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而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除去极少特殊人士住的院落外,几乎所有的院子,不管大的,小的,较为整齐的,或者十分残破的,都在院子中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有院子了。四合院的“院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膨胀,人口密度太大,原来一家住的四合院,后来住两家、三家;慢慢增至四家、五家,后来曾至十几家。而每家的人口也不断增加。二是四合院本身的欠缺,是以院为单位,不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 一、指导思想: 《北京的胡同》属“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本可把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北京胡同的文化为题,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人组祖辈辈生存的地方,他是北京地方文化重要内容,每一条胡同里都蕴藏着丰富的美术和人文的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综合探索,可以让学生拓展美术的视野,以美术的角度观察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发现其中的美,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此外,通过综合性探索活动的锻炼,也可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北京胡同的历史、民俗、名人典故等受到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价值,发展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 我校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班里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孩子们居住在北京的某某小区里;一部分学生是从外地来京的,大都居住在北京的周边地区。这些孩子对北京胡同的了解太少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去表现北京

的胡同了。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初次进行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探索活动,作为教师,知道应该具体,准备应该充分,达到让学生了解北京传统文化的目的。 2、教学方式说明: 本课重点是认识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筑艺术的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片段,通过多媒体来拓展课堂的时空,观看北京胡同的景观,了解北京胡同历史的变迁、趣闻轶事、名人典故、邻里社情等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入手,了解“打磨厂胡同”的历史与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胡同文化概念的内涵。其次借助教师精挑细选的有关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胡同的景观,发现并体验北京胡同的独特意境。接下来,学生分小组讨论书中的图片,从中发现北京胡同建筑的不同形制和结构,与环境的搭配结合、美术形式的装饰等的特色,体验不同的审美感受。此后课中多次播放了胡同的录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看、听、学、演、说等形式,对胡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技术准备: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城风貌的特征,其中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本课的综合探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前期,教师准备了大量胡同的实际景观照片、录像《古都深巷》、CD《吆喝》、课件、歌曲磁带、

北京四合院的现状与未来之浅见

北京四合院的现状与未来之浅见 从北京北海白塔居高临下眺望京城,除了皇宫建筑群是一片红墙黄瓦外,四周都是方方块块的灰瓦屋顶和一行行绿色行道树。这就是北京特有的民居建筑群四合院。出生于京城的我,生命最初的九个月就是在四合院中度过的。但是,之后由于拆迁的原故搬进了楼房。后来许久又因上学便利,住在进了白塔寺东廊下胡同中楼房的爷爷家里。于是从那时起至今,远处秒应寺里巨大的老槐树、白塔与近处平房屋顶、香椿树的一年四季的景色,便成了我窗前的一幅一幅画儿。有趣的是,时常还能看见猫儿在房顶上玩耍或是晒太阳。虽说不是住在四合院中,但也是时时感受着胡同中生活氛围。然而对于北京四合院的现状与未来,在这里也只能作为一名学生谈点浅见了。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时,四合院就出现了。其次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而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除去极少特殊人士住的院落外,几乎所有的院子,不管大的,小的,较为整齐的,或者十分残破的,都在院子中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有院子了。四合院的“院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膨胀,人口密度太大,原来一家住的四合院,后来住两家、三家;慢慢增至四家、五家,后来曾至十几家。而每家的人口也不断增加。二是四合院本身的欠缺,是以院为单位,不是以房间

北京胡同现状与保护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及其保护状况的调查(一)实践地点:北京东城区的几大胡同 (二)实践时间: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6日(共6天) (三)实践人员:王志明,梁少峰,姜锡彬 正文如下: 一、实践目的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至今北京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来自百度百科) 胡同文化、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胡同文化更是一枝独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胡同这一特定的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8成以上的人完全不知道胡同或仅对胡同文化了解一点点,所以这就十分有必要去详细了解一下胡同文化的现状。 二、实践过程 实地考察第一站: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 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这里也烙上了许多名人的印记,后圆恩寺13号是矛盾的故居,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圆恩寺胡同7号曾是蒋介石的行辕。而酒吧街则是南锣鼓巷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也有许多的特色小店,像若水堂油纸伞、文宇奶酪店等。 5月4号,我和王志明从学校出发,乘坐地铁到达市区。在张自忠路地铁站出站后,我 们明显感到此处的古色古香。我们且行且问,在热心人的指引下,步行几百米后终于到达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南锣鼓巷。不巧,那时候的南锣鼓巷牌坊前正在施工建地铁,周围一片凌乱。不过还是可以看出施工方已经特地避开牌坊以示对胡同的保护。站在南锣鼓巷的入口处,宛如站在了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维度的交界处。身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眼前是古色古香的老北京胡同。深入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南锣鼓巷并不是只有一条胡同。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在东西方向上却延伸出几十条大大小小的胡同。我们重点观察了前圆恩寺和后圆恩寺胡同,还参观了茅盾故居。一路上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胡同大体的建筑保护的比较到位,大部分胡同都保持完整的结构。然而,胡同里实际居住的人数却是少得可怜。很多四合院实际上已是人去院空。有些四合院被改成学校,车库,私人场地等等。我们不禁感叹,胡同虽在,胡同文化何在呢?我们没有感受到。 实地考察第二站:宝钞胡同。 在我们前往交民巷的路途上,恰好经过了宝钞胡同。 进去一看,怎一个乱字了得!路边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杂 物还有垃圾。情况比南鼓锣巷差多了。 实地考察第三站: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访华 的那个时期。当时,江南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 抵元大都,就在这里卸放,这条小巷就被称为 江米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条胡同。胡 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 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现在里面坐落着最高人民法院、北京警察博物 馆。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站岗的军人的热心指 引下,我们轻而易举的找到了东交民巷的入口。 东交民巷非常宽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原来小小的东交民巷里还藏着这么多国家高级部门如最高人民法院等。东交民巷居住的人比较多,胡同也保护的比较好。

北京胡同文化浅析

北京胡同文化浅析 胡同印象 直到现在只要闻到一股淡淡的电烤箱烤肉的味道还有身边闷热的天气再加上拥挤的人群

还有一股让人又爱又恨的京腔就以为自己身在北京。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眼花缭乱的高架桥,轰鸣的车流和灯火辉煌直上云霄的高楼大厦,人们出门都还骑自行车,地铁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只要不下雨天就是蓝色的不过冬树就是绿的。早晨如果愿意起的早点出门总是能听到“嗡嗡”的鸽群飞过的声音。这时候行人总是抬头看看这个鸽群大不大,飞的整齐否。那时候的北京大片大片的老房子,小胡同还依旧还在。那时候的北京人似乎还是“群居动物”。那时候的北京…… 国家发展带来的阵痛最大的体现在了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排斥。虽然近几年保护传统文化等等一系列说辞不断的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汉文化是我们最强大精神武器。但就北京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拆除已经破坏的恰恰就是我们最强大武器的最好载体。胡同是北京居住文化的代表。 胡同里的年轻人总是一起住了几年几十年老街坊的最好劳力,有事就招呼。老人们总是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年轻人最好的朋友都是自己的街坊,你家有事我来帮忙,我家请客你来吃饭等等一切被替换的则是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上下楼住了几年都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面,对门的人家一天一个,什么时候只有叫自己的亲戚朋友从老远过来帮忙。胡同带给人们的太多,胡同的消逝带走的也太多。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拐13个弯。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称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 胡同发展 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 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居住的场所,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

北京胡同大全

北京胡同的列表(部分新老胡同名对照) 新街口地区 大丰胡同:旧称观音庵胡同、观音庵,已经是居民小区马相胡同:旧称马香胡同 长青胡同:旧称松树庵 双寺胡同:旧称双寺胡同(北药王庙并入) 水车胡同 水章胡同:旧称水罐胡同 玉芙胡同:旧称玉佛寺(蔡家大门并入) 甘露胡同:旧称甘水桥胡同、甘水桥 东光胡同:旧称轿子胡同 东明胡同:旧称观音寺胡同 四环胡同:旧称草场大坑 永泰胡同:旧称永泰寺 西井胡同:旧称井儿胡同 西章胡同:旧称三官庙 西绦胡同:旧称西绦儿胡同(北城根、北药王胡同并入)西魏胡同:旧称西位胡同 有果胡同:旧称油炸鬼湖同(小三条并入) 光泽胡同:旧称火药局、大火药局(小火药局并入) 后坑胡同:旧称后坑 后章胡同:旧称后张公园、张公园 羊房胡同:旧称羊房胡同 阳泉胡同:旧称羊圈 红园胡同:旧称官菜园、菜园六条(骆驼胡同并入) 寿屏胡同:旧称烧饼胡同 苇坑胡同:旧称苇坑 孝友胡同:旧称药酒葫芦胡同 邱家胡同:旧称邱家胡同 辛勤胡同:旧称抄手胡同 罗儿胡同 朋奖胡同:旧称彭家楼胡同 鸦儿胡同:旧称鸭儿胡同、广化寺街(侯位胡同并入)前章胡同:旧称前张公园、张公园 铁炉胡同:旧称铁香炉 高井胡同 棠花胡同:旧称糖房胡同(糖房大院并入) 景尔胡同:旧称井儿胡同 黑塔胡同:旧称黑塔寺 阔带胡同:旧称口袋胡同 铸钟胡同:旧称铸钟厂 槐树胡同

新开胡同:旧称南新开路(酱房大院并入) 滨海胡同:旧称段家胡同 碧峰胡同:旧称碧峰寺(新开路并入) 潜学胡同:旧称前桌子胡同 八步口胡同:旧称八步口 小石桥胡同:旧称小石桥 小半截胡同:旧称小半截胡同 小黑虎胡同:旧称小黑虎胡同 小铜井胡同:旧称小铜井 大石桥胡同:旧称大石桥 大半截胡同:旧称半截胡同 大黑虎胡同:旧称黑虎胡同 大铜井胡同:旧称大铜井 五根檩胡同:旧称五根檩胡同 中教场胡同:旧称中街(洋溢滋、长图治、剃头栅并入) 东桃园胡同:旧称后桃园 东轿杆胡同:旧称东轿杆 东教场胡同:旧称东教场,有一个四合院保留比较完整。 东新开胡同:旧称东新开路、新开路(崇元观并入),已经拆掉建立小区,仅剩的几个小院也要拆除 北草厂胡同:旧称北草厂、草厂(钱筒子并入) 西轿杆胡同:旧称西轿杆 西教场胡同:旧称西教场(绵长胡同、草料铺并入) 迁善居胡同:旧称迁善居 后马厂胡同:旧称后马家厂(酱房大院并入) 后牛角胡同:旧称后牛犄角胡同 后英房胡同:旧称鹰房胡同、营房 后桃园胡同:旧称后桃园 时刻亮胡同:旧称屎壳郎胡同 前马厂胡同:旧称前马厂、前马家厂、马厂胡同 前牛角胡同:旧称前牛犄角胡同 前英房胡同:旧称前营房 前桃园胡同:旧称前桃园 穿堂门胡同:旧称川堂门 北顺城街 福绥境地区 北大安胡同:旧称北扒儿胡同,现已不存在 葱店胡同:旧称葱店(妙清观并入),现已不存在 南大安胡同:旧称大安胡同、大扒儿胡同,现已不存在 晓安胡同:旧称小南扒胡同、南扒胡同,现已不存在 永祥胡同:旧称永祥寺,现已不存在 永祥东巷:旧称永祥寺,现已不存在

北京胡同与传统文化

从北京胡同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张少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旅游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地质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到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作为遗址遗迹与人文活动结合的一个旅游资源,正被越来越加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胡同游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其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一、胡同伴我成长 作为一名北京人,红墙故宫、灰瓦胡同一直都是我心中最深的依恋和骄傲。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那是北京的根,盘亘在我们心中的根。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面,让爸爸带着我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一年又一年,我坐着自行车,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如今,我也常常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跑到老城,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回忆儿时的感觉。 细数我对老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从前,骑车路过的时候爸爸常常会告诉我那些胡同的名字,于是诸如羊肉胡同、武定侯胡同、丰盛胡同、拐棒胡同等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便时时在脑海中跳跃。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十分热爱探寻这些灰暗的小巷子,小小的我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实际却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然而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看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没有看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没有看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没有看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老北京胡同中蕴藏的深沉底蕴还未在我心中扎根。 引起我对胡同看法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的调查报告》

北京胡同现状 一.前言 “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这是一位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这种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不只是市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利用旧城大片的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面对来自底层和上层的双重压力,我们的胡同将何去何从? 二、胡同的现状 北京东城区的胡同已多数被改造,如:南锣鼓巷成为了年轻人北京游玩必去的美食胜地,烟袋斜街发挥历史展示作用成为游览景区,有些四合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不论其改造成功与否,现今东城区的大多胡同都有城市定位与改造规划,因此我们将调研对象定位为西城区仍在居住的胡同,并从民居角度解读。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胡同,除较为明确的主通路外,还有很多引导人们去附近胡同的曲折小甬道,穿梭于胡同中时,有很好的发现和休闲感受,然而现代的空调,电十分突兀的出现,与其缺乏有机联系,与青砖灰瓦不相符。 三.改造意见 第一,小规模微循环的方式保护与修缮胡同四合院。小规模的修缮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东四、西四文保区、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等地区都有不少四合院的修缮工程。当前多种方式的个体修缮四合院的市场早已打开,需要跟踪该市场发展,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房屋产权是调动社会积极修缮四合院的关键。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修缮房屋,主要是产权问题。产权是自己的,在明确了胡同四合院保护不再大拆大改的今天,自然房屋产权者会考虑自己住房的修缮。 小规模微循环的前提 是要逐渐疏散人口。目前老 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造成房 屋难以彻底修缮,即使修缮 了,院落拥挤,居住环境仍 较差。为此对愿意迁走的居 民可采用货币补偿或是移 地搬迁等政策及早安排疏 散人口,若一个院的户数适 当搬迁,改善居住环境,修 缮工作就好办多了。为了落 实小规模微循环修缮工程,

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的类型学分析

收稿日期:2003-06-23;修改日期:2003-09-04 作者简介:苏继会(1964-) 男 安徽庐江人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第27卷第4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27No .42004年4月JOURNAL OF ~EFEI UNIVERSITY OF TEC~NOLOGY Apr = ===============================================================.2004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的类型学分析 苏继会 权薇(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摘要: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是我国新时期探索旧城住区更新的杰出典范 它以~有机更新 理论为指导 在胡同-院落体系下发展了~新四合院 模式,用类型学的一般理论和罗西的新理性主义类型学对该工程的分析能使该工程被更深地理解 并能启发人们借鉴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旧城住区更新中关于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建筑类型学;新四合院;新里巷系统 中图分类号:TU -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60(2004)04-0372-04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ouse Renovation Proj ect of Ju er Hutong SU Ji -hui GUAN W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 ~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fei 230009 China ) Abstract :The ~ouse Renovation project of Ju er ~utong is an outstanding prototyp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renewal in Chinese old cities .The project has been directed by the Organic Renewal Theory and has developed a new -guadrangle pattern in the ~utong -Courtyard system .The renovation project is analyzed by the theory of typolog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oject more deeply and arouse comprehensive and rational reflections on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heritation and creation with the use of typology of architecture . Key wor

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与整治

一、北京胡同、四合院必须保护 近年来,学界本来不存在北京胡同、四合院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一直在探讨怎样保护的问题,只因近期著名作家李国文发表了四合院理应大拆、刘心武发表了拆毁四合院"可以理解"的"高论",不能不对要不要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问题作理论上的说明。 有意识的依法保护历史建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范围从寺庙、官署等公共建筑逐渐扩展到民居。北京作为八百年古都,其历史文化的构成无非两个方面;帝王文化和市井文化。帝王文化的载体是故宫和众多坛、庙、陵、园、府,而市井文化的载体就是胡同、四合院,为什么保护前者没有人反对而保护后者就有人反对呢?其实是"帝王历史观"在作怪,某些人从骨子里认为承载市井文化的四合院不如故宫重要,只关心帝王的历史不关心百姓的历史。 中国早期的都市应当说是帝王的都市,从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那时宫殿、官署、苑囿占去了都市的三分之二。但是到了隋唐,都市已经成为百姓的都市,80多平方公里的隋唐长安城老百姓占去80%,说明那是市井文化已经影响时代风尚。宋代城市革命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老百姓在都市中更加活跃,百姓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有都市以来四千年,中国幸存一点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我深信,北京胡同、四合院如果完好保存至今,一定会像故宫一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此说来,那些认为北京四合院可以大拆的"高论"可以休矣! 二、北京四合院必须整治 以我在四合院中生活几个月的经历,坦率地说,在四合院里生活令人非常痛苦(只有夏天比较凉快这一个优点),多年呼吁保护四合院的我本人,也希望尽快迁出四合院。这大概也是"老北京"刘心武认为拆毁四合院可以理解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不能成为可以大拆四合院的理由,而应当成为必须整治四合院的理由。 整治四合院应当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全面改善百姓的生活,二是使四合院得以长久保存。 整治四合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989 菊儿胡同改造 危改住宅合作社的尝试

1989 菊儿胡同改造危改住宅合作社的尝试https://www.360docs.net/doc/1a17859687.html, 来源:新京报发布时间: 2009-08-06 作者:

交道口南,这一片属于元大都规划中最早建设的街坊———昭回靖恭坊的一部分,与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一街之隔的菊儿胡同是东西走向,从胡同口远眺,看不到中间部位躲藏着一些三层小楼,爬山虎缠绕整个墙壁、窗口。 20年过去了,在这个多雨的北京夏天,古树还在,屋顶有野草摇摆,青苔晕染墙角。经过胡同口的公车视频上,不断闪回一个有奖问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几倍?答案有:A.1倍;B.2倍;C.3倍。 菊儿胡同试验田 1993年10月4日,世界住房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因为菊儿胡同改造,两院院士、城市与规划设计师吴良镛在接受“世界人居奖”时致答谢辞:这项大奖颁发给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一次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种社会住宅。不仅满足现代生活舒适的要求,还要使之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在居住问题上,再也不能承受繁重的、无休止的专断、争论及会议,现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数以百计的重要历史名城”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城如何改造,方案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酝酿。吴良镛称,从1978年开始,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始研究方案。在1979年对什刹海规划方案的研究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居住区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十年后,这个方案选择了菊儿胡同作为试验标本。1989年,这个试验的具体落脚点定在了菊儿胡同41号院。 为什么选择菊儿胡同41号院,居住在此的老人介绍,这里本来是一座寺庙,叫“弘德禅院”。日军曾在这里驻军,解放后,沦为大杂院,一共有24户居民。当时的情况是:三分之二的家庭室内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

北京胡同与传统文化

从北京胡同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14110127 张少婷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旅游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地质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到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作为遗址遗迹与人文活动结合的一个旅游资源,正被越来越加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胡同游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其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一、胡同伴我成长 作为一名北京人,红墙故宫、灰瓦胡同一直都是我心中最深的依恋和骄傲。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那是北京的根,盘亘在我们心中的根。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面,让爸爸带着我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一年又一年,我坐着自行车,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如今,我也常常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跑到老城,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回忆儿时的感觉。 细数我对老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从前,骑车路过的时候爸爸常常会告诉我那些胡同的名字,于是诸如羊肉胡同、武定侯胡同、丰盛胡同、拐棒胡同等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便时时在脑海中跳跃。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十分热爱探寻这些灰暗的小巷子,小小的我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实际却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然而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看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没有看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没有看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没有看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老北京胡同中蕴藏的深沉底蕴还未在我心中扎根。 引起我对胡同看法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

关于北京胡同保护性发展的决策

关于老北京胡同保护性发展的决策 【摘要】本文运用管理学基础课中的科学决策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现存胡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论证其保护性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区分类处理胡同的方法和相关的人性化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胡同保护性发展科学决策八步法 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胡同”这一北京市最富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时得到重视。 步骤一:识别和界定问题:老北京胡同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巨大危机 胡同起源于元代,它作为北京的符号、城市的血脉,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博物馆。然而,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代北京城里,这个本应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得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却失去了它的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城市化发展和市民居住的迫切需要,很多胡同都遭到破坏和拆毁。跟据《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中的统计数据,“从元代建城至20世纪末,北京市共有3067条胡同;截止2005年,北京旧城内现存的胡同仅剩1300余条。在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北京旧城改造建设中,共拆除危旧房屋400多万平方米。剩余的500多万平方米旧住宅中,大约有200多万平方米质量较好、文化价值较高、格局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除了紫禁城、皇城和保护区外,北京内外城的街巷胡同许多都面临着被拆除、改造而彻底消失的危机。众多被拆除的胡同均被改建为道路和楼群。例如,原天安门广场两侧的胡同在1958年国庆十周年时被大规模地拆除,用于扩建天安门广场和修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纪念馆时。 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胡同被拆除的原因与经济利益相关,胡同成了开发商的眼中的致富之道。除了上一点所说的城市扩展的需要,还存在某些房地产商是为了商业需求和经济利益而“铲平”胡同,建高档住宅和写字楼、购物中心,东方广场、金融街、西单附近的购物中心便是典型代表。2007年1月27日,开发单位考虑到梁启超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即使立即叫停并采取事后复建,该建筑所遭受的历史性的创伤也无法弥补了。胡同能保留至今必定有其原因,它们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遗产,更是北京人的情感寄托和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众多开发商趁机钻空子,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却破坏了北京的文化遗产。 第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需求。历史上保留至今的胡同通常道路都十分狭窄,并由于战争和自然等原因,胡同中存在众多危房。古建筑漏水、木结构损坏、采光不足、地面下沉等问题使得危旧房改造成了必然的选择。198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依靠改造胡同中的危房,1990年11月19日危房改造竣工,但至今基础设施与现代化楼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出现居民遇到突发病情、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问题无法获得最迅速的解决。部分原始居民也因此而搬离胡同。 第四,并不是每条胡同都得到了合理的改造,部分胡同四合院的原有结构在修缮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