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概述

本课程设计旨在巩固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所学知识,通过设计和优化水处理

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课程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质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水质污染

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高效、集成化的水处理技术。因此,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设计出高效可行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以进一步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

目标

通过本次实践设计,使学生能够:

•掌握水处理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原理,熟悉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操作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

•了解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化和集成化设计方法,提高工艺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掌握饮用水、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计算方法,如COD、BOD、氨氮等的计算方法。

内容

实验1:自来水处理工艺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并实验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掌握多种单元处理工艺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工艺组合设计能力。

实验内容

(1)根据自来水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预处理单元。

(2)选择适当的混凝剂对自来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

(3)进行过滤、消毒等处理过程。

(4)对处理后的自来水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估。

实验要求

(1)各处理单元的选取要符合工艺配合,考虑综合技术经济性。

(2)各处理单元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操作需求,满足资源利用率和处理效果要求。

实验2: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和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提高处理效果和水质环保水平。

实验内容

(1)确定废水水质情况及处理目标。

(2)选取废水处理工艺单元,进行好氧处理、好氧/厌氧接触氧化、深度处理等操作。

(3)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估。

实验要求

(1)选择合理的处理单元,考虑工艺的高效、稳定、可操作性。

(2)设计单元操作参数,满足同步处理效果最好。

实验3:自来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对前一阶段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废水的去除率和污染

物的降解能力。

实验内容

(1)对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单元进行再次优化。

(2)设计和制作各种试验装置,进行废水处理过程效果及参数的研究。

实验要求

(1)合理选择优化方案,进行工艺流程调整和单元参数的调节,提高工艺运

行效率。

(2)分析试验结果,总结优化方案适用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改进处理技术方法。

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对水处理工艺的学习和实践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

力和工艺方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本次课程设计也为减少水污染、改善自然环境,以及提高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概述 本课程设计旨在巩固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所学知识,通过设计和优化水处理 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课程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质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水质污染 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高效、集成化的水处理技术。因此,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设计出高效可行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以进一步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 目标 通过本次实践设计,使学生能够: •掌握水处理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原理,熟悉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操作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 •了解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化和集成化设计方法,提高工艺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掌握饮用水、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计算方法,如COD、BOD、氨氮等的计算方法。 内容 实验1:自来水处理工艺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并实验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掌握多种单元处理工艺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工艺组合设计能力。 实验内容 (1)根据自来水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预处理单元。 (2)选择适当的混凝剂对自来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 (3)进行过滤、消毒等处理过程。 (4)对处理后的自来水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估。 实验要求 (1)各处理单元的选取要符合工艺配合,考虑综合技术经济性。 (2)各处理单元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操作需求,满足资源利用率和处理效果要求。 实验2: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和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提高处理效果和水质环保水平。 实验内容 (1)确定废水水质情况及处理目标。 (2)选取废水处理工艺单元,进行好氧处理、好氧/厌氧接触氧化、深度处理等操作。 (3)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估。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书 (4) 一、已知技术参数 (4) 1、设计水量与处理要求 (4) 2、排放水体概况(可据当地情况自行 修改) (4) 3、地质资料 (4) 4、气象与水文资料 (5) 二、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说明 (5) 1、工艺类型、方案 (5) 2、工艺方案分析及确定 (14) 3、工艺流程 (14) 第二章工艺流程设计计算书 (15) 一、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 (15) 1、设计水量 (15) 二、设备设计计算 (16) 1、格栅 (16) 2、提升泵房 (17) 3、沉砂池 (17) 4、初沉池 (18) 5、工艺 O A/2 (20) 6、二沉池 (25)

7、消毒接触池 (28) 8、污泥泵房 (28) 9、污泥浓缩池 (29) 10、贮泥池 (30) 11、脱水间 (30) 第三章构建筑物和设备一览表 (30) 第四章平面布置 (35)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35) 二、总平面布置结果 (35) 第五章高程布置及计算 (35) 一、高程布置原则 (35) 二、高程布置结果 (36) 三、高程计算 (36) 第六章设计总结 (37) 第七章参考文献 (38)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书 一、已知技术参数 1、设计水量与处理要求 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8万人,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120L/人·d,日工业产值233万元,万元产值耗水量16m3/万元,日变化系数1.35,未预见漏失量15%Q最高日计。规划到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0万人,日工业产值340万元,万元产值耗水量25m3/万元,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180L/人·d,日变化系数1.35,未预见漏失量15%Q最高日计。(自定) 设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污水水质及处理要求见表1。 表1 污水水质 注:设计水量取计算水量+学号(后两位)*1000 2、排放水体概况(可据当地情况自行修改) 处理后的水排入流沙河。流沙河贯通A市全境,其水文情况为:历年最大流量为952m3/s,最小流量为8.25m3/s,最高水位66.82m(P=1%) ,最小水位59.98m(P=97%),平均水位62.84m。浪高1.1m。排放口下游20公里处有一生活饮用水水源,河流保证率为95%的水量为Q=6m3/s,平均水深3.0米,平均流速0.5m/s。河流弯道系数φ=1.2,河水温度15℃,河流溶解氧含量为8mg/L,河水原有BOD5=2.8mg/L,河流允许增加的悬浮物浓度为1.5mg/L。 3、地质资料 城区地质条件基本一致,地下2米深以内为黏土层,2~6.5米深为沙黏土,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1)

长春建筑学院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 任务书 姓名:王磊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班级学号: 130800127 指导教师: 日期: 2016.6.20-7.1 城建学院

一、设计题目 宁夏省吴忠市同心县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 二、设计目的 《水质工程学Ⅱ(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属《水质工程学》专业课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净水厂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设计、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使用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原始资料 1.厂区附近地势资料: 2.厂区附近地形图一张(见附图); 3.厂区附近地下水位标高200米; 4.厂区附近土层构造为粘土; 5.城区污水资料: (1)生活污水 (2)工业废水 (3)城市排水干渠进厂处A点管底设计标高202米; (4)水体特征资料: 该厂污水排入水体前要求达到一级处理程度; (5)气候资料 最高温度39.5℃;

最低温度-19.8℃; 年平均温度4.8℃; 冬季平均温度-12 ℃; 结冻期3 ; 风向西南; 最高洪水位210米。 附图:厂区附近地形图比例尺1:5000 四、设计任务 进行某城市市区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其任务包括: 1.根据所给的原始资料,计算出进厂的设计流量和水质污染浓度; 2.根据水质情况、地形和上述计算结果,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污水、污泥处理的流量以及有关的处理构筑物; 3.对各构筑物进行工艺计算,确定其形式、数目与尺寸; 4.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污水、污泥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 五、设计成果及要求 1.本设计包括设计说明书一份和图纸3张; 2.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下列各项: (1)目录 (2)绪论 ①设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包括城市所在位置、地形、气象、地质、水文条件、经济概况、规划远景等。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所给予的原始资料,对某些小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设计。通过设计学会运用原始资料,确定污水处理方案的一般原则,熟悉有关构筑物的计算方法和了解设计步骤及规律,使学到的基本知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得到一次综合性的训练。 二、设计内容 1、根据所提供的原始资料,确定污水所需要的处理程度,并选择处理方法。 2、根据污水处理程度结合污水厂的地形条件,选择污水、污泥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构筑物。 3、对所选择的处理构筑物进行工艺设计计算,确定形式和主要尺寸。 4、绘制污水厂的总体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高程图)。 5、编写说明书。 三、设计原始资料 1、某小镇污水厂附近地形图一张,该城镇人口数为 5 万人。 2、污水流量:日平均流量Q=7500m3/d。 日变化系数和时变化系数分别为K d= 1.2,K h= 1.33。污水水质:平均水温为:23℃。处理前BOD5= 250mg/L, SS = 330mg/L。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DO=2mg/L,处理后的污水排入附近河流。 3、水文及地质资料 (1)污水厂附近最高洪水位260m,该河95%保证率的枯水量为1.5m3/s,河流流速为0.8m/s,夏季河水平均温度17℃,河水中溶解氧为2 mg/L,河水中原有BOD5为3mg/L,悬浮物含量为59 mg/L. (2)污水厂址地下水位距地表15m左右,土壤为砂质粘土,抗压强度在1.5公斤/cm2以上。土壤年平均温度12℃,最低温度2℃。 4、气象条件 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气压为730.2mm汞柱,年平均气温为15.1℃,冬季最低月平均温度为8℃。 5、其他资料 厂区附近无大片农田。 拟由省建筑公司施工,各种建筑材料均能供应。 电力供应充足。 四、设计步骤及方法 1、根据给定的原始资料,确定污水厂的规模和污水设计水量、水质。 由处理污水量可知,该污水厂属于小型污水处理厂。 Q max =Q×K h×K d =7500×1.33×1.2/24=498.75 m3/h=138.54L/s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DO≥5mg/L(本课程设计中不考虑有毒物质),为满足DO≥5mg/L要求,可根据氧垂曲线进行计算求出L处理后。 ②: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见下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mg/L 本设计要求为一级B标。

给排水专业-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1 总论1 2 基本资料6 3 总体设计参考8 1 总论 1.1 设计一般步骤 (1)分析研究水质资料,确定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 (2)确定给水处理厂设计水量。 (3)进行处理构筑物型式的选择。 (4)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5)确定水厂的附属构筑物和建筑物。 (6)进行水厂的平面布置。 (7)进行水头损失计算,确定水厂的高程布置。 1.2 设计要点与说明 (1)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的确定 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的确定,应根据原水水质及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必要的试验并参考相似条件下处理构筑物的运行经验,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给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以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水厂自用水量主要用于滤池冲洗及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等方面。自用水量取决于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构筑物类型及原水水质等因素。城镇水厂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3%~10%。 (3)处理构筑物的选型

对处理流程及构筑物选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说明工艺特点。另外,应注意在确定处理流程以及进行处理构筑物选型时,要兼顾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4)药剂配制与投加设备的设计 混凝剂的投加量应在选择了混凝剂的种类之后,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我国各水厂的平均投药量为5~30毫克/升,最高不超过100毫克/升(以三氧化二铝计),否则就应当通过药剂的混合使用及改进处理途径等方法使水澄清。在确定混凝剂及投加量之后,确定投药方式、选择配制及投加药剂的设备形式。溶解池和溶液池,可根据混凝剂的纯度,溶液的浓度,加药量以及配制次数等进行计算,相应数据应合理确定。 (5)混合与絮凝设备的设计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混合方式。 絮凝设备的工作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沉淀效果,应合理选择其形式、水流速度及停留时间等。絮凝池形式及工艺尺寸的选择,往往牵扯到与沉淀池的配合问题,所以絮凝池和沉淀池应一并考虑。应注意絮凝池出水管中流速的选择。 (6)沉淀澄清设备的设计 沉淀设备、澄清设备类型很多,应进行全面、慎重的选取,然后依照规、手册进行详细设计。 (7)过滤设备的设计 滤池种类甚多,应根据水厂规模和运行管理要求等情况进行比较选择。 (8)消毒设备的设计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消毒剂。结合处理工艺,确定消毒剂投加点。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加氯消毒,加氯量的多少,应视水中有机物及细菌数量而定,一般为0.5~2.0mg/L,相应的接触时间须在30min以上。消毒一般多在过滤后进行,氯常加在滤池至清水池的输水管上,借水在清水池的停留时间进行充分接触。 加氯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直通室外的出口,加氯间和加氯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加氯间的面积应根据加氯设备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决定。 (9)给水处理厂其它构筑物、建筑物的设计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介绍水体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水质监测技术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对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一、课程设计改革的背景 1.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气候变化和人口 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挑战。培养专业的水质工程师,对保护 水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 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相对滞后,无法全面覆盖当前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与当前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要 求相矛盾。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势在必行。 1. 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后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应该将实践环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 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 精神。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验设计和完成,让学生掌握水质检测和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技术,为将来的科研或工程 实践打下基础。 1.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2. 引进新颖的教学手段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然而,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许多地区的水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由此,水质工程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应运而生。它关注的是水在自然和工业环境中的质量,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研究和改进水质。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水质工程学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学校开始设立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本文将着重介绍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为有意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设计思路 1.确定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确定课程的目标和意义是设计思路的核心。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例如: (1)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水质工程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水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基础理论。 (2)使学生具备水质改进技术的设计能力。通过完成各种实践项目,学生应能够准确地识别污染源,并选择最佳的水质治理技术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相关工具。懂得使用计算机和模拟软件来模拟和优化水质工程学的设计。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应确定课程的意义,例如: (1)增加学生成为开展水质治理的人才基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项目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协作,培养相关技能。 (3)创造有实际意义的水质工程学项目,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水问题和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挫折,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2.教学内容 水质工程学的内容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背景和专业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例如: (1)水的生态学:包括淡水生态、流域生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 (2)水质污染与控制:包括水资源的污染来源和变化、各种水污染物的影响分析,以及水质治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等。 (3)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城市供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的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往对于水质的控制主要依靠传统的水质监测和简单的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当前对于水质安全的需求。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安全,水质工程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水的污染及其治理与处理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快,水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水质工程学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作为实际应用的工程学科,水质工程学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创新设计来提高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设计的背景与意义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涉及到化学、物理、环境、生物等多个方面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水质工程学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由于我国水资源丰富而且分布不均,一方面有大量的淡水资源,但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水质工程学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展开,探讨如何实现水质的净化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质工程学的理论,还能帮助学生具备研究水质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实践也能增强学生对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1. 设计目标 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水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技术,具备依据实际情况的水处理设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与技术开发,学生将学会水处理理论的应用,操作方法掌握、实际设计水质防治方案的能力。最终,本课程的目标是能让学生具备为水资源减轻负担提供了技术支撑的能力。 2. 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讲授、案例演练和实验研究。 (1)课程讲授:通过提供多种课程形式,包括理论课、讲座、讨论等,让学生了解水质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水的复杂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和水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2)案例演练:通过各种案例的介绍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质问题的复杂性,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探讨方案的优缺点。

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2)

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课程设计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下册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工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等。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各种污水处理工艺,并能够对工艺进行优化、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 3. 课程内容和安排 3.1 课程内容 1.工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包括化学水平衡、细胞呼吸平衡、污泥处理等。 2.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优化:介绍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的 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 3.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介绍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方法, 包括投资、运行成本、效益评价等。 3.2 课程安排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分为6个学时,安排如下: 课时内容 第1-2学时工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课时内容 第3-4学时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优化 第5-6学时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 4. 课程要求 4.1 实验要求 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污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物理处理实验、化学处理实验、生物处理实验等,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总结。 4.2 作业要求 本课程的作业包括:论文写作、课程设计报告等,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4.3 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实验考核、课程设计报告评分和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涵盖课程内容和实验知识。 5. 参考书目 1.《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上、下册),郭瑞玲、吴鸣等著,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第二版),李茵、严岳鸿著,高等教育出 版社。 3.《环境污染与治理》(第一版),董峻、刘彦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概述 水质工程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专业领域,致力于研究水体的污染和治理问题。而课程设计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探究和设计方案的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本文将围绕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进行概述,介绍其目的、流程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一、课程设计目的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学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掌握水质工程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2.了解相关应用软件和测试设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4.帮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流程,提前为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设计流程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阶段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方向,以及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设计思路:学生需要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了解 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2)方案设计:学生需要结合研究思路和实际需求,详细 制定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过程等。 3)方案评审: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 方案进行评审和修改,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需要学生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测试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4.报告撰写阶段 在实验和测试工作完成后,学生需要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研究背景、设计思路、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报告需要遵循学术规范,清晰、准确地阐述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实践经验

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 1. 引言 水质工程是研究和应用科学,旨在保护和改善水体的质量,确保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是深入学习和应用水质工程知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2. 课程设计目标 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水体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不同类型污染物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掌握常见水体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熟悉常见的水体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 •能够进行简单的水质模拟与评估。 3. 课程设计内容 3.1 水体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 首先介绍不同类型的水体环境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对每种污染物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来源、特性、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等。 3.2 水体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水体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包括传统监测方法和先进监测技术。传统监测方法包括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先进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等。对每种监测方法进行原理和应用案例的讲解。 3.3 水体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详细介绍常见的水体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对每种技术进行原理、适用范围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4 水质模拟与评估 介绍水质模拟与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同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并评估其对水体环境的潜在风险。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水质模拟与评估实践。

4. 课程设计过程 4.1 学习资料准备 学生需要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课件、参考书籍等。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2 理论授课 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介绍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水体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监测方法、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及水质模拟与评估等。 4.3 实践操作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实验室分析、野外采样和数据处理等。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4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对污染物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评价等。 5. 评估方式 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课程设计报告: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6. 总结 水质工程2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水质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水体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监测方法、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及水质模拟与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报告撰写,学生将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工程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水质工程学Ⅱ》作为水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水质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水质工程 学Ⅱ》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与实践。本文将就《水质工程 学Ⅱ》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水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经历 和知识技能。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 水质工程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 重要意义。《水质工程学Ⅱ》作为水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能够符合学 生的专业需求,并且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水质工程学Ⅱ》课程内容大多停 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践性的内容和案例分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水质工程是一个涉及较广的学科,其内容复杂而繁杂,涉及到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 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而《水质工程学Ⅱ》课 程的改革应该突出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水质工程的内容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传统的《水质 工程学Ⅱ》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对新兴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引导和指导。改革《水质工 程学Ⅱ》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必要的。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引入新的技术 和理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发展需求。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施 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的改革应该突出实践性,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 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习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水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水质工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2. 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

【专业文档】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doc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计算说明书 (4)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厂选址 (4) 第二节工艺流程 (4) 第二章处理构筑物工艺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6) 第二节泵前中格栅设计 (6) 第三节污水提升泵房设计计 (8) 第四节泵后细格栅设计计算 (9) 第五节沉砂池设计计算 (10) 第六节辐流式初沉池设计计算 (12) 反应池设计计算 (14) 第七节O A/ 1 第八节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16) 第九节剩余污泥泵房 (17) 第十节浓缩池 (18) 第十一节贮泥池 (20) 第十二节脱水机房 (21) 第三章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3) 第二节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3) 参考文献 (2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计城市日处理污水量15万m 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二、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0m 3/d ;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 max =8125m 3/h (2)进水水质 COD Cr =400mg/L ,BOD 5 =180mg/L ,SS = 300mg/L ,NH 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 标准 ,即: COD Cr ≤ 60mg/L ,BOD 5≤20mg/L ,SS≤20mg/L ,NH 3-N≤8mg/L 。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4、资料 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米/秒。污水处理厂场地标 高384.5~383.5米之间,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为380.0m ,常水位为378.0m ,枯水位为375.0m 。 三、设计任务 1、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出厂方式;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和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各一张。 五、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五、十、十一册 2、《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卷) 原污水 污泥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房 出水 格栅 污水泵房 沉砂池 二沉池 泥饼外运 曝气池 回流污泥

南昌大学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II) 题目: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 专业班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51班 学号: 000 学生姓名:江户川柯南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 学院审核(签名): 审核日期: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设计基础资料及任务 (1) 设计内容 (2) 第二章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和水质的计算 (3) 污水处理厂设计水量的计算 (3) 城市污水水质计算 (4) 计算污染物去除效率 (5) 第三章工艺流程确定 (6) 处理流程确定 (6) 单元构筑物选择 (8) 第四章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的设计 (11) 格栅 (11) 提升泵房 (15) 沉砂池 (16) 氧化沟 (18) 二沉池 (22) 接触消毒池 (24) 计量设施 (25) 第五章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计算 (26) 污泥量计算 (26) 污泥回流泵房 (26) 污泥浓缩池 (26) 污泥贮池 (28) 脱水机及脱水机房 (30) 第6章污水处理厂平面及竖向设计 (32) 平面布置 (32) 高程布置 (33)

第一章绪论 设计基础资料及任务 (一)城市概况 N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信江自东向西流经本市进入鄱阳湖。城区地下水基本为潜水,信江两岸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含水丰富,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N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季节温差大,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 最小年降雨量, 最大年降雨量;全年无霜期天;全年主导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信江执行III类地面水标准。 (二)基本资料 N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东湖区域,2018年城市人口为9万人,工业产值为17亿元;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近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11万人,年工业产值为26亿元;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为16万人,年工业产值为32亿元;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80m3/万元d。 随着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信江水受到严重污染,为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拟建第一污水处理厂。N市的城市排水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经截污干管截流,合流管的截流倍数为。污水经处理后,尾水排入长江。(污水总管排入污水厂标高为米)。 设计内容 1、确定污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及处理构筑物(或设备)的类型和数量。 2、进行处理构筑物及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 3、进行污水厂各构筑物、建筑物以及各种管渠等总体布置。 4、设计图纸包括: (1)污水厂平面布置图; (2)污水厂的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 (3)单体构筑物的工艺构造图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_secret

环化学院课程设计学号: 水质工程学II 课程设计计算书 设计题目:污水课程设计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100241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3年12月10日

第一章总论 (3) 1.1设计内容和任务 (3) 1.1.1设计题目 (3) 1.1.2设计内容 (3) 1.2基本资料 (3) 第二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4) 2.1处理工艺流程 (4) 2.1.1 氧化沟方案 (5) 2.1.2 CASS工艺方案 (5) 2.1.3方案的确定 (7) 第三章处理构筑物设计和选型 (7) 3.1格栅的设计 (7) 3.1.1设计要求 (8) 3.1.2设计计算 (8) 3.1.3格栅的选型 (11) 3.1.4 污水提升泵房计算 (11) 3.2沉砂池的设计 (12) 3.3 CASS池设计 (16) 3.4 接触消毒池计算 (20) 3.4.1设计参数 (20) 3.4.2设计计算 (20) 3.5污泥浓缩池的设计 (21) 3.5.1设计要求 (21) 3.5.2设计计算 (22) 第四章主要设备说明 (23) 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1.1设计内容和任务 1.1.1设计题目 南方某城市日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1.1.2设计内容 针对一座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对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污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单体构筑物图和污水处理厂高程图)。设计深度一般为初步设计的深度。 1.2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与水质 污水处理水量:变化系数:Kz=1.2 (2)污水厂地势基本平坦,地面标高约为19.8m(采用黄海系标高)。进水管管径为1.8m,进水管管底标高为14.8m。 (3)污水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为居民生活污水,少量为工业废水与其他污水。 (4)接纳水体:某江 (5)气象信息: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7.1°c,全年日照时数为1853.1小时,历年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风速为1.5m/s,全年静风约占25%,年主导风向为主导风为NE(东北)风,出现频率为20%。 a风向:项目所在地全年主导风为N-NNE-NE(北-北北东-北东)风,出现频率分别为16.39%、12.24%、14.70%,最小频率的风向出现在WNW(西北西),其出现频率为0.66%,全年静风出现频率为24.92%。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二课程设计

新丰市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中国现有污浊的环境。 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污水厂的规模,并结合考虑需脱氮除磷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采用传统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工艺。该工艺污水处理流程为:中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SBR反应池→消毒池→出水排放。污泥处理流程为:污泥→集泥井→污泥浓缩池→贮泥池→污泥脱水机房→泥饼外运。通过此工艺的处理,出水水质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设计中对整个水处理流程的各主体构筑物如格栅、平流沉砂池、SBR反应池、接触池等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设计计算和说明。理论上给出了这个流程中BOD、COD、SS的去除率及脱氮除磷的效率。

1 设计说明书 1.1 工程概况 1.1.1设计依据 1.收纳污水厂出水的河流:Ш类水体,从城市南边西向东流过,河流保证率95%的流量为3m3/s,河道最高水位151.03m(黄海高程系,下同) 2.污水厂厂址位于城东河流北岸300m处,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15 3.12m,污水厂大门朝北。 3.城市污水干管终点水面标高为150.09m,处理厂污水纳入超越管渠,经3.8km的渠道排入水体,渠道总水头损失为2m。 4厂区地质良好,地下水位标高为146.91m,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1.1.2设计规模 新星市近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10万人,平均日污水量为25000m3/d,远期(2030 年)规划人口为15万人,平均日污水量为35000m3/d,总变化系数K z =1.43,Q min =0.5Q max 。 1.1.3设计水质 BOD 5 =200mg/L,SS=220mg/L,夏季水温25℃,冬季水温15℃,平均水温2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 1.2 污水处理厂工业设计 1.2.1工业流程选择与布置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去除BOD 5 又要适当去除N,P故可采用SBR或氧化沟法,或A/A/O法,以及一体化反应池即三沟式氧化沟得改良设计。 本设计采用传统SBR法为核心工艺: 工作流程:见下图

水质工程学Ⅱ课设-某市排水处理厂设计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排水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设计题目:某市排水处理厂设计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12 月31 日

第一章水质工程学II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 根据某市基本建设委员会2011年第034号文件批准,拟在该市东郊新建二级污水处理厂一座,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悬浮物(SS)≤3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20mg/L。 二、设计数据 1、污水量(平均日,m3/d) 学号末位0~2的2.5万(第一组),3~5的为3.5万(第二组),6~9的为5万(第三组)。 2、总变化系数(K Z) K Z =K d×K h=1.1×1.2=1.32 3、污水水质: 三、厂址 根据城市规划,本着不占良田,少占农田的原则,拟将处理厂建在某河边的一片河滩地上,有地约300亩。 四、设计基础资料 1、厂址地形、地物概述 厂区地面基本平坦,高差相差1米左右,高程在85~86米之间,厂区基本

上是河滩地,周围很大面积内没有农田。 2、工程地质情况 土质基本上是砂砾石层,地基承载力18~20T/m2。 3、水文与水文地质资料 (1)流经该市河流的最高水位为87.80m,最低水位84.00m,平均水位86.00m,河水最高水温25℃,最低水温8℃,平均水温14℃ (2)地下水水位高程为80.00m,地下水无侵蚀性。 (3)冰冻层为0.5米。 五、设计参数 处理厂受纳的污水来自城市污水管线,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占比例较大,工业废水主要是化纤和印染废水,环保部门已经指定化纤、印染废水要在厂内自行进行预处理,达到工业废水排入市政管道标准,方可排入城市管网。同时也考虑到利用生活污水补充工业废水N、P等营养物以利进行生化反应。 有关设计参数如下: 1、污泥产率系数Y=0.55(kgML VSS/kgBOD5) 2、污泥自身氧化率K d=0.065(d-1) 3、氧化每公斤BOD5所需氧的公斤数a′=0.48(kgO2/kgBOD5) 4、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b′=0.162(d-1) 5、有机物降解常数K2=0.02 6、污水充氧修正系数α=0.90,β=0.92 7、全年平均气温15℃,冬季室外计算气温-3℃;池外土壤介质全年平均温度为16℃,冬季土壤计算温度5℃;新鲜污泥年平均温度为16.2℃,日平均最低温度为8℃。 六、设计项目 根据排入水体要求,(SS≤30m g/L,BOD5≤20m g/L),处理厂应采用二级处理,为此处理构筑物应为: 1、格栅 2、沉砂池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厂净水工艺设计

目录 一、总体设计 1.1净水工艺流程的确定-----------------------3 1.2处理构筑物及设备型式选择-----------------------3 1.2.1 药剂溶解池------------------------------------------------3 1.2.2 混合设备--------------------------------------------------5 1.2.3 絮凝处理构筑物的选择--------------------------------------6 1.2.4 沉淀池----------------------------------------------------7 1.2.6 消毒方法--------------------------------------------------9 二、混凝沉淀 2.1 混凝剂投配设备的设计----------------------10 2 溶液池的设计----------------------------------------------11 2.1.2 溶解池的设计----------------------------------------------11 2.1.3 投药管---------------------------------------------------11 2.1.4 投加泵的选择---------------------------------------------12 2.1.5 加药间及药库的设计---------------------------------------12 2.2 混合设备的设计------------------------------12 2.3絮凝反应池的设计----------------------------13 2.3.1 机械絮凝池尺寸--------------------------------------------13 2.3.2 搅拌设备尺寸---------------------------------------------13 2核算平均速度梯度G值及GT值-------------------------------14 2.4 沉淀澄清设备的设计------------------------14 2.4.1 平流式沉淀池尺寸------------------------------------------15 2.4.2 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15 2.4.3 沉淀池的进水设计------------------------------------------15 2.4.4 沉淀池的集水系统设计-------------------------------------16 2.4.5 沉淀池排泥------------------------------------------------17 三、过滤 3.1 设计参数---------------------------------18 3.2 池体设计---------------------------------1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