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差异对绘画教学的影响

儿童性别差异对绘画教学的影响
儿童性别差异对绘画教学的影响

儿童性别差异对绘画教学的影响

摘要:儿童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受生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影响,这些差异对他们的影响有好有坏。因此,在素质教育阶段,因材施教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完整建立和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他们的性别差异。绘画教学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一支,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丰满人性等作用,因此探索有效的儿童绘画教学方式,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本文在儿童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对绘画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儿童;生理;环境;性别差异;绘画教学

1 影响儿童性别差异的因素

1.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的不同简单地概括就是染色体的不同、性激素的分泌差异和大脑的组织结构差异这三方面。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上,染色体主要决定了男孩、女孩的性别,这是男孩、女孩不同的重要因素。从性激素上来看,男孩分泌的雄性激素多于女孩,女孩分泌的雌性激素多于男孩,这是生理因素方面,决定男女性别差异的本质方面。但是在儿童时期,由于其生理各方面发展都还比较缓慢,生理上的差异也不是特别明显,对于性别的认识也还不是很全面,因此主要还是教育和环境决定了儿童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在儿童时期,

男孩接触的群体以女性偏多,长此以往,他的思维或是行为就会偏向于女性化,反之亦然。在大脑的构成方面,左脑代表着言语和抽象思维,右脑代表着形象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很多男女研究都表明,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上,女孩的左半球功能优于男孩,男孩的右半球功能优于女孩,这也是女孩更善于语言表达,男孩更善于抽象表达的原因所在。但是这些差异也是经过儿童的成长,由大脑内部慢慢地变化和累积而来的,并不是一生下来他们在大脑的构造方面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教学中,笔者分析出在儿童时期,造成儿童性别差异的因素中,生理因素只是决定了谁是男孩,谁是女孩的本质,但是对他们心理上,认识上的影响是很小的。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些都影响着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例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家庭角色的分工,对男孩、女孩的教育都会影响他们性别差异的形成。如对待女孩轻柔一点,男孩严厉一些,男孩、女孩名字的强化分别,玩具的分别,还有教育的分别化等等。

在学校环境中,老师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深入导向者,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也在进行着深一步强化,如会把一些更难,或是苦的工作交给男孩,而女孩则是做一些相对轻巧的事,这就在一定的基础上给儿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化,意识进行了加深,还有学习的教学上语言、行为等的不同化

教育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观念,也会影响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例如,男性大多被视为社会或是家庭的主要力量,影视媒体中的男女差异表现,身边长辈的语言影响,还有同辈互相学习等,都会对儿童性别差异思维产生深深的影响。

2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表现

2.1 绘画表现中的相同性

儿童时期,更多的性别差异不是儿童本身所带来的,而是受外来化教育所形成的,因此在绘画中也并不是完全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他们把一些景和物都形象地概括为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在用色上也习惯性地把一个物体赋予一个固定的颜色,如画大海他们这次用了深蓝色,下次也还会用深蓝色。在绘画中,他们绘画的主题也是以一切自己喜欢的主题入手,并且可以围绕自己的主题,很好地概括出物与物周围的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且带有他们自己思维的加工,因而绘画中也包含了他们个人化的不同记号。

2.2 绘画表现中的差异性

(1)绘画的主题差异。在绘画的主题上,男孩更多倾向于物体,女孩更多倾向于代表一切美的人生。这个人生是指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还有人物,而男孩子倾向于的物则是宇

宙天体,海底生物以及器械等,男孩子不仅倾向于它们,且在这些身上有着持久的注意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就是描绘同样的主题――海底动物,男孩子会把海底动物的身上装上很多自己能想到的“秘密武器”,如盔甲,铁齿等,表现得更加古灵精怪;而女孩子则是用一些花朵,波浪纹等柔美的纹饰进行装饰,表现得更柔美细腻。这些常常跟长辈等对男女儿童教育的使用物和使用词语有关。

(2)色彩的倾向差异。色彩的表现上,虽然男孩女孩的用色都表现出了多样化,但在色彩的偏好上也表现出了性别的差异。男孩用色比较大胆,对比强烈,深颜色比较多。而女孩的色彩却比较平和、淡雅,喜欢用淡黄、淡粉、淡绿等来赋予绘画的物体以色彩。这也跟传统的家庭对男孩、女孩的带养和教育有关,如给男孩买衣物、玩具等,常常喜欢买深色或偏冷色的,而给女孩买则喜欢以淡色或是暖色为主,这些都使儿童从小受到感染,因此也会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当中。

3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教学探索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表现有同有异,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分析教育,因性别差异施教,让儿童在成长阶段,既具有自己性别给自己带来的优势学习,又可以学习另一性别的优点,身心都得到全方面发展。在绘画教学中,男孩子既有女孩的细腻,女孩又可有男孩的大胆与理性,这

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_理智与情感_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理智与情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评与叙事学相互结合 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新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奥斯汀作为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自然就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而言,女性主义叙事学重点在于把作品语境化,聚焦于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与奥斯汀其它几部后期小说相比,于1811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自出版以来就未受到人们的极大青睐。《理智与情感》在叙事技巧,比如章节的安排、叙述声音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就是从女性主义文评和经典叙事学的结合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的叙事艺术,以及作为一个女作家奥斯汀作品中所体现的的女性政治化。 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将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两者几乎同时兴起于20世纪 60年代,但是两者在最初10多年的时间里,各行其道,几乎 没有发生任何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跨学科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是美国学者苏珊·兰瑟(Susan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1827131.html,nser)。1981年出版了她的《叙事行为:小说中的视角》,该 书率先将叙事形式的研究与女性主义文评相结合。1986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她发表了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这篇文章首次采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名称,并对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紧接着不仅在美国,在欧美的其他许多国家,该流派也得到了很快发展。目前女性主义叙事学仍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 它无疑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前者的传统,从叙事时间、结构、声音、视角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研究,又从后者的角度对叙事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它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人物(性别特征、典型人物、内在意识)、情节(主要情节、成规、故事结尾)、叙事过程(谁在什么情形下向谁叙述),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旨在改造脱离语境、男性化的叙事语法,主要聚焦于女作家作品中的叙事结构,来考虑源于性别的结构差异,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局面。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分析叙事形式时把性别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作为一个不太成熟还在日臻完善的新理论体系,女性主义叙事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相信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二、《理智与情感》独特的叙事特点 女性主义叙事学聚焦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杰出的女作家,奥斯汀自然会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的一部分。《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早期完成的主要的三部小说之一,与她后期的几部小说相比,虽然这部小说在体现奥斯汀思想方面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部小说中的很多叙事技巧都充分体现了奥斯汀这位小说家娴熟的叙事能力,对于奥斯汀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女性主义叙事学就是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下面作者分别从小说的情 王海红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聊城252059) *[收稿日期]2008-09-09 **[作者简介]王海红(1981—),女,山东泰安人,山东聊城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Vol.28 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08 ***第28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6-0088-02 88 - -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我谈男女性别差异 ◆L 摘要:男女有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男女的生理、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笔者此番详细采访研究了男女面对挫折时的不同表现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想从这个侧面,给教育者一些启发。 关键词:实地采访事实、社会影响因素、生理基础、解决方案 美国science杂志曾刊登文章说,在面对挫折时,男女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女姓多指向自己、行为方式也比较软性化,比如自责、自伤,自我暗示、自言自语、以泪洗面,疯狂购物、狂吃食物、蒙头大睡、倾诉、寻求他人的慰藉、自我幻想等:而男性反应多指向外界,且行为方式激烈,具有攻击性,比如摔东西、攻击小动物、攻击他人、拿老婆孩子出气、飙车、剧烈运动、大声喊叫、借酒浇愁、性侵害、自杀和杀人等。 对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实地访谈也使笔者了解到:涉及到了男女生自身差异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女孩子好像更喜欢干净, 她们的校服不像男孩子那么脏兮兮的,她们喜欢做游戏,但是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动来动去,也很少跟别人打架、骂人。(陈某,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我觉得男生性格更开朗,对很多事情不会像女生那样斤斤计较,“男儿心中有天地”嘛,女生总给人多愁善感的感觉,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男女有别嘛。(黄某,男,中学二年级学生)女孩子字写得更漂亮,最起码比男孩子工整;男孩子的作业

本和考试卷总是乱七八糟的。男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喜欢帮助我们,班级里有什么活儿他们总是抢着做。(杨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说起男女生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女生比较文静,在学校的表现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少为学校和教师惹麻烦。而男生则更活泼,虽然这样的性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却经常会因此而破坏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遭到老师的批评。在学习上,女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因为她们比较听话,上课听讲也更加认真,作业什么的也比男生做得仔细。(姚某,女,小学高级教师)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一点,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感兴趣,也很讲“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女孩子跟大人和教师交往的能力要强一点,她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和教师的喜欢,这一点男孩子是很难做到的。(黄某,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上述访谈中的种种观点,表明了在大多数人眼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只是上面的种种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对男女生差异的表面解读和思考,那么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差异对男女生的对待挫折的方式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 1.脑结构差异 大多数研究结果指出,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之间有重要的、本质的区别。在一项具有说服力的元分析中,林与海德(LinnandHyde,1989)得出结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总是很小的,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差异逐年缩小,而且当差异出现的时候,也能制定教育方案对之进行干预’。但是,就个性和生理特征而言,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很明显的。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都己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

言语交际中性别语言差异的语用分析

第33卷第4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4 2012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2 言语交际中性别语言差异的语用分析 杨璐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对言语交际中男女两性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性别语言差异的认识,使两性能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言语交际;性别语言差异;语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4-0167-03 早在1922年, 丹麦语言学家O. Jespersen 率先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并在其专著《语言论:本质、发展及起源》中专设一节讨论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言语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男女两性对这些原则的遵守和违背所反映出来的他们之间的差异。 一、Grice的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 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Grice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Grice,1975):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要简练(避免罗嗦); 收稿日期:2011-03-11 作者简介:杨璐(1980-),女,湖南永州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d) 要有条理; 以上就是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 二、两性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 (一)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既不能把对方不要求或不期待你说的说出来,又不能出现沉默不语、冷场的局面。一般来说,女性往往能对对方的提问做出充分的回答,从而倾向于遵守量的准则。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女性喜欢发出非言语声音来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同时,女性会适当地给予加入谈话的信号或者进行提问。然而相反的是,如果男性对话题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对对方的提问不能做出充分的回答,经常故意沉默或者给以非常简短的回答,明显违反量的准则。下面是节选自《傲慢与偏见》里Bennet夫妇的一段对话: Mrs. Bennet: My dear, Mr. Bennet,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 Bennet: No. Mrs. Bennet: But it’s.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 Bennet: (No answer). Mrs. Bennet: Do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Mr. Bennet: 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从上面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Mrs. Bennet 两次向丈夫提出房子出租的事情,可是却很少引起丈夫足够的关注与回应。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尽量简短,明显违反量的准则,使得会话难以顺利进行。 167

英语课堂教学中性别差异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性别差异 【摘要】:性别差异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差异之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因此教育目标的 实施过程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性别差异导致的学习方式的不同,提出基础词汇记忆的学习方式和结合英语使用层面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性别差异语学习施教策略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ender type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ender kinds is not a new term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area, which has caused great attention by the educational experts and socialists. from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english subject,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 traditional scientific image in many ss’mind. many ss choose to pursue science because of their parents’ position. so in orde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image, some good measures are taken as follows: (1)ss should put what they learnt into practice by the means of science. (2)experts are invited to discuss with ss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some knowledge more theoretically.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all the ss to participate the class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 在19世纪后期,许多妇女寻求独立和更大的自由选择她们的生活。在英国,亨利克?易卜生的几部戏剧都是由自由剧院运动的私人资助的女权主义实验项目的一部分。亨利克?易卜生于1879年12月4日发表了一篇关于《玩偶之家》的三幕剧。该剧对19世纪的婚姻规范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女性权利的表达,当女主角诺拉拒绝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婚姻和“玩偶之家”的生 活时,她决定离开托伐?海尔茂,宣称她必须“让自己和她周围的一切都有意义”。她走出去,砰的一声关上了门,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了现代欧洲戏剧的新时代。他以其独特而敏锐的思想抨击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和其他不合理的制度,揭露了挪威(乃至西方)社会中围绕性别关系的法律、社会和心理上的虚伪,并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他以尖锐的言辞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在世界文学中创造了不朽的戏剧,因此,他被认为是“最杰出、最吸引人”的戏剧大师。(Plekhanov,Georgii Valentlnovich, 1908)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目的是解决性别不平等,关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在对这些社会和政治关系进行批判的同时,许多女权主义也侧重于促进妇女权益。在女权主义中探讨的主题包括歧视、刻板

成见和男权社会等。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被分为三个浪潮,每一次浪潮都涉及女权主义问题的不同方面。第一次浪潮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妇女选举权运动,促使妇女拥有投票权。第二次浪潮与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有关。第二次浪潮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平等。第三次浪潮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失败的延续和反映。从《玩偶之家》的主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与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相对应,易卜生拥护女性在社会上的平等,并鼓励女性为解放而反抗。 二、女性的玩偶地位 在易卜生生活的年代,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男性认为是较弱的群体,并需要男性的保护,很少有权利参与到社会体系中。因此,易卜生创造了诺拉这一形象,她从顺从到反抗,这一女性形象预示了上世纪6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先驱价值。 尽管诺拉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她没有自主意识,她只是一个完全由她父亲控制的玩偶。在与丈夫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之后,她一直在遵循他的安排,在没有丈夫允许的情况下,她不敢做任何事情,她也不敢做任何她丈夫不允许她做的事情。事实上,她就像一个在家庭中天真和善良的大孩子,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她没有任何野心,她所关心的只是把自己打扮漂亮来取悦她的丈夫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而不做家务。她从不打算找一份

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浅论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特征及技巧 人类有性别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性别特征。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又发杂的两性意识,不这不仅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 一、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一)发音 (1)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发音器官有别于男性。一般而言,男性的声带比较宽、厚、长,所以说话声音低一些。女性的声带窄、薄、短,因此女子讲话会给人以声音高、尖的感觉。例如:二梅还没进门就尖着声喊:“奶奶,饭熟了没有?”奶奶站起来笑着说:“熟了,有功的回来了。”(孙犁《麦收》) (2)与男性相比,女子的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善于运用语调韵律的变化,她们说话的音调往往给人起伏多变的的印象。如“是吗?真的呀!”“啊!多漂亮的衣服呀。”在许多语言中,女性说话时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于表现力。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相比之下,男子话语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调型变化较单调,给人计划“四平八稳”的印象。 (二)词语的使用与话语方式的选择 (1)词语 在语言交际词语的使用方面,首先女性掌握的色彩术语比男性多且精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女性使用颜色词时比男性更富想象力,能更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颜色。比如很多女性就知道用“苹果绿、藕荷色”等词去描绘事物。而大多数男生可能根本知不知道有这些词。其次,女性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使用的表达感情的词语比男性丰富,比如女性夸赞一个女孩长得好看的时会用adorable或者charming,而不像男性那样呆板。再次,两次在交际中的称呼语也表现出不同,女性喜欢使用亲密的表示友好的称呼语,男性则不然。比如一个女孩称自己的朋友叫“丽丽”,而男性肯定不会叫自己的朋友“强强” (2)在感叹句的使用方面,女性运用感叹句的频率较男性高。感情外露的特点突出,她们格外喜欢使用感叹句来表达各种情感。矛盾《邻家铺子》结尾时,有一段张寡妇“带哭带嚷”的话:“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在遭遇这突发事变之时,她难以抑制情绪,于是发出了这一的感叹,在这激烈的言词下更多的流露出了一个女性的无奈。男子较少有这一类表达,男子容易克制感情能把情绪的激动转化为行为的冲动。 (3)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①含蓄与直露。两性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隐”与“显”的差别;女性言语倾向于“隐”,说话多含委婉含蓄,较少显山露水,而男性语言则偏好直接果断。比如:明明想邀男友出去散步,却不明说,只是絮叨‘这房子窗户怎么这么小?’‘这屋子里真闷!’言在此意在彼。而如果男子想表达类似的想法,一般都会直来直去。 ②细腻与粗犷。男女双方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有粗细之分。首先在内容方面,女性交谈的话题有时过于琐细;而男性的交谈则多有意避开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男性往往习惯粗线条地陈述,显得粗放;女性则多关注其中的细节,表达上显得周详绵密。其次,在言谈方式方面,女性说话往往自习考虑自己采用的言语形式能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主观上倾向于使用较为规范标准的言语形式;男性说话时较少去考虑这些。 (三)交际话题 两性在会话题材的选择上各有其倾向性:女性往往在谈话的内容上较多关注社交生活、个人感情、婚姻家庭等私人领域的内容,男性关注的话题则大多涉及新闻、政治、军事、体育等。 (四)话语量 在像课堂讨论、会议等公开场合,男性说话较多,女性话少;而女性在家里这样的私下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层面加以探究。在语音上,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男性发音比女性含混,年轻女子的发音比男性更娇柔,男性发音的"元气"比女性更足;在用语上,女性颜色词语的掌握能力强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在交谈上,女性说话比男性含蓄,女性与男性相比不喜欢左右话题,女性的言辞比男性更温文尔雅,男女交谈的兴奋点不同;影响语言性差交际的因素主要有:男女双方对言语交际活动的态度、男女的心理差异、男女的特殊心理、交谈者的性别数量、交谈者的年龄、交谈者的角色关系;性度对性差交际会产生影响,父母自身的言语性度、兄弟姐妹中男女的数量对比、年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异性交际中的权威等都会影响言语性度。 男女的性别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生物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女在个性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心理差异;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角色差异。 传统语言学不研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到了社会语言学,才开始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但它只着眼于语言性别变异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性别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差异。 事实上,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确存在着性别差异。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足以使人消魂荡魄。”女性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消魂荡魄的神奇魅力呢?这和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分为不开的。据切里斯·克雷默研究,女性言语所具有的特点是:“絮絮闲聊、柔声轻语、急速流畅、礼貌友好、情意绵绵、唠叨不断、坦然无隐、多于细节、彬彬有礼、热情洋溢、词斟句酌,有时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而男性言语的特点是:“傲慢自负、使用咒语俚语、盛气凌人、气粗声大、言语有力、直来直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这种评论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但也说出了男女言语表达的大致特点。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角度加以阐述。 一、语音差异 1.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人类的发音体是声带,声音的高低和声带的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在物理学上,把发音体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男性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时声音比女性低。例如在发普通话的a时,成年女性的发音频率为300- 400Hz,而成年男性的频率在160-200Hz之间。语音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语义的表达是依据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如男女都用普通话发:“妈、麻、马、骂”这四个不同声调的字,就绝对音高来讲,女性的发音往往比男性高,可是这种差异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能影响语义表达的是相对音高的变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妈、麻、马、骂"的相对音高把握不准,就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2.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

言语交际中性别语言差异的语用研究

文章总体修改意见 文章章节衔接很不好中心章节不突出而且有部分语法错误。由于有的章节删除,所以需要重新改写。我在每段的地方都已经做详细标注。这是我的二稿,我是专门花钱找您修改的。希望写手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接这个单子,咱们都不容易。互相体谅也请按时交稿,因为已经两次给我晚交稿了。而且希望给我按范文排版。谢谢因为我们是省内重点我的导师是个老学究所以论文要求有点深度 Introducti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world is developing by leaps and bounds, thus the social life changes greatl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People speak differently because they think differently. Because sex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mos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political systems, so it is reflected in languag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gender, males are superior to females. As a universally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concentrat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gender.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language change must be in a dynamic state.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 of such phenomenon and how people observ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s when it comes to gender differences. The result gives a hint tha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 focus on the modern linguistics researches.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Acknowledgements This thesis has taken me a long time to turn it from conception to the final completion. It is a work of joint efforts from many people. So I especially wish to acknowledge the following people.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Wu for her patient and constructive instructions on my thesis writing.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friend and my classmates for their correcting the mistakes in my thesis. Last but never least,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mother who encouraged me in this thesis writing.

Abstract Gender is one important aspect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genders lead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male and female show difference in life and English learning.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puts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get rid of such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English teaching implication, hoping to develop and maximize students’ potential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learning, gender differences, teaching implication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男女平等”历来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1979年,联大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指出“国家充分和完整的发展、世界的福利以及和平的事业需要妇女与男子平等地、最大程度地参与所有领域。”明确规定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社会中的一切妇女。 我国在宪法里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提倡“男女平等”,但也不能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样能做到”,这显然是一种忽视两性生理差异的机械的看法。毕竟性别之间,在智力、体力、生理结构等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在先天条件下,女性和男性相比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少方面都不可能和男人一样。就拿这个让女人站着撒尿的厕所来说吧,就有女网友嘲笑道:“平等倒是体现了,把裤子也尿湿了。”这样说,并不是我就反对女性不能站着撒尿,我只是觉得女人蹲着撒尿、男人立着撒尿,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适合自己的生理习惯而已,于歧视无关。如果说,为了实现男女在入厕方面的平等,何不让男人蹲着撒尿呢?这样会比让女人站着撒尿更方便,也更容易操作一些。可是这样就真的能体现出男女平等吗?我看未必。 生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充分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因为有差别,才互有优劣,才可能对现实中男女不平等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与对策。同时,“男女平等”更多的应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那才是真正的平等,更有意义的平等。 要争取男女平等,仅仅取得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是不够的,还应在精神上、道德上、社会义务上达到平等。社会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逐步从依赖社会转向关注个体,从权利意识上升到价值实现层面,逐步人性化。我们应正视性别差异,不应把它看成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消除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女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它只能是某些方面的、具体的、特定的平等,它承认一定范围内合理的不平等,对男女平等理论的讨论中更关注社会因素。生产力因素固然重要,但男女平等的实现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城乡、阶层、地域等范畴

组织行为学论文《性别和行业差异与言语交际》

性别和行业差异与言语交际 摘要:男女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试从话题、话语量、话语控制三方面阐释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并从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原因,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性别文化交际提出建议。 关键词:言语交际性别差异跨性别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2008年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821006) 一﹑引言 男女在言语方面的差异一直是令人文科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男女语言的差异也许是人类语言差别最古老的形式。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不同的性别文化导致不同的交际模式。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放在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二﹑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 语言与性别研究近年来的发展表明,该项研究的重点已经由过去重视语言内部的性别标记非对称和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所发生的性别变体现象转到了交际中的言语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质。所谓两性的言语风格,正是两性对语言手段的不同选择和组合运用所形成的不同特点。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选择、话语量大小、话语控制方面,男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将一一探讨。 (一)话题 两性兴趣的差异导致话题的差异。研究者发现,男人交谈的话题集中在体育、新闻、工作等, 女性之间爱谈论的话题是个人思想感情、家庭和与其他人的关系。 男女在交谈话题上的差异的结果之一就是导致了一种主要的两性之间的交际失误,即同情与解决。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差异就在于当别人告诉我们他的问题时,我们是如何回应的。女性趋向于在听到别人的问题时,反过来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别人,她们以此表明理解对方所处的情况并对其表示同情。与此相反的是,男性更倾向于将问题看成是别人寻求帮助的一种请求。因此无论是否可行,他都会提出一个解决方法。(Deborah Tannen, 1990) 研究者在200名苏格兰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的大三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100名男生,100名女生。受试者想象他们的异性朋友在电话中向他们抱怨室友的问题,受试者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他们可能的回应。如:异性朋友在电话中抱怨:“My housemates are really annoying me. They never wash their dishes!” 回应: A: Why don?t you have a house meeting and discuss it? (advice) B: I know how that goes. I have the same problem. (sympathy) C: That?s too bad. Why don?t you tell them to do it. (both) D: Oh,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neither)

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对言语交际这一动态环节中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男女两性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文章发现了性别语言在语用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探究了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在男女两性间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的途径。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性别差异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也同时反映在语言中。男女的语言差异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但是早期人们的研究集中在词汇、音位和词素方面。在1973年,拉科夫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语言与女性的地位》,其中说到女性不同于男性的说话方式反映并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此后,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本文旨在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一方面分析男女在使用语言时是如何遵守或违反语用原则,找出其不同,另一方面,分析差异的根源,并且找出有效的方式去推动两性之间的成功交流,尽量降低负面效应。 一、言语交际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一)合作原则上的差异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受到一些机制支配的,也就是说说话者和听话者要相互合作,只有这样交际才能按既定的方向继续下去。合作原则主要包括四个准则:数量准则,即交际双方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质量准则,即交际双方要说真话;关系准则,即要说和主题相关的话;方式准则,即说话时要表意清楚,不能模棱两可。 1.数量准则 总的来说,在交际中,女性倾向于遵守规则,而男性往往违反规则。女性在交谈中话轮转换得很自然,并且尽量给出详细而满意的回复,而且女性还很喜欢使用最小回应来支持说话者,即对、嗯、是等等。下面的例子便是很好的说明:(威利和琳达是夫妻) 琳:啊?发生什么事了,威利?威: 没有,没事。琳:你没有 撞车,对吧?威:我说了什么都没发生。没听见吗?琳:你感觉不舒服吗?威:我累死了。在这个对话中,威利违反了数量准则,他总是提供不足的信息。在对七对已婚夫妇为期一星期的调查中,人们发现,68%的负面回应来自于男性,女性只有32%。男性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是被迫参与,有时也表明了关系的冷淡。 2.关系准则 在交流中,关系准则最重要,而男性则往往会违反这一准则,经常打断或转移话题,表明他们不愿和对方交谈。看下面的例子:玛丽:我今天全弄明白了。你知道吗?我向他解释了,恐怕还得……。吉姆:拜托,打开后门,我得喂狗了。玛丽:看来我得取消约会。 在这个对话中,妻子玛丽和她丈夫谈关于自己的事,想引起丈夫关注,但是却没得到回应。丈夫打断了她的话,转而说其他的事,而玛丽只能不理会其态度,把自己的话说完。 3.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要求人们要说真话,给出事实,可是这一准则也常被男性违反。下面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一段经典对话:贝内特夫人:亲爱的,你没听说吗?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了。贝内特先生:没听说。贝内特夫人:的确租出去了。朗格太太刚刚来过这儿,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我了。贝内特先生没有答话。贝内特夫人: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贝内特先生:你想要告诉我,我只有洗耳恭听了。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发现贝内特先生违反了质量准则,他早已知道真相,却装着不知。他是在和妻子开玩笑,也是在避免冲突,也表明他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4.方式准则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

[语言文化]浅谈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 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heredity predisposi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 the society raises different social norms and behavior standards to men and women. As for gender , individuals gradually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social norms to obtai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atterns suit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gender. These gender role boundaries and differences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including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 and the teache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In 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to actualiz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 this article reli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gender rol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boys and schoolgirls in language thinking ability , interest , otivation , social cognition , and so on ,hence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摘要: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男女两性个体遗传素质存在差异,社会对男女性别提出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也不同,个体依照自己的性别逐渐将外在的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他们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性别角色的界限及其差别对各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影响,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学校教师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依据性别角色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男女学生在认识能力、专业兴趣、成就动机、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个体社会角色的获得需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完成,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等。性别角色说认为,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化过程获得与分化的社会角色之一,男女两性不同的生理和解剖特征决定了两性不同的性别,性别又决定了社会对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期望,个体从出生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要不断接受来自各家庭、社会、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等方面的持久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长此以往,形成被该社会群体所接纳的相对稳定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等,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认识标准、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由于性别角色具有定向性、约束性和稳定性,男性和女性的大部分习得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性别角色的影响,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英语语言的差别也同样表现在学生英语学习活动中。因此,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和规律,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兴趣爱好、成就动机、自我意识、社会认知5 个方面。19 世纪初期,语言学家就发现男女两性在英语使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60 年代以后,人们对男女在句法、音位以及在用词上等言语模式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男性支配、性别角色社会化和相称语域3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为英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对男女两性在英语使用上的差别,如果只停留在言语模式差异及原因的探讨上,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局限性,也影响理论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本文依据性别角色理论,从语言思维、专业兴趣、成就动机、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5个方面,对英语学习的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阐述,以便拓展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男女在认识能力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由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所组成。感知系统接受由环境提供的信息,即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