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3)》 排水工程(下册)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

水质工程学2排水工程下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期末复习

1.污水: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被污染的降水的总称;

工业废水:生产污水≥60℃

生产废水<60℃

2.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出路有3:

①排放水体;②灌溉田地;③重复使用:直接复用、间接复用补充地下水;

3.氧垂曲线DO和有机物的变化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DO,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DO逐步得到恢复;所以耗氧与复

浓度变化模式见图;污水排入后,DO曲线呈悬氧是同时存在的,河水中的DO与BOD

5

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BOD

曲线呈逐步下降状,直至恢复到污水排入前的基

5

值浓度;

氧垂曲线可分为3段:第一段a~o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水中DO含量大幅度下降,亏氧量逐渐增加,直至耗氧速率=复氧速率;o点处,DO量最低,亏氧量最大,称o点为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第二段o~b段,复氧速率开始超过耗氧速率,水中DO量开始回升,亏氧量逐渐减少,直至转折点b;第三段b点以后,DO含量继续回升,亏氧量继续减少,直至恢复到排污口前的状态;

4.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5.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

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6.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沉砂池一般设于泵站、倒虹管前,以便减轻无机颗粒对水泵、管道的磨损;也可设于初次沉淀池前,以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

常用的沉砂池有:①平流沉砂池;②曝气沉砂池;③多尔沉砂池;④钟式沉砂池;

7.沉淀池

按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是一级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处理构筑物,或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构筑物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前面;处理的对象是悬浮物质,同时可去除部分BOD 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并降低其BOD 5负荷;

初次沉淀池中沉淀的物质称为初次沉淀污泥;

二次沉淀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它是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

8.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9.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与活性污泥的增长

△. 增殖曲线

增殖曲线所表示的是在某些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如温度一定、DO 含量充足等条件下,营养物质一次充分投加,微生物种群随时间以量表示的增殖和衰减动态;

将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污水中接种,并在温度适宜、DO 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按时取样计量,即可得出微生物数量与培养时间之间具有的一定规律性的增殖曲线;

整个增长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期:适应期;对数增殖期;减速增殖期;内源呼吸代谢期;

10.活性污泥反应过程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污染物从污水中去除过程的实质就是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也就是所谓“活性污泥反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泥得到净化,微生物获得能量合成新的细胞,使活性污泥得到增长;

净化阶段:①初期吸附去除;②微生物的代谢;

11.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①营养物质平衡;②DO含量;③pH值;④水温;⑤有毒物质;

:N:P的关系来表示;

※营养物质比例: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平衡一般以BOD

5

对于生活污水,微生物对氮和磷的需求量可按BOD

:N:P=100:5:1考虑,其具体数

5

量还与污泥负荷和污泥龄有关;

※最适温度:是指在这一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强劲、旺盛,表现在增殖方面则是裂殖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大肠:37~40℃;活污:10~45℃

12.表示及控制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

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MLSS

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

②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

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13.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①污泥沉降比 SV

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

②污泥容积指数 SVI

简称“污泥指数”,表示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 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14.污泥龄: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称之为污泥龄;即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因之又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负荷:曝气池内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

容积负荷: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

17.常见氧化沟系统:

①卡罗塞氧化沟;

②交替工作氧化沟系统;

③二次沉淀池交替运行氧化沟系统;

④奥巴勒型氧化沟系统;

⑤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

18.莫诺方程式:是描述微生物比增殖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①在高底物浓度下,S>>K

s

在高浓度有机底物的条件下,有机底物以最大的速度进行降解,而与有机底物的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关系;有机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污泥浓度有关,并呈一级反应关系;

②在低底物浓度下,S<<K

s

,

有机底物降解遵循一级反应,有机底物的含量已成为有机底物降解的控制因素,因为在此条件下,混合液中有机底物浓度已经不高,微生物增殖处于减速增殖期或内源呼吸期,微生物酶系统多未饱和;

19.氧化沟

※又称循环曝气池,是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法;

※在流态上,氧化沟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作用,可将其区分为富氧区、缺氧区,用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取得脱氮的效应;

※可考虑不设初沉池,不单设二次沉淀池;BOD负荷低,对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龄较长,污泥产率低,且多已达稳定程度,勿需进行硝化处理;

△氧化沟曝气装置的功能:

①向混合液供氧;

②使混合液中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DO三者充分混合、接触;

③推动水流以一定流速沿池长循环流动;

△氧化沟曝气装置分类:

①横轴曝气装置曝气转刷+曝气转盘

②纵轴曝气装置

法污水处理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

※主要特征:

①全系统共分预处理段、A段、B段等3段;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池等简易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

②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则由曝气池及二次沉淀池所组成;

③A段与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A:

①A段连续不断地从排水系统中接受污水,同时也接种在排水系统中存活的微生物种群;

②A段负荷高,为增殖速度快的微生物种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③A段污泥产率高,并有一定的吸附能力,A段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污泥的吸附作用;

④A段对负荷、温度、pH值以及毒性等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⑤BOD-污泥负荷:2~6kgBOD/kgMLSS·d

污泥龄:~

水力停留时间:30min

吸附池内DO浓度:~L

B:

①B段的净化功能可以充分发挥;

②去除有机污染物是B段的主要功能;

③B段的污泥龄较长,具有产生硝化反应的条件;

④B段承受的负荷为总负荷的30%~60%;

※B段的各项功能、效应的发挥,都是以A段正常运行为首要条件的;

⑤BOD-污泥负荷:~kgMLSS·d

污泥龄:15~20d

水力停留时间:2~3h

曝气池内混合液DO浓度:1~2mg/L

21.曝气理论

氧转移原理公式:

使增加的方法:

:增加曝气量;增加液体紊流程度;改善曝气装置使气泡减少;

①增加K

La

②增加C

:纯氧曝气,深水、深井曝气;

s

③减小C:紊流程度上升;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①污水水质;②氧分压;③水温;

※污水水质:

※水温:

值因T上升而增大,但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却有所降低;水温对氧转移有两K

La

种相反的影响,但并不能两相抵消;总的来说,水温降低有利于氧的转移;

在运行正常的曝气池内,当混合液在15~30℃范围内时,混合液DO浓度C能够保持在~L左右;

22.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和保护

运行:

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验收后正式投产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

②活性污泥培训成熟后,就开始试运行;

③试运行确定最佳条件后,即可转入正常运行;

维护异常情况

①污泥膨胀:为防止污泥膨胀,首先应加强操作管理;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就需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当污泥发生膨胀后,解决的办法可针对引起膨胀的原因采取措施: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可投加硝化污泥液或N、P等成分;可投加

,帮助絮凝,刺激菌胶团生长等;

石灰等调节pH;可投加5~10mg/L FeCl

3

②污泥解体:当鉴别出是运行方面的问题时,应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以及SV%、MLSS、DO、Ns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查,加以调整;当确定是污水中混入有毒物质时,应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需查明来源,责成其按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局部处理;

③污泥孵化:防止措施有: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楚设备;消除沉淀池的死角地区;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

④污泥上浮:应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在脱氮之前即将污泥排除;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和降低DO等,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⑤泡沫问题: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除沫剂等;

23.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并通过细

菌的代谢活动而被降解;

24.生物膜处理法的主要特征

生物相特征:

①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②生物的食物链长;

③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④分段运行与优占种属;

工艺特征:

①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②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离;

③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④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25.生物滤池:将污水在粗滤料上喷洒进行净化的生物过滤法的处理构筑物;

△进入生物滤池的污水,必须通过预处理;

△生物滤池后应设二沉池予以截留;

※普通生物滤池:

①处理效果良好;

②运行稳定、易于管理、节省能源;

③占地面积大、不适于处理量大的污水;

④滤料易于堵塞;

⑤产生滤池蝇,恶化环境卫生;

⑥喷嘴喷洒污水,散发臭味;

※高负荷生物滤池

①均化与稳定进水水质;

②使生物膜经常保持较高的活性;

③抑制滤池蝇的过度滋长;

④减轻散发的臭味;

※塔式生物滤池

①高负荷率;

②滤层内部有分层;

※曝气生物滤池

①氧的转移率高,动力消耗低;

②勿需设沉淀池,占地面积少;

③比表面积大,微生物附着力强;

④污水处理效果良好;

⑤勿需污泥回流,也无污泥膨胀之虑;

26.生物转盘

①微生物浓度高;

②生物相分级;

③污泥龄大;

④产生的污泥量较少;

⑤耐冲击负荷;

⑥动力消耗低;

⑦便于维护管理;

⑧设计合理、运行正常;

⑨其流态应按完全混合-推流来考虑;

※空气驱动生物转盘

①BOD的去除率较高;

②生物膜较薄,有较强的活性;

③通过调节空气量改变转盘转数,采用气量调节装置,根据槽内DO的变化自动运行;

④易于维修管理;

※与曝气池组合的生物转盘

①提高原有设备的处理效果;

②提高原有设备处理能力,占地面积小,附加设备费用亦低;

③处理效果稳定,菌体密度大,生物量高微生物增殖迅速,活性强;

④污泥量少而且易于沉淀;

⑤动力消耗少,活性污泥装置本身能够提供生物转盘转动的能量;

⑥负荷选择适宜,可取得硝化的效果;

27.生物接触氧化

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兼具两者的优点;

28.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

稳定塘:是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分类:

①根据塘水中微生物优势群体类型和塘水的溶解氧工况来划分: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

除以上几种类型的稳定塘以外,在应用上还存在一种专门用以处理二级处理后出水的深度处理塘;

②根据处理水的出水方式:连续出水塘、控制出水塘、贮存塘;

新版东北电力大学土木水利专业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皇天不负有心人,看到自己通过初试的结果,总算是踏实了下来,庆幸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还有努力,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在开始备考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也感到过迷茫,当时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贴,从中也给了自己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也想把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文章也许会有一些凌乱,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是第一次写经验贴,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会经常上来回复大家的! 虽然成功录取,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懊悔,其实当初如果心态再稳定一些,可能成绩还会再高一些,这样复试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其实,经验本是想考完研就写出来的。可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拖延症加上不自制。所以才拖到现在才写完。备考对于我来说最感谢的要数我的室友了,要不是他们的监督自己也不会坚持下来。 总之考研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想好了方向之后,我就开始想关于学校的选择。因为我本身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对大城市特别的向往,所以大学选择了大城市,研究生还想继续留在这。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像战士一般荣耀。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和你们唠唠关于考研的一些干货! 文文章很长,结尾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大家自取。 东北电力大学土木水利专硕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3日语或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61材料力学或862水质工程学 参考书目: 《材料力学》(第二版)鞠彦忠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范瑾初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排水工程》(第五版)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水质工程学教学大纲

水质工程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3105 英文名称: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周数):84 授课学时:84 实践学时(周数): 学分:5.0 授课对象:给水排水工程 开课单位:环境工程学院 1、课程目的 《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水和废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水体污染与自净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较扎实地掌握水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掌握主要水处理工艺,了解水处理工艺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基本要求 (1) 了解水的性质、饮用水水质与水质标准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 (2) 了解水的污染指标、污水特性、污水排放标准与法规、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等; (3) 掌握水体(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污染的规律和危害、水体自净过程,水体质量评价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等; (4) 了解反应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以及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5) 基本掌握城市水质工程和工业企业水质处理工艺技术、方法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应用条件,具有水质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 熟悉城市和工业企业水质工程设计中的方案选择、设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水质工程设计特点、原则和设计标准; (7) 熟悉污泥处理与处置设施的设计原理与计算方法; (8) 熟悉典型的特种水处理工艺及单体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9) 了解主要水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选型。 3、相关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前,要求学生已学完以下的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A1》、《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水力学》、《水文学》、《水

《水质工程学(3)》 排水工程(下册)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

水质工程学2排水工程下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期末复习 1.污水: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被污染的降水的总称; 工业废水:生产污水≥60℃ 生产废水<60℃ 2.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出路有3: ①排放水体;②灌溉田地;③重复使用:直接复用、间接复用补充地下水; 3.氧垂曲线DO和有机物的变化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DO,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DO逐步得到恢复;所以耗氧与复 浓度变化模式见图;污水排入后,DO曲线呈悬氧是同时存在的,河水中的DO与BOD 5 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BOD 曲线呈逐步下降状,直至恢复到污水排入前的基 5 值浓度; 氧垂曲线可分为3段:第一段a~o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水中DO含量大幅度下降,亏氧量逐渐增加,直至耗氧速率=复氧速率;o点处,DO量最低,亏氧量最大,称o点为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第二段o~b段,复氧速率开始超过耗氧速率,水中DO量开始回升,亏氧量逐渐减少,直至转折点b;第三段b点以后,DO含量继续回升,亏氧量继续减少,直至恢复到排污口前的状态; 4.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5.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

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 6.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沉砂池一般设于泵站、倒虹管前,以便减轻无机颗粒对水泵、管道的磨损;也可设于初次沉淀池前,以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 常用的沉砂池有:①平流沉砂池;②曝气沉砂池;③多尔沉砂池;④钟式沉砂池; 7.沉淀池 按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是一级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处理构筑物,或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构筑物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前面;处理的对象是悬浮物质,同时可去除部分BOD 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并降低其BOD 5负荷; 初次沉淀池中沉淀的物质称为初次沉淀污泥; 二次沉淀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它是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 8.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9.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与活性污泥的增长 △. 增殖曲线 增殖曲线所表示的是在某些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如温度一定、DO 含量充足等条件下,营养物质一次充分投加,微生物种群随时间以量表示的增殖和衰减动态; 将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污水中接种,并在温度适宜、DO 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水质工程学(排水工程)知识点总结

有机物污染指标:bodcodtodtocthod。 污水的生物性质及指标:大肠菌群数和大肠菌群指数;病毒;细菌总数。 格栅:按形状:平面格栅曲面格栅。按清渣方式:人工清除格栅机械清除格栅。按栅条净间隙: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6~40mm)细格栅(3~10mm)。 沉砂池:按水流方向的不同:平流式竖流式旋流式。按池型可分为平流式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形式,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具有构造简单、截留无机颗粒效果好的优点。竖流式沉砂池是污水自下而上由中心管进入池内,无机物颗粒藉重力沉于池底,处理效果一般较差。曝气沉砂池是在池的一侧通入空气,使污水沿池旋转前进,从而产生与主流垂直的横向恒速环流。其优点是:通过调节曝气量,可以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较稳定,受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同时,还对污水起预曝气作用。按生物除磷设计的污水处理厂,为了保证除磷效果,一般不采用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近年来日益广泛使用,是利用机械力控制流态与流速,加速颗粒的沉淀,有机物则被留在污水中,具有沉砂效果好、占地省的优点 沉淀池:分类: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分区: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出水区 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一般为黄色或褐色。含水率很高,一般在99%以上,其比重介 于1.002-1.006之间。每毫升活性污泥表面积介于20-100cm2。活性污泥的组成:2.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3.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Mi)4.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1.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规律:在T适宜、DO充足,不存在抑制物质的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主要取决于有机物量(F)与微生物量(M)的比值(F/M)。四个阶段:适应期对数增殖期减衰增殖期内源呼吸期又称衰亡期 活性污泥工艺系统的影响因素:1.营氧物质5.有毒物质4.温度3.pH值2.溶解氧 pH值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主要作用在于: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pH值的变化还能改变有害物质的毒性。高浓度的氢离子还可导致菌体表面蛋白质和核酸水解而变性。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生理活动适宜的pH值,都有一定的范围。实践经验表明,活性污泥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6.5~8.5。但活性污泥微生物经驯化后,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可进一步扩大。当污水(特别是工业废水)的pH值过高或过低时,应考虑设调节池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1.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MLSS=Ma+Me +Mi+ Mii(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MLVSS与MLSS 的比值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值比较固定,对生活污水和以生活污水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值为0.75左右,或用75%表示MLVSS=Ma+Me +Mi。2.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价指标:(1)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沉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2)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本项指标的物理意义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污泥龄:它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BOD污泥负荷率所表示的是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BOD容积负荷率为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劳伦斯-麦卡蒂进一步强调了“污泥龄”这一参数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污泥龄就是微生物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并建议将其易名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或“细胞平均停留时间”,这里仍以θc表示。 活性污泥的两种产率系数(合成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与值的关系:产率系数是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利用、代谢单位重量有机物ΔS而使自身增殖的重量ΔX的分数,一般用Y表示。Y值所表示的是微生物增殖总量的系数,不包括由于微生物内源呼吸作用而使其本身质量消亡的那一部分,所以这个产率系数也称之为合成产率系数。由于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自身氧化作用,实际上测定的产率系数要低于Y值,即所谓的表观产率系数(Yobs)表示。经过推导、整理,Y、Yobs及值之间的关系用下列公式 二沉池作用:1澄清,通过泥水分离产生清洁出水2浓缩,提供提供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 3污泥储存,根据水量水质变化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1.污泥膨胀2.污泥解体3.污泥腐化4.污泥上浮5.泡沫问题6.异常生物相 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作原理1. 进水阶段2. 反应阶段3. 沉淀阶段4. 排水阶段5. 闲置阶段 SBR工艺特征:1. 集有机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的反应器—间歇曝气池。不需要污泥回流及其设备和动力消耗,不设二次沉淀池。2. 工艺流程简单,基建与运行费用低;生化反应推动力大,速率快、效率高,出水水质好。3. 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处理有毒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强。2.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工艺特征:4. 按非限制曝气方式运行时,不易产生污泥膨胀,是防止污泥膨胀的最好工艺。5. 应用电动阀、液位计、自动计时器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自控仪表, 选择器:用于防止与控制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在曝气池前加一个水力停留时间很短的小反应器,全部污水和回流污泥进入选择器,形成高负荷区。这种有机物浓度较高的环境有利于菌胶团菌的优先生长而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生长,从而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曝气的主要作用:⑴充氧,向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其在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氧量。⑵搅动、混合,使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处于搅动的悬浮状态,能够与污水充分接触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系统(CASS工艺系统)主要特点:1. 反应器前端设生物选择器,并将主反应区的污泥回流至生物选择器,这一特征是和其他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的重要区别之一。2.它为絮状菌创造合适的生长条件并选择出丝状细菌,具有防止活性污泥膨胀,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功能。3. CASS工艺流程简单,布置紧凑,运行灵活,处理效果好。4.由于污泥回流比较低(20%)以及无需搅拌能耗,故节省大量能耗。氧化沟工作原理与特征:(1) 在构造方面的特征1)氧化沟一般呈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总长可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沟深取决于曝氧装置,自2m至6m。2)单池的进水装置比较简单,只要伸入一根进水管即可,如双池以上平行工作时,则应设配水井,采用交替工作系统时,配水井内要设自动控制装置,以改变水流方向。出水堰一般采用溢流堰式,宜于采用可升降的,以调节池内水深。 (2) 在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在流态上,氧化沟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2)污水在沟内的流速在0.3~0.5m/s。(3) 在工艺方面的特征1)可考虑不设初沉池,有机性悬浮物在氧化沟内能够达到好氧稳定的程度;2)可考虑不单设二次沉淀池,使氧化沟与二次沉淀池合建(如交替工作氧化沟),可省去污泥回流装置;3)BOD负荷低,同活性污泥法的延时曝气系统,具有如下效益:?对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龄一般可达15~30d,为CAS的3~6倍,可以存活繁殖世代时间长的微生物,如硝化菌。?污泥产率低,多已达稳定的程度,勿需消化处理。 奥贝尔(Orbal)氧化沟系统的特点:1. 奥贝尔氧化沟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优点。2. 曝气设备均采用曝气转盘。曝气盘上有大量的楔形突出物,增加了推进混合和充氧效率,水深可达 3.5m~4.5m。3. 圆形或椭圆形的平面形状,比长渠道的氧化沟更能利用水流的惯性,可节省推动水流的能耗 奥贝尔(Orbal)氧化沟系统的适用范围:1. 一般适用于20万m3/d以下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尤其推荐应用于中小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 当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比例较高时,奥贝尔氧化沟较其他类型氧化沟有更好的适应性。3. 进水方式灵活。暴雨期间,进水可以超越外沟道,直接进入中沟道或内沟道,由外沟道保留大部分活性污泥,利于系统的恢复。 T型氧化沟工艺特征:容积较大在曝气状态下循环流速较高;运行灵活;使用卧式转刷曝气器;其污水配水井内设3个自动控制进水宴,根据要求交替向氧化沟配水;剩余污泥从中设氧化沟排除 MBR工艺系统特点:1.处理效果好,对水量水质变化具有很大的适应性;2.剩余污泥量少、污泥膨胀几率降低;3.可高效去除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4.占地面积小,不受应用场合限制;5.运行控制趋于灵活,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6.可用于传统工艺升级改造。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无硝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由兼性微生物及专性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终产物是CH4、CO2以及少量的H2S、NH3、H2等。 厌氧消化三阶段:水解发酵阶段、产酸脱氢阶段、产甲烷阶段。 氨化作用:RCHNH 2COOH +O 2 →NH3+ CO2+ RCOOH 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氮,这一过程称为“氨化反应”。 硝化作用:(1) 硝化过程氨氮首先由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氧化为亚硝酸氮,继而亚硝酸氮再由硝化杆菌(Nitrobacter)氧化为硝酸氮。这两种细菌统称为硝化细菌。 氨氮的细菌氧化过程为:NH4++1.5O2→NO2-+H2O+2H+?G0(W) =-270kJ/molNH4+-N 亚硝酸氮的细菌氧化过程为:NO2- +0.5O2 →NO3-?G0(W)=-80kJ/molNO2--N 总反应为:NH4++ 2O2→NO3-+ H2O+2H+ 环境因素对硝化反应的影响:1.温度,2.溶解氧,3碱度和PH值,4.C/N比,5.有毒物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由一群异养型微生物完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缺氧(不存在分子态游离溶解氧)条件下,将亚硝酸氮和硝酸氮还原成气态氮(N2)或N2O、NO。 生物反硝化可以用如下反应方程式表示:NO2-+ 3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H2O+OH- NO3-+3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2H2O +OH- 反硝化的简化生物化学反应式如下:NO3-→NO2-→NH2OH→有机物(同化反硝化) NO3-→NO2-→N2O→N2(异化反硝化) 环境因素对硝化反应的影响:1.温度,2.溶解氧,3碱度和PH值,4.碳源有机物,5.C/N 比,6.有毒物质 生物除磷的环境因素:1)厌氧/好氧条件的交替2)硝酸盐和易降解有机物3)污泥龄4)温度与pH 5)BOD5 / TP A-A-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A-A-O工艺 生物膜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生物膜处理工艺中的生物膜就是周期性的生长—脱落—生长而保持其稳定有效的对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功能的。 生物膜成熟的标志是:生物膜沿水流方向分布,在其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在20℃左右的条件下大致需要20~30d左右的时间。 BAF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点:1.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2.出水水质较好。3.氧的传输效率很高,曝气量小,供氧动力消耗低。4.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耐低温。5.易挂膜,启动快。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缺点是:1.对进水的SS要求较高;2.水头损失较大,水的总提升高度较大;3.在反冲洗操作中,短时间内水力负荷较大,反冲水直接回流入初沉池会对初沉池造成较大的冲击负荷;4.产泥量相对于活性污泥法稍大,污泥稳定性差。 稳定塘是人工适当修整或人工修建的设有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 稳定塘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充分利用废河道、沼泽地、山谷、河漫滩等地形,建设投资省,基建投资约为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2~1/3;2.运行维护简单,管理维护人员少。运行和维护单价仅为常规二级处理厂的1/3~1/5;3.能实现污水资源化。种植水生植物、养鱼、养鸭等的生态塘,其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仅能支付运行费用,还有赢余;4.美化环境,形成生态景观;5.污泥产生量少,仅为活性污泥法的1/10;6.适应能力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承受水质和水量大范围的波动 污水消毒的作用:城市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细菌含量大幅减少但绝对值任然大并存在病原菌的可能,因此在排放水提前或者农田灌溉时应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城市地处上游或者水源区夏季等都要连续消毒。 污泥厌氧消化的分类:厌氧消化发和厌氧活性消化法 其三阶段:水解发酵产酸脱氢产甲烷 IC反应器的工艺特征:1.负荷率高;2.自发进行污泥回流内循环;3.引入分级系统;4.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给排水专业-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 1总论..................................................................... 1…2基本资料.................................................................. 6.. 3总体设计参考................................................................ & 1总论 1.1设计一般步骤 (1) 分析研究水质资料,确定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 (2) 确定给水处理厂设计水量。 (3) 进行处理构筑物型式的选择。 (4) 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5) 确定水厂的附属构筑物和建筑物。 (6) 进行水厂的平面布置。 (7) 进行水头损失计算,确定水厂的高程布置。 1.2设计要点与说明 (1)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的确定 给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的确定,应根据原水水质及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必要的试验并参考相似条件下处理构筑物的运行经验,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 (2)给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以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水厂自用水量主要用于滤池冲洗及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等方面。自用水量取决于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构筑物类型及原水水质等因素。城镇水厂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3%?10%。 (3)处理构筑物的选型

对处理流程及构筑物选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说明工艺特点。另外,应注意在确定处理流程以及进行处理构筑物选型时,要兼顾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4)药剂配制与投加设备的设计 混凝剂的投加量应在选择了混凝剂的种类之后,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我国各水厂的平均投药量为5?30毫克/升,最高不超过100毫克/升(以三氧化二铝计) 否则就应当通过药剂的混合使用及改进处理途径等方法使水澄清。在确定混凝剂 及投加量之后,确定投药方式、选择配制及投加药剂的设备形式。溶解池和溶液池,可根据混凝剂的纯度,溶液的浓度,加药量以及配制次数等进行计算,相应数据应合理确定。 (5)混合与絮凝设备的设计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混合方式。 絮凝设备的工作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沉淀效果,应合理选择其形式、水流速度及停留时间等。絮凝池形式及工艺尺寸的选择,往往牵扯到与沉淀池的配合问题,所以絮凝池和沉淀池应一并考虑。应注意絮凝池出水管中流速的选择。 (6)沉淀澄清设备的设计 沉淀设备、澄清设备类型很多,应进行全面、慎重的选取,然后依照规范、手册进行详细设计。 (7)过滤设备的设计 滤池种类甚多,应根据水厂规模和运行管理要求等情况进行比较选择。 (8)消毒设备的设计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消毒剂。结合处理工艺,确定消毒剂投加点。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加氯消毒,加氯量的多少,应视水中有机物及细菌数量而定,一般为0.5? 2.0mg/L,相应的接触时间须在30min以上。消毒一般多在过滤后进行,氯常加在滤池至清水池的输水管上,借水在清水池内的停留时间进行充分接触。 加氯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直通室外的出口,加氯间和加氯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为10?20m加氯间的面积应根据加氯设备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决定。 (9)给水处理厂其它构筑物、建筑物的设计 包括清水池、排泥水处理工艺单元及水厂附属构筑物和建筑物的设计和确 清水池的有效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考虑(大水厂采用较小的百分比);

13 水质工程学(II)

水质工程学Ⅱ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Ⅱ 课程编号:0730502B 学时:40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6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选课对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Ⅰ等课程。 后续课程: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处理工程实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 内容概要:介绍水质及有关水质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水体污染与自净规律,污水的物理处理原理及一级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生物处理理论、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好氧曝气系统工艺设计、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工艺设计、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处理方法、污水脱氮除磷技术、污泥处理原理与污泥处理系统设计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计算方法、污水厂规划与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污水水处理及再生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基本掌握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质工程中的各构筑物、工艺系统的初步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水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建议选用教材:《水质工程》. 范瑾初,金兆丰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主要参考资料:《水质工程学》. 李圭白,张杰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排水工程》(第四版),张自杰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2.本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本课程设置适应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可以实现培养要求中水质控制知识领域中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 3.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为:水处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全面系统地了解水在社会循环

【专业文档】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doc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计算说明书 (4)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厂选址 (4) 第二节工艺流程 (4) 第二章处理构筑物工艺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6) 第二节泵前中格栅设计 (6) 第三节污水提升泵房设计计 (8) 第四节泵后细格栅设计计算 (9) 第五节沉砂池设计计算 (10) 第六节辐流式初沉池设计计算 (12) 反应池设计计算 (14) 第七节O A/ 1 第八节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16) 第九节剩余污泥泵房 (17) 第十节浓缩池 (18) 第十一节贮泥池 (20) 第十二节脱水机房 (21) 第三章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3) 第二节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3) 参考文献 (2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计城市日处理污水量15万m 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二、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0m 3/d ;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 max =8125m 3/h (2)进水水质 COD Cr =400mg/L ,BOD 5 =180mg/L ,SS = 300mg/L ,NH 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 标准 ,即: COD Cr ≤ 60mg/L ,BOD 5≤20mg/L ,SS≤20mg/L ,NH 3-N≤8mg/L 。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4、资料 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米/秒。污水处理厂场地标 高384.5~383.5米之间,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为380.0m ,常水位为378.0m ,枯水位为375.0m 。 三、设计任务 1、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出厂方式;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和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各一张。 五、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五、十、十一册 2、《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卷) 原污水 污泥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房 出水 格栅 污水泵房 沉砂池 二沉池 泥饼外运 曝气池 回流污泥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3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考试 市政工程基础考试复习大纲 一、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掌握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掌握连续介质模型、液体的粘性、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牛顿内摩擦定律。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掌握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压面、测压管水头、测压管高度、压力体、压心等基本概念;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物理意义;掌握重力作用下静止液体压强分布规律、分布图及压力体图的绘制方法;掌握作用在平面上和曲面上的静止液体总压力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流体动力学 掌握恒定总流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熟悉描述液体运动的欧拉法、流线、迹线、流管、流量、断面平均流速等基本概念;了解拉格朗日法。 第四章流体阻力与水头损失 掌握液体运动两种形态及其判别;掌握沿程阻力损失的成因、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了解绕流问题、边界层理论、边界层分离现象。 第五章孔口、管嘴和有压管道流动 掌握短管和长管的水力计算;熟悉孔口、管嘴恒定出流的水力计算方法;了解孔口出流及管嘴出流的基本概念、离心泵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六章量纲分析与相似理论 掌握量纲分析的概念、原理、两种常用量纲分析法;熟悉相似原理和相似准则。

第七章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了解计算流体动力学,了解CFD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 二、水质工程学考试大纲 考试章节编号同推荐参考书章节编号 第1章水的循环和水质工程学科的任务 第2章水处理方法概论 第3章水源水质和水质标准 第4章混凝 4.1 混凝机理 4.2 混凝剂和助凝剂 4.3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4.4混合絮凝设备 第5章沉淀 5.1 沉淀原理 5.2 沉淀池 第6章过滤 6.1 过滤的基本原理 6.2 滤料和衬托层 6.3 滤池冲洗 第7章消毒 7.1 氯消毒 7.2 其它消毒方法 第9章膜分离法

《水质工程学1》课程教学大纲

《水质工程学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水质工程学(1)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1) 课程编号:10063109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40 总学分:2.5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水力学A,水分析化学A,水处理生物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二、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净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具备从事给水水质净化的初步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城市给水水质净化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设计计算能力,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净水工程水质处理理论与方法、方案选择、设计计算的基本原理,理解典型净水处理工艺流程,应用给水处理理论与方法解决

水源的净化问题。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1章水质与水质标准(2学时) 本章应了解给水工程的基本内容;理解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和用水水质;理解饮用水水质标准;理解天然水中杂质的种类与性质;了解各种典型水体的水质特点。 重点:理解天然水中杂质的种类与性质和饮用水水质标准内容。 第2章水处理方法概论(2学时) 本章应理解反应器的工作原理与反应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理解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反应器的概念与类型以及典型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重点:理解典型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第3章凝聚和絮凝(8学时) 本章应掌握混凝机理,混凝动力学,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理解混凝剂和助凝剂,混凝试验,混凝过程,混凝设施;了解胶体的稳定性。重点:掌握混凝机理和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难点:理解混凝动力学过程。 第4章沉淀(6学时) 本章应掌握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澄清池的概念及分类,气浮基本原理及分类,理解理想沉淀池的特性分析;了解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重点:掌握沉淀的基本理论。

“水质工程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质量提升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质量提升改革 作者:裴炎炎汪岩渠蒋柱武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1期

摘要:在“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编著“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穿插促进的方式,将理论基础和课程实验无缝衔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改革实践的成效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成果导向;教学满意度;毕业要求;“水质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11-0066-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人才肩负着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初心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排水行业引发了一场由“以水量为主”到“水质水量并重,以水质为核心”的变革[1]。作为给排水专业的核心课程,“水质工程学”是一门与水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和水处理微生物学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对其进行持续改革,是给排水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因此,全面掌握并系统应用“水质工程学”课程的知识及其技术是促进水的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情况 目前,各高校按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构专业平台,以及与市场、国际接轨的改革思路,整合了原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的教学内容,开设了“水质工程学I”和“水质工程学II”课程,分别完成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两方面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内容,但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一般只有两位教师授课,每学期在课堂讲授完“水质工程学”(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后,还要安排两周左右的课程进行设计作业。纵观各高校“水质工程学”的教学安排,该课程一般只有56学时,而且工业污水可生化性等水处理技术实验学时不足,只能按部就班进行实验,缺少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足。 在国外,高校很少单独开设“水质工程学”这样一门涵盖如此多教学内容的课程。美国高校一般将“水质工程学”的内容分散在“废水处理和回用”“饮用水处理”“水的物理化学处理”等课程中,并在上述的课程讲授过程中穿插几次实地参观实习。在德国高等院校中,给排水工程一般是在水利学科或者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的一个方向,并且还会聘请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人才兼职讲解“水处理”“水资源保护”“环境法”“水工程经济”等课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安排学生到实际生产第一线实习,实习的内容和要求也有明确的规定。 二、“水质工程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大学物理B、大学英语读写译1、大学英语读写译2、大学英语读写译3、大学英语读写译4、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1、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2、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3、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1、大学体育2、大学体育3、大学体育4、大学语文B 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B、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B、工程测量学B、工程力学B、无机及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C、物理化学C、电工电子技术B、流体力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专业必修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双语)、水处理生物学(双语)、土建工程基础、水文与水文地质、水泵及水泵站B、水资源利用与保护A、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A、水质工程学A1(特色课程)、水质工程学A2(特色课程)、给排水工程施工 专业选修课:给水排水工程监理、消防技术装备、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优化、建筑消防工程A、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设计1、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设计2、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工业水处理、水源工程设计、水处理工程设计1、水处理工程设计2、水工程经济、生物化学A、地理信息系统B、环境影响评价、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应用、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制图、城镇防洪、环境伦理与职业道德、水工艺设备基础 专业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取水工程)、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净水厂工艺设计)、课程设计(污水厂工艺设计)、

0814土木工程(市政工程)、0859土木水力(市政工程)2020年硕士复试指导

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土木水利(市政工程)2020年硕士研究 生招生复试指导 科目代码:12702 科目名称:市政工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学校有关要求,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土木水利(市政工程)学科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确定如下。 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外国语听力考试在面试中进行。复试的总成绩为350分,其中笔试200分,面试150分。 第一部分:复试笔试科目 一、考试要求: 笔试 二、考试主要内容: 1)排水工程(第三版上册)孙慧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06 a.第一章:排水系统概论 b.第二章: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 C.第三章:雨水管道系统的设计 2)排水工程(第四版下册)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6 a.第2章:水体污染及其自净 b.第3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c.第4章:污水的生物处理(一) d.第5章:污水的生物处理(二) e.第6章:污水自然生物处理 f.第7章: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 g.第8章:污泥处理 h. 第11章:工业废水的物理处理 i.第12章: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 j.第13章: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3)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a.第1章:给水系统

b.第3章:给水系统的工作情况 c.第5章:管段流量、管径和水头损失 d.第6章:管网水力计算 e.第13章: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f.第15章:混凝 g.第16章:沉淀和澄清 h.第17章:过滤 i.第21章:水的软化 j. 第24章: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 三、试卷结构: 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200分 b)题型结构 a: 简答题(50分) b: 叙述题(120分) c: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30分) 四、参考书目 1、排水工程(第四版上册);孙慧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06 2、排水工程(第四版下册);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6 3、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水质工程学;李圭白,张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水处理工程设计计算(第一版);韩洪军、杜茂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3 第二部分:面试主要内容 复试面试重点是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特殊技能,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面试包括外语表达能力20%、专业课30%、科研能力30%、综合素质20%。

《水质工程学1》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水质工程学1》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4024014 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1/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1 学分:3 学时:48学时(课内实验(践):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6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先修课程:水文与水文地质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泵与泵站,水分析化学,水力学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30%)与期末成绩(闭卷考试,70%)加权,60分及格(100分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水质工程》(第1版),范瑾初、金兆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目: 《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范瑾初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水质工程学》,李圭白、张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水质工程》,范瑾初、金兆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内容概述:中文: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应用于城市与大型企业制水与供水系统的工艺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水务工程与管理的桥梁。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对给水工程中从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水量调节、供水管网等给水系统的各工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初步掌握与典型工艺相关的水的冷却、水质稳定、水质软化、除盐等其它水质处理理论和方法。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综合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基础。 英文:This course is the required course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is a usability course of water production and water supply for urban and large enterprise. This course is also highly practical, and is a bridge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water servi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urse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water quality and reactor engineering principles, followed by presentations of the major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water treatment. Students learn the principles and to analyze the kinetics and performance of oxidation, disinfection,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filtration, adsorption, ion-exchange, and membrane processes. The course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 and ability to solve gener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above teaching procedures, laying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graduation design and jobs in the future.

水质工程学教学大纲

水质工程学教学大纲 目录 1、《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教学大纲 2、《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3、《水质工程学Ⅲ》课程教学大纲 4、《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水质工程学Ⅰ》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以给水处理为主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给水净化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给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过程与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设计与设计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分析各种水体的原水杂质成分,选择合理的水处理工艺方案,掌握各种水质处理的基本方法; 2.掌握城市自来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与城市水厂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了解自来水厂运营的基本知识;完成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课程设计,掌握设计基本方法、方案确定、工艺流程的选择、单体处理构筑物的设计与计算,水厂总平面的布置、水厂高程的设计等。 3.掌握各种处理构筑物的特点与水处理机理; 4.了解水处理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及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计划时数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进行的全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部分结束以后进行1.5周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使学生了解利用工具书及如何使用专业设计规范等的基本方法。 采用理论与工程实际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拟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水力学》、《水分析化学》是本门课程的基础,《泵与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与本课程联系更加紧密,《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是本课程的主要实验教学部分。所以在本课程的后一阶段或下一个学期开《水质工程学实验技术》课程,完成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此外,学习本门课程是为取得学士学位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准备。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严熙世、范瑾初主编,《给水工程》(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 参考书: ①李圭白等,《水质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②张可方主编,《水处理实验技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③黄君礼主编,《水分析化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 ④崔玉川主编,《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⑤冯敏主编《现代水处理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 3 、 4 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给水处理概论 了解水的性质、原水的水质、饮用水水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用户对水质的要求—水质标准,给水处理方法概论。 重点:水质标准的概念,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