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课堂实录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

在核心文本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较为普遍的同质化现象,如:《拿来主义》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诗歌“知人论世-感悟情境-品析字句-多元解读”的套路授课。这种教学问题何在?如何矫正?我们以《咬文嚼字》教学实录,来加以剖析。

问诊案例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一、导入:咬文嚼字,今为思维力而来

师:大家查一查词典上“咬文嚼字”的意思,看其意义关涉哪些方面?

生: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生:斟酌字句,反复推敲,说明“咬文嚼字”在情感表达过程中有着思维的深度参与。

师:看来“咬文嚼字”,不仅能“咬”出情感,“嚼”出味道,最重要的是可以习练思维的提升。正如名著《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劝作者时所说“要经常温习拉斐尔,以便经常和最好的作品打交道,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他劝我下这种工夫。”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起,训练“咬文嚼字”功夫,谋求思维发展。(屏显1)

二、纵览全文,挖源理脉,首练阅读统摄力

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阅读文章,古人最重视抓文章气脉和关键,抓住了这个牛鼻子,阅读才能“眉睫之前,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那么,本文的牛鼻子是什么呢?

任务一: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体现文章内涵的句子,并梳理文脉。

(学生活动讨论,然后交流成果。)

生:体现内涵的句子为——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追问:这句话是解释“咬文嚼字”是什么的。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议论文,也可归为杂文。整体文脉该如何走向呢?

生:1—5段,用三个例子解读为什么要“咬文嚼字”;6—7段,用两个例子解读“咬文嚼字”务必要“惟陈言之务去”,远离“套板反应”。

生:最后一段解读“咬文嚼字”要达到的境界运用文字所要有谨严精神,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

师:这句是统摄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气脉,源头是谨严精神,过程是刻苦自励,推陈出新,结果要达到完美,要求是思想感情和语言要精练、吻合。

三、缘文咀例,以“入境”之法,提升思维联想力

师:马克思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咬文嚼字”也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01

作者观点

任务二:你觉得朱光潜先生用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该如何咬文嚼字?

任务提示:

1.自读1—5段,联想当时的情境,批注出自己的理解:抓_____(形式),抓______(内容)去咀嚼。

2.小组交流,推荐回答。

生:我们组认为例子1告诉我们咬文嚼字的方法是:抓句式不同,抓情感去咀嚼。不同句式表达不同的情感。如“你是”表陈述语气,表达的情感不强烈;“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达的情感强烈;一般用于骂人时,不适宜赞美时用。

师:联想到郭沫若这样的大家,为用好一个字都颇费周折,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非咬文嚼字、细细品味不可,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生:我们组认为例子2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抓繁简不同,抓意味去咀嚼。字数的多少,表达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如“见草中石”,是真实情境,“以为虎”是李广的错觉,从错觉的角度理解情急之下一箭没石,合乎观者情理;“见草中有虎”直接写李广把石当作虎来射,拼尽力气,一箭没石,从当事人角度看合乎情理。结果一样,意味不同。

生:“见草中有虎”与“见草中石”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写的。“有虎”是从李广的

观察角度来描写的,符合当时客观实际;见“石”之后又说“以为虎”是叙述,是从史家叙事角度来写的。《史记》以记事为主,是以叙述事情原委角度来写的,都是合理的,但换了叙述风格,意味不同了。

师:增减了文字,就变了意味,甚至换了叙事风格。形式由表达内容来确定。

生:我们组认为例子3告诉我们咬文嚼字的方法是:抓字眼,抓意境去咀嚼。一个字不同,意境大不一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师追问: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推敲”是文学史上炼字的经典案例,朱先生说了,这两个字传递的意境不同,你更赞成用哪一个字?

生:我更赞成“推”字。因为“推”有“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之意,更显“幽”的意境;“敲”字有声,会惊起宿鸟,打破了冷寂,也打破了“幽”的意境。

生:我更赞成“敲”字。“敲”字表明寺门是关上的,不是虚掩,而且寺庙里有人,月下归僧自然要敲门,也说明夜深万籁俱静之际,一声轻微叩门声惊动了宿鸟,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诗味蕴藉。

02

我们如何落地

师:这三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咬文嚼字的方法。可是到底怎样才能落地呢?今天,我教大家用“入境法”来具体体验一下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咬文嚼字之法以及妙处。所谓入境法,指根据词句意思,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身临其境中去揣摩采用不同字词的妙处。

任务三:采用“入境法”,选择三个例中的一例,举例分析如何在联想和想象中去咀嚼、体悟情感?

(学生活动,分组汇报)

生:我汇报“如何展开联想想象,抓句式抓情感咀嚼”。老舍《骆驼祥子》“她知道祥子是个——虽然很老实——硬汉”中的“个”容易引发联想和想象,比“她知道祥子虽然是很老实,但是个硬汉”更灵巧有力。简洁的句式表现出虎妞对祥子了解得全面和深入。

生:我汇报“如何用联想和想象,抓繁简抓意味去咀嚼”。鲁迅《秋夜》开篇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结合写作背景,知道枣树象征革命烈士顽强、坚韧、无畏的精神;“一株”“还有一株”看似重复啰嗦,实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加强了表达语气,说明革命烈士是接二连三地在敌人内部已经形成了

气候,从多方面多角度牵制住了敌人,一个有一个抗击,意味深长。

生:我汇报“如何用联想和想象,抓字眼抓意境去咀嚼”。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是该诗的字眼,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咀嚼:“一”就想到梅花开与百花比,是开得最“早”的;“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还联想到诗人应该是天天关心梅花,昨日未开,今日见一枝的惊喜之情,意境不一样。

师:大家要“入境”,才能明白怎样咀嚼情感、意味、意境等,提升思维想象力。

四、深浅有序,用“比较”之法,拓深思维想象力

师: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审视生活,有各种思维方法可进行。而展开比较是审视的有效办法之一。今天,我们用此法来深化对本文的学习。

任务四:阅读6至7段,用一句话总结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去“咀嚼”文字。

(学生活动、讨论后交流)

生:善用联想意义,避免“套板反应”。善用联想意义,就是反复推敲、比较,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意境的词语;避免“套板反应”就是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少用常见的字词和套语,“唯陈言之务去”。

师: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就是应对“套板反应”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行文时需要摒弃生活经验中常见的词语和描述,创造差异和独特,打破或修正读者的心理定势,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比较优劣,拓深思维想象力。

五、各美其美,以思维审辨力,直面作者提出的“精思”“意会”二法

任务五:朱光潜先生主张“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主张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你能综合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对精思和意会评论一下吗?

(学生思考,然后交流。)

生:这是读书的两种方法。朱光潜主张“精思”,马南邨主张“意会”,各有优点和不足。生:阅读经典时,两种方法都用。先用意会法,了解大意,再用精思法,吸取精华。

生:读课文还是应精读精思,这样才能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师:你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有据,言之有理需要思维思辨力。

六、记住经典,提升思维、发展能力

师: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古人在“咬文嚼字”上可谓深思熟虑,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方干“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我们要以古人为榜样,在咬文嚼字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学科学研究所402260)

诊断意见

阅读胡老师的教学实录,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基于“忠实化”原则用教材教

教材使用,往往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忠实阶段、调适阶段和创生阶段。许多教师教学,往往不是渐次推进,而是脱离文本,另起炉灶。胡老师的实录,采取了“忠实化”的教学策略。纵观整个实录,总体上以课文导言为支点,进行设计,展开教学。单元导言说:“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1]从实录来看,作为教学核心部分的二、三两部分,就是导言的教学实操:第二部分是梳理全文脉络,明确何为咬文嚼字;第三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前一环节是分析文例,理解如何咬文嚼字,后一环节是调动阅读体验,体会如何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谈文论艺——如文艺思想、文艺潮流、创作个性、创作风格、艺术规律、艺术手法、作家心态、作品品鉴等——为中心题旨的随笔。它第一次以单元形式在教材中集中出现,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匹配学习方法等方面,较少现成的资源。因此,采取“忠实化”教学策略,尊重教材,用足教材,应该说是一种稳妥的思路。

二、着力审美、应用、探究能力的训练

这是本实录最可称道之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2]本教学实录,围绕想象力培养、应用力提升和思辨力训练设置了诸多学习任务。

1.重想象力培养。文艺随笔,往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评说议论,需要读者对作品有

基本感知和认识。对文学作品欣赏而言,离不开想象还原、感性体悟。“自读1—5段,联想当时的情境,批注出自己的理解:抓_____(形式),抓______(内容)去咀嚼”,“采用‘入境法’,选择三个例中的一例,举例分析如何在联想和想象中去咀嚼、体悟情感?”这里的“联想、想象、入境、咀嚼、体悟”,都需要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字所呈现的画面、场景、情感、思想,进行玩索、比较,明确调整文字与调和思想情感的关系。

2.重应用力提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例子的概括、分析,了解了如何咬文嚼字的陈述性知识,尚停留在静态、浅表状态,为深化认识,胡老师指导学生激活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印证、分析。学生通过对老舍《骆驼祥子》“她知道祥子是个——虽然很老实——硬汉”中的“个”的解读,对鲁迅《秋夜》开篇句“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中“一株”“还有一株”的赏析,对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一”的品鉴,对“如何展开联想想象,抓句式抓情感咀嚼”“如何用联想和想象,抓繁简抓意味去咀嚼”“如何用联想和想象,抓字眼抓意境去咀嚼”有了更切实的体验。

3.重思辨力训练。思辨训练,在各类文体教学时皆可随机渗入。这篇理趣盎然的文艺随笔,同样是思辨读写的好素材。胡老师主要通过两个任务进行训练。一处是任务二中的教师追问:“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推敲’是文学史上炼字的经典案例,朱先生说了,这两个字传递的意境不同,你更赞成用哪一个字?”这是基于想象情境、玩味情感基础上的比较鉴别。二是任务五:“朱光潜先生主张‘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主张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你能综合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对精思和意会评论一下吗?”这是让学生辩证思考“精思”“意会”二法的针对性、适用性。两个任务中,对举而出的选择问,形成了思辨场域,有助于进行思辨力训练。

这个实录,值得商榷之处有二。一是尽管有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可惜过程缺失;二是尽管胡老师清楚“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没有尊体而教、依体而学,发掘出文本的类性特征、篇性特点。而后者,是最值得商榷的。

专家处方

一、彰显还原想象的体验和思维过程

文学欣赏,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是对于不会衰老的经验和历史的

再经验和再经历,是一次精神和感情的感化过程,可着重运用想象还原式鉴赏法。所谓想象还原式鉴赏法,就是通过驱驰联想、放飞想象,将文学作品的意象、意境和形象等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以心会心、心心相印地进入到作者建构的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世界中去。

教学实录中,我们能够看到“联想、想象、入境、咀嚼、体悟”等教学任务和学习结果,但看不到生动的过程和支持的方法。

学生玩味“你这”和“你是”的台词时,想象到了戏剧人物什么样的动作、神情和心理?学生起初的想象是否合理、熨帖?教师如何搭设支架、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再度想象、修正或丰富认识?学生品读“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可否将其与“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进行比较?相较而言,前句有视线的移动、头脑的判断和心理的体验,是情境交融的,而后句似乎只是客观的叙写。这些,需要过程的延宕和方法的介入。胡老师的实录,在这些想象、联想环节,可惜大都缺少学生默想、玩味、比较、修正等体验过程、思维过程。

二、发掘文本的类性特征、篇性特点

文体,是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体”大致相当于西方的“文类”,因此两者往往并列而说。王蒙在《文体学丛书·序言》中说:“作家需要知音。首先是文体方面的知音。一个读者评论者承认世界上有文体一说,已经让人感到温暖了;如果他注意到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文体的特点,那就简直叫人热泪盈眶了。”[3]何以如此呢?这是因为文本乃一种特殊的符号结构,而文体则是符号的编码方式,[4]故而只有理解了作家的编码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普通读者、专业评论者能如此,则可引为“作家知音”。那么,语文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类性特征和“这一篇”的篇性特点,并遵循类性篇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而使他们也成为“作家的知音”。

《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学生首次接触这一文体,需要了解这一文体的类性特征和《咬文嚼字》这一篇的篇性特点。文艺随笔,篇幅短小,需要文字功夫;一得之见,需要见解精深;内容新颖,需要广泛采撷。这三点是文艺随笔的类性特征。而《咬文嚼字》给人印象最深者,是知识的渊博(知识性)、见解的深刻(哲理性)和行文的自由(谈话风)。

这三点是《咬文嚼字》的篇性特点。我们大可以此作为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基点。

1.梳理文中的引文、典故,了解文艺随笔的知识性。文艺随笔常从丰富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入手,通俗而生动地向读者介绍文艺知识,总结创作经验,体现出鲜明的知识性。尽管朱光潜谦逊地表示“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就全文来说,戏剧典故、小说例句、诗词名篇、蒙学读物等旁征博引,古典诗话、西方文论等信手拈来,有的详细比较、有的一带而过,有的正面评说、有的反面阐发……这既见出所举典型例子的聚合性(围绕核心观点)、丰富性(类性丰富多样)和层次性(学理层层推进),也显出朱光潜知识的渊博丰赡,体现出文艺随笔的知识性。后一点学生不难发现,前一点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实例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和概括,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概括文中作者的独特见解,体会文艺随笔的哲理性。文艺随笔一般不仅要深入浅出地讲述文艺理论的一般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等美学、哲学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启发读者。朱光潜学贯中外,在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往往圆融通达,别具创见。在郭沫若推崇“你这”、援例修改时,他却通过各种类型事例论证分析而递进一层,认为“你是”式和“你这”式语法各有特点,不宜一概而论。“推敲”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美谈,以动衬静的“推”胜于“敲”早成定论,但他翻转过来,证明两者各具其妙,要视写作情境和作者心境来论。教学这两个内容时,要让学生领会到朱光潜对文坛佳话和文学定论,或层进而论,或翻转而谈,于独特的见解中折射出的哲思华彩,感受到文艺随笔的哲理性;更要让学生明白读书、做人、做学问之道:“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而凡于其自己所见愈亲切者,于旁人意见所在愈隔膜。不同,非求解决归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5]正因为朱光潜“有了主见”,才有了他这样精彩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

3.品析本文语言,体味文艺随笔自如洒脱的语言风格。随笔的精髓在于一个“随”字。朱光潜总结散文创作的经验是:“心里怎样想,手里便怎样写。”[6]本文以漫谈方式,娓娓而道,似与读者促膝谈心。这一特点,从本文人称代词的使用可见一斑。作者开头论述时,用的是“我们”:“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两个“我们”尽管语显亲近,但毕竟

距离较远。说着说着,距离就拉近了:作者的人称由“我们”改为了“我”:“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这两个“我”,既看出作者不同流俗的独特见解,也看出无意间心理距离的拉近。最突出的是最后两段,倒数第二段连用五个“你”,末段一处用“我”、三处用“你”。一处“我”和“希望”蝉联,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前面五个“你”在假设句中,表明应避免“套板反应”,去俗滥之言、俗滥之情;后三个“你”在假设句、否定句、条件句中,提出要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人称代词的转换这类语言现象进行梳理分析,既可领略朱光潜高超的语言艺术,又能学习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

我们可以从上述设计中归纳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文本教学,应该先细别文体文类,然后依据文体类性特征,教出文本篇性特点。其中,前两点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来回应开头,分别加以简述。

一、核心文本教学应该细别文体文类

从中外文体学的发生、发展史来看,“文体分类的原始形态无疑是以不同的‘言说’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当一种‘言说’方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某一‘类名’以后,与这种‘言说’方式相对应的文辞方式就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于是人们将文本方式相类似的篇章类聚到共同的‘类名’之中,‘以类相从’地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体,从而形成一定的文体序列”[7]。文体有上位的一级文体和下位的二级文体、三级文体等。上一级的总是偏于泛化,下一级的越倾向具体。从教学的需要来看,往往是先一级后二级,从泛化到具体。

初中文章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类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高中的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都是泛化的一级文体,根据其体类特点(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展开教学,往往是类型化教学。这种类型化教学,在一定阶段,无可非议。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从泛化的一级文体向真实的二级文体跃进,往往会走向同质化:高中和初中没有差别,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诗词曲是一个面目。

因而,教学某个文本,一般要先遵循由上位到下位的顺序判断它的文体。比如《拿来主义》的一级文体是议论文,如果按照“引论-本论-结论”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就和其他议论文的教学雷同了。《拿来主义》只有进入二级文体杂文,

才能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不是按照二级文体歌行进行教学,而是按“知人论世-感悟情境-品析字句-多元解读”的诗歌鉴赏套路展开教学,和词、曲的教学并无二样,和绝句、律诗的教学也没有差别。《咬文嚼字》的一级文体是议论文,二级文体是文艺随笔。胡老师没有采用一级文体议论文的思路教学,而是注意到它属于二级文体中的文艺随笔,这样就便于教出作品的类性和篇性了。

二、核心文本教学应该发掘类性特征

确定文体后,进而要明确文本的类性特征和篇性特点。一般说来,文体文类越具体,类性特征就越鲜明;类性特征越鲜明,就易于将其作为支点,撬动文本,从而教出篇性特点。

《拿来主义》的二级文体是杂文。杂文有独特的杂文思维、思想的片面深刻、形象的言说特点、油滑的杂文腔调等类性特征。教学时玩味“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的“捧、挂”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蹩”,就是品味杂文的油滑腔调;杂文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追求“片面的深刻”,如果去分析本文思想的全面性,就可能有违杂文的类性特征。《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歌行,歌行一体适宜宣泄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这种诗体易于和青春的李白狂放磊落的情绪异质同构。《咬文嚼字》扣住知识渊博、见解深刻和行文自由的类性特征教学,自然就有别于一级文体议论文的教学了。这一点前文已述,此不重复。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摘要: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 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 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 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 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 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 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 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我创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目标, 改变教学方法。因为,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有 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 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 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循规蹈矩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创新 型人才的。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 教学方式,将“以教师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 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则只做课堂教学的导学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语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 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学中的创造与创新,主要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自身的整体 素质。 二、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洋溢着文学性、美学性或科学性。学生学习 这些课文时,在增长知识、才干、阅历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 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呢? 1、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 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并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等矛盾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开学生的手脚,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满激情和愉悦的教学,必定是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教学,必定是充满创新与审美的教学。 2、坚持以美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论是豪放激昂的《赤壁怀古》 还是慷慨悲壮的《指南录后序》,不论是深沉哀怨的《琵琶行》还是清丽婉约的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中实现融合创新成为了困扰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 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 亦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新高考”的实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观点愈发被人们所认可。为了应对综合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新高考”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 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必要 性和迫切性。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在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下文笔者将指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对策。 一、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结构。然而,当前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未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他们的教育 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他们仅仅将信息技术当作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工具,而 未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意义,更别提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信 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欲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极大地束缚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终制约了信息技术与高 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当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 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匮乏和滥用。一些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 融合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运用白板播放视频,未能真 正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与之相反,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 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信息化、技术化,却忽略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特性,俨然变成了一堂缺少“语文味”的“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技术应用不当,既给师 生增添了负担,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难以发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 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融合创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依靠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重点在于 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将课堂的主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 2 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学生能探究学习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探究就会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要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大学生积极创新。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1、教师采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花样?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 3、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 创新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精神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研究,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果老师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行为的楷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创新教育

浅谈怎样创新高中语文课堂

浅谈怎样创新高中语文课堂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氛围;课堂讨论;发散性思维训练;课外活动;多媒体 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对这个问题,做了几点探索。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939年勒温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

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否则,独断专行,家长制的作风,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压抑,只会使学生不断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无问题为终极目的的。但谁都知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张立萍 【摘要】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招生考试中,写作成绩也占有很大比重,写作成绩的高低决定着语文成绩的高低。然而写作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是难中之难,因此创新写作教学方式,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 写作教学存在問题写作要求措施 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着语文能力的高低,更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目前的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三省吾身,力求突破。 1.目前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给出模板,格式固定 从高考作文中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命题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许多教师根据高考命题这一特点,就将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当作教学的重点,甚至给出了写作模板,答题时只需要将内容换成题目相关内容即可。这样会使写出的文章中规中矩,不会得高分但也不会得低分,这种写作方式在这个分数决定一切的社会的确有存在的理由,但是这回使文章写作单一枯燥,死气沉沉,篇篇相似,忽视了写作的多样性,使文章缺乏个性,不能让读者引起共鸣,也不能吸引住别人眼球。 1.2开头新颖,内容枯燥,形式主义 很多教师认为,高考阅卷速度很快,阅卷人员无法认真的阅读每一篇作文,于是他们只要求学生写一个吸引阅卷人员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并把字写好,这样即可得高分。他们只看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写作体验,这种功利性写作会只会隐藏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从而让教师无法判断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学生也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不能与文章产生感情,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具有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觉得写作越来越枯燥乏味,从心底抵触写作,更加不能创造出好的文章。 2.语文写作要求 2.1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的学生写的作文中,素材大都具有假大空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生平时缺乏观察力,积累的素材少,因此通常他们都是引用别人的典例,这样文章中就不会有自己的感情,别人读来也会觉得文章的情感很空泛,不能打动别人,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要想打动别人,就要有情感的深切流露,情感才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想有情感的真实流露,学生就要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打动别人。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并记录下来,在自己的文章中合适地使用。毕竟艺术源于生活,而写作是一门艺术,因此还是要多观察生活。 2.2要写“标新立异“的文章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只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去充实,这样的文章不会出彩,不会吸引眼球。作为一个心智已经接近成熟的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表达即是文章的生成,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写出的文章自会不同。因此,写文章要“标新立异”而不能墨守成规。只有有个性的文章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在语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写作风格,这样才会吸引眼球。2.3多读书,读好书 写出好文章的两个关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写作不

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 2009年9月4日下午,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发表讲话说“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其话语直指中国教育的创新问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才是奠定全面的素质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恒于创新。对此,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探求: 一、转换师生角色,建立创新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乐于倾听谈论学生意见和观点,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创设情境,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首先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高中语文常用教学方法手段

高中语文常用教学方法手段 课堂的高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常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常用教学方法及手段 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的高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并且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和思维活动要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课堂天地,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发言,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建立平等和自由的学习境地。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课堂的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老师的幽默和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让学生觉得跟这样的老师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乐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使学生在开心和兴致勃勃中进入学习。这就是幽默的价值,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驱除疲劳,而且还可以帮助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让学生敬畏的出色教师。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学习不能和生活脱节,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洪惠萍3307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在传统的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弊端所导致。对于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标准,这种模式也固然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观念和手段进行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本文总结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为当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形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语文课程教学。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进,结合实际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的背景下,面对高考和升学的压力,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实际运用通常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的重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只是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规则,对于文字所包含的真正涵义和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们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记住了文字的表面意思却不能进行学以致用,在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导致这些问题始终一直存在。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所产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一点也被许多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没能得到体现,整个课堂知识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的提高,在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必要。在当前多数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没有很好的进行配合,在课堂上往往是是老师一直讲和学生一直听,这样的课堂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自然也不是十分理想的,而且长期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学习的学生,就算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能及时的提出来,对于自己对一些知识都产生的疑问,学生也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最终,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不足,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形成的语文知识框架也不够牢固。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强逻辑性的学科,不同于数学和其他理科,它的更新速度往往比较低下,因此,如果长期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必然逐渐下降。 二、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途径 1.革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课堂氛围单调无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头脑中的陈旧的教学观念予以摒弃,认识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树立教学与学习相互统一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革新,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高深的语文业务素质。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果学生不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就是在设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此外,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教材中一些人物的高尚品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同时,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探讨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杨云芬单位: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相当重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必修课程中安排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教学单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 小说这种通过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拨动心弦的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丰富多变的创作技巧,在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性情,培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它以感情的乐章沟通着人们的心灵,使心灵和心灵靠近,“优秀的小说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使者”,①它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而这种营养不但在文学作品之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等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代替的。一、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缺失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教和学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内容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一系列科学而适当的教学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等等。然而,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却发现我们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没有教学设计记录,使得小说的课堂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小说教学内容的空洞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异”成了许多教师追逐的目标,但许多老师在追逐这个新异的过程中却往往显得盲目,使得教学落不到实处。当然,我们的教师追求新异并没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现在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一要求明确了学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但是就目前所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很多老师为了教学进度或依旧走传统教育的老路线,对课堂教学采用包办制,面对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中学生,这些是我们目前高中教学亟待提高的地方。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新课改,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弊端,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成长性人才。然而,传统教育带给我们的影响依旧很深,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一些老师上面的领导说一套,他们却做一套,依旧按照自己的老路子去培养学生,这是对学生极大的束缚。笔者以为,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不仅是校方的事情,同时也是关系到每位教师的责任和每位学生前途的大事,马虎不得。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等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因

此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摸底调查,根据班级内学生的语文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落点。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必须在教学的初期就得到体现。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们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和学生多交流,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安排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体现以学为教的原则。当然,在课程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比如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只有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和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学生才能跟上语文教师的思路,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起到优化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在学生刚刚入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能自己独立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紧跟教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不能动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语文老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 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 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分数重于泰山,在教学为高分服务的教 学模式中,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漠视的态度。学生对高中语文没有兴趣,则他们 的学习动力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明显,学习过程不够持续,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存在缺陷,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进行创新,这是目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教师过于强调灌输教学,学生参与愿望不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 要求,但是在当前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满堂 灌输的方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唾沫漫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由于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了被动听讲的边缘化角色,不利于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在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也 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2.教师信息教学运用受限,教学形象程度不高。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信息化教学手 段只是花架子,没有多大用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较少使用,即使偶尔使用也只是陈品课件 的昙花一现,对其使用时机、频率、内容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导致其成为了教学活 动的装饰品。也有的教师自身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匮乏,索性在教学活动中弃之不用,依靠 一支粉笔一张嘴走上讲台,这样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和丰富教学内容,严重 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高。 3.学生学习技巧相对匮乏,学习效率提升不快。掌握较多的语文学习技巧,在学习活动中能 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不得要领,缺乏技巧,则会降低学习 效率。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直接的灌输,而主动学习的意 识不强,在学习中技巧性较低,这样的状况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4.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知识积累量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在课外阅读方面下的功夫明显不足,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 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学习上 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语文所蕴含的各种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 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有效突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困境的建议 1.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参与愿望。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强烈的参与愿望,不 再满足单向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的思维需要活跃起来。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 活动之中,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角,并以其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整个教学活动。(1)凡是可以 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的内容,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大包大揽,通过这 样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效果,在适当的时 机给予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困局,实现学习活动的快速推进。(2)教师在 教学中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作 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参与欲望,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 发展。 2.引入信息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形象效应。近年来,随着各地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 已经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工具。对于这一手段,广大教师一要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 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尤其是要认识到其影音展示功能不仅对于补充课堂教学容量具有促进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日益为人们重视,而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又倍受人们注重,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所谓“高效”能够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升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应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实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协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水平的培养。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上做法,在实践中做出了一点成绩,总的来说,表现为二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我让学生实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我乘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 安义中学李小明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高考的压力有多大,学习的任务有多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始终都是平衡一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分数终于泰山,为了达到高分目的,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这不仅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交流上的不流畅,甚至形成了认识上的对立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漠视的态度。没有了兴趣,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作用。而且一旦由于兴趣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漠视甚至是厌恶,这将是更加危险的局面。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课不专心,觉得上课听讲不是那么重要;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更加恶劣,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按时完成。若学生对高中语文没有兴趣,则他们的学习动力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明显,学习过程不够持续。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方法 (一)大规模应用课堂讨论机制 语文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像一名向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现实世界的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向导的任务不是独裁式的灌输和强硬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倾听接受者的声音,这一理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与学生平等讨论的现象,但是持续性不够,导致了作用不够明显,为此我们需要将这种课堂讨论的机制常态化。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讨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更容易被接受,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等新手段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学生们已经认可和接受这样一种知识展现和传播的方式,所以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改良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嵌入多媒体教学方式,用一种学生喜闻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