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

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

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

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

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

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

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

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

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

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l (3) 软土震陷判别

l 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 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l (1) 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l 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应谱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Ⅰ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l (2) 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

l 对于I0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l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l (3) 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

l 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

震剪力系数取0.008 、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28等

l (4) 配合大跨屋盖建筑的设计需要,新增有关多点、多向地震输入的要求,以及竖向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基本组合。

l (5) 配合钢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方法的改进,调整了钢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的取值:强度破坏取0.75,屈曲稳定取0.80。

4.对抗震概念设计和建筑结构延性设计要求的改进

l (1) 不规则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改进

l 2010版明确,本规范3.4.3条的规定,只是主要的不规则类型而不是全部。

l 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参照IBC的规定,明确将扭转位移比不规则判断的计算方法,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以避免位移按振型分解反应谱组合的结果,有时刚性楼盖边缘中部的位移大于角点位移的不合理现象。

l 对于扭转位移比的上限1.5,明确在层间位移很小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可予以放宽。l 对于竖向不连续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调整系数,参照IBC的规定,将上限1.5提高到2.0。

l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的改进

l ①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

l 配合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划分,增加了24m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的一个指标。还补充了8度(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l ②提高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

l 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比2001版提高了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而其他各类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保持不变:

l ──────────────────────────────

l 强柱弱梁柱嵌固端弯矩柱强剪节点核芯

l 一级 1.7 (1.4) 1.7 (1.5) 1.5 (1.4) 1.5 (1.35)

l 二级 1.5 (1.2) 1.5 (1.2) 1.3 (1.2) 1.3 (1.2)

l 三级 1.3 (1.1) 1.3 (1.1) 1.2 (1.1) 1.2 (1.0)

l 四级 1.2 (1.0) 1.2 (1.0) 1.1 (1.0)

l 框架结构柱的最小截面尺寸,除不超过2层和四级外,比2001版增加100mm;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比一般框架增加0.1%、最大轴压比控制比2001版加严0.05。l 此外,柱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对是否扣除箍筋重叠的部分不做要求。

l ③提高抗震墙的构造要求:

l 2010版明确规定,抗震墙厚度可按无支长度控制,提高了最小分布钢筋直径的要求,并要求在小震下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

l 对于2001版执行中意见较多的约束边缘构件,2010版提出了按轴压比适当减小配箍特征值的改进方法:轴压比为约束边缘构件上限时,保持2001版的0.20;当轴压比为约束边缘构件下限时,取0.12。

l ④对于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明确区分为三种情况:框架所占比例很小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墙体所占比例很小时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指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以上。为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框架应承担总地震剪力的15%,且筒体承担的地震作用和构造也需要适当加强。

l ⑤对板柱结构,继续要求设置抗震墙;2010版放松了2001版最大适用高度控制;当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l (3) 砌体结构总高度、结构布置和构造柱(芯柱)设置的改进

l ①砌体房屋的使用范围控制仍保持层数和总高度双控。降低了6度设防的普通砖房屋的最大高度限值,补充了0.15g和0.30g的高度控制要求;并根据本次试设计的结果,调整了横墙较少房屋的高度控制——改为6、7度时丙类建筑,采取加强措施可与一般房屋有相当的高度和层数。

l ②补充了墙体布置规则性的有关规定。包括:减少最大横墙间距,局部尺寸放松时不小于规定的80%,纵向墙体开洞面积控制,以及不应布置转角窗等。

l ③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细化构造柱设置和构造要求,小砌块房屋楼梯间的芯柱要求,也与砖房一样提高。

l ④加强底框房屋的设计要求:底层的砌体抗震墙仅用于6度设防;底框房屋次梁托墙的数量和位置,严格控制在楼梯间附近等个别轴线处;过渡层墙体需形成约束砌体的要求等。l ⑤配筋小砌块房屋,按2010版加强抗震措施后高度控制有所放宽,也可用于9度设防。墙体要求满灌,短肢小砌块墙严格控制,增加约束边缘构件和三级墙肢的体积配筋率。

l (4) 钢结构的抗震等级、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的改进

l ①补充0.15g和0.30g最大适用高度的规定。

l ②新增钢结构抗震等级划分的规定,以50m为界,按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和高度划分为四个抗震等级,规定相应的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

l ③参考国外规范,将2001版的内力增大系数按四个抗震等级归纳整理,并修改了钢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使之更为配套、合理。

l ④将2001版的构件长细比、板件宽厚比等构造要求,重新按四个抗震等级归纳整理。l ⑤调整了钢结构的阻尼比,按高度的不同分别取0.02、0.03和0.04。当偏心支撑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50%时,阻尼比尚可增加0.005。

l ⑥对单层钢结构厂房,补充了柱间支撑的设计要求,调整了屋盖支撑构造和构件长细比要求,并按地震作用是否控制确定板件宽厚比等构造要求。

l ⑦增加了关于约束屈曲支撑的基本设计方法。

5. 隔震设计适用范围和隔震后抗震措施的调整

l (1) 隔震减震设计,不限于2001版的8、9度设防区。

l (2) 隔震设计不要求隔震前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1.0s,大底盘顶的塔类结构也可采用隔震设计;但保持2001版隔震后的地震作用需满足各类结构共同的最小值控制要求,且高宽比不大于4,大震时严格控制隔震垫的拉应力。

l (3) 修改了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定义——直接取各层地震剪力(或倾覆力矩)在隔震后与隔震前的最大比值,调整了2001版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的取值,并依据该系数简化隔震后结构的抗震措施。

l (4) 根据相关产品标准和工程实践,调整了2001版关于隔震、减震元件性能检验的规定。

6.新增若干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

l (1) 大跨度屋盖建筑

l 规定了刚性大跨钢结构屋盖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屋盖选型、分类(单向传力类和空间传力类),计算模型、多向和多点输入要求、阻尼比确定方法、挠度控制和关键构件应力比控制,以及屋盖构件节点和支座的基本构造要求。

l (2) 地下空间建筑

l 2010版规定了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范围和基本要求,包括:地基选型、结构布置,计算模型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及不同于地上建筑的抗震构造要求。

l (3) 框排架厂房

l 提出了框排架混凝土和钢结构厂房,包括左右并列和上排下框厂房的基本设计要求,

主要明确不同于一般多层框架厂房、一般排架厂房的抗震设计要点:结构布置、重力荷载取值、贮仓竖壁影响、短柱、牛腿等设计,以及屋盖支撑和柱间支撑的构造要求。

l (4) 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

l 对于高度大于混凝土框架、筒体的结构,部分采用钢结构提高抗震性能后,总高度可有所增加。2010版规定了一些基本设计要求,包括:抗震等级、结构布置、地震作用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分配和调整,结构总体计算的阻尼比、不同结构材料连接部位的构造等。

7.新增有专门要求的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要求

l 2010版提供了关于性能化设计的原则规定和参考指标,包括:

l 性能化设计的地震动水准、预期破坏状态、结构和非结构的承载力水平和相应的变形控制要求,弹塑性分析的模型和基本分析方法,并提供了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性能化设计的一些参考指标——承载力达到高、中、低的划分指标,延性要求高、中、低的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与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非结构构件性能系数等等。

8.强制性条文变化情况

l 2001规范共有58条强制性条文,2010版的主要变动如下:

l (1) 强制性条文总数减少2条

l 关于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合并,且直接引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删去隔震设计可行性论证的强制性要求。

l (2)适当扩大抗震结构材料性能强制性要求的涵盖范围

l 砌体结构,将对于粘土砖的要求扩大到各类砖块体的要求;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抗震性能要求,由一、二级框架结构扩大到一、二、三级的所有框架及斜撑构件。

l (3)补充了Ι0类场地的相关要求

l 在场地类别划分和抗震计算的特征周期中,均补充了Ι0类场地的相关参数

l (4)增加了6度设防的强制性要求

l 对于不规则建筑,要求6度时应进行抗震验算,补充了6度时最小地震剪力控制和罕遇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9.依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设计地震分组

l 附录A:设计地震分组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B1进行调整

东经105?以西的绝大多数城镇、东经105?以东处于北纬34?至41?之间的多数城镇,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或第三组

总体:在全国约2500个抗震设防城镇中,设防烈度不变而设计地震分组提高的城镇共1000多个(约占40%);

例外:按2008年第1号修改单,在汶川地震影响区域中,四川的天全、丹巴、芦山、雅安,陕西的勉县由设计第三组降为设计第二组。

l 有变化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如下:

l 由设计第一组升为设计第二组的有:天津,石家庄,福州,郑州,银川,乌鲁木齐;l 由设计第二组升为设计第三组的有: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

l 2008年局部修订时由设计第一组升为设计第三组的有:成都。

l 变化较多的省份如下:

l 河北,占城镇总数的74%;山西,占城镇总数的55%;福建,占设防城镇总数的54%;山东,占城镇总数的75%;河南,占设防城镇总数的45%;四川,占设防城镇总数的76%;云南,占城镇总数的82%;西藏,占城镇总数的82%;陕西,占设防城镇总数的48%;甘肃,占城镇总数的92%;青海,占城镇总数的88%;宁夏,占城镇总数的81%;新疆,占城镇总数的82%。

抗震报告模板参考

XX桥 (3x30米钢箱梁)抗震计算报告 设计:日期:复核:日期:审核:日期: 2020年X月

目录 1、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2) 1.1技术指标 (2) 1.2设计规范 (2) 2、结构用材 (3) 2.1概述 (3) 2.2结构尺寸 (3) 3、桥址区地质情况 (4) 4、计算方法 (6) 4.1抗震设防标准 (6) 4.2抗震计算模型 (6) 4.3地震输入 (7) 5、结构抗震验算 (9) 5.1 E1 地震计算 (11) 5.2 E2 地震计算 (12) 5.2.1 有效截面刚度计算 (13) 5.2.2 E2地震作用下桥墩位移验算 (14) 5.3 能力保护构件验算 (17) 5.3.1 桥墩抗剪强度验算 (17) 5.3.2支座抗震验算 (18) 6、结论 (21)

XX桥抗震计算 1、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1.1技术指标 桥上线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设计行车速度:60km/h; 行车道数:双向8车道; 桥宽:0.5m(防撞栏)+0.75m(路缘带)+2*3.5m(行车道)+2m(侧分带)+3.5m(BRT车道)+0.5双黄线+3.5m(BRT车道)+2m(侧分带) +2*3.5m(行车道)+0.75m(路缘带)0.5m(防撞栏)=28m 设计活载:城—A级,按公路一级校核 1.2设计规范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15)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JTG D64-2015)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02.2-200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2-201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T 3360-01-2018)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JTGT 3310-2019)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 D81/T-201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城市桥梁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技术条件》( JT/T 722-2008)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2019年文档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 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不同之处概述: 将旧规范的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第七章《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合并为新规范的第7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内框架房屋》; 增加了第8章《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内容; 取消了原规范第十一章《烟囱和水塔》的内容; 增加了第12章《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 将原规范第二章第四节的非结构构件调整并增加内容,变为新规范的第13章《非结构构件》的独立内容。 详细内容: 进一步明确了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甲、乙、丙、丁)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的详细要求(第3.1.3条),并且较原规范阐述的更细致; 详细说明了建筑场地的选择、明确了在Ⅰ、Ⅲ、Ⅳ类场地上,甲、乙、丙类建筑所要求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第3.3.1条—第3.3.3条),并在第3.3.4条中明确了地基和基础设计的有关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首次提出: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第3.4.1条),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提出综合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 将原规范结构体系应符合的要求加以调整后,列为第3.5.2条强制性条文; 强调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列为第3.7.1条强制性条文; 将“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殊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列为第3.9.1条强制性条文; 新规范对结构材料性能指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并列为第3.9.2条强制性条文; 砌体结构中,砖的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7.5提高为MU10,砌筑砂浆由原MU2.5提高为MU5; 混凝土砌块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5提高为MU7.5,砌筑砂浆由原MU5提 高为MU7.5;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由原C15提高为C20; 对施工中钢筋的代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既要满足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又要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第3.9.5条); 将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的有关规定列为第5.1.6条强制性条文;6度时的建筑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建在Ⅳ类场地土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在6度时,明确了总高度≤60米(原规范为同非抗震设计),明确了高度计算自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第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在6度时,高度≤30米(原规范为≤25米)时,为四级框架;高

2010版抗震规范对“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抗规》3.4.3和《高规》3.4.5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条文: “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抗规》6.1.3和《高规》8.1.3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软件实施: 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规定水平力主要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新抗震规范3.4.3条的条文说明,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如何换算给定水平力?新高规3.4.5条文说明: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根据2010版抗震规范,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CQC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将结构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老规范变化(一):材料变化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4.1.2条: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HPB300—ΦHRB335— B HRBF335—BFHRB400—C HRBF400—CFHRB500—D HRBF500—DFRRB400—C增加了以下几条: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4.2.8条: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

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4.2.9条: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新老规范变化(二):基本构造变化1、箍筋长度:图中1 号箍筋的计算公式(按外皮计算):老规范:L=2(b+h)- 8bhc+2×1.9d+2max(10d,75)+8d新规范:L=2 (b+h) - 8bhc+2×1.9d+2max(10d,75)2、钢筋锚固:新规范中增加了基本锚固lab的计算方式:lab=a*fy/ft*d但其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改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按C60取值”以适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的数值,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la=ζa*lab其中,la不应小于200mm,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对普通钢筋按规范第8.3.2条的规定取用,当多于一项时,可按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0.6;对预应力筋,可取1.0.3、筋端弯钩和机械锚固:新规范对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下表:4、钢筋的连接: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规定改为: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mm。钢筋机械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改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新老规范变化(三):结构构件基本规定

VS2005与VS2010的区别

vs2005与vs2010的区别 Visual Stud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是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总的比较:Visual Studio2005是基于.NET2.0框架的,它同时也能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如开发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的程序等;而Visual Studio2010是基于.NET4.0架构的,其集成开发环境(IDE)的界面被重新设计和组织,变得更加简单明了。Visual Studio2010同时带来了NET Framework4.0、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 CTP(Community Technology Preview--CTP),并且支持开发面向Windows7的应用程序。除了Microsoft SQL Server,它还支持IBM DB2和Oracle数据库。 开发技术和兼容性:VS2010是用WPF开发的,VS2005是C++开发的。VS2010兼容以前所有,比vs2005多了一些控件和类,功能越来越强大,提高开发效率,另外一个区别是安装文件越来越大。越高的版本,在添加的项目类型上,就了更多的选择。还有智能提示做得更强大了,包括部分的支持JS脚本。 功能及操作:vs2010功能和操作上要优于vs2005,而且vs2010兼容vs2005(只要装好fm2.0就可以了)只要会用vs2005,vs2010应该也没问题。但与vs2005相比,vs2010的又增添了9个新功能 (1)C#4.0中的动态类型和动态编程; (2)多显示器支持; (3)使用Visual Studio2010的特性支持TDD; (4)支持Office; (5)Quick Search特性; (6)C++0x新特性; (7)IDE增强; (8)使用Visual C++2010创建Ribbon界面; (9)新增基于.NET平台的语言F#; 这些新功能也不难操作,反而用着更方便了。 与vs2005相比,Vs2010的主要改进之处 在外观行为方面,可视增强功能:IDE经过重新设计,提高了可读性;支持多个监视器:“代码编辑器”和“设计”视图窗口等文档窗口现在都可以放置在IDE窗口的外部。在快速浏览代码方面,代码编辑器功能更强大了,新的代码编辑器使代码更容易阅读,您可以通过在按住Ctrl的同时滚动鼠标滚轮来进行缩放。此外,当您在Visual C#或Visual Basic中单击某个符号时,该符号的所有实例都将自动突出显示;在键入时即开始搜索方面:新的“定位到”功能对文件、类型和成员提供“键入时即开始搜索”支持;在调用层次结构方面,在Visual C#和Visual C++中,调用层次结构使您能够从一个成员定位到它的调用方成员以及它的被调用方成员。在浏览面向对象的代码时,这十分有用。 在调试方面,重新设计的“线程”窗口提供筛选、调用堆栈搜索与展开以及分组功能。此外,您现在可以组织和搜索断点并将它们与其他开发人员共享。 新的“并行堆栈”和“并行任务”窗口可帮助您直观显示并调试用C++、C#或Visual Basic编写的并行代码。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 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 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 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 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 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 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 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 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 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l (3) 软土震陷判别 l 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 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l (1) 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l 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应谱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Ⅰ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l (2) 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 l 对于I0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l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l (3) 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 l 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

vs2010项目转成vs2005项目

一、VC 6.0的程序在VS2005环境下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使用std命名空间库函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类似于下面的警告:warning C4996: strcpy was declared deprecated 这是由于VS2005认为CRT中的一组函数使用不当,可能产生诸如内存泄露,缓存区溢出,非法访问等的安全问题。 解决办法:建议使用这些函数的更高级的安全版本,即在这些函数的后面加_s。也可以使用诸如_CRT_SECURE_DEPRECATE等标记来忽略这些警告问题。具体做法是在编译选项C/C++ | Preprocessor | Preprocessor Definitions中,增加_CRT_SECURE_NO_DEPRECATE标记即可。或在程序开头添加 #pragma warning(disable:4996) //全部关掉 #pragma warning(once:4996) //仅显示一个 二、在没有VS2005环境的机器上运行VS2005的程序 这个问题在VC6.0和VS2003上会提示缺少了哪些.dll文件,只要把提示的.dll文件添加到工程文件中就可以了,但是VS2005不会提示,只提示不能运行,这是因为没有msvcr80.dll,可以改一下编译选项多线程dll(/MD)改成多线程(MT)这样就静态链接,也可以从你的vc8安装盘上找到再分发包vcredist_xxx.exe和你的程序捆绑安装。具体的解决方案是: 方法一: 在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8\VC\redist\Debug_NonRedist\x86\Microsoft.VC80.DebugCRT 下找到了下列文件: msvcm80d.dll msvcp80d.dll msvcr80d.dll Microsoft.VC80.DebugCRT.manifest 把这几个文件拷贝到目标机器上,与运行程序同一文件夹或放到system32下,就可以运行那个程序了。 方法二: 修改“C++/Code Generation”中的运行时库选项,将/MD或/MDd 改为 /MT 或/MTd,这样就实现了对VC运行时库的静态链接,在运行时就不再需要VC的dll了。 三、VC6.0与VS2008开发的对比 VS2008使用Unicode字符集,这导致VC6.0的程序在VS2008下编译会不成功,解决方法就是在VC6.0下新建项目时不要选Unicode库,如果是编译现有的项目,也可以在右键“项目”->“属性”->“配置属性”->“常规”里面,把“字符集”一栏改成的“使用多字节字符集”。 四、VS2005和VS2008性能对比 1.在代码中可以插入图片,而且可以用notepa对图片进行编辑; 2.代码编辑器,可以将一个函数的代码单独形成浮动窗口; 3.兼容了Linux平台; 4.增加了及时聊天的功能。 五、关于VS2005与VS2008项目的互转 如果是高版本的编译器来打开低版本的项目,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升级,另一种是可以通过修改solution文件和project文件来实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低

抗震规范新旧对比

2010抗震规范已经到货,抽空学习了一下,与去年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课时学的送审稿略有改动,以下简要记述认为对自己设计工作影响较多的修改,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本人接触不多的内容就不赘述了。 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送审稿是放在表5.1.4-1处的,正式版本不知为何又改到了这里): 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 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 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 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或许大师、专家们编制规范和我们做设计一样,也是加班加点熬出来的吧,写到后面都快睡着了,有点错误也就不足为奇矣。 八、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6.1.3条第4款条文说明,明确了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是按照提高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等级,按抗震等级采取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01规范条文及说明不够明确,没有说清楚抗震措施是否包括内力调整系数。 九、6.1.4条,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由70mm增大至100mm。 十、6.1.9条,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也就是不允许一字形剪力墙落地了。一般的剪力墙也有此要求,但语气为“宜”,未必一定要按此执行。 十一、6.1.10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不管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由墙体总高度的1/8改为1/10。房屋高度≤24m

Matlab2012a与VS2010(C++)混合编程

Matlab2012a与VS2010(C++)混合编程 经历了各种报错和崩溃,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终于把C++的程序调通了。在编程过程中,我在网上找了各种Matlab和C++混编的资料,感觉混编的资料太少,故将自己编程的过程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挣扎在混编领域中的同学。 环境:windows8.1,Matlab2012a,VS2010 需要编的C++程序要实现与Matlab一样的功能,从键盘输入数据,获得计算结果和图像。如下图: 大概的过程:Matlab的m文件→dll→C++调用dll和Matlab中的engine(与图像有关,后面会详细说明)→输出计算结果和图像 1.Matlab编译器设置(电脑安装有VS2010) (1)mex命令设置 (a) 运行 Matlab ,在 Matlab 的命令窗口 (Command Window) 键入“ mex -setup ”命令后,按回车键,安装 Matlab 编译器; (b) 命令窗口出现如下提示: Please choose your compiler for building external interface (MEX) files: Would you like mex to locate installed compilers [y]/n? 此时键入“y” ,按回车;

(c) 命令窗口出现如下提示: Please choose your compiler for building external interface (MEX) files: Would you like mex to locate installed compilers [y]/n? y Select a compiler: [1]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in G:\ Visual Studio 2010 [0] None 此时键入” 1” ,按回车;选择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的编译器 (d) 命令窗口出现如下提示: Please verify your choices: Compile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Location: G:\ Visual Studio 2010 Are these correct?([y]/n): 此时键入”y” ,按回车;确认选择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的编译器 (2) mbuild 命令设置 (a) 运行 Matlab ,在 Matlab 的命令窗口 (Command Window) 键入“ mbuild -setup ” 命令后,按回车键,安装 Matlab 编译器; (b) 命令窗口出现如下提示: Please choose your compiler for building standalone MATLAB applications: Would you like mbuild to locate installed compilers [y]/n?

VS2012学习笔记

VS2012学习笔记 《C#经典入门视频--苏坤老师主讲》 目录 变量 (1) 1、异常的捕获try-catch; (5) 1、声明一个可调用的方法: (11) 1、比较排序, (11) 方法(函数)介绍 (12) 1、方法的重载 (13) 《入门C#设计》。杜洋 (16) Ctrl+F 收索文件 (17) 提示窗口的设置: (20) OpenFileDialog控件的使用: (21) Using 语句可以用来创建别名 (22) TabControl控件 (22) C#与数据库开发 (22) 一、SQL操作语句 (23) 1、创建数据表 (23) 2、删除数据表 (23) 3、修改数据表 (23) 第四五节视频 变量 2、数字变量:和C语言一样,int a;a=***; 3、向屏幕显示变量时,不能加引号; 4、变量类型: (Int:整数,) (double:双整数、小数,可以存小数断后很多位,但精度只有十四五位)

(char、字符型A、B、C、男、女,并且要用单引号引起来,只能装一个字符,不能是空的) (sting:字符串类型”zhangsan”“李四”字符串要求用双引号引起来,可以是空的) (decimal、金钱使用,范围为小数点后二十八位,精度也是二十八位) 注意:在C#中,直接写一个有小数点的数字,这个数字就是double 类型的,在一个小数后面加m/M,就是告诉编译器这个数字是decimal 类型) 变量的命名规则:1、以字母或@符号或中文文字一般不用中文,开头,或下划线开头。 2、变量名不能与C#中的关键字重复,关键字会变为蓝色 3、同一个变量名不可以重复定义,只能重复赋值 4、C#命名规范:在方法中定义变量,首个单词的首字母小写,其余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第五节完 第六集视频 1、“=”好是最低优先级,总是最后赋值 2、“+”在C#中有两种意义,(1)、数学中的加,两边的参与的运算类型为数据类型。(2)、连接的作用两边参与运算的数据至少有一个是字符类型。 3、占位符{0}{1}{2}{3}........(“我叫{0},今年{1}岁了,我的工资是{2}

《抗震规范新变化》(参考Word)

2010版抗震规范新变化(砼部分) 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 计算的αmax值: 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 0.45;8度(0.30g)——0.68。对于平时的设计工作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 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 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 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 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 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 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 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 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 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或许大师、专家们编制规范和我们做设计一样,也是加班加点熬出来的吧,写到后面都快睡着了,有点错误也就不足为奇矣。 八、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 低于四级。6.1.3条第4款条文说明,明确了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是按照提高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等级,按抗震等级采取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 01规范条文及说明不够明确,没有说清楚抗震措施是否包括内力调整系数。 九、6.1.4条,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由70mm增大至100mm。 十、6.1.9条,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 墙相连,也就是不允许一字形剪力墙落地了。一般的剪力墙也有此要求,但语气为“宜”,未必一定要按此执行。 十一、6.1.10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不管地下室顶板是

VS编写程序实例

VS2010编写C++示例程序 2012-04-02 13:11:25| 分类:C++学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以前经常使用VC++6.0编写C++程序,但是看到微软已经不再更新和维护VC++6.0了,我就想着用Visual Studio 2010来编写C++程序。以前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也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C++程序在VS2010中运行不了,很困惑。后来又听人说VS2010中的C++和VC++6.0中的C++开发库已经很不同了,于是就没有再试。 前几天突然来了兴趣,于是又开始试着在VS2010上编写C++程序。查了很多资料,试了很多方法,终于成功了,高兴之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用VS2010做C++确实比较方便,特别是做桌面应用程序,比VC++6.0中的MFC要好用的多,操作也简单了很多。但是VS2010也有缺点:.NET使用了类似于Java虚拟机一样的东西,在VS上编写的C++程序运行速度要慢一些,而且VS2010集成的东西多,编译速度也比VC++6.0慢。 但是毕竟VS2010对C++新特性的支持更好,使用的技术也更新近,而且微软在不断更新VS系列开发工具,建议对C++语法比较熟的人还是使用VS2010好一点。VS2010所支持的C++标准,已经到了V9版,而VC++6.0里,只到V6版,V9版和V6版,有些东西是改动了的,VS2010能支持的C++标准更高。VS2010保留了VC++6.0中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在VS2010中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样编写C++程序,只是要先把头文件写对。 下面在VS2010中创建一个C++控制台程序,这个程序会给我们一种熟悉感——我们曾经编写过这样的程序。 1.创建新项目,在“文件”菜单中,指向“新建”,然后单击“项目...”。 在“项目类型”区域中,单击“Win32”。然后,在“Visual Studio 已安装的模板”窗格中,单击“Win32 控制台应用程序”。点击“确定”启动“Win32 应用程序向导”。 2. 在“Win32 应用程序向导”对话框的“概述”页中,单击“下一步”。 在“应用程序类型”下的“应用程序设置”页,选择“控制台应用程序”。选择“其他选项”下的“空项目”设置并单击“完成”。 3.添加.cpp和.h文件,开始编写C++程序。 下面的例子使用了新的C++命名空间:using namespace std;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

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新旧规范对比(逐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新内容 关调整部分: 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 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 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 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 严重一般的建筑物 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 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 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 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 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混凝土强度等级

VS2012入门指南

Visual Studio 2012 - Visual C++ Visual C++ 强大而灵活的Visual C++ 语言和工具在Visual Studio 允许在 .NET framework 上运行本机Windows 应用商店apps、本机桌面apps 和托管apps 的开发。Visual C++ 包含以下元素: Visual Studio 开发环境 开发环境通过编写代码以支持整个开发工作流,从创建和管理的项目,调试,进行分析并部署到最终 用户。 可视化工具C++compiler 编译器支持本机代码以 .NET 公共语言运行时(CLR) 的开发和开发。Visual C++ 直接支持x86 计算机的生成,并包括面向x64 和ARM 的编译器。它优化所有平台的性能。 库 C 运行库(crt) 包括安全增强选择要了解所造成安全问题的函数。 标准C++ 库 包含(mfc) 库和标准模板库(STL)。 活动模板库(ATL) 传递给COM 组件和apps 的创建。 Microsoft 基础类(MFC) 库选件 对的桌面apps 创建具有传统或Office 样式的用户界面。 并行模式库(PPL) 对CPU 执行的异步和并行算法。 C++ AMP (C++ 加速的大量并行) 对于大量在GPU 执行的并行算法。 Windows 运行时C++ 模板库(WRL), 为Windows 应用商店apps 和元素的COM 样式的开发。 .NET framework 选件类库(通过使用C++/CLI),STL/CLR 和C++ 支持库 对托管apps 的开发。 此外,在中,当使用Visual C++ 时也可以访问Windows 应用商店apps 和桌面apps 的windows API。标头文件和 .winmd 文件这些API 的包含在Visual Studio 中,在Windows 软件开发包(SDK)Windows 8的。 Visual Studio 2012 - Visual C++ Win32桌面应用程序(Visual C++) 可以创建Win32 app,如果要在从Windows 95 的windows 版本使用基于windows 的用户界面,并且可以运行到Windows 8的本机桌面应用程序时。可以使用Visual Studio Express 2012 for Windows Desktop 或任何除Visual Studio Express 2012 for Windows 8的Visual Studio 版本。

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2、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3、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4、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5、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6、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

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7、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 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变小了 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 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 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8、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